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3 发布 |
- 37.5 KB |
- 2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内蒙古通辽实验中学(原通辽铁路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内蒙古通辽实验中学(原通辽铁路中学)高二(下)第一次月考政治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共60.0分) 1. 随着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中国梦”、“一带一路”以及“命运共同体”等词汇应运而生,并获得国际社会广泛认知和理解,成为高频用词。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 ①文化就是人类全部精神产品 ②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③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④文化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C 【解析】①表述错误,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②③符合题意,材料中,随着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中国梦”、“一带一路”以及“命运共同体”等词汇应运而生,并获得国际社会广泛认知和理解,成为高频用词,这反映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④表述错误,经济政治决定文化,但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和自身的传承性,而不能说文化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 故选:C。 本题考查:文化的特点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②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生活、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培养出来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实践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③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文化是通过物质活动或物质载体体现出来的。 本题难度适中,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需要首先明确题干的中心思想,将题干主旨与教材的知识点相结合,围绕题干主旨进行选择即可。 2. 随着近年特色小镇建设热的兴起,文旅特色小镇游成为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选择。“做一回小镇青年,来一把精神还 乡”,古色古香的历史建筑、极具民俗特色的精致小店、原汁原味的地道美食……让人们感受到小镇文化的独特魅 力。这说明特色小镇文化( ) ①来源于小镇的历史建筑和美食 ②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 ③反映了小镇人们的生活实践 ④决定特色小镇的经济社会发展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①说法错误,历史建筑和美食是文化的载体不是来源; ②③符合题意,“做一回小镇青年,来一把精神还 乡”,古色古香的历史建筑、极具民俗特色的精致小店、原汁原味的地道美食……让人们感受到小镇文化的独特魅 力。这说明特色小镇文化是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反映了小镇人们的生活实践; ④说法错误,经济决定文化,文化不能决定经济社会发展。 故选:C。 本题考查: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③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本题考查文化的特点的知识,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考生对材料中的观点能准确把握其主旨,并与所学知识相结合,需要考生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要善于运用排除法去除说法错误的选项。 1. 鲁迅先生曾说:“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前途的灯火”。看一看鲁迅,就会明白为什么我们的国民必须要觉醒;听一听《黄河大合唱》,就会感受到我们民族的觉醒与力量。以上材料说明( ) ①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 ③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 ④文化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①文艺是国民精神的火光,引导国民精神前进,说明了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正确; ②题目没有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持久的,不符合题意,排除; ③国民觉醒和民族力量需要通过鲁迅和黄河大合唱表现出来,说明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正确; ④优秀文化增强人民精神力量,选项说法片面,排除; 故选:B。 题目考查: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1)内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部分。它既不是指广义的文化,也不是指狭义的文化。 (2)特点: ①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②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生活、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培养出来的。 ③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文化是通过物质活动或物质载体体现出来的。 题目中以鲁迅关于文化与国民精神关系的名言为开端,说明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这种国民精神需要通过鲁迅的作品和黄河大合唱表现,说明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题目难度一般,旨在考查学生对文化的特点相关知识的掌握,对于此类问题,学生需要明确题目的主题是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同时需要学生注意,优秀文化促进人的发展,腐朽的文化阻碍人的进步。 2. 2018年12月9日,改革开放40 周年献礼大剧《江河水》在南京举行开播发布会。该剧改编自同名小说,以改革开放为背景、港口改革为主线,讲述了一个老港口在新局长江河带领下不忘初心,大刀阔斧推进改革创新的故事,展现了江苏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巨大成就。这表明( ) ①文化发展与社会发展完全同步 ②文化会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③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经济、政治的反映 ④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①错误,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文化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不一定同步; ②错误,先进健康文化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③④正确,该剧改编自同名小说,以改革开放为背景、港口改革为主线,讲述了一个老港口在新局长江河带领下不忘初心,大刀阔斧推进改革创新的故事,展现了江苏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巨大成就。这表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经济、政治的反映,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故选:D。 本题考查: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文化的特点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③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①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②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要把握材料主旨,找出与主旨一致的表述。选项与材料主旨的一致性是单项选择题的根本原则,并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的选项。 1. 《流浪地球》上映,引发了国内外观影热潮。这部展示中国电影工业化制作、中国式的文化表达、中国人家国情怀的“中国式”科幻电影,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国家快速崛起的现代化状态和中国文化的内涵,在更多的孩子心中埋下了勇于想象、崇尚科学的种子。“中国式”科幻电影的发展( ) ①离不开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的坚实物质基础 ②取决于科幻创意提高和科幻电影的创新模式 ③可以普及科学知识,全面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 ④能够表达中国精神,促进中华文化在国际的传播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①符合题意,经济是基础,“展示中国电影工业化制作”说明“中国式”科幻电影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的坚实物质基础; ②表述错误,“中国式”科幻电影的发展受到科幻创意提高和科幻电影的创新模式的影响,而不能说取决于科幻创意提高和科幻电影的创新模式; ③表述错误,“全面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夸大了“中国式”科幻电影的作用; ④符合题意,“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国家快速崛起的现代化状态和中国文化的内涵”说明“中国式”科幻电影的发展能够表达中国精神,促进中华文化在国际的传播; 故选:B。 本题考查: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中华文化 1、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①经济、政治决定文化。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②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2)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产业、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2、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3)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 ①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②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③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本题以《流浪地球》带来的影响为素材,考查学生对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以及中华文化的认识,难度中等,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需要首先明确题干的中心思想,将题干主旨与教材的知识点相结合,围绕题干主旨进行选择即可。 1. 湖笔是中华“文房四宝”之一。随着书写工具的改进和网络条件下无纸化信息传播的冲击,湖笔的故乡湖州善琏镇转变思路,将湖笔的文化功能作为突破困境的主要出口,把湖笔制作纳入旅游和休闲文化产业链,不但开放工艺过程,还可以私人订制成为收藏馈赠佳品。这体现出( ) ①文化产品的兴衰变迁折射出经济社会的重大变化 ②走产业化道路是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有效途径 ③继承和保护传统文化必须充分利用文化的经济价值 ④优秀的传统文化在社会历史变迁中永远具有生命力。 A. ①②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A 【解析】①②符合题意,随着书写工具的改进和网络条件下无纸化信息传播的冲击,湖笔的故乡湖州善琏镇转变思路,将湖笔的文化功能作为突破困境的主要出口,把湖笔制作纳入旅游和休闲文化产业链,不但开放工艺过程,还可以私人订制成为收藏馈赠佳品。