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3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重庆市渝东六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文综(垫江版)政治试题 解析版
2018-2019学年重庆市渝东六校高二(下)期中政治试卷(垫江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48.0分) 1. 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 ①国家主席习近平 4 月 10 日会见来华访问的缅甸国防军总司令敏昂莱 ②30 名小讲解员在彭雪枫纪念馆为前来悼念先烈的市民提供义务讲解 ③成都高新区牵头编写的课题成果《你好,二十四节气》读本在成都七中附属小学亮相 ④2018 年重庆 GDP 突破 2 万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6386 元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2. 孔雀可以开屏,却不会绘画;黄鹂可以唱歌,却不会谱曲。只有人类可以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将自己的精神活动记录并传承下来。这主要说明( ) A. 文化是人类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B. 文化有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之分 C. 文化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 D. 动物界的文化水平远远低于人类 3. 盛唐诗歌,声调高朗,气魄宏大。“高楼入青天,下有白玉堂。明月看欲堕,当窗悬 清光。”正是在这明秀清逸、自然和谐的盛世中,诗人坦荡地抒写自我,透视人间。 这表明( ) ①一定的文化是对一定经济、政治的反映 ②一定的文化对一定的经济、政治有反作用 ③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 ④一定的经济、政治是对一定的文化的反映 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④ D. ③④ 4. “桃木本身不值钱,以前也就是烧火棍,经过精心雕刻就能变成金疙瘩”。某地立足得天独厚的肥桃资源优势和传承千年的桃文化,发展桃木雕刻,年销售收入突破10亿元。这体现了( ) A. 文化与经济相互决定 B. 文化与经济之间的相且交融 C. 文化对经济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D. 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5. 随着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我国各级人大代表参政议政的能力也显著增强。近年来的历次人代会上人大代表提出的议案不仅数量明显增多,而且质量也在提高,他们出席人大会议再也不只是拍拍手、握握手、举举手了。这说明( ) A. 文化是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B. 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 C. 发展民主政治有赖于文化素养的提升 D. 文化日益成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 6.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由于长期耳濡目染,来自父母的影响根深蒂固。成语“耳濡目染”“根深蒂固”反映了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是( ) ①潜移默化 ②深远持久 ③博大精深 ④源远流长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7. 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道德修养的“清洁剂”,人生路上的“红绿灯”,事业成就的“助推器”。这里所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 ①是人的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②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是决定一个人事业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④一经形成对人的综合素质产生深远的影响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1. “清辉悄洒何悠悠,月到中秋分外明。”中国人对月亮的崇拜、敬爱之情在中秋节时表现得尤为突出。“明月千里寄相思”、“花好月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等佳句妙词无不在诉说着人们对团圆、美好的期盼。这说明( ) A. 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B. 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当前文化生活状况的集中体现 C. 民族节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D. 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和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2. 随着中西饮食文化的交流,西方一些先进的制作工艺和饮食方法为古老的中国饮食文 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此同时,我国的饮食文化在海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中国菜日 益受到各国人民的欢迎与喜爱。中外文化之所以能够交流,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 A. 文化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实践具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B. 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在文化交流中得到贯彻 C. 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D. 各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文化特征 3. 汉字是上古时期世界上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表意文字,一笔一画中流淌着 我们祖先的文化血液。下列关于汉字的认识,正确的是( ) ①汉字蕴藏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②汉字是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的标志 ③汉字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媒 ④汉字传承了中华文明,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4. 2018 年 1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 见》这是第一部专门面向教师队伍建设的里程碑式的政策文件。重视教育,是因为它( ) ①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 ②在人的教化和培育上扮演重要角色 ③是实现文化创新的源泉和重要动力 ④具有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5. 2016年11月30日,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指出,清泉永远比淤泥更值得拥有,光明永远比黑暗更值得歌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提高阅读生活的能力,善于在幽微处发现美善、在阴影中看取光明,不做徘徊边缘的观望者、讥谗社会的抱怨者、无病呻吟的悲观者。这段话从文化生活角度告诉我们( ) ①歌颂社会上的美好事物比揭露丑恶事物更加重要 ②为社会、为读者提供正能量是文艺工作者的职责 ③让人从文化作品中感到快乐是创作者的根本任务 ④引导人们向美、向善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所在。