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2 发布 |
- 37.5 KB |
- 2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扬州市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必修)
大桥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期中考试政治试题(必修)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中国古代有许多充满哲学智慧的寓言故事,如“揠苗助长”“郑人买履”“刻舟求剑”“塞翁失马”等。这些寓言故事说明哲学智慧( ) A. 源自于古典文献的流传 B. 源自于哲学家充满智慧的意识 C. 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D. 源自人们的主观想法 【答案】C 【解析】 【详解】A:哲学智慧源自于实践,不是古典文献的流传,A错误。 B:哲学智慧不是源自于哲学家充满智慧的意识,B错误。 C:中国古代有许多充满哲学智慧的寓言故事,如“揠苗助长”“郑人买履”“刻舟求剑”“塞翁失马”等。这些寓言故事说明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C符合题意。 D:哲学智慧不是源自人们主观想法,D错误。 故本题选C。 2.哲学代表了人类内心深处的一种渴望,一种试图超越平凡的现实生活的渴望,一种试图解答那些凭借人类现有思维能力还不能解决问题的渴望,一种试图求得真善美获取智慧接近真理的渴望。这种渴望其实植根于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不管他是否懂哲学。这段话告诉我们 A. 哲学产生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B 哲学源于人的内心深处对超越平凡的强烈渴望 C. 每个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解答世界奥秘的哲学 D. 哲学更关注梦想和未来而与现实生活保持距离 【答案】A 【解析】 【详解】哲学代表了人类内心深处的一种渴望,一种试图超越平凡的现实生活的渴望,一种试图解答那些凭借人类现有思维能力还不能解决问题的渴望,一种试图求得真善美获取智慧接近真理的渴望。这种渴望其实植根于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不管他是否懂哲学。这段话告诉我们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A适合题意,排除B;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不是人人都是哲学家,C错误;哲学源于生活,又是指导人们生活的更好的一门艺术,D错误;故本题答案选A。 3. 对世界观、方法论、哲学三者之间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有 ①哲学既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②科学的世界观决定了科学的方法论,二者构成哲学;③不同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不同;④要形成世界观和方法论就必须学习哲学()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①正确;哲学并不一定都是科学的,②缩小了哲学的范畴,不选;不同的哲学,世界观与方法论不同,③正确;世界观与方法论有时是自发形成的,并不一定要学习哲学,④不选。故选A。 4.“哲学虽无小用;但有大用;虽无近用,但有远用;虽无浅用,但有深用。”这说明哲学可以 A. 有力推动具体科学的进步与发展 B. 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C. 为人们提供世界观与方法论指导 D. 对社会和个人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 这句话说明了哲学的作用。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也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可以为人们提供世界观与方法论指导,C项符合题意;具体科学的进步与发展推动着哲学的进步与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与方法论指导,A项说法错误;哲学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正确哲学能够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错误哲学则会阻碍人们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B项说法错误;正确的哲学对社会和个人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哲学对社会和个人发展具有阻碍作用,D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C。 【详解】哲学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功能: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还不等于哲学。哲学是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的、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系统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2)哲学又是方法论。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人们关于世界是什么、怎么样的根本观点是世界观,用这种观点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5.中国古代哲学所探讨的“形与神”、“心与物”、“理与气”谁依赖于谁、谁在先的问题,实际上就是 A.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 B.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C.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D. 思维和存在何为本原的问题 【答案】D 【解析】 【详解】中国古代哲学所探讨的“形与神”、“心与物”、“理与气”谁依赖于谁、谁在先的问题,实际上是思维和存在何为本原的问题,D符合题意。中国古代哲学所探讨的“形与神”、“心与物”、“理与气”谁依赖于谁、谁在先的问题,不属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A不符合题意。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形与神”、“心与物”、“理与气”体现的物质与意识何为本原,而不是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B不符合题意。中国古代哲学所探讨的“形与神”、“心与物”、“理与气”谁依赖于谁、谁在先的问题,实际上是思维和存在何为本原的问题,而不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C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6.《礼记·郊特牲》:“乐由阳来者也,礼由阴作者,阴阳和而万物得。”下列与上述观点一致的是 A. 万物生于水,又复归于水 B.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C. 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D. 