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2 发布 |
- 37.5 KB |
- 2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河北省黄骅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题 解析版
黄骅中学2018-2019年度高中二年级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1至6页,第Ⅱ卷7至8页。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客观题共60分) 一、选择题 1.某校长期在宣传栏宣传优秀学生的先进事迹,这为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努力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这是因为() ①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③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④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塑造人生等相关知识。本题需要学生准确把握题干主旨,结合教材所学,选出答案。某校长期在宣传栏宣传优秀学生的先进事迹,这为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努力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这是因为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故①②④符合题意;优秀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故③错误。故选D。 2.在陕北地区,以往由于交通不方便,这里的生产、经贸全靠驴、骡驮运,脚夫们长期行走在山川沟壑间,便顺乎自然地以唱歌自娱,逐渐形成了一种风格鲜明的山歌品种——“信天游”。这表明() A. 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B. 文化作品直接产生于人民大众 C. 只有民间艺术才有持久的魅力 D. 不同区域文化各有特色 【答案】A 【解析】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A适合题意;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B是错误的;C说法绝对,排除;D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3.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依靠创新,推进文化创意和实际服务等新型、高端服务业发展,促进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是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内容,有利于改善产品和服务品质、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也可以催生新业态、带动就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这说明() ①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的特点日益显著 ②文化由经济、政治决定,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③文化会给予经济以重大影响 ④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依靠创新推进服务业发展说明,一定的文化给予经济以重大影响,同时说明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③④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①②选项观点说法正确但与题意不符,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 考点: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4.“善待老人,就是善待明天的自己”,“不能在丢垃圾时,丢了自己的脸”。这些随处可见的公益广告悄然给社区居民的言行带来可喜的变化。这体现了()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②文化的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 ③文化通过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影响人 ④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发展方向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 文化对人有影响,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社区中随处可见的公益广告,让生活其中的居民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改变了居民的言行,带来可喜的变化,①③正确;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材料是文化对人的影响,②与题意不符;④不符合题意,题干并未涉及文化影响人的发展方向。该题选B。 【点睛】文化对个人的作用: ①文化影响的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②文化影响的表现: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和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③文化影响的特点: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 ④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5.我国古人崇尚与治心的和谐统一的理念。“身”是指人的身体、体魄,“心”是指人的精神世界,是人的精神素质。早在古希腊时期,哲学家伊壁鸠鲁就把人的幸福界定为“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的完美结合。这段话启示我们() A. 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 B. 优秀文化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C. 必须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各方面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D. 古代就已经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 【答案】C 【解析】 材料强调“治身”与“治心”的统一,是指人的全面发展要立足于“治心”,即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方面来实现。D项错误,A、B材料不能体现。 6.2017年9月27日,第五届世界儒学大会在孔子故里曲阜举行。本届世界儒学大会以“儒家思想的当代意义”为主题。儒学仁、义、智、信的道德标准和儒家文化传统被西方世界称颂并吸收利用,儒学现在已经超越了国界,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从文化角度看,儒学能从中国走向世界,是因为() ①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②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③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④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答案】D 【解析】 【详解】题干反映了儒学思想超越国界,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这说明世界各民族的文化有共性和普遍规律,故①入选;本题并不是侧重反映各民族文化的个性,故②不入选;儒学仁、义、礼、智、信的道德标准和儒家文化传统被西方世界称颂并吸收利用,说明了儒学文化既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③入选;材料没有反映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繁荣,故④不选。本题正确答案为D。 【点睛】为什么说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1)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同的普遍规律,因此文化具有世界性。 (2)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即文化局域民族性。 (3)文化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7.我国著名翻译学家许钧在谈到中西翻译的逆差问题时说:“解决这种问题需要文学界、翻译界,对外汉语言文化推广和传播机构的努力,也需要不断加强中外语言文化交流。”从文化的角度看,开展中外语言文化交流是() ①文化传播的基本途径,扩大了各自文化的影响 ②文化融合的重要标志,标示着世界文化的趋同 ③文化上相互学习、借鉴,以实现共同繁荣的重大举措 ④文化上相互尊重、加深理解、密切合作的具体体现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开展中外语言文化交流可实现文化的学习和借鉴,促进合作,故③④正确;①错误,语言文化交流并不是文化传播的基本途径;②错误,世界文化繁荣不是文化的趋同。 8.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曾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安身立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对我们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富有启迪。这说明() ①传统文化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②先进的现代文化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③弘扬传统文化就能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④我们要善于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该题考查传统文化的作用,我们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与孟子的民本思想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我们要善于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故②④正确;①观点错误,传统文化不全部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有糟粕;③也错误,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故答案应选B。 9.诵读代表自己文化传统的典范性文本,是“回溯源头,传承命脉”的需要,是继承传统的一种必要的方式。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强调“回溯源头,传承命脉”,是因为() A. 文化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才能发展 B. 文化只能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C. 只要继承了传统必定能实现发展 D. 先继承才能实现文化的发展 【答案】A 【解析】 题目中,诵读代表自己文化传统的典范性文本,是“回溯源头、传承命脉”的需要,是继承传统的一种必要的方式。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强调要“诵读经典”,是因为文化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才能发展;故A选项入选。B选项错误,文化需要在继承的过程中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C选项表述过于绝对。D选项表述本身错误,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10.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世界一流科技成果不断涌现。世界第一颗量子通讯卫星“墨子号”遨游太空,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世界领先,“蛟龙号”创造了作业类载人潜水器下潜深度新的世界纪录,超级计算机排名稳居世界第一……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的文化意义在于() ①凸显了科学素养在文化素养中的核心地位 ②为文化发展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手段 ③强化文化的统一性、缩小文化的差异性 ④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科学技术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从文化生活角度,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有利于为文化发展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手段,也有利于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②④正确且符合题意;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文化素养中的核心地位,①说法错误;应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不能强化文化的统一性,更不能缩小文化的差异性,③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C。 【点睛】正确把握科学技术对文化发展的作用: (1)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2)科学技术对文化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改变着生产方式,改变着物质产品的文化内容;二是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促进人类的思想解放;三是改变着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 11.国务院印发的《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提出,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化中医药师承教育,将中医药基础知识纳入中小学课程。其原因是() ①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发扬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②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 ③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④承袭传统文化,把握文化发展规律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③选项错误,传统文化有优秀与糟粕之分。只有优秀的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④选项中“承袭传统文化”的表述错误。题目中,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提出,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化中医药师承教育,将中医药基础知识纳入中小学课程。其原因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发扬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故①②入选。选A。 12.龙泉青瓷以釉色、釉面开片和造型取胜的审美追求而闻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毛正聪在继承青瓷传统静雅之美的基础上,借鉴青铜器、玉器、漆器等形式, 开创了不同于南宋时期器形小巧的端庄大气之风,使龙泉青瓷备受市场青睐。这说明() ①借鉴与融合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②丰富的专业知识是创新思维的源泉 ③艺术创作应立足于满足市场需求 ④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是文化创作的根基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可用排除法来做。继承青瓷传统静雅之美的基础上,偕鉴青铜器、玉器、漆器等形式,开创了器形小巧的端庄大气之风,这说明批判性的继承传统文化,促进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①④适合题意;社会实践是创新思维的源泉,②是错误的;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作的主体,艺术创作应立足予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③不适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B。 13.“‘十三五’规划是谁制定?