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2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安徽省池州市高二上学期期末政治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安徽省池州市高二(上)期末政治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0分) 1.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讲田园中最美丽的风景用一种写意的方式表达出来,袅袅炊烟,青青的田埂配合着乡村风味的佳肴,一副怡然的自然田园风光就这么浮现在脑海中,不经意间就能感受到一种恬淡闲适的生活状态。这告诉我们( ) ①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 ②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③文化由人所创造并为人类所特有 ④人们在生活中创造丰富的文化形式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①符合题意,乡村有独特的田园风光,表明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 ②符合题意,;“袅袅的炊烟,青青的田埂,配合着乡村风味的佳肴,一副怡然自然的田园风光就这么浮现在脑海中,不经意间就能感受到一种恬淡闲适的生活状态”表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③不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文化为人类所特有; ④不合题意,“人们在生活中创造丰富的文化形式”的说法正确,但与材料主旨内容无关。 故选:A。 本题考查:文化的特点 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不同区域有不同文化特色,其特点表现为: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②文化又是人们的一种素养。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获得和享用文化。 ③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本题考查文化的特点,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考生对材料中的观点能准确把握其主旨,并与所学知识相结合,需要考生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要善于运用排除法去除与材料无关的选项。 2. “非战时状态下,文化就是没有硝烟的战场。”在这样的共识下,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在依旧注重军事等建设之余,对文化的建设开始愈发重视。这是因为( ) ①文化越来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②加强文化建设是我国的战略任务 ③文化能够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的影响 ④文化竞争是国际政治斗争的内容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①③符合题意,各国之所以重视文化,是因为文化越来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且文化能够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的影响; ②不合题意,“加强文化建设是我国的战略任务”强调的是我国重视文化建设的措施,不是文化建设重要性; ④说法错误,反对文化霸权主义是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故选:C 。 本题考查: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文化与综合国力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2)不同的文化,对政治、经济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2、文化与综合国力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①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②对于发展中国家,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与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 ③越来越多的国家十分看重文化的巨大作用,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千方百计增强本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中国要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本题考查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及文化与综合国力,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考生对材料中的观点能准确把握其主旨,并与所学知识相结合,需要考生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要善于运用排除法去除说法错误的和与材料无关的选项。 1. 意大利品牌D&G(杜嘉班纳)发布的“起筷吃饭”宣传片中,将中国的“筷子”称为“小棍子状的餐具”,语气充满着不尊重,引发舆论谴责。据此回答3-4题。 杜嘉班纳辱华事件闹得沸沸扬扬,其行为不仅侵犯了中国,还侵犯了每一个使用筷子的国家,日韩网友纷纷表示了自己的愤慨。杜嘉班纳恶搞筷子触犯众怒表明( ) ①文化影响着人们的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 ②不同的文化环境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 ③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④不同的价值观念能够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广度与深度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①不合题意,材料不涉及文化影响着人们的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 ②③符合题意,杜嘉班纳恶搞筷子,中国等对筷子怀有感情的国家则进行反击,表明不同的文化环境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反映了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④不合题意,材料不能表明不同的价值观念能够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广度与深度。 故选:B。 本题考查: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 ①文化影响着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人们在相互交往中,总要采取一定的方法和形式。各种社会交往方式,都带有各自的文化印记。交往方式中的文化影响,有的取决于价值观念,有的源于风俗习惯、文化程度等。人们交往方式的差异,见诸交往时使用的语言、器物、符号等,也见诸交际过程中的行为举止。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知识素养、不同的价值观念,都会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以及认识事物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影响不同的思维方式的形成。 解答本题应运用的解题方法为排异法,即排除题肢本身尽管正确,但与题干材料的主旨不符的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运用此类方法解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理解和把握,难度中等。 1. 意大利品牌D&G(杜嘉班纳)发布的“起筷吃饭”宣传片中,将中国的“筷子”称为“小棍子状的餐具”,语气充满着不尊重,引发舆论谴责。据此回答3-4题。 一双筷子,承载着炎黄子孙的情感和记忆。新西兰华人曾某介绍:“从小,爸妈就教我如何使用筷子不仅给予我关于中餐美食味觉的启迪,还在言传身教中完成了中华文化的传承。”到新西兰定居以后虽然刀和叉在西方餐饮中使用更为普遍,只要一拿起筷子,便睹物思情,想念起家乡的味道,从内心升腾起一种亲切,一种平凡而熟悉的归属感。