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四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2专题练习(江苏专用)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四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2专题练习(江苏专用)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       板块一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宏观整合——建知识体系]‎ ‎[微观理清——明答题要点]‎ ‎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 ‎(3)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的观点和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2.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 ‎(1)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2)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运动而否认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3.意识能动性的特点和表现 ‎(1)特点: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②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2)作用: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总之,意识具有能动性,它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又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 ‎①原理: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 ‎②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 ‎(2)意识的能动作用 ‎①原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丧失斗志。‎ ‎②方法论: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5.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①原理:规律是客观的,又是普遍的。‎ ‎②方法论: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2)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①原理: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人可以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 ‎②方法论: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6.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要求 ‎(1)做事情要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尊重客观规律。‎ ‎(2)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3)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4)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真题悟通——学答题规范]‎ ‎[例1] (2016·天津高考·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浙江吉利集团对沃尔沃的成功并购具有典型意义。2002年该集团根据世界汽车工业格局和自身条件,萌发了海外并购的念头。为实现从低端到高端的跨越式发展,吉利集团选择并购沃尔沃,为此制定了完备的方案,遵循国际商业规则,运用市场运作方式,吉利集团于2010年8月成功完成对沃尔沃的并购。‎ 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知识,分析吉利集团案例对国内企业海外并购的启示。‎ ‎[解析] 设问知识限定为“唯物论”。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如下:“根据世界汽车工业格局和自身条件,萌发了海外并购的念头”“制定了完备的方案”“遵循国际商业规则,运用市场运作方式……完成对沃尔沃的并购”。分别可以对应“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意识的能动作用;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等唯物论知识。‎ ‎[答案] ①吉利集团的海外并购充分考虑了世界汽车工业格局和自身条件,这启示国内企业海外并购时,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②吉利集团通过恰当选择对象,科学制定方案,从而成功实施并购,这启示国内企业海外并购时,要充分发挥意识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能动作用。③吉利集团遵循市场规则,成功并购,实现转型升级。这启示国内企业海外并购时,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 最常见的考法是通过呈现我国或地方发展中的重大热点问题,综合考查对唯物论相关理论的理解运用和对材料有效信息的解读能力,主观题居多,亦有选择题。措施类、体现类和评析类试题居多。准确识记、理解唯物论的主要原理及方法论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两类相关试题的答题模板 ‎(1)运用唯物论知识,说明为什么要做某事?‎ ‎①物质决定意识(原理、方法论)+分析材料 ‎②规律客观性原理(原理、方法论)+分析材料 ‎③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方法论)+分析材料 ‎(2)运用唯物论知识,说明怎样做某事?‎ ‎①物质决定意识(原理、方法论)+分析材料 ‎②规律客观性原理(原理、方法论)+分析材料 ‎③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方法论)+分析材料 ‎④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原理、方法论)+分析材料 ‎⑤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分析材料    ‎ ‎[宏观整合——建知识体系]‎ ‎[微观理清——明答题要点]‎ ‎1.实践 ‎(1)实践的特征: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客观物质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2)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有积极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错误的理论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2.真理 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具有客观性、具体性和条件性。‎ ‎3.认识过程 ‎(1)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2)方法论: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真题悟通——学答题规范]‎ ‎[例2] (2015·全国卷Ⅰ·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纪录片《记住乡愁》于2015年元旦在央视首播。