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二、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72.0分) 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是首都人民在长期发展建设实 践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财富的概括和总结。“爱国”是核心,“创新”是精髓,“包容”是特征,“厚德”是品质。弘扬北京精神,是对生活信念与人生境界的高度升华,提振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必将在推动“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建设中发挥导向、凝聚、激励作用。 材料二:做时代的引领者就要自觉融入时代的滚滚洪流;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观照人民的生活、命运、情感;就要磨砺精深的艺术功力,不断创新。创新要建立在继承艺术传统和遵循艺术规律的基础上,传承转化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思想资源、美学资源,吸收借鉴世界各国文艺创造的有益成果;要善于利用视听新技术和数字化、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文艺工作者只有不断推进文艺创新,才能创作出文化杰作、不朽作品。 材料三:徽派建筑是汉族传统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流行于徽州及浙西地区。它集徽州山川风景之灵气,融汉族风俗文化之精华,风格独特,结构严谨,雕镂精湛,不论是村镇规划构思,还是平面及空间处理、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都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为中外建筑界所重视和叹服。美国国家博物馆中国文化馆的馆长白铃安说服美国公司花巨额价钱,将一座名为“荫余堂”的徽派建筑买下,全部拆解后在美国又完全复原,成为当地博物馆镇馆之宝。 运用“文化与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材料一所蕴含的道理。 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创新”的有关知识,说明文艺工作者应如何进行文艺创作才能做时代的引领者。 结合材料三,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说明加强对徽派建筑保护的意义。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18 年 8 月 27 日,习近平主席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 5 周年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实践平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从我国改革开放和长远发展出发提出来的,也符合中华民族历来秉持的天下大同理念。“一带一路”继承古丝绸之路开放传统,挖掘其深厚的文明和文化底蕴。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主要是商品互通有无,今天“一带一路”交流合作范畴要大得多,可以是贸易投资和产业合作,也少不了人文交流和文明对话。“一带一路”建设必将推动中国与相关国家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合作与发展。 材料二:巴蜀文化作为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始终离不开吸收和借鉴周边和外来文化。巴蜀文化可从古蜀文化找到源头。古蜀文化从距今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兴起。在东周时期,由于巴文化的兴起,逐渐融汇为巴蜀文化,扩大为巴蜀大文化体。至秦汉时,巴蜀文化又逐渐融入中华文化之中。这两次融汇让蜀文化融入更为雄浑、博大、精深的文化之中,为它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多样性与传播”、“文化继承与发展”的知识,说明“一带一路”是如何推动文化交流与发展的? 结合材料二,说明巴蜀文化的发展过程是怎样体现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的。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祖国有难题,我不能袖手旁观。”8 3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理工大学教授王泽山,六十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提升火炸药的性能,攻克了一系列军工难题,三次获得国家科技大奖,也让中国在这个领域的诸多技术重新傲视全球。新中国成立之初,没有技术外援、没有先进的研究平台,王泽山就带领团队开始实验并构建火炸药基础原理和理论体系,他们翻阅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的火药火器技术方面的书籍,为火炸药的应用打开了一片天地。同时,王泽山及团队参阅大量国际前沿技术,但王泽山对他的学生说:“一定要有超越意识,不能一味地跟踪国外的研究,更不能简单地仿制甚至全盘吸收国外的东西而抛弃我们自己的东西,一定要做出真正有水平的研究成果。”因为工作需要,王泽山每次都亲临实验场,身先士卒奋战在实验第一线。科研工作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经过一次次失败后,王泽山率先攻克废弃火炸药再利用技术。后来,他又发明了低温度感度技术,已到了退休年龄王泽山又一头钻进了提高新一代武器远射程、高射速等火炸药的研究,2016年终于获得成功。实验验证:我国火炮应用了他的技术后,弹道性能全面超过其他国家的同类火炮,王泽山也因此成为了国家最高科技奖励的“三冠王”。 材料二:作为中国首倡、高层推动的国家战略,“一带一路”分别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搞好“一带一路”建设对中国和沿线国家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涉及几十个国家、数十亿人口,这些国家在历史上创造出了形态不同、风格各异的文明形态,是人类文明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中国与沿线国家经济文化联系的日益密切,古老的丝绸之路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建设“一带一路”,是我们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结合材料一,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相关知识,说明材料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 结合材料二,运用《生活与哲学》知识,回答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请你从认识论角度为搞好“一带一路”建设提两点方法论建议。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 ①不合题意,国家主席习近平 4 月 10 日会见来华访问的缅甸国防军总司令敏昂莱,属于政治现象; ②③符合题意,30 名小讲解员在彭雪枫纪念馆为前来悼念先烈的市民提供义务讲解、成都高新区牵头编写的课题成果《你好,二十四节气》读本在成都七中附属小学亮相,都属于文化现象; ④不合题意,2018 年重庆 GDP 突破 2 万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6386 元,属于经济现象。 故选:C。 本题考查: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部分。它既不是指广义的文化,也不是指狭义的文化。 本题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属于知识的再认,难度不大。要求考生在复习备考过程中一定要夯实基础知识,强化记忆和理解。 2.【答案】C 【解析】 A不合题意,材料不能表明文化是人类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B不合题意,材料不涉及文化有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之分; C符合题意,“只有人类可以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将自己的精神活动记录并传承下来”,这主要说明文化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 D说法错误,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动物界没有文化。 