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2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庐巢六校联盟”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联考政治试题
2019/2020 学年度第一学期庐巢六校联盟高二段考 政治试卷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每题2分,共计50分) 1.环顾我们身边生活,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社区文化,还有不断翻新的网络文化等,文化现象无处不在。下列事件中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 A. 2019年3月2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 B. 我国自主研制的ARJ21-700喷气客机圆满完成航线运行 C. 我市成功举办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素质教育成果展 D. 2018 年天猫双十一交易额达2135亿 【答案】C 【解析】 【详解】A:十三届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这属于政治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我国自主研发的客机完成航线运行,这属于经济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 C:我市成功举办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素质教育成果展,这属于文化活动,是文化现象,故C选项正确。 D:双十一交易额达2135亿元,这属于经济现象,不属于文化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2.2019年4月14日,第五届中国数字阅读大会“学习强国·一封家书”现场诵读会在杭州举行。一封封家书寄托着亲情,传承着家风,记载着岁月,令在场观众感动不己。由此可见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②精神产品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 ③人类创造文化同时也享受文化 ④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②③:一封封家书寄托着亲情,传承着家风,记载着岁月,令在场观众感动不己。由此可见精神产品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人类创造文化同时也享受文化,②③符合题意。 ①:材料强调人类创造文化同时也享受文化,不体现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①与题意不符。 ④:精神力量只有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才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C。 【点睛】文化的特点: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也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中。 3.2018年8月21日,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提出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抓住青少年价值观形成和确定的关键时期,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上述要求是基于 ①人的文化素养是可以通过文化教育培养出来的 ②价值观作为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是永恒不变的 ③特定的文化环境决定人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 ④价值观形成后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影响深远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④:我们之所以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是因为人的文化素养是可以通过文化教育培养出来的,价值观形成后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影响深远,①④符合题意。 ②: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它们并不是永恒不变的,②观点错误。 ③:特定的文化环境只能影响,不能决定人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③观点错误。 故本题选C。 4.杜甫在《春夜喜雨》中写到“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从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角度,下列名句体现道理与之一致的是: A.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B.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C.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D.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答案】A 【解析】 【详解】题干体现的文化对人的影响时潜移默化的。A选项的意思是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可见,孟母看到了学习环境对孟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故A符合题意;B选项的意思是就像是一夜之间春风到来,树上都开满了梨花,可见,没体现迁移默化,故B不符合题意;C选项体现的是文化对人的影响时深远持久的,故C不符合题意;D选项的意思是古人与今人如流水般流逝,共同看到的月亮都是如此,没体现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5.2019年4月15日,法国象征性建筑物巴黎圣母院发生严重火灾。大火烧碎了法国宗教的历史,火光后的灰烬里,留下一道人类文明的伤疤,全世界人民都在为巴黎圣母院的巨大损失而倇惜,这是因为 ①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物质载体 ②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③巴黎圣母院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④巴黎圣母院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法国象征性建筑物巴黎圣母院发生严重火灾,全世界人民都在为巴黎圣母院的巨大损失而倇惜,这是因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物质载体,巴黎圣母院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①③符合题意;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②说法错误;材料强调保护文化遗产的原因,不体现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④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C。 【点睛】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它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以名录方式确立,有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6.2019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推出了《我和我的祖国》快闪系列活动。