这体现出文化产品的兴衰变迁折射出经济社会的重大变化、走产业化道路是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有效途径; ③说法错误,继承和保护传统文化可以利用文化的经济价值,但不是必须; ④不合题意,材料未涉及优秀的传统文化在社会历史变迁中永远具有生命力。 故选:A。 本题考查: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传承与创新 1、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①经济、政治决定文化。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②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2)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①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②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③文化产业、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2、文化传承与创新: (1)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2)社会实践和文化创新的关系: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础,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文化创新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3)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 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文化创新的主体要有文化自觉和担当,文化创新要着眼于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考生在分析题肢的时候,要结合材料进行思考,注意排除错误选项和不合题意的选项。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理解和把握,本题难度适中。 1. 2018年6月9日至10日,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在山东青岛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议上指出,山东是孔子的故乡和儒家文化发祥地。儒家的“和合”理念同“上海精神”有很多相通之处。在“上海精神”引领下,上海 合作组织在安全、积极、人文等合作领域取得丰硕成果。( ) ①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儒家文化有助于弘扬中国力量,发出中国声音 ②文化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优秀文化可以促进经济发展,维护政治稳定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潜移默化的 ④文化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国家进步与发展的软实力。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①错误,材料体现了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但是儒家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不能笼统的说讲好中国故事有利于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②④符合题意,在“上合精神”引领下,上合组织在安全、经济、人文等合作领域取得丰硕成果,体现了文化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优秀文化可以促进经济发展,维护政治稳定,文化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国家进步与发展的软实力; ③错误,材料不能体现文化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潜移默化的特点。 故选:C。 本题考查:文化的作用;文化对人的影响 1、文化的作用 (1)文化由经济、政治决定,又反作用于政治、经济,与一定的政治、经济相适应的文化会促进其发展,反之,会阻碍其发展。 (2)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在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能转化为物质力量,对个人、民族及国家历史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①对国家而言,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②对民族而言,只有物质上和精神上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③对个人而言,健康的、先进的文化塑造人,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文化对人的影响 优秀文化塑造人生 ①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能不断丰富自身精神世界,培养健全人格。 ②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 ③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应用知识能力,难度一般。我们做每一道政治选择题都是运用已有的知识,对题干提供的材料、信息进行分析、甄别、遴选,平时要注意夯实基础,培养能力。 1. 在首都机场快轨线,一趟以展示“春天的画卷-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连环画集”为主题的文化专列徐徐驶人站台。车厢内,随处可见《平凡的世界》《北京人在纽约》等连环画中的经典场景和对白,人们纷纷驻足,从中找寻曾经的记忆,感受画面传递的精神与气息。这些连环画集所承载的文化元素( ) ①通过人们自觉欣赏,成为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 ②不受历史条件限制,满足不同时代的文化需求 ③伴随一代人的成长,激励着青年一代奋力前行 ④蕴含改革开放文化,展现时代精神气度与梦想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①说法错误,爱国主义成为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 ②说法错误,不受历史条件限制,满足不同时代的文化需求; ③④符合题意,连环画集所承载的文化元素伴随一代人的成长,激励着青年一代奋力前行;蕴含改革开放文化,展现时代精神气度与梦想。 故选:D。 本题考查:中华民族精神 ①五千年来,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②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具有深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 ③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解答本题最快的方法为排误法,即排除题肢本身说法错误的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这样既节省了答题时间,又提高了正答率。本题难度不大。 2. 说家史、晒家书、写家训、谈家风、议家规……我们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千千万万个家庭就会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成为人们梦想启航的地方。这告诉我们( ) ①文化环境影响社会发展与个人成长 ②家风建设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 ③文化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④家风建设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途径。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①符合题意,注重优秀家风教育是因为优秀家风教育有利于培育良好的文化环境,促进社会发展与个人成长; ②说法错误,全面提升公民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 ③符合题意,注重良好家风教育,是因为家风文化对人的思想和行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④说法错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途径。 故选:A。 本题考查:文化的力量、文化影响人的特点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2、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 (1)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 (2)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解答本题最快的方法为排误法,即排除题肢本身说法错误的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运用此方法的前提是熟练掌握相关基础知识,本题难度不大。 1. 《朗读者》掀起朗读热潮,而线下活动“朗读亭”掀起朗读风尚。朗读亭有一套专业的录音设备和一个摄像头,每位“朗读者”进门后对着圆形麦克风就可以开始朗读自己心中的篇章,限时3分钟。一天的录制结束之后,录制的素材会当天传回北京,下周六出现在新一期的《朗读者》节目中。这种方式打通线上与线下的距离,让朗读走进每个人的生活。这说明( ) ①朗读文化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主流 ②倡导全民阅读是文化发展的方向 ③科技进步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④文化活动可以影响人的文化素养。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①不合题意,材料内容体现不出朗读文化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主流; ②表述错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我国文化发展的方向; ③符合题意,材料中的“专业的录音设备和一个摄像头”、“麦克风”、“一天的录制结束之后,录制的素材会当天传回北京”表明科技进步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④符合题意,“这种方式打通线上与线下的距离,让朗读走进每个人的生活”表明文化活动可以影响人的文化素养。 故选:D。 本题考查:科学技术对文化发展的影响;文化对人的影响 1、科学技术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当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和发展。 2、文化对人的影响 (1)来源: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表现: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特点: ①潜移默化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但并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接受,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 ②深远持久的影响,无论表现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上,还是表现在生活方式的其他各个方面,都是深远而持久的。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和错误的选项。 1. “你是更喜欢确定性吗?”某研究机构在研究跨文化沟通时,调查发现东亚人大多属于“风险规避型”,即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与焦虑程度很高,把安全与归属感的需求置于第一位;欧美人更多属于风险偏好型,更喜欢冒险,对成功与成就感的需求更高。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 ①文化具有差异性,不同文化具有各自的个性特征 ②文化差异会影响彼此的沟通,应促进交流消除差异 ③不同的文化基因会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④欧美的风险偏好型文化优于东亚的“风险规避型”文化。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①③符合题意,“东亚人大多属于‘风险规避型’,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与焦虑程度很高,把安全与归属感的需求置于第一位;欧美人更多属于风险偏好型,更喜欢冒险,对成功与成就感的需求更高”,这给我们的启示是:文化具有差异性,不同文化具有各自的个性特征,不同的文化基因会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②说法错误,在一定条件下,文化差异并不会影响彼此的沟通;文化具有多样性,不能消除文化差异; ④说法错误,欧美的风险偏好型文化和“风险规避型”文化,应该是各有优劣。 