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3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内蒙古翁牛特旗乌丹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Word版
乌丹二中2018-2019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年级政治学科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2.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卷上务必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班级填写清楚。请认真核对考号、姓名、班级和科目。 第Ⅰ卷(选择题 25个 共 50 分) 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文化生活》中所讲的“文化”,是指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下列选项中属于文化现象的有( ) ①某同学上街购买《文化生活》复习资料 ②南京大屠杀档案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③全国人大拟将房地产税纳入立法规划 ④某中学组织学生参观杭州博物馆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2.“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一本好书往往能改变人的精神品质,在书中,我们可以与大师对话、与经典为友、与博览同行,书为我们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这表明( ) ①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②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③人类创造文化同时也享用文化 ④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3.“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从文化与经济的关系看,主要反映了( ) A. 经济对文化的决定作用 B. 文化对经济的反作用 C. 经济发展一定会带动文化的发展D. 没有经济的发展,文化也能发展 4.“重男轻女”本来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意识,是生产资料私有制财产继承关系的反映,但时至今日,这种思想依然残留在一些人的头脑里。这说明( ) A. 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 B. 文化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完全是亦步亦趋 C. 文化可以脱离经济而存在 D. 文化的发展总是落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5.提高文化产品竞争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出上述要求的原因在于( ) ①文化决定着国家经济、政治的发展 ②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③文化促进综合国力的提高 ④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6.一些地方让孩子们诵读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改编的传统家训家规,在这个过程中,文明的种子潜入了孩子们的骨髓,融入了孩子们的血液。这表明( )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一定的文化活动 ②人们接受文化的影响是消极被动的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④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7.“乡音难改,乡情难舍,乡思难断”,很多中国人在海外定居了几十年,但到了晚年还是有叶落归根的思想。这体现的是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 ) A. 潜移默化的特点 B. 深远持久的特点 C. 相对独立性的特点 D. 差异性的特点 8.长春市十一高中组织全校同学开展了“经典诵读活动”。各班自选经典篇目、自主编排,取得了良好教育效果。从文化对人的影响角度,开展这一活动的依据是( ) ①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②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③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④传统文化具有促进社会和个人的成长的作用 A. ②③ B. ①② C. ③④ D. ②④ 9.“如果全世界都吃汉堡包,那将是人类的悲哀;如果全世界都看美国电影,那将是世界文化的毁灭。”下列对这句话认识正确的是( ) A.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B. 文化是世界性和民族性的统一 C. 民族文化的特色日渐消失 D. 世界文化是以美国文化为主导的 10.人类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因为平等交流而变得丰富多彩,正所谓“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这反映了( ) ①加强文化融合,能促进文化趋同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共促文化繁荣 ③不同文化可以平等交流,互相借鉴④文化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11.近年来,我国在世界各地设立孔子学院,秉承“和为贵”“和而不同”等理念,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设立孔子学院有利于( ) ①全面展示中华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 ②在教育中传播中华文化 ③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④促进中外文化融合,消除文化差异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12.习近平指出,我们办教育,要舍得花时间,舍得花精力,舍得下本钱。教育问题是绝对不允许“等一等”的。上述讲话的文化生活依据是( ) ①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 ②教育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③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④教育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A. ①④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② 13.每年端午节这一天人们都会吃粽子、赛龙舟。这说明( ) ①是对传统文艺的继承 ②传统文化具有自己的民族色彩 ③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 ④传统习俗被称为凝固的艺术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14.“每逢佳节倍思亲。”在中国,尤其在春节来临之际,离家在外的游子眼中往往只有一个目标——回到故乡,回到亲人身边。这说明( ) ①传统习俗对人的物质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 ②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③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 ④传统习俗具有相对稳定性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15.“在青蒿素发现的过程中,古代文献在研究的最关键时刻给予我灵感。”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的发言告诉我们( ) ①文化创新应以传统文化为源泉 ②文化创新应植根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 ③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④文化创新就是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16.“作家深入群众,转变立足点,和劳动人民在思想感情上打成一片”,这是因为( ) A. 文化最终是为劳动人民服务的 B. 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C. 