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2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安徽省宿州市十三所重点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理)试题WORD版带解析
宿州市十三所重点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高二政治试题(理科) 注意:1.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2.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答案都要写在答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无论是闲是忙,总要看看微信。其实就是无聊,内容大多没劲。”当我们感到无聊、迷茫的时候,我们与其看着没劲的微信内容,倒不如学点哲学知识,这是因为哲学 A. 哲学能够正确地指导人们的实践 B. 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C. 真正的哲学是万能的科学 D. 学好哲学是人生的主要任务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哲学的作用的相关知识。我们与其看着没劲的微信内容,倒不如学点哲学知识,这是因为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B项正确;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只有真正的哲学才能正确的指导人们的实践,A项错误;真正的哲学能够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和改造世界,但不意味着其功能是万能的,C项说法错误,排除;学好哲学不是人生的主要任务,D项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选B。 2.“别人家的孩子”是中国孩子成长教育中父母常提及的一句话,很多家长总认为:“别人家孩子”总比自家的优秀。下列语句与材料观点一致的是 ①存在即被感知 ②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③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④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 A. ①④ B. ③④ C. ①② D. ②③ 【答案】C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唯心主义的相关知识。很多家长不从自家孩子与别人家孩子的客观实际出发,而是从自己的主观感觉出发,认为“别人家孩子”总比自家的优秀,这是唯心主义观点。“存在即被感知”“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均认为世界的存在是由自己的主观意志决定的,属唯心主义观点,①②符合题意;“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体现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③不符合题意,排除;“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认识“阴阳二气”是世界的本原,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④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3.漫画中的主人公将希望寄托于虚幻的神灵的做法属于 A.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B.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 客观唯心主义 D. 主观唯心主义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客观唯心主义的相关知识。漫画中的两主人公不是自己去努力学习,而寄希望于神灵,希望神灵能保佑其高考英语考得高分,这一做法属于客观唯心主义,C项正确,D项与材料不符;A、B项属于唯物主义,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4.六十年前,美国杂志《大众机械》载文预言人类能制造出低空飞行的汽车。今年8月,中国的全自动驾驶低空载人飞行器正式与大众见面。这表明 ①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人们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创造出新的事物 ③人能够认识和改造世界 ④人类的预言或想象终将变成现实存在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的相关知识。六十年前,美国杂志《大众机械》载文预言人类能制造出低空飞行的汽车。而今年8月,中国的全自动驾驶低空载人飞行器正式与大众见面。预言成真,这表明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人能够认识和改造世界,①③正确;物质具有客观性,人们不能随心所欲的创造新事物,②说法错误,排除;不是所有的预言都能变为现实,④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选B。 5.下列关于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认识正确的是 A. 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 B. 是对物质和意识何者是第一性的不同回答 C. 是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之一 D. 是对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不同回答 【答案】D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相关知识。可知论认为,思维能够正确的反映存在,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而不可知识论则认为思维不能正确反映存在,思维和存在不具有同一性,二者的区别就在于对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作出了不同的回答,D项正确;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回答内容只涉及了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问题,没有涉及到第一个问题,A、B项说法错误,排除;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不属于哲学的“两个对子”,C项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选D。 6.地质学家李四光创立了闻名世界的地质力学理论,根据他的理论,我国开发出包括大庆油田在内的很多大油田,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巨大贡献。李四光常说,毛主席的哲学思想是‘指导科学研究的灵魂,是根本’。李四光的话表明 A. 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 B.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C. 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 D. 科学家取得的成就都是学习哲学的结果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的相关知识。李四光认为,毛主席的哲学思想是“指导科学研究的灵魂,是根本”。李四光的话表明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B项正确;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不可能取代具体科学,A、C项说法错误,排除;哲学对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但不意味着科学家取得的所有成就都是学习哲学的结果,D项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选B。 【点睛】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研究应该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 7.