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2 发布 |
- 37.5 KB |
- 2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江苏省盐城市高二上学期期末政治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江苏省盐城市高二(上)期末政治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3小题,共66.0分) 1.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某产品。下列事件中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 A. 2018年3月2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 B. 2018年7月2日,在世界遗产大会上,贵州梵净山获准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C. 2018年11月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10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 D. 2019年1月I日,习近平与美国总统特朗普互致贺信,热烈祝贺两国建交40周年 【答案】B 【解析】A不合题意,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属于政治现象; B符合题意,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因此贵州梵净山获准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作为文化活动,属于文化现象; C不合题意,国家统计局公布10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属于经济现象; D不合题意,习近平与美国总统特朗普互致贺信,热烈祝贺两国建交40周年属于政治现象。 故选:B。 本题考查:文化的内涵 (1)含义: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内容: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考查学生识记、区分易混知识、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紧扣文化的内涵,并分清文化现象与政治、经济等现象,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的选项。 2. 故宫娃娃”“文物饼干”“宫门箱包”。近年来,国家博物馆立足馆藏文物,开发了 两千多款文化创意产品,观众不仅可以把国宝文化带回家,更能在使用中了解国宝文化,使馆藏国宝的展览功能和教育功能得以充分延伸,这说明( ) ①人们的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②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创造和享用文化 ③文化是人们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④文化推动政治、经济的发展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①符合题意,国家博物馆立足馆藏文物,开发了两千多款文化创意产品,让观众了解国宝文化,表明人们的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②符合题意,“开发了两千多款文化创意产品,观众不仅可以把国宝文化带回家,更能在使用中了解国宝文化,使馆藏国宝的展览功能和教育功能得以充分延伸”表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创造和享用文化; ③说法错误,文化是人们改造世界的精神力量; ④说法错误,优秀文化才能推动政治、经济的发展。 故选:A。 本题考查:文化的特点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③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本题考查文化的特点,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要把握材料主旨,找出与主旨一致的表述,可运用排除法去除说法错误的选项。 1.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地出现了“汉语热”。这表明( ) ①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②文化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③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④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D 【解析】①符合题意,世界各地出现了“汉语热”,表明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②不合题意,文化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是指文化的发展与经济发展并不是亦步亦趋的,材料没有涉及; ③不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经济影响文化,没有涉及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④符合题意,“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地出现了‘汉语热’”,表明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故选:D。 本题考查: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1、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 (1)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因此,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2)文化是世界的: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因此,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2)不同的文化,对政治、经济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本题考查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及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的知识,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要学会善于运用排除法去除与材料主旨内容无关的选项。 2. 党的十九大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英盛”。党之所以高度重视发展文化,是因为( ) A. 文化已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B. 文化教实力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 C. 文化建设已成为我国的中心工作 D. 文化结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答案】D 【解析】A说法错误,文化越来越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性因素; B说法错误,经济和科技实力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 C说法错误,经济建设是我国现阶段的中心工作; D 符合题意,党的十九大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英盛”。党之所以高度重视发展文化,是因为文化结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故选:D。 本题考查:文化与综合国力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 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考生在分析题肢的时候,要结合材料进行思考,注意排除错误选项。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理解和把握,本题难度适中。 1. 诗歌有利于人们在“美”的体验中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这表明优秀诗歌( ) A. 不能够塑造健全的人格 B. 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C. 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D. 能推动人与社会的发展 【答案】C 【解析】A表述错误,优秀文化能够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塑造健全的人格; B表述错误,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C符合题意,人们在“美”的体验中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说明优秀诗歌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D不合题意,材料不体现优秀诗歌推动人与社会的发展。 故选:C。 本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 优秀文化的作用:优秀文化塑造人生 ①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②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③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和错误的选项。 2. 2018年11月5日,在上海开幕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汇集了来自各国的科技成果,突 出了低碳化、数字化等新一轮科技发展热点,展示人类对历史和未来的最新探索,将引领 未来的产业发展,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为推动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 撑。