党中央国务院/还有各级部委办/工人农民企业家/专家教授你我他/中国的‘十三五’/大伙儿来做主”“‘十三五’怎样制定?分散调研/集中讨论/再分散调研/再集中讨论”。这首“网络神曲”《“十三五”之歌》,饶舌的中英文歌词,类似欧美乡村音乐的民谣曲风,四个肤色各异摇头晃脑的卡通人物,通过新华社的社交网络账号发布后迅速走红,点击率不断上升,引起了海内外广泛的关注,《“十三五”之歌》成为了“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优秀范例。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分析《“十三五”之歌》的成功经验有() ①借鉴和融合了民谣、卡通等多样的文化元素,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②符合受众习惯、切合受众心理,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③富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利用网络这一现代技术手段 ④能体现文化具有差异性,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个性特征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十三五之歌》借鉴和融合了民谣、卡通等多样的文化元素,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因而得到了成功,①正确;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②不正确;《十三五之歌》富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发挥了大众传媒的作用,利用网络这一现代技术手段进行传播,因而获得了成功,③正确;《十三五之歌》并不是因为体现了文化的差异性而获得成功,④ 不选,故本题答案选择B。 14.中国皮影戏是一种以皮制或纸制的彩色影偶形象、伴随音乐和唱腔表演故事的戏剧形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把中国皮影戏列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从文化角度对其意义加以描述,你认为准确表述的一组关键词是() A. 传统文化、文明演进、文化多样性、文化传承与保护 B. 传统文化、文明演进、文化民族性、文化批判与继承 C. 先进文化、文化发展、文化多元性、文化传播与开发 D. 大众文化、文化创新、文化传承性、文化创新与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中国皮影戏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说明皮影戏是我国的传统文化有利于保护中国皮影戏这种传统文化和文化遗产,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展现文化的多样性居于独特作用,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故A描述最准确,入选;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答案为A。 15.下列关于文化继承、文化发展和文化创新三者关系的理解,正确的是() A. 文化自身的继承和发展,是一个新陈代谢、不断创新的过程 B.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 C.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D. 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答案】A 【解析】 此题易误选B项或D项。出错的原因主要是对题意要求审查不清。本题的要求很明确,考查的是文化创新、文化发展和文化继承三者之间关系,B、D两项也分别正确地反映了继承与发展、发展与创新的关系,但是它们只涉及到两个因素的关系,与A项相比较,它们不是最佳选项。C说法正确不适合题意。 【考点定位】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创新 16.2018年2月,一档品鉴歌词文化内涵的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在央视热播。节目用“和诗以歌”的形式将传统诗词经典与现代流行相融合,讲述文化知识、阐释人文价值、解读思想观念,为现代文明追本溯源,树立文化自信。文化节目热播() ①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②说明了文化创新要立足于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 ③佐证了创新文化呈现形式就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作品 ④说明了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行转化和发展符合人民大众的需求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对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的知识。 【详解】该文化节目用“和诗以歌”的形式将传统诗词经典与现代流行相融合,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从而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①项符合题意;该文化节目可以为现代文明追本溯源,树立文化自信,从而深受观众喜爱,这说明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行转化和发展符合人民大众的需求,④项符合题意;说明了文化创新要立足于社会实践,②项观点错误;形式创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方面,但只有形式创新还不够,③项观点错误。答案选C。 17.裘继戎是京剧裘派嫡系第四代继承人,出生于梨园世家,肩负传承责任。2017年,他毅然开始跨界,融合吟唱、世界音乐、流行舞、现代舞中的艺术元素,其创作的艺术作品展现了传统与现代、东方和西方的完美结合。这告诉我们() ①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②文化创新需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③通过跨界融合实现对传统艺术形式的扬弃 ④尊重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材料告诉我们,文化创新需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古为今用。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洋为中用。裘继戎通过跨界融合实现对传统艺术形式的扬弃,其创作的艺术作品展现了传统与现代、东方和西方的完美结合。②③项符合题意;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①项说法错误;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④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B。 【点睛】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 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既是一个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过程,又是一个借鉴、汲取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发展民族文化的过程。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这就需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18.2018年1月,莫言同名小说改编的民族歌剧《檀香刑》在南京上演。该剧既吸纳了山东琴书、高密茂腔的地方文化元素,又与西方歌剧艺术相结合,传递了爱国爱人民的民族大义,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有益探索,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该剧成功上演说明 ①彰显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化创新,就能永葆生机与活力 ②优秀传统文化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更好的继承与发展 ③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是传统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④优秀文化作品可以实现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统一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化创新、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性的统一,考查调动知识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故①错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有益探索,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说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继承与发展,故②正确;立足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故③错误;该剧吸纳了山东琴书、高密茂腔的地方文化元素,又与西方歌剧艺术相结合,传递了爱国爱人民的民族大义,这表明优秀文化作品可以实现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统一,故④正确。