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复习讲义:第十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36课寻觅社会的真谛复习讲义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复习讲义:第十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36课寻觅社会的真谛复习讲义

第36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课标要求] 领悟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试判断]‎ ‎1.社会意识的变化和社会存在的变化是同步的。(  )‎ 分析:错误。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  )‎ 分析:错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始终是不可分割的。(  )‎ 分析:错误。社会存在能离开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不能离开社会存在。‎ ‎4.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产关系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 分析:错误。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5.我国政府加快推进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等“多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符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 分析:错误。我国政府加快推进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等“多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符合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规律。‎ ‎6.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 分析:错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7.新时代,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 分析:错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8.在我国,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力适应生产关系的发展,使经济基础适应上层建筑的发展。(  )‎ 分析:错误。在我国,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9.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领导力量。(  )‎ 分析:错误。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10.人民群众是创造一切精神财富的源泉。(  )‎ 分析:错误。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核心考点一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①从性质上说,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 ‎②从过程上说,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①从时间上说,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②从性质上说,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图示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类别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物质与意识 区别 研究对象 人类社会 整个世界 地位 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 作用 对两者关系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依据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依据 联系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体现 考向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 典例1 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画面最大、图像数量最多的涂绘类岩画。花山岩画主要描绘了各式各样的人物和剑、钟、铜鼓等器物,以及日月星辰等天体图形,记录了古代先民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材料表明(  )‎ A.生产方式制约社会发展进程 B.生产关系是对生产力的反映 C.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D.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答案 D 解析 花山岩画描绘了人物、器物和天体图形,记录了古代先民的生产和生活,这体现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故选D;题意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无关,故A、B、C均不选。‎ 考向2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不是完全同步的 ‎ 典例2 (2017·全国Ⅲ)“爆竹声中一岁除”是传承千百年的中国春节习俗,然而2017年春节期间,许多人选择少放甚至不放烟花爆竹,北京、上海等许多城市的烟花爆竹燃放量较往年大幅减少,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在从“放”到“少放”或“不放”的变化中,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绿色环保过春节正成为“新年俗”。年俗的这种变化表明(  )‎ ‎①社会意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主变化的 ‎②社会意识可以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 ‎③社会意识的变化总是滞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④社会意识的变化归根到底是社会存在变化的反映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社会意识的变化归根到底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①错在“自主”;社会意识的变化有时会先于社会存在的变化,有时会滞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③错在“总是”。②④正确,故答案选C。‎ 考向3 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典例3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宪法,确定为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的指导思想,对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具有规范、引领、推动和保障作用。这表明(  )‎ ‎①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最主要内容 ‎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③适合先进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推动社会进步 ‎④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B 解析 材料表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同时说明适合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推动社会进步,②③④符合题意;①不符合题意。‎ 正确理解社会意识的反作用 ‎(1)‎ 社会意识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只有科学的社会意识才能推动社会发展,不能认为社会意识都能推动社会发展。‎ ‎(2)错误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而不是不起作用。‎ ‎(3)不能夸大社会意识的反作用,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些都是错误说法。‎ ‎(4)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产生作用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必须通过实践。‎ ‎1.2018年是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30年来,海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形成了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这表明(  )‎ ‎①实践具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②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③人们能突破条件限制取得成功 ‎④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客观条件无法突破,③错误。题干没有体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④不选。‎ ‎2.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大命题,放在了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位置。