海外华人对筷子的情感反映了( )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②“三观”是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③积极的文化影响是自觉接受的 ④文化氛围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①符合题意,“到新西兰定居以后,虽然刀和叉在西方餐饮中使用更为普遍,只要一拿起筷子,便睹物思情,想念起家乡的味道,从内心升腾起一种亲切,一种平凡而熟悉的归属感”,反映了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②不合题意,材料不涉及“三观”是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③不合题意,材料并没有强调积极的文化影响是自觉接受的; ④符合题意,“从小,爸妈就教我如何使用筷子,不仅给予我关于中餐美食味觉的启迪,还在言传身教中完成了中华文化的传承。”反映了文化氛围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故选:B。 本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③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 ④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解答本题应运用的解题方法为排异法,即排除题肢本身尽管正确,但与题干材料的主旨不符的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运用此类方法解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理解和把握,难度中等。 2. 从如图少女的服饰上我们可以判断出这些少女的民族性。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 ①民族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②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识 ③民族文化通过民族服饰得以集中展示 ④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①说法错误,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②④符合题意,题干图片的民族分别是蒙古族、回族、苗族,意思是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服饰,表明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识; ③说法错误,民族文化通过民族节日得以集中展示。 故选:D。 本题考查: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 (1)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因此,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2)文化是世界的: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因此,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本题考查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要把握材料主旨,找出与主旨一致的表述,可运用排除法去除说法错误的选项。 1. 巴基斯坦少数民族卡拉什人的传统观日法“苏里加吉克最近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急需保护名录。“苏里加吉克”是卡拉什人根据其居住地的地形特征,通过观测太阳、月亮及其他天体运动而建立的气象和天文知识体系。卡拉什人据此确定农业播种和放牧的时间以及预测自然灾害。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是因为 ( ) ①文化遗产是各民族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 ②文化不仅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③文化遗产对于展现文化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 ④文化遗产是各民族社会实践的结晶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①说法错误,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 ②③符合题意,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是因为文化不仅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文化遗产对于展现文化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 ④说法错误,文化遗产是本民族社会实践的结晶。 故选:C。 本题考查:文化的多样性 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①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②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解答本题最快的方法为排误法,即排除题肢本身说法错误的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这样既节省了答题时间,又提高了正答率。本题难度不大。 1. 2018年6月10日,习近平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上发表讲话,提出我们要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要落实习近平的新文明观我们应该( ) ①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②反对文化竞争,倡导文化交流 ③首先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④借鉴西方文明,改造中华文明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①符合题意,“要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体现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②说法错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有交流与合作,也有竞争; ③符合题意,“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强调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首先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④说法错误,“借鉴西方文明,改造中华文明”的说法不妥,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各有特点,我们要借鉴的是西方优秀文明,且不是改造中华文化,而是发展中华文明。 故选:B。 本题考查: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1)文化多样性的地位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2)尊重文化多样性 ①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②意义: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③原则: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 尊重文化多样性,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在文化交流中,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本题考查尊重文化的多样性,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考生对材料中的观点能准确把握其主旨,并与所学知识相结合,需要考生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要善于运用排除法去除说法错误的选项。 2. 当前欧洲有一个越来越突出而令人相当关注的问题,那就是外国移民的急速增加,而其中穆斯林人口占绝对多数。外国移民带来特有的生活方式与文化景观,形成欧洲学术界与舆论界及政界常说的“多元文化”或“多元文化主义”。