故选:B。 本题考查:文化多样性,文化对人的影响 ①文化多样性:相对于世界文化的总体,我们所说的文化多样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指的是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解答本题最快的方法为排误法,即排除题肢本身说法错误的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这样既节省了答题时间,又提高了正答率。本题难度不大。 2. 舒马赫、施耐德、施密特、穆勒、施泰因曼……这些常见的德国姓氏在德语里都代表一门手艺:制鞋匠、裁缝、铁匠、磨坊主、石匠。老师傅带几个学徒做手艺曾是德国人的职业常态,如今工业化取代了小作坊,但“手艺人”的基本精神没有变。人们常常用“严谨”“认真”等字眼形容德国人,认为这种性格塑造了德国特色的制造业,其实德国人也在进行“德国制造”的过程中被重塑。可见( ) ①中德两国的传统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 ②精良的德国制造取决于严谨认真的德国文化 ③德国姓氏文化中包含着传承至今的精神基因 ④工匠精神影响着德国人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①不合题意,材料中没有体现中华文化,①中德两国的传统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不选; ②说法错误,文化属于精神范畴,是主观的,德国制造不能取决于德国文化; ③符合题意,常见的德国姓氏在德语里都代表一门手艺,说明德国姓氏文化中包含着传承至今的精神基因; ④符合题意,其实德国人也在进行“德国制造”的过程中被重塑,说明工匠精神影响着德国人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 故选:D。 本题考查: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文化影响人的表现 (1)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①继承与发展的辩证关系: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②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我们就能够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2)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本题为理解型选择题,可以采用释理法解题,就是依据材料提供的事例,对接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点,题干与题肢之间体现的事理相一致的就选。要特别注意挖掘材料中隐含的意思,对材料进行完整、准确的理解。本题难度适中。 1. “2018年,总有一封信,让你泪流满面。”《信中国》节目中,一位位“信使”展读革命先辈尘封已久的书信,再现历史。书信中袒露的一颗颗忠心赤胆让人震撼,一段段感人故事令观众动容,激发起人们对革命先辈的无限敬仰之情。由此可见( ) A. 文化氛围、文化活动对人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B. 优秀文化能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C. 大众传媒是使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的主要途径 D. 书信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已经被新媒介取代 【答案】B 【解析】A不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没有体现深远持久的特点。 B符合题意,一段段感人故事令观众动容,激发起人们对革命先辈的无限敬仰之情,这说明优秀文化能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C说法错误,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不是主要途径。 D说法错误,新的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书信并没有被新媒介取代。 故选:B。 本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 本题难度适中,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需要首先明确题干的中心思想,将题干主旨与教材的知识点相结合,围绕题干主旨进行选择即可。 2. 近年来,富裕起来的中国人以山呼海啸之势奔赴全球各地,成为最具规模、最具购买力的旅游部落。各国商业部门赚得盆满钵满,但是不少国家社会民众对部分中国人的文明素质颇有微词,一些地方甚至专门用中文标语提醒中国游客主义文明礼仪。这体现出( ) ①文化素质会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而提高 ②文化素质的提高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未必匹配 ③物质条件好了必然会暴露出精神文化贫乏的弱点 ④不但在物质上富起来,也要在精神上富起来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D 【解析】①说法错误,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文化素质并不一定会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而提高; ②④符合题意,富裕起来的中国人以山呼海啸之势奔赴全球各地,但是不少国家社会民众对部分中国人的文明素质颇有微词,一些地方甚至专门用中文标语提醒中国游客主义文明礼仪。这体现出文化素质的提高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未必匹配,不但在物质上富起来,也要在精神上富起来; ③说法错误,“物质条件好了必然会暴露出精神文化贫乏的弱点”的说法没有看到文化与经济并非是亦步亦趋的,否认了文化具有的独立性。 故选:D。 本题考查: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文化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1)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2)文化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3)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与经济的发展有是不同步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①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②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③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本题考查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题目难度适中,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需要首先明确题干的中心思想,将题干主旨与教材的知识点相结合,围绕题干主旨进行选择即可。 1. 《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宣言》提出,“珍视文化多样性是金砖合作的宝贵财富,强调文化和文化多样性对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作用,鼓励金砖国家加强文明交流互鉴,在多元共享基础上培育共同价值理念”。材料表明( ) ①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 ②不同文明在交流互鉴中逐渐趋同 ③不同文化的交流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④不同民族文化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①符合题意,“珍视文化多样性是金砖合作的宝贵财富,强调文化和文化多样性对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作用”表明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 ②说法错误,文明趋同的说法不利于文化多样性的展现; ③说法错误,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④符合题意,“鼓励金砖国家加强文明交流互鉴,在多元共享基础上培育共同价值理念”表明不同民族文化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故选:B。 本题考查:文化的多样性 (1)坚持文化多样性的原因: ①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本民族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2)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 ①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所以,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②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③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本题考查文化的多样性,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考生对材料中的观点能准确把握其主旨,并与所学知识相结合,需要考生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要善于运用排除法去除说法错误的选项。 1. 多元风土孕育出多彩的食物《风味人间》利用超微观摄影,细数了粗狂野、烟火气正足的“马肉阔尔扎克“,历史悠久、细膩鲜美的“伊比利亚火腿”,甜蜜浪漫、爽口丝滑的“法国瀑布土豆泥”,展示了美食背后的人生故事,以古老的方式、静默的力量,帮助我们在日趋雷同的日常生活里辨认对方。这印证了( ) ①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决定了饮食文化多姿多彩 ②借助科技手段能讲好文化故事,传播多样文明 ③独特的文化内容,是辨别文化身份的重要标识 ④多样的饮食文化,是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根基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①说法错误,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会影响而不会决定饮食文化多姿多彩; ②符合题意,题目强调《风味人间》利用超微观摄影,展示了不同国家美食背后的人生故事,表明借助科技手段能讲好文化故事,传播多样文明; ③符合题意,“展示了美食背后的人生故事,以古老的方式、静默的力量,帮助我们在日趋雷同的日常生活里辨认对方”表明独特的文化内容,是辨别文化身份的重要标识; ④说法错误,民族文化是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根基。 故选:C。 本题考查:现代文化传播手段;文化的多样性 1、现代文化传播手段 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集中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大众传媒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2、文化的多样性 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本题考查现代文化传播手段、文化的多样性,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考生对材料中的观点能准确把握其主旨,并与所学知识相结合,需要考生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要善于运用排除法去除说法错误的选项。 2. 一窗一世界,江南园林以其独特的魅力嫁到海外,掀起海外投建江南园林的热潮。随着中国综合国力持续增强和全球化不断深入,近年来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有了长足的进步。中华文化要更好的走出去,需要( ) ①依托经贸,在往来中获得商业利润的同时进行价值观念上的宣传和渗透 ②体现尊重,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 ③顺其自然,循序渐进的发展和创新自身文化,实现国际影响力的飞跃 ④立足民间,将中华文化的根和魂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与实践之中。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①表述错误,进行价值观念上的渗透属于文化霸权主义; ②表述错误,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本民族的文化; ③④符合题意,中华文化要更好的走出去,需要顺其自然,循序渐进的发展和创新自身文化,实现国际影响力的飞跃,需要立足民间,将中华文化的根和魂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与实践之中。 