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3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福建省宁德市六校高二下学期期中政治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福建省宁德市六校高二(下)期中政治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48.0分) 1. 有人认为命由天定,因而身处困境时消极等待,逆来顺受;有人认为人定胜天,因而在困难面前积极奋争,不屈不挠。这反映出( ) A.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B. 世界观是对自然和人生的概括 C. 方法论影响世界观 D. 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答案】A 【解析】A正确,有人认为命由天定,因而身处困境时消极等待,逆来顺受;有人认为人定胜天,因而在困难面前积极奋争,不屈不挠。这反映出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B错误,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C错误;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D错误,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 故选:A。 本题考查: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人们对于世界是什么、怎么样的根本观点是世界观,用这种观点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的选项。 2. 哲学具有无限关怀和终极追问的特点,总揽一切,综括一般,仰观宇宙之无穷,俯究万物之运动。这段话表明( ) ①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②哲学从一般现象中总结和抽象出各种特殊规律 ③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 ④哲学涉及的是整个世界最普遍、最一般的问题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①不合题意,材料不能表明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②说法错误,哲学从各种特殊规律中总结和抽象出一般规律; ③④符合题意,哲学具有无限关怀和终极追问的特点,总揽一切,综括一般,仰观宇宙之无穷,俯究万物之运动。这段话表明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哲学涉及的是整个世界最普遍、最一般的问题。 故选:D。 本题考查:哲学与具体科学 (1)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哲学则对其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2)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和错误的选项。 1. “哲学为我们提供了解读各个学科知识的钥匙,并用我们可以把握的语言对分解成各个学科的知识进行概括。哲学让我们感知到的,是这些专业知识背后人的问题,即意义和规范的问题”。这表明( ) ①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②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③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方法论指导 ④哲学可以指导人们正确改造世界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①不合题意,材料不能表明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②③符合题意,“哲学为我们提供了解读各个学科知识的钥匙,并用我们可以把握的语言对分解成各个学科的知识进行概括。哲学让我们感知到的,是这些专业知识背后人的问题,即意义和规范的问题”。这表明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方法论指导; ④说法错误,只有真正的哲学可以指导人们正确改造世界。 故选:B。 本题考查:哲学与具体科学 (1)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哲学则对其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2)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和错误的选项。 2. “没有景物,何来情感”与“没有情感,何来景物”。从哲学上看,两者争论的焦点是( ) A. 世界观和方法论谁决定谁 B. 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 C. 是否承认思维有能动作用 D.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 【答案】D 【解析】ABC不合题意,D符合题意,“没有景物,何来情感”强调物质决定意识;“没有情感,何来景物”,强调意识决定物质,从哲学上看,两者争论的焦点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 故选:D。 本题考查:哲学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由于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的选项。 3. 哲学史上存在着“两个对子’,但从基本派别来看,只有两大阵营。下列选项中能正确体 现哲学基本派别的是( ) A. .天地合而万物生一一未有此气,己有此理 B. ,存在就是被感知一一物是观念的集合 C. ,擒贼先擒王一一牵一发而动全身 D. .沧海变桑田一一天不变道亦不变。 【答案】A 【解析】根据题意,哲学史上存在着“两个对子’,但从基本派别来看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因此: A符合题意,“天地合而万物生”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未有此气,己有此理”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因此这两者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B不合题意,“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都是主观唯心主义,故与题意不符; C不合题意,“擒贼先擒王”体现了抓住主要矛盾的观点,“牵一发而动全身”体现了整体与部分的联系,这两个都属于辩证法思想,故与题意不符; D不合题意,“沧海变桑田”体现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天不变道亦不变”体现了静止不变观,是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而不是哲学基本派别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故选:A。 本题考查:唯物主义;唯心主义 1.唯物主义 (1)物质决定意识,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第一,意识第二,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2)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在根本方向上是正确的,坚持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第一行的。但仅是一种宝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 2.唯心主义 (1)基本观点:世界的本质是意识,意识决定物质,物质依赖于意识。 (2)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②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天、上帝、理念、绝对精神、道、理)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 本题考查了哲学中的哲理对应题,主要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解题的关键是,一要分析成语、谚语、古诗词、名人名言等的含义,二先选出最明显的选项,再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的选项。 