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2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四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专题练习(江苏专用)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理知识体系 明高考趋向 考查内容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是近五年的高频考点,全国卷曾对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有过关注。 材料设置 多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背景、贴近生活的实例或自然科学成就、诗词古语等为背景考查对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规律的普遍性与客观性的理解。 题型设计 全国卷对本课的考查以选择题居多,以体现类设问为主。 考点一 世界的物质性 [基本知识—理清楚] 1.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几种说法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于物质 原理内容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原因 自然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从产生过程看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从基本构成要素上看 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意识依赖于物质 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图示为: 2.把握——物质概念 (1)物质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 (2)理论意义 澄清错误认识 1.自然界具有客观物质性,认识、改造自然需要承认自然的客观性、顺应自然规律,认为人征服自然的观点是对自然界客观性的否定。 2.并非只有看得见、摸得着的才是物质现象,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现象都是物质现象。 3.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意识依赖于物质,但物质却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因此,二者之间不是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关系。 基础巩固训练 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 ) A.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B.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 C.自然界中可以直接感知的事物 D.世界上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总称 解析:选B 客观实在是对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概括抽象,但不等于具体的物质形态,故A项错误;也不是世界上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总称,故D项错误;C项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 2.恩格斯说:“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列宁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对这两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 A.前者揭示了物质概念的外延,后者揭示了物质概念的内涵 B.前者认为物质是实物,后者认为物质是实在 C.前者认为物质是抽象的,后者认为物质是生动具体的 D.两者都揭示了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解析:选A 恩格斯的观点说明了物质与物质形态的关系,物质是从千千万万的具体的物质形态中抽象概括而来的,具体物质形态都是物质的表现,从而揭示了物质的外延;列宁的观点指出了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与可知性,从内涵上揭示了物质的特点,A项符合题意;B、C两项割裂了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之间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材料未涉及运动,D项不当选。 3.我国地质地貌复杂,气候类型多样,自然灾害频发。因此,科学防灾减灾对经济社会发展极为重要。这里包含的道理有( ) ①地理环境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 ②地质气候变化虽然复杂但一定有内在规律 ③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就可以防灾减灾 ④顺从自然是防灾减灾的根本出路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选A 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的客观环境,地质灾害会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而重视防灾减灾体现了地理环境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防灾减灾要“科学”,说明防灾减灾要遵循和利用地质气候变化的规律性,①②正确;③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防灾减灾不仅要尊重自然,还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④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哲学思维—多强化] 理解到分析的升华 [热点] 罗马前教皇约翰·保罗二世曾说:“①(天主教)信仰并不反对生物进化论。”但又说:“②如果人的身体源于业已存在的有生命的物质,③人的精神和灵魂则是上帝直接创造的。” [分析] ①表明科学的发展越来越证明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 ②体现了自然界的客观性。 ③是违背世界物质性的神创论,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知识到能力的升级 1.进入2017年5月份,全球多地连续出现极端恶劣天气,再次引发人们对生存环境的担忧。5月30日,俄罗斯当地的狂风暴雨天气导致11人死亡,另外还有146人被送医院治疗,其中108人仍在医院接受观察。