故本题答案为C。 19.传承发扬传统文化,要将其和现代时尚与生活在今天的个体消费需求结合起来,利用发达的文化创意产业将本国特色文化元素和文化内涵进行提炼、开发与转化,形成符合当代人审美和消费需求的文化产品,进而推动本国文化更好地传承。这表明() ①体制机制创新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②博采众长是民族文化传承的有效途径 ③体现时代精神和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是文艺创作的重要追求 ④文化创新必须根植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利用发达的文化创意产业将本国特色文化元素和文化内涵进行提炼、开发与转化,形成符合当代人审美和消费需求的文化产品,这说明文化创新必须根植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体现时代精神和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是文艺创作的重要追求,③④适合题意;①②不符合材料要求,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 考点:文化创新的途径 20.《世界保护文化多样性宣言》第7条指出:“每项创作都来源于有关的文化传统,但也在同其他文化传统的交流中得到充分的发展。”为此,实现文化创新必须把握好() ①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②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③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④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中“每项创作都来源于有关的文化传统”,告诉我们要处理好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由此可见,①③两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题中材料“在同其他文化传统的交流中得到充分的发展”,启示我们要正确处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故②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本题材料并未体现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故④项不合题意,不能入选。因此,答案是A项。 考点:本题考查文化创新的途径。 21.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独特之处,在于把哲学观念与历史文脉融入砖石草木之中,使建筑成为文化传承的视觉象征。例如为世人称道的苏州园林,“虽为人作,宛自天成”,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这印证了() ①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②园林建筑是文化的物质载体 ③文化的传承依赖于传统建筑的保护 ④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传承的文化有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所以③说文化的传承依赖于传统建筑的保护不正确;④说法错误,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材料描述了我国的传统思想和传统建筑,表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故①符合题意;苏州园林体现“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表明园林建筑是文化的物质载体,故②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A。 22.随着智能手机时代的到来,各类电子书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所接受。但也有人认为,对于真正爱书的人来说,读纸质书才能让人享受慢慢思考的乐趣。这说明() ①纸质书更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②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③各种传媒都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④电子传媒取代印刷媒体已成为必然趋势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随着智能手机时代的到来,各类电子书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所接受。这说明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但也有人认为,对于真正爱书的人来说,读纸质书才能让人享受慢慢思考的乐趣。材料强调了电子书和纸质书,表明各种传媒都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②③正确且适合题意;对于纸质书和电子书不能简单的认为谁比谁更有利于文化的传播,①说法错误;④在材料中未体现,不适合题意,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 考点:本题考查文化传播的手段。 23.我国禅文化是一种智慧的思维。它植根于印度禅学,但融进了中国本土的庄老思想、魏晋玄学以及儒学等观点,全方位的渗透于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和个人修养方式,在中国的唐、宋时代而大盛,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由此可见() ①观念创新创造了禅文化的新价值 ②禅文化的影响潜移默化、深远持久 ③博大精深的禅文化具有巨大包容性 ④文化交融是禅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文化对人影响特点、中华文化的特征,意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传承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可以采用排除法。材料未涉及观念创新,故①错误;文化交融有利于禅文化的发展,非禅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故④错误;“ 我国禅文化植根于印度禅学,但融进了中国本土的庄老思想,魏晋玄学,以及儒学等观点,全方位的渗透于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和个人修养方式,在中国的唐、宋时代而大盛,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材料说明禅文化由古至今传承而来,渗透人民的三观和修养方式,对人产生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禅让文化内涵博大精深,融进多种观点,具有巨大包容性,故②③符合题意。故选B。 24.《重读抗战家书》中收录的抗战英烈家书,既有写给妻子儿女的,也有写给兄弟姐妹的,更有烈士赴死前的遗书;作者既有高级军官,也有普通士兵,全面真实地体现了全民族抗战、保卫家园的历史图景。出版该书的目的在于() A. 让人感受抗战英烈的民族大义和家国情怀 B. 让人体会中华儿女救亡图存的决心和信心 C. 培育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D. 传承传统家书文化,还原历史的真实面目 【答案】C 【解析】 “《重读抗战家书》中收录的抗战英烈家书,既有写给妻子儿女的,也有写给兄弟姐妹的,更有烈士赴死前的遗书;作者既有高级军官,也有普通士兵,全面真实地展现了全民族抗战、保卫家园的历史图景”,这说明该书出版的主要目的在于培育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故C选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A、B、D均不是“主要”目的,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 【考点定位】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名师点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处理好民族精神与传统文化、外来文化的关系。