下列关于世界观与方法论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B. 世界观可以脱离方法论 C. 方法论决定世界观 D. 方法论可以脱离世界观 【答案】A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的相关知识。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A项正确,C项说法错误;世界观与方法论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任何方法论都以一定的世界观为指导,B、D项说法错误。故本题选A。 2018年5月5日,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纪念日。200年,沧海桑田。马克思,这位青年时期就立志并且“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因怀揣为全人类作出牺牲且不曾“被任何重负所压倒”的人,让“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梦想成真。斯人虽逝,思想永存。完成下面小题 8.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决不是偶然的。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科学前提的是 A. 施旺和施莱登创立的细胞学说 B. 牛顿的三大力学定律 C. 迈耳和焦耳提出的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D.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9. 习近平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讲话中缅怀了马克思的伟大人格和历史功绩,重温马克思的崇高精神和光辉思想。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产生的,是科学的理论体系,为广大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天然具有大众化的价值取向。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实现了 A. 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B. 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C.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 D. 实践基础上的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答案】8. B 9. D 【解析】 此题以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为背景材料,考查《生活与哲学》的相关知识。 【8题详解】 此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的相关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有其自然科学基础,包括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等内容,这三大发现和自然科学的其他巨大进步,使人们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世界成为可能。B项符合题意,A、C、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9题详解】 此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的相关知识。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产生的,是科学的理论体系,为广大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天然具有大众化的价值取向。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D项正确;A、B项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但与材料不符,排除;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材料也未体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10.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极大地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与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做出了重大理论创新。这表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A. 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丰富和发展 B. 是哲学发展的巅峰 C. 给我们提供强大思想武器的物质力量 D. 是习近平个人思想的体现 【答案】A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相关知识。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织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A项正确;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系统,B项中“是哲学发展的巅峰”说法错误,排除;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精神力量,不是物质力量,C项说法错误,排除;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不是习近平个人思想的体现,D项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选A。 11.人类社会在本质上也是客观的,因为 ①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社会地理环境是客观的 ③人口因素是客观存在 ④社会思想、意识形态是客观的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的相关知识。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其在本质上是客观的,这是因为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发展的产生,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即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①②③正确;社会思想、意识形态属于意识范畴,是主观的,④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选C。 12.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这一客观实在性是 A. 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 B. 自然界中客观事物的共同属性 C. 所有有形的物体 D. 万事万物共同的属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物质的概念的相关知识。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除意识以外的万事万物的共性的抽象和概括,D项正确,A、B项错误;物质的表现形式既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C项说法错误。故本题选D。 13.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下列选项属于哲学物质范畴的是 ①辩证唯物主义 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③创客工作室 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物质的相关知识。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除意识以外的万事万物的共性的抽象和概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创客工作室具有客观实在性,属于物质范畴,②③正确;辩证唯物主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属于意识范畴,不是物质的具体形态,①④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14.