材料带给我们的信息有( ) ①限制移民就能保证民族文化的纯洁性 ②移民能够促进文化的交流 ③大量移民会对本土文化产生极大影响 ④移民是文化传播的主力军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①说法错误,民族文化受影响,既有外来文化的主动输入,也有自己主动接受外来文化的问题,“限制移民就能保证民族文化的纯洁性”的说法过于绝对; ②③符合题意,外国移民带来特有的生活方式与文化景观,形成欧洲学术界与舆论界及政界常说的“多元文化”或“多元文化主义”,既表明移民能够促进文化的交流,也反映了移民对本土文化的影响乃至威胁; ④说法错误,移民只是文化传播的途径之一,不是主力军。 故选:C。 本题考查:文化交流的途径①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②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则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 ③总之,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本题考查文化交流的途径,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考生对材料中的观点能准确把握其主旨,并与所学知识相结合,需要考生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要善于运用排除法去除说法错误的和与材料无关的选项。 1. 中式英文adol(加油)进了世界最权威的《牛津英语词典》( Oxford EnglishD ictionary,简称OED)。OED于2018年10月做了3个月一次的季度更新,发布了一批新词新义,总数达1400余个,其中收录了直译自中文“加油”的 add oil中式英文的出现( ) ①表明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 ②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③表明认同其他民族文化是文化交流的前提 ④反映不同民族文化正加速融合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①②符合题意,中式英文的出现是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结果,也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 走向世界; ③说法错误,认同的应该是本民族文化; ④说法错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存在交流,但并没有加速融合。 故选:A。 本题考查:文化交流的意义 ①从“走出去”角度讲,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②从“引进来”角度讲,有利于学习与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促进中华文化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促进本民族文化发展,增强我国文化竞争力,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③有利于世界各种文化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本题考查文化交流的意义,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考生对材料中的观点能准确把握其主旨,并与所学知识相结合,需要考生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要善于运用排除法去除说法错误的选项。 2. 中国北方建筑代表当属北京的古建筑,而其中的最具代表的是北京四合院建筑,四合院中的翘楚就是皇城建筑群。这些建筑最大的特色是严格的中轴对称,应该主要是彰显皇家的威严和吉祥如意之寓意。下面对中国古建筑认识正确的是( ) ①各地古建筑风格的不同反映了地域文化差异 ②中国古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 ③中国古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④中国古建筑的风格具有稳定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①③正确,选项各地古建筑风格的不同反映了地域文化差异和中国古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说法正确; ②错误,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不仅仅是中国古建筑; ④错误,中国古建筑的风格具有相对稳定性; 故选:B。 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和影响 (1)传统文化的表现: 传统习俗的继承:传统习俗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的、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影响。 传统建筑的继承: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传统艺术的继承:中国传统文艺,以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等为代表,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思想的继承: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2)传统文化的特点: ①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②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3)影响: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和影响,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要把握材料主旨,找出与主旨一致的表述。选项与材料主旨的一致性是单项选择题的根本原则,并运用排除法去除本身说法就错误的选项。 1. 第八届巴黎传统中国戏曲节于当地时间2018年11月26日晚在马拉可夫71剧院开幕。开幕演出是由海南省琼剧院带来的经典剧目《百花公主》。除琼剧外,还有浙江绍剧,陕西碗碗腔,高甲戏以及大连和贵州的京剧来法国演出。从售票的情况看场场爆满,一票难求。在巴黎举办中国戏曲节( ) ①表明传统戏曲是一门综合性表演艺术 ②有利于促进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 ③反映中华文化对欧洲已产生深刻影响 ④彰显艺术无国界,具有普遍规律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①不符合题意,选项只是表明中国传统戏曲的特点,不是在巴黎举办戏曲节的原因; ②④正确,在巴黎举办中国戏曲节有利于促进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彰显艺术无国界,具有普遍规律; ③错误,在巴黎举办中国戏曲节,有利于促进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但并不意味着中华文化对欧洲已产生深刻影响; 故选:D。 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和影响 (1)传统文化的表现: 传统习俗的继承:传统习俗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的、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影响。 传统建筑的继承: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传统艺术的继承:中国传统文艺,以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等为代表,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思想的继承: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2)传统文化的特点: ①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②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3)影响: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和影响,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要把握材料主旨,找出与主旨一致的表述。选项与材料主旨的一致性是单项选择题的根本原则,并运用排除法去除本身说法就错误和不符合题意的选项。 1. 近日,网络上一则中学生接受“感恩教育”的视频引发热议。视频中,2000多名学生集体身穿校服排列整齐与父母相对,在主持人的号令下,向父母三叩首。对此专家认为,跪拜感恩不符合现代平等人格的追求。