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安徽省合肥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文)(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政治】安徽省合肥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文)(解析版)

安徽省合肥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 期末考试试题(文)‎ 一、选择题(每题2分,满分48分)‎ ‎1.茶道发源于中国,兴于唐,盛于宋、明。从古至今,伴随着世事变迁,茶在中国,渗透进了人间百味。茶道成为指引人们生活的一门艺术,茶道精神中的“和”“静”“怡”“真”,深刻体现了哲学智慧。这种哲学智慧表明 A. 哲学智慧并非是高悬于空中的思想楼阁,而是源于生活与实践的智慧 B. 哲学是理性与智慧的明灯,指导人们睿智地对待人生与实践 C. 哲学源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为人们改造世界提供正确的方法论的指导 D. 人人都在生活,都有对世界的思考,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人都是哲学家 ‎【答案】A ‎【解析】A:茶道精神中的“和”“静”“怡”“真”,深刻体现了哲学智慧。这种哲学智慧表明哲学并非高悬于空中的思想楼阁,哲学智慧源于生活与实践,A符合题意。 B:哲学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只有真正的哲学才能指导人们睿智地对待人生与实践,B错误。 C:哲学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只有真正的哲学才能为人们改造世界提供正确的方法论指导,C错误。 D:世界观人人都有,但哲学并非人人都知,D错误。 故本题选A。‎ ‎2. 列宁指出:“聪明的唯心论比愚蠢的唯物论更接近于聪明的唯物论。聪明的唯心论即辩证的,愚蠢的唯物论即绝对的,不发展的。”对这一论断理解正确的有 ‎①坚持辩证法原则才能真正坚持唯物论 ②朴素唯物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都是愚蠢的 ‎③坚持形而上学往往会背离唯物论原则 ④坚持聪明的唯心论,就能实现聪明的唯物论 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聪明的唯心论即辩证的,愚蠢的唯物论即绝对的,说绝对的唯物论是愚蠢的,是因为其没有坚持辩证法原则,所以,坚持辩证法原则才能真正坚持唯物论,坚持形而上学往往会背离唯物论原则,①③可以选,有的朴素唯物主义中也有朴素的辩证法,所以说朴素唯物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都是愚蠢的,不正确,②不选,坚持聪明的唯心论,就能实现聪明的唯物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因为唯物论和唯心论是对立的,正确答案是B。‎ 考点:唯物论和唯心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点评:哲学中有两个对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真正实现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结合。‎ ‎3.2019年9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与世界》白皮书指出,5000多年的中华文化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和国际社会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表明 ‎①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②哲学智慧总能为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③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是我们当今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④适应时代要求的哲学能够推动国际社会的变革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①④:5000多年的中华文化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是正确的、适应时代要求的哲学思想,所以中国主张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和国际社会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说明了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同时也说明了适应时代要求的哲学能够推动国际社会的变革,故①④正确。‎ ‎②:只有正确的哲学智慧才能为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②错误。‎ ‎③: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只有正确的、科学的中国传统哲学内容才是我们当今时代精神上的精华,③错误。‎ 本题选B项。‎ ‎4.“鱼饵就应当符合鱼儿的胃口,而不是钓鱼者的。”下列观点与这句话反映的世界观一致的是 A. 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B.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C. 道是天地之根,万物之母 D. 无其器则无其道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鱼饵就应当符合鱼儿的胃口,而不是钓鱼者的。”这体现了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属于唯物主义的观点。D:无其器则无其道,器是物质,道是意识,该观点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D符合题意。‎ AB:两项均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AB不符合题意。‎ C:“道是天地之根,万物之母”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C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点睛】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是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世界以及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①进步性:否认神创论,坚持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②局限性:只是猜测,没有科学依据;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 ‎5.10月23日,嫦娥四号着陆器和玉兔二号巡视器顺利自主唤醒,进入第十一月昼工作期,继续开展包括月表形貌、物质组成和浅表层结构探测等科学探测任务,进一步揭开月球背面的奥秘。这佐证了 ‎①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②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够超越条件实现一切可能性 ‎③宇宙间根本不会有上帝和诸神创造世界的活动 ‎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③④:嫦娥四号着陆器和玉兔二号巡视器顺利自主唤醒,进入第十一月昼工作期,继续开展包括月表形貌、物质组成和浅表层结构探测等科学探测任务,进一步揭开月球背面的奥秘,这佐证了宇宙间根本不会有上帝和诸神创造世界的活动,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③④符合题意。