美国的旅行者2号四十年前拜访了木星,它发回的照片显示:木星表面主要由氢及氦组成,及小量的甲烷、氨、水蒸气和其他合成物。而中央则是一个由硅酸盐岩石和铁组成的核。木星上颜色多姿多彩的云层,显示了木星大气层里变幻莫测的天气。这有力地证明了 A. 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B. 不同的事物具有相同的物质结构 C. 物质依赖于人的意识 D. 世界的真正统一在于它的物质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世界的物质性的相关知识。从美国的旅行者2号发回的木星照片显示的具体内容表明木星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有其固有的运动规律,这有力的佐证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物质性是世界本质属性,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人类社会的物质性,A项与材料无关;不同的物质可能具有相同的物质结构,也可能具有不同的物质结构,B项说法错误,排除;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独立于意识而存在,C项说法错误。故本题选D。 【点睛】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1.世界观原理: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15.2018年7月以来,湖北宜都市持续高温少雨,各地出现不同程度的旱情。为缓解旱情,宜都市委、市政府周密安排部署,科学组织抗旱,由宜都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负责实施增雨作业,旱情得到相应缓解。这样做是基于人们 ①可以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预见自然界的未来变化 ②能够发挥意识的作用,改变自然界的运行规律 ③可以不断反思人类的行为,杜绝灾害性事件发生 ④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促进客观事物向有利方面发展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相关知识。针对湖北宜都市持续高温少雨,为缓解旱情,宜都市委、市政府周密安排部署,科学组织抗旱,由宜都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负责实施增雨作业,旱情得到相应缓解。这样做是基于人具有主观能动性,通过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预见自然界的未来变化,促进天气向着有利方面发展,①④正确;规律是客观的,人们不能创造、消灭和改造规律,②说法错误,排除;③中“杜绝灾害性事件发生”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选D。 16.下列关于运动、静止表述正确的是 A. 运动是永恒的和绝对的 B. 对某一事物来说,运动并不一定是无条件的 C. 静止是暂时的和无条件的 D. 对某一事物来说,静止并不一定是有条件的 【答案】A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运动与静止的相关知识。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A项正确,B项错误;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是相对的,暂时的,有条件的,C、D项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选A。 17.规律具有客观性是指 A. 规律可以被创造,也可以被消灭 B. 人们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C. 万事万物的运动变化都有其规律 D. 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答案】D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规律客观性的相关知识。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D项正确,A项错误;在客观规律面前,人们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在认识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B项说法错误;C 项体现的是规律的普遍性,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18.下列选项中属于规律的一组是 ①苹果落地 ②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③水往低处流 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规律与现象的区别的相关知识。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其存在于事物内部,需要经过人的抽象思维才能认识和把握。而现象是规律的表现形式,其存在于事物表面的,是多变的个别的。“苹果落地”“水往低处流”都是万有引力规律的表现形式,属于现象,①③不符合题意,排除;“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②④正确。故本题选C。 【点睛】全面认识规律 1.含义:物质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特征: ①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②普遍性: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有自身的规律。 3.启示(方法论) :①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②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19.下列观点能体现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的是 ①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②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③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④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运动与静止的相关知识。“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既看到了事物运动的绝对性,又看到事物的相对静止性,体现了事物是运动与静止的统一,①正确;“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体现了事物的绝对运动,没有体现事物的相对静止,②不符合题意,排除;“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只承认物质的绝对运动,否认事物的相对静止,③不符合题意,排除;“静者静动,非不动也”强调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静中有动,动中有静,④正确。故本题选C。 【点睛】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区别: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2.联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运动而否认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20.《坛经》记载,时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一。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慧能的这一观点 A. 离开了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B. 离开了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C. 离开了意识谈物质的不可知论观点 D. 