材料告诉我们( ) ①人与自然不可能和谐相处 ②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③人在极端天气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④规律是客观的,其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D 只要人们尊重自然规律,就可以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① 错误;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应对极端天气,③错误;俄罗斯当地的狂风暴雨天气导致的灾害,体现了自然界的客观性和规律的客观性,②④正确,故选D项。 2.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云:“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该诗所蕴含的辩证唯物论道理是( ) A.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应该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B.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C.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D.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解析:选D A项属于唯物辩证法,C项属于认识论,均不当选;材料没有体现物质的内涵,B项不符合题意;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D项当选。 3.读图,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劳动在由古猿向人的进化中起了决定性作用。这说明( ) ①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发展具有一致性 ②人类社会发展及构成要素都是客观的 ③古猿向人的进化过程具有客观物质性 ④人类的产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解析:选D 由古猿到现代人,劳动在其进化中起了决定性作用,说明人类的产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这一进化过程具有客观物质性,③④正确;①中“具有一致性”表述不准确,人类社会和自然界遵循各自的发展规律;题干中没有涉及人类社会构成要素等,②不选。 4.“暗物质”被比作“笼罩在21世纪物理学天空中的乌云”,它由万有引力定律证实存在,却从未被直接观测到。科学家估算,宇宙中包含5%的普通物质,它们组成了包括地球在内的星系、恒星、行星等发光和反光物质,其余95%是看不见的暗物质和暗能量。从哲学角度看,暗物质的研究、发现可以表明( ) ①世界的物质性依赖于科学发展所提供的证据和证明 ②宇宙探测的目的在于验证科学家们提出的假说 ③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④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解析: 选B 科学发展提供的证明和证据属于主观意见,世界的物质性显然不依赖于它们,①错误;宇宙探测的目的是用探测成果来指导或服务于人类的实践活动,②错误;暗物质的研究和发现,说明物质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也说明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③④正确。 考点二 运动与规律 [基本知识—理清楚] 1.理解——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1)含义: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关系 理解 侧重点 错误倾向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 强调物质离不开运动 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即载体和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强调运动离不开物质 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 2.把握——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运动 静止 区别 含义 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有两种情形:①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②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特点 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错误 倾向 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运动观 在确认运动绝对性的同时,也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知识纵贯] 认识相对静止 范围 表现 唯物论 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特殊的运动 发展观 是事物处于量变状态 矛盾 是构成事物的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矛盾主次方面的地位没有发生易位 辩证否定观 是事物的肯定方面处在矛盾的主要方面 3.把握——规律的含义和特点 (1)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理解 (3)去伪存真 去伪 存真 规律=联系 规律是联系,但并非所有的联系都是规律,只有同时满足四个条件的联系才是规律 规律=现象 规律不等于现象,凡是能够借助感官直接感知的均为现象而非规律,上图右侧的举例均不属于规律,如“苹果落地”属于自然现象,但其中蕴含的“万有引力”则属于规律 规律=具体规律 不能把哲学上讲的规律混同于具体规律,二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4.掌握——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世界观原理 ①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②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 ①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②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特别提醒 规律是客观的,强调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并非意味着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规律是普遍的,但其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 5.理解——物质、运动、规律的关系 澄清错误认识 1.静止是运动的量变而非质变状态,此时构成事物的矛盾主次方面的地位没有改变。 2.物质的唯一特性与根本属性不是一回事,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3.