材料表明( ) ①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②文化对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 ③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④科学技术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①③正确,在上海开幕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汇集了来自各国的科技成果,突出了低碳化、数字化等新一轮科技发展热点,展示人类对历史和未来的最新探索,将引领未来的产业发展,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为推动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材料表明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②错误,优秀文化对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 ④错误,科学技术为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故选:B 。 本题考查:文化传播的途径;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文化传播的途径: (1)文化传播的含义: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文化传播是双向的。 (2)文化传播的途径: ①贸易活动、人口迁徙、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②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则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 ③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①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②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产业、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本题考查文化传播的途径;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难度适中,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需要对教材的知识点有正确的识记,特别是对知识点内的细节有正确的把握,把握细节有利于快速解题。 1. 2017年3月,中英两国共同举办的“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展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本次展览讲述了世界历史发展变迁的故事,让观众在领略人类文明精华的同时更加真切地感知文明间的互补、互动和相互交流。从中可以看出( ) ①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②发展本民族文化必须尊重和认同其他民族文化 ③文化的交流与借签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④文化交流中要欢迎和鼓励各国文化在中国传播。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①符合题意,“本次展览讲述了世界历史发展变迁的故事,让观众在领略人类文明精华的同时更加真切地感知文明间的互补、互动和相互交流”这是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②说法错误,其他民族文化有精华和糟粕之分,不能全部认同; ③符合题意,中英两国共同举办的“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展览是中外交流的体现,说明文化的交流与借签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④说法错误,各国文化有精华与糟粕,文化交流中要欢迎和鼓励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 故选:B。 本题考查:尊重文化多样性、文化交流的意义 1、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 ①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2、加强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 (1)意义:中华文化对外辐射能够促进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和世界文化的发展;同时,外域文化的传入也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2 )怎么做: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解答本题最快的方法为排误法,即排除题肢本身说法错误的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运用此方法的前提是熟练掌握相关基础知识,本题难度不大。 1. 量子力学、相对论的诞生,使人们对物质和空间的基本性质有更深的了解。20 世纪50年代以来,计算机、数字化等深入发展,人工智能哲学正逐步确立起来。从中可见( ) A. 哲学是最高概括的科学之科学 B. 具体科学引领哲学前进的方向 C. 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D.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方法论指导 【答案】C 【解析】A说法错误,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而不是科学之科学; B说法错误,具体科学并不会引领哲学前进的方向; C符合题意,20 世纪50年代以来,计算机、数字化等深入发展,人工智能哲学正逐步确立起来。这说明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D说法错误,材料不能表明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方法论指导。 故选:C。 本题考查:哲学与具体科学 (1)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区别:二者的研究对象不同,哲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或普遍规律。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世界的某一方面、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两者的关系是普遍和特殊、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2)联系: 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考生在分析题肢的时候,要结合材料进行思考,注意排除错误选项。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理解和把握,本题难度适中。 2. 2018年9月中旬,超强台风“山竹”如期而至。人类对天文现象的准确预报反映了哲学基本问题的( ) A. 思维与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 B.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统一问题 C. 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关系问题 D. 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答案】D 【解析】AC不合题意,材料不涉及思维与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关系问题; B说法错误,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不存在统一的问题; D符合题意,人类对天文现象的准确预报反映了哲学基本问题的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故选:D。 本题考查: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①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内容。 ②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和错误的选项。 3. 东汉哲学家王充认为:一天一地,并生万物,万物之生,俱得一气。下列与其蕴含哲理相同的是( ) A. 物是感觉的复合 B. 冥冥中自有天数 C. 形具而神生 D. 世界是我的表象 【答案】C 【解析】“一天一地,并生万物,万物之生,俱得一气”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其承认物质是世界的本源; A、B、D不合题意,三个选项是唯心主义观点; C符合题意,“形具而神生”强调意识离不开物质,物质决定意识; 故选:C。 本题考查: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把握材料主旨,读懂材料意图。 1.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从唯物论角度看,下列观点与此命题体现哲理最接近的是( ) A.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B. 只要闭上眼睛,世界就不存在悬崖 C.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D.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答案】B 【解析】“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A不符合题意,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属于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B正确,只要闭上眼睛,世界就不存在悬崖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与材料一致; C不符合题意,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D不符合题意,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强调实践的观点; 故选:B。 本题考查: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本题考查考生对题目材料的解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考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既要准确解读题意,还要夯实教材基础知识。准确解读题目观点的信息,识记和理解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各派别的基本观点是做好本题的关键。 2. 