离开物质谈运动的精神万能论观点 【答案】B 【解析】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不是离开运动谈物质,而是离开物质谈运动,A项不选;“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种观点是认为“风”和“幡”这种物质不运动,是“心”即意识在运动,故而这一观点是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B项应选;慧能的这一观点不是离开了意识谈物质,C项不选;慧能的这种观点是离开物质谈运动,但这种观点不属于精神万能论观点,D项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B。 【点睛】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离开物质谈运动则会导致唯心主义。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也不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 21.9月16日17时左右,今年以来最强台风“山竹”在我国广东沿海登陆。有关“山竹”防御的持久战在数日前便拉开序幕。红色预警、二级响应、周密部署、提前行动……连日来,全国气象部门上下一心,筑牢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与各相关部门紧密联动,全面展开台风防御工作。这体现了意识活动具有 A. 客观性和能动性 B. 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C. 目的性和计划性 D. 人为性和随意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意识活动的特点的相关知识。针对台风“山竹”在沿海登陆,相关部门提前就做好了相关防御工作,筑牢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这表明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C项正确;意识活动是主观的,不是客观的,A项说法错误,排除;材料未体现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不是随意的,D项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选C。 22.有人认为,有些动物也是有意识的。这一观点 A. 否认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 是错误的,否认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 否认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D. 是正确的,有些动物很聪明,也有意识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意识的相关知识。意识是人脑的特有机能,其他一切物理装置和动物的大脑均不能产生意识,认为动物也有意识的观点是对这一观点的否认,是错误的,B项正确,D项错误;材料并不否认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未否认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A、C项与材料不符,排除。故本题选B。 23.‘我待数学如初恋,数学虐我千万遍’。对数学问题的焦虑越大,检测内脏威胁的大脑区域就越活跃。对于部分学生来说,数学本身不令人痛苦,但对它的思考却让人很不开心。这表明 A. 客观事物的变化取决于人的意识 B. 有了人脑一定能产生意识 C. 意识是沟通主客观世界的桥梁 D. 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意识的作用的相关知识。对于部分学生来说,数学本身不令人痛苦,但对它的思考却让人很不开心。这表明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D项正确;客观事物的变化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A项说法错误,排除;意识是人脑的特有机能,但不意味着有了人脑就一定有人的意识,B项说法错误;实践是联结主客观世界的桥梁,C项说法错误。故本题选D。 24.昔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国语》,孙膑截膝而论兵法,司马迁遭腐刑作《史记》等事例数不胜数。在苦难的魔爪摧残下,他们硬是凭着对事业的执著追求,靠着坚定的信念成就了一番伟业。这表明 ①苦难能让人突破规律的束缚 ②人的意识无所不能 ③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 ④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③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意识的作用的相关知识。屈原、左丘、孙膑、司马迁,他们在苦难的魔爪摧残下凭着对事业的执著追求,靠着坚定的信念成就了一番伟业。这表明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③④正确;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要求我们必须按规律办事,①中“突破规律的束缚”说法错误,排除;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但不意味着意识是万能的,②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选B。 【点睛】意识的作用(意识的能动性)。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即人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中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发;萎靡的精神,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25.2018年6月27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新技术实验双星发射升空。从“长征一号”到今天,全国数万名工程技术人员以赤子之心和顽强拼搏精神再创航天新佳绩,这表明 A. 实践是社会历史性的活动 B. 实践是创造性的活动 C. 实践是客观物质性的活动 D.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答案】A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实践的基本特点的相关知识。从“长征一号”到今天,全国数万名工程技术人员以赤子之心和顽强拼搏精神再创航天新佳绩,这表明实践是社会历史性的活动,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和能动性,B、C项与材料不符,排除;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不是一切活动,D项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选A。 【点睛】实践的特点: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即实践的构成要素,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都具有客观性。) 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即实践是在意识指导下人的有目的的活动。)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即实践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历史上每个阶段实践的内容、规模、水平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26.继引力波探测成果获得诺贝尔奖之后,物理学界又传来好消息,中国“悟空”号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在宇宙射线电子能谱TeV处首次直接探测到拐折,这有99.99%的可能性是来自于暗物质,但也有可能来自于超新星或者脉冲星对电子和负电子的加速过程。这表明 ①真理中包含着谬误 ②真理与谬误往往相伴而行 ③认识具有反复性和上升性 ④科学实验是认识的来源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以中国在暗物质研究领域的成就为载体,考查认识的特点、真理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体现了科学精神这一学科核心素养要求。 【详解】“悟空”号探测到的情况有较小的可能是除暗物质以外其他因素引起的,反映了认识具有反复性和上升性,说明真理与谬误往往相伴而行,需要通过实践进一步检验,②③两项符合题意;真理作为正确的认识不可能包含谬误,①项观点错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科学实验只是实践的一种基本形式,④项观点错误。