1. “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与“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两种观点的对立体现了( )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对立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的对立 ③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④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①④符合题意,“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与“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两种观点的对立体现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对立;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②③不合题意,选项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的对立和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 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指的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1)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2)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承认矛盾,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不承认矛盾,否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本题考查考生对题目材料的解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考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既要准确解读题意,还要夯实教材基础知识。准确识记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的所指,理解题中各名言所体现的观点是做好本题的关键。本题难度适中。 1. 从哲学上看,与漫画中公鸡的观点不一致的是( ) A. 心外无物 B. 我思故我在 C. 吾心即是宇宙 D. 气者,理之依也 【答案】D 【解析】本题属于逆向选择题,要求选出与漫画观点不一致的。漫画中的观点是一种拟人化的手法,即认为我(人)是世界的本原,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ABC不合题意,心外无物、我思故我在、吾心即是宇宙都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D符合题意,气者,理之依也,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与题干观点不一致。 故选:D。 本题考查:唯物主义 (1)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 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2)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本题考查考生对漫画信息的提取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考生在把握漫画信息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点,方可准确解题。 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 ) A. 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B. 辩证法和唯心主义的统一 C.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D. 可知论和形而上学的统一 【答案】A 【解析】A符合题意,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B说法错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统一,而不是辩证法和唯心主义的统一; C不合题意,一切哲学都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D说法错误,马克思主义哲学并没有实现可知论和形而上学的统一。 故选:A。 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①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它的唯物主义是辩证的唯物主义,它的辩证法是唯物主义的辩证法。 ②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提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从而把唯物辩证的观点贯穿到社会历史领域,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③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正确反映了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它的全部理论都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之所以是革命的,就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是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和错误的选项。 1.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科学体系必将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这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①反映了时代的任务,把握了时代的脉搏 ②直接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进程 ③能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物质基础 ④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前进步伐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①④正确,这一科学体系必将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这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反映了时代的任务,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前进步伐。 ②错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间接而不是直接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进程。 ③错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能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精神动力而不是物质基础。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②这一理论体系,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这个理论体系,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观点和战略思想,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应用知识能力,难度一般。