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吉林省“五地六校”高二上学期期末政治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吉林省“五地六校”高二上学期期末政治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吉林省“五地六校”高二(上)期末政治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48.0分)‎ 1. 一个青年来找苏格拉底,想跟他学哲学。苏格拉底问他:“你究竟想学到什么?学了法律,可以掌握诉讼的技巧;学了木工,可以制作家具;学了商业,可以去赚钱。那么你学哲学,将来能做什么呢?”青年无法回答。在我们今天看来,应该这样回答(  )‎ A.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B. 哲学是包罗万象的、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科学 C. 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D.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答案】C ‎【解析】A不合题意,材料内容不涉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B说法错误,哲学是对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而不是包罗万象的、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科学; C符合题意,材料中的苏格拉底的问题,涉及的是哲学的功能和任务,在我们今天看来,应该这样回答: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D不合题意,材料不涉及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故选:C。 本题考查:哲学的功能和任务 ①哲学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功能,具有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具有帮助人们确立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功能。 ②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明灯,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工具,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和错误的选项。 ‎ 2. 美国航天局宣布,通过对火星一些陨坑坑壁上季节性出现的暗色冲刷条纹的研究,在火星表面发现了有液态水活动的“强有力”证据。这一发现说明(  ) ①自然界中的事物都有自己的起源 ②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③自然物都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④自然物离开人的意识就难以存在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①③符合题意,美国航天局研究人员在火星表面发现了有液态水活动的“强有力”证据,这说明自然界中的事物都有自己的起源,自然物都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②不合题意,材料不涉及哲学智慧; ④说法错误,自然物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故选:B。 本题考查:世界物质性原理 ‎ 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此题注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运用和理解,解答此题首先要注意审清题意,其次把握好设问,最后采用排除法,把不符合题意的选项排除掉。 ‎ 1.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世界客观性为依据,以实践为基础,以规律为对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性,要求它不可能纯学术化,在政治和价值取向上,它必须关心社会现实问题,直接或间接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历史使命相联系。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  )‎ A. 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 B. 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C. 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D. 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答案】D ‎【解析】AC不合题意,材料不能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不能表明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B说法错误,应该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符合题意,“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世界客观性为依据,以实践为基础,以规律为对象”,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性,要求它不可能纯学术化,在政治和价值取向上,它必须关心社会现实问题,直接或间接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历史使命相联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整个材料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故选:D。 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①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它的唯物主义是辩证的唯物主义,它的辩证法是唯物主义的辩证法。 ②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提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从而把唯物辩证的观点贯穿到社会历史领域,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③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正确反映了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它的全部理论都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之所以是革命的,就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是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和错误的选项。 ‎ 2. 有这样一句话:“当人类砍到第一棵树的时候,文明开始了;当人类砍到最后一棵树的时候,文明结束了。”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  ) ①人类在利用自然的同时必须改造自然;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③尊重客观规律必须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前提; ④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答案】C ‎【解析】①错误,“必须改造自然”说法错误; ②正确,“当人类砍到第一棵树的时候,文明开始了;当人类砍到最后一棵树的时候,文明结束了。”说明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③错误,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④正确,“文明开始了”、“文明结束了”,说明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故选:C ‎。 本题考查: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原理   1.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    规律是客观的。但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这就要求我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原理    (1)矛盾的含义 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A.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①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当中; ②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B.