人民群众直接创造了文化 D. 劳动人民有着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7.维吾尔族传统建筑经济实惠、冬暖夏凉、造型美观,早在公元前1世纪维吾尔族建筑艺术就已经很发达。新疆地处古丝绸之路的枢纽地带,维吾尔族的建筑艺术和建筑装饰技艺融合了周边兄弟民族文化,渐渐地形成了形式独特、风格迥异的建筑风格。由此可见( ) ①我国多民族文化渐趋融合,逐步走向同一 ②传统建筑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③中华文化具有特有的包容性,能兼收并蓄 ④深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中华文化具有区域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8.汉字是文化的传承,它是中华文化的地质层,记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它本身就是精妙的文化、智慧的结晶。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根,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情节、中华民族的睿智和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由此可见( ) ①汉字是中华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②文化是人创造的,它对人有积极的影响 ③文化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④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19.京剧藏戏《文成公主》中,藏戏与京剧相结合,剧中松赞干布演唱的藏戏和文成公主演唱的京剧巧妙结合,别具韵味。因此,京剧藏戏《文成公主》获得2013年第26届中国戏剧梅花奖。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 ) ①实现文化创新必须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②中华文化具有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的特点 ③文化创新需要民族文化间的借鉴与融合 ④中华文化具有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特点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20.印度佛教自汉代传入我国后,便与中国文化相互影响和融合。在隋唐,外来佛教适应中国的文化习俗,演变为以禅宗为代表的中国化佛教,形成中华文化儒、释、道并存的格局;至宋后,传统儒学吸收佛教的有益成果,衍生出新儒学即宋明理学,使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华文化发展到新的高度。这一史实表明( ) ①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②不同文化的融合导致文化差异性的消失 ③学习借鉴外来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④文化交流借鉴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21.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民族精神突出表现为( ) ①长征精神 ②载人航天精神 ③大庆精神 ④抗洪精神 ⑤抗震救灾精神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⑤ C. ①③④⑤ D. ①②③④⑤ 22.无论是面对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还是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新课题、新挑战,世界总能从中国人身上感受到一种巨大的力量,那就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这告诉我们中华民族精神( ) ①彰显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中②可以直接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 ③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④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23.山东平阴县孝直村举办了第二次“孝文化”背诵比赛活动。“孝文化”背诵活动的开展不仅是 对孝直精神真实的弘扬、发展,更是在一定程度上弘扬、传承了传统文化。这些活动的开展表明( ) A. 我国传统文化得到全面弘扬 B. 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是稳定不变的 C. 中国传统思想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D. 人们重视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24.由人民日报社组织编写的《习近平用典》对总书记重要讲话中引用的典故追根溯源,又对其现实意义进行解读,该书从文化角度阐释和传播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思想。这表明( ) ①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②传统思想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③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④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④ 25.以中国元素为素材的好莱坞影片《功夫熊猫》系列在全球获得巨大成功。美国影片《功夫熊猫》横扫全球的背后,暴露出的是中国电影文化视野狭窄,缺乏发现力、创造力、想象力,实质则是缺乏对本国文化的深层次理解。为此我们最做的是必须进行( ) A. 文化继承 B. 文化批判 C. 文化借鉴 D. 文化创新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50 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6. 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三届运动会于2014年在赤峰市举行,通过本届全区运动会赤峰市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新跨越,为赤峰市人民的健康、休闲提供了一流的设施和场所,充分体现了体育在提高群众生活质量、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推动城市建设和促进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扩大了体育在全社会的影响力;通过办赛,积极宣传体育运动"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赛"的宗旨,把奥林匹克精神和全民健身理念传递到了全区各地、社会各界,激发了全区各族人民参与体育运动,投身边疆建设的热情,促进了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协调发展;同时通过比赛,一大批素质高、条件好的优秀后备人才脱颖而出,为我区竞技体育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雄厚的人才储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结合材料请运用文化的作用的有关知识,谈谈赤峰市承办运动会的文化意义。 12分 27.2016年,在孙中山诞辰150周年之际,中山装再次引起广泛关注。作为中式礼服的中山装,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的基础上,揉合中国传统意识的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承载着孙中山先生的思想和精神,传承着礼义廉耻、祖国统一等中国传统文化含义,体现“珍惜传统而又开放兼容”的理念。中山装是中国现代民族国家建构过程中出现的具有特别意义的服装,它是一种文化和象征,是一种中国人的特殊符号,体现民族性,又具有时代性。 随着改革开放和国人审美意识的不断变化,中山装在民间逐渐淡出,但其民族复兴精神却得以保存。当年中国人脱下中山装是因为在强调个性的年代里,中山装无法给予人们个性的表现。而如今的中山装将大量流行元素与经典版型结合,在保持其实用功能的基础上,注入了更多的文化以及艺术的元素,无论是从材质还是从做工上都有前所未有的改变。中山装不再是单一的制服,而是成为了文化的一种载体。“既不落后世界潮流,又保持了自身的文化特征”,这些变化使得中山装被视为众多品牌中难以取代的经典。 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说明“中山装设计”背后的文化底蕴。10分 28.某校高二(1)班同学在学习《文化生活》课程中开展综合探究活动,他们对搜集到的下列材料进行分组讨论。