动者恒动,静者恒静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强调万事万物由阴阳和合而成,属于朴素唯物主义观点,A项观点与题意一致;BC项均夸大主观意识的作用,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与题意不符;动者恒动,静者恒静体现的是把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两者绝对对立起来,D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A。 【点睛】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 根本分歧: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的本原 基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7.2015 年高考前夕,一些佛教名山迎来了部分高三学生家长,他们祈祷着今年 高考自己的儿女能考个好成绩。这种世界观属于 A. 辩证唯物主义 B.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 客观唯心主义 D. 主观唯心主义 【答案】C 【解析】 【详解】C符合题意,部分高三学生家长,他们祈祷着今年高考自己的儿女能考个好成绩,这实际上认为上帝鬼神决定高考成绩,这种世界观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ABD不合题意,均排除。 故选C。 8.哲学史上,王夫子“气者,理之依也”与朱熹的“理生万物”“理主动静”是两种对立的哲学观。这两种哲学观从根本反映了 A.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 B. 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的分歧 C.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 D. 朴素唯物主义与机械唯物主义的分歧 【答案】C 【解析】 【详解】C符合题意,“气者,理之依也”认为“气”是世界的本原,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理生万物”“理主动静”认为“理念”是世界的本原,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因此,二者反映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 ABD不合题意,故排除。 故选C。 9.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 A. 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B. 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 C. 自然界中可以直接感知的事物 D. 世界上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总称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物质的内涵。AB: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A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CD:自然界中可以直接感知的事物,这属于具体的物质形态,而哲学上所说的“客观实在”不是具体的物质形态,也不是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简单相加,C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10.“水停百日生虫,人闲百日生病”告诉我们 A.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B.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C.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D.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答案】B 【解析】 【详解】A:“水停百日生虫,人闲百日生病”体现的是物质的运动,未体现物质的客观实在性,A不选。 B:“水停百日生虫,人闲百日生病”说明水和人作为物质的具体形态,都离不开运动,B正确且符合题意。 C:本身正确,但材料未体现,不选。 D:材料侧重物质离不开运动,而“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侧重运动离不开物质,D不选。 故本题答案为B。 11.下列观点与古希腊哲学家芝诺“飞矢不动”说法一致的是 ①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 ②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③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 ④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飞矢不动”说是否认了事物的绝对运动,“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均体现了这种观点,①③正确;“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均体现了事物的绝对运动,与题意不符,②④不选,故本题答案选择B。 12.我国农业生产中有这样的谚语:“清明前后,栽瓜种豆”。而今随着科技的发展,随时可以生产反季节瓜果蔬菜。由此可见 A. 规律具有多样性 B. 规律既能被改变,也能被创造 C. 科技是实践发展的动力 D. 人可以认识并利用规律 【答案】D 【解析】 【详解】“清明前后,栽瓜种豆”强调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但人可以认识并利用规律,随着科技的发展,随时可以生产反季节瓜果蔬菜,正是人类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造福人类的结果,D项符合题意;联系具有多样性,规律是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不具有多样性的特点,A项观点错误;规律具有客观性,本身不能被改变,也不能被创造,B项观点错误;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科技作为人类认识的成果,其发展的动力也来自实践,C项观点错误。答案选D。 13.“你怎样看世界,你也就得到怎样的世界。”从哲学角度看,这句话合理性在于 A. 看到意识的能动作用 B. 承认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 承认物质决定意识 D. 看到意识的决定作用 【答案】A 【解析】 【详解】A正确,“你怎样看世界,你也就得到怎样的世界。”看到意识的能动作用; BC不符合题意,题意主旨强调的是意识的能动作用; D错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故选:A。 14.“先是规划梦想,然后让梦想飞得精彩,再让梦想安全返回,最后让梦想走得更远。”中国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的制造者、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五研究院的专家的这句话体现了 A. 意识是大脑特有的机能 B. 意识对改造物质世界具有促进作用 C.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 D.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主动创造性 【答案】D 【解析】 此题考查意识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能力。