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湖北省武汉外国语学校(武汉实验外国语学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湖北省武汉外国语学校(武汉实验外国语学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解析版

绝密★启用前 湖北省武汉外国语学校(武汉实验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评卷人 得分 一、单选题 ‎1.孙子看到爷爷在读《道德经》,就问:“这是做什么?”爷爷没回答,却让他拿竹篮去提水。他每次都空篮而归。面对孙子的不解,爷爷问:“你看看篮子有什么变化吗?”“水没提来,但篮子被洗干净了。”爷爷说:“是的,我读《道德经》就是用它来洗自己的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A.哲学玄妙深奥、超脱世俗 B.哲学启迪智慧、指导生活 C.哲学源于心灵、浸润人心 D.哲学思辨明理、科学之学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生活处处有哲学。“是的,我读《道德经》就是用它来洗自己的心。”这表明哲学是使人知识、使人聪明学问,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B正确且符合题意;哲学并不是高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思想楼阁,A说法错误;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C错误;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哲学不是科学之学,D错误。故本题答案选B。‎ ‎2.《淮南子·人间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孔子的三位弟子在某方面都比孔子强,但用颜回之“仁”、子贡之“辩”、子路之“勇”换孔子之“道”,孔子并不愿意。这里所说的“道”,指的是 A.对自然万物的迷惑和惊讶 B.认识改造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方法 C.对世界必然性的正确认识 D.关于思维和存在关系的科学回答 ‎【答案】B ‎【解析】‎ 用颜回之“仁”、子贡之“辩”、子路之“勇”换孔子之“道”,孔子并不愿意,这里所说的“道”指的是认识、改造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方法,B说法符合题意。A中的迷惑和惊讶,C中必然性的正确认识,D中科学回答,均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B。‎ ‎【考点定位】方法论的含义。‎ ‎【名师点睛】本题以孔子的“道”为背景,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正选法,孔子的三位弟子在某方面都比孔子强,但用他们的“仁”、“辩”、“勇”换孔子之“道”, 孔子并不愿意,因为孔子的“道”是认识、改造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方法,而他的三位弟子都是在某一方面的;排除法,对于说法不对或不符合题意的选项,逐一排除。‎ ‎3.近年来,各地竞相建造地区或世界“第一高楼”。有人认为,“第一高楼”是城市的地标建筑,可以改善城市形象,助力地方经济发展。也有人认为,脱离本地实际热衷于盖“第一高楼”,暴露了追求“政绩工程”的思维陋习,是地方经济的隐患。从哲学角度看,材料说明 A.哲学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B.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C.世界观决定方法论,并指导人们的行动 D.对同一确定对象,可以存在不同的正确认识 ‎【答案】C ‎【解析】‎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A项表述错误;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但不一定是正确的,B项表述错误;由于世界观不同,人们采用不同的做法不同,这说明世界观决定方法论,并指导人们的行动,C项表述正确且符合材料主旨;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于统一确定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D项表述错误。‎ ‎【考点定位】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名师点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是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4.有研究表明,“暗物质”和“暗能量”约占宇宙物质总质量的96%。科学家预计,如果我们对暗物质和暗能量有了突破性的认识,人类的宇宙观将会发生巨大的改变,人们对时间、空间和物质等的看法也将和过去有所不同。材料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 A.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发展 B.哲学可以锻炼人们的思维能力 C.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具体科学与哲学的关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对暗物质和暗能量的认识属于具体科学,人类宇宙观、对时间、空间和物质的看法属于哲学研究的范围。材料强调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目主旨。答案为A。‎ ‎【点睛】‎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研究的对象是整个世界,揭示的是整个世界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具体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某一特定领域,揭示世界某一特定领域的特殊规律;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不是多数与少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5.“聪明的唯心论比愚蠢的唯物论更接近于聪明的唯物论。聪明的唯心论即辩证的,愚蠢的唯物论即绝对的,不发展的”。(《列宁全集》第38卷)对这一论断理解正确的有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从属于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B.朴素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都是不可取的 C.聪明的唯物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辩证唯心主义比旧唯物主义更接近世界的本原 ‎【答案】C ‎【解析】‎ ‎“聪明的唯物主义”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A错误的;旧唯物主义对某些问题的研究也是正确的,不能把问题简单化庸俗化,B是错误的;在本原问题上旧唯物主义回答也是正确的,D错误。故本题答案选C。‎ 考点:哲学的基本派别 ‎6.中国古代哲学家杨泉提出:“所以立天地者,水也;成天地者,气也。水土之气,升而为天”。从哲学流派来分析,下列与之相一致的观点是。‎ A.“人者,天地万物之心也;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 B.“气之所聚,理即在焉,然理终为主”,“理在事先”‎ C.“诚生于心,心生于气,气生于形。形者,有生之本”‎ D.