‎ ‎①:材料体现的是自然界的物质性,并未证明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排除①;‎ ‎②:人的主观能动性不能超越条件,②错误。‎ 故选D。‎ ‎6.把下列四个成语依照意识发展的先后顺序排序,合理的是 ‎①“水滴石穿” ②“狗吠非主” ③“红杏出墙” ④“三思而行”‎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②④ C. ③②①④ D. ④③②①‎ ‎【答案】B ‎【解析】①: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水滴石穿”是最早的反应形式,①排第一。‎ ‎③:生物的反应形式(刺激感应、感觉和心理)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意识发展的经历了“水滴石穿”,然后是低等生物的“红杏出墙”,③排第二。‎ ‎②:意识发展的先后经历了“水滴石穿”,低等生物的“红杏出墙”,然后是高等生物的“狗吠非主”,②排第三。‎ ‎④:劳动和社会交往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生成,促进了意识的表达手段——语言的产生,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④排第四。‎ 故本题选B。‎ ‎7.科学研究发现:当人心怀善念、积极思考时,人体内会分泌出令细胞健康的神经传导物质,免疫细胞也变的活跃,人就不容易生病;反之,负向系统被激发启动,身体机能的良性回圈会被破坏。这一发现表明 ‎①人的心理反应是意识产生的必要条件 ②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具有双重性 ‎③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④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作用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材料强调意识的能动作用,而没有涉及意识的产生和本质,人的心理反应是意识产生的必要条件,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①③不符合题意;当人心怀善念、积极思考时,人体内会分泌出令细胞健康的神经传导物质,免疫细胞也变的活跃,人就不容易生病,反之,负向系统被激发启动,身体机能的良性回圈会被破坏,这表明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具有双重性,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作用,②④符合题意。故选C。‎ ‎8.根据新时代在资源优化配置、节约使用等方面的进一步需要,2019年8月26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资源税法》。这一举措的哲学依据在于 ‎①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②坚持客观与主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④质疑真理的客观性是社会发展的前提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①③:根据新时代在资源优化配置、节约使用等方面的进一步需要,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资源税法》。该举措的哲学依据是物质决定意识,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做到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①③选项正确。‎ ‎②:要坚持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②错误。‎ ‎④:质疑真理的客观性不是社会发展的前提,④表述错误。‎ 故本题选A。‎ ‎9.2019年1月3日10时26分,我国“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东经177.6度、南纬45.5度附近的预选着陆区,并通过“鹊桥”中继星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揭开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纱。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①“嫦娥四号”精准着陆月球检验了着陆方案的科学性 ‎②“嫦娥四号”传回的月背影像图是对月背的能动反映 ‎③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纱被揭开体现了实践的直接现实性 ‎④近距离拍摄月背影像图问世体现了实践的社会历史性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嫦娥四号”精准着陆月球检验了着陆方案的科学性,首张近距离拍摄月背影像图问世体现了实践的社会历史性,①④项符合题意;“嫦娥四号”传回的月背影像图是对月背的如实反映而不是能动反映,②项说法错误;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纱被揭开体现了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而不是实践的直接现实性,③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B。‎ ‎【点睛】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 ‎(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2)特点: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实践的基本要素有:实践的主体、实践的手段、实践的对象,它们都是客观的。‎ ‎ ②实践具有能动性;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社会性:实践不是单人的孤立的活动,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 ‎10.长霉的米饭都不能吃吗?答案是否定的,长霉的馊米饭显然是不能吃的,但有一种长霉的米饭不仅能吃,还很好吃,它就是酒酿,南方人称其为米酒,北方人称之为醪糟。随着我们的追问不断加深,生活当中的“常识”经常遭遇挑战甚至推翻其中的认识论道理是 ‎①认识是不断克服谬误逐步接近真理的过程 ‎②真理产生的过程受到实践水平差异的影响 ‎③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决定了认识的无限发展 ‎④不同的认识主体对同一个事物的反映具有差异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随着实践的深入和认识的深化,生活当中的“常识”经常遭遇挑战甚至推翻,其中的认识论道理是真理产生的过程受到实践水平差异的影响,不同的认识主体对同一个事物的反映具有差异性,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认识是正确的,他们对同一客体的认识不具有同样的真理性,即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②④项符合题意;追求和发展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具有反复性。这是一个不断克服谬误、逐步接近真理的反复过程。