对此我们的看法是( ) ①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必须因时而变 ②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应保留其基本特征 ③对于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④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红带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①③正确,专家对跪拜感恩的批评,表明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必须因时而变;对于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②不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传统文化保留其基本特征; ④不符合题意,选项是讲传统文化的作用,与材料不符合; 故选:B。 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和影响 (1)传统文化的表现: 传统习俗的继承:传统习俗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的、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影响。 传统建筑的继承: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传统艺术的继承:中国传统文艺,以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等为代表,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思想的继承: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2)传统文化的特点: ①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②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3 )影响: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和影响,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要把握材料主旨,找出与主旨一致的表述。选项与材料主旨的一致性是单项选择题的根本原则,并运用排除法去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 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习近平的话告诉我们对待传统文化( ) ①必须在发展的基础上全面继承 ②应进行根本否定,敢于破旧立新 ③要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④要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①错误,应该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 ②错误,应该是辩证否定,而不是根本否定; ③④正确,“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是要求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故选:D。 本题待查: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1)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2)具体要求: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要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 (3)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就能够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4)反对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与全盘肯定的守旧主义。 本题考查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要把握材料主旨,找出与主旨一致的表述。可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的选项。 2. 学校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应分学段有序推进:小学低年级应培育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亲切感;小学高年级应提高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感受力;初中应提高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力和认同度;高中应提高理性认知,引导学生感悟,提高鉴赏能力。分学段有序推进学校传统文化教育表明( ) ①变革教育方式能促进文化传承 ②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 ③不能原封不动地承袭传统文化 ④人们应该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①不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教育方式的变革; ②④正确,分学段有序推进学校传统文化教育表明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不同阶段学生对传统文化可以有不同感受表明人们应该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③不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不能原封不动地承袭传统文化; 故选:D。 本题考查: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2)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3)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 (4)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要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的选项。 1. 改革开放后,中国画的现代化成为时代之命题。在经历了从改革开放初期的自我反思,到继承传统,打破传统,借鉴西方,寻找本源,向现代艺术的转换中,中国画顺应时代发展、社会转型之要求以中为体,以中方融会西方、以传统融会现代、以民间融会主流,产生了新文人画、新山水、都市水墨、新写意、新彩墨等新体、新样式的绘画流派。中国画的现代化历程启示我们( ) ①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②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③文化创新要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④保持文化民族特色才能永葆文化生命力和提升文化竞争力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①符合题意,“中国画顺应时代发展、社会转型之要求”反映了进行文化创新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②符合题意,“以中为体,以中方融会西方”反映了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③不符合题意,材料所述没有涉及“文化创新要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④不符合题意,材料所述没有涉及“保持文化民族特色才能永葆文化生命力和提升文化竞争力”。 故选:A。 本题考查:文化创新的途径 (1)根本途径(实践):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基本途径之一: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文化创新必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努力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3)基本途径之二: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做到博采众长。