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导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导学案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知识体系——定内容 把脉高考——定方向 考查内容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的特征、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近五年全国卷的高频考点 材料设置 多以科学发现发明、名人名言、领导人讲话、发展观念的转变、贴近生活的焦点事件等作为试题命制的背景素材,考查对实践与认识关系的把握、对真理特征、认识过程的理解 题型设计 全国卷对本课的考查选择题与主观题均有涉及。设问方式灵活多样,选择题既有体现类、启示类,也有依据类、认识类;主观题以体现类试题居多,考查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和材料信息的解读,也有以分析说明类角度进行考查的试题,考查对知识的整合与深化理解,有一定难度 学案一 实践与认识 ‎ ‎1.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主体:人 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实践是连接主观和客观世界的桥梁,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对象:客观世界 实践是发生在人与自然界、人与社会之间的活动 基本形式 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其中,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2.实践的三个基本特点 基本特点 侧重点 客观 物质性 强调实践的基本构成要素(主体、对象和手段)、实践的过程及其结果的客观性 能动性 强调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社会 历史性 强调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 ‎3.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1)原理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正确理解 侧重点 认识误区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主体(即人)对客体(即客观事物)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 强调的是认识来源于实践 把间接经验作为认识的来源。把认识的来源与获得认识的途径等同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强调的是认识的动态发展是由实践推动的 把认识绝对化、思想僵化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能够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 强调的是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 ‎ 把科学理论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 强调的是认识要回到实践中去、服务于实践 脱离实践、纸上谈兵,认识不为实践服务 ‎②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2)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澄清错误认识 ‎1.任何实践都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没有意识参与的实践是不存在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盲目的实践不存在。‎ ‎2.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认识的途径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无论理论如何正确都不能成为检验认识自身正确与否的标准。‎ ‎4.实践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通过实践并非一定能将观念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 基础巩固训练 ‎1.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以前,西医外科手术都是在没有麻醉的情况下进行的,不仅增加了病人的痛苦,甚至会导致昏厥、休克和死亡。实现“刀下无痛”,一直是医学界的梦想之一。一代又一代的医生尝试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尽可能地减轻病人外科手术的痛苦,但效果都很有限。直到化学止痛剂一氧化二氮和乙醚的发现、成功使用和推广,医学才真正进入无痛手术时代。上述材料说明(  )‎ ‎①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②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产生的 ③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 ④获得正确的认识意味着认识过程的结束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A 此题可采用排除法。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而不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③错误;认识是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的,获得正确的认识并不意味着认识过程的结束,认识还应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发展,④错误;故①②表述正确。‎ ‎2.一直以来,杂交育种都是人类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主要技术,而杂交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雌雄配子体的有效识别。中国科研工作者经过多年研究,首次发现植物雌雄识别的分子机制,为杂交育种开辟了新天地。由此可见(  )‎ ‎①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推动了人类认识的发展 ②研究中获得的正确认识促进了实践水平的提高 ③科学技术是生产方式中最活跃的因素 ④认识和把握真理是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 A.①② B.③④ ‎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A 杂交育种实践中遇到障碍,是推动科学家去研究发现植物雌雄识别机制的动力,故①正确;新发现为杂交育种开辟了新天地,体现了科学认识对提高实践水平的积极意义,故②正确;③错误,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④错误,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用获得的正确认识指导实践,提高实践水平。‎ ‎3.随着卫星科技的进步,我国气象部门对恶劣气象的预测也越来越准确。‎2017年9月13日,我国气象部门对超强双台风“泰利”和“杜苏芮”的提前预报为我国人民的生产与生活提供了重要帮助,减少了人民财产的损失。