2016 年1 月23 日,中央政治局举行了开年以来第一次政治局集体学习,学习的主题是“辩证唯物主义”。习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改革开放,实现现代化,需要哲学精神指引。“需要哲学精神指引”说明( ) ①哲学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②真正的哲学能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③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④真正的哲学决定了我国社会制度的更新和变革。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①说法错误,哲学不一定都是正确的; ②符合题意,我国的改革开放、现代化的实现,需要哲学精神指引,这里的哲学是指真正的哲学,因为真正的哲学能够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③符合题意,我国的改革开放、现代化的实现,需要哲学精神指引,这里的哲学是指真正的哲学,因为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④说法错误,哲学属于思想意识的范畴,不可能起决定作用; 故选:C。 本题考查:哲学的功能和任务、哲学与时代精神 1、哲学的功能和任务 哲学的任务就是指导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与时代精神 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的选项。 1. 暗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团队发布首批成果,宣布“悟空”在太空中首次测量到电子宇宙 线的一处异常波动,数据显示这可能是暗物质粒子存在的新证据。这再次佐证了( ) A. 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 B. 社会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C.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D.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存在性 【答案】A 【解析】A正确,“悟空”在太空中首次测量到电子宇宙 线的一处异常波动,数据显示这可能是暗物质粒子存在的新证据。这再次佐证了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 B不合题意,题意主旨与此项无关; C不合题意,材料主旨强调的是自然界的物质性,而不是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D错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故选:A。 本题考查:世界物质性原理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本题通过新材料的创设,注重考查学生世界物质性的相关原理,描述和阐释事物,准确描述试题所涉及的学科基本概念、观点和原理,进行思维转换、逻辑表达、具体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这说明( ) A.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B.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C.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D. 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了社会意识的变化 【答案】C 【解析】A不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社会历史的总趋势,故排除; B不合题意,材料不只强调了运动,还强调了静止,排除; C正确,题中的“变化”体现了运动是绝对的,“没有变”体现了相对静止,因此,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体现了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D不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社会意识的变化,故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①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②客观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③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本题考查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考点,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搞清题意中“变”与“不变”的哲学寓意,然后逐项分析进行排除作出正确的判断与选择。 1. 一项最新研究显示,人的各种情绪会通过脸色变化表达出来。即判断一个人的情绪可以通过观察其鼻子、眉毛、面颊或下巴等处血流的细微变化,这些变化由中枢神经系统引发。“喜怒难以不形于色”从一个侧面证明( ) A. 意识与物质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 B. 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C. 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有控制作用 D. 生物的反应形式是意识产生的前提 【答案】C 【解析】A错误,意识依赖于物质,但物质并不依赖于意识。 B不符合题意,材料所述没有涉及“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C符合题意,判断一个人的情绪可以通过观察其鼻子、眉毛、面颊或下巴等处血流的细微变化,这些变化由中枢神经系统引发。说明“喜怒难以不形于色”从一个侧面证明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有控制作用。 D不符合题意,材料所述没有涉及“生物的反应形式是意识产生的前提”。 故选:C。 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 (1)人的意识在反映客观世界时具有目的计划性、自觉选择性、主动创造性。 ①自觉选择性即只有当人们的实践活动需要时,人们才会去主动地反映它。 ②主动创造性即人的意识在反映客观世界时既能反映事物的现象,又能反映事物的本质;既能追溯过去,又能推测未来,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2)人的意识在改造客观世界时能动作用的体现: ①人的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③人的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来反思所学的内容,以此来加深知识的掌握程度。只要掌握好基础知识就可做好本题。 2. 中国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荣获2017年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 塞罕坝曾经是茫茫荒原,林场人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塞罕坝林场人用行动说明( ) A. 规律并不是客观的和永恒不变的 B. 应根据人们的需要认识利用规律 C. 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做事成功的前提 D. 要把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答案】D 【解析】A表述错误,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B表述错误,人们应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 C表述错误,做事成功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但发挥主观能动性并不是做事成功的前提; D 符合题意,塞罕坝曾经是茫茫荒原,林场人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表明人们能够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故选:D。 本题考查: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 (1)规律是客观的,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但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2)这就要求我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本题以中国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荣获2017年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为素材,考查学生对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认识,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需要首先明确题干的中心思想,将题干主旨与教材的知识点相结合,围绕题干主旨进行选择即可。 1. 丰子恺先生的漫画《建筑的起源》告诉我们( ) ①心有多高,成就就有多大 ②重视量的积累,素质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③玩积木的孩子,将来都能成为建筑师 ④尊重教育规律,释放孩子天性,寓教于乐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①表述错误,选项是一种唯心主义观点; ②符合题意,用建筑的起源要从基础做起,来说明要重视量的积累,寓意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③表述错误,玩积木的孩子,将来不一定都能成为建筑师; ④符合题意,教育要尊重孩子的兴趣,即要尊重教育规律,释放孩子天性,寓教于乐。 故选:C。 本题考查: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1)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①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②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③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状态,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2)方法论要求 ①要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②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2)规律的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3)方法论要求 ①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本题考查考生对漫画信息的解读和提炼能力,要求考生在熟练把握知识点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来解答考题,方可准确答题,漫画类题型不仅要看漫画,还要从漫画的主题中去寻找解题的线索。 