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要区分斗争性与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斗争”(斗争性的一种具体形式,比较激烈的一种形式)。 C.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①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②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二者共处于统一体当中,不可或缺。③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本题考查了哲学中的哲理对应题,主要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解题的关键是,一要分析成语、谚语、名人名言、名句的含义,二先选出最明显的选项,再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或无关的选项。 ‎ 1. ‎“一带一路”战略是在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台的基础上提出的,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由此可见(  ) ①思维和存在相互依赖 ②思维是对存在的正确反映 ③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④思维对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①说法错误,思维依赖于存在,而不是相互依赖; ②说法错误,思维是对存在的反映,不一定正确; ③符合题意,“‘一带一路’战略是在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台的基础上提出的”,表明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④符合题意,“‘一带一路’战略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表明思维对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故选:D。 本题考查: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1)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够正确地认识存在,这是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的肯定回答,属于可知论的观点。 (2)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 ‎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这就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 ②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意识不仅能能动地认识世界,而且能能动地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指导人们有效开展实践,促进客观事物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把人们的活动引入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努力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解答本题最快的方法为排误法,即排除题肢本身说法错误的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这样既节省了答题时间,又提高了正答率。本题难度不大。 ‎ 1.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毛泽东的(《忆秦娥•娄山关》)虽只描述了红军的一次战斗,却是对红军长征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真实折射。下列对该词及创作过程的哲学分析合理的是(  ) ①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该词的创作源于作者对娄山关战斗的内心感悟 ②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词中蕴含着“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乐观自信精神 ③意识是对存在的如实反映,此词真实折射了红军长征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④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此词至今仍能激励中国人民走好今天的长征路。‎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①错误,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该词的创作源于客观实际、源于娄山关战斗实践; ②④符合题意,毛泽东的(《忆秦娥•娄山关》)虽只描述了红军的一次战斗,却是对红军长征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真实折射,这说明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词中蕴含着“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乐观自信精神,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此词至今仍能激励中国人民走好今天的长征路; ③错误,意识是对存在的反映,这种反映可以是如实的,也可能是虚幻的反映; 故选:B。 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不同性质的意识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正确意识指导下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意识指导下,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意识活动依赖于人体的生理过程,又对生理过程有着积极的反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该题属于哲理对应题,用名人名言,古诗词、成语、典故为命题背景,既考查学生的人文功底,又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解题的关键: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无关的选项。平时要多收集古诗、谚语等并理解其蕴含的哲理。 ‎ 2. ‎2018年3月28日《科技新报》报道,纽约医学中心的医务人员透过新型内视镜检查病人时,发现就在皮肤之下,可能还藏着比皮肤更大的新“器官”,名字叫做间质(interstitium),由于过去的医疗技术没有今日先进,拥有独特结构的流体腔室从未被正确辨识,这说明(  ) ①面对客观条件人类总是具有不可克服的局限性 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 ③先进的医疗技术延伸了人类认识世界的器官 ④医务人员的认识越来越具有直接现实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②③‎ ‎【答案】D ‎【解析】①不合题意,材料主旨强调的是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而不是“面对客观条件人类总是具有不可克服的局限性”; ②③符合题意,依据题意,由于过去的医疗技术没有今日先进,拥有独特结构的流体腔室从未被正确辨识,这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先进的医疗技术延伸了人类认识世界的器官; ④错误,实践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故选:D。 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①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了人类认识的发展。 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应用知识能力,难度一般。我们做每一道政治选择题都是运用已有的知识,对题干提供的材料、信息进行分析、甄别、遴选,平时要注意夯实基础,培养能力。 ‎ 1.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考不断深化改革。从80年代的“大文大理”、90年代的“3+2”模式、2000年的“3+综合”模式、现在各地探索不分文理的“3+3”模式,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这体现了(  ) ①坚持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③认识具有循环反复性和无限上升性 ④价值观促进事物的发展。