这说明(  )‎ ‎①现代科技的进步是人们认识发展的重大动力 ②对自然界深入的认识是实践发展的决定因素 ③借助现代科技,便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④‎ 利用现代科技,便于我们更好地利用规律免遭自然灾害的伤害 A.②③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C 题干材料强调我们通过科技进步更准确地进行气象预测,从而减少财产损失,①③正确且符合题意;实践决定认识,②表述错误;科技运用有助于减少灾害损失,而不是免遭伤害,④中“免遭自然灾害的伤害”表述错误。‎ 理解到分析的升华 ‎[材料一] ‎2017年9月30日,由中宣部等部门支持和指导、国家图书馆组织实施的《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首批图书正式出版发行。彰显了社会各界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度、共识度越来越高。①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②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更好更多地融入生产生活各方面;③要求全社会参与,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各项任务落实到城乡基层;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任务艰巨,④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代甚至几代人不懈的努力与追求,才能形成一种群体自觉和社会风尚。要注重实践与养成、需求与供给、形式与内容相结合。‎ ‎[哲学分析]‎ ‎①体现了实践是直接现实性的活动。‎ ‎②体现了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 ‎③表明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④体现了实践是历史的发展着的。‎ ‎[材料二] 摘自习近平同志‎2012年11月15日至‎2017年9月11日期间的80多篇重要文献的《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一书,近日出版发行。书中讲到,改革开放以来,①我们在长期的发展实践中,对“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认识,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②习近平同志“两山”重要思想,凝结了基层创新实践的鲜活经验,③正确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反映了人对自然生态价值的认识回归,是一种更高的境界,④是建设美丽中国、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指引。‎ ‎[哲学分析]‎ ‎①表明实践推动认识的发展;原因在于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②表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 ‎③体现了认识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④表明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原因在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知识到能力的升级 ‎1.(2016·江苏高考)信息科学在高速发展,但信息安全举步维艰,量子通信是迄今唯一被严格证明为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十多年来潘建伟团队一直在为此努力并取得重大突破,已经为60周年国庆阅兵等国家重要政治活动提供了信息安全保障。材料说明(  )‎ ‎①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③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④真理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客观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B 潘建伟团队在信息科学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为国家重要政治活动提供了信息安全保障,体现了①。为提高信息安全,潘建伟团队一直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体现了③。②说法正确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④说法错误。‎ ‎2.“十三五”期间,我国要以侧重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当前及今后较长时间里,我国宏观调控政策将从以往的偏重需求侧调控转为偏重供给侧调控。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这是因为(  )‎ ‎①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②人的认识源自实践最终要转化为实践 ③实践具有能动性 ④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D “‘十三五’期间,我国要以侧重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说明实践具有能动性,③应选;“当前及今后较长时间里,我国宏观调控政策将从以往的偏重需求侧调控转为偏重供给侧调控”,说明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④应选;①不符合题意;②错误,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要最终用于指导实践,而不是转化为实践。‎ ‎3.(2018·吉林百校联盟联考)近日,我国科学家对取自多个肝癌患者的5 000余个T细胞逐个进行了基因测序,从而勾勒出每个细胞的基因表达图谱。这是科学家首次详尽揭示肝癌免疫图谱,为未来发现肝癌及其他癌症的免疫疗法奠定了基础。材料体现的认识论道理是(  )‎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 ②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并促进实践活动开展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A 我国科学家通过实验获得了对肝癌患者T细胞的认识,①‎ 当选;通过实验为未来发现肝癌及其他癌症的免疫疗法奠定了基础,体现了②;③在材料中没有直接体现;④错误,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促进实践活动的开展。‎ ‎4.(2018·百校大联考)德国科学家曾在1929年预言外尔费米子的存在,但科学家们始终无法在实验中观测到这种粒子。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团队经过多年努力,利用光源同步辐射光束照射TaAs晶体,使得外尔费米子第一次展现在科学家面前,外尔费米子的发现有望解决当前电子器件小型化和多功能化所面临的能耗问题。