1. 从2007年10月发射“嫦娥一号”,到2018年发射“嫦娥四号“,短短十年,我国的探月工程迈出了一个又一个坚实的步伐。这主要表明( ) A.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B.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C.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D. 实践具有循环往复性 【答案】C 【解析】AB不合题意,材料主旨强调的是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而不是客观物质性、直接现实性; C正确,短短十年,我国的探月工程迈出了一个又一个坚实的步伐。这主要表明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D错误,该项不是实践的基本特征; 故选:C。 本题考查:实践的含义和特征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本题题目难度适中。解答好此类试题关键有两点:一是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要准确,二是要用知识解释,做到以上两点,就不难选出正确答案。 2. 20 18年10月,习近平在广东考察时说,40年发展的辉煌成就有力证明,改革开放基本 国策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这表明( )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答案】D 【解析】ABC均不合题意,题意主旨体现的是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而不是其他各项; D正确,40年发展的辉煌成就有力证明,改革开放基本 国策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这表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故选:D。 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题目难度适中,旨在考查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应变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需要具有灵活的思考能力,但是在回答的过程中不能脱离材料的中心思想和教材的知识点。 3. 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但是,在凹曲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小于180°,而在球形凸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大于180° .这说明( ) ①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②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 ③对同一个确定对象的认识可以有多个真理 ④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A. ②④ B. ③④ C. ①③ D. ①② 【答案】A 【解析】①不符合题意,题意主旨不是在讲真理与谬误的关系,是在强调真理的条件性; ②正确,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三角形内角之和小于180°,三角形内角之和大于180°,说明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 ③错误,违背真理的客观性,真理只有一个; ④正确,在凹曲面上、而在球形凸面上、说明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故选:A。 本题考查: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 (1)真理的含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2)真理的属性: 第一,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只有一个 第二,真理的具体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第三,真理的条件性。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我们要正确对待错误。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应用知识能力,难度一般。我们做每一道政治选择题都是运用已有的知识,对题干提供的材料、信息进行分析、甄别、遴选,平时要注意夯实基础,培养能力。 1. 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十六届六中全会增加了社会建设,十八届四中全会增加了依法治国,十九大明确提出“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的布局。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过程说明( ) A. 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规律的反映 B. 真理和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 C. 真理性认识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D. 真理性认识不断超越历史条件 【答案】C 【解析】A说法错误,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规律的正确反映; B不合题意,材料不能说明真理和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 C符合题意,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过程说明真理性认识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D说法错误,真理性认识不能超越历史条件。 故选:C。 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惟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②方法论:我们既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和错误的选项。 2. 从“一带一路”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中国始终坚持在寻求自身发展的同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中国这一坚守是基于( ) A. 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 B. 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C. 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建立新的联系 D. 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物质性 【答案】B 【解析】A错误,联系是普遍的,但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B正确,中国始终坚持在寻求自身发展的同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中国这一坚守是基于联系具有普遍性,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C错误,“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说法错误,违背联系的客观性; D不合题意,材料主旨强调的是联系的普遍性,而不是联系的客观性; 故选:B。 本题考查: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这就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材料分析型选择题是高考中常见的一种题型,即以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事物、新现象为背景而设置的材料,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1. “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经历了无数次狂风骤雨,大海依旧在那里!”经历了5000多年的艰难困舍,中国依旧在这儿!面向未来,中国将永远在这儿!”习近平在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的讲话蕴含的哲理是( ) A. 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B.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C.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 D. .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答案】A 【解析】A符合题意,“经历了5000多年的艰难困舍,中国依旧在这儿”表明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B不合题意,材料主旨没有涉及量变的重要性; C不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辩证的否定的内涵; D不合题意,材料中的观点没有涉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 故选:A。 本题考查: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1)原理: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2)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还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 本题考查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要把握材料主旨,找出与主旨一致的表述。