当祖国各地以快闪的形式唱响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时,现场的游客不约而同围拢齐声歌唱,一起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这说明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②文化越来越成为影响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 ④文化作品总能以特有的感召力和感染力使人备受鼓舞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③:《我和我的祖国》快闪系列活动所产生的影响,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①③符合题意。 ②:材料不体现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②与题意不符。 ④:优秀的文化作品总能以特有的感召力和感染力使人备受鼓舞,而落后腐朽的文化作品则让人精神颓废,把人引入歧途,④说法错误。 正确选项为B。 【点睛】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作品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 前进的旗帜。由此产生的精神力量,往往经久不衰,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征程中,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迸方向。这种先进文化,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威武雄壮的人生乐章。 7.2019年1月2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做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提名评选工作的通知》指出,党中央决定,首次开展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评选颁授,隆重表彰一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和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功勋模范人物。上述举措有利于 ①使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 ②对人们的行为产生强制的影响 ③激励人们创造美好生活 ④强化优秀文化的有形影响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③:党中央决定,首次开展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评选颁授,隆重表彰一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和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功勋模范人物,上述举措有利于使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激励人们创造美好生活,①③符合题意。 ②④: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②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B。 8.2018年1月8日,故宫博物院与卡地亚共同推出纪录片《唤醒时间的技艺》。该片纪录了故宫博物院与卡地亚的钟表保护修复专家携手修复六件故宫院藏钟表文物的合作历程,是双方共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里程碑的重要见证。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因为 ①文化遗产是维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②文化遗产对研究人类文明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③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 ④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实现人类文明的趋同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维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①错误;文化遗产对研究人类文明演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重视文化遗产保护,②正确;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因而要重视文化遗产保护,③正确;实现人类文化趋同的观点错误,④不选,故本题答案选C。 9.2019年5月6日,“美丽中国,携手世界”主题中文日活动在联合国维也纳办事处的中央圆厅举行。30多个国家的外交官、奥地利友好人士等500余人参加了开幕式,中国的音乐、诗歌、戏剧、舞蹈传递了中国文化的历史底蕴和时代魅力,赢得现场观众赞叹。这表明 ①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②中外文化在交流借鉴和吸收中渐趋融合 ③各国观众都认同中国文化 ④文化交流增强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④:在“美丽中国,携手世界”主题中文日活动上,30多个国家的外交官、奥地利友好人士等500余人参加,中国的音乐、诗歌、戏剧、舞蹈传递了中国文化的历史底蕴和时代魅力,赢得现场观众赞叹。这表明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文化交流增强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①④符合题意。 ②:材料不体现中外文化在交流借鉴和吸收中渐趋融合,②与题意不符。 ③:各国观众鉴赏并尊重中国文化,不等于都认同中国文化,③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B。 【点睛】推动文化交流的作用或意义: 推动对外文化交流,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外域文化传入中国,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可以增强各国相互了解,增进友谊,有利于各国相互尊重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往来。) 10.2019年3月5日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指出:政府工作要坚决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优先发展人民的教育事业,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要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学水平,构建高素质教师队伍,重视教育领域改革和教师队伍建设是因为 ①教育是文化传播的最重要途径 ②发展教育是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中心工作 ③教育是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 ④教师在人的教化和培育上担负着重要职责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错误,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①表述过于绝对。②错误,发展教育是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中心工作的观点错误。③④符合题意,材料强调教育和教师的重要性,所以重视教育领域改革和教师队伍建设是因为教育是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教师在人的教化和培育上担负着重要职责。故答案为D。 11.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甚至非洲的文化联结在一起。