故选:D。 本题考查:文化创新的途径 (1)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继承传统,推陈出新,这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必须不断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这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二。这是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的过程;是在文化交流和文化借鉴的基础上融汇出新的过程。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既要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又要做到海纳百川。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的选项。 1. 近年来,欧洲学院日益重视中国,开设了欧中关系课程,还积极筹建欧中研究中心,致力于欧中关系研究。中国愿同欧方一道努力,争取到2020年实现中欧学生年度双向交流达到30万人次。这说明( ) ①学生日益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媒介 ②中欧学生交流有利于文化传播 ③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 ④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①说法错误,材料中,学生是文化传播的主体,而不是文化传播的媒介; ②④符合题意,欧洲学院日益重视中国,开设了欧中关系课程,还积极筹建欧中研究中心,致力于欧中关系研究。中国愿同欧方一道努力,争取到2020年实现中欧学生年度双向交流达到30万人次。这说明中欧学生交流有利于文化传播,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③不合题意,材料不涉及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 故选:D。 本题考查:文化传播的途径 (1)文化传播的含义: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文化传播是双向的。 (2)文化传播的途径: ①贸易活动、人口迁徙、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②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则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 ③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和错误的选项。 1. 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宣传海报《美美与共 和而不同》中出现中式茶杯、阿拉伯茶杯、西式咖啡杯,三杯茶水面呈现类似太极阴阳图形。海报的设计( ) ①尊重了文化的多样性,体现了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②体现了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诠释了共话建设美好世界的主题 ③吸收了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在文化借鉴与融合中实现了文化发展 ④发扬了中国以茶会友、品茶论道的文化传统,展示了文化自信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①④符合题意,材料中,宣传海报《美美与共和而不同》中出现中式茶杯、阿拉伯茶杯、西式咖啡杯,三杯茶水面呈现类似太极阴阳图形。海报的设计尊重了文化的多样性,体现了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发扬了中国以茶会友、品茶论道的文化传统,展示了文化自信; ②不符合题意,题目中没有涉及到文化与经济的关系。 ③不符合题意,三杯茶水面呈现类似太极阴阳图形是充分吸收我国的文化的有益成果。 故选:B。 本题考查:文化多样性及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1.文化多样性 ①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其共性和普遍规律。所以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各民族间经济和政治的、历史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差异。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具有多样性。 ②我们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2.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文化自信,来自于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题目难度适中,旨在考查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应变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需要具有灵活的思考能力,但是在回答的过程中不能脱离材料的中心思想和教材的知识点。 2. 1861年,法国大文豪雨果在一封信中曾这样写道:“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大肆劫掠,另一个强盗纵火焚烧。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国,另一个叫英国。法兰西帝国从这次胜利中获得了一半赃物,我渴望有朝一日法国能够摆脱重负,清洗罪恶,把这些财物归还被劫的中国。”雨果的话代表了有良知的法国民众的声音。从人类正义的立场看( ) ①改变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不平等竞争秩序是归还被劫文物的关键 ②英法两国应与中国谈判解决流失在英法的上述文物的归属问题 ③尊重他国的文化遗产所有权是尊重他国文化的起码准则 ④依国际法归还所劫文物是遵循各民族文化平等原则的必然要求。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①说法错误,“改变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不平等竞争秩序是归还被劫文物的关键”强调了归还文物的外因,是错误的,英法两国应该摆脱重负,清洗罪恶,主动归还; ②说法错误,从人类正义的立场看,文物的归属是很明确的,无须谈判的,所以英法两国应与中国没有必要谈判解决流失在英法的上述文物的归属问题 ③④说法正确,从人类正义的立场看,尊重他国的文化遗产所有权是尊重他国文化的起码准则,依国际法归还所劫文物是遵循各民族文化平等原则的必然要求。 故选:D。 本题考查: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尊重文化多样性的要求 ①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②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为了正确验证自己所选的选项是否正确:一可用排除法,排除错误选项;二是正选法,直接选择正确选项,二者结合,相互印证以提高正确率。 1. 中国的端午节随着国际文化的交流和传播,融入了韩国的文化土壤,在江陵被演变成具有韩国民族特色的江陵端午祭,成为江陵文化的标志,韩国民族精神的象征,世界了解韩国和江陵的窗口。材料体现( ) ①吸收和借鉴是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首要因素 ②文化在交流中融合,在学习中创新 ③文化的交流是世界文化繁荣发展的推动力 ④优秀文化首先是世界的,然后是民族的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B 【解析】①说法错误,文化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因此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是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首要因素; ②③符合题意,材料中强调中国的端午节随着国际文化的交流和传播,融入了韩国的文化土壤,在江陵被演变成具有韩国民族特色的江陵端午祭,也是世界了解韩国和江陵的窗口,表明文化在交流中融合,在学习中创新,也说明文化的交流是世界文化繁荣发展的推动力; ④说法错误,优秀文化首先是民族的,然后才是世界的。 故选:B。 本题考查:文化交流的意义 ①从“走出去”角度讲,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②从“引进来”角度讲,有利于学习与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促进中华文化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促进本民族文化发展,增强我国文化竞争力,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③有利于世界各种文化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本题考查文化交流的意义,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考生对材料中的观点能准确把握其主旨,并与所学知识相结合,需要考生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要善于运用排除法去除说法错误的选项。 2. 通过文化界、学术界、出版界共同努力,一大批中华文化经典和优秀读物走出国门,为更多的外国读者知晓和喜爱。据统计,近五年来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版权书达到 1.2万种,年均增长10%.中华文化经典和优秀读物走出去有利于( ) ①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进世界对中华文化的了解 ②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 ③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 ④提高中国传统文化国际地位,抢占世界文化发展至高点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①③符合题意,“一大批中华文化经典和优秀读物走出国门,为更多的外国读者知晓和喜爱”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进世界对中华文化的了解,有利于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 ②不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中华走出去,没有涉及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 ④说法错误,“抢占世界文化发展至高点”的说法夸大了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作用。 故选:B。 本题考查:文化交流的意义 ①从“走出去”角度讲,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②从“引进来”角度讲,有利于学习与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促进中华文化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促进本民族文化发展,增强我国文化竞争力,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③有利于世界各种文化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和错误的选项。 1. 短视频由于互动性高、趣味性强,已成为青年最喜爱的信息获取形式之一。共青团中央等主流媒体顺应时势做出有益调整,充分利用短视频平台的发声表达方式,确保正能量传递到青年心中,在“未来阵地”的建设上发挥着巨大的现实作用。材料说明( ) ①正能量的传播源于文化传播载体的变革 ②正能量的传播离不开短视频等物质载体 ③新传媒的出现丰富了文化资源传递的方式 ④新传媒的出现激发了人民群众文化创新的主体性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①说法错误,正能量的传播源于社会实践; ②③符合题意,“共青团中央等主流媒体顺应时势做出有益调整,充分利用短视频平台的发声表达方式,确保正能量传递到青年心中”表明正能量的传播离不开短视频等物质载体,也说明新传媒的出现丰富了文化资源传递的方式; ④不合题意,材料内容体现不出新传媒的出现对人民群众文化创新的主体性的激发。 故选:C。 本题考查:现代文化传播手段 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集中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大众传媒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本题考查现代文化传播手段,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考生对材料中的观点能准确把握其主旨,并与所学知识相结合,需要考生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要善于运用排除法去除说法错误的和与材料无关的选项。 1. 以手机等电子终端为载体的“碎片化阅读”被批评为“浅阅读”。