选项与材料主旨的一致性是单项选择题的根本原则,并运用排除法去除与题目内容无关的选项。 2. 杰出科学家都有“毕生成一事”的坚持。袁隆平、屠呦呦、黄大年等人无一不是数十年如一日,在各自专业领域潜心钻研,不断追求,才取得突破性成就。这启示我们要( ) A. 牢牢抓住主要矛盾 B. 实现质变,必须重视量的积累 C. 善于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D. 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答案】B 【解析】ACD均不符合题意,题意主旨强调的是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要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故这三项都不选; B符合题意,杰出科学家都有“毕生成一事”的坚持,无一不是数十年如一日,在各自专业领域潜心钻研,不断追求,才取得突破性成就。这启示我们要实现质变,必须重视量的积累; 故选:B。 本题考查: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原理 ①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②事物的发展总是先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③事物的发展就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④要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本题属于启示类选择题。偏重于如何做方法论意义。考查了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原理,主要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解题的关键: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无关的选项。 1. 漫画《甘苦人生》体现的辩证法道理有( ) ①矛盾即对立统一 ②矛盾具有同一性 ③同一性寓子斗争性之中 ④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A 【解析】①②符合题意,漫画中所述的“苦”与“乐”是一对矛盾是对立统一;“苦尽甘来”说明矛盾的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相互包含,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③错误,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④不合题意,该项是从唯物论角度作答,与题干规定不符; 故选:A。 本题考查: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 ①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相互包含,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斗争性是绝对的; ②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二者共处于统一体当中,不可或缺。 ③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本题考查学生读取漫画信息能力,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较大。漫画题解题的关键是,漫画一般都带有讽刺意味或启发精神,一定要细品其标题,把标题与画中的文字、行为联系起来,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2. 染一匹布,既不是红的,也不是绿的;既不是黄的,也不是蓝的;既不是紫的,也不是黑的;既不是白的,也不是世上一切所能见到的颜色,这无法办到。其原因是( ) A.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转化 B. 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C. 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D. 矛盾的普遍性总是包含特殊性 【答案】C 【解析】A说法错误,可以相互转化的是主次矛盾或矛盾双方等,不是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 B不合题意,材料主旨没有涉及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的关系; C符合题意,题目中强调要求染一匹布,不是世上一切所能见到的颜色,这是无法办到的,因为没有矛盾的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D不合题意,应该是矛盾的特殊性中总是包含着普遍性。 故选:C。 本题考查: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①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②方法论意义: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本题考查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哲学题解题时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关键词句,并和所学哲理知识对应起来,要学会善于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或错误的选项。 1. 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今后3年要重点抓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这告诉我们( ) A. 主要矛盾决定事物性质 B. 部分对整体起决定作用 C. 做事情抓住重点和关键 D. 坚持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答案】C 【解析】A错误,事物的性质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B错误,“关键部分有时候对整体起决定作用。 C符合题意,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今后3年要重点抓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表明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起决定作用,这要求我们要抓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D不符合题意,材料所述没有涉及“坚持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故选:C。 本题考查: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①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种矛盾,它的存在和发展,决定或影响着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这种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②这要求我们办事情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抓重点、抓中心、抓关键;又要统筹兼顾,不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 本题难度适中,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需要首先明确题干的中心思想,将题干主旨与教材的知识点相结合,围绕题干主旨进行选择即可。 2. 《中国有嘻哈》是2017年最火的形象级网综。节目成功在于其不按套路出牌,把选秀当故事讲,把节目当电视剧剪辑,小小的标新立异却开启成功之门。这说明( ) A.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 B. 节目的成功需要全盘吸收别国的经验 C. 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 D. 只要突破旧的观念制约就能取得成功 【答案】C 【解析】A说法错误,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而不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 B说法错误,节目的成功需要有鉴别地吸收别国的经验,而不是全盘吸收; C符合题意,“《中国有嘻哈》小小的标新立异却开启成功之门”,这说明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 D说法错误,“只要突破旧的观念制约就能取得成功”,这一说法过于绝对。 故选:C。 本题考查:辩证否定观原理 ①辩证的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相对立的一种哲学观点。认为否定是事物内在矛盾所引起的自我否定;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是包含肯定的否定;其实质就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又保留。 ②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 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考生在分析题肢的时候,要结合材料进行思考,注意排除错误选项。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理解和把握,本题难度适中。 1. 2017年又出“年度网络用语”:“怼”、“打call”、“尬聊”、“你的良心不会痛吗?”、“惊不惊喜,意不意外”、“扎心了,老铁”等。每一用语背后都有一个饱受关注的社会事件。这反映了( ) ①物质和意识不可分离 ②认识是客观与主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④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①表述错误,物质不依赖于意识,可以独立存在; ②表述错误,真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④符合题意,根据题意,每一用语背后都有一个饱受关注的社会事件。这反映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故选:D。 