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2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文化传承与创新(好题精练)
专题10文化传承与创新 1.(山东省济南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1月月考文科综合-政治试题)2017年7月7日在波兰克拉科夫举行的第四十一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青海可可西里,经世界遗产委员会一致同意,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五十一处世界遗产,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世界自然遗产地。这说明 A. 文化对经济有促进作用,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更有利于对可可西里的保护 B. 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C. 可可西里不仅对于展现中华文化多样性有重要意义还对于繁荣世界民族文化有重要意义 D. 可可西里是我国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答案】B 2.(陕西省黄陵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三学月月考政治试题)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不但要吸纳外族的先进文化,同时也必须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这样才会更具有生命力。没有民族文化也就无所谓世界文化,世界文化的多元化趋势不可逆转,多元的世界文化使人类的精神领域更加丰富多彩。这说明 ①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②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民族文化的特点日趋消亡 ③我们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④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不但要吸纳外族的先进文化,同时也必须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这样才会更具有生命力。这表明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我们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①③④正确且符合题意;多元的世界文化使人类的精神领域更加丰富多彩,表明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④正确且符合题意;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民族文化的特点并未消亡,②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B。 3.(陕西省黄陵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三学月月考政治试题)中华春节文化“走出去”国际主题会暨“中华春节符号”全球征集活动旨在促进人们对传统节日,特别是春节的重视和对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的东方文化、传统文化、春节文化,让春节文化成为凝聚全球华人的桥梁和纽带,使春节文化真正成为世界文化品牌。使春节文化真正成为世界文化品牌,这主要表明 A. 民族文化本身就是世界文化 B. 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没有界限 C. 尊重文化多样性是承认文化多样性的基本前提 D. 民族文化是世界文化的组成部分,使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可促进世界文化繁荣 【答案】D 4.(宁夏银川一中2018届高三第五次月考文综政治试题)近日,为反击国外某些人对中国文化的歧视,一则名叫《说出我的名字》的视频走红网络,视频中中国留学生们对自己中文名字的来历侃侃而谈,不仅向世界展现了新一代中国年轻人的自信风貌,也让我国悠久的文化魅力得到展现,这表明 ①文化创新要立足国际视野和世界人民的需求 ②不同民族的文化只有通过对话才能消除分歧走向统一 ③尊重文化多样性需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④不同民族文化的平等交流是推动世界文化繁荣的重要途径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视频中中国留学生们对自己中文名字的来历侃侃而谈,不仅向世界展现了新一代中国年轻人的自信风貌,也让我国悠久的文化魅力得到展现,这表明尊重文化多样性需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促进不同民族文化的平等交流,推动世界文化的繁荣,③④适合题意;文化创新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①是错误的;消除分歧走向统一说法错误,排除②;故本题答案选D。 5.(湖南省岳阳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12月月考政治试题)2017年9月,首轮中美社会和人文对话在华盛顿举行,双方一致决定举办“中美文化论坛”,鼓励和支持双方在对方国家举办包括图片展在内的文化活动。双方的这一决定主要是基于 ①文化交流是夯实中美两国关系的基础 ②文化交流能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沟通和理解 ③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④文化变流能促进不同民族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6.(河北省临漳县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三(11月)政治试题)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也是我国法定“老年节”敬老节一.重用节作为一个承续了上千年历史的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有它特定的厚度与内涵.挖掘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底蕴和社会心理,对催生新的社会风尚具有特殊的意义。这是因为 ①传统习俗对人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②良好社会风尚的培育需要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 ③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有助于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④社会心理因其稳定性一经形成会促进人的全蕊发展 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7.(山东省济宁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题)一个民族的灵魂是靠这个民族的文化来滋养的,一日J失去这个民族特有的文化,这个民族就将会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这是因为 A. 民族文化具有凝聚力,能增强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B. 民族文化使民族的精神根基,决定民族的生存和发展 C. 民族文化作为民族精神的精髓,是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D. 民族文化具有时代特征,应随时代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 【答案】A 【解析】民族文化具有凝聚力,能增强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所以不能失去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A项正确;民族文化并不决定民族的生存和发展,B项不选;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不能说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精髓,C项错误;民族文化应随时代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与题意无关,D项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A。 8.(湖北省沙市中学2018届高三1月月考文综政治试题)达・芬奇曾经说过“艺术借助科技的翅膀才能高飞”。