随着社会越来越重视全民阅读,对于如何实现“碎片化阅读”由浅到深的转化,有学者提出可以顺应读者阅读方式的变化,将“浅阅读”和“深阅读”有机结合,以碎片化方式为读者提供有价值有营养的内容。这说明( ) ①文化传播方式决定阅读内容的性质和作用 ②阅读内容取舍受到文化传播载体的影响 ③文化传播要主动适应互联网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 ④只有“深阅读”才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B 【解析】以“手机等电子终端为载体”的“碎片化阅读”被批评为“浅阅读”,专家提出要“顺应读者阅读方式的变化”,将“浅阅读”和“深阅读”有机结合,以碎片化方式为读者提供有价值有营养的内容,说明阅读内容取舍受到文化传播载体的影响,文化传播要主动适应互联网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 ②③符合题意,故入选; ①表述错误,文化传播方式影响而不能决定阅读内容的性质和作用; ④表述错误,阅读优秀文化才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故选:B。 本题考查:文化传播的途径 文化传播的途径: ①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②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则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 ③总之,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本题考查的是文化传播的途径,属于说明类试题,主要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解题的关键是,一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二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或无关的选项。 2. 针对时下的古诗文教学,有专家指出,古诗文进课堂,传递给学生的核心,不应该是那些分崩离析、被量化的“知识点”,而应该是对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与热爱、对民族精神和主流价值观的认同。该观点强调( ) A. 古诗文应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B. 古诗文应成为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C. 古诗文教学应注重传统文化的相对独立性 D. 古诗文教学应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答案】D 【解析】A错误,传统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B错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C不合题意,材料未涉及传统文化的相对独立性; D符合题意,材料“而应该是对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与热爱、对民族精神和主流价值观的认同”表明古诗文教学应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故选:D。 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和影响 (1)传统文化的表现: 传统习俗的继承:传统习俗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的、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影响。 传统建筑的继承: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传统艺术的继承:中国传统文艺,以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等为代表,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思想的继承: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2)传统文化的特点: ①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②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3)影响: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和影响的知识,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要把握材料主旨,找出与主旨一致的表述。选项与材料主旨的一致性是单项选择题的根本原则,并运用排除法去除本身说法错误和不合题意的选项。 1. 近日,一张《6-20岁能够熟练使用方言人群比例》的图在网络社交平台引起了热议。从网上调查的图表可以看出,很多地方的方言正在退化,很多本土出生的孩子(6-20岁)从小学习的不再是方言,而是普通话和英语。有人说“普通话或许可以让你走得更远,但方言却可以让你记得从哪里出发。”注重方言的传承是因为其:( ) ①特色鲜明,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 ②相对稳定,具体内涵从未改变 ③丰富多彩,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 ④魅力独特,是不同地区交流的工具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①③符合题意,注重方言的传承是因为其:特色鲜明,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丰富多彩,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 ②说法错误,“具体内涵从未改变”的说法过于绝对; ④说法错误,普通话是不同地区交流的工具。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的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②不同区域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解答本题最快的方法为排误法,即排除题肢本身说法错误的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这样既节省了答题时间,又提高了正答率。本题难度不大。 2. 新零售是互联网经济背景下的营销趋势,充分利用“互联网+”,让品牌搭乘网络快车,为传统行业的发展增添了无限可能。在北京,近30家老字号积极与电商合作开辟新疆域,利用大数据支撑开展定制生产,通过线上线下联动,为承载着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的老字号开辟了一片新天地。老字号借助新零售这一手段( ) ①主动搭建联通传统与现代的通道 ②为老字号传承与发展注入新活力 ③可以丰富老字号文化的基本内涵 ④传播老字号中所蕴含的时代精神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①②符合题意,在北京,近30家老字号积极与电商合作开辟新疆域,利用大数据支撑开展定制生产,通过线上线下联动,为承载着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的老字号开辟了一片新天地。老字号借助新零售这一手段主动搭建联通传统与现代的通道,为老字号传承与发展注入新活力; ③说法错误,传统文化具有稳定性,老字号文化的基本内涵基本稳定; ④说法错误,应该是为老字号注入时代精神,而不是传播老字号中所蕴含的时代精神。 故选:A。 本题考查:文化传承与创新 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1)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①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 ②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2)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是在文化交流、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 解答本题最快的方法为排误法,即排除题肢本身说法错误的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这样既节省了答题时间,又提高了正答率。本题难度不大。 1. 友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孔融让梨”、“六尺巷”的故事世代称颂。今天,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推己及人,善心善行”的新型人际关系仍然需要我们在生活中践行友善。这体现了传统文化( ) ①在世代相传中具有相对稳定性 ②始终对社会发展起积极作用 ③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 ④是现代文化发展的主要源泉。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①符合题意,材料强调友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今天仍然需要我们在生活中践行友善,说明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具有相对稳定性; ②表述错误,传统文化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先进的传统文化始终对社会发展起积极作用; ③符合题意,今天建设“推己及人,善心善行”的新型人际关系仍然需要我们在生活中践行友善,说明传统文化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 ④表述错误,传统文化是现代文化发展的主要渊源而不是源泉,文化发展的源泉是社会实践。 故选:B。 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影响;文化对人的影响 1、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影响 (1)特点: ①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③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2、文化对人的影响 表现: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取决于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文化程度等)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影响因素:文化环境、知识素养、价值观等)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的选项。 1. (题文)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古人说:不学礼,无以立。华夏儿女的举手投足、音容笑貌,无不体现中国人的气质与素养。而今,行走中的国人在旅途中留下了不同的印记,有的在感受汲取文明,有的却因不当的言行给文明的传播留下了难言的诘问。材料启示我们( ) ①传统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 ②要提高自身素养,做传播中华文明的使者 ③中华文化既要保持民族性,又要体现时代性 ④要继承中华民族讲究“礼仪”的优良传统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①③不合题意,题干要求提高公民的文化素养,与传统文化的特点以及民族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无关; ②④符合题意,材料“行走中的国人在旅途中留下了不同的印记,有的在感受汲取文明,有的却因不当的言行给文明的传播留下了难言的诘问”这表明要提高自身素养,做传播中华文明的使者,要继承中华民族讲究“礼仪”的优良传统; 故选:C。 本题考查: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1)原因: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紧紧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 (2)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 (3)措施: ①要发挥思想道德模范的作用,深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思想道德模范常态化。 ②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性工程。 ③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④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加强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一般。要求学生在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正确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及善于运用知识对选项进行辨析排除。 2. 京剧演“技”,还是演“戏”?王国维说中国戏曲是“以歌舞演故事”,中国戏曲始终都在非常认真地描摹生活。“技”有独立的审美价值,但戏中之“技”从来不能脱离剧情和人物而存在。一旦“技”成了最高理想和唯一追求,戏剧就失去了灵魂。