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2 发布 |
- 37.5 KB |
- 2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题
渭滨区2018-2019-1高二年级政治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①中国与多米尼加、塞尔瓦多建交,同布基纳法索复交 ②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纪念大会隆重召开 ③我国继续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 ④某市进行道德模范评选活动 A. ①② B. ②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化现象。①:中国与多米尼加、塞尔瓦多建交,同布基纳法索复交,属于政治现象,①排除。 ②: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纪念大会隆重召开,属于文化现象,②符合题意。 ③:我国继续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属于经济现象,③排除。 ④:某市进行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属于文化现象,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点睛】文化的内涵与形式:(1)内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2)形式: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2.针灸萌发于新石器时代,当人们发生某些病痛或不适时,用尖锐的石器按压疼痛不适的部位,使原有的症状减轻或消失。最早的针具是砭石,继而用各种树枝作为施灸工具,逐渐发展到针灸。针灸属于文化中的 ①非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 ②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 ③自然科学和技术 ④语言和文字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A 【解析】 【详解】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①符合题意,针灸属于自然科学和技术,是非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②不合题意,针灸是自然科学,属于非意识形态的部分。③符合题意,针灸文化属于自然科学和技术。故选A。④不合题意,针灸不是语言和文字。 3.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时强调,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焕发出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仍然是激励我们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这表明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A. 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B. 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C.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D. 文化作为一种物质力量,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答案】B 【解析】 【详解】A:材料没体现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排除A。 B: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焕发出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仍然是激励我们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这是强调文化的作用,说明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B适合题意。 CD: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先进健康的文化有积极的促进作用,CD错误。 故本题选B。 【点睛】文化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也不能简单地认为文化是经济的派生物和附属品。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有时候文化会超前于经济的发展,有时候文化则落后于经济的发展。 4.2018年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6周年。76年来,“文化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激励一代又一代文艺工作者走出书斋,投身沸腾的生活,走入人民大众之中,创作出一批批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作品。这说明 ①文化是人们推动时代进步的物质力量②优秀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③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④优秀的文化可以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A. ②④ B. ①④ C. ①② D. ②③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化的作用、优秀文化的影响、文化的特点。①: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①错误。 ②④:76年来,“文化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激励一代又一代文艺工作者走出书斋,投身沸腾的生活,走入人民大众之中,创作出一批批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作品,表明优秀文化可以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也表明优秀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②④符合题意。 ③:材料不涉及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③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点睛】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文化对人的影响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2.表现:(1)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取决于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文化程度等)(2)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影响因素:文化环境、知识素养、价值观等)3.特点:(1)潜移默化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但并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接受,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2)深远持久的影响,无论表现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上,还是表现在生活方式的其他各个方面,都是深远而持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4.优秀文化的作用: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启示:个人:要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要主动地、自觉地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 5.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最主要的是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主要是因为( ) A.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B.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C. 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D. 只要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 【答案】A 【解析】 【详解】BC的说法没有错误,但这不是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原因;D的说法过于绝对,错误;题干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最主要的是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主要是因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A正确。故选A。 6.“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不同文明是不同民族智慧的结晶,它们之间只有特色、地域之别。尽管文明冲突、文明优越等论调不时沉渣泛起,但是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 ①要有包容胸怀,学会从不同文明中汲取智慧和营养 ②要坚持求同化异,促进不同文明和谐共生、相得益彰 ③要尊重多样文明,推动不同文明在平等基础上交流互鉴 ④不能用一种文明统一天下,而应集中文明统领天下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对待文化多样性。①③:对待文化多样性,我们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①③符合题意。 ②:文化具有多样性,我们坚持求同存异,而不是求同化异,②错误。 ④: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特色的文明,用一种或几种文明统领天下都是错误的,④错误。 故本题选B。 【点睛】本题属于组合选择题,可采用以下方法解答:1.排除法。就是对照题干的规定性,先找出错项,再找出与题意不符或者与题意无关的选项,依次排除错项、与题意不符或者与题意无关的选项的方法,本题可排除②④。2.代入法。