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丝织技术以及丝绸织品、茶叶、瓷器等通过丝绸之路传送到世界各国。同时,中外商人通过丝绸之路,将中亚的骏马、葡萄,印度的佛教、音乐、熬糖法、医药,西亚的乐器、金银器制作技术、天文学、数学等输入中国。这说明 A. 商人的贸易活动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B. 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和途径 C. 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和途径 D. 外出旅游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和途径 【答案】A 【解析】 【详解】A符合题意,材料中的丝绸之路是一条贸易之路,但因此同时也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将古代亚洲、欧洲甚至非洲的文化联结在一起,表明商人的贸易活动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和途径; B不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人口迁徙; C不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教育; D不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外出旅游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故选:A。 【点睛】商人贸易、人口迁徙、教育(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使者,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12.2019年5月16日,首届“亚洲数字艺术展”在北京开幕,来自12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字艺术作品,让观众品艺术之美、叹科技之魅。这是一个文化与科技对话的平台,数字影像、交互装置、人工智能等热门前沿技术随处可见。这体现了 ①科技进步促进了中华文明与世界文化的交流 ②大众传媒具有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③文化创新需要立足于人类不同文明之间的交融 ④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④:来自12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字艺术作品,让观众品艺术之美、叹科技之魅,这表明科技进步促进了中华文明与世界文化的交流,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①④符合题意。 ②: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大众传媒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②错误。 ③:文化创新需要立足于社会实践,③错误。 故本题选B。 13.2019年3月23日,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意大利总理孔特共同见证下,中意双方代表交换关于796件套中国流失文物艺术品返还的证书,长期在海外漂泊796件套中国文物即将踏上“回家”路。我国积极促成海外流失文物回归,是基于它们( ) ①彰显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②寄托着中国人民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情感 ③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④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贵财富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材料未涉及中华文化的特点,也就没有体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①不合题意。 ②④:我国积极促成海外流失文物回归,是基于它们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资源,寄托着中国人民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情感,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贵财富,②④符合题意。 ③: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③不合题意。 故本题选B。 14.2018年1月13日,作为中华汉字文化传播工程的重点项目,记录文化传承与汉字故事的舞台剧《汉字时间》举行首演。该剧以中华汉字为核心元素,把汉字的故事和其蕴藏的智慧思想搬上舞台,再现了上古“仓颉造字”的传奇,通过“人言”为“信”、“止戈”为“武”的汉字智慧,诠释了中华民族对和平与信义的人文追求。这表明 ①汉字见证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②中华文化具有博大精深的特质 ③汉字是中华文化传播的新途径 ④汉字文化与民族精神相互依赖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汉字的相关知识。舞台剧《汉字时间》以中华汉字为核心元素,把汉字的故事和其蕴藏的智慧思想搬上舞台,再现了上古“仓颉造字”的传奇,这表明汉字见证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①正确;通过“人言”为“信”、“止戈”为“武”的汉字智慧,诠释了中华民族对和平与信义的人文追求。这表明中华文化具有博大精深的特质,②正确;汉字是中华文化传播的手段,不是途径,③说法错误,排除;上古“仓颉造字”的传奇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精神,但不意味着汉字文化与民族精神就相互依赖,④中的“相互依赖”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选A。 15.商务部先后认定两批中华老字号共1128家,平均有160多年的历史。北京全聚德、上海老凤祥、天津狗不理……这些品牌耳熟能详,在老百姓中间有良好口碑和广泛影响力。这表明 ①中华老字号具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征 ②中华老字号的文化传承取决于品牌的认定 ③中华老字号的文化价值不受社会历史变迁影响 ④中华老字号的影响力得益于其包含的民族文化基因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先后认定的中华老字号,来自不同的地区,这说明文化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其影响力得益于其包含的民族文化的基因,①④适合题意;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中华老字号的文化传承取决于社会实践,而非品牌的认定,②说法错误;中华老字号的文化价值会受到社会历史变迁的影响,③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B。 16.10月1日,伟大祖国迎来又一岁生日,我们以更强烈的自信心、更炙热的自豪感,同享新时代的荣光。只要每个人都能秉持爱国之志,常怀爱国之心,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必定更加光明和美好。之所以要秉持爱国之志,常怀爱国之心是因为 A. 爱国主义是中国人民特有的对祖国最深厚感情 B. 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C.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更好地坚守爱国之志 D. 爱国主义是推动中华民族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D:之所以要秉持爱国之志,常怀爱国之心是因为爱国主义是推动中华民族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D符合题意。 A:爱国主义是对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并不是中国人民所特有,A说法错误。 