外尔费米子的发现佐证了(  )‎ ‎①科学发现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证实人们预言的真实性 ‎②人类的认识水平是制约科学技术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③先进科研设备延伸了人类认识器官,能推动科学发展 ‎④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选D 外尔费米子的发现佐证了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先进科研设备延伸了人类认识器官,能推动科学发展,③④符合题意;①错误,科学发现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造福人类;②错误,实践决定认识。‎ 命题角度一:依据类哲学题目 ‎[典例] (2018·天津河北区一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80年前,中国工农红军主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红军以非凡的智慧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战胜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纵横十余省,长驱二万五千里最终胜利到达陕北,实现了战略大转移。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是一次检验真理的伟大远征。今天,我们重温那次再创历史的伟大选择,它让我们深深懂得,任何伟大事业的胜利,都是理想的胜利,信念的胜利。我们要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的知识说明“红军长征是一次伟大的远征”。‎ ‎[审答规范]‎ 第一步:依据设问定知识 本题设问的知识限定语为“认识论”。这一知识点包括:实践的概念和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的特征、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第二步:细审材料选精准 第三步:知材对接组答案(采用知识+材料形成答案)‎ ‎①实践具有能动性。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红军以非凡的智慧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战胜了千难万险,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②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必须在实践中检验和追求真理,在长征中,科学理论和理想信念得到检验、发展和巩固。③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认识,坚定理想信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走好新长征路。‎ 命题角度二:应用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类哲学题目 ‎[典例] (2014·全国卷Ⅱ·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冯洪钱是一名基层兽医工作者。1959年,当地民间老兽医用一味草药治好了20多头病猪,这使年轻的冯洪钱深受震撼。他立志传承发展传统兽医药事业,编撰《民间兽医本草》,满足社会的需要。他访问过数百个兽医站,拜访了成百上千位老兽医、老药农,广泛收集民间处方,查阅古医书、古农书、地方志,追踪国外最新科技成果,创办中草药百草园、中草药制药厂,与同事一起先后研制成功精宝素等10多种中草药制剂,治愈了数以万计的疫病牲畜。‎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与认识的相关知识,分析实践在冯洪钱创作《民间兽医本草》过程中的作用。‎ ‎[审答规范]‎ 第一步:依据设问定知识 本题设问的知识限定语为“实践与认识的相关知识”。这一知识点包括:实践的概念和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第二步:细审材料选精准 第三步:知材对接组答案(采用知识+材料形成答案)‎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亲身的实践和他人的实践为冯洪钱提供了研究课题,为《民间兽医本草》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材料,验证了兽医中草药成果的科学性;兽医药研制及其在畜病治疗实践中的成功应用,体现了创作《民间兽医本草》的目的和价值。‎ 大题增分专练 ‎(2018·湛江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要求全社会参与,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各项任务落实到城乡基层;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任务艰巨,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代甚至几代人不懈的努力与追求,才能形成一种群体自觉和社会风尚。‎ 要注重实践与养成、需求与供给、形式与内容相结合,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更好更多地融入生产生活各方面。深入挖掘城市历史文化价值、挖掘整理传统建筑文化,提炼凸显文化特色的经典性元素,纳入城镇化建设、城市规划设计,延续城市文脉;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必须加强“美丽乡村”文化建设,发掘和保护处处有历史、步步有文化的小镇和村庄,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引导游客在文化旅游中感知中华文化。‎ 结合材料,阐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标、要求是如何体现实践及其特点的。‎ 解析:本题考查实践及其特点,考查对材料信息的有效解读。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践的能动性;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实践的客观物质性;要求全社会参与,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各项任务落实到城乡基层——实践是社会性活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任务艰巨,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代甚至几代人不懈的努力与追求——实践的历史性。‎ 答案:①实践是直接现实性的活动,实践的过程受客观规律、客观实际的制约,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内涵融入生产生活。②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③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需要全社会参与,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各项任务落实到城乡基层。④实践是历史的发展着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一代甚至几代人不懈的努力与追求。‎ 学案二 真理与认识过程 ‎ ‎1.