就是在弄清题干要求的前提下,先从参与组合次数最多的选项人手,对其正误进行分析判断,然后代入,从而排除错误选项的方法。3.组合法。即以题干的要求为标准,先审视所列的各项,判断出很有把握的正确选项,然后将正确选项组合,再到题肢中寻觅答案的方法。 7. 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申报的“中医针灸”和“京剧”及一些重要建筑列入《人类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我国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因为 ①文化遗产是维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②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③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实现人类文明趋同④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化遗产。①: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维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①错误。 ②: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②正确。 ③: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而不是实现人类文明趋同,③错误。 ④: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保护文化遗产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④正确。 故本题选B。 【点睛】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8.文化传播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才能实现。传媒大体经历了____等发展阶段。 A. 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 B 文字、口语、印刷、电子和网络 C. 口语、文字、电子和网络、印刷 D 文字、口语、电子和网络、印刷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传媒发展阶段。A:传播媒介,简称为传媒。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A正确。 BCD:三项均颠倒了传媒的发展阶段,BCD排除。 故本题选A。 【点睛】传播媒介,简称为传媒。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称为大众传媒。 9.中国人的传统习俗中极重祭祀,祭祀死者,使生者的品德更高尚。《论语》里的一句经典即是此义: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这说明 A. 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B. 要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C. 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华 D. 要全面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A不合题意,材料不涉及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B符合题意,“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是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培育出忠厚老实的百姓,说明要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C表述错误,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华; D表述错误,传统文化有优秀的也有糟粕,因此不能全面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故选B。 10. “尊古而不泥古,创新而不忘古”,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继承传统是文化创新的必要前提 ②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与动力 ③文化创新离不开社会实践 ④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④说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要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要坚持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故入选; ②说法错误,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排除; ③不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文化创新要继承传统,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故选D。 11.《中国文化报》载文指出,“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文化的创新,需要这种开阔胸怀与谦虚精神。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A. 文化创新就是要谦虚地借鉴吸收其他国家、民族的一切文化 B. 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博采众长 C. 只要有开阔的胸怀与谦虚的精神就能实现文化创新 D. 文化创新能够推动实践的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化创新。A:文化创新需要借鉴吸收其他国家、民族的一切文明成果,而不是借鉴吸收其他国家、民族的一切文化,A错误。 B:“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意思是泰山之所以有这样的高度,正是因为不拒绝渺小的土壤,堆砌而成才能形成如今的成就;江河之所以有这样的深度,正是因为不拒绝细微的溪流,汇流而成才能形成如今的规模,这说明了文化的创新需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博采众长,B符合题意。 C:“只要有开阔的胸怀与谦虚的精神就能实现文化创新”说法过于绝对化,C错误。 D:材料中引言不能体现文化创新能够推动实践发展,D排除。 故本题选B。 12.“水性使人通,山性使人塞。”地处华东水乡的吴越文化和处于内陆山寨的滇黔文化,虽然都是多种文化交融的产物,但两者之间也存在着差异。这说明( ) A. 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B. 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C.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区域特征明显 D. 在中华大地上,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 【答案】C 【解析】 【详解】ABD不合题意,均排除; C符合题意,“地处华东水乡的吴越文化和处于内陆山寨的滇黔文化,虽然都是多种文化交融的产物,但两者之间也存在着差异”,这说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区域特征明显。 故选:C。 13.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问题上,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我们应对世界范围相互激荡的各种思想文化的“主心骨”是指 A. 优秀传统文化 B.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C. 爱国主义精神 D.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ABC:三项均不是应对世界范围相互激荡的各种思想文化的“主心骨”,ABC排除。 D: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心骨”作用,D正确。 故本题选D。 【点睛】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1)最重要的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心骨”作用。(2)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3)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要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汲取各民族的长处。(4)继往开来,与时俱进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5)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14. 当前,“汉字危机”现象不容忽视。由于长期使用电脑,许多人面临着提笔忘字的尴尬。必须高度重视汉字书写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因为汉字是( ) ①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②世界上使用时间最久的文字 ③中华文化的重要传播媒介 ④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③符合题意,必须高度重视汉字书写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因为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中华文化的重要传播媒介; ②不合题意,汉字并非世界上使用时间最久的文字; ④不合题意,文字的发明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故选:B。 【点睛】汉字的作用: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汉字文化内涵丰富,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这里要注意的是,有时,选项说“汉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这种说法夸大了汉字的作用。要引起考生注意。 15.在中国革命、建设各个历史时期,无数烈士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矢志奋斗、英勇牺牲。