必须既要吸取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又要赋予时代精神;既要注意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先进文明成果,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又要警惕外来腐朽文化的影响。 25.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因为弘扬中国精神可以() ①传播正确的价值观,为民族振兴提供物质力量 ②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积聚实现中国梦的正能量 ③发挥先进文化作用,促进群体价值取向多元化 ④凝聚强大精神力量,为国家富强提供重要保证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中国精神是一种优秀文化,能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积聚实现中国梦的正能量,为国家富强提供重要保证,故②④符合题意,可以入选;①说法错误,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排除;③中的“价值取向多元化”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 考点: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名师点睛】高考对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考查侧重对其措施的准确把握,应注意以下几个易错点: (1)经济建设是我国当前所有工作的中心,一切活动都必须围绕经济建设展开,但是认为“弘扬民族精神是可有可无的”是错误的。二者并不矛盾,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可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并保证经济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 (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处理好民族精神与传统文化、外来文化的关系。传统文化有精华、糟粕之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外来文化亦有精华、糟粕之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26.中国古代以1000文铜钱为一贯的钱币校量制度的史料文献记载可追溯到宋代(公元960—1279年)。2016年3月,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文物,证明这一校量方式最晚起源于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这一发现将“千文一贯”的校量制度向前推了1000余年。从文化生活角度看,材料表明() ①兼收并蓄是推动我国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②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③史料文献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④出土文物承载着我国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出土文物承载着我国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③④适合题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推动我国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①是错误的;②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故本题选D。 【考点定位】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27.“画为不语诗,诗是能言画”;“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画难画之景,以诗凑成;吟难吟之诗,以画补足”;“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这表明() ①绘画和诗歌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②文化创新的源泉在于诗画艺术结合 ③文学和艺术可以相互渗透、相互借鉴 ④中华文学形式多样、风格独特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独特性。材料表明诗与画的关系密切,作为文学的诗和作为艺术的画可以相互渗透、相互借鉴,也表明中华文学形式多样、风格独特,③④正确且符合题意;①在材料中未体现,应排除;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②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D。 28.古老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下列内容能够体现这一观点的有() ①我国的园林艺术在世界上无与伦比 ②我国的文学艺术内容丰富绚烂、风格鲜明独特 ③吴越文化、滇黔文化相互交流、渐趋融合 ④各具特色民族文化交相辉映、相互促进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独特性。我国的园林艺术在世界上无与伦比和我国的文学艺术内容丰富绚烂、风格鲜明独特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性,①②正确且符合题意;③体现的是中华文化的区域性,④体现的是中华文化的民族性,都不符合题意,均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 29.读下表: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在世界科技成就中所占比例(李约瑟《自然科学大事年表》) 时间 公元前6—公元前1世纪(春秋到西汉) 公元1—400年(东汉到东晋) 公元401—1000年(南北朝到北宋初年) 公元1001—1500年(北宋到明中期) 比例 50% 62% 71% 58% 上表说明了中国古代科技() A. 始终走在世界前列 B. 具有整体性、实用性特点 C. 对人类的文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D. 是推动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精神力量 【答案】C 【解析】 本题是图表型选择题,考查考生的分析归纳能力,考生在解答时首先要看图表的标题,因为这个标题告诉我们这个图表是关于什么的,其次要看数字,要对图表的数字进行横比和纵比,比较的结果就是答案。通过以上步骤可以看出,本题图表是关于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在世界科技成就中所占比例的,且比例都在50%及以上,这说明中国的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故C选项符合题意,排除A;B、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 点睛:中国古代科技衰落的原因:从经济上看:封建社会后期,小农经济限制对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使科技的发展缺乏足够的动力;从政治上看:封建统治者推行的“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对外交流,阻碍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总之,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导致了中国古代科技在16世纪以后走向衰落。 30.儒家思想深入人心,深刻影响海峡两岸的风土人情、行为方式和道德取向。同说汉语,同写汉字,读一本历史,抚一张古琴,文化像氧气,融化在血液中……两岸人民共同植根于此,使两岸人民精神上融为一体而不可分割。上述材料表明() A. 爱国就必然爱社会主义 B. 民族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C. 儒家思想是联结两岸人民的精神纽带 D. 两岸人民有着共同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答案】D 【解析】 A中“就必然”的说法太绝对。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B项错误。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儒家思想属于传统文化,但不能说传统文化是儒家思想,C项错误。