认识规律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但发挥主观能动性并非一定能认识规律。 4.人们可以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创造、改变、消灭规律。 5.规律是客观的,规律没有好坏之分;规律是普遍的,但并非是永恒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 基础巩固训练 1.(2015·江苏高考)世间万物,变动不居。“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这说明( ) ①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②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③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④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A 本题说明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①②当选;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③错误;材料未涉及对立与统一之间的关系,④排除。 2.随着人民币“入篮”,人民币和中国经济的走势越来越受到国际的关注。有关人民币大幅贬值、唱衰中国经济的论调不绝于耳。形,体现在当下;势,着眼于长远。解读中国经济,看“形”,更要看“势”,这是因为( ) ①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事物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③事物在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都是有规律的 ④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C 形与势即当下与长远,是相对静止与绝对运动的统一,看“势”是因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规律的,②③正确;①④与题意无关。 3.2017年2月21日天津地区普降中到大雪,针对此次降雪天气,天津市气象局提早预报、及时预报,为全市各部门提前做好充分准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A.大气运动的偶然性逐渐向有规律的必然性转化 B.实践经验是人们准确预报天气的前提和基础 C.科学技术的发展已使人们完全掌握大气运动的规律 D.大气运动尽管复杂,但有规律并可以被认识利用 解析:选D 针对降雪天气,气象局能够提早预报、及时预报,为全市各部门提前做好充分准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表明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答案为D项;大气运动是有规律的,A项错误;尊重规律是人们准确预报天气的前提和基础,B项错误;C项错在“完全掌握”。 [哲学思维—多强化] 理解到分析的升华 [热点] 2017年是全面落实“十三五”规划的关键一年,也是推进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关键一年。①经济工作的总基调仍是“稳中求进”,宏观调控将继续推进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与以往强调扩内需、通过内需增长来刺激经济不同,2017年明显偏重在供给侧。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已从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消费升级,但我国供给侧仍停留在传统的中低端,这一方面致使传统工业产能过剩,另一方面高端需求严重稀缺。③企业才是供给侧改革的主体,政府所做的工作重在打造宽松的市场环境,从而激发企业的活力和潜力。政府施政方略则应遵守坚持市场化,尊重经济规律,坚持简政放权,尊重市场选择。 [分析] ①体现了一切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②体现了社会的客观物质性和规律的客观性。 ③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知识到能力的升级 1.(2014·江苏高考)被誉为古代织锦“活化石”的南京云锦借用西方的“错视艺术”,因其时尚度高而深得年轻人喜爱;用硫酸纸拼装的创意秦淮花灯,内置节能环保的LED灯,各部件以中国家具榫卯原理扣合,可以拆解装盒带往各地……这些老工艺的新诠释( ) ①淡化了传统文化的民族特色 ②体现了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状态 ③丰富了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 ④反映了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D 由设问关键信息“这些老工艺的新诠释”可知传统文化因科技进步而不断发展,③正确;“老工艺”与“新诠释”体现了④;①中“淡化”表述不正确;量变与质变是事物变化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状态,②错误。 2.(2014·江苏高考)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的发现表明,生物体中的每一个细胞都像一个工厂,会生产和输出许多物质,这些物质被包裹在囊泡内运输到细胞周围和细胞外。细胞内囊泡运输调控机制的发现,特别适用于解释一些疾病发生的原理,并研发药物以用于治疗。这说明( ) A.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B.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C.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D.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解析:选A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发现了细胞运动的相关规律,这些规律的发现有助于人们研发药物治疗疾病,体现了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故选A项。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属于主观唯心主义,B项不选。题干不是讨论物质与运动的关系,也没有涉及物质的唯一特性,C、D两项不选。 3.专家称,白天大部分时间坐在电脑前工作的人和夜晚常看电视的人更容易肥胖,电子产品的明亮光线不仅会改变人体新陈代谢的速度,还会导致血糖上升。这告诉我们( ) ①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受到内在规律的支配 ②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 ③事物运动过程中存在的规律具有客观性 ④人类可以根据对规律的认识而利用规律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选A 电子产品的明亮光线与人体新陈代谢的速度、血糖之间有内在联系,这种本质联系作为规律,对人产生影响,这表明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①③正确;材料未涉及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对规律的利用,②④不当选。 