本题考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意识的内容和本质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意识的内容和本质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不管是正确的思想意识还是错误的思想意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 意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本题以“年度网络用语”考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意识的内容和本质知识点,让学生具有感性认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知识的能力,答题要把握材料主旨,找出与主旨一致的表述,还要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或错误的选项。选项与材料主旨的一致性是单项选择题的根本原则。 2. 改革开放40 年来,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推动了中国和世 界的共同发展进步,深刻彰显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的精气神。这表明( ) A. 社会存在决定着社会意识 B.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 改革是推动中国发展的根本动力 D.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答案】D 【解析】AB不合题意,材料未涉及社会存在决定着社会意识和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错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推动中国发展的根本动力; D符合题意,改革开放40 年来,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推动了中国和世界的共同发展进步,深刻彰显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的精气神。这表明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故选:D。 本题考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原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方法论:树立群众观点和坚持群众路线。 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应用知识能力,难度一般。我们做每一道政治选择题都是运用已有的知识,对题干提供的材料、信息进行分析、甄别、遴选,平时要注意夯实基础,培养能力。 1. 中国将组建四大新机构: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组建退役军人管理保障机构;组建国家、省、市、县监察委员会。我国组建这些新机构的哲学依据是( ) A.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 B.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 C. 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推动作用 D. 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具有决定作用 【答案】A 【解析】A符合题意,中国加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期,因此组建四大新机构说明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 B不符合题意,材料所述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无关。 C错误,先进健康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推动作用。 D不符合题意,材料所述与“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具有决定作用”无关。 故选:A。 本题考查: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了它们之间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构成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发展方向,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取决于和服务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要求,这一规律表明,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变化发展,上层建筑是否需要改革以及改革的形式和方向,都取决于经济基础的状况。 题目难度适中,旨在考查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应变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需要具有灵活的思考能力,但是在回答的过程中不能脱离材料的中心思想和教材的知识点。 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或者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坚定理想信念,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基本规律,要以谋求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崇高价值理念。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 ①要在砥砺自我中实现个人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②有什么样的价值选择就有什么样的价值判断 ③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④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衡量价值观正确与否的最高标准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C 【解析】①不合题意,材料不能表明不能表明要在砥砺自我中实现个人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②说法错误,人们的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不能说有什么样的价值选择就有什么样的价值判断; ③④符合题意,坚定理想信念,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基本规律,要以谋求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崇高价值理念。这给我们的启示是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衡量价值观正确与否的最高标准。 故选:C。 本题考查:价值和价值观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 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和错误的选项。 1. 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王泽山说:“专业无所谓冷热,任何专业只要肯钻研都会大有作为。国家需要就是我研究的方向,火炸药是有国家战略意义的领域。”这启示我们,实现人生价值要( ) 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②善于利用社会客观条件 ③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④坚持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①符合题意,专业无所谓冷热,任何专业只要肯钻研都会大有作为,启示我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②不合题意,材料强调实现人生价值离不开一定的主观条件,没有涉及要善于利用社会客观条件; ③不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要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④符合题意,国家需要就是我研究的方向,火炸药是有国家战略意义的领域,启示我们要坚持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故选:B。 本题考查:实现人生价值 ①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根本途径) ②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集体和他人的关系,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 ③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有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要全面提高个人素质;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本题考查实现人生价值,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哲学题解题时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关键词句,并和所学哲理知识对应起来,要学会善于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的选项。 二、论述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4.0分) 1. 【你吃的每一口榴莲,都在杀死马来亚虎】 马来亚虎一种珍稀物种,仅仅7年的时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对马来亚虎的评估从“濒危”动物调整到“极危”动物。森林丧失是马来亚虎面临的主要威胁之一。17世纪葡萄牙人和荷兰人将马来半岛早已存在的香料生产和贸易卷入全球资本主义贸易体系;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开始在马来半岛发展橡胶业;20世纪60年代,马来西亚政府开始大力发展油棕种植;如今,榴莲市场的广阔前景使马来半岛榴莲种植扩张,侵犯了马来亚虎最后的栖息地。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分析材料所述现象。 运用有关“规律”的知识分析如何解救马来亚虎。 【答案】 【小题1】(1) ①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相联系。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马来亚虎的濒危是人们破坏生态环境的必然结果。 ②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人类的随意改变和扩大马来半岛植物的种植威胁到马来亚虎的生存。 ③联系具有多样性,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马来半岛的植物种植需要遵循半岛的自然生态系统。 (2) ①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马来亚虎的生存发展是有规律的,不能人为地破坏。 ②在尊重规律客观性的前提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变客观世界。要认识和利用马来亚虎的生长规律,创造适合其生存的客观环境。 【小题2】 【解析】(1)本题要求学生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分析材料所述现象,属于分析说明题。结合材料进行分析,马来亚虎的濒危是人们破坏生态环境的必然结果,学生可以从联系的普遍性进行说明;人类的随意改变和扩大马来半岛植物的种植威胁到马来亚虎的生存,学生可以从联系的客观性说明;马来半岛的植物种植需要遵循半岛的自然生态系统,学生可以从联系的多样性进行分析。 (2)本题要求学生运用有关“规律”的知识分析如何解救马来亚虎,属于措施类型题。结合材料进行分析,马来亚虎的生存发展是有规律的,不能人为地破坏,学生可以从规律的客观性进行分析;要认识和利用马来亚虎的生长规律,创造适合其生存的客观环境,学生可以从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角度分析。 (1)该题属于分析说明类试题。这类试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阐释事理的能力,注重对学生概括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考查,难度一般,回答时要注意原理和材料的有机结合。 (2)本题属措施类如何做的题型,因此这类试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从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发挥主观能动性角度结合材料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从材料中找答案,并能够将所学知识迁移到本题中。答案呈现时遵循“书本知识+材料分析”或“材料+知识”的原则,并做到分层次书写。 2. 2018年11月7日至9日,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召开,“乌镇时间”再度开启,作为永久性会议举办地,这里正上演着互联网时代的“蝶变之路”。 22年前,中国全功能接入互联网时代,开启了与世界互联互通的新时代。从“K”时代到“G”时代,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从“+互联网”到“互联网+ ”,中国互联网一直在致力于讲好“中国故事”,表达“中国主张”:“倡导建设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国际互联网治理体系”、“互联互通•共享共治--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必须深化网络空间国际合格,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结合材料,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相关知识,分析互联网建设“中国主张”形成过程所蕴含的哲理。 网络的普及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部分青少年沉溺于网络游戏,传统经济和文化产业受到不少冲击,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请从“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角度,选用一个最恰当的原理,说明应如何正确看待网络普及带来的影响。 【答案】【小题1】(1)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我国基于互联网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中国主张并推动互联网共建理论发展。 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构建网络空间命运体的认识不断深化,达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认识过程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我国关于互联网共建的理论随着实践深入,不断向前发展。 (2) ①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分析问题时要抓本质和主流。网络的普及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促进社会发展,这是主流,我们应大力促进网络发展。 ②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有影响,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的主次方面会相互转化,因此,不能忽视支流,网络的普及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是支流,应加强对网络的管理,限制其消极作用。 ③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既要充分发挥网络的长处,又要限制其消极的一面。 【小题2】 【解析】(1)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相关知识,分析互联网建设“中国主张”形成过程所蕴含的哲理。属于体现类试题,知识范围是“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相关知识,解答时从互联网建设“中国主张”形成过程的信息出发,对接“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从根据互联网发展的实际情况,到提出中国主张并推动互联网共建理论”蕴含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的道理;“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从'+互联网'到'互联网+,中国互联网一直在致力于讲好'中国故事',到表达'中国主张',到构建网络空间命运体”这一系列关于互联网建设的认识的发展,蕴含着认识过程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道理。 (2)本题要求从“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角度,选用一个最恰当的原理,说明应如何正确看待网络普及带来的影响。属于分析说明类试题,知识范围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也就是矛盾观,解答时认真审题、选择最恰当的原理进行分析说明是解题的关键,通过材料中“网络的普及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部分青少年沉溺于网络游戏,传统经济和文化产业受到不少冲击”这一信息,可以看出运用矛盾主次方面原理来分析最为恰当。一方面指出网络的普及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促进社会发展,这是主流,因为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分析问题时要抓本质和主流。所以要大力促进网络发展;另一方面指出网络的普及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是支流,应加强对网络的管理,限制其消极作用,因此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既要充分发挥网络的长处,又要限制其消极的一面。 (1)本题属体现类的题型,要求结合材料并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知识作答,本题知识限定明确,这类试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留意材料中互联网建设“中国主张”形成过程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从材料中找答案,同时,答案呈现时遵循“书本知识+材料分析”或“材料+知识”的原则,并做到分层次书写。 (2)该题属于分析说明类试题,解答时需做到从“网络的普及带来便利和存在问题”的信息入手,对接矛盾主次方面理论进行分析。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究和论证事物的能力。注重对学生观察问题、由现象入手揭示事物本质的能力考查,有一定的难度。 1. 2018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该工程集桥、岛、隧为一体,全长55公里,是中国乃至当今世界规模最大、最具挑战性的跨海集群工程,被外媒称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自2009年12月动工以来,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者们面对重重考验,运用多项尖端科技,攻坚克难推进工程建设,取得了500多项专利技术。在解决最长沉管隧道、外海人工岛、超大规模外海钢桥等世界性难题中,建设者们独创的一系列新成果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港珠澳大桥联通了天堑,跨越了制度差异,联通了人心。两种制度,三地共建,利益共享,这种模式举世无双。 港珠澳大桥折射出中国的发展思路。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重要发展战略,港珠澳大桥拉近了港澳与内地的距离,香港到珠海、澳门的陆路车程从3个多小时缩减到了半个小时,粤港澳一小时生活圈由此成型。港珠澳大桥像一条海上巨龙,连通香港、珠海、澳门,不仅惠及三地,还将对整个珠三角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极大推动作用。 港珠澳大桥的建成通车,体现了中国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体现了中国综合国力、自主创新能力,体现了勇创世界一流的民族志气。这是一座圆梦桥、同心桥、自信桥、复兴桥。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体现了实践的哪些特点? 港珠澳大桥的建设是如何体现意识的能动作用的? 有人说:“港珠澳大桥的建成表明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建立新的联系”请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对此进行简要评析。 【答案】 【小题1】(1) ①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是一种直接现实性的活动。通过建设者们的实践,港珠澳大桥变成了现实。 ②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者们运用多项专利技术,解决最长沉管隧道、外海人工岛、超大规模外海钢桥难题,体现了实践各要素及过程的客观物质性。 ③实践具有能动性。港珠澳大桥折射出的中国发展思路、体现的奋斗精神和民族节气,都体现了实践的能动性。 ④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两种制度,三地共建,历时九年,建设者们共同努力,才得以建成通车。 (2) ①意识的能动作用,首先体现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港珠澳大桥折射出中国的发展思路,这体现了意识的目的性;港珠澳大桥建设者的自主创新能力及取得的多项专利技术,体现了意识的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②意识的能动作用,还体现在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港珠澳大桥建成并正式开通,体现了意识对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港珠澳大桥建设者的奋斗精神、民族志气,体现了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3) 【小题2】 【小题3】 ①联系具有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②港珠澳大桥建成并开通,拉近了港澳与内地的距离,还将对整个珠三角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极大推动作用,这是人们建立新的联系的体现,也体现了人们的需要。但是港珠澳大桥新的联系并不是根据人的需要建立的,而是根据香港、珠海、澳门三地固有的联系而建立的。 【解析】(1)本题要求回答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体现了实践的哪些特点。属于体现类主观试题,材料“2018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体现了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是一种直接现实性的活动。材料“在解决最长沉管隧道、外海人工岛、超大规模外海钢桥等世界性难题中,建设者们独创的一系列新成果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体现了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材料“港珠澳大桥折射出中国的发展思路”体现了实践具有能动性;材料“自2009年12月动工以来,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者们面对重重考验,2018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体现了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2)本题要求回答港珠澳大桥的建设是如何体现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属于体现类主观试题,材料“港珠澳大桥折射出中国的发展思路”体现意识的目的性;材料“运用多项尖端科技,攻坚克难推进工程建设,取得了500多项专利技术。”体现意识的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材料“2018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 体现意识对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材料“港珠澳大桥的建成通车,体现了中国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体现了中国综合国力、自主创新能力,体现了勇创世界一流的民族志气”体现了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3)本题要求结合设问有人说:“港珠澳大桥的建成表明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建立新的联系”请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对此进行简要评析。属于评析试题,根据所学知识,联系具有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可知该观点是错误的,论述理由时一定要强调根据事物固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1)(2)为体现类试题,具体的解题思路是:定点--联系--梳理--作答 一定点:确定考核的知识点是什么; 二联系:联系所给材料与所学知识; 三梳理作答:将材料所给的信息与考核的知识点一一对照,二者相符的就是要点,作答时要做到观点和材料相结合。 (3)评析类的材料题是高考的常考内容,它具有辨析题的思维含量,又具有材料题的内容范围。特别是最近两年迎合具体知识考查,基本概念理解类的评析材料题较为多见,解答此类试题,首先应该明确评析标准,即解答此题的核心知识点。其次立足正反两个方面进行理论阐述,最后明确正确的方向和标准。 1. 材料一:中华民族是诗的民族,中国人对诗词有着独特的文化情结。中国诗词是我们独有的文化瑰宝,是沉淀在每一位中华儿女血脉里的文化基因。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的《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人民大众的文化需求得到高度关照。 材料二:从第一季开始,《中国诗词大会》一直走在创新路上。诗歌与传媒、文化与科技的有机结合,为传统文化搭起了一个最大的、最接地气儿的课堂。“诗词大会”引领人们感受诗词之趣,分享诗词之美,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在带领全国电视观众重温中华经典诗词的同时,也完成了一次跨越千年、沟通古今、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精神之旅和情感共鸣。 材料三: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为让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实现活起来、传下去,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结合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相关知识,说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什么必须关注人民大众的文化需求。 从“文化对人的影响”角度,分析举办优秀的文化综艺类节目的重要性。 请你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提出两条方法论建议。 【答案】 【小题1】(1)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求树立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关注人民大众的文化需求,体现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②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关注了人民大众的文化需求,是维护人民利益的正确价值追求。 (2)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举办文化综艺类节目为人们文化素养培养提供了很好的场所和平台。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优秀的文化综艺类节目以其优秀的传统文化魅力和感召力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举止、综合素质修养。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举办优秀的文化综艺类节目无形中让人们主动自觉接受健康向上文化的熏陶,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④优秀文化塑造人生。举办优秀的文化综艺类节目,有利于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 示例: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各地要根据本地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②坚持尊重规律客观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有机统一。遵循文化传承与创新规律,创造性开展工作。 ③坚持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对传统文化扬弃继承、转化创新。 ④立足整体,坚持系统优化的方法。坚持统筹协调、形成合力。 【小题2】 【小题3】 【解析】(1)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知识,说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什么必须关注人民大众的文化需求。此为原因类试题,抓住设问中的关键词“人民大众”,可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正确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两个角度说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关注人民大众的文化需求。 (2)本题为意义类主观题,从“文化对人的影响”角度,分析举办优秀的文化综艺类节目的重要性。学生可从文化对人的影响来源;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优秀文化塑造人生等方面结合材料信息进行分析作答。 (3)本题要求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提出两条方法论建议。此为建议类试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考生只要所提建议有助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即可,注意本题的建议为:方法论建议,不可跑题。 (1)本题为原因类试题,解答原因类试题一般做到“两审读,一发散,一结合”。所谓“两审读”,第一是审读主干材料,依据主干材料抽取主体信息和主旨信息;第二是审读设问,通过设问明确指示的指向范围,或者主体指向。“一发散”就是依据设问或者主干信息,明确问题核心,以问题核心为中心,发散相关有效知识点。“一结合”,结合发散指向与设问核心,正确作答。 (2 )本题为意义类主观题,意义类的答题要遵循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由直接到间接的思维顺序,一般用“有利于”、“促进”等句型表达,解答时要求学生吃透教材的基本观点并具有调动运用知识以及分析和阐述观点的能力,审题的关键是抓住有效信息和设问要求,调动相关知识进行分析作答。 (3)本题为建议类试题,解题技巧: ①审题:围绕中心词展开,思维要发散,角度多样,避免重复。 ②注重层次性; ③体现价值导向性,答案要点要体现社会正能量方面; ④语言简洁、建议措施要具体可行。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