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B说法错误。 C:材料强调弘扬爱国主义的原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坚守爱国之志的做法,C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D。 【点睛】爱国主义的作用、特征和主题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无论什么时期,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 的具体内涵。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一致的。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17.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我们一定要铭记烈士们的遗愿,永志不忘他们为之流血牺牲的伟大理想。”时刻牢记尊崇和缅怀英烈,才能 ①传承英烈精神,增强民族意识和国家认同 ②还原历史真相,理清英雄事迹的来龙去脉 ③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历史责任感 ④发扬时代精神,在改革创新的基础上继承传统 A. ③④ B. ①② C. ②④ D. ①③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强调了要“时刻牢记尊崇和缅怀英烈”,体现了英烈对国家、民族作出的贡献,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责任感,①③符合题意;②说法错误,缅怀英烈不是为了还原历史真相;缅怀英烈是为了弘扬民族精神,没有体现时代精神,④不选。所以本题选D。 18.2019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100年前,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由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加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开启了中华民族争取自由和解放的新征程。五四精神作为由五四运动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是长期激励中华儿女浴血奋战、不屈不挠、砥砺前行的精神力量。新时代发扬五四精神的价值在于 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②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③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为经济社会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④立足传统文化,创造中华民族文化新辉煌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②:五四精神作为由五四运动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是长期激励中华儿女浴血奋战、不屈不挠、砥砺前行的精神力量,新时代发扬五四精神的价值在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①②选项正确。 ③:五四精神提供的是精神动力而不是智力支持,③错误。 ④:“立足传统文化”的表述错误,排除④。 故本题选A。 19.2019年央视春晚以“喜庆新时代、共筑中国梦”为主题,聚焦新风尚、振奋新精神,弘扬新梦想,着力打造欢乐、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突出中国元素、民族符号、地域文化,歌曲、舞蹈、杂技、相声、小品、魔术、哑剧等各类节目精彩纷呈。通过春晚我们可以 ①欣赏到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中华文化 ②感悟到中华民族富于积极进取的梦想精神 ③体会到传统文化凝神聚气巨大激励作用 ④理解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紧迫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民族精神的相关知识。2019年央视春晚突出中国元素、民族符号、地域文化,各类节目精彩纷呈,反映了央视春晚丰富多彩,独具特色,①符合题意;2019年央视春晚以“喜庆新时代、共筑中国梦”为主题,聚焦新风尚、振奋新精神,弘扬新梦想,呈现了中华民族富于积极进取的梦想精神,②符合题意;传统优秀文化才能凝神聚气,③错误;2019年央视春晚力打造欢乐、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④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A。 20.2019年大型季播纪录片《航拍中国(第二季)》以全航拍为特色,遴选7个省份展示各具特色的自然地理风貌及经济社会发展变化;既有秀丽的风光,也有令人流连的情怀,一经播出,反响热烈。该纪录片的成功之处在于 ①创造性转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展现地域特色 ③依托科学技术创新文化传播手段 ④立足社会实践,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④ D. ②③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化传播的手段、文化多样性。①:材料未涉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①不符合题意。 ②④:遴选7个省份展示各具特色的自然地理风貌及经济社会发展变化;既有秀丽的风光,也有令人流连的情怀,说明该纪录片的成功之处在于尊重文化多样性,展现地域特色,也体现了该纪录片的成功之处还在于立足社会实践,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②④符合题意。 ③:材料并未体现依托科学技术创新文化传播手段,③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21.孔子学院被誉为“中国最好最妙的出口产品”,妙就妙在中方不唱“独角戏”,而与外方共唱“二人转”。我方主导、民间运作、中外合作、互利互享,中外高校、中小学“结对”办学,中方院长、外方院长携力推进,“融入外国主流”。可见,孔子学院的成功是基于 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中华文化和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 ②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是提升文化竞争力的前提和基础 ③促进中华文化传播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 ④我国综合国力的持续增强和随之带来的软实力的提升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符合题意,“融人外国主流”,表明孔子学院的成功是基于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中华文化和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 ②不合题意,题意不涉及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是提升文化竞争力的前提和基础; ③符合题意,“妙就妙在中方不唱‘独角戏’,而与外方共唱‘二人转’”,表明孔子学院的成功是基于促进中华文化传播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 ④不合题意,题意不涉及我国综合国力的持续增强和随之带来的软实力的提升。 故选A。 22.2019年5月,习近平在江西视察时指出:“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们一定要牢记红色政权是从哪里来的、新中国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如今,红色课堂、红色故事会、红色文物展示、“红色家谱”编修、红色人物宣传等系列活动使红色基因融人民族血脉,化为实际行动,助力新时代发展。