我们做每一道政治选择题都是运用已有的知识,对题干提供的材料、信息进行分析、甄别、遴选,平时要注意夯实基础,培养能力。 2. 著名学者郝伯特•西蒙说:“我们今天生活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界,还不如说是人造的或人为的世界。在我们的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迹。”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自然界因人的存在而有客观实在性 ②对自然界的影响是人类能动性的体现 ③人化自然不以自在自然为存在的基础 ④人化自然与自然都有具有客观实在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①说法错误,自然界存在发展是客观的,不是因人的存在而有客观实在性; ②④符合题意,“在我们的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迹”说明对自然界的影响是人类能动性的体现,人化自然与自然都有具有客观实在性; ③说法错误,人化自然要以自在自然为存在的基础。 故选:C。 本题考查:自然界的物质性 ①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自然界存在发展是客观的; ②因此,我们要尊重自然,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破坏自然,会受到自然的报复。 本题考查考生对题目材料的解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考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既要准确解读题意,还要夯实教材基础知识。准确解读题目观点的信息,并运用排除法排除错误选项。 1.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这表明( ) A. 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和存在方式 B. 物质是运动的主体,是运动的承担者 C. 绝对运动是相对静止的一种特殊状态 D.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答案】D 【解析】A表述错误,运动是物质的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B不合题意,材料强调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而没有涉及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C表述错误,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D符合题意,材料中,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这表明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故选:D。 本题考查: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①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②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③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学生在分析题肢的时候,要结合材料进行思考,排除题肢中与材料无关以及本身说法错误的选项,从而筛选出正确的选项。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理解和把握。 2. 针对沿海地区围填海规模日益增大、滨海湿地面积大幅减少,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日趋受损的问题,国务院于2018年3 月发布了《关于加強滨海湿地保护严格管控围填海的通知》,要求沿海各地通过存量退围还海、退养还滩、退耕还湿等方式,逐步修复已经破坏的滨海湿地。材料告诉我们:( ) ①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突破规律的制约 ②尊重规律才能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③发挥意识的作用才能改变规律造福人类 ④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利用规律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①③错误,“突破规律的制约”、“改变规律”的说法错误,违背规律的客观性; ②④符合题意,针对沿海地区围填海规模日益增大、滨海湿地面积大幅减少,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日趋受损的问题,通过存量退围还海、退养还滩、退耕还湿等方式,逐步修复已经破坏的滨海湿地。这告诉我们尊重规律才能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利用规律; 故选:C。 本题考查: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要求 (1)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的客观性集中表现在它的不可抗拒性。 (2)规律的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3)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但人在客观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以“保护湿地”问题为背景,设计问题考查学生对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要求理解掌握情况。解答时需要有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解题的关键:哲理与材料对接的吻合性,解题时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的选项。 1. 某画家认为,优秀的艺术作品一定要有好的创意和构思,当自己在创作时,不仅是在描绘幅风景油画,更重要的是用画笔和色彩记录下这个时代的印痕,通过作品来启动观者对某个特定时代或特定场景的光影回放。材料蕴含的哲学道理有( ) ①意识的内容在本质上是人们对社会的认识 ②艺术创作是创作者按自己的意图改造世界的观念活动 ③意识活动的能动性是艺术创作的重要条件 ④艺术创作体现了创作对象的再现与创造的统一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①说法错误,意识在本质上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②说法错误,艺术创作属于实践活动,而不是观念活动; ③④符合题意,优秀的艺术作品一定要有好的创意和构思,通过作品来启动观者对某个特定时代或特定场景的光影回放,说明艺术创作是创作者按自己的意图改造世界的观念活动,也说明意识活动的能动性是艺术创作的重要条件。 故选:D。 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②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方法论: ①树立正确的意识。 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本题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认真分析,把握材料的主旨,并与所学知识结合起来。解答本题,可运用排除法去除与题意无关的选项。 1. 某同学在日记里这样写道:“放学时,铃声是悦耳的;考试时,铃声是紧张的。”从哲学上看这表明( ) A. 物质决定意识 B. 意识对物质的能动反映 C. 意识第一性 D. 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 【答案】B 【解析】A不合题意,材料强调意识的能动作用,而没有涉及物质决定意识; B符合题意,材料中“放学时,铃声是悦耳的;考试时,铃声是紧张的”,说明意识对物质的能动反映,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C表述错误,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 D表述错误,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故选:B。 