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课时跟踪检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课时跟踪检

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五)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 ‎ ‎[基础全面练]‎ ‎1.建筑格调的差异,反映了不同的民族文化特征。例如,颇具华丽气质的封闭式四合院、开敞的苗族吊脚楼、秀丽的傣族竹楼、蒙古族的蒙古包等,各式各样的建筑,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华建筑文化。由此可见( )‎ ‎①建筑是一种凝固的艺术,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②文化的多样性主要表现为民族建筑的多样性 ‎③建筑是民族的文化记忆,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④传统建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予以保护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B 各式各样的建筑,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华建筑文化,体现了建筑是文化的物质载体,是一种凝固的艺术,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也说明传统建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予以保护,①④正确;②说法错误,文化的多样性表现在多个方面,而不仅仅是民族建筑的多样性;③错误,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2.(2018·宁德一检)“民惟邦本”这一观念出自《尚书》:“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作为民本思想的理论来源,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政治观念。当前,在党内集中推广“民惟邦本”这一传统的廉政文化思想,传承亲民、保民的价值理念,能够有效提高党员素养,使其自觉抵制腐朽、堕落思想的侵蚀。这表明( )‎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②传统文化顺应时代具有积极作用 ③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④文化影响民族和国家的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A ①符合题意,“作为民本思想的理论来源,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政治观念”说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②符合题意,“在党内集中推广‘民惟邦本’这一传统的廉政文化思想,传承亲民、保民的价值理念,能够有效提高党员素养,使其自觉抵制腐朽、堕落思想的侵蚀”说明传统文化顺应时代具有积极作用;③不符合题意,材料中民本思想体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而非博大精深;④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文化影响民族和国家的发展。‎ ‎3.村落,是我国乡村文化的摇篮,承载着中国悠久文化的历史和脉络,是中国文化的见证人。当我们毁灭村落时,也许埋在下面的还有文化的脊梁和精神的家园。这说明( )‎ A.村落文化是我们文化的脊梁和精神家园 B.对传统文化要有敬畏之心 C.要做好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工作 D.村落文化的消失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解析:选C 材料旨在告诉我们要保护优秀村落文化,做好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工作,C项符合题意;村落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要保护优秀传统文化,而不是对传统文化怀有敬畏之心,B项不选;D项错误,村落文化的消失不是必然的,加强保护就不会消失。‎ ‎4.位于景德镇市的浮梁古城就像一座中华传统文化园林,一副副体现古人为官之道的对联尤为醒目,其中“工堪比官,斧斤利刃,随手携来,因材而用;医可喻政,硝磺猛剂,有时投下,看病如何”就是他们当中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代表作。以对联的形式诠释为官之道( )‎ ‎①体现了优秀文化思想内容与表现形式的统一 ②是用“凝固的艺术”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思想 ③是用正确的社会舆论对公众进行思想引领 ④有利于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选C 以对联的形式诠释为官之道,集思想性和艺术性为一体,这体现了传统文化思想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有利于增强传统文化的感染力,①④正确;被称为“凝固的艺术”的是传统建筑而非对联,②不当选;材料未涉及正确思想舆论的引领,③不当选。‎ ‎5.最近江西乐平等地因天价彩礼上了央视新闻。“天价彩礼”,这不是一个新话题,但却是一个急需社会更多关注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婚姻法》虽然规定了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等内容,但婚前给付彩礼钱的现象仍普遍存在。上述现象说明( )‎ ‎①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 ②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 ③我们要对传统文化加以改造,使其顺应社会发展 ④社会发展侵蚀了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C 我国《婚姻法》虽然规定了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等内容,但婚前给付彩礼钱的现象仍普遍存在,上述现象说明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发展并不完全一致,②正确;对待落后的传统文化,我们要予以改造和剔除,故③正确;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与题意无关,排除①;社会发展并没有侵蚀了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④错误。‎ ‎6.据记载,早在西汉时期就有了猴拳。经过历代发展,猴拳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技术风格。今天,中国猴拳演绎出更多精彩。这体现了( )‎ A.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C.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D.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实质 解析:选C A项错误,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发展的动力和源泉;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内容不涉及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C项符合题意,材料中“经过历代发展,猴拳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技术风格”表明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D项错误,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文化发展的实质是文化创新。‎ ‎7.2017年9月7日,第四届全国智慧教育高层论坛举行,以“智在当下、慧及未来”为主题。与会专家指出,大数据将改变延续数百年的“教育体系DNA”,助推个性化教育发展。