这体现了中国人民所具有的民族精神是 ①奋斗精神②团结精神③创新精神④梦想精神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①④:无数烈士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矢志奋斗、英勇牺牲,体现了仁人志士的奋斗目标,体现了伟大的奋斗精神、伟大的梦想精神,①④符合题意。 ②:材料不体现伟大的团结精神,②排除。 ③:创新精神,这不属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创造精神属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③错误。 故本题选C。 【点睛】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伟大的创造精神,伟大的奋斗精神,伟大的团结精神,伟大的梦想精神。 16.全国两会上,一些代表、委员指出,我国文化演出市场存在追求豪华演出效果、高票价盛行等现象,这让普通民众难以享受到文化惠民的成果。这说明 ①文化演出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②需要对文化演出市场加强管理和正确引导 ③文化演出要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④文化演出丰富了民众的文化生活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发展大众文化的要求。①: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①错误。 ②③:“我国文化演出市场存在追求豪华演出效果、高票价盛行等现象,这让普通民众难以享受到文化惠民的成果”,启示我们要加强对文化演出市场的正确引导,要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②③符合题意。 ④:材料反映的是负面现象,不能说明文化演出丰富了民众的文化生活,④排除。 故本题选C。 【点睛】文化传播的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则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总之,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发展大众文化的指导原则:要坚持以马克思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 17.习近平强调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这要求我们 ①在意识形态领域应对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采取灵活的态度 ②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要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 ③坚持问题导向,以意识形态工作为中心抵制错误思潮的影响 ④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①: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社会思潮,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而不能采取灵活的态度,①错误。 ②: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要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②正确 ③: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③错误。 ④: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④正确。 故本题选C。 18.近日,广电总局提出广播电视邀请嘉宾坚持“四不用”标准:对党离心离德,品质不高尚的演员坚决不用;低俗、媚俗、恶俗的演员坚决不用;思想境界、格调不高的演员坚决不用;有污点、有绯闻,有道德问题的演员坚决不用。另外,广电总局明确要求,纹身艺人、嘻哈文化、亚文化(非主流文化)和颓废文化坚决不用。下列分析不符合坚持上述标准的观点是 A.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B.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兴盛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C. 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 D.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意识形态领导权。AB: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兴盛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AB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C:广电总局提出广播电视邀请嘉宾坚持“四不用”标准,说明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C不符合试题规定性,排除 D: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D错误但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点睛】1.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为什么? (1)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对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2)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社会主义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要求; (3)当前我国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增长,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因此,党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怎么办?)1.党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怎么办)2.党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必须加强理论武装,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凝聚民族复兴的力量。(怎么办?)3.党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必须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怎么办) 2.怎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或发展先进文化、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2)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3)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不断创新。 (4)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只有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才会永葆生机和活力。 (5)以思想道德建设为核心,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加强公民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6)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3.发展大众文化的要求::(1)大众文化的标准: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2)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大众文化需要。①特点: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②原因: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丰富精神文化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期盼。③态度:应该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包括经典的和流行的,传统的和时尚的,高雅的和通俗的,严肃的和娱乐的。(3)指导原则:要坚持以马克思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 19.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同心同德迈向前进,关键是高举理想信念的旗帜。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①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②要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③必须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 ④要引导人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远大理想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开展理想信念教育。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①错误。 ②③:开展理想信念教育要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必须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②③正确。 ④:要引导人们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④错误。 故本题选B。 【点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必须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 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 国家观、文化观,坚定共产主义远大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必须坚持学而信、学而思、学而行,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坚定的意志和自觉的行动。我们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20.