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 (1)能动地认识世界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 (2)能动地改造世界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②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学生在分析题肢的时候,要结合材料进行思考,排除题肢中与材料无关以及本身说法错误的选项,从而筛选出正确的选项。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理解和把握。 2. “为中国人民迸发出来的创造伟力喝彩”“千千万万普通人最伟大”“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将改革进行到底”“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品读习近平主席2018年新年贺词,一个个“金句”直抵人心,让人们心里更亮堂、干劲更充足。这些“金句”( ) ①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控制作用 ②是人脑对客观存在作出的主观映象 ③是意识产生的物质和生理基础 ④说明意识是对物质的真实反映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A 【解析】①②符合题意,材料中,品读习近平主席2018年新年贺词,一个个“金句”直抵人心,让人们心里更亮堂、干劲更充足,这些“金句”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控制作用,是人脑对客观存在作出的主观映象; ③表述错误,人脑是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 ④表述错误,正确的意识是对物质的如实反映; 故选:A。 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内容和本质 1、意识的能动作用 (1)能动地认识世界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 (2)能动地改造世界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②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控制作用。 2、意识的内容和本质 ①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不管是正确的思想意识还是错误的思想意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 ②意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本题难度适中,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需要首先明确题干的中心思想,将题干主旨与教材的知识点相结合,围绕题干主旨进行选择即可。 1. “亲身下河知深浅,亲口尝梨知酸甜。”下列与该俗语蕴含哲理一致的是( ) A.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C.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D. 没有革命繁荣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 【答案】B 【解析】“亲身下河知深浅,亲口尝梨知酸甜。”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惟一标准: A不合题意,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B符合题意,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惟一标准,与题干俗语蕴含的哲理一致; C不合题意,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体现了运动与静止的统一; D不合题意,没有革命繁荣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体现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故选:B。 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一切认识,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从其根源来看,都来自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②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促进人们认识的发展,随着实践的深入,人们创造了越来越先进的认识工具,这些认识工具也会延伸人的认识能力,人的认识能力也在不断进步;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只有实践满足客观、物质性的要求,能够成为检验标准;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一切认识活动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改造世界,为了服务于实践。 解答引言型试题一般把握三步:第一步明确名句内涵,一般结合材料背景,粗略了解名句的具体含义。还可以通过抓取关键词,明确表达主旨。第二步:对应教材,明确名句所体现的教材知识。第三步:链接题干与题肢,对应教材,选取答案。 2. 为满足森林灭火和水上救援需要,我国研制了大型特种民用两栖飞机--“鲲龙”AG600 ,并成功完成水上首飞。设计团队通过多项创造性设计和上万次实验,攻克了在两米浪高的海面起降给操纵和设计方面带来的一系列难题。这说明( ) ①生产中的新问题推动了飞机设计技术的发展 ②飞机设计是一个不断用新方案否定旧方案的过程 ③人类救援活动水平取决于救援工具的设计观念 ④通过科学实验能把观念的东西变为现实的东西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①符合题意,为满足森林灭火和水上救援需要,我国研制了大型特种民用两栖飞机--“鲲龙”AG600,这说明生产中的新问题推动了飞机设计技术的发展。 ②说法错误,事物的发展是辩证的否定,而不是用新方案否定旧方案的过程。 ③说法错误,设计观念属于认识,认识不能决定实践,只能反作用于实践。 ④符合题意,设计团队通过多项创造性设计和上万次实验,攻克了在两米浪高的海面起降给操纵和设计方面带来的一系列难题,这说明通过科学实验能把观念的东西变为现实的东西。 故选:B。 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的含义和特征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一切认识,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从其根源来看,都来自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促进人们认识的发展,随着实践的深入,人们创造了越来越先进的认识工具,这些认识工具也会延伸人的认识能力,人的认识能力也在不断进步;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只有实践满足客观、物质性的要求,能够成为检验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一切认识活动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改造世界,为了服务于实践。 2、实践的含义和特征 (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它有两层基本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实践的三个特点: 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这首先是由实践的构成要素的客观性决定的。实践的基本要素有: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实践的构成要素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因而也具有客观性。 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需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对基础知识的准确把握排除法去除观点本身错误的选项。 1. 癌症是人类面临的最大健康挑战之一。美国免疫学家艾利森和日本京都大学教授本庶佑通过研究发现了抑制负面免疫调节的癌症新疗法。