当“戏”被忽视,“技”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更无法精进了。材料说明( ) ①“戏”是“技”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既重“戏”又重“技” ②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戏”决定着“技”的发展 ③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技”可以脱离“戏”单独存在 ④要积极推动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丰富“戏”的内涵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①④符合题意,材料说明“戏”是“技”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既重“戏”又重“技”,因此要积极推动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丰富“戏”的内涵,提升“技”的境界,将“戏”和“技”有机地结合起来; ②错误,戏”与“技”相互依赖,相互影响,“技”有独立的审美价值,“戏”也不能被忽视,戏”并不决定“技”的发展; ③错误;当“戏”被忽视,“技”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更无法精进了,说明“技”不可以脱离“戏”单独存在。 故选:B。 本题考查:文化创新的途径 (1)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继承传统,推陈出新,这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必须不断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文化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①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可能摒弃传统文化而从头开始。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 ②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4)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新的主体,因此文化创新要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5)创新文化传播的手段、形式和内容。 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考生在分析题肢的时候,要结合材料进行思考,排除题肢中与材料无关以及本身说法错误的,从而筛选出正确的选项。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理解和把握。本题难度适中。 1. 2016年10月29日,“第二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颁奖盛典在湖南大学举行。长期从事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的张岂之获得“国学终身成就奖”。张岂之先生表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我们要坚守它,做好传承工作。我如果生命还能延续下去,还要在这六个字上下功夫:传承,创新,发展。”由此可见( ) ①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②发展是继承的结果,文化只有发展才会繁荣 ③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不断创新的根本动力与源泉 ④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①④符合题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我们要坚守它,做好传承工作”强调了继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可见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也说明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②表述错误,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并不是继承的结果; ③表述错误,社会实践是中华文化不断创新的根本动力与源泉。 故选:A。 本题考查: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1、文化继承与发展 ①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②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我们要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 2、传统文化的特点 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根基,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今天仍能激起人们强烈的民族认同感。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的选项。 1. 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互联网与教育不断融合,在线教育日益火爆,人们的学习方式正发生着深刻变化: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能力,在网上找到为自己“量身定制”的课程,学习变得更为主动和灵活。这说明( ) ①科技进步是文化多样性产生的重要因素 ②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文化传承方式的变革 ③“互联网+教育”决定着文化发展的方向 ④在线教育有利于满足学习者个性化需求。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①表述错误,科技进步会影响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但不是文化多样性产生的重要因素; ②符合题意,“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互联网与教育不断融合,在线教育日益火爆,人们的学习方式正发生着深刻变化”,表明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文化传承方式的变革; ③表述错误,决定着文化发展的方向的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④符合题意,“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能力,在网上找到为自己‘量身定制’的课程”,表明在线教育有利于满足学习者个性化需求。 故选:D。 本题考查:科学技术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当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和发展。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的选项。 2. 近年来,一个个响当当的国家级奖项被重庆万州收入囊中,被称为中国戏剧的“万州现象”。“现象”何来?来自于人民。万州的文艺创作者一直坚持根植于基层去观察、发现,创作出让人民有共鸣的好作品。由此可见( ) ①扎根社会实践才能创作优秀的文艺作品 ②文艺创作离不开文艺工作者的聪明才智 ③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文艺创作的根本动力 ④人民群众从来就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①④符合题意,“万州的文艺创作者一直坚持根植于基层去观察、发现,创作出让人民有共鸣的好作品”表明扎根社会实践才能创作优秀的文艺作品,也体现了人民群众从来就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②不合题意,材料内容体现不出聪明才智在文化创作中的作用; ③说法错误,社会实践是文艺创作的根本动力。 故选:B 。 本题考查:文化创新的途径 (1)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4)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新的主体,因此文化创新要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本题考查文化创新的途径,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考生对材料中的观点能准确把握其主旨,并与所学知识相结合,需要考生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要善于运用排除法去除说法错误的和与材料无关的选项。 1. 热播电影《我不是药神》以出色的题材,探讨了种种现实中的矛盾与困境:病人的生存困境,药贩子的道德困境,警察的法律困境等等。影片中蕴藏的温暖与希望,细腻的现实主义笔触,让人感受到人性的力量。这表明( ) ①艺术创作都来自艺术家的亲身经历 ②题材创新是实现艺术创新的根本途径 ③源于现实生活的艺术更具生命力和感染力 ④优秀艺术作品体现着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①错误,艺术创作并不都来自艺术家的亲身经历,可以通过书本等获得间接经验; ②错误,社会实践是实现艺术创新的根本途径; ③④正确,材料“热播电影《我不是药神》以出色的题材,探讨了种种现实中的矛盾与困境:病人的生存困境,药贩子的道德困境,警察的法律困境等等。影片中蕴藏的温暖与希望,细腻的现实主义笔触,让人感受到人性的力量。”表明源于现实生活的艺术更具生命力和感染力;优秀艺术作品体现着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 故选:B。 本题考查:文化传承与创新;文化的作用 1.文化传承与创新: (1)文化创新与继承的关系: 继承传统,推陈出新,这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这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要求: ①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可能摒弃传统文化而从头开始。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 ②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2)文化创新的途径: 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继承传统,推陈出新,这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必须不断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文化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①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可能摒弃传统文化而从头开始。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 ②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2.文化的作用: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的选项。 1. 2022年北京冬奥会会徽的设计,以汉字“冬”为灵感,运用中国书法的艺术形态,将厚重的东方文化底蕴与国际化的现代风格融为一体,呈现出新时代的中国新形象、新梦想,传递出新时代中国为办好北京冬奥会,圆冬奥之梦,实现“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目标。北京冬奥会会徽的设计体现( ) ①汉字“冬”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②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是文化创新的根基 ③文化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保证 ④文艺工作者是文化创新的主体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①说法错误,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②符合题意,材料强调2022年北京冬奥会会徽的设计以汉字“冬”为灵感,运用中国书法的艺术形态,将厚重的东方文化底蕴与国际化的现代风格融为一体,说明北京冬奥会会徽的设计体现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是文化创新的根基; ③符合题意,2022年北京冬奥会会徽的设计呈现出新时代的中国新形象、新梦想,传递出新时代中国为办好北京冬奥会,圆冬奥之梦,表明北京冬奥会会徽的设计体现出文化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保证; ④说法错误,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 故选:B。 