习近平总书记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下列关于哲学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②哲学是“科学之科学”,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 ③ 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基础 ④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正确,从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来看,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②错误,哲学并不是“科学之科学”,哲学不能取代具体科学; ③错误,各门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④正确,从哲学与具体科学来看,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故选C。 【点睛】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又有差别,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差别之一。哲学从总体上揭示人与世界的关系,研究世界的本质与规律,而各门具体科学从某一方面,某一领域来研究世界,把握某一特殊规律。两者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差别之二。哲学还是一种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中,哲学与政治密切相关。具体科学中的自然科学则不具有阶级性。 2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 ) A. 固有属性 B. 唯一特性 C. 根本属性 D. 存在方式 【答案】B 【解析】 【详解】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B项符合题意;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A项说法错误;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CD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B。 【点睛】 客观实在性是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既包括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自然事物,也包括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活动。它独立于我们的精神而存在,构成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22. 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人类欲望的无限上升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世界气候面临越来越严重的问题,二氧化碳排放量越来越大,地球臭氧层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机,全球灾难性气候变化屡屡出现,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这说明 A. 规律是客观的,违背规律必然遭到规律的惩罚 B. 规律是客观的,人无法有效地应对自然灾害 C. 自然界是客观的,应当限制人类改造自然 D.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环境保护 【答案】A 【解析】 【详解】A正确,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人类欲望的无限上升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世界气候面临越来越严重的问题,二氧化碳排放量越来越大,地球臭氧层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机,全球灾难性气候变化屡屡出现,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这说明规律是客观的,违背规律必然遭到规律的惩罚; B错误,人无法有效地应对自然灾害,此观点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错误,限制人类改造自然的说法错误; D错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可以环境保护。 故选:A。 23.2018年7月27日,中国的天文爱好者欣赏到了“火星冲日”的天象奇观。“火星冲日”是指火星和太阳分别位于地球的两侧,且三者排列成大致一条线,这时的火星距离地球比平时相对更近一些,从地球看过去,火星会更加明亮。该天象奇观的发生 ①自然物的变化发展与人的意识无关②客观实在性是自然物固有的根本属性 ③自然物的运动变化有其固有的规律性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世界的物质性。①:人类社会产生以后,自然物的变化发展就打上了人的意识的烙印,①错误。 ②: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②错误。 ③④:“火星冲日”的天象奇观,反映了自然界中的事物有其固有的运动变化规律,也证明了自然界的物质性,③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24.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就是说( ) ①真理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②只要敢于反对权威,就能找到真理 ③要敢于否定,树立革命批判精神 ④坚持真理就是要抛弃所有旧知识 A. ②④ B. ①② C. ③④ D. ①③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③:“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是因为真理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不存在绝对真理;也说明亚里士多德敢于否定,具有革命批判精神,①③符合题意。 ②:我们不能迷信权威,但并不意味着要“反对权威”,也并不是只有反对权威就能树立创新意识,②说法错误。 ④说法错误,我们要坚持真理,对旧有知识应“扬弃”而不是“抛弃”, 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D。 【点睛】真理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1、真理都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3、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树立创新意识 (1)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创新是对既有理论、实践的突破,要创新就要有批判和发展。 (2)基本要求: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25.2018年8月,我国科学家经过努力攻关,在国际上首次人工创造了单条染色体的真核细胞。这项成果意味着天然复杂的生命体系可以通过人工干预变简约,自然生命的界限可以被打破,甚至可以人工创造全新的自然界不存在的生命。这一事例反映的认识论道理是 ①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可以超越具体条件的限制 ②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断丰富着客观事物的基本属性 ③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强大动力 ④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发展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主观能动性。①: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不能超越具体条件的限制,①错误。 ②:客观事物的基本属性具有客观性,人的主观能动性不能不断丰富着客观事物的基本属性,②错误。 ③④:“这项成果意味着天然复杂的生命体系可以通过人工干预变简约,自然生命的界限可以被打破,甚至可以人工创造全新的自然界不存在的生命”,这说明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强大动力,也说明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发展,③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二、非选择题 26.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感动中国人物评选、中国好人榜、时代楷模事迹宣传……在全国各地轰轰烈烈开展的模范评选与宣传活动,让我们感受到了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人性的高尚与光辉,他们每个人的事迹,都是弘扬社会正能量的缩影,带领我们形成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和道德风尚。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生活的知识,说明我国开展各类模范评选和宣传活动的原因。 【答案】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开展模范评选和宣传活动有利于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推动社会发展。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开展模范评选和宣传活动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方向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开展模范评选和宣传活动有利于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及综合国力。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文化塑造人生。开展模范评选和宣传活动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模范评选与宣传活动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从《文化生活》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分析综合演绎归纳的思维能力,考查考生描述阐释事物、探究论证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生活的知识,说明我国开展各类模范评选和宣传活动的原因。