该片选取100多个传统村落,围绕中华美德的千百年传承,一集一村落、一村一传奇,采取纪实手法讲述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有坚守精忠报国、宁死不屈民族气节的,有传承诚信为本、诚实待人村风的,有秉持积善成德、助人为乐精神的,有倡导邻里和睦、守望相助的,有崇尚尊重生命、敬畏自然的……‎ ‎《记住乡愁》的播出引发社会强烈反响。古建筑学者将其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立体的教科书,现成的博物馆”,历史学者认为《记住乡愁》呈现了一幅生动的乡村历史画卷,民俗学者从节目中看到了一个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石”,社会学者强调汲取传统乡村社会治理的智慧和经验……‎ 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不同学者从《记住乡愁》中获得不同感受的原因。‎ ‎[解析] 本题考查认识论的有关知识,设问指向不同学者获得不同感受,属于原因类试题,要从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角度回答,主要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的客观性、认识的反复性角度思考,并围绕上述知识结合材料分析。这是教材中的一个常规性题目,难度不大,只是组织答案过程中注意与材料内容的结合。‎ ‎[答案]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受到主体状况、客体状况以及认识条件的制约,不同学者在知识背景、兴趣爱好、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纪录片涉及传统村落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村规民约、民风民俗、社会管理等多方面的内容,导致不同学者感受的差异性。‎ 以非选择题形式考查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时,往往从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两个方面进行考查,有时也结合实践的特征,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等认识论的相关知识综合考查,还会从“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角度并结合唯物论的相关知识综合考查。通常的考查角度有:措施类(怎么做)、说明类(体现)、依据类、认识类(分析)等。    ‎ ‎[宏观整合——建知识体系]‎ ‎[真题悟通——学答题规范]‎ ‎[例3] (2015·山东高考·节选)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法律的权威在于法之必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总体上有了法律的规范和引导。但实践发展永无止境,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也永无止境。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只有把“纸面上的法”真正落实为“行动中的法”,才能切实推进法治国家建设进程。‎ 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知识,分析材料所体现的道理。‎ ‎[解析] 本题以依法治国为背景,从哲学角度考查对材料的理解,答题时首先注意答题范围,其次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再进行材料与原理的对接,筛选出正确的哲学道理。‎ ‎[答案]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提供了法律的规范和引导,体现了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②实践发展永无止境,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也永无止境,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具有无限性。③必须把“纸上的法”落实为“行动中的法”,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常见考法是通过呈现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的认识变化或争论作为背景,综合考查调动运用唯物论和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查角度以体现类、措施类和理解类居多,对材料有效信息与相关理论的对接能力要求较高。整合唯物论中物质与意识、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认识论中实践观、真理观等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这是解答此类试题的重点。    ‎ ‎       板块二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宏观整合——建知识体系]‎ ‎[微观理清——明答题要点]‎ ‎1.联系的特征 ‎(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联系是普遍的。‎ 方法论: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联系具有多样性。‎ 方法论: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2.联系的环节、联系与发展 辩证否定是联系的环节,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3.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1)原理: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2)方法论: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掌握系统优化方法;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4.系统优化方法 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坚持系统优化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真题悟通——学答题规范]‎ ‎[例1] (2014·大纲卷·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强调:政府职能转变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转变国务院机构职能,必须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国务院机构改革重点围绕转变职能和理顺职责关系,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根据改革方案,撤销铁道部,将铁路发展规划和政策的行政职责划入交通运输部,整合加强卫生和计划生育、食品药品、新闻出版和广播电影电视、海洋、能源管理机构。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设置组成部门25个。‎ 材料二 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中国铁路总公司于2013年3月挂牌成立,承担铁道部的企业职责,负责铁路运输统一调度指挥,经营铁路客货运输业务,承担专运、特运任务,负责铁路建设,承担铁路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等。中国铁路总公司承接铁道部的相关资产、负债和人员,注册资金为10 360亿元,是中央管理的国有独资企业。‎ 国务院机构改革在行政体制改革的整体布局中具有重要地位,运用整体与部分关系的原理加以说明。‎ ‎[解析] 本题设问明确要求运用整体与部分关系的原理说明国务院机构改革在我国整个行政体制改革中的地位,答题时首先应指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原理,然后指出国务院机构改革属于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一部分,最后说明国务院机构改革作为部分对整体的作用。