‎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①②符合题意,根据题意,“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考也在不断深化改革,高考模式的不断变化、发展,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这体现了真理的具体性,坚持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③错误,“循环反复性”说法错误,认识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的过程; ④错误,正确的价值观促进事物的发展; 故选:A。 本题考查: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1.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 真理的具体性。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1)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主体和客体条件的限制,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 ‎)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的过程。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但是,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应用知识能力,难度一般。我们做每一道政治选择题都是运用已有的知识,对题干提供的材料、信息进行分析、甄别、遴选,平时要注意夯实基础,培养能力。 ‎ 1. 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某地要求党员干部要自觉摒弃“油水关系”、“蛙水关系”,坚决杜绝“水火关系”、不忘“鱼水关系”,铭记“舟水关系”。这启示党员干部要(  ) ①坚持联系客观性,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 ②反对矛盾斗争性,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 ③把握矛盾同一性,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④追求人生目标,成为杜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①符合题意,某地要求党员干部要不忘“鱼水关系”,铭记“舟水关系”,体现了要坚持联系客观性,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 ②说法错误,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对立统一的,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②“反对矛盾斗争性”说法错误; ③符合题意,党群关系是“鱼水关系”、“舟水关系”,因此,我党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这体现了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即矛盾具有同一性; ④说法错误,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故选:C。 本题考查:矛盾的同一性、联系的客观性 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联系具有客观性 原理: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 ①这就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②人在联系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解答本题最快的方法为排误法,即排除题肢本身说法错误的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运用此方法的前提是熟练掌握相关基础知识,本题难度不大。 ‎ 2. 下列四句名言:“一着不慎,全盘皆输”“新题旧做,旧题新做”、“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体现的哲理依次为(  )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关键部分的性能对整体起决定作用 ③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④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统一关系 A. ①-②-④-③ B. ②-①-③-④ C. ②-③-①-④ D. ②-④-③-①‎ ‎【答案】D ‎【解析】“一着不慎,全盘皆输”强调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新题旧做,旧题新做”强调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统一关系; ‎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说明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事物,体现发展的前进性;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因此,体现的哲理依次为②-④-③-①。 故选:D。 本题考查: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原理;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1、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2、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①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事物。它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产生,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和腐朽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②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因此,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又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4、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①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②方法论意义: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本题一方面考查学生的文化底蕴,另一方面考查学生从成语中抽象概括出相应哲学观点的能力。此题难度适中。解答好此题关键有两点:一是对教材相关基础知识的熟练掌握;二是对成语的准确解读。 ‎ 1. 下列能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的观点的有(  ) ①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②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③星座决定命运 ④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①不合题意,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体现了实践的观点; ②符合题意,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体现了联系的多样性; ③不合题意,星座决定命运体现了客观唯心主义; ④符合题意,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体现了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故选:B。 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 ‎①联系的普遍性: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这就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②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③联系的多样性 2、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①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上升和前进,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②事物发展的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③新事物的标准: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远大的前途。 ④事物发展的状态: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 事物发展是量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事物不断地经过“量变到质变,在新质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到新的质变”两种状态循环往复,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的。 本题难度适中,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需要首先明确题干的中心思想,将题干主旨与教材的知识点相结合,围绕题干主旨进行选择即可。 ‎ 1. 下列选项与图漫画蕴含的哲理相符的是(  ) ‎ ‎ A.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B.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C.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D.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答案】D ‎【解析】漫画的主要内容是在用碗接水时水龙头应该开得适当,开得太大了水反而会从碗里溅出来,强调的是做事情要适度,否则会过犹不及。 A不合题意,“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意思是人只要有毅力,“勤”字当头,就能把事情做成功,体现的哲理主要是强调量变,这与漫画的意思不符; B不合题意,“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意思是常流的水不发臭,常转的门轴不遭虫蛀,比喻经常运动,生命力才能持久,才有旺盛的活力,体现运动的绝对性,这与漫画的意思不符; C不合题意,“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主要表达的意思是人要有志气,不要自甘堕落,体现的哲理主要是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与漫画意思不符; D 符合题意,“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的意思是水太清了,就会没有鱼,对别人要求太严厉了,就会没有朋友,这同样表达了适度的观点,与漫画的意思相符。 故选:D。 本题考查: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1)辩证关系原理: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2)指导意义(方法论要求): ①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又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②当不想事物发生某种质变时,就要将量变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坚持适度原则。 本题一方面需要考生读懂漫画(包括人物、事件、文字、图画等),并把漫画中的有效信息联系起来,找出主题,另一方面考查学生从成语中抽象概括出相应哲学观点的能力。此题难度适中。解答好此题关键有两点:一是对漫画的解读;二是对成语的准确解读。 ‎ 1. ‎2016年12月11日,《人民日报》评论员发表文章说,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会议讲话,必须推进改革创新,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 律,沿用好办法,改进老办法,探索新办法,使思想政治工作始终贴近青年,润物无声地给学 生以人生启迪、智慧光芒、精神力量。这一要求的哲学依据是(  ) ①辩证否定观的实质是“创新” ②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③辩证的否定是实现事物发展的根本途径 ④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是一致的。‎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C ‎【解析】①说法错误,辩证否定观的实质是“扬弃”,而不是“创新”; ②不合题意,材料不能表明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③④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强调“改革创新,遵循规律,沿用好办法,改进老办法,探索新办法”,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说明辩证的否定是实现事物发展的根本途径,说明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是一致的。 故选:C。 本题考查:辩证否定观原理,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树立创新意识 (1)辩证否定观原理 ①含义: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②特点: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的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的灭亡的根本途径;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③实质:辩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树立创新意识 ①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创新是对既有理论、实践的突破,要创新就要有批判和发展。 ‎ ‎②基本要求: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和错误的选项。 ‎ 1.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报告中的“工匠精神”,它是一种职业精神,同时又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弘扬工匠精神,广大劳动者应该(  ) ①关注细节,立足于细节的完美,在质量上精益求精 ②注重量变,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以获得技能的飞跃 ③热爱劳动,乐于在劳动实践中彰显智力、情感和意志 ④勇于创新,善于提出新问题、寻找新思路、创造新规律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B ‎【解析】①不合题意,广大劳动者不一定是进行物质生产的劳动者,关注细节,立足于细节的完美,在质量上精益求精,是针对生产而言的; ②③正确,弘扬工匠精神,广大劳动者应该注重量变,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以获得技能的飞跃,热爱劳动,乐于在劳动实践中彰显智力、情感和意志; ④错误,规律是客观的,不能创造。 故选:B。 本题考查: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原理;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1、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 ①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②事物的发展总是先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③事物的发展就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2)方法论 ①要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②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2、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①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②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③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和不合题意的选项。 ‎ 2. ‎2017年9月25日,我国新一代气象卫星风云四号正式投入使用。它搭载了全球首个大气垂直探测仪,并是国际上首次在单星上同时搭载了多通道扫描成像辐射计和干涉式大气垂直探测仪,以一颗卫星实现了两颗卫星的功能,是我国气象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这一成就的取得(  ) ①是在理论创新基础上推动实践创新的表现 ②是广大科研工作者创造性思维的产物 ③是在尊重规律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 ④必将对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①不合题意,材料不能表明是在理论创新基础上推动实践创新的表现; ②说法错误,新一代气象卫星风云四号是广大科研工作者实践的产物,而不是思维的产物; ③符合题意,“我国新一代气象卫星风云四号正式投入使用”,这一成就的取得是在尊重规律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 ④符合题意,“我国新一代气象卫星风云四号正式投入使用,它搭载了全球首个大气垂直探测仪,并是国际上首次在单星上同时搭载了多通道扫描成像辐射计和干涉式大气垂直探测仪”,说明这一成就的取得必将对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故选:D。 