本题考查:文化创新的途径;文化创新的意义 1、文化创新的途径 (1)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继承传统,推陈出新,这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必须不断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文化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①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可能摒弃传统文化而从头开始。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 ②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2、文化创新的意义 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保证。 ①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②文化创新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的选项。 2. G20 杭州峰会文艺晚会《最忆是杭州》实景演出交响音乐会以天为幕、以桥为景、以湖为台,从借助高新科技演绎的水上芭蕾《天鹅湖》,到新编民歌《难忘茉莉花》,再到经典《欢乐颂》,多种形式的文艺作品,传递出人类共同的情感元素和情感力量。透过《最忆是杭州》的成功,我们可以感悟到( ) ①文化引导和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②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保证 ③实践的根本目的在于推动文化创新 ④不同民族文化具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①不合题意,材料强调文化创新的作用,而没有涉及文化引导和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②④符合题意,材料中,G20杭州峰会文艺晚会《最忆是杭州》实景演出交响音乐会以天为幕、以桥为景、以湖为台,从借助高新科技演绎的水上芭蕾《天鹅湖》,到新编民歌《难忘茉莉花》,再到经典《欢乐颂》,多种形式的文艺作品,传递出人类共同的情感元素和情感力量,这说明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保证,说明不同民族文化具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③表述错误,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故选:C。 本题考查:文化的多样性;文化创新的意义 1、文化的多样性 (1)地位: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2)特点: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不同民族文化具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3)现状: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 (4)意义: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会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和活力。 2、文化创新的意义 (1)必要性: 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2)意义: ①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 ②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③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学生在分析题肢的时候,要结合材料进行思考,排除题肢中与材料无关以及本身说法错误的选项,从而筛选出正确的选项。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理解和把握。 1. 2018年8月17日是今年的七夕节。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节,发源于中国,是华人地区以及东亚各国的传统节日。近年来,随着中西文化的融合,人们不再单单过七夕节,如西方的情人节,甚至超过了七夕节的热度。西方文化不断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节日。这给我们的警示是( ) ①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阻碍了中华文化发展 ②文化交流借鉴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 ③要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倾向 ④必须增强中华传统文化对外吸引力、渗透力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①错误,文化的交流传播促进文化的发展; ②③符合题意,西方文化不断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节日。这启示我们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文化交流借鉴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倾向; ④错误,我们要增强中华传统文化的民族凝聚力,不是对外吸引力、渗透力; 故选:C。 本题考查:文化创新的途径 ①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②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文化创新与继承的关系) ③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文化创新与借鉴、融合的关系) ④要坚持文化创新正确方向,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 本题着重考查文化创新的途径的相关知识,需要考生在把握相关知识点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方可准确答题,本题也可以用排除法排除错误的选项。 1. 2018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推出的《经典咏流传》节目火爆,学者、明星、主持人绝括选出,不但把古诗词唱出厚重的文化情感,也注人磅礴的现代风范,让观者听者心魂俱醉。清代诗人袁牧的《苔》并不知名,被乡村教师与贵州大山里的孩子们天巅般唱出,让一首孤独了几百年”的小诗,一夜爆红,被世人牢记。这表明( ) ①经典诗词作品只有娱乐化才能打动人们的情感 ②古典文化借助大众传媒手段展现出更大的魅力 ③传承民族文化的关键在于文化形式的不断创新 ④文化创新是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新的重要保证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答案】C 【解析】①说法错误,“经典诗词作品只有娱乐化才能打动人们的情感”的说法过于绝对; ②④符合题意,题目强调中央电视台推出的《经典咏流传》节目不但把古诗词唱出厚重的文化情感,也注入磅礴的现代风范,让观者听者心魂俱醉,表明古典文化借助大众传媒手段展现出更大的魅力,也体现出文化创新是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新的重要保证; ③说法错误,传承民族文化需要文化形式的不断创新,但不是关键。 故选:C。 本题考查:现代文化传播手段;文化创新的意义 1、现代文化传播手段 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集中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大众传媒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2、文化创新的意义 ①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②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创新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是民族文化永葆生命力的重要保证,因此要通过文化内容形式的创新推动民族文化的繁荣; ③文化创新能够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解答本题最快的方法为排误法,即排除题肢本身说法错误的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这样既节省了答题时间,又提高了正答率。本题难度不大。 2. 人们在长期的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形成了包括茶俗、茶礼、茶艺、茶道和茶理等在内的独具特色的茶文化。茶文化的发展不断丰富着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这说明( ) ①茶文化促进了社会实践的发展 ②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中华文化 ③人民群众是创造和发展茶文化的主体 ④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①不合题意,应该是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茶文化,材料未涉及文化促进社会实践的发展; ②不合题意,材料未涉及各民族文化; ③④符合题意,“人们在长期的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茶文化”,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创造和发展茶文化的主体,也说明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故选:D。 本题考查:文化创新的途径 (1)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继承传统,推陈出新,这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必须不断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这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二。这是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的过程;是在文化交流和文化借鉴的基础上融汇出新的过程。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既要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又要做到海纳百川。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的选项。 1. 为了进一步做好中国文化的对外宣传,塑造良好的中国形象,文化部推出新版官方英文网站--中国文化网。该网站在设计上融合了中国文化特色和国际流行元素,突出网站的实用性、时尚性和交互性,注重与微信、微博、脸书等新媒体的互联互通。该网站( ) ①融入时代元素,增强了中国形象的现代感 ②融入传统元素,彰显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③利用网络平台传播中华文化,促进文化理解 ④创新文化传播方式,促使中外文化趋于同一。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①符合题意,“中国文化网在设计上融合了中国文化特色和国际流行元素,突出网站的实用性、时尚性和交互性,这说明该网站融入时代元素,增强了中国形象的现代感”体现出该网站融入时代元素,增强了中国形象的现代感; ②不合题意,材料中未体现传统元素和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③符合题意,该网站注重与微信、微博、脸书等新媒体的互联互通,这说明该网站利用网络平台传播中华文化,促进文化理解; ④表述错误,“趋于同一”说法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文化创新的途径;现代文化传播手段 1、文化创新的途径: (1)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继承传统,推陈出新,这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必须不断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3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这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二。这是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的过程;是在文化交流和文化借鉴的基础上融汇出新的过程。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既要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又要做到海纳百川。 2、现代文化传播手段 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集中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大众传媒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和错误的选项。 