故选:C。 本题考查: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1)内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部分。它既不是指广义的文化,也不是指狭义的文化。 (2)特点: ①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②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生活、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培养出来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实践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③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文化是通过物质活动或物质载体体现出来的。 本题为理解型选择题,可以采用释理法解题,就是依据材料提供的事例,对接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点,题干与题肢之间体现的事理相一致的就选。要特别注意挖掘材料中隐含的意思,对材料进行完整、准确的理解。本题难度适中。解答时注意排除错误选项和无关选项。 3.【答案】A 【解析】 ①③符合题意,材料中“正是在这明秀清逸、自然和谐的盛世中,诗人坦荡地抒写自我,透视人间”说明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一定的文化是对一定经济、政治的反映; ②不合题意,材料强调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而没有涉及一定的文化对一定的经济、政治有反作用; ④表述错误,一定的文化是对一定的经济、政治的反映,而不能说一定的经济、政治是对一定的文化的反映; 故选:A。 本题考查: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①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②不同的文化,对政治、经济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②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从国内看: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从国际看: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学生在分析题肢的时候,要结合材料进行思考,排除题肢中与材料无关以及本身说法错误的选项,从而筛选出正确的选项。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理解和把握。 4.【答案】B 【解析】 A说法错误,经济决定文化,而不是相互决定; B符合题意,某地立足得天独厚的肥桃资源优势和传承千年的桃文化,发展桃木雕刻,年销售收入突破10亿元。这体现了文化与经济之间的相且交融; C说法错误,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D不合题意,材料并没有表明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故选:B。 本题考查: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产业、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和错误的选项。 5.【答案】C 【解析】 A说法错误,文化不是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B不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C符合题意,“随着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我国各级人大代表参政议政的能力也显著增强”,表明文化素养的提升有利于发展民主政治; D不合题意,材料与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无关。 故选:C。 本题考查: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对推动经济建设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②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是高考考核目标与要求之一,我们应学会从试题中提取有效信息和核心信息,对其进行分析整合,得到正确的答案。本题难度适中。 6.【答案】A 【解析】 ①②符合题意,“耳濡目染”反映了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根深蒂固”反应类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渊持久的。 ③④不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未体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故选:A。 本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 (1)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 (2)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要把握材料主旨,找出与主旨一致的表述。选项与材料主旨的一致性是单项选择题的根本原则,并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的选项。 7.【答案】B 【解析】 ①④符合题意,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人的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经形成对人的综合素质产生深远的影响; ②说法错误,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不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说法错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一个人事业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而不是“决定”。 故选:B。 本题考查: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 ①潜移默化的影响: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文化氛围看不见、摸不着,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人们从事文化活动,许多是发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之中的。 ②深远持久的影响:文化对人的影响,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其他各个方面,都是深远而持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解答本题最快的方法为排误法,即排除题肢本身说法错误的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这样既节省了答题时间,又提高了正答率。本题难度不大。 8.【答案】D 【解析】 A表述错误,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B表述错误,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而不是一个民族当前文化生活状况的集中体现; C表述错误,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D符合题意,中国人对月亮的崇拜、敬爱之情在中秋节时表现得尤为突出。“明月千里寄相思”、“花好月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等佳句妙词无不在诉说着人们对团圆、美好的期盼。这说明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和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故选:D。 本题考查: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①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②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 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考生在分析题肢的时候,要结合材料进行思考,注意排除错误选项。