我们强调意识形态工作的原因是(  )‎ ‎①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推动社会进步 ‎②社会时代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③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④可以有力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增强凝聚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D ‎3.2019年,中国人民银行继续实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注重根据形势变化加强预调微调和预期管理,为经济稳定增长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了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加强“预调微调和预期管理”的依据是(  )‎ ‎①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发展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③认识、利用规律有利于提高人们活动的预见性 ‎④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C 核心考点二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和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1)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基本矛盾 辩证关系 基本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提醒 (1)两对矛盾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平等的,其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基本的矛盾。‎ ‎(2)社会基本矛盾与社会主要矛盾之间是普遍与特殊、一般与个别的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规定着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也规定着社会主要矛盾;社会主要矛盾则是社会基本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直接表现,在它作为主要矛盾的历史阶段起决定作用并规定和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总趋势: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实现方式: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3)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4)在社会主义社会,社会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提醒 (1)改革的性质: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2)不能认为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社会主义社会,改革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考向1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典例1 (2017·全国Ⅲ)2016年10月,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当今世界,网络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全面融入社会生产生活。要强化互联网思维,利用互联网扁平化、交互式、快捷性优势,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强化互联网思维的依据是(  )‎ ‎①互联网思维决定了网络时代社会形态的性质和面貌 ‎②互联网思维适应了网络时代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③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社会意识先进与否的主要尺度 ‎④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之所以强化互联网思维,原因之一在于,网络信息技术全面融入社会生产生活,即互联网思维适应了当今社会生产生活的需要,②当选;原因之二在于,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可以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即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生产生活具有重要作用,④当选,答案为C;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社会形态的性质和面貌,①错误;衡量社会意识先进与否的尺度在于其是否正确地预见了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③错误。‎ 考向2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典例2 某地作为全国33个农村土地改革试点地区之一,正在逐步完成从“确权到人”到“确权到户”的制度转变,从而更好地让集体土地入市流转,使农户更好地分享工业化收益。这一做法表明(  )‎ A.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经济基础 B.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C.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D.改革的目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答案 C 解析 ‎ 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产品分配制度、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和人的关系。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土地”属于生产资料,因此土地改革是生产关系的改革,生产关系改革是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因此A、B与题意无关;D说法错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我国改革的性质,而不是目的;故正确答案是C。‎ 考向3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典例3 (2015·全国Ⅰ)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从唯物史观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  )‎ ‎①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上层建筑改革的必然要求 ‎②不断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 ‎③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认识由自发到自觉转变的标志 ‎④我国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由不适应走向适应的标志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由题意可知,我国推进依法治国是对上层建筑改革的要求,也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措施,①②符合题意,故选A。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认识不断在加深,并不是由自发到自觉,也不是表明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由不适应走向适应,故排除③④。‎ 如何区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其基本要素是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包括三方面内容:生产资料归谁所有、产品如何分配、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2)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 ‎(3)所有制结构调整、分配制度的改革、土地制度的改革等属于生产关系的变革;而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法律法规的完善、思想观念的解放等则属于上层建筑的变革。‎ 考向4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 典例4 十集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首次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权威报道。现阶段,我国基本矛盾的解决之所以可以通过改革来实现,是因为(  )‎ A.我国已经没有了阶级斗争 B.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C.我国主要矛盾发生了改变 D.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答案 B 解析 我国基本矛盾的解决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即不需要通过阶级斗争来解决,可以通过改革来实现,B正确。A不符合实际情况。C不是其原因。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D错误。‎ ‎1.2018年7月11日《新华网》载文,近年来,中央企业中最大的投资控股公司——国家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国投)结合自身经营特点与优势,通过发展基金投资、股权投资等方式,积极推动混合所有制发展,交出了一份不俗的答卷。