4.经过科技工作者的长期探索和努力,2017年6月15日,我国在浩瀚宇宙架起了一台属于中国人自己的真正意义上的太空望远镜。通过它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观察宇宙样貌、探索宇宙奥秘。材料说明( ) ①顺应自然规律就可以发现宇宙的奥秘 ②人类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实践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④科学家的努力是推动对宇宙的认识发展的直接动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C ①无视主观能动性的重要;②③ 符合题意,根据题意,通过太空望远镜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观察宇宙样貌、探索宇宙奥秘,说明人类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实践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④表述错误,实践是推动对宇宙的认识发展的直接动力。 5.分享经济平台能够解决生产的供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以设备、产品等闲置生产能力的共享实现协作生产,不仅降低了使用成本,还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分享经济( ) ①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方案 ②在认识和改造市场规律的基础上实现人与资源的和谐统一 ③成功与否取决于人们对资源配置规律的正确把握程度 ④是依据资源配置规律而提出的重要理念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B 能够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分享经济的出现是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结果,①④正确;规律具有客观性,不能改造,②错误;③夸大了意识和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应用分析—调用准] 命题角度:应用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类哲学题目 [典例] (2014·山东高考·节选)文化是不同国家和民族沟通心灵和情感的桥梁和纽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近年来,我国在对外文化传播过程中,把握并顺应国际传播发展的必然趋势,利用对象国资源,充分考虑其文化传统、消费习惯、审美标准,推出了越来越多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精品。 结合材料,说明我国在对外文化传播过程中是如何处理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的。 [审答规范] 第一步:依据设问定知识 本题设问的知识限定语为“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这一知识点包括:规律是客观的、要尊重客观规律、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规律、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第二步:细审材料选精准 第三步:知材对接组答案(采用知识+材料形成答案) 我国在对外文化传播过程中顺应国际传播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尊重客观规律的表现;在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对象国的资源和条件,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我国在对外文化传播过程中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推出了越来越多的文化精品。 大题增分专练 近年来,我国中东部地区持续雾霾天气。浓雾缠绕、能见度非常低的天气会对人体健康产生极大影响。从保护人民身体健康出发,中国政府将加大污染治理力度。雾霾的组成成分非常复杂,探求它的成因和本质,梳理其内在机理,才能因势利导、有效解决雾霾问题。资源相对不足、环境容量有限已经成为中国的基本国情,成为发展的短板。破解环境难题,治理空气污染就是要打破这一瓶颈的制约。对此,李克强总理表示,空气污染治理,我们必须有所作为。 结合材料,运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有关知识,分析中国政府如何在空气污染治理方面实现有所作为。 解析:本题知识限定是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相关知识,问题指向中国政府如何在空气污染治理方面实现有所作为,属于措施类题目。解答时,可结合材料所反映的问题,从自然界的物质性、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一切从实际出发等方面分析说明。 答案:(1)自然界是物质的,要求我们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治理空气污染,必须深入探究它的成因和本质,从保护人民身体健康出发,切断污染源头,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空气污染问题的产生是个长期的过程,因此要探究其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以科学的理论指导空气污染治理工作的开展。 (3)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政府应该从国情出发,认识到治理空气污染的制约因素是资源相对不足、环境容量有限,并着力打破这一瓶颈。 [课时跟踪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如图是某同学在听课时所撰写的课堂笔记。下列说法能够依次论证课堂笔记中哲学观点的是( ) ①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②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③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④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 A.②→①→③→④ B.②→①→④→③ C.④→①→③→② D.④→③→②→① 解析:选B “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体现世界是物质的;“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体现物质是运动的;“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体现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体现规律是客观的,因此能够论证课堂笔记中哲学观点的正确顺序是②→①→④→③,故本题答案选B项。 