材料中“先是规划梦想,然后让梦想飞得精彩,再让梦想安全返回,最后让梦想走得更远。”,这体现了人的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主动创造性,D项正确;A表述错误,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并不是“大脑”,排除;B表述错误,意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只有正确的意识才对改造物质世界具有促进作用,排除;C表述错误,意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只有正确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排除。故选D。 15.“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朱自清对荷花的描写体现的哲学道理有( ) ①不管什么样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②意识能否正确反映客观存在取决于反映者的想象力 ③意识形式的差异性决定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的多样性 ④意识如何反映客观存在受制于反映者的个性知识能力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④:朱自清将荷花描写成舞女的裙,描写成刚出浴的美人,从哲学角度来看,不管什么样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如何反映客观存在受制于反映者的个性知识能力,①④正确。 ②:“取决于反映者的想象力”的表述错误,排除②。 ③:客观存在的多样性决定了意识形式的差异性,③错误。 故本题选B。 16.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国家倡导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这蕴含的哲理是 A. 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B. 物质决定意识 C. 物质和意识相互决定 D. 意识具有客观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我国资源的严峻形势是国家倡导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现实依据,这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B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A项不合题意;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C项观点错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意识不具有客观性特点,D项观点错误。答案选B。 17.“医生,不打针,行不行呀?”一句话,道出了多少病人的心声。研究人员公布了一款新科研成果──无针头注射器。它是一种喷射注射器,在没有针头的情况下,利用高速压力能够令药物穿透皮肤打进身体内,这颠覆了人们的传统认识,是喷射注射系统技术的重大改进,能让患者告别打针之痛。这一事例说明了( ) ①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②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 ③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发展 ④基于实践的认识发展是循环往复的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符合题意,研究人员发明了无针头注射器,我们可以通过实践把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②说法错误,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能指导实践取得成功,错误的认识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入歧途; ③符合题意,研究人员发明了无针头注射器,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④说法错误,否认了认识的上升性,认识是一种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故选:D。 【点睛】实践的直接现实性是指实践不是仅仅停留在意识范围内的精神的观念的活动,而是通过人与客观世界的实际的相互作用而引起客观世界的变化的活动,是人与世界之间的实实在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过程。实践的直接现实性是实践所特有的品格,是实践和认识、理论的原则区别。 18.“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一名言,从哲学上看主要是强调 A.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 书本和实践是认识的两个来源 C.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D. 既要学习间接经验,又要获得直接经验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D:“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方面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启示我们既要学习间接经验,又要获得直接经验,D符合题意。 AC:材料同时强调了读书和实践的重要性,“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和“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仅仅阐释了实践的重要性,AC不符合题意。 B: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书本和实践是认识的两个途径,B错误。 故本题选D。 19.如图,漫画中提到“观点可有不同,但真理只有一个”。这是因为( ) A.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 B. 人们认识真理具有反复性 C.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D. 真理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 【答案】C 【解析】 【详解】A:真理具有条件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A说法正确但不是本题的原因,排除。 B: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B不是真理只有一个的原因,排除。 C: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C符合题意。 D:认识具有上升性,真理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D说法正确但不是本题的原因,排除。 故本题选C。 20.历时10年的全球“海洋生物普查”项目结果显示,海洋世界比想象中更为精彩。通过这次普查,我们了解了更多的海洋生物物种,但仍有很多海洋生物物种我们对其知之甚少,有待以后深入考察。这说明 A. 人类的认识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B. 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是无限发展 C. 真理是正确的认识,是不需要发展的 D. 