“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物质世界是绝对精神的外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 材料中杨泉的观点认为水、气是世界的本原,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B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坚持了唯物主义,与之观点一致;A认为人的心灵是世界的本原,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中的“理念”、D中的“绝对精神”都认为客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诚生于心,心生于气,气生于形。形者,有生之本”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C正确且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C。‎ ‎7.马克思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该观点表明 ‎①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②真正的哲学应正确反映时代的任务和要求 ‎③革命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④真正的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结合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 马克思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该观点表明真正的哲学应正确反映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①②正确且符合题意;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不只包括革命性,故③错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④错误。故本题答案选A。‎ ‎8.有人说:“纸箱是物质,被火烧后变成灰;树木是物质,人们可以把它加工成家具、纸张。这说明物质是可以改变的。”这句话的片面性在于 A.看到了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可以改变的 B.承认了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的联系 C.把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混为一谈 D.否认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物质是对万事万物即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概括抽象,物质依赖于具体的物质形态,离开具体的物质形态,就没有了物质。但是不能把二者混淆。材料中的观点把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混为一谈,故C选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A说法错误,物质的具体形态可以改变,物质不能,排除;B不是该观点的片面性,排除;D说法错误,该观点仅仅是混淆了二者区别,没有否认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 考点:物质的含义 ‎9.近代思想家龚自珍说“自古及今,法无不改,事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这说明 A.世界上存在无物质的运动 B.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C.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D.物质是运动的内在动力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龚自珍认为“无不改”、“无不积”、“无不变迁”、“无不移易”表明物质世界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B正确且符合题意;运动离不开物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A D说法错误;本题材料并未涉及物质的唯一特性, C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 ‎10.我国农业生产中有这样的谚语:“清明前后,栽瓜种豆”。而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时生产反季节蔬菜。由此可见 A.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B.规律依人的主观意志而转移 C.科技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D.规律既能被发现,也能被创造 ‎【答案】A ‎【解析】‎ 题目中,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时生产反季节蔬菜。由此可见人能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故A入选。B、D选项表述错误,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C选项错误,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1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下列能正确反映意识产生的历史演进顺序的选项是( )‎ ‎①滴水穿石 ②根系沃土 ③敬德保民 ④犬吠非主 A.①→②→④→③ B.②→①→④→③ C.③→①→④→② D.①→④→②→③‎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刺激感应、感觉和心理)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劳动和社会交往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生成,促进了意识的表达手段——语言的产生,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故正确的是①→②→④→③,本题答案选A。‎ ‎【考点定位】意识的产生 ‎12.一个人的青春是平庸无奇还是璀璨夺目,“觉醒”堪称关键变量。觉醒了的青年,就如鲁迅所说,“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即使处于痛苦、困厄之中,心积蓄站起来的力量。可见,“觉醒”‎ ‎①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创造出这个世界原来没有的东西 ‎②具有主动创造性,能创造出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 ‎③能调节控制青年生理活动,激发出青年潜在的生命力 ‎④因自身具有的能动性作用,是青年改造世界的推进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解析】‎ ‎“觉醒”是人的意识的具体形态,当青年具有了“觉醒”这种意识,能够很好地调解和控制自身的生理活动,激发出自身潜在的生命力(材料对应:痛苦、困厄之中,也能潜心积蓄站起来的力量),③正确;题中“一个人的青春是……关键变量”强调的是“觉醒”这种意识对人自身发展的影响,这体现了④。“觉醒”作为一种意识,不能创造出世界原来没有的东西,①表述错误;鲁迅的话强调的是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的影响,这与意识主动创造性地反映世界无直接关系,②与题意无关。故本题选D。‎ ‎13.中医有“久怒伤肝,久悲伤肺,久惊伤胆,常恐伤肾,常忧伤心。”的说法。这说明 A.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 B.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 C.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D.人类的意识具有能动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的相关知识。