但并不意味着所有认识都要经历一个先错误、后正确的发展过程,也不等于先前的认识都是错误的,①项说法错误;实践决定认识,社会实践的广阔性和无限性决定了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永无止境,③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C。‎ ‎【点睛】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原理内容:(1)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需要一个过程,因此人们对其本质的认识同样需要一个过程。‎ ‎(2)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认识具有上升性。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认识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相反,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向前发展。)认识的发展是一个辩证否定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4)(方法论要求:)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11.安徽省某县大力推广“稻虾共生“产业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运用“稻虾共生”模式的稻田,其产值从2000元,提高到了45000元。“稻虾共生”生态模式下的一亩水田的综合亩产值相当于过去20亩水田的亩产值。水稻生长过程中产生的微生物及害虫为小龙虾提供了充足的饵料,小龙虾产生的排泄物又为水稻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物肥,形成了一种优势互补的生物链,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实现生态增值。“稻虾共生”产业模式体现了 ‎①人们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自在事物的联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②人们注意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充分利用事物间的有利联系,发展绿色农业 ‎③人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发展新型业态农业 ‎④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运用现代科技,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④ D. ②③‎ ‎【答案】D ‎【解析】 “稻虾共生”产业模式建立的是人为事物的联系,不是自在事物的联系,①排除;“稻虾共生”产业模式没有体现运用现代科技,④与题意不符,排除;“稻虾共生”产业模式的建立说明人们注意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充分利用事物间的有利联系,发展绿色农业,人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发展新型业态农业,②③正确;本题选D。‎ ‎12.农业供给侧改革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还可能会经历阵痛,但在方向性问题上不能出现大的偏差,必须守住改革底线。上述政策体现的辩证法道理有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质的飞跃创造条件 ‎③通过思维揭示事物本质规律 ④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必然经历曲折的过程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D ‎【解析】②④:农业供给侧改革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还可能会经历阵痛。这告诉我们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质的飞跃创造条件,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是一帆风顺的,必然经历曲折的过程,②④符合题意。‎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属于唯物论道理,①与题意不符。‎ ‎③:通过思维揭示事物本质规律不属于辩证法,③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D。‎ ‎13.曹植七步诗中有“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诗句。其实,曹植与曹丕如果不是“同根生”,曹植的才华和抱负就不会对曹丕的皇位构成威胁。故两兄弟的真实关系应该是“只缘同根生,相煎分外急”。由此可知 A.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B. 矛盾双方的斗争性不能脱离同一性 C. 矛盾的双方没有对立,就没有统一 D. 矛盾双方可以向各自相反的方向转化 ‎【答案】B ‎【解析】A:材料侧重点不在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上,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A不符合题意。‎ B:“曹植和曹丕如果不是“同根生”,曹植的才华和抱负就不会对曹不的皇位构成威胁”,说明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性之中,斗争性不能脱离同一性,B符合题意。‎ C:材料强调的是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斗争性不能脱离同一性,而不是矛盾双方没有对立,就没有统一,C不符合题意。‎ D:“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向各自相反的方向转化”强调矛盾的同一性但材料不止体现同一性,还体现斗争性与同一性的关系,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点睛】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 ‎①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相互包含,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斗争性是绝对的。‎ ‎②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二者共处于统一体当中,不可或缺。‎ ‎③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14.2019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70年来,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克服重重困难和阻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面向未来,必然会面临更多挑战但我们充满信心,我们要抓住机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上述论断表明 ‎①机遇和成就是主流,所以我们充满信心 ‎②次要矛盾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所以应统筹兼顾 ‎③承认矛盾,揭露矛盾是我们正确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④实现中国梦,应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①④:“克服重重困难和阻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面向未来,必然会面临更多挑战但我们充满信心,我们要抓住机遇”这说明困难和阻碍、成就与机遇并存,机遇和成就是主流,所以我们充满信心,同时也启示我们实现中国梦,应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①④符合题意。