我国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表明(  )‎ ‎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状况 ‎②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 ‎③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有利于推动我国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 ‎④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B 解析 混合所有制改革属于生产关系的改革,而不是上层建筑的改革,②不选。③错在“根本变革”上。‎ ‎2.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全会认为我国宪法必须随着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发展,这是我国宪法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一条基本规律。从1954年我国第一部宪法诞生至今,我国宪法一直处在探索实践和不断完善过程中,我国宪法要在实践探索中不断完善是基于(  )‎ ‎①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②实践与理论的统一 ‎③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④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统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答案 D 解析 ②错误,应该是理论与实践相统一。③不符合题意。‎ ‎3.精准扶贫包含精神扶贫的命题。在政策引入和产业扶持的同时,扶贫干部和基层干部还应充分利用乡规民约引导乡风民俗,抵制陋俗恶习。精神扶贫的依据是(  )‎ A.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B.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C.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经济基础 D.生产方式变革决定社会形态更替 答案 B 解析 精神扶贫属于上层建筑,不是生产力也不是生产关系,A、C、D三项不选。精神扶贫实施到位,可以抵制陋俗恶习,这体现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B项正确。‎ 核心考点三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含义 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群众观点 内容 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地位 是取得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群众路线 内容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地位 是取得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提醒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不是创造社会历史的源泉,不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不能决定社会历史的性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也不是随心所欲的,必须尊重社会发展规律。‎ ‎2.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区别 区别 唯物史观 唯心史观 社会存在、社会意识何者是第一性(根本区别)‎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承认杰出历史人物在社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但是这种推动作用不能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 伟大历史人物的思想和意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人类历史是由伟大历史人物创造的 人类社会有没有自身的规律 社会历史领域有着固有规律,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 人类社会是没有规律、不可捉摸的,社会历史仅仅是个人意志支配的偶然事件的堆积 提醒 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 ‎(1)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2)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社会主义社会,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3)社会发展的主体动力——人民群众。‎ 考向1 人民群众的内涵 典例1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全党同志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这里的“人民”(  )‎ ‎①是指广大劳动群众 ‎②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③是指一切推动科学发展的人们 ‎④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①错误,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而不仅仅是推动科学发展,③错误。‎ 考向2 人民群众的作用 典例2 (2016·全国丙卷)从唯物史观看,之所以讴歌劳动者,是因为(  )‎ ‎①劳动者是创造历史的社会主体和真正英雄 ‎②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在劳动创造中的作用日益融合 ‎③劳动者的知识结构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优化 ‎④劳动者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讴歌劳动者的原因在于劳动者的重要性,答案为B;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在劳动创造中的作用日益融合、劳动者的知识结构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优化均与设问指向不符。‎ 考向3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典例3 2017年,浙江加快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从服务、政策、制度、环境等方面优化政府供给,实现“群众和企业到政府办事最多跑一次”,达到百姓、企业和政府共赢。这一改革(  )‎ ‎①彰显人民主体地位 ‎②坚持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 ‎③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上层建筑变革的要求 ‎④符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A 解析 优化政府供给,实现“群众和企业到政府办事最多跑一次”,说明坚持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①②当选;优化政府供给改革,属于上层建筑的改革,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③当选;生产关系的调整在题中未体现,④排除。故本题选A。‎ ‎1.2018年6月《人民日报》载文指出,国家精神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魂。千千万万为国家作出贡献的人,千千万万在生活中闪耀真善美的人,都是中国精神的造就者!这说明(  )‎ A.人民群众的实践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决定作用 B.劳动群众创造物质财富,知识分子创造精神财富 C.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D.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答案 D ‎2.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统筹做好各项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使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显著提升。从唯物史观看,党中央重视民生是因为(  )‎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②社会历史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是人民创造的 ‎③坚持群众观点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④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观点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①错误,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④错误,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观点。‎ 主观题热考点——如何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和解决问题 设问方式 体现类 从正确认识社会角度,对材料进行哲学思考 原因类 请简要分析材料做法的历史唯物主义依据 措施类 运用寻觅社会的真谛的知识,分析如何做某事 典例 (2018·全国Ⅰ)阅读材料,完成下面要求。‎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我国改革开始于农村,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是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我国农村改革始终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 材料 1978年冬,小岗村的18户村民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在一纸大包干的“秘密契约”上按下鲜红的手印,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改革如同释放了魔力,次年,小岗村迎来大丰收,粮食总产达13.3万斤,一举结束20余年吃国家救济粮的历史,并首次归还国家贷款800元。