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内蒙古集宁一中(西校区)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内蒙古集宁一中(西校区)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题 解析版

内蒙古集宁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综政治试题(西校区)‎ ‎1.“年年有个家家忙,二十三日祭灶王。当中摆上一桌供,两边配上两碟糖。黑豆干草一碗水,炉内焚上一股香。当家的过来忙祝赞,祝赞那灶王降吉祥”。俗曲反映了过去我国民间祭灶的情景。这天由于特别热闹,人们认为这是农历新年的“彩排”,所以又称过小年,我国北方至今仍有过小年的传统。这表明( )‎ ‎①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 ②传统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 ‎③民俗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④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 A. ②③ B. ①②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俗曲反映了过去我国民间祭灶的情景,由于特别热闹,人们认为这是农历新年的“彩排”,所以又称过小年,我国北方至今仍有过小年的传统。这表明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①④正确;②说法正确但材料未体现,排除;民族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③说法错误。故本题选C。‎ ‎2.四合院作为传统建筑的代表,一般正房高于侧房,面积也比侧房大。住房的安排,一般是家长住正房,晚辈住厢房或者耳房;一家老少,从上到下,什么辈分的人住什么样的房,一切都按规矩来。四合院的房屋布局合乎中国封建社会的人伦礼节,这反映了 A. 传统建筑思想隐藏于社会地理环境之中 B. 传统观念助推传统建筑的发展 C. 通过传统建筑能够透视传统文化 D. 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答案】C ‎【解析】‎ ‎【详解】传统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四合院作为传统建筑的代表,承载着中国封建社会的人伦礼节,这说明通过传统建筑能够透视传统文化,故C符合题意。材料中涉及的是传统建筑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而不是强调传统文化与社会地理环境的关系,故A 与题意不符。B错误,优秀的传统观念助推传统建筑的发展。传统建筑不仅仅是精神财富,材料中强调的是物质载体与精神文化的关系,故D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C。‎ 考点: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点睛】从不同角度理解文化的特点 ‎(1)从文化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角度看:‎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的,为人所特有。所以文化创新的主体是人民,所以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从文化与个人的关系角度看: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所以,我们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开展精神文明创造活动等(国家角度);每个公民应该努力接受教育、参加各种文化活动,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个人角度)。‎ ‎(3)从文化与实践的关系角度看: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所以,‎ ‎①因为各民族社会实践有共性和个性,因此,各民族文化既有共性也有特性,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②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都是社会实践,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4)从文化与物质的关系角度看:‎ ‎①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需要通过物质载体呈现出来。所以,尊重文化的多样性,继承、保护民族节日、文化遗产等;‎ ‎②要利用商业贸易发展教育,利用大众传媒等进行文化交流与传播;‎ ‎③要对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和发展;‎ ‎④要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3.每年春节过后,成千上万的中国人要远离家乡、远离父母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已很难被现代中国人所理解。对这种现象的认识正确的是:‎ A. 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 B. 传统文化也必须因时而变 C. 传统文化已经失去了现实意义 D. 传统思想已经成为时代的桎梏 ‎【答案】B ‎【解析】‎ ‎【详解】B:“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已很难被现代中国人所理解,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也必须因时而变,B符合题意。‎ A: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而不是地域性,A错误。‎ CD: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CD说法错误。‎ 故选B。‎ ‎4. 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纸质图书已不是人们阅读的唯一选择,网络阅读已挟街越来越多的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的青睐。这主要表明( )‎ A. 文化活动离不开特定物质载体 B. 现代文化具有塑造人的积极作用 C. 大众传媒具有文化共享的功能 D. 科技进步改变着教育和学习方式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科技进步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难度适中,解答此题要求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可用排除法。材料强调网络阅读,体现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于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所起到的积极作用,D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文化活动和大众传媒,AC与题意无关;文化的影响是双重的,B错误。故选D。‎ 考点:此题考查科技进步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5.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寻找‘最美家庭’活动“吸引了各地群众广泛参与,人们竞相“秀”幸福、“晒”家风、展文明,建设家庭美德、涵养时代家风成为千家万户的自觉追求。寻找“最美家庭”活动 A. 促进了我国经济政治的发展 B. 推动了传统美德的继承与创新 C. 表明传统文化能消除人们认识差异 D. 是涵养传统文化的重要源泉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一定的文化总是要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材料中“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传统文化的继承,“涵养时代家风”强调了对传统文化的创新。我国开展最美家庭活动有利于继承传统美德,推动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选B。A与题意无关;C错误,传统文化会影响人们的认识,但是不会消除人们的认识差异;D错误,文化的源泉是社会实践。‎ 考点: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6.陕西蓝田县近年来积极挖掘本地传统乡约家训中修身、立业、齐家、交友等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要义,围绕“品行端正不违法、勤俭持家借物力、邻里互帮不生非、崇文尚德重教育”等内容,对千年以前由“蓝田四吕”兄弟制订、我国第一部成文的村规民约《吕氏乡约》进行重新修订并形成了《蓝田新乡约》。