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四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四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学案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目题(一) 实践及其特点 ‎1.什么是实践?‎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它有两层基本含义:‎ ‎(1)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2)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实践具有哪些特点?‎ ‎(1)客观物质性。首先这是由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的客观性决定的;其次,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因而也具有客观性。‎ ‎(2)能动性。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3)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 ‎3.实践的基本形式有哪几种?‎ ‎(1)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2)变革社会的实践。‎ ‎(3)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思维纠偏](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实践既是一种客观活动,又是一种主观活动。(×)‎ 辨析: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同时,实践是人的活动,人具有能动性,因而实践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相统一的活动,不能把实践的主观性和客观性割裂开来。‎ ‎2.(重庆高考)文学创作是可以脱离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 辨析: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脱离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1.实践的概念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主体:人 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对象:客观世界 实践是发生在人与自然界、人与社会之间的活动 基本形式 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其中,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2.实践的特点 特点 客观物质性 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理解 ‎①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都是客观的;②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 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①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②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 意义 这是实践活动与人的认识活动的区别所在 这是实践活动与动物的本能的、盲目的活动的区别所在 这是实践活动与孤立的个人活动的区别所在 侧重 强调实践的基本构成要素(主体、对象和手段)、实践的过程及其结果的客观性,强调受客观因素的影响 强调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制定“计划”“方案”“规划”等受主观因素的影响 强调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有所差异。强调“合作”等,受横向因素的影响——社会性;强调历史过程,受纵向因素的影响——历史性 联系 三个基本特点是统一的。实践既具有客观物质性,又具有主观能动性,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区别于以往旧的实践观的标志所在。夸大第一个特点否认第二个特点会导致机械唯物主义,而夸大第二个特点否认第一个特点会陷入唯心主义 ‎[易误警示]‎ 误区:孤立的活动就是单个人的活动 警示:(1)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实践具有社会性,孤立的活动是不存在的,但孤立的活动并不等于单个人的活动,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既可以采取集体行动,也可以表现为单个人的活动,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是社会性的活动。‎ ‎(2)‎ 实践的社会性,排斥的只是孤立的活动,并不排斥单个人的活动。同时,个人的活动也不排斥实践的社会性。‎ ‎[典例应用]‎ ‎(重庆高考)莫言的文学创作拥有深厚的地城和民间渊源,他以丰富的想象力,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融会在一起,从“高密东北乡”的历史与现实中提炼出富有张力的“民间深层经验”。这表明(  )‎ A.丰富的想象力对文学创作起决定作用 B.文学创作是可以脱离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 C.“民间深层经验”体现文学创作的主观性与社会的物质性的统一 D.莫言作品中的“高密东北乡”是对其家乡历史与现实的客观描述 ‎[解析] 丰富的想象力对文学创作有重要影响,但不起决定作用,故A不选;社会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特征,文学创作并不是脱离社会的纯粹个人实践活动,故B不选;意识对物质的反映具有能动性,莫言作品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故事融会在一起,并不是对历史与现实的客观描述,故D不选,C正确且符合题意,故选C。‎ ‎[答案] C 目题(二)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如何理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 ‎(2)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有哪些体现?‎ ‎(1)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3.如何理解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原因:如果不超出认识的范围,人们就无法判定自己的认识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 ‎(2)如何检验:实践处于主观和客观的交汇点上。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4.认识的目的是什么?‎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 ‎[思维纠偏](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海南高考)认识工具是认识的重要来源。(×)‎ 辨析:实践提供的认识工具有利于推动认识的发展,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2.(海南高考)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可靠。(×)‎ 辨析: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获取认识的途径,但直接经验并非一定比间接经验更可靠。‎ ‎3.(四川高考)创造性思维能检验和发展真理。(×)‎ 辨析: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发展真理,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山东高考)先知后行重在知。(×)‎ 辨析: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行需要在知的指导下进行,但实践决定认识,重在实践。‎ ‎1.认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途径 ‎(1)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即实践。无论是自己亲自获得的认识,还是前人或他人的认识,都来自于实践。‎ ‎(2)个人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即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和学习他人所知获得间接经验。‎ ‎2.全面把握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表现 侧重点 误区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强调认识作为一种反映,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中进行并获得的结果 混淆认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途径。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即实践。个人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即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和学习他人所知获得间接经验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实践为认识发展提出要求并提供可能性,包括人认识能力的发展和认识工具的完善 把认识绝对化,思想僵化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这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为主观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提供唯一的判别尺度 科学理论作为一种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活动具有指导作用,但不能据此认为科学理论也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突出认识的终极意义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或者说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与认识的目的是不同的 ‎(2)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3)方法论要求 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典例应用]‎ 中国珠算以算盘为工具,通过计算口诀和手指拨珠进行加、减、乘、除、乘方、开方等运算,珠动数出,算存一体,实用方便,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五代发明”。