这一重要发现成为人类对抗癌症的新的里程碑。这意味着( ) A. 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揭开人体致癌真相的基础 B. 人能够深化认识癌症发病的规律并造福人类 C. 科学家的意识决定癌症治疗方法的发展进程 D. 揭示人体致癌的奥秘是医学研究的终极目标 【答案】B 【解析】A错误,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是揭开人体致癌真相的基础; B正确,通过研究发现了抑制负面免疫调节的癌症新疗法。这一重要发现成为人类对抗癌症的新的里程碑。这意味着人能够深化认识癌症发病的规律并造福人类; C错误,“决定”一词说法错误; D错误,“终极目标”说法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要求 (1)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的客观性集中表现在它的不可抗拒性。 (2)规律的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3)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但人在客观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本题考查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要求。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应用知识能力,难度一般。我们做每一道政治选择题都是运用已有的知识,对题干提供的材料、信息进行分析、甄别、遴选,平时要注意夯实基础,培养能力。 1. “我不是魔鬼,不是恶棍,每个喜欢探索和追求的人都是我终身相许的情人。我总是先给他们一分荒谬,两分不幸,再给他们三分收获,四分欢欣。”从关于“错误”的自白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①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②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犯错误越多获得的真理就越多 ③真理与谬误既对立又统一,谬误从反面推动真理的发展 ④真理和谬误没有原则界限,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①③符合题意,依据题意,从材料中关于“错误”的自白中可以看出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真理与谬误既对立又统一,谬误从反面推动真理的发展; ②错误,并不是说犯错误越多获得的真理就越多; ④错误,真理和谬误有原则界限,两者不容混淆; 故选:A。 本题考查: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 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只有一个。 ②真理的具体性。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真理的条件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本题考查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考点,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搞清题意中关于“错误”的自白的哲学寓意,然后逐项分析进行排除作出正确的判断与选择。 2. 超高的准确率一直是天气预报追求的目标。科学家指出,如今的天气预报因为有大量数据的支撑,未来半个月的天气预报准确率能达到90% 以上,但半个月也是目前天气预报的极限。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有( ) ①真理是具体的、无条件的 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③人的认识能力具有局限性 ④客观与主观相符合、统一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①说法错误,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②符合题意,“超高的准确率一直是天气预报追求的目标”表明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③符合题意,“未来半个月的天气预报准确率能达到90%以上,但半个月也是目前天气预报的极限”表明人的认识能力具有局限性; ④说法错误,应该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统一。 故选:C。 本题考查: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 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是指:人们可以根据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预见到在哪些情况和条件下,应该出现哪些现象,人类就可以预先提出计划和方案,采取措施,防范不良情况,利用有利情况,造福自身。这些都体现了认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本题考查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考生对材料中的观点能准确把握其主旨,并与所学知识相结合,需要考生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要善于运用排除法去除说法错误的和与材料无关的选项。 1. 有人认为风水可以影响一个人的运程,风水好,可以令一个人做起事来有事半功倍之效;风水不好,会影响人的财运、健康以及身边的人际关系。这一观点( ) A. 说明任何事物之间都有联系 B. 违背了联系的普遍性、多样性 C. 认为自己的主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D. 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是主观臆造的联系 【答案】D 【解析】A错误,联系是有条件的,不是任何事物之间都有联系; B错误,风水不好,会影响人的财运、健康以及身边的人际关系,这是主观臆造的联系,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不是违背了联系的普遍性、多样性; C错误,认为自己的主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与题意不符; D正确,风水不好,会影响人的财运、健康以及身边的人际关系,这是主观臆造的联系,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 故选:D。 本题考查: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的选项。 2. 所谓厨师效应,讲的是厨师把几种原料混在一起炒出来的菜,非常美妙,但这种美妙的味道,是任何一种原料所不具备的。“厨师效应”告诉我们( ) ①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 ②搞好局部有助于推动整体发展 ③要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 ④整体的状态及变化会影响部分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①③符合题意,所谓厨师效应,讲的是厨师把几种原料混在一起炒出来的菜,非常美妙,但这种美妙的味道,是任何一种原料所不具备的。“厨师效应”告诉我们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要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 ②不合题意,材料不能表明搞好局部有助于推动整体发展, ④不合题意,材料不涉及整体的状态及变化会影响部分。 故选:A。 本题考查: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系统优化方法 (1)整体影响部分 ①原理:整体是事物的全局或发展的全过程,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功能;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整体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②方法论: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2)系统优化方法 ①系统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②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的选项。 