答案选C。 【点睛】正确理解真理和谬误的关系。 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真理与谬误在认识过程中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7.“造烛为照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收获”。这一论断强调 A. 实践是认识的根本任务 B.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 知识的唯一来源是实践 D. 认识对实践有促进作用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相关知识。“造烛为照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收获”。这表明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和归宿,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实践的根本任务和实践是认识的来源,A、C项与材料无关;认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只有正确的认识才对实践起促进作用,D项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选B。 28.2018年9月10日晚,中国机构编制网公布了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即“三定”方案,在方案中,“计划生育政策”全都改成了“生育政策”,此政策调整的认识论依据是 A.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B. 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 C. 认识是一种圆圈式循环运动 D.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相关知识。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将“计划生育政策”全都改成了“生育政策”,这样做是基于我国人口发展的实践需要,这表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认识的反作用,A项与材料不符,排除;物质决定意识属于辩证唯物论的范畴,不是认识论范畴,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认识的发展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不是圆圈式循环运动,C项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选D。 29.基于中国的实际情况,中国共产党代表大会的主题由十七大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十八大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到十九大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会主题的演变体现了 A.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B. 自然界是可以认识的 C. 真理是具体的无条件的 D. 认识具有无限性上升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认识的特点的相关知识。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大会主题的演变表明认识是无限上升的,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实践的直接现实性,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未体现自然的可知性,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不是无条件的,C项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选D。 【点睛】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1.认识的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在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原因:从认识主体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要受实践水平和各种主观条件的限制;从认识客体看:客观事物是复杂变化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2.认识的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认识的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 4.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30.“如果我们过于爽快地承认失败,就可能使自己发觉不了我们非常接近于正确。”波普尔的名言为我们最好的诠释了“探索”的意义。这说明 A. 认识永远都在无限接近真理 B. 真理性认识包含谬误的成分 C. 认识引导着真理的不断发展 D. 真理性认识与谬误相伴而行 【答案】D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真理与谬误的关系的相关知识。如果我们过于爽快地承认失败,就可能使自己发觉不了我们非常接近于正确。这说明真理性认识与谬误相伴而行,D项正确;真理具有客观性,人们能够正确的反映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A项中“永远都在无限接近真理”说法错误,排除;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超越了一定的条件和范围,真理会变成谬误,但不意味着真理包含谬误的成分,B项说法错误,排除;实践推动着真理的不断发展,C项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选D。 二、非选择题(共4大题50分) 31.2018年9月16日台风“山竹”登陆我国,带来的强风、大浪、暴雨导致作物倒伏受淹、水产养殖业受损。面对灾情人们议论纷纷。 甲说:“这是天意呀,老天爷要对咱们惩罚,有啥法子呢?” 乙说:“天意倒不是天意,倒是今年的辛苦全白费了,荒年已成定局,我们只有自认倒霉啦!” 丙说:“灾害已经发生,这是事实,但人还是有办法的,夏季损失秋季补,农业损失副业补,要生产自救战胜灾害。” (1)结合材料,请指出上述三人说法分别属于什么哲学思想。 (2)这些观点的共同点是什么?在哲学上称之为什么?它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答案】(1)甲的说法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表现,认为神灵主宰一切; 乙的说法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表现,形而上学地对待灾害,自认倒霉; 丙的说法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表现。 (2)这两个基本观点都涉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在哲学上称之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解析】 【分析】 此题以台风“山竹”给我国带来的灾害为背景材料,考查《生活与哲学》的相关知识。 【详解】第(1)问要求“结合材料,请指出上述三人说法分别属于什么哲学思想。”属于简答类试题。考生在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此题的知识范围为“哲学”的相关知识。然后根据材料中甲乙丙三人的具体观点可判断出甲的观点属客观唯心主义观点;乙的观点属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丙的观点属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第(2)要求“这些观点的共同点是什么?在哲学上称之为什么?它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设置有三个问题,即“这些观点的共同点是什么?”“在哲学上称之为什么?”“它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均属于简答类试题。