这说明( )‎ ‎①科技进步是文化多样性产生的重要因素 ②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文化传承方式的变革 ③“科技+教育”决定着文化发展的方向 ④在线教育有利于满足学习者个性化需求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D ①错误,科技进步会影响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但不是文化多样性产生的重要因素;②符合题意,“大数据将改变延续数百年的‘教育体系DNA’,助推个性化教育发展”,表明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文化传承方式的变革;③错误,决定文化发展方向的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④符合题意,“助推个性化教育发展”,表明在线教育有利于满足学习者个性化需求。‎ ‎8.(2018·长白山二模)2017年1月5日,随着长春市教育局梁局长按下启动键,惠及长春市八万高中学子的长春“名师云课”网络在线学习系统正式启动。“名师云课”是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搜集、录制优质教育资源,并将优质教育资源同步传送到有课后指导需求的长春地区所有学生。“名师云课”的出现表明现代信息技术( )‎ ‎①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和共享的功能 ②使教育手段和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 ③具有选择、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④是文化传播与发展的重要途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A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更好地推动了文化的传播和共享,“名师云课”的出现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生动形象,①②符合题意;③错误,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④错误,现代信息技术是文化传播的手段。‎ ‎[热点迁移练]‎ 热点一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推动儒学国际传播 ‎2017年11月25日,首届全国儒家文化国际传播论坛在孔子故里曲阜成功举办。论坛围绕“新时代的儒家文化国际传播”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旨在纪念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曲阜4周年,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在儒学国际传播中唱响“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据此回答9~10题。‎ ‎9.长期从事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的张岂之获得“国学终身成就奖”。张岂之先生表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我们要坚守它,做好传承工作。我如果生命还能延续下去,还要在这六个字上下工夫:传承,创新,发展。”由此可见( )‎ ‎①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②发展是继承的结果,文化只有发展才会繁荣 ③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不断创新的根本动力与源泉 ④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A 材料旨在强调对待传统文化要传承、创新、发展,即要正确处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①②正确;中华文化创新的根本动力和源泉是社会实践,③错误;④与题目中心不符。‎ ‎10.源远流长的儒家“礼”文化在漫长的文明演进中,积淀了许多协调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规范和准则。今天,我们仍借助这些规范和准则来协调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但赋予了“礼”平等、友善等新的内涵。这说明文化具有( )‎ A.鲜明的民族性 B.相对的稳定性 C.时代的先进性 D.强大的包容性 解析:选B 材料的关键句是:源远流长的儒家“礼”文化,今天,我们仍借助这些规范和准则来协调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但赋予了“礼”平等、友善等新的内涵,这体现了“礼”在时代相传中保留了基本特征,又能够因时而变,这是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特征,B项当选;A、C、D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 热点二 展现深厚文化底蕴 探索时代发展路径 ‎2017年11月15日,全国曲艺、木偶剧、皮影戏优秀剧(节)目展演暨发展研讨会在晋江举办。展演涵盖评书评话、鼓曲唱曲、相声滑稽、快板快书四大类数十种曲艺形式,荟萃南腔北调,精彩纷呈。十余位业界专家就这些极具群众基础、十分接地气的艺术形式的创作演出现状进行了深入研讨。据此回答11~12题。‎ ‎11.戏曲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要坚持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保护、传承与发展并重,更好地发挥戏曲艺术在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中的独特作用。这表明,对待传统戏曲艺术,正确的态度是( )‎ ‎①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②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③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④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解析:选B “坚持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保护、传承与发展并重”,体现了②③;①‎ 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④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均与题意不符。‎ ‎12.有学者认为,传统戏曲在写意的、程式化的表演变迁中体现出一脉相承的美学气质;古典诗词在格律、句式的变化中坚持了押韵、平仄和诗情意象;书法在不同流派的发展中投射出基本笔法和气韵。因此,文化的精神传承比技艺传承更重要。这一结论的合理之处在于看到了( )‎ ‎①发展中的传统文化有一定的共性和规律 ②传统文化形式的创新具有不同时代的共同要求 ③传统文化所蕴涵的精神具有内在稳定性 ④对待传统文化应坚持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A 通过比较传统戏曲、古典诗词、书法,得出共性的结论,说明发展中的传统文化有一定的共性和规律,题中强调体现一脉相承的气质,说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①③当选。②④与题意不符,题中观点是通过比较传统戏曲、古典诗词、书法,得出共性的结论,并没有涉及纵向上不同时代的共同要求,同时本题通过比较,找出传统文化的共性,而不是强调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大题规范练]‎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教育部通知,从2017年春季开始,在大、中、小所有学段、所有学科、所有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教材中,将中国人民“八年抗战”一律改为“十四年抗战”,把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落实到学生教材当中去。‎ 史学专家根据大量史实研究发现:1931年9月18日发生在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就承担起独立领导中国抗日斗争的壮烈使命并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东北抗日联军进行了英勇殊死的斗争,其他一些中国军队也在奋起抵抗;中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爱国人士和爱国华侨也积极支持和参加抗战。中国人民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让中国人的物质、精神、鲜血和生命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因此,“十四年抗战”的概念更科学,过去“八年抗战”的概念仅是指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开始的全国性抗战,只是“十四年抗战”中从局部抗战进入到全面抗战的一个阶段。