学习、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文化成果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4)坚持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文化创新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5)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文化创造要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6)要推动文化内容、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这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的选项。 1. 40年来,中国文化重回理性的轨道又不乏前进的激情。1978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同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帷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奠定了此后40年中国文化心态的基调。同时,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也是把“富强”“效率”“自由”等概念推向思想文化中心地带的过程。在改革开放的历程中我国文化走向繁荣是因为( ) ①人民群众已成为社会实践和文化创新的主体 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③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 ④文化创新的体制机制根本变革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①错误,人民群众本来就是社会实践和文化创新的主体; ②③正确,“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也是把“富强”“效率”“自由”等概念推向思想文化中心地带的过程,表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奠定了此后40年中国文化心态的基调,表明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 ④错误,文化创新的体制机制的改革,不等于根本变革; 故选:C。 本题考查: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①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内在动力。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③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新的主体,因此文化创新要着眼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本题考查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考生对材料中的观点能准确把握其主旨,并与所学知识相结合,需要考生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要善于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的选项。 2.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习近平曾经语重心长地告诫各级干部:“我国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的丰富历史画卷。领导干部要多读一点历史从历史中汲取更多精神营养。”由此可以推断出( ) ①史书典籍能成为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②史书典籍内涵丰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③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历史经验 ④中国古代的文化曾经有过辉煌的历程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①③正确,“我国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的丰富历史画卷”表明史书典籍能成为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领导干部要多读一点历史,从历史中汲取更多精神营养”表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历史经验; ②错误,汉字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④不合题意,材料并没有强调中国古代的文化曾经有过辉煌的历程。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史书典籍: ①地位: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②原因: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历史经验,重视保存历史资料。相传在夏商时期就有了史官,以后的历朝历代都设置史官。他们大都终身世袭,所以能够将大量的史实记载下来,将丰富的史料积累起来。 本题为理解型选择题,可以采用释理法解题,就是依据材料提供的事例,对接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点,题干与题肢之间体现的事理相一致的就选。要特别注意挖掘材料中隐含的意思,对材料进行完整、准确的理解。本题难度适中。解答时注意排除错误选项和无关选项。 1. 中国人重视历史经验,因而喜欢写史,我国的史书卷帙浩繁,种类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下列五种:正史,如通常所说的“二十四史”;杂史,如《松漠纪闻》、《钦定蒙古源流》等;别史,如《东观汉纪》《东都事略》等;野史,稗史,如《宋稗类钞》。我国的史书卷帙浩繁,种类繁多,从一个方面证明了( ) ①中华文化的内容极为丰富 ②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丰富而独特 ③思维方式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 ④中华文化具有实用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①③正确,“我国的史书卷帙浩繁,种类很多”证明中华文化的内容极为丰富;我国的史书卷帙浩繁,是因为中国重视历史经验,影响着人们对史书重要性的认识; ②错误,文学艺术而不是史书典籍能够反映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丰富而独特; ④错误,实用性和综合性是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史书典籍: ①地位: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②原因: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历史经验,重视保存历史资料。相传在夏商时期就有了史官,以后的历朝历代都设置史官。他们大都终身世袭,所以能够将大量的史实记载下来,将丰富的史料积累起来。 本题为理解型选择题,可以采用释理法解题,就是依据材料提供的事例,对接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点,题干与题肢之间体现的事理相一致的就选。要特别注意挖掘材料中隐含的意思,对材料进行完整、准确的理解。本题难度适中。解答时注意排除错误选项。 2. 2018年5月12日,甘肃农业大学第八届民族文化节开幕。举办民族文化节( ) ①充分证明了中华文化具有特有的包容性 ②能强化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 ③有利于在学生中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④表明我们各地区的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①不合题意,包容性主要是讲中华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关系,而不是讲中华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 ②③正确,中华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因此举办民族文化节,能强化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④不合题意,题干是讲文化的民族性,而不是区域性。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 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它们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①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②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③民族文化的地位: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④中华文化的意义: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的选项。 