人类完全不可能认识世界 【答案】B 【解析】 【详解】很大海洋生物物种我们知之甚少,有待以后深入考察,说明客观事物是复杂的,是不断发展的,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B正确;人类的认识是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不是圆圈式的循环往复的过程,A错误;真理也需要随着客观事物的发展而发展,C错误;D是不可知论,错误。故选B。 21.对于城市风道的作用专家们看法谨慎,有人认为雾霾重污染时,即使利用建筑形成所谓的“风道”,高度也远不到1000米,还在雾霾笼罩范围内,因此“引风入城”对治理雾霾的作用非常有限,风道对大气污染治理的效果有多大需要科学论证。这表明对城市风道驱霾作用的认识 ①具有反复性,是一个不断克服片面性甚至错误的过程 ②具有无限性,人们追求真理的过程是永无止境的过程 ③具有创造性,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推翻已有理论的过程 ④具有相对性,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永无定论的过程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对城市风道驱霾是否有效持不同观点,说明认识具有反复性,是一个不断克服片面性甚至错误的过程,①项符合题意;科学家认为需要对城市风道驱霾效果进行科学论证,体现了人们对真理永无止境的追求,是认识无限性的体现,②项符合题意;认识没有创造性的特点,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③项观点错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对同一事物的认识,真理永远只有一个,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最终会形成真理性的认识,④项观点错误。答案选A。 【点睛】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22.近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增加,引起人们对全球变暖问题的担忧。有研究指出,二氧化碳浓度的暴增,部分可能是厄尔尼诺现象造成的,但主要是人类活动中二氧化碳的持续排放导致的。这表明( ) ①地球上任何两个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②一事物与周围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 ③要把握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④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③④:有研究指出,二氧化碳浓度的暴增,部分可能是厄尔尼诺现象造成的,但主要是人类活动中二氧化碳的持续排放导致的。这表明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要把握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③④符合题意。 ①:联系具有普遍性,但联系是有条件的,并不是任何两个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①错误。 ②:一事物与周围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这违背了联系的条件性,②错误。 故本题选D。 23.气象学家洛伦兹提出,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导致其身边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引起四周其他系统的相应变化,可能两周后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蝴蝶效应”表明( ) A. 事物的联系具有偶然性 B. 事物的联系具有直接性 C. 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 D. 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A:事物的联系具有多样性,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A错误。 B:事物联系具有多样性,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B错误。 C:“蝴蝶效应”表明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C符合题意。 D:材料没有体现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D不合题意。 故本题选C。 【点睛】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但并不是说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因为事物之间存在的真实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对两个事物之间是否存在联系,我们应当从事物普遍联系的客观实际出发,具体分析和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 24.2014年1月3日,被很多人认为是个特殊的日子。因其谐音“爱你一世一生”, 不少准新人在这天注册登记结婚。这种行为( ) A. 忽视了事物联系的人为性 B. 否认了事物联系的客观性 C. 承认了事物联系的普遍性 D. 肯定了事物联系的多样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目表述,2014年1月3日,被很多人认为是个特殊的日子。因其谐音“爱你一世一生”, 不少准新人在这天注册登记结婚。这种行为否认了事物联系的客观性,故B入选。人为事物的联系不等于主观臆造的联系,故选项A错误;C、D选项与题意不符。故选B。 25.目前,国际互联网发展很快,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在网上阅读报刊、购物,并能在网上和远隔千里之外的网友就一些问题展开讨论,各抒己见。这说明 A. 世界上的任何两个事物都存在着联系 B. 人们可以改变事物之间的联系 C. 人们可以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D. 事物的联系复杂多样,人们无法具体把握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对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的理解。可运用排除法解答。整个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但并不意味着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故排除A;联系是客观的,人们不能改变事物之间的联系,但可以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故C符合题意,排除B;联系具有多样性,但人们也可以认识和把握客观联系,故排除D。故选C。 26.现代安全经济学“三角形理论”认为,经济是两条斜边(一条是实体经济、另一条是虚拟经济),安全是底边。如果没有底边的支撑,即使经济发展再快,也构不成稳定的三角形。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 整体的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 B. 部分对整体具有决定作用 C. 整体由部分组成,部分变化会影响整体 D. 要通观全局,发挥整体的最大功能 【答案】C 【解析】 【详解】A说法错误,当部分以有序、合理的结构构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B说法错误,整体是事物的全局或发展的全过程,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 C符合题意,D不合题意,“如果没有底边的支撑,即使经济发展再快,也构不成稳定的三角形”,由此可知,材料强调部分,部分变化会影响整体。 