知识限定比较具体,属于微观考查。考生可先回顾文化与生活的相关知识,然后结合试题设问与试题情境圈定知识角度:文化的作用、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与综合国力、文化对人的影响。考生运用这些知识要点结合材料分析,形成答案要点。①文化的作用角度:联想主干知识: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开展模范评选和宣传活动有利于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推动社会发展。 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角度:联想主干知识: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开展模范评选和宣传活动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方向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③文化与综合国力角度:联想主干知识: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开展模范评选和宣传活动有利于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及综合国力。 ④文化对人的影响角度:联想主干知识: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文化塑造人生。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开展模范评选和宣传活动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点睛】本题属于“原因类”主观题,以“为什么……”的形式呈现。通常要分析这样做的依据、必要性和意义,“依据”即与试题设问相关联的理论知识;“必要性”一般教材也会有相应的论述,或者从材料中提炼;“意义”需考生围绕试题主题阐发,一般用“……有利于……”的句式或者动词(促进、增强、推动、保障,等等)引领的句式表述。 27.中华传统礼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仁义礼智信”是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头。 但是在传统礼仪文化现代转换方面,传统礼仪文化精神内核的现代转化出现矛盾和不相容的问题。如礼让与竞争间的关系,古代行事作风都讲究礼让,但现代人饱含着强烈的竞争意识,人们在相互争夺的环境下逐渐迷失本性,遗忘了自身具有的优秀品质。另外,传统礼仪文化中繁文缛节的简易操作面临问题,传统礼仪文化中复杂的程序、过多的条框讲究使追求简单化的现代人望而生畏。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知识分析如何实现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当代价值。 【答案】实现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当代价值需要继承传统,促进其创造性转化。传统礼仪文化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与发展,其礼仪规范中的一些繁文缛节和个别内容已经不适应现代这会,因此,需要在顺应新形势下对其创造性地进行传承和转化。实现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当代价值需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进行创造性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需要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底蕴和内涵,对内容和形式进行创新。 【解析】 【分析】 本题以中华传统礼节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以中华传统礼节的现代转换为材料,从《文化生活》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能力,考查考生描述阐释事物、探究论证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知识分析如何实现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当代价值。知识限定比较具体,属于微观考查。考生可先回顾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知识,然后结合试题设问与试题情境圈定知识角度,结合材料,考生可以从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进行文化创新必须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进行创造性发展;从文化创新的要求上联想到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又体现时代性,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上联想到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创造性转化。考生将这样的思路整合,形成答案要点。 【点睛】解答本题,需要考生整合相关知识,考生抓住试题设问中的关键词“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当代价值”意指对中华传统礼仪文化进行创造性发展、创新性转化,赋予时代内容,然后思考整合与之相关的知识要点,组织作答。 28.2018年3月1日,中央电视台播出《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颁奖典礼。在过去的10多年中,《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在社会上赢得了广泛赞誉,被评价为“中央电视台第一品牌”。10多年来,中国涌现出的100多位“感动人物与群体”,集中展示了我国的“精神脊梁”,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秀品质,集中诠释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真情与挚爱,集中反映了新时期人民群众昂扬向上的精神追求。 (1)我国民族精神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2)结合材料,分析说明“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是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 【答案】(1)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 (2)①要立足社会实践,做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建设者。“感动中国人物”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使中华民族精神得到传播和弘扬。②必须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感动中国人物”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优秀品质,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③“感动中国人物”集中反映了新时期人民群众昂扬向上的精神追求,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以《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展示的精神追求为材料,从《文化生活》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描述阐释事物、探究论证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第(1)问,本题要求考生回答我国民族精神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知识的考查具体而明确,属于微观层面的考查。考生可先回顾我国民族精神的具体内容的相关知识,主要两个层次:一核心、四具体内涵,分别是爱国主义,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考生根据自己对该知识点的掌握程度直接回答即可。 第(2)问,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分析说明“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是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知识范围未做限定,属于宏观考查。考生需结合试题情境与试题设问圈定答题的角度,本题的题眼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又属于措施类试题,考生运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途径这一知识点结合材料分析,形成答案要点。 ①实践角度:联想主干知识:要立足社会实践,做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建设者。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感动中国人物”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使中华民族精神得到传播和弘扬。 ②继承发扬角度:联想主干知识:必须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感动中国人物”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优秀品质,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 ③总结陈述:“感动中国人物”集中反映了新时期人民群众昂扬向上的精神追求,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点睛】第(1)问,简答题,考生根据自己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直接作答即可。第(2 )问,解题的关键是知识要点的确定,考生需先确定知识角度,从试题指向中确定: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途径: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作用。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③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思想的影响。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⑤对青年而言,人人都应当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建设者,肩负起为中华民族强本固基的文化使命。