考生在解答此题时,要立足于第(1)问中涉及的唯心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观点,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在于都是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的回答。进而得出这个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然后再具体回答出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具体内容即可。 【点睛】哲学的基本问题 1.含义: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物质和意识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处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2.内容: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3.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的反映存在,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4.思维和存为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从生活实践看:首先遇到且无法回避。从哲学研究看:首先遇到且必须回答。 32.某少数民族地区地处边陲,风景秀丽,四季如春,但基础产业薄弱,科技和教育事业都比较落后。根据这种状况,该地区在习近平总书记“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十六字方针指导下,制定了自己的发展战略,建立了绿色经济产业带、民族文化特色区,重点发展旅游业并带动了绿色农业的发展,几年后该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 结合材料,运用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知识,分析该地区经济发展获得成功的原因。 【答案】物质决定意识,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该地区根据自己的地理位置、地区特色制定发展战略,从而获得成功。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有指导作用。该地区以习近平总书记“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十六字方针为指导才能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获得成功。 【解析】 【分析】 此题以某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成就为背景材料,考查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的相关知识。 【详解】设问要求“结合材料,运用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知识,分析该地区经济发展获得成功的原因。”属于原因类试题。考生在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此题的知识范围为“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知识,属微观考查。然后结合材料中相关信息分别从物质决定意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两个角度进行具体分析即可。 【点睛】“原因(为什么)类”主观题解答策略 1.题型介绍 “原因”类问答题高考最常见的设问方式有“为什么”“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要”“为什么能”“简要说明理由”等。要求学生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说明造成某个问题的原因、出现某种现象的原因,或采取某种措施、提出某种对策的依据。 2.解题规律 解答此类试题具体有三种方案: 第一种:从分析其必然性,必要性的角度展开。必然性亦可理解为紧迫性,也就是应客观规律、时代背景而生的产物,是为了解决现状不足的需要,必要性和重要性就是解决此问题的重要现实意义。 第二种:从为什么要、为什么能的角度展开。一定要紧扣题意且联系教材知识来回答,答的越充分越全面越好,同时还要分析能够这么做的条件和社会环境。 第三种:从政治、经济或文化、历史或现实,内因与外因等角度展开,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常用的分析角度主要有以下四个: (1)联系课本分析原因。我们看到一个“原因”类设问,第一个应该想到的问题就是课本上关于这个问题具体有哪些内容。 (2)联系材料分析原因。材料中往往蕴含着解决“原因”类设问的有关信息,如材料反映出来的问题,材料体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等,均可作为我们分析原因的依据,我们在答题过程中应对材料加以充分的重视。 (3)联系主体分析原因。一个“原因”类设问一定牵涉到一定的主体,而特定的主体肯定享有一定的权利和负有一定的义务、具有一定的职责。 (4)联系地位分析原因。某个问题的地位如何,直接关系到人们对它的态度,所以,地位往往也是采取某种措施、提出某种方案的重要原因。因而我们在解答“原因”类设问时,可以从地位的角度来分析原因,具体到题目中,一般表现为诸如必要性、必然性、可能性、重要性等。 一般情况下要回答“这样说”“这样做”的依据,意义(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等,有时也要回答不这样做的危害,在解答中,一般应由近及远,由直接到间接,先经济后政治有次序、有条理地展开说明。 “原因”类设问在答题过程中既要明确设问主体,如“党”“政府”“公民”等,不要只盯问题内容而忽视了对主体的分析,又要注意多角度分析原因,如必要性、重要性、紧迫性等,如果只从一个角度分析,哪怕分析得再好,得分也是不全的。 33.2018年8月3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决定自2019年1月1日起施行,但“起征点”提高至每月5000元等部分减税政策。这是自1980年将个税起征点确定为800元/月后,我国先后4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调整个税起征点,分别是2006年提高到1600元/月,2008年提高到2000元/月,2011年提高到目前的3500元/月。7年间,平均工资在不断上涨,现有的个税起征点已经不适应当前的状况,需要上调,才能减少中低收入者的压力,增加这部分人到手的实际收入。 结合材料,说明我国个税起征点的提高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 【答案】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我国个税起征点的提高来源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没不断发展,平均工资不断上涨推动了我国个税起征点的提高。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证明了根据实践的发展适时提高个税起征点的是必要的。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我国个税起征点的提高是为了更好地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减少中低收入者的压力,促进社会公平。 【解析】 【分析】 此题以我国2018年个人所得税法的修订为背景,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相关知识。 【详解】设问要求“结合材料,说明我国个税起征点的提高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属于体现类试题。考生在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此题的知识范围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知识,属微观考查。然后结合材料中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提高的相关信息分别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即可。 【点睛】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1.原理内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