真理的特征 含义 特点 解读 方法论 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客观性 ‎①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 ‎②客观性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内容客观,真理的内容来自于物质世界的客观事物及规律;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③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能有一个 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就应当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条件性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真理与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这要求要正确对待谬误 具体性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认识的发展过程 理解 原因 误区 反复性 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①“直线论”,此观点认为人的认识是直线式的前进 ‎②“循环论”,此观点认为人的认识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无限性 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上升性 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对真理的追求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真理总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方法论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澄清错误认识 ‎1.并非经实践检验的认识就是真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只有经实践检验、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的认识才是正确的认识即真理。‎ ‎2.并非所有认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只有正确认识即真理才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而非客观与主观、实践与理论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虽然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成谬误,但每一真理相对于它存在的条件来讲是确定的、客观的,并不包含谬误的成分。‎ ‎4.认识具有上升性,是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对事物的认识不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5.认识运动不是从认识到实践而是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基础巩固训练 ‎1.有人说,世上本无对错,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答案不同而已。我们应该学会从别人的角度看世界,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宽容,多一份求同存异。该观点(  )‎ ‎①认为“世上本无对错”是正确的,因为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 ②认为“世上本无对错”是错误的,因为对同一确定对象的正确认识具有客观性 ③强调“从别人的角度看世界”有道理,因为人的认识受到不同立场、思维能力等条件的限制 ④强调“从别人的角度看世界”有道理,因为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不确定的 A.②④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解析:选C 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认为“世上本无对错”是错误的,因为真理与谬误有着绝对的界限,二者不可混淆,②符合题意,排除①;“从别人的角度看世界”有道理,因为人的认识受到不同立场、思维能力等条件的限制,③符合题意;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④错误。‎ ‎2.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讲,就是要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某地在实践中对这“两座山”关系的认识经过了三个阶段:一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二是既要金山银山,也要保住绿水青山;三是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这一认识过程(  )‎ ‎①每一阶段的特点相同 ②是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 ③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④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达到了更高境界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D ①否认了矛盾的特殊性;该地在实践中对“两座山”关系的认识不断进步,体现了②④;③否认了认识的上升性。‎ ‎3.(2018·湖北沙市中学考试)古人认为蜾赢不产子,喂养螟蛉为子。因此,人们以“螟蛉”‎ 比喻义子。后来人们发现,蜾赢把螟蛉衔回窝中,用自己尾上的毒针把螟蛉刺个半死,然后在其身上产卵。原来螟蛉并非义子,而是被用作蜾赢后代的食物。人们对蜾赢的认识表明(  )‎ ‎①人们获得的正确认识不具有终极真理的性质 ②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受制于主客观条件 ③只有在实践中获取的认识才具有真理性 ④认识的发展是一个螺旋式的上升过程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D 人们对蜾赢的认识在实践中得到了发展,之前有错误的认识,说明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受制于主客观条件,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②④正确;①③观点错误。‎ 理解到分析的升华 ‎[材料] ‎2017年9月27日,“健康中国2030品牌计划”新闻发布会在京召开。①从“美丽中国”到“法治中国”再到“健康中国”战略,中国共产党在国家现代化治理的道路上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和开拓创新。②虽然在制定和实施这些国家战略过程中也存在着分歧与争议,③但在争论与实践中我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不断深化,不断超越。‎ ‎[哲学分析]‎ ‎①体现了认识具有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②体现了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③体现了认识具有上升性, 应在社会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国家战略”。‎ 知识到能力的升级 ‎1.(2018·河南郑州测试)《论语·学而》中有一语“无友不如己者”,古今注疏多有分歧。