本题考查:创新的社会作用 ①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②创新的作用:从经济角度看,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政治角度看,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从文化角度看,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③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多方面的创新。 本题为理解型选择题,可以采用释理法解题,就是依据材料提供的事例,对接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点,题干与题肢之间体现的事理相一致的就选。要特别注意挖掘材料中隐含的意思,对材料进行完整、准确的理解。本题难度适中。解答时注意排除错误选项和无关选项。 ‎ 1. ‎2018年,重庆将进入新高考。统考将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让学生在高中阶段更加全面,培养综合型人才。文理兼顾,不可偏颇,未来办学在不分文理科前提下,也可以针对有一定特长的学生的发展需要进行特色培养。这给我们的唯物辩证法启示是(  ) ①部分决定整体,在不分文理科的前提下,要注重特色培养 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培养综合型人才 ③具体分析事物存在与发展的各种条件,对特长生进行特色培养 ④一切从实际出发,紧贴社会需要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①错误,整体决定部分。 ②正确,让学生在高中阶段更加全面,培养综合型人才,说明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培养综合型人才。 ③正确,未来办学在不分文理科前提下,也可以针对有一定特长的学生的发展需要进行特色培养。说明具体分析事物存在与发展的各种条件,对特长生进行特色培养。 ④错误,“一切从实际出发”不属于辩证法。 故选:C。 本题考查:系统优化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系统优化方法 ①系统是指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具有整体性、系统具有有序性、系统具有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②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既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又要把事物和系统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①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复杂事物的诸多矛盾、同一矛盾双方各有其特殊性。 ‎ ‎②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本题难度适中,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需要首先明确题干的中心思想,将题干主旨与教材的知识点相结合,围绕题干主旨进行选择即可。 ‎ 1.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认为,艺术创作不能任情而发,需要用理性尺度去约束情感。他提倡“气足以与万物相应而无所阻,曰动。气守乎中而不过乎则,曰静”,不激不厉,动静相生,方为上乘境界。王夫之认为艺术创作需要(  ) ①从实际出发,不要掺杂个人的感情成分 ②认识到事物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 ③要把控事物量变程度,做到动静相宜 ④自觉运用规律性认识指导艺术创作。‎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C ‎【解析】①说法错误,“王夫之认为,艺术创作不能任情而发,需要用理性尺度去约束情感”,这并不是要求不要掺杂个人的感情成分,而是主张艺术创作所表达的情感要真实坦诚而不矫揉伪饰,要含蓄委婉而不能过于偏激外露; ②不合题意,材料不涉及事物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 ③符合题意,“不激不厉,动静相生”,体现了要把控事物量变程度,做到动静相宜; ④符合题意,“气足以与万物相应而无所阻,曰动。气守乎中而不过乎则,曰静”,就是说艺术创作要有自然万物的健盛之气,但又不能有火气、霸气,体现了要自觉运用规律性认识指导艺术创作。 故选:C。 本题考查: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的方法论要求 (1)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 ①一方面,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的积累必然引起质变。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由量变开始的,只有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才会出现质变。另一方面,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会引起新的量变。总之,由量变到质变,又由质变到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发展,就构成事物不断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②方法论:要重视量的积累;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促进事物的发展;要坚持适度原则。而当不想事物发生质变,就要坚持适度原则,将量变控制在一定的程度之内。 (2)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的方法论要求 ①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本题一方面考查学生的文化底蕴,另一方面考查学生从古诗句中抽象概括出相应哲学观点的能力。此题难度适中。解答好此题关键有两点:一是对教材相关基础知识的熟练掌握;二是对古文句的准确解读。 ‎ 2. ‎2016年底以来,国内共享单车火爆了起来。随着收入增加,人们一度放弃自行车这一出行工具。而如今,在健康和环保意识作用下,自行车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一种清洁和充满乐趣的出行方式。这一变化说明(  ) ①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②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③价值判断因时而异,以价值选择为基础 ④新出现的事物更符合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①符合题意,材料中“在键康和环保意识作用下,自行车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一种清洁和充满乐趣的出行方式”,这说明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②符合题意,材料中“随着收入增加,人们一度放弃自行车这一出行工具”,说明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③说法错误,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 ④不合题意,该选项与题意无关; 故选:A。 本题考查: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1、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世界观与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一般来说,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管什么样的社会意识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2)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和错误的选项。 ‎ 1.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指出,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是涉及亿万农业转移人口的一项重大举措。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深刻把握城镇化进程的客观规律,切实落实户籍制度改革的各项政策措施。我国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 ①体现了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②要遵循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③有助于建立适应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 ④是通过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方式解决社会基本矛盾。