进入新时代,小岗村大力推进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成立集体资产股份合作社并发放股权证,实现了村民从“户户包田”到“人人持股”的转变。2017年,小岗村集体收入突破82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比2012年增长70%以上。‎ 小岗村的改革发展实践证明,唯改革才有出路,改革要常讲常新,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加以说明。‎ 第1步 审设问信息 知识限定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 设问指向 唯改革才有出路,改革要常讲常新 试题类型 原因类 第2步 审材料信息 获取信息(1)‎ 改革如同释放了魔力 对接知识 在社会主义社会,改革是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解放生产力的基本方式,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获取信息(2)‎ 小岗村进行“大包干”改革、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的确立和土地流转的工作,发展集体股份经济 对接知识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第3步 整理答案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在社会主义社会,改革是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解放生产力的基本方式,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小岗村进行“大包干”改革、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确立和土地流转工作,发展集体股份经济,不断破除阻碍农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和经营机制弊端,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发展。‎ 如何运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可以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 ‎3.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这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这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5.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另外,应与时俱进,使价值判断、价值选择跟上时代的步伐。‎ ‎6.人生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当前,社会变革日新月异,阶层分化,流动加速,利益多元,社会转型犹未完成,社会矛盾易发多发。江苏省政府建立健全重大政策制定和重大工程项目实施风险评估机制,凡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重大项目,都要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是否为绝大多数群众接受,是否符合本地区发展实际等。对超越法定权限、违反法定程序的决策行为以及行政决策失误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要依法依纪追究领导和直接负责人的责任。‎ 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 答案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建立健全风险评估机制,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建立健全风险评估机制,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3)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建立健全风险评估机制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坚持真理,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建立健全风险评估机制是尊重社会发展规律的表现,目的是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无人时代”正在到来。百度打造无人汽车,马云的无人超市,京东的无人机加入快递大军……“无人时代”会带来一些新的法律问题。例如,无人汽车出车祸的责任划分问题。这就需要国家跟上时代步伐,完善法律法规。这说明(  )‎ A.社会存在的变化会推动社会意识的变化 B.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C.作为认识对象的社会实践是无限发展的 D.认识的发展与实践的进步如影随形 答案 A 解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无人时代”正在到来;无人汽车出车祸的责任划分问题需要国家跟上时代步伐,都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A正确。题干强调要随着实践发展推动社会意识发展,B、C不选。D错在“如影随形”上。‎ ‎2.安徽省南陵县将传承乡贤文化融入乡村振兴战略,让乡贤文化深入千家万户,在社会上形成重视乡贤的浓厚氛围,从而激发了乡贤文化的内生动力,推动了和谐社会的建设。这表明(  )‎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 C.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D.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答案 C 解析 材料反映了传承乡贤文化的积极作用,体现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C正确。A、B、D都没有体现主题干主旨。‎ ‎3.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宪法修改是顺应时代新变化的必然之举。这表明(  )‎ ‎①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于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②社会意识有时先于社会存在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推动作用 ‎④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答案 B ‎4.“中国梦”一直在延续,但在不同时代,呈现的具体面貌不一样。今天,我们的“中国梦”在经历40多年改革发展后,中国人民对更高质量生活的向往,既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材料表明(  )‎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②社会意识能够推动社会发展 ‎③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④社会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 B 解析 ②错误,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发展。④错误,社会意识没有直接现实性。“中国梦”一直在延续,但在不同时代,呈现的具体面貌不一样,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今天,我们的“中国梦”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体现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故①③入选。‎ ‎5.“三权分置”是指农村的土地集体所有权、农户的承包权、土地的经营权这“三权”分置并行。它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改革又一重大制度创新,为农民增收提供了制度保障。实施“三权分置”的哲学依据是(  )‎ ‎①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②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④实践基础上的制度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 B 解析 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才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①错误;“三权分置”是生产关系的变革,②正确;“三权分置”是为农民服务的,③正确;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④错误。‎ ‎6.新个税法于2019年1月1日起全面施行。此次税改的亮点不只是将起征点由3 500元上调至5 000元,还首次引入专项附加扣除概念,明确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普通住房贷款利息、住房租金、赡养老人支出6项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的具体范围和标准。‎ 此次个税法调整的哲学依据有(  )‎ ‎①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调节个人收入,促进社会公平 ‎③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④调整上层建筑以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与完善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②不是哲学依据。③错误,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7.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及转化认识正确的是(  )‎ ‎①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具有随时性、随意性 ‎②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③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非对抗性矛盾 ‎④主要矛盾的变化决定我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①错误,事物的变化和发展是有规律的;④错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8.2018年4月,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演讲中指出,“中国40年改革开放给人们提供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启示,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这段讲话蕴含的哲理是(  )‎ A.