第一种解释:不要与不如自己的人为朋友;第二种解释:不要认为任何一个人不如自己;第三种解释:不要结交那些与自己志趣不相投,不志同道合的人。相比较而言,前两种解释都有矛盾之处,最后一种解释更接近孔子的思想。这从一个侧面说明(  )‎ ‎①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和主观条件的限制 ②真理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在实践中不断超越自身 ③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④认识只有超越历史条件,才能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A 《论语·学而》中有一语“无友不如己者”,古今注疏多有分歧。这说明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和主观条件的限制,①‎ 符合题意;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③符合题意;②不符合题意;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④错误。‎ ‎2.2017年1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要求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做好全面排查,凡有“八年抗战”字样的,一律改为“十四年抗战”,并视情况修改与此相关内容,确保树立并突出“十四年抗战”概念。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这一修改表明(  )‎ A.对抗战历史的认识受到现实实践水平的限制 B.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C.对抗战历史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 D.尊重抗战历史事实是认识发展变化的目的所在 解析:选B 对抗战历史认识的变化主要受到人们主观因素的影响,并不是因为受现实实践水平的限制,A项不选;由“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这表明人们的主观认识应该与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相一致,B项正确;对抗战历史的认识是一个不断上升的过程,不是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C项不选;认识发展变化的目的是为了推动实践的发展,D项错误。‎ ‎3.‎2017年3月23日,美国《科学》杂志发表文章称,近三分之二的癌症基因突变可归咎于健康细胞在分裂过程中发生的DNA复制随机错误,而不是遗传基因或环境因素。许多科学家批评说,该研究完全基于美国癌症患者且严重低估癌症预防的作用,是一种“危险的误导”。这表明(  )‎ ‎①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对同一确定对象可以有多个真理性认识 ③真理性认识需要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 ④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D 材料没有涉及真理是具体的,①排除;对同一确定的对象,真理只有一个,②错误;材料中的争议表明了真理性认识需要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故③④正确。‎ ‎4.经过10余年技术攻关,‎2017年1月9日,吉林大学科研团队攻克了高海拔和严寒地区施工等多项技术难题,成功研发了国内外首创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合物冷钻热采关键技术。该技术打破了国外水合物钻探取样技术的垄断,填补了我国陆域天然气水合物钻采技术的空白。从哲学上看,这说明(  )‎ ‎①科学思想能创造出新的物质形态,把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 ②人类能够利用规律彻底改造自然 ③受诸多条件的限制,认识具有反复性 ④‎ 人类关于天然气水合物钻采技术的认识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D 材料体现了人类关于天然气水合物钻采技术的认识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也表明受诸多条件的限制,认识具有反复性,③④正确且符合题意;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科学思想虽作为正确的认识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①说法错误;②说法错误,错在“彻底”。‎ 命题角度一:依据类哲学题目 ‎[典例] (2018·山西五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7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 民法典是民众权利的集中体现,因而被誉为“百姓的权利宝典”。民法典的编纂是非常重大、浩繁和复杂的立法过程,正因为如此,引起的热议也前所未有。有的呼吁民法典的总则适当宽泛,有的呼吁各个篇章需要更为具体明确;有的提倡借鉴法国模式,有的提倡仿照德国民法;有的建议法典与单行法律法规并行,有的建议法典既出、单行法律当废……个中争论,既有理论难题与路径选择,也有实际难题与个人偏好。‎ 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阐释民法典编纂引起人们热议的原因。‎ ‎[审答规范]‎ 第一步:依据设问定知识 本题设问的知识限定语为“认识论”。这一知识点包括:实践的概念和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的特征、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第二步:细审材料选精准 第三步:知材对接组答案(采用知识+材料形成答案)‎ ‎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会受到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在看待民法典编纂时,人们往往是站在各自的立场,运用不同的方法,以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来评判,从而形成不同的观点。②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决定了人们对复杂事物的正确认识要经历一个反复的过程。民法典的编纂工作浩繁复杂,影响了人们对民法典编纂的具体看法。‎ 命题角度二:应用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类哲学题目 ‎[典例] 从2010年底开始,考试招生改革组的专家团队,先后到上海、浙江、福建等十六个省市进行调研,召开了近百场座谈会。2014年9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纳入高考成绩”等多项具体化措施被明确提出。2017年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制定工作再次展开。针对各方争论的焦点问题,方案经过反复讨论,多方征求意见,全面推进。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 结合材料,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知识,分析深化高考教育改革方案的制定过程体现的哲理。‎ ‎[审答规范]‎ 第一步:依据设问定知识 本题设问的知识限定语为“求索真理的历程”,实则是认识论。