‎ ‎[答案] 事物是由若干部分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整体,整体居于主导地位,部分影响整体,关键部分的功能对整体的功能具有决定性作用。国务院机构改革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管理科学化水平的重要环节。推进国务院机构改革,进一步理顺政府和市场、政府和社会、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进而推动我国行政体制整体改革。‎ 本题考查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这一原理,答题时可以对点论述,再结合材料,一般组织答案就比较完整了。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是高考命题中的常考考点,所以我们对这一部分知识的把握,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整体与部分关系的把握上,还要掌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系统优化的方法等知识,这样答题时才能做到举一反三,游刃有余。    ‎ ‎[宏观整合——建知识体系]‎ ‎[微观理清——明答题要点]‎ ‎1.发展的普遍性、实质及规律 发展具有普遍性;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2.发展的途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统一)‎ ‎(1)原理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2)方法论: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促使新事物的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 ‎3.发展的状态(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 ‎(1)原理:事物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2)方法论:做好量的积累(从点滴小事做起,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稳定时,坚持适度原则。‎ ‎4.发展的原因、发展与辩证否定 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辩证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 ‎[真题悟通——学答题规范]‎ ‎[例2] (2013·江苏高考·节选)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制造业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欧美一些主要的工业化国家经历了一个“去工业化”的过程,劳动力从第一、第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制造业向新兴工业化国家转移,制造业占本国GDP的比重和占世界制造业的比重持续降低。 与此同时,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抓住机遇,利用自身优势推动制造业快速发展。2010年,中国制造业在世界制造业总产值中的份额已略高于美国。 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 但近几年来,中国沿海地区制造业“离歌”纷纷响起:成都和郑州取代深圳和东莞,成为富士康、联想等IT巨头的生产主基地;知名运动品牌耐克、阿迪达斯关闭在中国的直属工厂;美国制造业巨头通用电气宣布将外包到中国的工作岗位迁回美国本土。 据统计,近年来有数十家世界500强外资企业关闭在中国的工厂。‎ 离开中国的企业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低端制造业,向越南、柬埔寨、孟加拉等国家转移;另一种是高端制造业,在欧美等发达国家重振本国制造业、加快实施“再工业化”战略背景下,纷纷回流本土。 与此同时,欧美国家纷纷运用新的信息技术、互联网优势整合传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大力发展生物工程、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保在世界制造业价值链上的高端位置和全球控制者的地位。‎ ‎“中国制造”——这个见证了中国崛起、足以让中国人感到骄傲和自豪的字眼,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运用唯物辩证法有关发展的观点,分析说明欧美国家从“去工业化”到“再工业化”走的是怎样的发展道路。‎ ‎[解析] 本题要求运用唯物辩证法有关发展的观点回答,看似简单,但要答全还是有难度的。发展的观点涉及发展的普遍性及发展的实质、发展的趋势、发展的状态,另外还包括发展的根本途径(辩证否定),这一点非常容易被忽视。‎ ‎[答案]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欧美国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发展,调整工业化发展战略。辩证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要求坚持创新;它们对传统制造业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实施升级改造。事物在曲折中前进上升;它们大力扶持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升级换代。‎ 本题考查生活与哲学中有关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的知识。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的内容有哪些,然后根据材料信息选择对应的发展观的内容进行逐点论证。平时复习要全面整合发展观的观点,做题时注意与材料对应,选择运用恰当的发展的观点即可。    ‎ ‎[宏观整合——建知识体系]‎ ‎[微观理清——明答题要点]‎ ‎1.矛盾与联系、发展 矛盾是联系的根本内容、是发展的根本动力。‎ ‎2.矛盾即对立统一 ‎(1)原理: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双方具有斗争性,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矛盾双方具有同一性,相互依赖,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方法论: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一分为二、全面)。‎ ‎3.矛盾的普遍性 ‎(1)原理:矛盾具有普遍性。‎ ‎(2)方法论:①坚持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地看问题。②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4.矛盾的特殊性 原理:矛盾具有特殊性。方法论: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 ‎(1)原理: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方法论:既要善于抓重点,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6.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 ‎(1)原理: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次要方面则处于被支配地位。 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次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方法论: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着重把握主流,即矛盾的主要方面;又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7.