1. 城镇化建设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宏观布局,把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①重视部分作用,用局部的发展统率整体的发展 ②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部分 ③立足局部要素,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合理 ④部分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 A. ②③ B. ①③ C. ②④ D. ①④ 【答案】C 【解析】①说法错误,整体统帅着部分,而不是部分统帅着整体。 ②④符合题意,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宏观布局,把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这体现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部分,部分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 ③说法错误,要立足整体,而不是立足局部。 故选:C。 本题考查: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 整体是指事物的全局,是事物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指事物的局部,是事物发展的某个阶段。 ①整体和部分的地位和作用不同,整体统率部分,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整体和部分的功能不同,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 ②整体和部分不可分割。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和部分相互影响。整体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③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统筹全局,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解答本题最快的方法为排误法,即排除题肢本身说法错误的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这样既节省了答题时间,又提高了正答率。本题难度不大。 1. 融合是互联网发展的关键。制造与服务的融合、信息技术与行业技术进步的融合、传统与信息化商业模式融合,这些融合不但激发了互联网产业本身的活力,更重要的是将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结构向信息时代迈进。互联网发展注重“融合”的哲学依据是( ) ①局部功能之和总是大于整体功能 ②系统与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 ③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普遍的、无条件的 ④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能实现1+1>2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①说法错误,当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就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就小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②符合题意,“制造与服务的融合、信息技术与行业技术进步的融合、传统与信息化商业模式融合”及其作用,是因为系统与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 ③说法错误,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④符合题意,“这些融合不但激发了互联网产业本身的活力,更重要的是将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结构向信息时代迈进”是因为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能实现1+1>2。 故选:C。 本题考查:系统优化方法 (1)系统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2)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内部结构的有序性和优化趋向,要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此题考查系统优化方法,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学生准确把握题干主旨,结合教材所学选出答案,也可运用排除法去除本身说法错误的选项。 二、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0分) 2. 自2018年起,我国将每年秋分日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作为农民的节日,办好“中国农民丰收节”一定要体现农民的愿望,尊重农村的实际,要抛去浮华的外衣,回归农之本色,更要避免形式主义、警惕铺张浪费,用最接地气、农民最喜闻乐见的方式庆祝丰收,绝不能把节日办成花架子,增加基层和农民的负担。“中国农民丰收节”既是全国的节日,也要有地方的色彩,各地可以结合当地的民俗文化、农时农事,弘扬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天南地北、百花绽放。 结合材料,运用意识能动作用的知识,说明如何办好“中国农民丰收节”。 【答案】①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与主动创造性,它能够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中国农民丰收节”要尊重农村实际、体现农民愿望,发挥主动创造性,有目的、自觉地选择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庆祝。 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办好“中国农民丰收节”要避免形式主义、警惕铺张浪费等错误的思想意识,用正确的意识指导“中国农民丰收节”的庆祝活动。 【解析】 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意识能动作用的知识,说明如何办好“中国农民丰收节”,属于措施类的试题。“要体现农民的愿望,尊重农村的实际,要抛去浮华的外衣,回归农之本色”说明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与主动创造性,要有目的、自觉地选择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庆祝;“要避免形式主义、警惕铺张浪费”说明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要用正确的意识指导“中国农民丰收节”的庆祝活动。 本题为措施类试题,解答这类题目时采用定点法,具体的解题思路是: 一是从教材找方法。要认真回想教材相关方面的知识,不能随意乱想。 二是从材料中找方法。如果材料呈现的是问题,那么材料中问题的反面就是方法。 三是从当前时政热点和党和国家重大政策中找方法。具体的解题程序:定点-联系-疏理-作答。 1. 从新中国成立开启法治中国建设新纪元,到第一部宪法通过,到党的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再到党的十八大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直至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等一系列新观点,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的过程中对“法治中国”进行了接力探索,为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最坚实的保障。 