这一知识点包括:实践的概念和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的特征、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第二步:细审材料选精准 第三步:知材对接组答案(采用知识+材料形成答案)‎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通过专家调研,多方征求意见,制定并完善高考教育改革的方案。②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针对各方争论的焦点问题,经过反复讨论,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的多项具体化措施在实践中被明确提出。③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新的高考制度改革方案顺应了当前教育的实际,达到了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命题角度三:辨析、评价类哲学题目 ‎[典例]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教育部和中央电视台制作了大型公益节目《开学第一课》,以“先辈的旗帜”为主题,选取“信念不移、勇往直前、百折不挠、坚持不懈”四节课,邀请多位亲历长征的老红军参与节目,讲述长征故事,弘扬长征精神。‎10月21日,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长征精神是我们革命和建设时期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在任何时期都要永远保持的初心。‎ 讲述长征历史,弘扬长征精神,一定要做到“真、正、实”‎ ‎,让年轻人全方位了解长征,对于打着各种幌子歪曲甚至抹黑长征精神的错误和虚假的观点,要坚决予以驳斥和澄清。由于当时条件非常艰苦,红军一直在行军和战斗,因此许多档案资料没有保存下来,这给了解和还原长征的整个历史过程造成了一定的困难,而且长征发生年代久远,现在的生活环境与当时又有很大的差异,一些年轻人难免对长征有模糊的认识。网上也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乘虚而入,用杜撰、断章取义等方式歪曲历史事实,抹黑革命先烈,否定长征和长征精神,企图将年轻人的思想引入误区。‎ 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的有关知识驳斥有些人否定长征和长征精神的错误观点。‎ ‎[审答规范]‎ 第一步:根据观点先定论 依据设问限定语可知,本题属于反驳型试题。‎ 第二步:围绕观点选知识 第三步:知材对接组答案(采用知识+材料形成答案)‎ ‎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讲述长征历史,弘扬长征精神要做到“真、正、实”。②实践决定认识,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实践水平的限制,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由于长征条件非常艰苦,现在的生活环境与当时又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我们要积极参加实践获取对长征精神的真理性的认识。③人们的认识受不同立场、观点等条件的限制。网上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歪曲历史事实,试图将年轻人的思想导入误区是受到其错误立场、观点的影响,我们对长征和长征精神要坚持正确认识的指导,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大题增分专练 ‎(2018·湖北六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举措。‎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供给侧改革是有历史成功先例的,20世纪70~80年代,美、英相继陷入滞胀,“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分别采用减税和国企改革等措施帮助经济走出衰退的泥沼。与需求学派的凯恩斯主义相对供给经济学坚持“小政府,大市场”、自由竞争和企业家精神的理念,认为经济一般不会发生任何生产过剩的危机,更不可能出现就业不足,因为供给会创造自己的需求。‎ 有学者认为,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要借鉴供给经济学理论,又不能简单照搬别国的成功模式和先例。结合材料,运用真理的相关知识加以说明。‎ 解析: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要借鉴供给经济学理论,这是因为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就是真理,供给经济学理论对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借鉴意义;改革不能简单照搬别国的成功模式和先例,这是因为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因此,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检验、发展真理。‎ 答案:①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客观性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供给经济学,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性认识,具有普遍性的品格,对我国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借鉴作用。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真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因此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能照搬别国模式。③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而不能囿于既有的认识。‎ 一、选择题 ‎1.曾几何时,由于技术所限,人类眼中的海洋只是邻近的一方水域;随着造船技术的提高和海上罗盘的使用,人类进入地理大发现时代,视野投向更广阔的海域;而今,借助载人深潜器、大洋钻探船等高新技术设备,深海世界的神秘面纱逐步被揭开。这表明(  )‎ ‎①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A 人类造船技术的进步,促进了海洋认识的提高,体现了①②;材料没有强调人类改造世界、揭开深海世界神秘面纱的目的等内容,排除③④。‎ ‎2.在一次重复前人的实验中,德国物理学家伦琴用黑色硬纸板和锡箔把阴极射线管严密地套封起来,接上高压电源后,他意外地发现前方的荧光屏上出现了微弱的闪光。经过反复试验,他确信这是一种还未被认识的新射线,取名为“X射线”。今天,X射线广泛应用于常规透视检查。X射线的发现过程进一步印证了(  )‎ ‎①新的认识是在主体和客体不断相互作用中产生的 ②获得新的认识是人们从事实践活动的目的 ③在反复实践中改变客观条件总会使人们发现新的认识 ④实践中的认识工具延伸了人的认识器官从而促进认识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选C X射线的发现过程进一步印证了新的认识是在主体和客体不断相互作用中产生的,实践中的认识工具延伸了人的认识器官,从而促进了认识发展,①④正确;②说法错误,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③中“总会”说法错误。‎ ‎3.