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 ‎(1)原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二者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相互转化。‎ ‎(2)方法论: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不断实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真题悟通——学答题规范]‎ ‎[例3] (2014·安徽高考·节选)近年来,全国各地积极开展“书香中国万里行”、“书法进课堂”等文化活动,有力地推进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材料 书法陶冶情操 为了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培养爱国情怀,提高青少年的汉字书写能力,培养审美情趣,提高文化修养,教育部要求在中小学开设书法课。对于此项举措,少数同学认为:随着电脑和手机的广泛使用,人们习惯了用键盘敲字,而且“键盘”拥有“毛笔”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现在学习书法没有必要。‎ 假如你是学校书法宣传大使,请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的知识,说服少数同学。‎ ‎[解析] 本题考查矛盾的观点,需要从矛盾的普遍性、用对立统一的观点认识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等角度分析作答。‎ ‎[答案]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或矛盾规律),它要求我们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按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我们应该从书法自身的特殊性来认识学习书法的必要性,而不是简单地用“键盘”否定“毛笔”。从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的观点看,“毛笔”的优点是主要的,不足是次要的。所以,学习书法具有合理性和必要性。‎ 矛盾是近年来高考的重点,往往对矛盾的含义、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主次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等进行综合考查,如“运用矛盾的观点分析”等,这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信息的提取能力要求较高。应用这些原理时要结合设问角度,根据材料提供的有效信息筛选知识,然后运用知识结合材料进行分析,要先理论后材料分析。    ‎ ‎[宏观整合——建知识体系]‎ ‎[真题悟通——学答题规范]‎ ‎[例4] (2012·山东高考·节选)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将中国与世界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经济相互依存不断加深,国际贸易在曲折中深入发展。当前,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但机遇大于挑战。‎ 阐释材料蕴含的唯物辩证法观点。‎ ‎[解析] 设问抓住材料中“各国经济相互依存不断加深”“在曲折中深入发展”“机遇大于挑战”及设问中“唯物辩证法”等“题眼”信息,从而得到材料蕴含着联系、发展、矛盾等观点。注意结合材料分别分析。‎ ‎[答案] ①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度不断加深,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②国际贸易在曲折中深入发展,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③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机遇大于挑战,体现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 反映类、体现类哲学非选择题的解题策略 ‎(1)审读设问,做到有的放矢 弄清设问的知识范围,分析设问的特殊要求、主题、类型。‎ ‎(2)审读材料,抓住关键信息 ‎①概括材料,明确中心。需要考生仔细研读材料,抓住中心,明确重点,最终概括出材料的主要意思。②理清材料层次,概括各层大意。从每层材料中概括出隐含的观点,而后把握各层次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把握材料主要反映的观点,为选择有关理论组织答案提供依据。③抓住关键词,揭示题眼。关键词往往揭示了材料要说明的问题,隐含着答案需要的信息。抓住这些关键词,将其与有关哲学知识建立映射关系,组织答案才更具有针对性。    ‎ ‎       板块三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宏观整合——建知识体系]‎ ‎[微观理清——明答题要点]‎ ‎1.社会发展的规律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辩证关系: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b.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辩证关系: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b.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①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②根本动力: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③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④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 ‎2.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原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方法论: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真题悟通——学答题规范]‎ ‎[例1] (2013·四川高考·节选)创新社会管理,共建活力中国,共享和谐社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加快,社会结构日益复杂,社会管理面临新的挑战。从管控到服务,成为社会管理的必然趋势。‎ 两年前,T市将市区街道办全部撤销,将人、财、物等资源下沉到社区。社区居委会由居民依法选举产生,社区内的大事要事,均须居民会议或居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管理人员的业绩考核权也交给了居民。社区党组织协调各方,将党员、干部、志愿者等组织起来为居民提供全方位服务。在政府引导下,社区基金会、个性化调解室等社会组织发展起来,成为提供社会服务的重要平台。‎ 联系材料,运用“寻觅社会的真谛”的知识,说明T市是如何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 ‎[解析] 设问进行了范围限定即“寻觅社会的真谛”的知识,可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发展规律、发展趋势,群众观点等角度进行分析。‎ ‎[答案] ①把握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适应社会转型要求,推进社会管理创新。②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调整上层建筑,进行机构改革,促进社会发展。③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发展社区自治,培育社会组织,推动社会进步。