- 2021-09-03 发布 |
- 37.5 KB |
- 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政治复习讲义:第十一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微专题1
单元综合提升 微专题11 主观题审题方法揭秘 审题要做到“三审”,即:一审“范围”,二审“角度”,三审“内容”。 一、要审设问的知识范围 即明确试题所属知识模块,看它属于经济、政治、哲学、文化哪一模块。一般说来,审清问题所属知识范围难度不大,我们不难作出正确的判断,但在审析时要注意:不同设问知识范围的限定是不一样的。 1.有的设问知识范围限定比较具体,直截了当地指明了试题所属知识板块。例如:请你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知识……等。 2.有的设问范围是隐性的,需要根据设问中的关键词及其背景材料作出判断。如2017年全国Ⅰ卷第38题,“上述材料反映出我国消费品供给存在什么突出问题?我国生产企业应如何应对?”结合设问与背景材料,才能确定它是属于经济生活模块。 3.有的设问范围可能具体到某一模块的某一知识点上。如2018年全国Ⅰ卷第40题第(1)问,“小岗村的改革发展实践证明,唯改革才有出路,改革要常讲常新,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加以说明。”答题时不能超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这个范围的限定。 二、要审设问的角度,即审设问的指向。 政治主观题的审题,就跟语文的作文审题一样,必须吃透题意,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理解试题要求回答的中心问题指向是什么,以免走题,造成答非所问的失误。 设问的基本类型(角度)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大类。角度不同回答就不同:如果是要求根据材料归纳问题、道理或者要求分析材料所体现的某一知识等,是要求回答“是什么”;如果是要求运用某个知识分析说明材料,则是要求回答“为什么”;如果是要求针对材料提供的信息探讨措施、提出建议等,则是要求回答“怎么办”。 “是什么”——主要从“现象”“道理”“依据”“问题”等角度入手作答。如2018年全国Ⅱ卷38题“(1)简要说明材料一包含的经济信息。(2)结合材料,分析企业税负降低与财政收入增长之间的经济联系。” “为什么”——则从“必要性”“重要性”“意义”“作用”等角度去回答。如2018年全国Ⅱ卷第39题,“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为什么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如何做”——应该从“措施”“对策”“启示”“解决”“处理”等角度解答。如2017年全国Ⅱ卷38题第(2)问,“玉米价格的下降,影响了一些玉米种植户的收入。政府和种植户可采取哪些应对措施?” 审设问,要分析问题属于哪种类型,这种类型的答题要求是什么。要抓住设问中的关键词,弄清问题是什么,做到怎么问怎么答,才能少犯错误,精准答题。 三、要审设问内容,包括内容的主体、客体、手段和过程。 1.要审设问(或材料)的主体。设问的主体不同,答题的方向就不同。如经济生活中的主体通常有国家、政府、企业(经营者)、个人(消费者)等;政治生活的主体通常有国家、政府、党、政协、公民(群众)、各类组织(国内外)等。另外,试题中的相关材料也可能成为设问的主体。 同一范围、同一角度、同一对象,主体限定不同,答案组织就不一样。如2017年全国Ⅱ卷38题第(2)问,“玉米价格的下降,影响了一些玉米种植户的收入。政府和种植户可采取哪些应对措施?”设问的主体有两个,“政府”和“种植户”,应对措施也不一样。 2.要审设问的客体(对象)。设问的客体就是设问中要求分析的对象,设问对象不同,所选用的知识必然不同。如2018年全国Ⅰ卷第38题,“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知识分析近年来我国马拉松热的驱动因素”,要求我们分析我国马拉松热的驱动因素;如2018年全国Ⅲ卷第38题,“结合材料并运用经济知识,分析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则要求分析对制造业产业的影响。 3.审材料实际内容。包括主体为实现目标而对客体采取的措施、手段及其过程。 材料内容在审析中要求做到:第一,弄清每则材料有几层含义,主旨是什么。第二,结合设问对材料进行理论思考。 第三,弄清各材料的内在联系,概括、归纳其反映的问题。这样,才能挖掘和提取有效的信息,建立理论与试题的链接点。如2016年全国甲卷38题第(1)问,“我国民主党派为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为什么能发挥这样的作用?”第(2)问,“结合材料二并运用所学经济知识,分析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生产对消费和产业发展的影响。”这两个问题都要求学生分析材料所反映的实际内容,把握材料核心,运用相关理论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总之,审题过程也就是“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过程,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基础,是学生正确解答试题的前提。审题时一定要做到“三审”(范围、角度、内容);考场上,一定要带着问题审析材料,做到看准题、看全题,并在审清题意的基础上,回忆、检索与材料相关的理论知识,结合具体要求分析、筛选,综合把握,确定最符合题意的理论观点,科学、全面地组织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年来,南湖革命纪念馆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创设载体,创建基地,努力在最大程度上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党的十九大后,南湖革命纪念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讲好革命故事,宣传党的精神。在依托基本陈列展览讲好红船故事的同时,突破地域限制,精心设计制作流动展板,积极主动地走出去,策划举办临展、巡展活动,把“红船精神”送往全国各地,用“红船精神”来感染人、教育人、激励人。 2017年10月,习近平带领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回顾建党历史,追寻党的根脉。习近平在参观南湖革命纪念馆时指出:“红船精神”作为党的革命精神之源,是党的初心和使命的承载。我们要扬起红船的风帆,以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矢志推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前进。 (1)结合材料,运用价值观的知识,阐释大力弘扬“红船精神”的原因。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南湖革命纪念馆是如何讲好红船故事的。 (3)请你就如何推动“红船精神”走进校园提出两条建议。 答案 (1)①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弘扬“红船精神”,激励人们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贡献,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②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能够指导人们正确认识和评价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能够引导人们在面对价值冲突时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③正确的价值观要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弘扬“红船精神”,有助于激励和引导人们积极投身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有助于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不忘初心、坚定理想信念,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学生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①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的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②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并与时代精神相结合。③创新红船故事的传播形式和手段,弘扬“红船精神”。(学生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均可) (3)答案示例:①为学生开展“红船精神”辅导讲座,引导师生深入学习“红船精神”内涵。②构建“颂红船、践价值、尚美育”红色德育课程体系和红色德育经典活动项目。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