民谚有云:“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龙抬头”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表示春季来临,万物复苏,蛰龙开始活动,预示一年的农事活动即将开始。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民谚是主观的人为联系 ②客观规律支配农事活动 ‎③实践是民谚的基础和来源 ④顺从自然是农业的必然选择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C ①错误,民谚中讲述的联系不是主观臆断的联系。④错误,否认了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人们根据天气变化的实际情况进行农业生产,表明了实践是民谚的基础和来源,农业活动受客观规律的支配,②③入选。‎ ‎4.(2018·深圳二调)如图漫画“拾脚印”(作者:刘志永)启示我们(  )‎ A.经验是虚假的,只有亲身实践才能获得正确认识 B.一克的经验抵得上一吨的理论,学习他人经验才是成才之道 C.经验是一面镜子,对他人的经验要学会选择 D.经验是知识之父,要用科学知识来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 解析:选C 漫画反映的是对他人的经验全盘学习,这启示我们要加以选择,答案为C;获得认识的途径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A项错误;B项与漫画主旨不符;他人的经验并非一定正确,D项错误。‎ ‎5.在互联网十分流行的今天,无论是信息流动速度还是信息传播方式都发生了很大改变。有人认为,“谣言重复一千遍就能变成真理”。对此,你认为正确的认识是(  )‎ A.人类认识发展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B.客观与主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C.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D.真理与谣言之间存在着由此及彼的桥梁 解析:‎ 选C 真理具有客观性,谣言不会因为人们的传播而变成真理,真理与谣言之间有着明确的界限,故C项分析正确;A、D两项不符合题意;B项观点本身错误,应该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6.(2018·达州二诊)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曾4次组织起草民法工作。前两次由于党和国家工作重心和指导方针方面的原因而停止,第三次由于改革开放刚开始,制定一部完备的民法典条件还不成熟,确定先制定民事单行法,第四次由于各方面认识不尽一致,继续采取制定单行法的办法。民事单行法的制定为编纂民法典奠定了较好的法律基础和实践基础。我国民法制定过程体现的认识论道理是(  )‎ ‎①民法来自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 ②对民法的认识一致是民法制定的基础 ③对民法的认识水平基于人们的实践水平 ④不同认识主体对复杂问题的认识总是不同的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选B ②错误,认识不能成为基础。④错误,不同认识主体对复杂问题的认识有可能是相同的。我国民法制定过程体现的认识论道理是民法来自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对民法的认识水平基于人们的实践水平,①③当选。‎ ‎7.(2018·北京海淀区适应性考试)右图剪纸艺术作品《马上封侯》由猴子、骏马组图。“猴”与“侯”同音双关,侯为中国古代分五等贵族爵位的第二等级。猴子骑于马上,“马上”为立刻之意。有人认为,此图寓意功名指日可待,马上封侯,意思是即刻就要受封爵位,做大官,纹饰主要以马、蜂和猴组成,运用“蜂”与“封”、“猴”与“侯”同音和隐喻等手法,以示寓意,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但也有人认为,此作品反映了传统的官本位思想,是封建文化糟粕,应该抛弃。这说明(  )‎ ‎①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受主体差异的影响 ②主体对客体的认识的真理性取决于主体本身 ③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④不同的主体对同一客体的认识具有同样的真理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B 不同人对剪纸艺术作品《马上封侯》的不同认识说明主体差异影响认识,认识具有能动性,①③正确;认识的真理性取决于是否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②错误;对同一事物,真理只有一个,④错误。‎ ‎8.(2018·肇庆统测)教育部在2017年1月发函要求全国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凡有“八年抗战”字样,改为“十四年抗战”。这似乎有悖于我们的常识,但“十四年抗战”有真实的历史事实支撑。随着人们对抗战历史研究的深入,人们在不断纠正、改变历史的看法,努力做到趋向真实的历史。由此可见(  )‎ ‎①任何真理都具有客观性、条件性、具体性 ②‎ 认识只有不断超越历史条件才能成为真理 ③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认识具有反复性 ④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推翻已有认识的过程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选A “十四年抗战”有真实的历史事实支撑,表明了任何真理都具有客观性、条件性、具体性,故①入选。随着人们对抗战历史研究的深入,人们在不断纠正、改变历史的看法,努力做到趋向真实的历史,说明了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认识具有反复性,故③入选。②表述错误,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认识。④中“不断推翻已有认识的过程”的表述错误,排除。‎ ‎9.“吃一碗方便面需排毒32天”“在外太空没有地心引力”“闪电不会击中同一个地方两次”这些都是在微信朋友圈流传甚广,被网友相信但最后却被证实是谬误的“科学”流言。从哲学角度看科学流言层出不穷的主要原因是(  )‎ ‎①人们的认识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②一切真理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③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往往因人而异 ‎④复杂事物的本质暴露需要一个过程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解析:选D “吃一碗方便面需排毒32天”“在外太空没有地心引力”“闪电不会击中同一个地方两次”,这些伪科学是人为臆造的,说明人们的认识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复杂事物的本质暴露需要一个过程,故①④符合题意;②③不符合题意,排除。‎ ‎10.(2018·山西五校联考)传统教科书上说,人类的进化过程是一条直线,从最开始的爬行猿类,到最终的现代直立智人。然而,中国科学家运用新一代基因测序技术分析古代DNA时发现,人类进化过程并非这样井然有序。它们存在的时间点有交集,而且这种交集还较多。