④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为人民服务,实现和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 以非选择题形式考查本考点时,一般会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改革等知识综合起来,要求能够综合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解决问题。有时还会涉及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等,如“运用寻觅社会的真谛的知识分析……”或“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知识说明……”等。通常的考查题型有分析(认识)类、说明(体现)类、依据类等,角度有“运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知识说明……”“运用社会基本规律的知识分析……”“运用寻觅社会的真谛的知识分析……”等。‎ 明确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包含的知识体系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解决方式(改革 ‎)。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内容,除上述知识体系外,还包括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等。    ‎ ‎[宏观整合——建知识体系]‎ ‎[微观理清——明答题要点]‎ ‎1.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1)原理: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2)方法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1)特点:社会历史性、主体差异性、阶级性。‎ ‎(2)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3.人生价值及其实现 ‎(1)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2)如何实现人生价值 ‎①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 ‎②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在奉献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 ‎③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真题悟通——学答题规范]‎ ‎[例2] (2012·天津高考·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来推崇“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产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雷锋精神,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具有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的精神气质,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雷锋精神的生命力在于始终与时代发展相对接。2007年,来自全国各地的27位大学生,在选择未来时不只作功利想,不仅为稻粱谋,毕业后奔赴海南省鹦歌岭自然保护区。经过5年艰苦奋斗,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重建了自然保护区工作站,提升了生态保护水平,改变了一方水土。鹦歌岭的大学生因甘于奉献而快乐,因学以致用而充实,因遵从理想而诗意,他们用青春诠释着新时代的雷锋精神,用美好情怀和理想气息感染着越来越多的当代青年。‎ 雷锋和鹦歌岭大学生以帮助他人,奉献社会为乐。结合所学知识,探寻他们为何以助人、奉献为乐。(答出两点理由即可)‎ ‎[解析] 本题要结合人生价值的有关知识,说明努力奉献对人生价值实现的作用。‎ ‎[答案] ①满足社会和他人的需要,以得到社会承认、实现自身价值为乐。②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积极投身为人民服务实践,以奉献社会为乐。③以服务人民、辛勤劳动为荣为乐。④以践行中华传统美德为乐。‎ 以非选择题形式考查时,有“运用实现人生价值的有关知识,说明……”“运用所学哲学知识,说明个人应如何在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运用《生活与哲学》知识探讨为什么个人梦想的实现必须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相联系”等考查方式。题型涉及原因类、说明类、认识类等。‎ 解答此类试题,应学会规范应用表述:如何实现人生价值,一般与“人生价值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坚持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等原理结合起来分析回答;一般在分析先进人物的事迹给我们的启示或启示我们怎么做时单独应用分析。    ‎ ‎[宏观整合——建知识体系]‎ ‎[真题悟通——学答题规范]‎ ‎[例3] (2014·山东高考·节选)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为进一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环境制约问题,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全国人大常委会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将修改环境保护法列入了2014年立法工作计划。‎ 结合材料二,运用《生活与哲学》中“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的知识,阐明修改环境保护法的哲学依据。‎ ‎[解析] 本题要抓住“为进一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环境制约问题”“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等关键信息,回扣题目知识限定,运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等知识作答即可。‎ ‎[答案]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进一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环境制约问题要求对环境保护法进行相应的修改;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要求对环境保护法进行相应的修改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求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对环境保护法进行相应的修改是为了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 ‎  以非选择题的形式考查时,多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或其他社会热点为背景,一般以综合考查的方式出现,意义类、评价类、启示类题型居多。如“从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角度说明……”“运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知识指出……”“运用价值观的知识谈谈……启示”等。‎ 此类题的解答,要从设问限定语出发,根据材料信息筛选理论要点。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包括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关系、特点和客观依据,将这些内容与材料信息进行对接,进而确定答案要点即可。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