故选C。 【点睛】当部分以合理、有序的结构组成整体时,整体功能会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如果各部分以无序、不合理的结构组成整体,整体功能可能小于部分功能。 27.音叉效应指的是,对于有的事物,不在于你对它作用力的大小,而关键在于找准了它的“脉搏”由于音叉效应的存在,一个微小的扰动有可能会带来巨大的影响,比如雪崩。音叉效应反映出() A. 人的意识可以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B. 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可以决定整体的功能 C. 整体统率部分并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 D. 整体的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材料阐释的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没有涉及人的意识,也就没有涉及人的意识可以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A不符合题意;“对于有的事物,不在于你对它作用力的大小,而关键在于找准了它的“脉搏”由于音叉效应的存在,一个微小的扰动有可能会带来巨大的影响”表明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可以决定整体的功能,B符合题意;材料阐释的是部分对整体的影响而不是整体对部分的影响,C不符合题意;“整体的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中的“总是”说法错误,D错误。故选B。 【点睛】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整体是指事物的全局,是事物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指事物的局部,是事物发展的某个阶段。两者相互区别:①整体和部分的地位和作用不同。整体统率部分,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②整体和部分的功能不同。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两者相互联系:①整体和部分不可分割。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②整体和部分相互影响。整体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28.发展的实质是() A. 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B. 运动、变化 C. 发展具有普遍性 D. 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A: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A符合题意。 B:运动、变化不一定是发展,不是发展的实质,排除B。 C:发展具有普遍性,C说法正确但不是发展的实质,排除C。 D: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是发展的方向和道路,不是实质,排除D。 故本题选A。 【点睛】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着的,但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唯物辩证法的发展概念揭示了万事万物的各种运动变化所包含的前进性和上升的趋向性。即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进步的变化才是发展。 29.节能型住宅具有冬暖夏凉、隔音隔热等特点。它能有效地降低人们取暖或降温的同比能耗,因而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广受欢迎,被许多国家政府列为推广项目。材料说明了 A. 新事物一出现就会受到人们的欢迎 B. 新事物应该符合社会上每个人的要求 C. 新事物是新出现的事物 D. 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 【答案】D 【解析】 【详解】节能型住宅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能够满足人民的某些需要,作为新事物,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受到世界上许多国家和人们的喜爱,D项符合题意;人们对新事物的认可和接受要经历一个过程,A项观点错误;新事物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不可能做到满足每个人的要求,B项观点错误;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就是新事物,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是看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是否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C项观点错误。答案选D。 【点睛】关于新旧事物的几种错误观点。 (1)后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新事物代替旧事物需要一个过程,其间既有新旧事物并存的情形,也会出现旧事物暂时复辟的现象,不能笼统地说后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 (2)力量强大的事物就是新事物:新事物具有强大生命力,是从事物发展的总趋势角度来说的,不是说新事物在开始的时候就具有强大的力量。当新事物刚刚出现的时候旧事物往往更强大。 (3)形式上新颖的事物就是新事物:内容是事物的根本,看待事物的性质必须抓住它的内容。事实上,新事物在形式上未必就新,旧事物在形式上未必就旧,旧事物常以新形式出现。 30.下列选项中,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蕴含哲理相同的是 A. 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B.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C.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D. 纵使思忖千百度,不如亲手下地锄 【答案】C 【解析】 【详解】题干中的名句体现了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A.不合题意,选项体现的哲理是,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B.不合题意,选项体现了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C.符合题意,春又来,体现了相对静止,天时人事日相催,体现了事物是绝对运动的,即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D.不合题意,选项体现了实践的重要性。 故选:C。 【点睛】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具有普遍性,要求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2.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灭亡, 要求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3.