2.《坛经》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一观点( ) A.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B.否认了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C.属于否认物质的客观唯心主义 D.坚持了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解析:选B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所以A项错误;作者观点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排除C项;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正确,当选。 3.为带动微山旅游的发展,山东省微山县以微山湖渔村为基础,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旅游生活圈。这一做法的哲学依据是( ) ①人类可以改变和征服自然 ②自然界是物质的,要尊重自然 ③改造自然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根本出发点 ④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D 本题借助具体事例考查自然界的物质性。①中的“征服自然”说法错误;改造自然要以客观实际为根本出发点,③说法错误;②④是微山县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旅游生活圈的哲学依据,符合题意。 4.2017年8月,四川九寨沟发生7级地震。对此,有关专家指出:“地球其实一直处于‘震动’状态,‘震动’是地球的常态。”从现有研究水平来看,根据已有的历史地震资料进行中长期的地震预报是完全可能的。该材料蕴含的哲理是( ) ①运动是绝对的、有条件的、永恒的 ②物质与意识具有同一性 ③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④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C “‘震动’是地球的常态”说明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故③符合题意;“根据已有的历史地震资料进行中长期的地震预报是完全可能的”说明物质与意识具有同一性,②符合题意;①错误,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排除;④错误,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排除。 5.我希望,有朋自远方来,岁月不改其性,红尘不染其心,倾心畅谈,大杯痛饮。我希望长河悠远,岁月无痕,大地不老,阳光普照。从哲学角度看( ) ①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不存在“不改其性”的朋友 ②物质的运动具有绝对性,不存在“大地不老”的现象 ③物质决定意识,人在红尘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不染其心”是不可能存在的 ④物质的根本属性是客观实在性,“岁月无痕”表达的是一种美好的祝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A ③否认了人的意识的能动性。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④错误。题目表明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不存在“不改其性”的朋友;物质的运动具有绝对性,不存在“大地不老”的现象,①②当选。 6.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贯彻好这个总基调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稳中求进”( ) A.体现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B.体现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C.说明认识具有反复性与上升性 D.说明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解析:选B “稳中求进”表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体现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B项正确且符合题意;其他选项都与题意不符,均应排除。 7.“中医将亡于药”,此话并非危言耸听。很多种植者为多赚快赚,不顾中药材采摘时间和原产地的要求,甚至使用农药。中医没有合格的中药,等于外科医生没有手术刀。这表明( ) ①中药材的种植必须遵循其生产规律 ②违背规律的种植必将对中医药事业造成损害 ③对中药材种植规律的改造和利用能造福人类 ④对中药材种植规律的认识决定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B “很多种植者为多赚快赚,不顾中药材采摘时间和原产地的要求,甚至使用农药”说明中药材的种植必须遵循其生产规律,违背规律的种植必将对中医药事业造成损害,故①②符合题意;③说法错误,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但不是改造规律,排除;④中“决定”说法错误,排除。 8.我国有“楚人过河”的典故:楚国人想袭击宋国,派人先去测量澭水的深浅并做好标志。但不久澭水突然大涨,楚国人不知道,依旧按原来的标志在深夜里偷渡,结果损失惨重,大败而归。这个典故告诉我们( ) ①想问题、办事情要做到主观符合客观 ②尊重规律是实践活动取得成功的前提 ③ 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和存在方式 ④意识活动的能动性是认识世界的保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A 题目中“楚人过河”的典故告诉我们尊重规律是实践活动取得成功的前提,想问题、办事情要做到主观符合客观,①②表述正确入选。③④不符合题意。 9.今天,我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都应该自觉践行生态文明的要求,合理开发、利用、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其实,我国古人很早就提过很多生态文明思想。下列说法符合这一思想的是( ) ①天与人不相预 ②畋不掩群,不取麇夭 ③雨露冻凝者,皆由地发,不从天降也 ④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D ①意思是天与人互不干涉,与题干要求不符,不选;②意思是打猎不能把动物的族群全部猎杀,不能杀麋鹿的幼子,含义是不要破坏自然界的规律,入选;③意思是雨并不是天上固有的,而是由地气上蒸,遇冷冻凝而成的,表达的是一种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不选;④表达出一种保护鸟兽鱼鳖以利“永续利用”的思想,体现了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入选。 10.