1. 中华民族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在心中树立了梦想,并且为了追求梦想而不懈拼搏。中华民族为追求梦想而不懈拼搏反映了中国人民是( ) ①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 ②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 ③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 ④具有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①不符合题意,材料所述没有涉及“创造精神”。 ②④符合题意,中华民族追求梦想表明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为追求梦想而不懈拼搏,表明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 ③不符合题意,材料所述没有涉及“团结精神”。 故选:D。 本题考查:中华民族精神 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伟大的创造精神、伟大的团结精神、伟大的奋斗精神、伟大的梦想精神,民族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发展。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一般。要求学生在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正确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及善于运用知识对选项进行辨析排除。 2. “不论树的影子有多长根永远扎在土里。”若论中华民族根植最深、影响最大的精神品质,必定是爱国情怀。中华民族的爱国情怀( ) ①维系着华夏大地上各民族的团结统一 ②在今天表现为爱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 ③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 ④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强大繁荣的精神动力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①②符合题意,中华民族的爱国情怀维系着华夏大地上各民族的团结统一,在今天表现为爱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 ③④不符合题意,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强大繁荣的精神动力。 故选:A 。 本题考查:中华民族精神 ①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民族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发展。 ②爱国主义:指一个国家的人民在千百年来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对祖国的最深厚感情。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识记及理解的能力,较为简单。基础知识的掌握是学习好文科的基础。学生要注意夯实基础,加强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以避免失分。 1. 当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当高铁跑出“中国速度”,电商平台将世界融于一“网”,扫码支付引领消费时尚,共享单车为“最后一公里”提供解决方案,中国人民的创造精神在新时代里正前所未有地迸发出来。激发亿万劳动者的巨大创造潜能,我们就能推动我国日新月异向前发展大踏步走在世界前列。由此可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 ①必须全面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 ②需要抵制外来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 ③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④必须为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①符合题意,“激发亿万劳动者的巨大创造潜能”表明必须全面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 ②不符合题意,材料所述没有涉及“需要抵制外来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 ③符合题意,激发了潜能和创造精神,我们就能推动我国日新月异向前发展,大踏步走在世界前列,表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④不符合题意,材料所述没有涉及“需要抵制外来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 故选:B。 本题考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民族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发展。 (1)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凝聚和动员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大力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可以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 ①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②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③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④是我国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本题难度适中,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需要首先明确题干的中心思想,将题干主旨与教材的知识点相结合,围绕题干主旨进行选择即可。 2. 安徽省聚焦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安徽好人等现实题材,实施戏曲创作孵化计划。此外,安徽省还举办了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中国农民歌会、中国非遗传统技艺大展、安徽省艺术节等文化品牌活动推出一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反映时代精神、传承良俗美德的现实题材作品。安徽省实施的文化精品创作工程( ) ①坚持了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②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③讲好了中国故事,促进了文化交流 ④有利于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①④正确,安徽省实施的文化精品创作工程聚焦现实题材,传递社会正能量,表明其坚持了为人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有利于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安徽省实施的文化; ②不合题意,精品创作工程正是利用戏曲形式反映现实问题,没有对戏曲本身进行创新,不能体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③不合题意,安徽省实施的文化精品创作工程不是针对对外交流的。 故选:C。 本题考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什么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①近代历史证实,奉行“全盘西化”论或“文化复古主义”,都无法使中华文化走上复兴之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实现中华文化复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③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要求决定的,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根本意愿决定的,是由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决定的。 (2)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①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 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③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④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⑤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⑥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 ⑦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不断创新。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的选项。 1. 2018年11月24日,在济南市山大南路延长线的斑马线上,一位八旬老人准备过马路时,被来往的车流阻挡,90后小伙崔某驾车途经此地时,主动将车停了下来,搀扶老人过马路。崔某的行为受到市民点赞,这告诉人们 ( ) ①平凡人的行为也可成为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②青年人要扣好第一粒扣子,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③人人都能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④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为自觉的行动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①错误,核心价值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②④正确,90后小伙崔某驾车途经此地时,主动将车停了下来,搀扶老人过马路。崔某的行为受到市民点赞,这告诉人们青年人要扣好第一粒扣子,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为自觉的行动。 ③错误,“人人都能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说法绝对。 故选:D。 本题考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①基本内容: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 ②地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①基本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②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一般。要求学生在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正确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及善于运用知识对选项进行辨析排除。 1. 凌晨四点半在长沙市岳麓区麓山路,在一个很不起眼的角落里,一家以年轻读者为主的24小时无人书店依然亮着灯给秋夜清冷的街道带来一抹温暖。店内没有工作人员,桌上的投币箱就是“收银员”。这家无人看管靠信任“存活”的“非帆无人书店”,已静悄悄地开了五年。无人书店的存活反映了( ) ①知荣辱讲正气的文明风尚正在形成 ②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 ③重信守诺的传统美德得到了大力弘扬 ④理想指引人生方向,决定事业成败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①③正确,无人书店的存活,表明无人窃书,这证明人们尤其是年轻人重信守诺,社会正在形成知荣辱、讲正气的文明风尚; ②④不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理想与担当,也未涉及重信守诺的传统美德; 故选:B。 本题考查: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1)原因: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紧紧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 (2)措施: ①要发挥思想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思想道德模范,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感染力。深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思想道德模范常态化。 ②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性工程。弘扬新风尚,坚持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 ③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④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公民个人要加强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本题难度适中,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需要首先明确题干的中心思想,将题干主旨与教材的知识点相结合,围绕题干主旨进行选择即可。 二、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38.0分)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源远流长的经典诗文,是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的瑰宝,它宛如春日的百花,散发着馥郁的芬芳,它又如夏日的繁星,闪烁着夺目的光彩。诗的语言,蕴藏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诗的声音,演绎着不朽历史的风骨铿锵。诵读经典,我们寻找万里河山的广阔,对话圣贤,我们总受千年文字的力量。” 2018年10月是安徽某中学的读书月。10月10日,学校组织学生进行经典诵读比赛,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感受中华经典诗文的艺术魅力,陶冶情操,提升文化品味,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经典的兴趣,增强广大学生文化和道德素质。并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努力营造诵读中华经典古诗文的浓厚氛围,积极推动经典诵读活动进课堂、进校园、进家庭。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文化的特点及影响”的知识分析某中学举办读书月和进行经典诵读比赛的 意义。 【答案】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举办读书月和进行经典诵读比赛,可以营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特定的文化环境; ②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也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举办读书月和进行经典诵读比赛,提供了对学生教育的物质载体; ③文化塑造人生,举办读书月和进行经典诵读比赛,让学生读好书,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增强学生的精神力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解析】本题题目类型意义类主观题,答题范围文化生活,知识限定:“文化的特点及影响”的知识,要求结合材料分析某中学举办读书月和进行经典诵读比赛的意义。材料中强调举办读书月和进行经典诵读比赛,可以营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特定的文化环境,涉及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举办读书月和进行经典诵读比赛属于文化活动,涉及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也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举办读书月和进行经典诵读比赛,涉及优秀文化塑造人生。 