故选D。 第Ⅱ卷(共40分) 二、主观题 注意事项:第Ⅱ卷共2页,用钢笔或圆珠笔将答案写在答题页上。 31.自古以来,中华民族都是一个浸染着书香的民族,但是,越来越快的工作、生活节奏,让国人“根本停不下来”,一些不多的闲暇时间,也给了互联网社交和娱乐。据2014年公布的阅读调查显示,我国成年人人均读的纸质书是4.4本,远低于韩国11本、法国20本、日本40本、以色列64本,低于国际水平。泱泱大国,拥有傲人的五千年文明,960万平方公里国土上空飘荡着的书香气息竟如此稀薄。 “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多文化发展成果,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和创造源泉。提供更多优秀文化作品,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书香社会,今年首次“亮相”政府工作报告,从国家战略层面上对读书予以倡导,这对全民族来说,着实是一件幸事,对实现中国梦有着重要的意义。 结合材料,请运用“文化与生活”的知识分析,建设“书香社会”对实现中国梦的意义。 【答案】 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建设书香社会有利于提高社会的文化水平,从而促进社会健康的发展。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促进经济政治的发展。建设书香社会有利于增强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有利于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③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建设书香社会可以进行更多的人才储备,有利于促进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综力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建设书香社会有利于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⑤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设书香社会有利于提高公民素质,弘扬社会正气,从而引动中华民族素养迈向一个新的阶段。 【解析】 【详解】本题以我国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本题要求考生“文化与生活”的知识分析,建设“书香社会”对实现中国梦的意义。解答本题首先明确答题的知识范围,即文化与生活的相关知识。本题属于意义类主观解析试题。意义类非选择题主要是给出一定的背景材料,要求学生对材料中所呈现的事件、采取的措施或提出的方案等所具有的意义或影响作出具体分析。故考生要会审题,做到思路清晰,要紧扣材料,力求准确全面,体现一定的综合性。故本题可以从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综力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以及文化塑造人生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作答即可。 【点睛】全面理解文化的作用: ⑴文化由经济、政治决定,又反作用于政治、经济,与一定的政治、经济相适应的文化会促进其发展,反之,会阻碍其发展。 ⑵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在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能转化为物质力量,对个人、民族及国家历史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①对国家而言,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②对民族而言,只有物质上和精神上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③对个人而言,健康的、先进的文化塑造人,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2.推进文化创意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要立足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实践,实现产业化、专业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依托丰厚文化资源,拓展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利用途径,实现文化遗产资源的传承和可持续发展;加强科技与文化的结合,提升文化创意的科技含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结合材料,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角度,说明应该如何推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答案】(1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要立足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实践,实现产业化、专业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②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要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③科学技术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④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要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汲取营养,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 【解析】 【详解】本题要求结合材料,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角度,说明应该如何推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本题属于措施类试题。考生在分析说明时,首先要注意本题的知识限定是“从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角度”。针对材料要立足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实践,考生可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的角度去分析说明;针对材料依托丰厚文化资源,拓展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利用途径,实现文化遗产资源的传承和可持续发展,考生可从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要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角度去分析说明;针对材料加强科技与文化的结合,提升文化创意的科技含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考生可从科学技术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角度去分析说明。 【点睛】措施类主观题的解题四部曲: 一、抓主体,措施类的题,解题最关键的是明确谁是措施的实施者(主体),有几个措施的实施者答案就有几个角度,在表述措施的时要以题目设置的情景,站在不同主体角色的视角立场上回答不同内容,所答内容符合角色身份,一定要注意各司其职,切记不要越俎代庖,最后别忘对措施进行综合。 二、定范围,要明确答题的范围,是从经济生活中找对策,还是从政治生活、文化生活或是哲学中找对策,确定了范围,才能找到正确的答题方向。 三、找措施,从教材中找措施。要认真回想教材相关方面的知识,不能随意乱想。从材料中找措施。①如果材料呈现的是问题,那么材料中问题的反面就是方法。如:种植单一的反面就是多种经营;技术水平低的反面就是发展高新技术,科技创新,科技兴国,用先进科技武装企业和职工;失业现象的反面就是扩大就业。②如果材料呈现的是正确做法,那么只需要对材料中的具体做法加以概括并且结合教材内容组织答案就可以了。从当前时政热点、党和国家重大政策中找措施。 四、联材料,明确了主体、答题范围,找到具体措施后,要联系材料,组织答案,教材中的基本理论必须与题的实际材料结合好,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为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2014年11月至2017年12月,教育部在全国组织开展“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下表为某中学2016年的教育活动方案(节选)。 