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以《诗经·大雅·荡》中的“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告诫人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为之努力。中华民族创造了具有5 000多年历史的灿烂文明,也一定能够创造出更加灿烂的明天。 材料二 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仪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前进道路上,全国各族人民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万众一心,风雨无阻,向着我们既定的目标继续奋勇前进! (1) 第一小组同学结合材料一讨论了这样的问题: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绵延至今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你是该小组成员,请就这一问题进行回答。6分 (2)第二小组同学根据材料二探究了这样的问题:在今天,我们应如何继承和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如果你是该小组成员,请就这一问题进行回答。10分 29.2015年诺贝尔三大科学奖共8位科学家摘得桂冠。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荣获生理学或医学奖,是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女科学家。在极为艰苦的科研条件下,屠呦呦团队与中国其他机构合作,研制380多个样品,并从《肘后备急方》等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因屠呦呦既有中医学知识,也了解药理学和化学,她将东西方医学相结合,达到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屠呦呦的发明是这种结合的完美体现,先驱性地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是第一个证实青蒿素可以在动物体和人体内有效抵抗疟疾的科学家。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的途径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青蒿素发展的认识。12分 答案解析 1.【答案】C 2.【答案】C 3.【答案】A 4.【答案】B 5.【答案】D 【解析】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故①说法错误;之所以要提高文化产业的竞争力,是因为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故②④符合题意;优秀文化才能起促进作用,故③错误。本题答案为D项。 6.【答案】B 【解析】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②错误;材料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一定的文化活动,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①③符合题意;④与题意不符,排除。 7.【答案】B 【解析】很多中国人在海外定居了几十年,但到了晚年还是有叶落归根的思想,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表现在传统习俗、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上,都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故B符合题意。潜移默化是强调在不知不觉中发生,A与题意不符。C、D不是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故排除。 8.【答案】A 【解析】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不是所有文化都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①不选;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所以要开展“经典诵读活动”,②③正确;传统文化有精华有糟粕,不是所有的传统文化都能促进社会和个人的成长,④不选,故本题答案选择A。 9.【答案】A 【解析】从题中的因果关系不难看出,本题强调的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故选A;B项与题意无关;C、D两项说法错误。 10.【答案】C 【解析】人类文明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我们要平等地看待各种文化,尊重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的繁荣发展,②符合题意;因为平等交流而变得丰富多彩,说明各民族文化可以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借鉴,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精华,③符合题意;“文化趋同”表述错误,①排除;只有优秀的文化才会对经济社会起到积极的反作用,④错误。故选C。 11.【答案】C 【解析】设立孔子学院有利于在教育中传播中华文化,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②③符合题意;“全面展示中华文化”夸大了孔子学院的作用,①排除;④中“消除文化差异”说法错误。故选C。 12.【答案】C 【解析】我们之所以要办好教育,源于教育在文化传承中具有重要作用,③④正确;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①错误;②错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13.【答案】B 【解析】题干主要讲传统习俗,①与题意不符;传统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④错误;传统文化具有自己的民族色彩,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②③符合题意。故选B。 14.【答案】D 【解析】传统习俗对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①表述不恰当;②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每逢佳节倍思亲”,说明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传统习俗具有相对稳定性。 15.【答案】C 【解析】材料表明文化创新应植根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在此过程中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②③符合题意;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①说法错误;④说法表述不恰当;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16.【答案】B 【解析】作家要深入群众,与劳动人民打成一片,因为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选B。A项体现不出来;C、D两项观点错误。 17.【答案】D 【解析】①说法错误,违背了文化的多样性,不选;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②表述错误。“维吾尔族的建筑艺术和建筑装饰技艺,融合了周边兄弟民族文化,渐渐地形成了形式独特、风格迥异的建筑风格”,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也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区域性,③④符合题意。 18.【答案】B 【解析】“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根,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情节、中华民族的睿智和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说明文化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③符合题意;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④符合题意;①说法错误;不同性质的文化作用不同,优秀文化对人具有积极影响,②说法错误;故选B项。 19.【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创新、中华文化的特点。藏戏与京剧相结合,别具韵味,体现了文化创新需要民族文化间的借鉴与融合和中华文化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特点。③④符合题意,应选。