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①科技和艺术是既对立又统一的 ②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文化传承 ③科技进步也是文化发展的表现 ④文化的传承离不开科技的进步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通过对名言、谚语、古文诗词等传统文化蕴含的哲理的理解,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达・芬奇曾经说过“艺术借助科技的翅膀才能高飞”。这说明科技和艺术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文化传承,①②适合题意;③④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 9.(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12月月考文科综合政治试题)伴随互联网成长的年轻工匠群体,普遍具有国际视野,在设计思维上更加新锐、大胆,敢于创新和求变。相对于传统工匠,他们拥有更开阔的视野、更具创新意识、更有利于借助科技知识的力量完成精品制作。由此可见 ①传承“工匠精神”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②传承“工匠精神”要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 ③大众传媒是传播“工匠精神”的重要途径 ④科学技术对“工匠精神”的传承有重要作用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10.(甘肃省武威市第六中学2018届高三第五次月考政治试题)十九大报告强调:“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对如何坚定文化自信,报告作出了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 ①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摈弃封建主义的糟粕,弘扬和光大优秀民族传统 ②主张全盘西化,这样才能与当今社会所共同呼吁之民主、自由、平等、科学等价值相适应 ③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④全面继承,加强文化交流,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②选项中“主张全盘西化”的表述错误。④选项中“全面继承”的表述错误。根据题目的表撒,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摈弃封建主义的糟粕,弘扬和光大优秀民族传统,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故①③入选。选B。 11.(河北省临漳县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三(11月)政治试题)杭州G20峰会上每位嘉宾的精美礼包,是四款共五个样式的丝巾及丝绸扇,融合着龙凤、蝴蝶、青花瓷等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元素.充分体现了中国风韵。一把扇、一片丝,无不显示了精湛的中华传统工艺,深邃的历史文化,同时采用国际视野表达方式,成为传递中国文化的最佳载体。由此可见 ①文化创新应植根于本民族文化土壤 ②丝绸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③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④文化交流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12.(山东省济宁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题)喜庆十九大“艺韵北京”群众曲艺大赛及展演成功举办。由群众自编自演的12部党的十九大主题作品,用京东大鼓、单弦、快板等说唱方式介绍了十九大期间的会风变化,赞扬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中国走进新时代,唱出了新时代的北京风采。这一活动 ①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②说明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是文化发展的推动力量 ③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时代精神 ④用传统的文化形式弘扬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有益尝试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这一活动并没有经济效益,“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不符题意,①不选;这一活动是群众自编自演的,这说明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是文化发展的推动力量,②正确;这一活动只是借用了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来弘扬时代精神,并不是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③不选;这一活动用传统的文化形式弘扬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有益尝试,④正确,故本题答案应为B。 13.(浙江省名校协作体2018届高三上学期考试政治试题)源于浙江嵊州的越剧是中国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在发展中汲取了昆曲、绍剧等剧种的特色,近些年来,更是吸收了西方话剧的元素,创作了一系列深受观众喜爱的新戏曲。材料反映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A. 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B. 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C. 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D. 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是文化创新的根基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文化创新的作用的知识。选项A、B、D三个表述都正确,但都只涉及到题干中文化创新的一个方面。材料强调嵊州越剧通过继承传统、博采众长,不断创新戏曲,深受观众喜爱,表明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故本题答案选C。 14.(广西钦州市高新区实验学校2018届高三年级12月份考试政治试题)《战狼Ⅱ》以50亿“爆款”吹响中国电影的热流。该影片成功地吸收了国际类型片的特征,同时又点燃了国人心中的爱国情绪和军人情怀,这正是对好莱坞类型片的一种中国式创新。从文化生活角度看,材料表明 ①文艺创作要坚持正确的文化立场,传递正能量 ②文艺创作要认同其他民族文化 ③文艺创作要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 ④文化创新的实质在于文化发展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C 15.(江西省九江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政治试题)江西婺源式乡村建筑、层叠的梯田、望不到边的绿色,枯藤老树,鸟语花香,高山峡谷遥相呼应,苗家阿妹歌声在悠谷回荡……电影《十八洞村》让原汁原味的苗寨氤氲着“远看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的意境。材料体现了 A. 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B. 文化创作要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C. 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 D. 立足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根本途径 【答案】D 16.(河北省临漳县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三(11月)政治试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我国历史上,比较系统提出德治思想的是先秦儒家。孔子强调为或者要有好的道德品质,对百姓应实行道德教化,但不排斥刑法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孟子提出“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从总体上看.