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要求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还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的面对挫折与考验:)。 4. 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事物发展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要求(1)我们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质变创造条件; (2)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 (3)坚持适度原则:) 31.“嫦娥工程”从2004年立项,截至到目前先后发射“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中国探月工程分“绕、落、回”三步走,绕月和落月任务已圆满完成。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器服务舱为嫦娥五号任务开展在轨验证,根据探月三期时间表,于2017年12月发射嫦娥五号,实现月球取样并返回地球。上述材料蕴含的哲理是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②有量变一定引起质变 ③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④事物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可知,我国的嫦娥工程和探月工程发展历程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历史过程,体现了事物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①③④三项符合题意;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②项观点错误。答案选C。 【点睛】正确理解发展与量变、质变的关系。 (1)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状态。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并不断地经过“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两种状态的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2)从事物发展的全过程来看,质变更为重要。只有质变,才完成了量变,才肯定和巩固了量变所获得的成果;只有质变才能产生新质的事物;只有质变才能引起新的量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但并不是说量变就不重要了,没有量的长期积累,是不会有质变的产生的,所以必须重视量的积累。 32. 医学研究表明,大多数成年人的身体健康与其血液PH值有关,如下图所示。从健康与非健康角度看,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PH值在7.35和7.45问的任何变动均属于量变 B. PH值在6.8和7.8间的任何变动均属于量变 C. PH值在6.8和7.45间的任何变动均属于质变 D. PH值在7.35和7.8间的任何变动均属于质变 【答案】A 【解析】 【详解】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根本的、显著的变化。PH值在7.35和7.45间任何变动均未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属于量变阶段。pH值在6.8和7.8间的变动,值在 6.8 和 7.8 间的变动,有量变也有质变。pH值在6.8和7.45间的变动有量变也有质变。pH值在7.35和7.8间的变动有量变也有质变,B、C、D错误,本题选A项。 33.列宁说:要想成就一件大事,必须从小事做起。自古以来,成大事者往往都是从小事做起的。下列名言俗语与列宁观点蕴含的哲理一致的是 ①鸿毳性轻,积之沉舟 ②时过于期,否终则泰 ③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④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④:“要想成就一件大事,必须从小事做起”这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鸿毳性轻,积之沉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均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①④符合题意。 ②:“时过于期,否终则泰”意思是逆境达到极点,就会向顺境转化,体现的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②不符合题意。 ③:“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体现的是一种现象背后隐藏着规律,③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点睛】事物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要果断抓住机遇,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当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稳定时,要坚持适度原则。 34.长征胜利充分证明了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下列诗句中体现这一道理的有 ①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②随意坐地堪露宿,卧看行云逐浪翻 ③理解千辛万般苦,胜利会师甘孜城 ④冷冷铁索桥板空,对岸炮吼活力封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符合题意,“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意思是雄关和漫道像钢铁一样难以逾越,而今我们要从头开始征服它,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②不合题意,“随意坐地堪露宿,卧看行云逐浪翻”,描写了长征路途的艰难困苦,但没有体现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③符合题意,“理解千辛万般苦”说明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胜利会师甘孜城”说明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④不合题意,“冷冷铁索桥板空,对岸炮吼活力封”说明了战斗的艰难与危险,但没有体现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故选:C。 【点睛】近年来,在政治高考试题中,以诗词为材料的试题占据了相当的部分,以诗词命题,考查的不仅是考生们的文学功底,更是考查对政治教材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充分体现了学科间知识的交融。做好这类题目,需要有一定的文学功底,能正确理解题干中古文诗词所表达的意思,同时也需要对已有的知识进行系统排查,从中找出符合题意的知识点加以分析对照。可见,这类型题目在高考中是算难度较高的题型,但通过有意识的去整理、储备以往书本练习考试中出现的同类型题目也能做到熟能生巧,从而提高答题正确率。 35.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的特征是 A. 唯物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 B. 科学的观点和革命的观点 C.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D. 