⑥最根本的是立足实践。然后从中选择与试题关联的要点进行答题。 29.新农村建设的灵魂,L市注重用文化乐民、育民、惠民。突出文化引领作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不断丰富新农村建设内涵;突出文化特色品位,总体定位“民居风格协调一致,色调清新淡雅”,充分展现地域文化风韵;突出文化成果共享,加快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突出文化塑造功能,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魂”,提振农民精气神。 结合材料,分析L市注重文化建设是如何体现意识能动作用的。 【答案】L市突出文化成果共享是为了乐民、育民、惠民,体现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L市充分尊重民意,丰富了新村建设内涵,自觉选择地域文化总体定位,展现了地域特色,体现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L市突出文化塑造功能,突出文化引领当地新农村建设的作用,体现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L市突出文化塑造功能,能提振农民精气神,体现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新农村建设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以L市注重文化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成果为材料,从《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描述阐释事物、探究论证问题、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分析L市注重文化建设是如何体现意识能动作用的。知识范围未做限定,属于宏观考查。考生需结合试题情境与试题设问圈定答题的角度,、试题设问指向给了考生提示,解答本题知识角度主要是意识能动作用,主要涉及意识活动的目的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对改造客观世界的指导作用、对人体生理活动的调节和控制作用。考生运用这些知识要点结合材料分析,形成答案要点。 ①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角度:联想主干知识: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L市突出文化成果共享是为了乐民、育民、惠民。 ②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角度:联想主干知识: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L市充分尊重民意,丰富了新村建设内涵,自觉选择地域文化总体定位,展现了地域特色。 ③对改造客观世界的指导作用角度:联想主干知识: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L市突出文化塑造功能,突出文化引领当地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④对人体生理活动的调节和控制作用角度:联想主干知识: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L市突出文化塑造功能,能提振农民精气神。 【点睛】本题属于“体现类”主观题,以“……体现……”的形式呈现。试题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考查考生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的能力和方法。既要求考生掌握某观点的具体内涵,又要与题设材料相结合,做到材料与观点一一对应。回答时首先应思考该观点的具体内容,并将材料与观点的具体内容对应起来,根据与材料关联的程度,安排观点表述的顺序。 30.2018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经投票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这是时代大势所趋,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举措,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有力的宪法保障。 “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在保持宪法连续性、稳定性、权威性的基础上,推动宪法与时俱进、完善发展,这是我国法治实践的一条基本规律。 自1954年首部宪法通过,我国宪法一直处在探索实践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中。1982年宪法公布实施后,根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与发展,我国遵循宪法法律发展规律,分别于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和2018年进行了5次修改。 (1)结合材料,阐述2018年我国第五次修改宪法的辩证唯物论依据。 (2)请谈谈我国5次修宪的历程所体现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智慧。 【答案】 (1)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宪法修改是时代大势所趋,做到了从实际出发。 ②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要求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修宪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有力宪法保障。 ③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要求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宪法修改遵循了宪法法律发展规律。 (2)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根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与发展,我国宪法不断与时俱进。 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随着我国不同时期的发展需要,宪法不断修订实现了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检验和发展真理。我国宪法一直处在探索实践和不断完善。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宪法修正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以建国以来几次宪法修正为材料,从《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分析综合演绎归纳的思维能力,考查考生描述阐释事物、探究论证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第(1)问,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阐述2018年我国第五次修改宪法的辩证唯物论依据。知识范围未做限定,属于宏观考查。考生需结合试题情境与试题设问圈定答题的角度,试题设问指向给了考生提示,解答本题知识角度是辩证唯物论,考生可先回顾辩证唯物论的相关知识,主要是三个关键词:物质、意识、规律。然后结合试题材料圈定知识要点:物质决定作用、意识能动作用、规律普遍性客观性,考生运用这些知识要点结合材料分析,形成答案要点。 ①物质决定作用角度:联想主干知识: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宪法修改是时代大势所趋,做到了从实际出发。 ②意识能动作用角度:联想主干知识: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要求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修宪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有力宪法保障。 ③规律普遍性客观性角度:联想主干知识: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要求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宪法修改遵循了宪法法律发展规律。 第(2)问,本题要求考生谈谈我国5 次修宪的历程所体现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智慧。知识范围未做限定,属于宏观考查。考生需结合试题情境与试题设问圈定答题的角度,试题设问指向给了考生提示,解答本题知识角度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考生可先回顾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相关知识,主要是三个关键词:实践、真理、认识。然后结合试题材料圈定知识要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具体性条件性、认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考生运用这些知识要点结合材料分析,形成答案要点。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角度:联想主干知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根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与发展,我国宪法不断与时俱进。 ②真理具体性条件性角度:联想主干知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随着我国不同时期的发展需要,宪法不断修订实现了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认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角度:联想主干知识: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检验和发展真理。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我国宪法一直处在探索实践和不断完善。 【点睛】本题属于分析说明题。回答分析说明类问题,主要按以下思路进行:第一步,分析材料,把握主题,联想相关知识。第二步,围绕主题,回归教材,确认知识。以试题反映出的问题为中心与教材联系,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结合点”。第三步,紧扣题意,合理作答。通常,我们只要将教材中的基本原理与材料一一对应,用理论分析材料即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