某地区进入供暖季后常常出现雾霾,而一旦出现大风天气或等到春暖花开后,雾霾就会散去或减少。从该地区较长时间的数据变化看,经过人们努力治霾,污染物排放总量在持续走低;但在某些时段,环境空气质量污染指数会迅速攀升,甚至“爆表”。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凸显了大气污染防治的一个特点:天帮忙很重要,但人努力才是根本。这一特点从哲学角度看( ) A.否认了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是唯心主义的 B.抹杀了外因对事物发展的根本性作用 C.忽视了自然环境对生活质量的决定作用 D.认识到了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解析:选D A项错误,题目中的观点看到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之间的关系,属于唯物主义观点。B项错误,外因不能对事物发展起根本性作用。C项不是哲学观点。题中特点从哲学角度看认识到了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D项当选。 11.现如今,微信成了绝大多数人生活空间的延伸,打开朋友圈,就能看到一个完整的微缩景观。有人说,一个人的朋友圈出卖了他的性格。发鸡汤的人,正能量满满;发段子的人,喜感满满;发情感的人,情怀满满。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生活现状与朋友圈内容彼此是不可分离的 B.朋友圈内容调节和控制着个人的生理活动 C.朋友圈内容是对个人生活现状的如实反映 D.朋友圈内容因实践主体经历不同而有所不同 解析:选D 发鸡汤的人,正能量满满;发段子的人,喜感满满;发情感的人,情怀满满。这说明朋友圈内容因实践主体经历不同而有所不同,D项符合题意;A、B两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朋友圈内容是对个人生活现状的反映,但不一定是如实反映,C项错误。 12.工匠精神是一种沉稳求进的操守和情怀。面对时代与市场的变化,工匠们既要传承好传统文化元素和核心技艺,也要巧妙地植入现代元素和生活气息,在坚持独创性、艺术性的同时,提升实用性,才能在市场竞争中永葆生机。这要求工匠们在技艺传承中要( ) ①把握好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②实现客观与主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使质变的发生 ④实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选C 既要传承好传统文化元素和核心技艺,也要巧妙地植入现代元素和生活气息,这要求处理好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①当选;面对时代与市场的变化,在坚持独创性、艺术性的同时,提升实用性,才能在市场竞争中永葆生机,这就要实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④当选;技艺传承应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②错误;③与材料中心无关。 二、简析题 13.在古代社会,自然是人类的主宰,人们把自然神化,对自然顶礼膜拜,认为山有山神,河有河神,天旱求龙王降雨,遇事求神灵保佑。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革命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机器轰鸣田野,卫星遨游太空,人们认为自然是人类征服的对象,人可以主宰自然。但是,随着人类活动规模的扩大,土地荒漠化、臭氧层空洞、洪水肆虐、物种减少……正严重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自然是人类的朋友,人和自然应该和谐相处,强调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说明人为什么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解析:人为什么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应从两个方面思考,首先是由于自然对人的意义,自然是客观的,因此,人应当尊重自然。其次,人的行为总是受价值观的支配,人之所以要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因为和谐相处对人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和谐相处才有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解答本题时应坚持两点论:既要从正面论证,又要从反面说明,既要从理论上阐述,又要从实践上证明。 答案:① 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它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承认自然界的客观存在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②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和改造自然,使其为人所用。但是,人的活动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的惩罚。环境破坏、生态危机等问题严重威胁人类生存就是证明。 ③我们必须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之间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4.温州作为沿海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了,可水环境却承受着极大的压力。人们不良的生活和生产方式污染了一些地方的水环境。温州市政府出台了《温州市美丽浙南水乡建设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治水政策文件。将在城乡生活污水治理、珊溪水源保护、“两河”整治等方面工作中寻求新突破。并向市民发出倡议:人人争当治水护水的宣传者、践行者与监督者。计划到2020年,温州基本能够建成美丽浙南水乡。 请结合材料,运用“人与规律关系”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温州市为什么要开展美丽浙南水乡建设。 解析:本题设问明确,考生需要调动这一具体的原理结合材料进行分析,要从规律的客观性角度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同时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答案:①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水环境有其固有的循环规律,人类活动必须遵循规律。市民不恰当的生活与生产方式使水环境恶化,水质被污染是人们的活动违背客观规律的结果。 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造福人类。温州市政府认识到水环境的恶化与人们的活动有关系,并向市民发出倡议,建设美丽浙南水乡有利于改善水环境,促进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造福人民。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