这表明 ‎①传统的乡约家训促进着人的全面发展 ②要批判继承传统乡约家训并推陈出新 ‎③乡约家训主导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④要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中树新风、立正气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此题考查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考生在分析题肢的时候,要结合材料进行思考,排除题肢中与材料无关的,从而筛选出正确的选项。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理解和把握。优秀的文化促进着人的全面发展,①错误;对千年以前的村规民约《吕氏乡约》进行重新修订并形成了《篮田新乡约》,表明要批判继承传统乡约家训并推陈出新,要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中树新风、立正气,②④正确;传统乡约家训也有糟粕,不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③错误。故选D。‎ ‎7.中药被证明对某些疾病有效,但仅仅使用传统方法有时难以将其功效发挥到最大。西方医学能够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对中草药进行分析提炼,确保药物的有效性与一致性。东西方医学研究携手合作才能更好地造福于人类。从文化创新角度看,材料表明中医学发展应 A.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B.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C. 尊重差异,理解个性 D.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答案】D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文化创新。题干中“中药被证明对某些疾病有效,但仅仅使用传统方法有时难以将其功效发挥到最大”,西医恰好能弥补其不足之处,说明了中医的发展应面向世界,博采众长,D正确;ABC与题意不符,排除。故本题选D。‎ ‎8.中国成语大会第二季刚刚落下帷幕,第三季又悄然开始,第三季《中国成语大会》邯郸选手直通赛赛启动以来,成语文化热潮再次席卷古城邯郸,为该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国成语大会》在传统竞赛形式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多独特多元的创新构思,充分展现了中国成语独有的语境之美,引发了观众对成语的热议以及全社会对国学文化的思考。上述材料说明 ‎①文化创新应坚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②文化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活力的保证 ‎③成语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重要标志 ‎④大众传媒具有文化传递、共享的功能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文化创新的意义、大众车传媒的作用的知识。①与题意无关,故不选;“《中国成语大会》在传统竞赛形式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多独特多元的创新构思,引发了观众对成语的热议以及全社会对国学文化的思考”说明文化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活力的保证,故选②;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标志,排除③;中央电视台的《中国成语大会》让人们对成语有了更多深入的理解,故选④。故答案选D。‎ ‎9.看懂了汉字,就看懂了人生(如下图)。这主要说明 A. 汉字是人类实践的产物,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 B. 汉字记载思想和语言,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力量源泉 C. 汉字传承着人类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 D. 汉字具有表意功能,包含着许多中华文化的价值 ‎【答案】D ‎【解析】‎ 看懂了汉字,就看懂了人生,这主要说明汉字具有表意功能,包含着许多中华文化的价值。D项符合题意;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文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社会实践是中华文化创新发展的力量源泉,ABC项均提法不准且不符合题意;正确选项为D。‎ ‎【点睛】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汉字文化内涵丰富,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们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汉字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10.曲最早是从模仿劳动歌舞中产生的,起于先秦时期,明代达到繁荣,目前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三白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各具特色的地方戏曲 ‎①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体现 ‎②是由当地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决定的 ‎③以其鲜明民族性而保持稳定不变 ‎④是各族人民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把握,难度适中,解答此题不仅要熟练掌握课本内容,还要对材料内容准确解读和判断,可用排除法。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对文化发展有一定影响,但不是决定作用,②错误;地方戏曲有鲜明的民族性,但并不是稳定不变,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③错误;中国戏曲各具特色,历史悠久,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①符合题意;材料中“中国戏曲最早是从模仿劳动的歌舞中产生的”,说明各具特色的地方戏曲是各族人民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④符合题意。故选C。‎ ‎11. 在当前,必须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这是因为 ‎①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②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③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④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④ D.‎ ‎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 ‎12.《诗经》中的“夙夜在公”、贾谊的“国而忘家”、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等,体现了一脉相承的精神内涵。以下感动中国人物事迹与这种精神最相契合的是(  )‎ A. 童叟无欺:“油条哥”用放心油和一口锅支撑起食品安全的良心 B. 心比金坚:铭记战友深情厚谊,三十一年守护天山筑路士兵墓园 C. 寸草春晖:助子求学,重病母亲三年织出《清明上河图》十字绣 D. 誓言无声:隐姓埋名三十年,献身于我国核潜艇研制的壮丽事业 ‎【答案】D ‎【解析】‎ ‎《诗经》中的“夙夜在公”、贾谊的“国而忘家”、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等,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A体现的是诚实守信,B体现的是战友深情厚谊,与爱国主义无关,均应排除;C体现的是无私母爱,不适合题意;D体现了爱国主义,故本题答案选D。‎ ‎【点睛】经常用来分析一些历史事实、名言警句,辨别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内涵 名言警句 团结统一 ‎①万众一心、众志成城;②同胞共气,家国所凭;‎ ‎③内睦者家道昌,外睦者人事济 爱好和平 ‎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礼之用,和为贵;‎ ‎③中华民族以礼仪之邦享誉世界 勤劳勇敢 ‎① ①克勤于邦,克俭于家;②天道酬勤;‎ ‎③不畏强御;④勇者不惧 自强不息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③不怨天,不尤人;④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爱国主义 ‎①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③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3.