前进性的观点和上升性的观点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ABD:唯物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科学的观点和革命的观点、前进性的观点和上升性的观点,都不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ABD不符合题意。 C: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C正确。 故本题选C。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计18分。请运用所学知识对所提问题进行简明扼要的分析和说明。 36.X市作为沿海发达城市,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由于人们不良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城市水环境正遭受着巨大破坏。为此,市政府出台政策,决定在今后五年,全力推进综合治理水环境各项工作,确保实现全市水环境质量要得到根本改善,完成省、市水污染防治各项任务。 结合材料,运用有关规律的知识,分析说明X市为什么要开展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答案】①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市民不恰当的生活与生产方式使水环境逐步恶化,水质被污染,是人们的活动违背客观规律的结果。 ②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可以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要求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X市政府实施相关措施改善水环境,有利于促进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造福人民。 【解析】 【分析】 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有关规律的知识,分析说明X市为什么要开展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建设生态城市。属于原因类试题,知识范围是规律的知识,答题指向是分析说明X市为什么要开展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建设生态城市。因此,可以围绕“开展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建设生态城市”话题,运用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等知识阐释这样做的原因及现实意义。 【详解】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有关规律的知识,分析说明X市为什么要开展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从材料可知,X市市民不恰当的生活与生产方式使水环境逐步恶化,水质被污染,为了保护环境,保护人民的生活,必须开展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可运用有关规律的知识,从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等方面,分析说明X市为什么要开展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点睛】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1)(原理)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2)(原理)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方法论)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3)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37.材料一我省W市政府在首批公共自行车投入使用两年后,决定实施城区二期公共自行车网点建设项目,并就二期网点选址方案公开征求意见,市民反响热烈。市政府根据市民意见和建议,结合一期的使用状况,按照优先考虑居民点、公交点、商贸点、公共服务点的原则,对网点选址方案进行了调整,移位、取消、新增了许多网点。该项目的建成及投入使用,在方便市民出行、缓解交通拥堵、解决公交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等方面成效显著,获得了市民的普遍赞誉。 材料二借助叫车软件进行网络约车是“互联网+”时代出现的新的出行方式。网约车等新业态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打车难、运力资源浪费、经济与环境效益低等问题,给顾客带来了价格实惠、叫车快捷的新体验,广受乘客青睐。网约车的发展在给予公众便利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网约车行业政策、法律法规等领域有待完善;乘客的安全保护、市场公平竞争、网约车审批的程序与许可的条件等方面问题都亟待解决。这一方式在发展过程中,既有喝彩声,又有质疑声。 (1)W市政府上述做法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运用事物发展的前途、道路的有关知识,谈谈对网约车等新业态的兴起应有的态度。 【答案】(1)①W市政府结合一期的使用实际和市民出行的需求确定二期网点选址方案,体现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W市政府根据市民出行的新要求、交通拥堵的新情况做出城区二期公共自行车网点选址方案进行调整,体现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W市政府制定二期网点选址方案是为了方便市民出行、缓解交通拥堵、解决公交最后一公里问题,体现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①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网约车是“互联网+”时代出现的新的出行方式,具有价格实惠,叫车快捷,优化资源等优越性,我们要对其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细心保护,促使其成长壮大。 ②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网约车作为新的出行方式,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我们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借助叫车软件进行网络约车是“互联网+”时代出现的新的出行方式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事物发展的前途道路等知识的把握,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详解】(1)本题设问指向W市政府上述做法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属于体现类试题。解答时首先明确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包括: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检验标准、目的;然后把握材料关键信息,分析是如何体现上述知识的,实现理论与材料的有机结合。 (2)本题设问指向运用事物发展的前途、道路的有关知识,谈谈对网约车等新业态的兴起应有的态度。