“久怒伤肝,久悲伤肺,久惊伤胆,常恐伤肾,常忧伤心”是指人的情绪会对人的生理器官产生影响,这表明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的指导作用,A项与材料不符,排除;材料未体现意识能动认识世界的作用,B项与材料不符,排除;材料未全部体现意识的能动作用,D项说法正确但没有C项准确,排除。故本题选C。‎ ‎【点睛】‎ 意识的作用(意识的能动性)。‎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表现为:‎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即人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中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发;萎靡的精神,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14.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模式,政治制度不能脱离特定社会政治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来抽象评判,不能定于一尊,不能生搬硬套外国政治制度模式。”这段话从唯物论角度表明。‎ ‎①规律具有客观性,人能够掌握社会发展规律 ‎②联系具有普遍性,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④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且相互依赖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模式,政治制度不能脱离特定社会政治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来抽象评判,不能定于一尊,不能生搬硬套外国政治制度模式。”这段话从唯物论角度表明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规律具有客观性,人能够掌握社会发展规律,①③正确且符合题意;②属于唯物辩证法,与设问的知识范围不符,排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但不是相互依赖,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但物质不依赖于意识,④错误。‎ 故本题答案选A。‎ ‎15.某校研究人员最新设计出一种专门用于寻找癌细胞受体的自组装纳米粒子,可以提高核磁共振成像(MRI)扫描的有效性,进而帮助医生提高癌症诊断率。这种自组装纳米粒子的外部涂有一层特殊的蛋白,通过该蛋白可以寻找特定的肿瘤信号。这一科学成果表明 ‎①人的意识只有反映了事物本质才具有能动性 ‎②人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并根据自身需要加以利用 ‎③人的意识能够创造出客观事物而具有直接现实性 ‎④人能够通过实践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D ‎【解析】‎ 题肢①说法错误,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既能够认识事物的外部现象,也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故排除;题肢③说法错误,因为人的意识对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但是要通过实践才能够实现,因此具有直接现实性的不是意识,而是实践,故排除。题肢②④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D。‎ ‎【考点定位】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 ‎【名师点睛】①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的客观性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16.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认识论看,提出上述创新性重大论断表明 ‎ ‎①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越来越深化 ‎②改革发展的实践的自觉性、创造性不断增强 ‎③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可以超越具体条件的限制 ‎④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用新认识否定、代替已有认识的过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解析】‎ 本题以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创新性论断为材料,考查考生对认识论的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矛盾已经转化,说明我国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越来越深化,改革发展实践的自觉性、创造性不断增强,①②符合题意。规律具有客观性,③中“超越具体条件的限制”表述错误;真理具有条件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④中“不断用新认识否定、代替已有认识” 表述错误。故选A。‎ ‎17.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普及,各类新型地图产品层出不穷,从事地图服务的单位也由传统的地图出版社向一般出版社、导航电子地图服务提供商、互联网企业等延伸,迫切需要对相关法律法规加以修订。材料告诉我们 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可以变观念为现实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从事地图服务的单位也由传统的地图出版社向一般出版社、导航电子地图服务提供商、互联网企业等延伸,迫切需要对相关法律法规加以修订,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ACD选项在材料中未体现。答案为B。‎ ‎【点睛】‎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现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表现为: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18.(2018年高考江苏卷政治28)2017年11月,我国科学家成功克隆了两只猕猴。很多人都以为,这项技术的突破并不大,因为22年前,美国已经诞生了克隆羊。但实际上,当初的克隆羊采用的是胚胎分裂技术,而中国科学家采用的则是更为先进的体细胞克隆技术。由此可见 A.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B.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真理才不会被推翻 C.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到条件的局限 D.客观事物本质的暴露和展现需要一个过程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22年前,美国用胚胎分裂技术克隆羊,22年后,中国科学家采用更为先进的体细胞克隆技术成功克隆了两只猕猴,这说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ABD不符合题意。答案为C。‎ ‎19.2018年2月7日,美国太空探索公司SpaceX宣布成功发射载着一辆跑车的人类最强现役运载火箭——猎鹰重型。这平息了此前人们对猎鹰重型火箭安全性的质疑,由于它的结构太过复杂,引擎数量太多,难免让人想起苏联发生多次爆炸的N1火箭。