简答:民族精神的内涵。‎ ‎【答案】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的梦想精神。‎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考查考生识记和再现知识的能力,熟记教材知识即可。‎ ‎【详解】本题要求考生回答民族精神的内涵,即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本题直接考查教材基础知识,没有难度,考生可根据教材对这一知识的表述直接回答,即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的梦想精神。‎ ‎【点睛】爱国主义:‎ ‎1.地位: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2.作用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维系着华夏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 ‎3.特点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4.主题: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凝聚民族的重要因素。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以下是其中的两个。‎ 其一: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其二:埋儿奉母 郭巨,晋代人,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根据上述材料,谈谈怎样对待我国的传统文化。‎ ‎【答案】①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既有促进社会、个人发展的积极因素,也有阻碍社会、个人发展的消极因素,不可全盘肯定,也不可全盘否定,要一分为二地辩证认识。‎ ‎②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我们要反对完全否定传统文化和全盘接收传统文化的错误倾向,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以“孝”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对传统文化这一知识的把握。可全面掌握传统文化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大方面。本题考查怎么办。可从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的作用。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反对完全否定传统文化、全盘接收的错误倾向。这几方面组织答案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怎样对待传统文化知识点。‎ 点评:本题以孝这一热点问题为背景,考查学生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题目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在于把握怎样对待我国的传统文化。对课本知识要全面把握。本题背景材料也可从为什么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角度出题考查。‎ ‎15.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近年来,从网络作家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到网络作品进入鲁迅文学奖和茅盾文学奖视线,网络文学的崛起已势不可挡。网络文学凭借其大众性、互动性、即时性、娱乐性等特征吸引了庞大的作者群和读者群。对于网络文学的崛起,传统作家表现出了不同的态度:有恐惧者,有不屑者,也有包容者。而某权威媒体表示,当下重要的不是纠缠于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PK中哪方取胜,重要的是中国作家应该努力创作,拿出过硬的作品打动读者。因为,读者不会亏待他们喜欢的作家。‎ 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角度看,你认为中国作家应该如何努力,拿出过硬的作品打动读者?‎ ‎【答案】①要立足于社会实践,为自身创作寻找智慧的源泉和动力。②要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③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一方面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性继承,另一方面要使作品体现时代精神。④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文化交流、借鉴的基础上,实现作品创新。⑤要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为人民群众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作品。⑥要以创作、传播优秀文化为己任,为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文化创新的有关知识。考查获取信息、调动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此题限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角度,指向你认为中国作家应该如何努力,拿出过硬的作品打动读者,属于措施类题型。解题关键是把握材料的中心意思,获取有效信息,与相关的知识相对应,有机组织答案。从此题的设问中明确,此题实际是考查文化创新的途径,这就可以从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与动力,人民群众是主体;对传统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对外来文化要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坚持正确的坚持正确方向等方面回答。综合上述信息,可以准确回答。‎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位于西安市蓝田县的水陆庵以雕塑精美而闻名.当地人用“三十六斗菜子”来形容其雕塑的数量之多,用“一部立体的连环画”来概括它别具一格的艺术价值。水陆庵始建于六朝时期,明、清两代曾多次进行过重修,现存的3700多尊泥塑,布满庵内的所有墙壁,大的比真人还高,小的细如巴掌。这些泥塑看起来让人眼花缭乱,但实际布局严谨,层次分明。“五百罗汉过海”“九龙天浴”“千人听经图”,每一组都是一个佛教经典故事,释迦牟尼的一生被演绎得活灵活现,堪称一部“立体的连环画”。在所有的泥塑中,观音菩萨的男性相貌造型,释迦牟尼、老子、孔子塑像并列,佛、道、儒三教合一等现象,在我国的其他古寺中也极为罕见。‎ 结合材料及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水陆庵展现了中华文化怎样的魅力。‎ ‎【答案】(1)水陆庵始建于六朝时期,古寺中老子孔子塑像表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2)寺内雕塑精美,布局严谨等,表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3)释迦牟尼、老子、孔子三位塑像并列,佛、道、儒三教合一,则表明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4)水陆庵塑像特点,则表明中华文化异彩纷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解析】‎ 本题以位于西安市蓝田县的水陆庵的精美雕塑传递出的文化气息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 本题要求考生分析水陆庵展现了中华文化怎样的魅力,然后结合材料加以说明。本题属于说明类主观解析试题。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可以遵循四个步骤:可以遵循以下四个步骤:第一步“定”,即确定所要运用的观点、原理。第二步“分”,即对观点、原理进行分解。第三步“筛”,即筛选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第四步“联”,即把保留的观点、原理与相应材料进行有机结合。综合材料的分析,本题着重可以从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以及文化的包容性等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即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