‎ ‎②:材料反映的是矛盾双方的关系,未涉及主次矛盾,②排除。‎ ‎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③错误。‎ 故本题选D。‎ ‎【点睛】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含义:主要矛盾是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是处于被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关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要统筹兼顾,处理好次要矛盾。‎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含义:一个矛盾有两个方面,其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必有一方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这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另一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3.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两点论与重点论是密切联系的 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15.“花朵开放时花蕾便消逝,人们会说花蕾是被花朵否定掉了;当结果的时候,人们又认为果实是作为植物的真实形式出现而代替了花朵。这些形式彼此不相同,互相排斥。但是,它们的流动性却使它们成为有机统一体的环节,构成整体的生命。”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①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②否定是联系的环节与发展的中断 ‎③我们要学会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 ‎④辩证否定是事物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D ‎【解析】①:花蕾是被花朵否定,花朵是被果实否定,体现了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①正确。‎ ‎②: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与发展的环节,②错误。‎ ‎③:辩证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而不是绝对不相容,③错误。‎ ‎④:它们的流动性却使它们成为有机统一体的环节,构成整体的生命,体现了作为发展的重要环节,辩证否定是事物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④正确。‎ 故本题选D。‎ ‎【点睛】政治选择题做题方法的“一抓一分”‎ 抓:审题干,要抓住问题的要点。聚焦问题的落脚点,把握答题重点。‎ 分:审材料,划分材料层次关系。将材料通过缩句或者分层的方式进行拆解,厘清材料内部的关系。‎ ‎16.从智能可穿戴设备,到服务机器人、无人驾驶、智能医疗、AR/VR等热门词汇的兴起,人工智能产业正在引领一场新时代技术革命。人工智能将重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环节,催生新经济、新产业,对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都将产生前所未有的影响。从哲学角度看,这意味着 ‎①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②实践创新推动人类思维能力和思维水平的提高 ‎③科技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更新生产工具 ‎④观念创新助推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创新的社会作用。①④:人工智能不属于理论创新和观念创新,①④与题意无关。‎ ‎②③:人工智能的发展属于科技创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影响了人的思维方式,②③正确。‎ 故本题选C。‎ ‎【点睛】判断型选择题。此题型要求学生对重大时事、教材的基础知识作出“是”或“不是”的判断,主要用于考查考生对应该掌握的国内外重大时政问题、所学基础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对政治是非、理论是非的判断能力。解题方法:这种题型的难度不大,考生只要经常关注时事政治,理解记住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点等基础知识就能正确判断出来。解答这种题型的方法,是把题肢与题干联系起来,用掌握的知识去挑选正确的、符合题意的题肢。‎ ‎17.习近平总书记常常引用古代典籍中的经典名句,用中国经典讲“中国经验”,极具启迪意义,也彰显了文化自信。下列用典与其中蕴含的哲学道理一致的是 ‎①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尊重社会的发展规律 ‎②正本清源—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 ‎③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树立创新意识,支持新事物的成长 ‎④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①:“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意思是立志成为圣人,就会成为圣人立志成为贤人,就会成为贤人,体现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①判断错误。‎ ‎②:“正本清源”意思是从根本上整顿,从源头上清理。比喻从根本上加以整顿清理。体现了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②判断正确。‎ ‎③: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指是东风催花开,体现的是外因的作用,③判断错误。‎ ‎④:“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意思是既不被蝇头小利引诱,也不被五光十色的外界所迷惑,体现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④判断正确。‎ 故本题选C。‎ ‎【点睛】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①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种矛盾,它的存在和发展决定或影响着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这种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決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決定作用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②这要求我们办事情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抓重点、抓中心、抓关键;又要统筹兼顾不忽视次要矛盾的解決。