①强调的是文化创新中如何对待外来文化,不符合题意,不选。②强调的是中华文化的独特性,不符合题意,不选。本题答案选B。 20.【答案】C 【解析】材料“中华文化吸收外来佛教的有益成果”,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①正确;材料“传统儒学吸收佛教的有益成果,衍生出新儒学即宋明理学,使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华文化发展到新的高度”,体现了学习借鉴外来文化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③正确;文化融合也能保留本身文化的独特性,②错误;社会实践是推动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④错误;故选C项。 21.【答案】B 【解析】长征精神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内容,故①不能入选。 22.【答案】A 【解析】题干强调民族精神的作用,①③符合题意;中华民族精神是不可能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的,②错误;新时期爱国主义主题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④错误;故选A项。 23.【答案】D 【解析】题干主要强调的是平阴县孝直村借助传统文化,开展有关活动,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D项符合题意;传统文化既有精华,又有糟粕,A项错误;传统文化能够因时而变, B项错误;C不符合题意。 24.【答案】C 【解析】材料中“该书从文化角度阐释和传播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思想”体现了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同时对“重要讲话中引用的典故追根溯源”,说明了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①③符合题意;②错误,传统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④强调了文化创新 的作用,与题意无关;故选C项。 25.【答案】D 【解析】题中事例强调我国必须进行文化创新,而不是强调文化继承,D项符合题意;A项与题意不符;B项与题意不符,题中事例并不是缺乏文化批判;题中事例强调缺乏发现力、创造力、想象力,并不是缺乏文化借鉴,C项与题意不符;故选D项。 26【答案】(1)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产生深刻的影响。举办运会有利于激励人们为本地的繁荣和富强贡献力量。3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搞好区运会,有利于提高我市的综合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3 (3)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体育精神有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民族凝聚力。3 (4)参加优秀的文化活动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区运会的举办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3 27.【答案】(1)文化具有多样性。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中山装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文化的基础上,揉合中国传统意识,体现“珍惜传统而又开放兼容”的理念,有助于促进人类文明共同进步。3分 (2)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和鲜明的民族性。中山装传承着礼义廉耻、祖国统一等中国传统文化含义,是中国现代民族国家建构过程中出现的具有特别意义的服装,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风格,是一种中国人的特殊符号。3分 (3)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新中山装在保持其实用功能的基础上,注入了更多的文化以及艺术元素,做到了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广泛吸收欧美服饰并揉合中国传统意识,坚持了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推动了中式服装文化的发展。4分 28.【答案】(1)①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2②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2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还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与其他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2 (2)①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突出表现。继承和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作用,使抗战精神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服务。2②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将抗战精神作为加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2③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既要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 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汲取各民族的长处,又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2④必须与弘扬四个精神,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2 ⑤青年学生应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肩负起为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的文化使命。2 【解析】第(1)问要求学生回答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绵延至今的原因是什么,属于原因类的解答题。学生可以从汉字、史书典籍的编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等角度进行分析说明即可。 第(2)问要求学生回答如何继承和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属于措施类的解答题。学生首先从继承和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作用的角度进行说明;其次可以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的角度进行说明;再次可以从正确对待外来思想的角度进行说明;最后可以从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的角度进行说明即可。 。 29.【答案】(1)立足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屠呦呦团队与中国其他机构合作,研制了380多个样品,并从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 (2)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她是从《肘后备急方》等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屠呦呦领导科研组以现代科学继承发扬祖国医药学遗产,考虑到温度、酶解等因素,不断改进提取方法。 (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屠呦呦也了解药理学和化学,她将东西方医学相结合,达到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4)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她的成功离不开屠呦呦团队与中国其他机构的合作。 (5)坚持正确方向,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倾向。屠呦呦将东西方医学相结合,达到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12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