2013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珠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回答下题。‎ ‎(海南高考)有“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机”之美誉的中国珠算(  )‎ ‎①产生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 ②体现了实用价值与文化价值的有机统一 ③表明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可靠 ④印证了认识工具是认识的重要来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用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关系。中国珠算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五代发明”,它产生于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活动,①当选;中国珠算实用方便体现了其实用价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珠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现了其文化价值,②当选,答案为A;直接经验不一定比间接经验更可靠,③错误;实践是认识的重要来源,④错误,故答案选A。‎ ‎[答案] A ‎[融会贯通]‎ 图示法把握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知识点一 实践及其特点 ‎1.在听完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讲课后,一些来自企业的学员感到有些失望,便问他:“你讲的那些内容我们也差不多知道,可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差距会那么大呢?”这位企业家回答说:“那是因为你们仅是知道,而我却做到了,这就是我们的差别。”这句话表明了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实践具有(  )‎ A.直接现实性       B.客观规律性 C.能动性 D.社会历史性 解析:选A 本题考查实践的特点。本题通过一个成功企业家“做到”比“知道”更重要的观点来表明,实践高于理论认识的原因在于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和优点。‎ ‎2.2015年初,中国科学家研发出世界首台液态金属机器。这种柔性机器既可在自由空间运动,又能于各种结构槽道中蜿蜒前行,它的一系列非同寻常的习性已相当接近一些自然界简单的软体生物。这项研究为研制液态金属机器及机器人奠定了理论和技术基础。这表明(  )‎ ‎①科技创新使得物质属性遵循人类意志而改变 ‎②科技创新正在消除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界限 ‎③液态金属机器可以延伸人的器官,提高人类实践水平 ‎④科学实验是人类具有自觉能动性的活动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选D ①表述错误,违背了物质的客观性,排除;②说法错误,因为生物与非生物具有本质的不同,液态金属机器人仍然是非生命物体,排除;液态金属机器人具备的特性拓展了人类实践的深度广度,③符合题意;科学家运用已有的科学理论和知识,有目的有计划进行实践、探索真理,说明④正确。本题选D。‎ ‎3.传统的电脑芯片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经逼近性能极限。目前由蓝色巨人IBM研发出了名为“TrueNorth”的神经元芯片,可以实时模拟大脑处理信息的过程,具有感知认知能力的硅芯片原型,像人脑一样具有学习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神经元芯片的成功研制说明(  )‎ ‎①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②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③意识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④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B 神经元芯片的成功研制,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体现了意识的主动创造性,①正确;②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涉及意识的生理基础;③‎ 表述错误,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相对于传统的电脑芯片,神经元芯片具有新的能力,说明了不同历史阶段实践的水平不同,体现了实践的社会历史性,④符合题意;本题选B。‎ 知识点二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4.“不观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巨海,何以知风波之患?”孔子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  )‎ A.人们获得的认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B.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C.实践出真知,正确的认识都是在亲身实践中获得的 D.人们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产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解析:选D “观高崖、临深渊、观巨海”强调的是实践,人们要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产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D正确;A是获得认识的途径,材料是认识产生的源泉;B不符合题意;C说法错误,认识的途径包括实践和学习,故排除。‎ ‎5.阅读下边漫画,从哲学上看,二人争论的焦点是(  )‎ A.实践是不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不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和认识何者起决定作用 D.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解析:选C “下田”指实践,漫画中二人争论的焦点是是否重视实践,是否承认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C正确。‎ ‎6.在2015年“两会”分组讨论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到正在集中思考“十三五”规划。此后,围绕“十三五”规划的编制,习近平总书记到全国多地进行多方面的调研,为“十三五”规划定基调。“两会”后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围绕“十三五”规划的编制进行广泛调研,是因为(  )‎ ‎①认识产生于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中 ②实践不断提出问题,推动认识发展 ③只有实践才能检验认识的正确与否 ④在实践中才能够提高人的认识能力 A.②④ B.①④‎ C.①③ D.②③‎ 解析:选A 题干反映的是实践推动认识的发展,而不是认识来源问题,①不符合题意,②④正确。题干只反映“十三五”规划的编制,规划还没形成,没有付诸实践,不体现实践检验认识,③不符合题意。‎ ‎7.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这个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四个全面”的提出,说明(  )‎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②真理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 ③意识对改造世界具有促进作用 ④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目标和归宿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A 材料中“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战略布局”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动力,真理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①②符合题意;意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世界有促进作用,③错误;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④错误,本题选A。‎ ‎8.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提出,要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四个全面”从坚定中国自信、立足中国实际、总结中国经验、针对中国难题的高度,廓清了治国理政的全貌,抓住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键,拎起了中国发展的总纲,既是重大的战略布局,也体现治国理政的重要战略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注入了新的内涵。‎ 结合材料,从“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角度,分析说明“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提出所蕴含的哲理。‎ 解析:本题要紧扣设问的知识范围,从“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角度来作答。考生在组织答案时要注意:“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包括唯物论和认识论两部分,材料中“四个全面”立足中国实际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和实践决定认识、在实践中追求发展真理;“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答案:(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四个全面”立足中国实际、总结中国经验、针对中国难题,廓清了治国理政的全貌,抓住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键。(2)坚持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四个全面”的提出,是党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新常态,在把握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和战略布局。(3)实践决定认识,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四个全面”立足于中国实际,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注入了新的内涵。‎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