这表明 ‎①真理与谬误总是相伴而行,有真理自然就会有谬误 ‎②受实践主、客体因素的影响,人的认识会有反复性 ‎③人能改变创造条件,建立符合自身需要的具体联系 ‎④人能超越复杂客观条件的限制,成功改造外在世界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 美国探索公司成功发射载着跑车的运载火箭,这是人能改变或创造条件,建立符合自身需要的具体联系的过程,③正确;以前人们对火箭的安全性存在质疑,这是认识主体影响人的认识的体现,同时也是因为该类型火箭太过复杂等,导致人们产生怀疑,这体现了实践的客体对人们认识的影响,表明受主客体因素的影响,对事物的认识会有反复性,②正确。“有真理自然会有谬误”表述过于绝对,①不选;④中“摆脱复杂客观条件”表述不妥,客观条件人们不能摆脱,但人们可以改变或创造条件克服其限制。故本题选C。‎ ‎20.1930年人类发现冥王星时,看到的只是一个若有若无的光斑,如今它已清晰可见。历经9年多的星际旅行,美国“新视野”号探测器于北京时间2015年7月14日19时49分飞越冥王星,成为首个探测这颗遥远矮行星的人类探测器。十多个小时后,美国科学家收到了“新视野”从52亿公里之外传回的信号,整个人类第一次看到了冥王星的高清照片。科学家对冥王星开展探测研究活动表明 ‎①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②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能摆脱客观条件的制约 ‎③太空探测器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了认识的发展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水平总是在会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不断进步,材料中人们通过实践使人类第一次看到了冥王星的高清照片,体现了实践的社会历史性,①正确;通过“新视野”号探测器探测到冥王星体现了太空探测器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了认识发展,③正确,选B;②错误,人们的实践水平要受到条件的制约,而不是突破条件的制约;④强调了认识的目的,与材料无关。‎ 考点:实践的特征、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知识总结】正确理解实践的基本特点及其关系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①实践的构成要素——主体、手段和对象是客观的。实践的主体是人,实践的手段是物质性的工具,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事物。‎ ‎②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因而也具有客观性。‎ ‎(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实践的这一特征体现了意识对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实践就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①实践的社会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②实践的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4)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三者的统一体现了在实践问题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征。‎ ‎21.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但是,在凹曲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小于180°,而在球形凸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大于180°。这说明 ‎①对同一个确定对象的认识可以有多个真理 ‎②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 ‎③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④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 题中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这一真理只适用于平面几何,而凹曲面上和球形凸面上都不适用。这说明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②④正确且符合题意;对同一个确定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其中只能有一个真理,①错误;③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 ‎22.“丝绸之路经济带”以综合交通通道为展开空间,依托沿线交通基础设施和中心城市,把丝绸之路从传统线形的“商贸路”变成产业和人口集聚的“经济带”,逐步建设一个连接南亚、中亚和西亚的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网络,为各国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和持久动力。这表明 ‎①人为事物的联系只能在实践活动中形成 ‎②有机整合各个要素,可以发挥整体的最佳功能 ‎③要把握事物的多样联系,创造事物间的自在联系 ‎④自在事物的联系以人为事物的联系为基础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 ‎“丝绸之路经济带”逐步建设一个连接南亚、中亚和西亚的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网络,为各国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和持久动力,这表明人为事物的联系只能在实践活动中形成,‎ ‎①正确且符合题意;以综合交通通道为展开空间,依托沿线交通基础设施和中心城市,把丝绸之路从传统线形的“商贸路”变成产业和人口集聚的“经济带”,说明有机整合各个要素,可以发挥整体的最佳功能,②正确且符合题意;联系是客观的,无论是自在事物的联系,还是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③错误;④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 ‎23.在竞争激烈的美国男子篮球职业比赛中,各球队无不在队员出场顺序和阵形上费尽心机,以求排出最佳阵容,使队员的优势得以最大化发挥,最终战胜对手。这表明 ‎①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是获得正确认识的源泉 ‎②要正确处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③应该树立全局观念,统筹全局 ‎④整体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 在竞争激烈的美国男子篮球职业比赛中,各球队无不在队员出场顺序和阵形上费尽心机,以求排出最佳阵容,使队员的优势得以最大化发挥,最终战胜对手,这表明要正确处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应该树立全局观念,统筹全局,②③正确且符合题意;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①错误;当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小于各部分功能之和;④错误。故本题答案选B。‎ ‎24.2017年9月5日上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新兴市场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话会上指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面临相似的发展任务,深化务实合作,发挥互补优势,能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积极效应,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开展南南合作,携手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培育联动发展链条,实现联合自强。