这表明(  )‎ ‎①原有的真理性认识常常在新的实践活动中被推翻 ‎②真理具有反复性,认识对象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 ‎③认识随实践发展而发展,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真理 ‎④科技进步能揭示复杂事物的本质,推动认识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D 相对于传统教科书的观点,中国科学家运用新一代基因测序技术对古代DNA分析的新发现表明认识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科技进步能够推动认识发展,③④正确;认识的发展并不意味着原有真理被推翻,①错误;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但具有反复性的是认识而非真理,②错误。‎ ‎11.(2018·河南百校联盟质检)经过6年努力,我国科学家领衔绘制出的脑网络组图谱,突破了100多年来传统脑图谱绘制思想,比传统的大脑图谱“布罗德曼图谱”精细4至5倍,为实现脑科学和脑疾病研究的源头创新提供基础,更好地认识人类大脑。材料说明(  )‎ ‎①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需要不断修正真理中的谬误 ‎②认识具有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③认识具有上升性,认识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 ‎④实践的发展不断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解析:选D 真理中没有谬误,①错误。我国科学家绘制出的脑网络组图谱,突破了100多年来传统脑图谱绘制思想,体现了认识是无限的,是不断上升的,②③正确。题干并不反映实践,④不符合题意。‎ ‎12.上海健康医学院团队打造的“超声波室内空气清洁器”将超声波用于空气净化。该团队经过多次实验验证了思路的可行性,但也坦诚,对于使用这种方法净化空气的效率、气泵产生的噪音等问题,还需进行进一步研究。材料说明(  )‎ ‎①人类对空气净化方法的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勇于创新是实践成功的前提条件 ‎③科学实验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④只有正确认识才能指导实践取得成功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B 题干“对于使用这种方法净化空气的效率、气泵产生的噪音等问题,还需进行进一步研究”,说明人类对空气净化方法的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只有正确认识才能指导实践取得成功,故①④符合题意;②说法错误,尊重客观规律是实践成功的前提条件;③说法错误,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二、非选择题 ‎13.(2018·北京门头沟区一模)材料 1993年中法两国合资企业神龙汽车工厂在武汉成立,武汉市政府本着“效率优先”的原则,建设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进入21世纪以来,武汉市先后积极引进法航、法国电力、施耐德等世界500强企业,打造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高地,但在经济发展取得优异成绩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和资源消耗的相应代价。在新的历史时期,武汉市政府提出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总体规划(2016~2030年),旨在进一步吸纳法国先进的技术和理念,注入可持续的发展动力和活力,建设“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中法合作之城。‎ 结合材料,说明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建设过程中所体现的认识论道理。‎ 解析: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总体规划形成于中法多年的合作——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经济发展取得优异成绩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和资源消耗的相应代价,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总体规划提出可持续发展理念——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这一规划旨在注入可持续的发展动力和活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另外,这一规划正确与否需要在实践中检验。‎ 答案: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总体规划是武汉市政府在长期的中法合作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推动了中法双方合作交流的日益深入;推动了武汉市政府可持续的发展理念的进一步形成。③武汉市的发展规划是否与实际相符合要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总体规划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实践需要;认识反作用于实践,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总体规划必将对实践有指导意义。‎ ‎14.我国传统文化强调“慎独”和“自省”,注重慎独自律、省察克治的修身之道。比如儒家强调内心的反躬自省,《论语》讲“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曾子讲“吾日三省吾身”。一个人道德人格的形成依赖于个人的道德修养,而道德修养的过程就是人们在道德品质、道德思想意识方面的自我改造、自我陶冶、自我锻炼和自我修养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反省、在内心深处进行吐故纳新的过程。一个缺乏自省意识的人,不会认识自身的不足,也不可能产生自我修养的愿望和紧迫感,道德人格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与认识的有关知识,说明如何通过“慎独自省”实现个人道德人格的完善。‎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在自己内心深处树立一个道德规范、道德标准,作为自律自省的道德追求目标。要在社会实践中形成,这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同时也要继承优秀文化传统(间接经验)。其次,要结合道德实践反省,即用这个标准来要求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反思自己的实践方式,从而完善实践、实现道德提升。从实践与认识关系方面分析,就是要发挥正确认识的指导作用。最后,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所以践行道德追求,提升道德境界,完善道德人格是一个终身惕厉,不可一日一时放松的过程。从实践与认识关系方面分析,这体现了实践推动认识的发展和认识的反复性,上升性。‎ 答案:①实践决定认识。要立足于社会实践,把握时代对个人道德的要求,继承优秀文化传统,为慎独自省建立正确的道德标准。‎ ‎②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积极的指导作用。要在正确道德标准引领下,严格自律,反省并完善个人实践方式。‎ ‎③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在反复实践和反复自省、自我改造中,不断深化道德认识,坚定践行道德信念,塑造完善的道德人格,提升道德境界。‎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