‎ 我们修正历史概念,不是记住仇恨,而是要呈现历史本来面目,客观反映日本侵华罪行,反映中国人民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的特殊贡献和巨大牺牲,警醒日本右翼、维护世界和平;是为了让中国人民铭记血泪史、屈辱史和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战的斗争史,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增强爱国热情、凝聚民族力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顽强奋斗、奋发图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传承性与文化发展”的知识说明“把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落实到学生教材当中”的重要意义。‎ ‎(2)设计一次“我为抗日英雄致敬”‎ 的主题班会,请写明这次班会的设计目的和主题思想,以体现你的核心素养和正确价值追求。(每项内容控制在10至20个字之间)‎ 解析:第(1)问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传承性与文化发展”的知识说明“把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落实到学生教材当中”的重要意义。可分别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特点,说明把弘扬民族精神落实到教材当中,有利于学生积极继承中华民族精神,坚定政治认同;从传统文化的作用说明把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落实到教材当中,有利于学生从小形成对祖国的强烈认同感,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从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说明把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落实到教材当中,有利于学生选择优秀传统文化,自觉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者、发扬者和传播者;教育对文化传承具有特殊的功能,作用越来越大。把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落实到教材当中,有利于通过传道、授业、解惑,把中华民族精神传递给下一代,在群众中发扬光大;等等。第(2)问,主题班会设计必须围绕抗日英雄的爱国精神、民族气节、维护和平、追求正义等核心价值,体现自己的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和责任担当。语言表述灵活多样,但不能违背核心素养和正确价值追求,不要超过规定字数。‎ 答案:(1)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没有文化继承就没有文化积累,把弘扬民族精神落实到教材当中,有利于学生积极继承中华民族精神,发扬爱国传统,在共产党领导下,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提高政治认同;②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把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落实到教材当中,有利于学生从小形成对祖国的强烈认同感,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③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文化发展是文化继承的必然要求。把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落实到教材当中,有利于学生选择优秀传统文化,自觉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者、发扬者和传播者;④教育对文化传承具有特殊的功能,作用越来越大。把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落实到教材当中,有利于通过传道、授业、解惑,把中华民族精神传递给下一代,在群众中发扬光大。‎ ‎(2)举例如下:‎ ‎①设计目的:培养本班学生爱国热情(或培养学生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 ‎②主题思想:爱国热情是建设伟大祖国的精神动力(或民族气节使中国人民挺起脊梁)。‎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以幼儿、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 此前,十二五教育部规划课题“传统文化与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研究”课题组曾与人民教育出版社合作出版了通用版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包含《弟子规》《论语》等17种标准教材。其中《弟子规》应不应该进入小学教材,多年来一直争论不断。《弟子规》等读本与儿童生活相距甚远,也不符合现代文明规范,难以引起儿童兴趣。实践中,部分学校已注意到了“争议”‎ 部分,由于古代圣贤往往站在统治者的立场说话,难免有封建礼教的思想及与现代文明冲突的观点。‎ 结合材料和所学文化生活知识,评析“《弟子规》不能进入小学教材”的观点。‎ 解析:材料中心在于,国家重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针对《弟子规》应不应该进入小学教材有争议,争议在于《弟子规》难免有与现代文明相冲突的封建礼教思想。对材料中的观点,应进行辩证分析。首先,应从教育的功能、文化的相对独立性角度支持《弟子规》不能进教材的合理性;同时,应从传统文化的特点、作用方面分析《弟子规》进教材的合理性;最后,从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在批判继承基础上的创新等角度说明如何对待这一观点。‎ 答案:①有一定的合理性。教育具有选择功能,《弟子规》的内容脱离当前儿童生活实际,难以引起儿童兴趣。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各种思想文化相互冲击、交汇、融合,封建礼教的思想与现代文明难免产生冲突,不符合现代文明规范。因此,传统文化的继承应立足于实践,与时俱进,在内容形式和传播手段上不断创新;②有一定片面性,因为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教育在文化传承中具有传递和创造文化的作用,优秀传统文化对弘扬民族精神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应重视挖掘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必须辩证看待传统文化的作用,处理好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或者“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推动传统文化内容形式机制体制的创新。③总之,题中观点看到了《弟子规》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而没有明确《弟子规》的合理成分,(或题中观点没有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作用,)是不科学的。‎ ‎(若答:①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实践,文化需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弟子规》的内容脱离当前儿童生活实际,在内容形式、传播手段上缺乏创新,难以引起儿童兴趣。②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各种思想文化相互冲击、交汇、融合,封建礼教的思想与现代文明难免产生冲突,部分学校已注意到这一点。③观点看到了《弟子规》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而没有明确《弟子规》的合理成分,是不科学的。对待《弟子规》等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代生活中的作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亦可)‎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