‎ ‎18.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 A. 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B. 是否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 C. 是否承认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D. 是否承认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答案】A ‎【解析】 ‎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A项符合题意;是否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本对立的焦点,B项与题意不符;CD项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表现,不是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正确选项为A。‎ ‎【点睛】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①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 而上学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②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源泉和动力。‎ ‎19.2019年7月18日,全国首个网约车运营服务管理地方标准——《厦门是网约车运营服务管理标准》正式实施。这对加强行业自律、规范行业经营管理活动、提高行业安全和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出行需求、维护乘客合法权益等具有重要作用。由此可见 ‎①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④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②④:全国首个网约车运营服务管理地方标准—《厦门是网约车运营服务管理标准》正式实施。这对加强行业自律、规范行业经营管理活动、提高行业安全和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出行需求、维护乘客合法权益等具有重要作用。这说明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体现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②④符合题意。‎ ‎①:题中管理标准属于上层建筑,而不是生产关系,①不符合题意。‎ ‎③:材料不是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是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③不合题意。‎ 故本题选D。‎ ‎20.8月14日,两办《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基于 ‎①劳动创造价值,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 ‎②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体,在生产关系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③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促进人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④部分决定整体,劳动教育的本质在于“以劳促全”‎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①③:新时代思政课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原因在于,劳动创造价值,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同时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促进人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①③符合题意。‎ ‎②: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体,但决定生产关系发展的并不是劳动者,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②说法错误。‎ ‎④:整体决定部分,部分影响整体,关键部分甚至对整体起决定作用,劳动教育的本质在于“以劳促全”,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A。‎ ‎21.姓名是中华名文化的命脉传承和社会人文的重要标志。每个时代的名字都有着不同的人生记忆和故事,国庆、援朝、跃进、建国、超英、振华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这些极具特色的名字曾令人感到自豪。如今,“诺”“芷”等代表美德的名字,受到年轻父母的青睐。名字已不单纯是一种代号,还承载着长辈的爱与愿望。可见 ‎①不同时代的名字寓于长辈对孩子同样的爱之中 ‎②社会的发展变化推动人们的思想观念同步发展 ‎③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同时间和条件变化而不同 ‎④取名的主观倾向是社会现实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①: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长辈们的爱与愿望寓于不同时代的名字之中,①说法错误。‎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同步发展”说法不正确,②说法错误。‎ ‎③:不同历史时期名字具有不同的特色,说明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和条件变化而不同,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③符合题意。‎ ‎④:不同时代名字有所差异,体现了取名的主观倾向是社会现实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点睛】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社会存在決定社会意识 ‎1、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具有社会历史性特征。‎ ‎2、社会存在決定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決定社会意识,不管什么样的社会意识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2)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決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2.2019年10月1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加德满都同尼泊尔总理奥利会谈。习近平强调,民族复兴、国家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台湾问题因民族弱乱而产生,必将随着民族复兴而终结。任何人企图在中国任何地区搞分裂,结果只能是粉身碎骨;任何支持分裂中国的外部势力只能被中国人民视为痴心妄想!