必须尊重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B.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C.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 D.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答案 A 解析 A对:“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强调了必须尊重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B、D排除:材料没有体现。C排除:“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不符合题意。‎ ‎9.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推动了中国和世界的共同发展进步,深刻彰显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的精气神。这表明(  )‎ A.社会存在决定着社会意识 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改革是推动中国发展的根本动力 D.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答案 D 解析 题干直接体现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D正确。A、B不符合题干主旨。改革是推动中国发展的强大动力,不是根本动力,C错误。‎ ‎10.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这要求(  )‎ ‎①树立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 ‎②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③坚持多元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④将贡献作为唯一价值追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了正确的群众观,①②正确。③错误,没有体现多元价值观。④错误,人生价值是贡献与索取的统一。‎ ‎11.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上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这表明(  )‎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②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指导思想 ‎③维护人民利益是我们党的价值追求 ‎④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得到更好的保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时代命题最终由人民来评判,体现了维护人民利益是我们党的价值追求,必须更好地保证人民当家作主,③④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社会时代的变革,①不符合题意。②错误,根本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 ‎12.2018年下半年,我国顺应企业和群众呼声,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清理各类证明事项,更多清除群众和企业办事烦恼,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好评。我们从材料中可以得到的启示有(  )‎ ‎①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实践,才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②实践只要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就能够获得成功 ‎③与时俱进地贯彻群众路线,才能更好地维护群众利益 ‎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要按群众的意愿进行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A 解析 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且该观点绝对化,②‎ 不选。材料没有体现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④与题意无关。‎ 二、非选择题 ‎13.2018年10月18日,一年一度的国际戏剧盛会——第五届乌镇戏剧节如期开幕。自举办以来,乌镇戏剧节一直坚持多元并蓄的戏剧态度,始终以中国戏剧的发展为己任。本届戏剧节以“容”为主题展开,在“容”的统领之下,本届戏剧节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包容之态。大剧院、古戏台、石桥、街巷、乌篷船,处处是舞台,处处皆有戏。来自20个国家和地区的29部特邀剧目汇聚于此,109场演出集齐了五大洲的精彩好剧。‎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中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乌镇戏剧节举办过程中,我国艺术工作者的做法是如何体现文化自信的?‎ ‎(2)运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知识,说明人民群众在乌镇戏剧节举办过程中是如何创造社会精神财富的。‎ 答案 (1)我国艺术工作者在乌镇戏剧节举办过程中,以乌镇的大剧院、古戏台、石桥、街巷、乌篷船等文化因素为载体,处处是舞台,处处皆有戏,体现了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①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建造的石桥、街巷、乌篷船为戏剧节的顺利开展提供了舞台。②人民群众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在乌镇戏剧节上,艺术工作者们倾情呈现了29部剧目、上百场演出,给了观众全新的观演体验,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精神财富。‎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8年6月22日,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深刻总结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再次强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深刻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中国与世界发展大势,坚持合作共赢,推动和平发展。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对于应对全球共同挑战和建设美好世界而提出的“中国方案”。从字面意思来看,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是中国对各国利益交融和相互依赖的现状认知,更是出于对大国全面冲突对抗和世界大战的隐忧。但是从内涵角度来看,与“新型大国关系”概念相比,“命运共同体”超越了大国搁置意识形态分歧,从如何实现良性互动的技术层面思考,提出一种超越意识形态、更高层次的价值观追求,为全人类的发展指明了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用中国古语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他通过引用“和羹之美,在于合异”强调,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文明差异不应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 ‎(1)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原理,说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主要意义。‎ ‎(2)用文化多样性的知识,说明“和羹之美,在于合异”的合理性。‎ ‎(3)写出两句主张世界和平相处的名言。‎ 答案 (1)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基于当今时代各国利益交融和相互依赖的现实状况,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我国准确把握中国与世界发展大势,提出了有利于合作共赢、推动和平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先进的社会意识能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我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一种超越意识形态、更高层次的价值观追求,是一种先进的社会意识,为全人类的发展指明道路,接受这个理念,有助于世界各国共同努力,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2)①“和羹之美,在于合异”,强调了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作用。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②“和羹之美,在于合异”符合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的要求。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③“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不承认文化存在高下、优劣之分,这与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具有一致性。‎ ‎(3)示例: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