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理解和把握,本题难度适中。 9.【答案】A 【解析】 A符合题意,中外文化之所以能够交流,从根本上说是因为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文化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实践具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B不合题意,“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在文化交流中得到贯彻”是要求,但不一定能得到贯彻,且与材料主旨无关; C不合题意,“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的说法正确,但不能体现材料的主旨; D不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不同文化的共性,而“各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文化特征”强调的是各民族文化的个性。 故选:A。 本题考查:文化多样性 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 ①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所以,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②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③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本题考查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考生对材料中的观点能准确把握其主旨,并与所学知识相结合,需要考生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要善于运用排除法去除与材料无关的选项。 10.【答案】C 【解析】 ①④正确,汉字蕴藏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汉字传承了中华文明,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②错误,印刷媒体的推广是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的标志; ③错误,口语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媒。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汉字和史书典籍 (2)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①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②文字的发明使得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③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汉字文化内涵丰富,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本题考查考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考生在分析题肢的时候,要全面细致掌握知识点,注意排除错误选项。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本题难度适中。 11.【答案】A 【解析】 ①②符合题意,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 见》这是第一部专门面向教师队伍建设的里程碑式的政策文件。重视教育,是因为它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在人的教化和培育上扮演重要角色; ③不合题意,社会实践是实现文化创新的源泉和重要动力; ④不合题意,大众传媒具有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故选:A。 本题考查:教育的重要作用 ①教育有利于提高人的文化素养,展示文化的力量。 ②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教育有利于推动科技进步,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发展。 ③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教育能够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发展本民族文化,繁荣世界文化。 ④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养上始终扮演重要的角色。教育可以使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从事文化创造。 ⑤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理解和把握,可运用排异法,即排除题肢本身尽管正确,但与题干的规定性无关的选项,即可得出答案,难度中等。 12.【答案】B 【解析】 ①说法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不做只看到丑恶事物的悲观者,我们应该既要歌颂社会上的美好事物,也要揭露丑恶事物; ②④符合题意,题目强调“清泉永远比淤泥更值得拥有,光明永远比黑暗更值得歌颂要善于在幽微处发现美善、在阴影中看取光明,不做徘徊边缘的观望者、讥谗社会的抱怨者、无病呻吟的悲观者”,告诉我们为社会、为读者提供正能量是文艺工作者的职责,引导人们向美、向善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所在; ③说法错误,创作者的根本任务是指导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故选:B。 本题考查:发展大众文化 (1)原因: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 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应该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 (2)含义:大众文化是指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 (3)要求: ①应该提供多种类型、多种风格的文化产品; ②提供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和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 ③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④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的选项。 13.【答案】【小题1】(1) ①文化是政治经济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的,是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的。“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是首都人民在长期发展建设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 ②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和个人发展深刻的影响。优秀的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社会的发展,弘扬北京精神,能够提振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精气神,能够推动“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发展建设。 (2)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艺创作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②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文艺创作要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③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文艺创作要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3) ①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徽派建筑属于中华传统建筑范畴。