这表明 A.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标准具有社会历史性 ‎ B.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C.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应改造社会发展规律 ‎ D.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因人而异,具有阶级性 ‎【答案】B ‎【解析】B:国家主席习近平关于台湾问题的态度表明,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民族复兴、国家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台湾问题必将随着民族复兴而终结,B符合题意。‎ A:习近平主席的讲话强调了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标准应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潮流,站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立场上作出,不体现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标准具有社会历史性,A与题意不符。 ‎ C: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应符合社会发展规律,而不能改造社会发展规律,C说法错误 D:材料不体现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主体差异性和阶级性,D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B。‎ ‎【点睛】怎样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判断,就称为价值判断。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进一步作出的选择,就称为价值选择。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属于价值观。‎ 方法论:(1)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要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2)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求我们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 ‎23. 下面漫画告诉我们 ‎①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和前提 ‎ ‎②价值是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功能和属性 ‎③要发挥顽强拼搏精神,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④价值判断应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根据漫画中“钉子向阻力屈身就是去了它真正的价值”可知,该漫画启示我们应该要发挥顽强拼搏精神,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故题肢③正确;同时这一漫画也告诉我们,钉子一旦屈身,就失去了它的价值,就没有了积极意义,故排除。题肢①④说法正确,但是与题意无关,故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 ‎24.在2019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再次为奋斗者点赞:他向每一位科学家、工程师、“大国工匠”、建设者和参与者致敬;他叮嘱280多万驻村干部、第一书记,一定要保重身体;他提到一些闪亮的名字:南任东、林俊德、张超、王继才、黄群—称他们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他感谢快递小哥、环卫工人、出租车司机及千千万万的劳动者……习近平送上自己对每一位奋斗者的问候:“人家辛苦了”他们平凡而又伟人的故事让人心潮涌动。这表明 ‎①为社会作出贡献就能得到社会的肯定 ‎②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只有得到肯定才有意义 ‎③每个人都能为社会发展作出有益的贡献 ‎④一个人为社会作出了贡献就应得到社会的尊重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①:为社会作出贡献就能得到社会的肯定过于绝对,①说法错误。‎ ‎②③:材料“:“大家辛苦了”他们平凡而又伟大的故事让人心潮涌动。”这表明每个人都能为社会发展作出有益的贡献;个人为社会作出了贡献就应得到社会的尊重,②③符合题意。‎ ‎④: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人生价值的可靠标准,并不以得到社会的肯定为标志,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C。‎ 二、非选择题(共四题,5问,合计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升级是中国制造2025目标,高品质产品是制造强国的标志。‎ 有位学者认为,打造制造强国需要具有工匠精神的匠人。工匠精神是一种专业精神,表现在对工作充满热爱与激情,工作中坚韧执着、精益求精、开拓创新,它是实现制造强国的金钥匙。只有大国工匠才能支撑起中国精品。‎ 他论证说,历史上,中国工匠曾经名扬世界。但随着工业时代流水线生产代替传统手工生产,工匠角色逐渐淡出。‎ 近年来,一些企业片面追求即时效益,忽视产品灵魂—品质,靠“山寨”和低价竞争,造成产品品质不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偏弱。淘汰一族不断扩大,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国内产品设计人性化不够,缺乏潮流引领、产品精细化不够,耐用性不强等问题。如何提高品质是中国制造业面临的现实问题,做大做强中国企业,需要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 在全社会倡导工匠精神,一个由工匠精神开启的高品质时代就会到来。‎ 运用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评析这位学者是否完整论证了他的观点。‎ ‎【答案】①物质决定意识。该学者依据制造业现状,呼唤工匠精神回归,这一认识符合客观实际。‎ ‎②意识具有能动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他提出在全社会倡导工匠精神,以此开启中国制造业高品质时代,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③但是,使意识的能动作用变成现实,还必须通过人的实践活动。他在论点中提出了“打造制造强国需要具有工匠精神的匠人”、“只有大国工匠才能支撑起中国精品”,而在论证中并没有涉及实践主体—匠人。缺少具有工匠精神的匠人,仅仅倡导工匠精神,中国制造高品质时代还是无法开启。因而,该学者并未完整论证他的观点。‎ ‎【解析】本题以中国制造为话题,考查学生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知识的理解,考查学生运用课本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明确试题设问范围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其次理解材料:该学者认为打造制造强国需要具有工匠精神的匠人。