‎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D ‎【解析】①材料没有体现,故排除; 户籍制度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其改革了遵循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②适合题意; ③与题意无关,材料涉及的是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故排除; 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④适合题意; 故选:D。 本题考查: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 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一定要注意区分材料中到底是在调整上层建筑还是在调整经济基础,这是解题的关键。难度适中。 ‎ 2. 中国有句俗语“前人种树,后人乘凉”。习近平主席在2017年3月29‎ 日参加义务植树时指出:我们每个人都是乘凉者,但更要做种树者。”习近平主席这句话蕴含的唯物史观思想是(  ) ①认识到了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 ②看到了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首要的 ③深刻把握了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④在价值选择基础上做出了正确的价值判断。‎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A ‎【解析】①②符合题意,中国有句俗语“前人种树,后人乘凉”。习近平主席在2017年3月29日参加义务植树时指出:我们每个人都是乘凉者,但更要做种树者。”这体现了识到了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看到了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首要的; ③不合题意,深刻把握了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④错误,介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 故选:A。 本题考查: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人生价值 (1)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人的生存条件和发展条件、享受条件和工作条件都是由社会提供的。 我们强调在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个人的价值,并不否认追求人的个性发展。但是,我们要正确认识和追求个性发展。 (2)人生价值: 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人生最根本的价值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 包括两个方面: ①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价值)--贡献,价值的创造者,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②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自我价值)--索取,价值的享受者。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人生价值的创造和实现的知识,解答本题最快的方法为排误法,即排除题肢本身说法错误和不合题意的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运用此方法的前提是熟练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 1. 党的十九大报告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让房地产回归“居住属性”,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近期,国家频繁出台租房政策,其中“租购同权”引起了大家的广泛讨论。从哲学角度看这是因为(  ) ①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和主体差异性 ③意识对客观事物的能动作用只有通过实践体现出来 ④该政策尚未经实践检验,是否为真理性认识尚存异议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A ‎【解析】①②符合题意,根据题意,“租购同权”引起了大家的广泛讨论,从哲学角度看这是因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和主体差异性; ③表述错误,“只有通过实践”说法绝对,意识对客观事物的能动作用还包括认识世界的作用,有目的性、自觉选择、主动创造性,不一定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体现出来; ④表述错误,该政策已在多个城市试点,并取得成效; 故选:A。 本题考查:影响认识的因素;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1.影响认识的因素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主观反映。认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多种因素的制约。 ‎ ‎①受客观因素的制约,受到客观事物本身、实践水平能力的制约。最根本的是受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②受主观因素的制约,立场不同,世界观、人生观、思维方法不同,知识构成不同等,都会导致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认识。  2.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1)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      随着时空的推移和条件的改变,一定事物的价以及人们关于它的价值观念也会发生变化。因此,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这就是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特征。  (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主体差异性 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往往因人而异,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可能作出不同的评价 用“租购同权”为命题载体,考查影响认识的因素、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本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应用知识能力,难度一般。我们做每一道政治选择题都是运用已有的知识,对题干提供的材料、信息进行分析、甄别、遴选,平时要注意夯实基础,培养能力。 ‎ 1. 四十年发愤图强、砥砺奋进的历程已证明,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我国的改革(  ) 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动力 ②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③其根本目的是消除社会基本矛盾 ④符合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①说法错误,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社会两大基本矛盾运动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动力; ②④符合题意,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符合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 ③说法错误,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社会基本矛盾是客观的,不能消除,只能解决。 故选:C。 本题考查: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和目的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与解决方式: ①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内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②性质--非对抗性的矛盾; ③解决方式--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加以解决,即改革。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 本题考查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和目的,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要把握材料主旨,找出与主旨一致的表述,可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的选项。 ‎ 2. 为了纪念申办冬奥会成功,中国邮政集团公司特别发行北京申办2022‎ 年冬奥会成功纪念邮票。这些邮票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也传递着奥林匹克精神和文化,促使人们给予中国体育事业发展更大关注。由此可见 (  ) ①文化塑造人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②社会文化和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③文化能够为经济建设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④发行邮票成为传播奥运文化的有效方式。‎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①说法错误,文化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先进的文化塑造人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②④符合题意,“邮票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也传递着奥林匹克精神和文化”表明社会文化和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与说明发行邮票成为传播奥运文化的有效方式; ③说法错误,先进的文化能够为经济建设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故选:D。 本题考查:文化与物质的关系;文化传播的途径 1、文化与物质的关系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2、文化传播的途径 ①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②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则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 ③总之,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的选项。 ‎ 1. 文明交通是文明城市的重要表征。为提高市民文明交通素质,改善通行秩序,减少交通事故,赣州市深入开展“文明交通大家行”活动,倡议全民参与,共创文明交通环境。该市的做法是基于(  ) ①文明礼仪是文化素养的核心,对人的综合素质产生深远影响 ②人民群众是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主体,是文明风尚的践行者 ③人们接受健康文化的影响,往往是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 ④个体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只能通过接受文化知识教育形成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B ‎【解析】①错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文化素养的核心; ②③正确,文明交通是文明城市的重要表征。为提高市民文明交通素质,改善通行秩序,减少交通事故,赣州市深入开展“文明交通大家行”活动,倡议全民参与,共创文明交通环境。该市的做法是基于人民群众是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主体,是文明风尚的践行者,人们接受健康文化的影响,往往是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 ④错误,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故选:B。 本题考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原因 ①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②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人心凝聚,精神振奋,各项事业就会全面兴盛;精神文明建设搞不好,人心涣散,精神颓废,各项事业都难以搞好。 (2)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①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育“四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②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 ‎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④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解答本题最快的方法为排误法,即排除题肢本身说法错误的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这样既节省了答题时间,又提高了正答率。本题难度不大。 ‎ 二、论述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0分)‎ 1. 习近平指出,形势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法律体系必须随着时代和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 材料  1949年,体现全国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成为法治之路的原点。1954年,第一部宪法颁行,奠定依宪治国的基础。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带来法治建设的十年倒退。1978年,改革开放重启中国法治进程。1997 年,党的十五大将“依法治国”确立为基本方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千重大问题的决定》把社会主义中国的法治建设推到一个新的高度。国家建设发展长期实践中总结出的规律,启示我们在法治之路上只能前进,不能倒退。 结合材料,运用求索真理历程的有关知识分析我国在法治建设上的探索?‎ ‎【答案】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不断推进,以及在实践中产生的问题及其解决,推动着我国法治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我国法治探索的每一次重大成果都是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反映,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我国法治建设的探索也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向前发展的过程。‎ ‎【解析】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求索真理历程的有关知识分析我国在法治建设上的探索?属于体现类的解答题。本题答题知识范围明确,即求索真理历程。学生在解答时要明确这一知识点的内容。通过已经学过的知识我们知道,求索真理历程的内容主要包括: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真理的含义及其属性、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然后获取和解读材料有效信息,实现知识与材料的有机结合。我国对法治建设的探索及其成就都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反映,也说明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我国对社会主义法治的探索是与时俱进,不断向前发展的,说明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本题为体现类试题,这类题的思维特点是从一般性、规律性的结论去推知与其相关的特殊的、个别的对象,其设问形式通常是:“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某某观点(原理)的”或“上述材料是如何坚持(怎样做到)某某道理的”。类似的提法有“如何遵循”、“体现了什么”、“是如何体现的”等。它首先考查的是考生对知识的再现能力,要求考生能再现这些知识点;其次考查考生对材料(事件)的分析能力,要求从材料中分析出这些观点;最后要求考生能分析出材料与观点的关系,能够运用材料印证观点。 ‎ 2. 围棋人机大战:人工智能里程碑事件 2016年3月,谷歌的Alphag04:1战胜围棋九段李世石,这一场旷日持久的“人机大战”在围棋界和科技界引起了巨大的舆论漩涡。一时间,仿佛全世界的人都对人工智能都关心了解起来,关于人工智能是造福人类还是颠覆人类的正反观点也是甚嚣尘上。 网民:未来十年,大部分诸如护士、记者、会计、教师、股理财师等人类工作可被机器取代,给经济带来严重影响。无论是缺少消费者的消费经济还是高失业率都将导致社会动荡。人类似乎很擅长发明新技术,但却不擅长预见这些技术给世界带来的影响。 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人类未来5到10‎ 年将取得巨大进步。在汽车自动驾驶、人的卫生与健康、疾病的诊断、治疗的有效率、基因研究等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前景。 根据材料,运用矛盾分析法,说明应如何应对人工智能的影响?