上述论断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①部分以合理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就具有了全新的功能 ‎②部分决定整体,重视部分,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发展 ‎③关键部分功能及其变化在一定条件下对整体起决定作用 ‎④要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把各要素联系起来,优化组合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 深化务实合作,发挥互补优势,能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积极效应,实现联合自强,上述论断体现了部分以合理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就具有了全新的功能,要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把各要素联系起来,优化组合,①④正确且符合题意;整体居于主导,统率着部分,部分不能决定整体,②错误;③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本题答案选B。‎ ‎25.下列选项与如图漫画《盲目加工》蕴含的哲理相符的是 A.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B. 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 C.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D.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答案】D ‎【解析】‎ ‎【详解】‎ 漫画《盲目加工》体现了要立足整体,把握全局,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看到局部,看不到整体或全部,体现了要立足整体,把握全局,D正确且符合题意;“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体现了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违背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办事情没有抓住重点,“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要抓住机遇,促成质变,其它选项都与漫画寓意不符,均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 ‎【点睛】‎ 解答漫画型选择题时要注意:一要读懂漫画(包括人物、事件、文字、图画等);二要把漫画中的有效信息联系起来,找出主题(注意联系选项);三要将漫画主题思想与教材知识联系起来,确定正确的选项。‎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世纪英国哲学家贝克莱说:“天上的一切星宿,地上的一切陈设,总之,构成大宇宙的一切物体,在心灵以外都没有任何存在。它们的存在就是被感知或被知道。”费尔巴哈反驳他说:“如果小猫看到的老鼠只是存在于小猫的眼中,如果老鼠是小猫视神经的感觉,那么为什么小猫用它的爪子去抓老鼠而不抓自己的眼睛呢?”‎ 材料二: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强调:党和国机构改革要坚持优化协同高效的原则。优化就是要科学合理、权责一致,协同就是要有统有分、有主有次,高效就是要履职到位、流程通畅。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优化党和国家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坚持一类事项原则上由一个部门统筹、一件事情原则上由一个部门负责,加强相关机构配合联动,避免政出多门、责任不明、推诿扯皮,下决心破除制约改革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使党和国家机构设置更加科学、职能更加优化、权责更加协同,监督监管更加有力,运行更加高效。‎ ‎(1)运用哲学的基本派别的相关知识,简要分析材料一中的两种观点。‎ ‎(2)国务院机构改革在行政体制改革的整体布局中具有重要地位,结合材料二,运用“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相关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答案】(1)①贝克莱的观点属于唯心主义,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②费尔巴哈的观点属于唯物主义。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 ‎(2)①整体与部分相互影响,整体统率部分,部分制约整体,我们在树立全局观念的同时应该注重局部。国务院作为部分它的改革对于整个行政体制改革来说至关重要。②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行政体制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国务院机构改革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深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实现全局优化发展要求国务院机构深化改革。我国行政体制改革要求内部诸要素协调有序。国务院自身也是一个重要的国家机关系统,通过机构改革贯彻优化协同高效的原则,实现了自身职能和结构的有序优化,促进了系统的和谐运转。‎ ‎【解析】‎ ‎【分析】‎ 本题分别以贝克莱和费尔巴哈的哲学观点和《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为背景材料, 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题考查哲学的基本派别的相关知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相关知识,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和判断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一般。‎ ‎【详解】‎ ‎(1)本题要求考生运用哲学的基本派别的相关知识,简要分析材料一中的两种观点,本题的知识范围是运用哲学的基本派别的相关知识,问题指向是简要分析材料一中的两种观点,具体解答本题考生可结合材料一中的两种观点,首先回答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基本观点,然后并据此对材料一中的两种观点进行哲学基本派别的分类。‎ ‎(2)国务院机构改革在行政体制改革的整体布局中具有重要地位,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二,运用“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相关知识对此加以说明,本题的知识范围是运用“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相关知识,问题指向是国务院机构改革在行政体制改革的整体布局中具有重要地位,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二对此加以说明,属于材料分析题,具体解答本题考生可结合材料二从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系统的基本特征的角度来分析说明。‎ ‎【点睛】‎ 材料分析题的解题步骤:‎ 第一步,审设问,注意知识范围的限定和题型,根据设问要求,检索知识库,找到需要运用的一般理论;‎ 第二步,以知识要点(特别是概念)为线索,按图索骥,在试题材料中寻找与理论要点相对应的有效信息;‎ 第三步,把知识要点与对应的具体信息结合起来,对知识要点进行阐释。‎ 第四步,表述答案:知识要点+材料分析。‎ ‎27.