结合材料,从认识论角度,谈谈对“法治中国”探索过程的认识。 【答案】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中国共产党的法治理念是在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形成的。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在“法治中国”建设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研究新问题、新要求,推动了法治理念的不断提升。 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中国共产党法治理念的不断深化,是为了推进依法治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④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法治理念的进步为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最坚实的保障。 ⑤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中国共产党人在“法治中国”的接力探索中,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 【解析】本题要求结合材料,从认识论角度,谈谈对“法治中国”探索过程的认识,属于认识类的试题。解答时,要明确设问范围是认识论,切入点较大,需要结合教材知识进行分析作答。“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的过程中对‘法治中国’进行了接力探索”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直至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等一系列新观点”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也说明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为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最坚实的保障”说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也说明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哲学认识类题型解题技巧:一般是原理、方法论、材料分析三步法,哲学中的“谈认识”题大致相同,即: ①材料体现“是什么”哲学道理; ②哲学原理及方法论是什么; ③“怎么样”进行材料分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18年10月24日,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一座大桥,连接三座城市:香港、澳门、珠海。三座城市有着不同故事和发展境界,同样有着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如何在更高层次上进一步发展,三座城市面临着不同的问题,珠三角整体发展也面临着结构调整的难题。在这个背景下,需要港珠澳大桥来打通区域经济发展的瓶颈。 在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过程中,建设者们充分考虑了台风、航运、海事安全、环保、景观、航运管制等诸多难题。港珠澳大桥是科技工程,也是人心工程,大桥每一个节点的进展、每一次攻关、每一次创新,都蕴含着可经受历史考验的中国工匠精神。 材料二: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将加强粤港澳地区的经济社会联系,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发展。以此为龙头,带动中南、西南的发展,并将辐射东南亚、南亚,这是中国经济战略布局的一次伟大创举。 结合材料一,谈谈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过程体现了哪些唯物论道理? 结合材料二,运用唯物辩证法联系观的知识说明港珠澳大桥建设的意义。 【答案】【小题1】(1) 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基于三座城市面临的不同问题,珠三角整体发展面临结构调整的难题,需要港珠澳大桥来打通区域经济发展的瓶颈。 ②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大桥每一个节点的进展、每一次攻关、每一次创新,都蕴含着可经受历史考验的中国工匠精神。 ③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做事情要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在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过程中,建设者们充分考虑了台风、航运、海事安全、环保等诸多难题。 (2) ①联系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加强了粤港澳地区的联系。 ②联系具有客观性,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或“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港珠澳大桥的建设旨在加强地区、区域间的联系,并以此推动经济的发展。 ③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不仅加强了粤港澳地区的联系,而且带动了中南、西南的发展,并进一步辐射东南亚、南亚。 ④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要求我们既要树立全局观念,又要重视部分的作用。港珠澳大桥的建设是从整体的经济布局出发,以局部发展带动整体发展。 【小题2】 【解析】(1)本题要求结合材料一,谈谈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过程体现了哪些唯物论道理,属于体现类的试题。解答时,要明确设问范围是唯物论,切入点较大,需要结合教材知识进行分析。“三座城市面临着不同的问题”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大桥每一个节点的进展、每一次攻关、每一次创新,都蕴含着可经受历史考验的中国工匠精神”体现了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建设者们充分考虑了台风、航运、海事安全、环保、景观、航运管制等诸多难题”体现了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做事情要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2)本题要求结合材料二,运用唯物辩证法联系观的知识说明港珠澳大桥建设的意义,属于意义类的试题。解答时,要明确设问范围是联系观,切入点较大。“加强粤港澳地区的经济社会联系”说明联系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加强了粤港澳地区的联系;“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发展”说明联系具有客观性,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带动中南、西南的发展,并将辐射东南亚、南亚”说明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1)本题为体现类试题,这类题的思维特点是从一般性、规律性的结论去推知与其相关的特殊的、个别的对象,其设问形式通常是:“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某某观点(原理)的”或“上述材料是如何坚持(怎样做到)某某道理的”。类似的提法有“如何遵循”、“体现了什么”、“是如何体现的”等。它首先考查的是考生对知识的再现能力,要求考生能再现这些知识点;其次考查考生对材料(事件)的分析能力,要求从材料中分析出这些观点;最后要求考生能分析出材料与观点的关系,能够运用材料印证观点。 (2)本题为意义类主观题,意义类的答题要遵循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由直接到间接的思维顺序,一般用“有利于”、“促进”等句型表达,解答时要求学生吃透教材的基本观点并具有调动运用知识以及分析和阐述观点的能力,审题的关键是抓住有效信息和设问要求,调动相关知识进行分析作答。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