解答时首先明确知识: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我们要对其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细心保护,促使其成长壮大;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我们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然后调动运用上述知识,结合网约车等新业态的兴起分析应有的态度。 【点睛】知识体现类材料题在高考试题中考查频率最高,是难度适宜的题型,它立足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分四步走。第一,通过设问明确设问指向,包括主体指向和知识指向。第二,依据指向,明确知识内容。第三,依据知识内容,对材料进行分析。第四,结合材料分析,对知识内容进行取舍,作答。 三、探究题:本大题12分。结合背景材料进行探究,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综合运用有关知识分析问题,创造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策略等。 38.2019年4月12日,是人类载人航天活动57周年纪念日。载人航天工程是当今世界高新技术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材料一当今世界,许多国家都在激烈争夺太空资源。我国根据现实发展的需要,实施了载人航天工程,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经过几个阶段的努力终于成功,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和重大科技工程的科学管理模式和方法,积累了新形势下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工程的重要经验;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 材料二航天探索向来伴随着高风险,任何一点疏漏都可能造成灾难。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是包括航天员、空间应用、飞船、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通信、着陆场和空间实验室八大系统的宏大系统工程,涉及众多高新技术领域。“零瑕疵”“零失误”“万无一失”是各单位的一贯要求,不放过任何细节。全国数千个单位、十几万科技大军自觉服从大局,坚持统一指挥和调度。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 材料三1992年9月21日,中央正式批准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我国开启了载人航天的伟大征程。经过二十几年的探索研究,无数次航天实验成功的积累,2018年4月,天宫2号与天舟1号完成自动交会对接,由此我国完成了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二步,为2020年完成空间站做好准备。 (1)结合材料一,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角度分析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成功 (2)结合材料二,运用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知识,说明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为什么能够成功? (3)结合材料三,运用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天宫2号与天舟1号的成功对接。 【答案】(1)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实施是根据世界和我国发展的现状下进行的,是现实的需要。 ②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意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能够取得成功,离不开详细计划、各阶段推进以及正确理论的指导 (2)①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各大系统,自觉服从大局,坚持统一指挥和调度,团结协作,实现了整体优化。 ②部分制约整体,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会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这要求我们重视部分的作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各系统、各领域始终坚持“零瑕疵”“零失误”“万无一失”,十分注重细节,有力保证了航天工程的成功。 (3)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质变是量变必然结果,要重视量的积累,抓住时机促成质变。正是之前数次航天实验成功的量的积累,才有了天宫2号与天舟1号的成功对接这一质的飞跃。 ②质变为新量变开辟道路,事物会在新质的基础开始新的量变。天宫2号与天舟1号的成功,会使我国航空实验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探索。 【解析】 【分析】 本题以载人航天工程是当今世界高新技术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等知识的把握,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详解】(1)本题设问指向结合材料一,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角度分析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成功。解答时首先明确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包括: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意识。然后调动上述知识,结合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成功分析回答。 (2)本题考查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知识,设问指向说明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为什么能够成功,属于原因类试题,要从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角度分析。解答时首先回答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部分制约整体,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会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这要求我们重视部分的作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然后调动运用上述知识,结合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细化分析,实现理论与材料的结合。 (3)本题设问指向结合材料三,运用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天宫2号与天舟1号的成功对接。解答时先明确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质变是量变必然结果,要重视量的积累,抓住时机促成质变;质变为新量变开辟道路,事物会在新质的基础开始新的量变。然后调动运用上述知识,结合天宫2号与天舟1号的成功对接分析回答。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