二、论述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0分) 1. 材料一:英雄烈士的事迹和精神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和宝贵的精神财富。2018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施行。《英雄烈士保护法》指出,要建立健全烈士陵园、纪念堂馆、纪念碑亭等英雄烈士纪念设施的保护管理制度。英雄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单位应当健全服务和管理工作规范,保持英雄烈士纪念设施庄严、肃穆的环境和氛围。 材料二:每一个继往开来的时代,都在呼唤英雄人物的诞生,都需要英雄精神。英雄烈士不仅以其顽强抗争推动了历史进步。更以其坚定信念、无畏气概和高尚人格。充实了民族的精神殿堂。今天的中国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英雄和英雄精神。英雄精神能引领方向、振奋人心、鼓舞士气、坚定信心,激励全国人民克服各种困难、战胜风险挑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国家保护英雄烈士纪念设施的意义。 【答案】①精神产品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或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英雄烈士纪念设施承载着英雄精神,国家对其予以保护有利于传承和弘扬英雄精神。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国家保护英雄烈士纪念设施,有利于保持其庄严、肃穆的环境和氛围,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 ③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国家保护英雄烈士纪念设施,有利于发挥英雄精神的感召力,培养国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促进其全面发展。 【解析】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国家保护英雄烈士纪念设施的意义,属于意义类试题。知识限定为文化与生活的有关知识。首先应明确答题范围是《文化与生活》。其次,题干要求回答国家保护英雄烈士纪念设施的意义。考生要找到英雄烈士纪念设施与文化的联系。即英雄烈士纪念设施属于物质载体,承载着英雄精神,可以营造一种特定的文化环境。英雄烈士的事迹和精神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和宝贵的精神财富。英雄烈士纪念设施属于物质载体,承载着英雄精神。考生可从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的角度作答。英雄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单位应当健全服务和管理工作规范,保持英雄烈士纪念设施庄严、肃穆的环境和氛围。考生可从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的角度作答。英雄精神能引领方向、振奋人心、鼓舞士气、坚定信心,激励全国人民克服各种困难、战胜风险挑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考生可从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作答。 本题为意义类试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和设问要求,需要学生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很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吃透教材的基本观点和具有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分析和阐述观点的能力,综合性较强,能力要求较高,有一定的难度。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持续增强和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中华文化需要进一步融入世界,世界各国也越来越希望深入了解中华文化。近年来我们的文化海外传播有了长足进步,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走出去”因语言和文化障碍停留在表面,深度介绍中国历史、正面展现中国现状的产品很少;认为文化就是文艺,给外国人造成中华文化就是唱歌跳舞的印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结合材料,从文化生活角度,说明我国应怎样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答案】①尊重文化多样性,遵循文化发展的共性和普遍规律,跨越文化差异,搭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②充分挖掘我国的文化资源,精心选择内容,让世界人民真正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精髓; ③把握国外消费者的文化需求,创作能为其他民族人民接纳、欣赏的文化产品,增强中华文化的吸引力; ④创新手段和途径,采用多样化的方式传播中华文化。 【解析】本题知识限定不明确,需要针对设问进行知识点定位,题目类型措施类。解读设问,说明我国应怎样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审题要抓住“我国”、“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关键词,从文化生活角度,涉及的知识点主要有:尊重文化多样性,遵循文化发展的共性和普遍规律;在文化创新中,要充分挖掘我国的文化资源,让世界人民真正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精髓;要根据国外消费者的文化需求进行文化创作;要通过创新手段和途径传播中华文化。 本题的知识限定不明确,这类试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注重对学生概括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考查,开放性较大,难度较高。解答这类题要特别留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从材料中找答案,同时,答案呈现时遵循“书本知识+材料分析”的原则,并做到分层次书写。 2. 丝绸,曾经作为“硬通货”’成为中国文化远播全世界最好的名片。在北京APEC第22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采用传统真丝面料宋锦制作的“新中装”精彩出镜,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中国传统元素向世界绽放光彩。“中”代表的是中国的传统和文明。融合中国历代经典款式、工艺和色彩,而传统纹样海水江崖纹,主要代表山水相连、绵延不绝,与21个APEC经济体命运相连的精神相匹配。“新”代表的是传承基础上的创新:采用创新款式、电脑提花织机和中西结合的剪裁方式,在表达中国意蕴的前提下,使其更为合体、舒适。APEC会议是一个重要的多边外交场合,领导人服饰,传达了“多元美好、开放包容”的理念。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说明“新中装”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的原因。 【答案】①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新中装以其独特的中国传统元素向世界传递中华民族特色,民族风格、民族气派。 ②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新中装”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革故鼎新”,传承了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注入多元美好、开放包容的时代理念,实现了创新。 ③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电脑提花机织提高了宋锦的生产效率并降低了成本,也推动了中华民族服装文化的发展。 ④文化创新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新中装针对APEC特定的外交场合,采用中西结合的剪裁方式,吸收和借鉴了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实现了民族文化与世界风格的有机融合。 【解析】 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说明“新中装”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的原因。属于原因类主观试题,知识限定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可知涉及答题要素有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文化创新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原因”类设问在解题过程中,应该注意分析的角度,常用的分析角度主要有以下几个:一是联系课本分析原因。我们看到一个“原因”类设问,第一个应该想到的问题就是课本上关于这个问题具体有哪些内容?联系课本是分析原因的最基本的角度,很多问题通过联系课本内容就能够得到解决的。 二是联系材料分析原因。材料中往往蕴含着解决“原因”类设问的有关信息,如材料反映出来的问题,材料体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等,均可作为我们分析原因的依据,我们在答题过程中应对材料加以充分重视。 三是联系主体分析原因。一个“原因”类设问一定牵涉到一定的主体,而特定的主体肯定享有一定的权利和负有一定的义务、具有一定的职责。 1. 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是各项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宝。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文化创新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应有之义。然而面对我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不少文化企业所创作的文化产品却难以取得理想的经济、文化与社会效益,更不用说走出国门了。究其原因大多在于对历史的过度娱乐化、同质化以及一味抄袭国外产品而缺乏创新,与人民群众的需求相去甚远。反观众多的结合本土文化元素与外国文化元素的好莱坞大片却能引领潮流,风靡全球,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为文化企业打造文化精品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①立足于社会实践,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创造中的主体作用,以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对待传统文化既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又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汲取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④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反对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上的“守旧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 【解析】本题题目类型建议类主观试题,答题范围文化生活,知识限定:文化传承与创新。要求结合材料为文化企业打造文化精品提出合理化建议,故考点可精确定位为文化创新的途径。通读材料内容后可知,“究其原因大多在于对历史的过度娱乐化、同质化以及一味抄袭国外产品而缺乏创新,与人民群众的需求相去甚远”,因此文化企业打造文化精品应该立足于社会实践,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创造中的主体作用,以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反观众多的结合本土文化元素与外国文化元素的好莱坞大片却能引领潮流,风靡全球”表明应该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又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总之,应该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反对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上的“守旧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 本题属于建议类主观题型,要求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作答,知识限定明确,文化创新的途径的有关知识在教材中的第二单元第五课,体系是比较明晰和集中的,主要包括根本途径、基本途径及坚持正确方向等等,解题的关键是认真阅读材料,根据材料的提示再结合课本将所学对应知识迁移到本题中,答题格式“知识+建议”。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