活动类别 活动内容 活动目的 以古典文学篇目和国家常识、中华经典诗文诵读读本、中华传统美德与礼仪等内容为重点,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 引导广大中小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文明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党的光荣革命传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将个人理想和祖国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断奋斗,努力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重点围绕“孝敬、友善、节俭、诚信”等相关主题进行书法展示活动,书写中华经典诗文,坚持书以言志、文以载道 开展“寻访抗战英雄足迹”优秀学生红色夏令营活动,追寻和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 结合材料,分析该中学开展上述三项活动的文化生活依据。 【答案】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有利于引导广大中小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文明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今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开展书法展示活动,有利于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③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追寻和弘扬抗战精神,有利于激发广大青少年的爱国热情,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若从文化的影响、教育的作用等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详解】设问要求分析该中学开展上述活动的文化生活依据。答题时要注意结合材料,针对不同的类别,对应相关的文化生活知识,选准角度。针对材料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 考生可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角度去分析说明;针对材料书写中华经典诗文活动,考生可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角度去分析说明;针对材料追寻和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考生可从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角度去分析说明。 【点睛】依据类主观题解法 一、考法揭秘 依据类试题设问形式是近年来高考设问中的一种常见形式。该类试题对于考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独特的优势。此类题主要是让我们分析解决某问题措施的经济学、哲学或政治学依据。一般来说其设问主要有:第一,确定某知识范围,要求分析或说明材料对应的某方面的理论依据;第二,未确定某范围,要求从不同角度分析其理论依据。 二、答题建模 (1)确定某知识范围,要求分析说明材料某方面的理论依据。 第一步“定”,即确定所要运用的观点、原理,比如“运用文化创新的有关知识”“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有关知识”等。 第二步“分”,即对确定的观点、原理进行分解,比如把文化创新分解为根本途径、基本途径(两个)、坚持正确的方向等方面;把唯物辩证法分解为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辩证的否定观等。 第三步“筛”,即把分解的观点、原理依据材料作出取舍,比如,如果材料描述的是继承和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吸收外来文化,则涉及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如果材料描述的是把某项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则涉及抓主要矛盾。 第四步“联”,即把保留下来的观点、原理与相应材料进行有机联结。按照“理论(观点)+材料中体现或符合(违背)这一理论(观点)的做法或言论+意义”的模式作答。 (2)未确定知识范围,要求从不同角度分析材料内容的理论依据。 第一步“定”,即依据设问,确定答题的范围是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还是生活与哲学。 第二步要根据第一步确定的答题范围以及设问中的关键信息从教材中抽调出所需要的理论观点。 第三步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第四步组织答案,按照“理论(观点)+材料中体现或符合(违背)这一理论(观点)的做法或言论+意义”的模式作答。 34.暑假期间,某中学高二年级学生在老师的组织下,先观看了八达岭长城纪录片,后准备开展“长城与爱国主义精神”的主题班会。老师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为班会做准备工作。 第一小组在图书室查阅到如下信息:在联合国大厦内,悬挂着中国政府赠送的巨幅长城挂毯。他们了解到之所以将巨幅长城挂毯送给联合国,是因为长城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的体现,长城坚固雄伟、蜿蜒数千里,正是中华民族聪明智慧、艰苦奋斗、坚韧刚毅和充满向心力、凝聚力的精神象征。 第二小组在网上查到如下信息:中国长城是世界著名建筑,但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周围的景观正受到过度开发的威胁,影响了长城建筑的完整和完美。 假如你是该班的学生,请你参与完成下列问题: (1)请结合中华民族精神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长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的理解。 (2)加强长城保护有利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你认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必要性有哪些? 【答案】(1)①中华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的人民。②长城的修建过程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具有伟大的创造、团结、奋斗精神的人民,长城的作用则体现了劳动人民勤劳奋斗、团结勇敢、维护国家统一等精神,这些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是统一的,因此我们说,长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2)意义:①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③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解析】 本题以开展“长城与爱国主义精神”的主题班会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等知识点的把握,着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1)本题考查中华民族精神的相关知识,设问指向谈谈你对“长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的理解,属于分析说明类试题。解答时首先明确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 、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然后分析长城的修建过程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团结勤劳、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等精神;最后得出长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的结论。 (2)本题设问指向加强长城保护有利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你作为青少年应该如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属于措施类试题,是教材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识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主心骨”的作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既要珍惜和爱护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又要继承和发扬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既要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又要抵制西方文化中腐朽、落后思想的危害,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 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共同续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三、附加选择题 35.80多年来,红军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最壮丽的远征吸引了国外许多作家和记者,诞生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埃德加•斯诺著《红星照耀中国》,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写《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向全世界展现了长征这部壮丽的史诗,引起强烈反响。这表明 ①革命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革命文化具有历久弥新的精神价值 ③革命文化的内涵是在交流过程中确定的 ④革命文化通过大众传媒的传播而具有价值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向全世界展现了长征这部壮丽史诗”这表明革命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①正确;“向全世界展现了长征这部壮丽史诗,引起强烈反响”这表明革命文化具有历久弥新的精神价值,②正确;革命文化的内涵并不是在交流过程中确定的,③不选;革命文化并不是经大众传媒的传播才具有价值,④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A。 36.中学生庙会练摊创意萌鸡热销所有收入将作为奖学金提供给西部贫困地区某中学。密蜂鸡、民族鸡、粉萌鸡、项链鸡---50余种、近2000 只造型各异的超萌玩偶鸡在鸡年庙会上格外受欢迎,卖到火热,而卖这些玩偶的庙会摊主是一群中学生,原来这是某学校学生的公益集市“搬”进了庙会。学生们在北京传统庙会上玩创意,做公益,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上面为某报刊登的一则新闻,对该新闻理解正确的有 ①据市场需求设计产品体现了同学们对市场动态的把握 ②文化创新的源泉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结合 ③同学们的成功体现了思想道德修养在个人成长中的首要作用 ④同学们在奉献社会中锻炼了能力,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该新闻报道某学校中学生利用庙会玩创意,做公益。能够根据市场需求设计产品,体现了同学们对市场动态的把握,展现了当代中学生的风采;他们把创意萌鸡热销的所有收入作为奖学金提供给西部贫困地区某中学,体现了同学们在奉献社会中锻炼了能力,实现了自己的价值。①④项符合题意;文化创新的源泉是社会实践,②项说法错误;同学们的成功体现了思想道德修养在个人成长中的重要作用而不是首要作用,③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B。 【点睛】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奉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贡献)同时,自己也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得到社会对自己价值的承认,从而实现对自己的满足。(索取)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 37.近几年,我国文化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图书、报纸、电子出版物在品种和总量上连续多年稳居世界首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视剧生产国,我国创作的动画片也有了长足的发展。这主要是因为() ①文化产品的丰富充实了人民大众的精神家园 ②现代科学技术提供了强大的设备、载体和传播工具 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文化产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④我国改革开放的政策自然会带来文化产业的繁荣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设问指向我国文化产业得以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可以从科技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两个方面去分析,故②③符合题意;优秀文化产品的丰富能起到充实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的作用,故①错误且与题干没有因果关系;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故④错误。故本题答案为C。 38.近年来,以电话短信网络诈骗为主的虚假信息诈骗犯罪呈高发态势,诈骗手法不断升级翻新,被骗群众逐年增加,被骗金额连年攀升。2017年上半年,福州全市虚假信息诈骗案件立案4916起,同比上升25.1%。这告诉我们() ①文化市场的盲目性和传媒的商业性令人忧虑 ②市场经济的弱点也会反映到人们的精神生活中来 ③文化市场越活跃,越需要加强管理 ④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空虚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电话短信网络诈骗说明市场经济的弱点也会反映到人们的精神生活中来,需要国家需要加强管理,故②③符合题意;虚假信息诈骗行为与市场的盲目性无关,故①不符合题意;④错误,不符合事实,应该是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充实。故本题答案为B。 39.现在流行的一些“大众文艺”,单纯追求娱乐消遣和经济效益,难以满足人民的精神和文化需要。同时受客观条件影响,许多人尚难以消解那些“高雅”和“贵族化”的作品。为此必须() A. 发展面向广大人民群众、雅俗共赏的文化产品 B. 坚决抵制各种落后文化、腐朽文化 C. 让人民接受大众传媒,享受各种文化快餐 D. 让人民在文化生活中面对多种选择 【答案】A 【解析】 材料通过展示当前文化生活中“单纯娱乐消遣”和“贵族化”文化作品不能满足农民文化生活需要的状况,提出了发展面向人民群众需要的大众文化的要求,只有A项最符合题意。 40. 自经济特区成立以来,深圳以其独特的优势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骄人的成绩,经济社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伴随着深圳经济的飞速发展,深圳正由“经济强市”向“文化立市”转变,努力打造具有独特品位的特区文化:提升城市品位、享受健康人生的读书月;文化和科技联姻、创意和创新结合的文博会;中西文化交融的大芬村;富于民族特色的中华民俗文化村……这些为市民喜闻乐见的文化品牌,成为深圳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深圳是怎样发展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的。 【答案】发展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具有独特品位的社会主义特区文化。 坚持文化创新。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打造富于民族特色的中华民俗文化村;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举办创意和创新结合的文博会,打造中西文化交融的大芬村。 彰显文化的民族性。打造富于民族特色的文化品牌,弘扬民族文化,为文化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 提供多种类型、多种风格的文化产品。读书月、文博会、大芬村、民俗文化村……满足了人们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文化需求,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进行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深圳是怎样发展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的。回答此类试题,要注意理论和材料的结合。打造富于民族特色的中华民俗文化村,体现了文化的创新性与民族性。打造中西文化交融的大芬村,体现了文化创新的途径(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读书月、文博会等多种类型、多种风格的文化产品,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考点】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