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需要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道德与法律具有内在一致性。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参与者,更应该注重培养法治信仰与完善道德人格。‎ 材料一:以往的熟人社会强调人身依附、人情至上,而现代的陌生人社会的正常运行依赖于规则治理,人们听命于规则、对规则负责、受规则保护。法律作为现代规则的核心,是正义的象征。推进依法治国不仅要求制定出现代化的法制,还需要公民树立法治信仰。‎ 材料二:我国传统文化强调“慎独”和“自省”,注重慎独自律、省察克治的修身之道。比如儒家强调内心的反躬自省,《论语》讲“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曾子讲“吾日三省吾身”。高尚道德人格的形成,是一个自我教育、自我否定、自我改造的痛苦过程,需要通过“自省”来革除自身痼疾,需要通过“慎独”来提升道德境界,实现道德的自我超越。‎ ‎(1)结合材料一,运用“意识的作用”相关知识,分析树立社会主义法治信仰的必要性。‎ ‎(2)结合材料,运用实践与认识的有关知识,说明如何通过“慎独自省”实现个人道德人格的完善。‎ ‎【答案】(1)①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发挥意识的作用使人们能够认识到法律对社会正常运行的重要作用,从而自觉树立法律信仰;②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于改造客观世界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树立了社会主义法治信仰能够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成;③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法治信仰使人能够自觉遵守法律,引导人们更好地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①实践决定认识。要立足于社会实践,把握时代对个人道德的要求,继承优秀文化传统,为慎独自省建立正确的道德标准。②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积极的指导作用。要在正确道德标准引领下,严格自律,反省并完善个人实践方式。③认识的发展过程呈现出反复性与无限性,告诫我们应该在反复实践和反复自省、自我改造中,不断深化道德认识,坚定践行道德信念,塑造完善的道德人格,提升道德境界。‎ ‎【解析】‎ ‎【分析】‎ 本题以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参与者,更应该注重培养法治信仰与完善道德人格为背景材料,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题考查“意识的作用”相关知识、实践与认识的有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一般。‎ ‎【详解】‎ ‎(1)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一,运用“意识的作用”相关知识,分析树立社会主义法治信仰的必要性,本题的知识范围是运用“意识的作用”相关知识,问题指向是结合材料一,分析树立社会主义法治信仰的必要性,属于原因、意义类主观题,具体解答本题考生可结合材料一从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于改造客观世界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等方面来分析说明。‎ ‎(2)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实践与认识的有关知识,说明如何通过“慎独自省”实现个人道德人格的完善,本题的知识范围是运用实践与认识的有关知识,问题指向是结合材料,说明如何通过“慎独自省”实现个人道德人格的完善,属于措施类主观题,具体解答本题考生可结合材料二从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积极的指导作用;认识的反复性与无限性等角度来分析说明。‎ ‎【点睛】‎ 本题第一问是原因、意义类主观题,此类试题-‎ 一般设问以“为什么说”,“为什么要”、“分析....原因......的依据是什么....的意义是什么”等形式呈现,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和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关键信息的能力。这种题型要指出教材中的理论原因,还要分析其现实意义,有的还要回答不这么做的危害。另外要注意高考政治的时政性。考生要审好题,明确设问中的主体和知识范围,然后结合材料一一回答。此类试题回答要注意以下几步:审设问定范围、想理论调知识、读材料找关键、组织语言写答案。‎ ‎28.一部城市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向着美好生活前行的历史。城市生机勃勃,予人无限可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一书中勾勒出未来武汉的轮廓,有“创新武汉;武汉制造;物流武汉;文明武汉;生态宜居武汉;幸福武汉……”。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谋划武汉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新蓝图,是每一个武汉人当仁不让的责任。‎ 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相关知识,谈谈怎样绘就我们五彩缤纷的未来武汉。‎ ‎【答案】从唯物论角度: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们必须结合武汉本地优势,因地制宜的促进大武汉的发展。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于人们改造客观世界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在建设未来武汉的过程中也应该坚持五大新发展理念。③规律具有普遍性与客观性,要求我们尊重客观规律,同时注重发挥主观能动性。城市发展有自身的客观规律,在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遵循规律,开拓创新,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之道。‎ 从认识论角度:①实践决定认识,要求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作为武汉人更应该践行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武汉精神。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在建设大武汉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③认识的过程呈现出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复兴大武汉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解析】‎ ‎【详解】‎ 本题要求考生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相关知识,谈谈怎样绘就我们五彩缤纷的未来武汉,本题的知识范围是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相关知识,问题指向是谈谈怎样绘就我们五彩缤纷的未来武汉,属于措施类主观题,具体解答本题考生可结合材料分别从唯物论和认识论的角度分析说明:从唯物论角度可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规律的普遍性与客观性等方面来回答;从认识论角度可从实践是认识的辩证关系、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反复性等方面来回答。具体本题的解题思路是原理+方法论+材料分析。‎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