从学者的论述中可以看出,我国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培育工匠精神,这符合我国的国情,看到了物质的决定作用;同时也看到了工匠精神对我国发展的作用,也就是看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从这两点看,该学者的观点是正确的。但是就这个观点而言,还是不够完整的,因为仅仅有工匠精神还远远不够,意识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因此除了倡导工匠精神,还需要具有工匠精神的人。只有有了人才能够通过发扬工匠精神推动中国实现制造业强国的梦想。‎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意识能动作用的理解。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但这种改造世界不是通过意识的能动作用直接实现的,而是必须经过实践这个桥梁才能实现的,该学者只是强调了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忽略必须通过实践把意识变为现实这个关键点,从而导致了论述的不完整。‎ ‎26.2019年7月1日,被称为“史上最严”垃圾分类措施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根据规定,个人或单位未按规定分类投放垃圾都将面临处罚。与此同时,全国多地也陆续进入垃圾分类“强制时代”。‎ 根据部署,到2025年前,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虽然上海市分类已初见成效,但在全国推进垃圾分类依然任重道远。垃圾分类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场持久之战。这项工作已经在全国很多城市探索再探索、试点再试点,但是,很多城市的结局不尽如人意,其原因有:垃圾处理基础设施落后、公众意识不强、缺乏法律约束。因此,有人说:“垃圾分类考验的是市民素质,更是政府的治理能力。‎ 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为什么垃圾分类工作需要试点再试点。‎ ‎【答案】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就是事物的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两者相互联结,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②通过垃圾分类试点再试点,可以总结成功的经验,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推动垃圾分类工作的深入开展。‎ ‎【解析】本题通过垃圾分类试点设置情境,从经济生活的角度设置问题,考查学生对于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理解与运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本题属于原因关的主观题,要求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为什么垃圾分类工作需要试点再试点,主要考查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首先指出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就是事物的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別的关系,两者相互联结,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垃圾分类工作需要试点因为通过在一部分地区搞试点,得出问题总结出经验,再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使用。‎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高度评价了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和五四精神的时代价值。他指出,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爱国革命运动”“伟大社会革命运动”“伟大思想启蒙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前后,我国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和革命青年,在追求真理中传播新思想新文化,勇于打破封建思想,猛烈冲击了几千年来的封建旧礼教、旧道德、旧思想、旧文化。新时代,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斗争实践中懂得,中国社会发展、中国梦的实现,必须依靠自己的英勇奋斗来实现,没有人会恩赐给我们一个光明的中国。‎ 结合材料,运用“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的知识分析新时代中国青年应该如何缅怀五四先驱崇高的革命精神。‎ ‎【答案】①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按其本质来说,辩证法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②五四运动的先进知识分子和革命青年,在追求真理中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陈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 ‎③新时代中国青年缅怀五四先驱崇高的革命精神,要注意研究新情况,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在开拓创新中实现梦想。‎ ‎【解析】本题以纪念五四运动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以纪念五四运动对中国的影响为材料,从《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和再现能力,考查考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描述阐释事物的能力,考查考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的知识分析新时代中国青年应该如何缅怀五四先驱崇高的革命精神。知识限定比较具体,属于微观考查。考生可先回顾“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的相关知识。考生运用这一知识要点结合材料分析,形成答案要点。知识角度:写出主干知识: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按其本质来说,辩证法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情境分析,分两个阶段,一是五四运动时期:五四运动的先进知识分子和革命青年,在追求真理中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陈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一是新时代:新时代中国青年缅怀五四先驱崇高的革命精神,要注意研究新情况,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在开拓创新中实现梦想。‎ ‎【点睛】本题属于分析说明题。回答分析说明类问题,主要按以下思路进行:第一步,分析材料,把握主题,联想相关知识(本题知识角度已给出)。第二步,围绕主题,回归教材,确认知识(细化知识要点)。以试题反映出的问题为中心与教材联系,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结合点”。第三步,紧扣题意,合理作答。通常,我们只要将教材中的基本原理与材料一一对应,用理论分析材料即可。