以其风格独特结构严谨等,为中外建筑界所重视和叹服,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②文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加强对徽派建筑保护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推向世界,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小题2】 【小题3】 【解析】 (1)本题要求运用“文化与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材料一所蕴含的道理,属于体现类试题。知识限定明确。审读材料,材料中““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是首都人民在长期发展建设实践 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财富的概括和总结”的信息,体现了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材料中“弘扬北京精神,是对生活信念与人生境界的高度升华,提振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必将在推动“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建 设中发挥导 向、凝聚、激励作用”的信息,体现了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和个人发展深刻的影响。 (2)本题要求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创新”的有关知识,说明文艺工作者应如何进行文艺 创作才能做时代的引领者。属措施类主观题。材料信息“做时代的引领者就要自觉融入时代的滚滚洪流”,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要求文艺创作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材料信息“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 创作导向,观照人民的生活、命运、情感”,要求文艺创作要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材料信息“创新要 建立在继承艺术传统和遵循艺术规律的基础上,传承转化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思想资 源、美学资源,吸收借鉴世界各国文艺创造的有益成果”,要求文艺创作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材料信息“要善于利用视听新技术和数字化、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要求文艺创新要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 (3)本题要求结合材料三,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说明加强对徽派建筑保护的意义。属意义类主观题。知识范围文化生活。材料信息“徽派建筑是汉族传统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为中外建筑界所重视和叹服”,说明徽派建筑属于中华传统建筑范畴。以其风格独特结构严谨等,为中外建筑界所重视和叹服,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材料信息“美国国家博物馆花巨额价钱,将一座名为“荫余堂”的徽派建筑买下,全部拆解后在美国又完全复原,成为当地博物馆镇馆之宝”,说明独特的中国文化是世界多样性文化的一部分。加强对徽派建筑保护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推向世界,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1)本题属体现类主观题型,要求结合材料并运用财政的作用的知识作答,本题知识限定明确,这类试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留意材料中“财政支出”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从材料中找答案,做到材料信息与经济理论的有机对接。 (2)本题为措施类试题,解答这类题目时采用定点法,具体的解题思路是: 一是从教材找方法。要认真回想教材相关方面的知识,不能随意乱想; 二是从材料中找方法。如果材料呈现的是问题,那么材料中问题的反面就是方法。 三是从当前时政热点和党和国家重大政策中找方法。具体的解题程序:定点--联系--疏理--作答。 (3)本题为意义类主观题,意义类的答题要遵循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由直接到间接的思维顺序,一般用“有利于”、“促进”等句型表达,解答时要求学生吃透教材的基本观点并具有调动运用知识以及分析和阐述观点的能力,审题的关键是抓住有效信息和设问要求,调动相关知识进行分析作答。 14.【答案】【小题1】(1) ①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要充分发掘沿国家深厚的文化底蕴,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②要充分利用商业贸易、教育等途径加强中华文化与沿线各国文化的交流。 ③既要热情欢迎沿线各国的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别国优秀文明成果,也要更加主动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増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④文化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一带一路”建设中要对古丝绸之路的开放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2) ①巴蜀文化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历经西周、东周、秦汉,绵延数千年,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的特点。 ②巴蜀文化作为一种区域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自身的独特性,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博大精深的特点。 ③巴蜀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和借鉴周边和外来文化,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能坚持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与其他文化和睦相处,吸收、借鉴其积极成分,推动中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小题2】 【解析】 (1)本题要求运用“文化多样性与传播”、“文化继承与发展”的知识,说明“一 带一路”是如何推动文化交流与发展的,属于措施类试题,知识限定明确。审读材料,根据材料中“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实践平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符合中华民族历来秉持的天下大同理念”的信息,说明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材料中“继承古丝绸之路开放传统,挖掘其深厚的文明和文化底蕴”的信息,说明文化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材料中“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主要是商品互通有无,今天“一带一路”交流合作范畴要大得多,可以是贸易投资和产业合 作,也少不了人文交流和文明对话”的信息,表明要充分利用商业贸易、教育等途径加强中华文化与沿线各国文化的交流;材料中““一带一路”建设必将推动中国与相关国家经济文化 等领域的合作与发展”的信息,说明既要热情欢迎沿线各国的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别国优秀文明成果,也要更加主动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増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2)本题要求结合材料二,说明巴蜀文化的发展过程是怎样体现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的,属于体现类试题,知识限定为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审读材料,材料中“巴蜀文化作为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的信息,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博大精深的特点;材料中“始终离不开吸收和借鉴周边和外来文化”的信息,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能坚持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与其他文化和睦相处,吸收、借鉴其积极成分,推动中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材料中“古蜀文化从距今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兴起,到西周中期突然黯淡失色。