本题属于意义类的主观题型,要求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作答,知识限定明确,“文化的特点及影响”的有关知识在教材中的第一单元,内容较多,注意解题的关键是要紧扣材料关键词句并选择对应的知识进行原因分析,考查的是考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水平。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 材料一: 当前已进入了“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通讯社”的自媒休时代,各种意识形态与社会思潮交融和交锋频繁,国内格局变动带来的利益分化使意识形态工作变得更加复杂。自媒体给信息传播方式和群众接受方式带来了极为深刻的变革,极大地改观了传统社会的结构和运行逻辑,成为人们迅速便捷地获得信息的重要途径,给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传播带来一定的机遇,但也带来巨大的挑战。 材料二: 弗拉基米尔•阿尔乔莫福曾指出:“信息是一种有力的意识形态和政治的武器,它可用来颠覆政权。”面对自媒体时代的各种挑战,我们需要通过构建权威话语主体、丰富话语内容、转换话语方式、优化话语环境,以此来提升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与主导权。 结合材料一,运用第八课《走进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我们应该如何破解自媒体对主流意识形 态话语传播带来的挑战。 结合材料二,运用“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的知识谈谈在现阶段如何提升主流意识形态话 语权与主导权。 很多学生经常使用微博、微信等自媒体。请你为正确使用自媒体提两点建议。 【答案】【小题1】(1) ①自媒体越活跃,文化产品越丰富,文化生活越繁荣,越不能放任自流,越需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②从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出发,将理论化话语转换为大众化、通俗化、日常化话语,不断丰富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内容,大力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③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人民群众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能力。 ④加强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文化在人民大众文化生活中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其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2) ①要提升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与主导权,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上紧密团结在一起。 ②必须加强理论武装,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凝聚民族复兴的坚定意志和磅礴力量。 ③必须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④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⑤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 (3) ①提升法律意识与意识形态安全素养,自觉抵制各类非主流意识形态信息。 ②不信谣不传谣,转发网络信息与新闻必须确保信息源可靠和可信。 【小题2】 【小题3】 【解析】(1)本题为措施类主观题,要求学生结合材料一,运用第八课《走进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我们应该如何破解自媒体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传播带来的挑战。本题实际考查文化市场对生活的影响,因此,学生可从加强管理、正确引导;从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出发,大力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人民群众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加强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等方面进行分析作答。 (2)本题为措施类主观题,要求学生结合材料二,运用“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的知识谈谈在现阶段如何提升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与主导权。本题考点明确,切开较小,实际为简答题,学生可直接运用教材相关知识进行分析作答。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为正确使用自媒体提两点建议。学生言之有理即可。如:提升法律意识与意识形态安全素养,自觉抵制各类非主流意识形态信息。不信谣不传谣,转发网络信息与新闻必须确保信息源可靠和可信 (1 )本题为措施类主观题,解答措施类试题一般“一审、二定,三落实”的方法。所以“一审”就是要审读设问和材料,明确设问和材料所包含的信息。“二定”在审读的基础上,依据材料信息或者设问信息,明确此题的知识指向和主体指向。“三落实”就是通过对材料和设问的分析,实现从设问到教材知识的落实,明确具体的知识体系。 (2)本题为措施类主观题,实则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材料信息来反思所学的内容,以此来加深知识的掌握程度。只要掌握好基础知识就可做好本题。考生在复习备考过程中一定要夯实基础知识,强化记忆和理解。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学生言之有理即可,但要注意设问条件及指向,以避免失分。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2.0分) 1. 首届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今天在上海展览中心正式拉开帷幕。沪苏浙皖优秀文化企业齐聚亮相全面展示长三角文化融合与创新发展成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措施 依据 近年来锡设立1亿元文化产业专项资金,用于扶持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示例: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江苏展区推出了巧夺天工的苏扇、核雕、漆器、玉器、蓝印花布、雕版印刷、水晶等反映传统文化的展品。 ① 无锡某企业的BOE画屏可以将数字化的绘画、影像、文物、非遗等艺术品通过物联网技术进行欣赏和交易,让艺术变得触手可及。 ② 文博会旨在吸引全国、全球优秀文化产业资源集聚,搭建长三角及中外文化交流的平台。 ③ 作为传统的报纸,文汇报积极与新媒体进行融合,给读者带来新的阅读体验。 ④ 列出与表格各项措施相对应的《文化生活》依据。 【答案】①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②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超越时空局限,实现文化的传递、沟通和共享。 ③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能推动文化的发展。 ④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解析】本题题目类型依据类主观题,答题范围文化生活,要求列出与表格各项措施相对应的《文化生活》依据。“江苏展区推出了巧夺天工的反映传统文化的展品”的依据涉及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通过物联网技术进行欣赏和交易”的依据是大众传媒的作用;文博会的作用涉及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能推动文化的发展;“文汇报积极与新媒体进行融合”涉及依据是文化创新的意义。 本题属于依据类的主观试题,要求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作答,知识限定不明确,因此这类试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解题时要紧扣设问和材料中的关键词句将课本知识迁移到答案中,要求学生对教材内容比较熟悉并对材料内容有一定的分析能力。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