先秦儒家在德、法关系上主张“德主刑辅”。法家的“法治”思想把法律的强制手段视为最有效的甚至是惟一的手段。商鞅反对对民进行道德教化,主张对民一味地驱之以法令。韩非明确提出“务法而不务德”。 材料二 法治文化建设,各方在行动,教育部规定,从2016年起,初中和小学政治课教材名称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高中新课标也把《政治与法治》设为必修课程;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栏目持续不断打造精品;消费者协会每年3.15举办消费者保护法宣传活动;各地普法机构积极组织“法治文艺”巡回演出,打遣“线上+线下”普法新常态,将法治元素融入每个角落。 (1)我国传统的“德治”“法治”思想对当前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仍具有重要的学习借鉴意义。结合材科一,运用文化创新的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2)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谈谈如何提升我国法治文化建设水平。 (3)每年12月4日是我国的宪法日,每年都有一个主题。2017年12月14日为第17个法制宣传日,主题尚未确定,请你拟设两个主题以供参考。 【答案】(1)①文化创新需要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继承传统、推陈出新。②文化创新需要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学习借鉴我国传统的“德治”“法治”思想,吸取精华,剔除糟粕,为发展社会主义“德治”“法治”思想打下根基。③学习借鉴是一个批判继承、辩证否定的过程。学习借鉴我国传统的“德治”“法治”思想,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注入新的时代精神,推动社会主义“德治”“法治”新思想发展。 (2)①把握法治文化建设规律,在法治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法治文化。②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法治文化发展方向的引领作用,促进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的法治价值体系的建立和完善。③注重法治文化融合,既要继承传统文化中的法治元素,又要借鉴外来先进法治文化。④重视教育对人的法治素养的教化作用,发挥大众传媒对法治文化的传播功能。⑤举办各种贴近群众生活的法治文化活动,开展丰富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升群众的法治文化素养。 (3)示例:①增强宪法观念,全面依法治国。②弘扬宪法精神,构建和谐社会。③弘扬宪法精神,服务科学发展。④全面推进法治建设,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 (2)本题考查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设问指向如何提升我国法治文化建设水平,属于措施类试题,解答时把握材料关键信息“政治课教材”“普法栏目”“消协宣传”“文艺演出”,调动运用传统文化、教育、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知识进行分析。 (3)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这类试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允许考生发表不同的看法,鼓励创造性思维。试题在考查考生表达能力的同时,考查考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本题设问指向2017年12月14日为第17个法制宣传日,主题尚未确定,请你拟设两个主题以供参考。可以从增强宪法观念,全面依法治国;弘扬宪法精神,构建和谐社会;全面推进法治建设,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等角度思考。 17.(四川省成都龙泉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文科综合政治试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材料一 供给侧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政府和市场协调与配合,做好“加减乘除”四则混合运算。 部分内容 加法 增加人口供给、大力发展教育 减法 政府简政放权、结构性减税 乘法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除法 淘汰过剩产能 材料二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不再满足于简单实际的产品,而是越来越追求产品的品味和品质。并且在未来,消费者将不再满足于产品的品质,而是更加追求产品的突破性和创新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对于工匠精神,大多数人都会用“专注”“坚持”“一丝不苟”这样的字眼去解释这一精神。但是提到新工匠精神,或许很多人会感到陌生,因为全民在打造工匠精神的时候,往往只注意到品质的重要性,而忽略了创新的重要性。新的工匠精神更加注重产品的突破性和创新性,强调产品应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强调创造而非制造。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经济生活知识,说明表格中的内容对经济发展的意义。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创新的知识,说明供给侧改革与新工匠精神的关系。 【答案】(1)①增加人口供给,有助于解决劳动力供应短缺的问题,为未来提供劳动力;发展教育可以提高劳动者素质,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②简政放权,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市场活力;结构性减税,可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刺激企业增加供给,带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③创新可以提升要素的使用效率,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创业有助于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就业。④淘汰过剩产能,有助于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增强企业竞争力,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生态文明建设。 (2)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②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消费者的需求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促使供给方更新观念,必须具备新的工匠精神。新的工匠精神更加注重产品的突破性和创新性,有助于供给方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此类试题,虽然容易判断,审题难度相对较小,但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提取材料有效信息、整合知识、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等能力,因而答题的难度比较大。本题考生在充分解读材料的基础上,可以从解决劳动力供应短缺的问题,为未来提供劳动力、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要素的使用效率,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就业以及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增强企业竞争力,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作答即可。本题第二问要求考生运用文化创新的知识,说明供给侧改革与新工匠精神的关系。本题属于说明类主观解析试题。本题属于说明类主观解析试题。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可以遵循四个步骤:可以遵循以下四个步骤:第一步“定”,即确定所要运用的观点、原理。第二步“分”,即对观点、原理进行分解。第三步“筛”,即筛选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第四步“联”,即把保留的观点、原理与相应材料进行有机结合即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