‎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史记》有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中央电视总台创作的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播出后,引发全社会热情点赞,好评如潮。节目第二集《治国有常民为本》选取了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使用的“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等典故,解读了“让老百姓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最牢固根基,人心向背决定着执政党的生死存亡”等重要论述,显示了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心中“人民”这两个字的分量,展现了习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思想中对古代仁政思想及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1)结合材料,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知识,分析“人民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牵挂”的哲学依据。‎ ‎(2)习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思想是对古代仁政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请为如何培育新时代青年学生创新精神提出两条可行性建议。‎ ‎【答案】(1)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习总书记心中牵挂“人民”,坚持了人民的主体地位;‎ ‎②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党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习总书记心中牵挂“人民”,是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体现。‎ ‎③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必须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习总书记心中牵挂“人民”,是对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的践行,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示例:①课堂上,要敢于想象,提出质疑。②对一些学过的知识,要敢于动手做做。‎ ‎【解析】本题以中央电视总台创作的特别节目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以习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思想为材料,从《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分析材料解读材料的能力,考查考生描述阐释事物、探究论证问题、运用知识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问,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知识,分析“人民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牵挂”的哲学依据。知识限定比较具体,属于微观考查。考生可先回顾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相关知识,即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的相关知识,然后结合试题设问与试题情境圈定解题的知识角度: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正确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标准。考生运用这些知识要点结合材料分析,形成答案要点。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角度:联想主干知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习总书记心中牵挂“人民”,坚持了人民的主体地位。‎ ‎②‎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角度:联想主干知识: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党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习总书记心中牵挂“人民”,是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体现。‎ ‎③:正确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标准角度:联想主干知识: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必须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习总书记心中牵挂“人民”,是对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的践行,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第(2)问,本题要求考生为如何培育新时代青年学生创新精神提出两条可行性建议。考生要回归材料找出材料信息,然后联想知识要点。建议一:我们要继承发扬传统中医学的精华,剔除糟粕,一继承,一剔除,一保留,一克服,联想到辩证否定观,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要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建议二:借鉴西医先进经验和现代医学的的最新成果,取长补短。西医与中医相互联系,联想到普遍联系的观点:联系具有普遍性,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第(2)问,本题要求考生为如何培育新时代青年学生创新精神提出两条可行性建议。试题具有开放性,考生围绕主题,把握要求,多角度思考。结合试题材料,考生可以从认识上、行为上分析,要敢于想象,提出质疑;动手实践等方面分析作答。‎ ‎【点睛】第(1)问,本题属于“依据类”主观题。此类题主要是分析党和政府解决某问题的措施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或哲学依据。问法一般是让你说出“做这样一件事的依据是什么?”答案基本是是课本上的基本观点、原理。一般来说这类题设问主要有:第一,确定知识范围(本题知识角度已经给出),要求分析或说明材料对应的某方面的理论依据;第二,未确定某范围,要求从不同角度分析其理论依据。答案构成一般是:(1)未限定某观点的,则应从不同角度分析,选择主要的几个观点,每一个观点都按照“原理、方法论+分析”模式作答,注意简明扼要。(2)若限定了角度,则依据这一观点包含的辩证思维层次(即细化知识要点)进行分析。按照“观点+题中的做法或言论是如何抓住或符合(违背)这一观点的+意义”模式作答。(3)回答依据题一般不要答重要性或意义。‎ 第(2)问,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对开放性题目,要用好发散思维方式。解答好开放题切记要从多角度思考问题,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从教材内外知识的结合上来回答问题,要有自己的见解和创新。‎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