在东周时期,由于巴文化的兴起,逐渐融汇为巴蜀文化,扩大为巴蜀大文化体。至秦汉时,巴蜀文化又逐渐融入中华文化”的信息,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的特点。 (1)本题属于措施类试题。这类试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论证和探究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运用所学知识结合材料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从材料中找答案,并能够将所学知识迁移到本题中。答案呈现时遵循“书本知识+材料分析”的原则,并做到分层次书写。 (2)体现类主观题在高考试题中考查频率最高,是难度适宜的题型,它立足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分四步走。 ①通过设问明确设问指向,包括主体指向和知识指向。 ②依据指向,明确知识内容。 ③依据知识内容,对材料进行分析。 ④结合材料分析,对知识内容进行取舍,作答。 15.【答案】 【小题1】(1)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王泽山及其团队在实践中获得了关于火炸药的正确认识,并通过实践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火炸药理论。 【小题2】 【小题3】 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和目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我国的军事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 ③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科研工作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王泽山及其团队的成就告诉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2)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做到主观符合客观。搞好“一带一路”建设,必须顺应潮流,充分进行调查研究,从沿线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实际情况出发。 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古老的丝绸之路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一机遇加快发展。 ③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搞好“一带一路”建设,既要有满腔的热情,又要稳步推进,不可急于求成。 ④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既要反对照搬别国模式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和做法。 (3) ①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勇于实践; ②坚持和发展真理; ③重视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解析】 (1)本题要求结合材料一,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相关知识,说明材料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属于体现类试题。知识限定明确: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知识,也就是认识论的相关知识。首先,学生要思考认识论的主要原理有哪些。其次,审读材料,依据材料信息确定答题要素。材料中“王泽山就带领团队开始实验并构建火炸药基础原理和理论体系”,这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材料中“我国火炮应用了他的技术后,弹道性能全面超过其他国家的同类火炮”,这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和目的;材料中“科研工作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经过一次次失败后,王泽山率先攻克废弃火炸药再利用技术。后来,他又发明了低温度感度技术,已到了退休年龄王泽山又一头钻进了提高新一代武器远射程、高射速等火炸药的研究,2016年终于获得成功”,这体现了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2)本题要求结合材料二,运用《生活与哲学》知识,回答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属于措施类试题。知识范围是生活与哲学,具体的知识限定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首先,学生要调动教材基础知识。其次,把材料信息与教材原理相结合组织答案即可。材料中“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中国与沿线国家经济文化联系的日益密切,古老的丝绸之路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建设“一带一路”,是我们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这说明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做到主观符合客观;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要求我们既要反对照搬别国模式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 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和做法。 (3)本题要求从认识论角度为搞好“一带一路”建设提两点方法论建议,属于建议类试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知识限定明确:认识论角度的方法论。学生只要围绕搞好“一带一路”建设,从认识论角度作答即可。例如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勇于实践; 坚持和发展真理; 重视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等。 (1)知识体现类材料题在高考试题中考查频率非常高,是难度适宜的题型,它立足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分四步走。第一,通过设问明确设问指向,包括问题指向和知识指向。第二,依据指向,明确知识内容。第三,依据知识内容,对材料进行分析。第四,结合材料分析,对知识内容进行取舍,作答。 (2)本题类型哲学措施类,偏重于如何做,方法论层面,强调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突出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以及对知识的创新运用能力的考查,即对学科思想方法领悟和掌握程度的考查。本题从生活与哲学的角度,我们需要展开知识点,结合材料去说明。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精神,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探究性,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