‎ ‎【答案】①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要求我们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要正视人工智能发展所带来的两面性。 ②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分析人工智能的积极影响与与消极影响各有其特点。 ③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求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人工智能的发展,给人类既带来了巨大进步,但同时也威胁到了很多人的生存,从而造成经济波动社会动荡。 ④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在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人类的影响,推动作用是主要的,阻碍是次要的,要对人工智能的发展充满信心。‎ ‎【解析】本题要求根据材料,运用矛盾分析法,说明应如何应对人工智能的影响,为措施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解读和获取材料信息;其次,明确矛盾分析法即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最后,把观点信息与材料有机结合即可。 哲学措施类试题需要结合材料分析、回答,答题模式为:原理+方法论+具体措施。 ①找准题目中解决什么问题的措施。 ②针对材料中存在的问题找解决的方法。必须从材料中寻找突破口。 ③分析这些措施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并按哲理进行分类。 ④解此类问题,不是简单的回答原理与方法论,而重点是在于解决的措施。 ‎ 1. 十九大后,湖北武汉实施“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的“三乡工程”,引导人才、资本、技术向农村流动,助力乡村振兴。该市将用三年时间分步推进全市6个新城区1902个行政村“三乡工程”建设,实现行政村、中心堵全覆盖。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这样一个大战略,任务艰巨而繁重,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就需要各地各部门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统筹协调各个环节,苦千实干、久久为功,因地制宜,扎实推进。 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三权分置”可以让土地作为生产经营要素流动起来,武汉市通过稳定土地承包权、放活经营权,打破了村组界限,统筹配套田间道路、沟渠等水利设施,实现了规模化经营。‎ 结合材料,运用“意识的作用”的知识,说明武汉市是如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 结合材料,运用联系的观点,说明武汉市相关做法的合理性。‎ ‎【答案】‎ ‎【小题1】(1) ①针对城乡发展实际,做到因地制宜。 ②通过苦干实干来实现布署,在实践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发挥意识的作用。 ③用三年的时间颁布推进“三乡工程”引导资源流动、助力乡村振兴,通过“三权分置”实现规模化经营,发挥了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的优势。 ④通过稳定土地承包权,实现规模经营,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2) ①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引导资源向农村流动,有助于助力乡村振兴。 ②联系具有多样性,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做到因地制宜。 ③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有利于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该市从大处着眼,统筹协调各个环节、统筹配套基础设施,实现了规模化经营(也可答案系统优化)。 ‎ ‎【小题2】‎ ‎④部分构成整体,影响整体,分步推进、从小处着眼,是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解析】(1)本题题目类型措施类,答题范围生活与哲学,知识限定:意识的作用,要求结合材料说明武汉市是如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通读材料后,根据材料中武汉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措施中的“三乡工程”、“用三年时间”、“稳定土地承包权、放活经营权,规模化经营”、“因地制宜,扎实推进”等可知,体现了针对城乡发展实际;在实践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发挥意识的作用;发挥了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2)本题题目类型原因类主观试题,答题范围生活与哲学,知识限定:联系的观点,要求结合材料说明武汉市相关做法的合理性。由材料内容可知,“引导资源向农村流动”,有助于助力乡村振兴,涉及哲理是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根据“因地制宜”可知,涉及联系具有多样性;材料强调从大处着眼,统筹协调各个环节、统筹配套基础设施,涉及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根据分步推进、从小处着眼可知,涉及部分构成整体,影响整体。 (1)本题属于措施类主观题型,要求结合材料并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知识作答,知识限定明确,意识的作用的知识在教材的第二单元第五课,体系是比较明晰和集中的,因此这类试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解答这类题要特别留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从材料中找答案,并分成要求写出,答案不能死板,要根据材料内容灵活变动给出。 (2)本题属于原因类主观试题,要求结合材料并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知识作答,知识限定明确,联系的观点的有关在教材中的第三单元第七课,主要包括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原理;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系统优化,故答题的关键是要紧扣材料内容及关键词语选择对应的知识进行原因分析,注意答案只能运用指定原理包括的知识进行分析,超出范围不得分。 ‎ 1. ‎2018年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各地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推广全民阅读。 材料: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十九大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强国”最重要也最有效的手段就是阅读。阅读是一种力量,是一个民族精神发育和文明传承的重要途径,也是一个国家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运用“文化的特点”与“文化对社会作用”的知识,说明全民阅读的重要性。‎ ‎【答案】①人们的文化素养,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阅读是人们接受文化知识教育的重要方式,能提高整个民族文化素养。 ②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阅读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有利于推动民族的发展。 ③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阅读有利于提高民族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④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阅读是一个民族精神发育和文明传承的重要途径,也是一个国家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解析】‎ 本题题目类型意义类主观题,答题范围文化生活,知识限定:“文化的特点”与“文化对社会作用”的知识,要求结合材料说明全民阅读的重要性。全民阅读属于文化活动,有利于提高人的文化素养,涉及人们的文化素养的形成;“阅读是一种力量”涉及文化的总体作用,也涉及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也是一个国家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涉及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 本题属于意义类的主观题型,要求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作答,知识限定明确,“文化的特点和作用”的有关知识在教材中的第一单元,内容较多,解题时要紧扣设问和材料中的关键词句将课本知识迁移到答案中,要求学生对教材内容比较熟悉并有一定的综合分析能力。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