传承红色基因 ①旨在激发居民文化消费,带动文化产业发展 ②可以促进理想信念教育,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③能彻底消除腐朽文化、落后文化产生的土壤 ④有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传承红色基因的目的不是为了进行文化消费、发展文化产业,①错误。 ②④:通过红色课堂、红色故事会等系列活动使红色基因融人民族血脉,化为实际行动,助力新时代发展,可见,传承红色基因可以促进理想信念教育,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有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②④选项正确。 ③:“彻底消除腐朽文化”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③。 故本题选D。 23.经党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自2018年起,我国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中国是农业大国,中华农耕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国农民丰收节”作为一个鲜明的文化符号 ①展示着本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②蕴含新的时代内涵,引领时代风尚 ③展示了中华文化的悠久厚重,推动世界文化的繁荣 ④蕴含风土人情,实现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有机融合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化自信。①④:中华农耕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通过“中国农民丰收节”展示本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中国农民丰收节”作为一个鲜明的文化符号蕴含风土人情,实现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有机融合,①④符合题意。 ②:引领时代风尚,说法错误。②错误。 ③:推动世界文化的繁荣,说法错误,③错误。 故本题选B。 24.2019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强调,新时代呼唤着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理论家,文艺创作、学术创新要坚定文化自信、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这要求文艺工作者 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满足人民群众各种需求 ②弘扬主旋律,创作出富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文艺作品 ③把握时代脉搏,以优秀文艺作品引领社会意识形态发展 ④扎根实践,在人民群众生活和实践中汲取营养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做到与时代同步、以人民为中心、用明德引领风尚,要求文艺工作者弘扬主旋律、立足实践,在人民群众生活和实践中汲取营养,创作出富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作品,②④正确;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而不是满足各种需求,①表述错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意识形态发展,③表述错误;正确选项为C。 【点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们的文化作品,只有同国家和民族紧紧维系、休戚与共,才能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我们的文化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 25.《光明日报》报道,某省教育系统始终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坚持建设与管理并重,正面引领与负面防范并举,抓思想引领,抓防控体系,抓阵地管理、抓责任落实,有力维护全省高校和谐稳定,坚决守好意识形态安全的大门。守好意识形态安全的大门的必要性在于( ) ①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事业成败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②守好意识形态安全的大门,有助于避免历史性错误 ③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 ④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话语权是教育的使命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②:之所以要守好意识形态安全的大门,是因为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事业成败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守好意识形态安全的大门,有助于避免历史性错误,①②正确。 ③:党的领导是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③错误。 ④:中国共产党要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话语权,④错误。 故本题选A。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把下一代教育好、培养好,就要从学校抓起、从娃娃抓起,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思政课教师要发挥积极主动性,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生活”的知识,说明开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带来的积极影响。 【答案】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开好思政课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②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开好思政课有利于提高学生政治素养、坚定政治立场、更好地参与政治生活;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开好思政课对学生的交往行为和方式、实践活动、认识活动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④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开好思政课能为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树立科学的三观; ⑤文化塑造人。开好思政课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增强学生的精神力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解析】 【分析】 本题以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详解】本题要求考生运用“文化与生活”的知识,说明开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带来的积极影响。 本题考查了文化与生活的相关知识。在解答本题时要结合设问要求,分析材料的逻辑关系及有效信息:开好思政课的必要性,开好思政课的做法及作用;然后从文化对社会的作用、文化与政治的关系、文化对人的影响来源以及文化塑造人生等角度思考组织答案即可。 点睛】提高主观题答题能力“四要素”: 第一要素:审清主观题的设问,明确试题设问的限制性和规定性,确定答题范围,这是答题的关键。即通过阅读试题的背景材料及设问,确定命题者的考查意图,确保答题的大方向不错。 第二要素:学会分析材料、围绕材料提示搜索相关知识点是答题的依据。分析材料,弄清材料的层次,就可以利用材料的暗示,搜索相关知识点组织答案。 第三要素:熟练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是解答主观题的基础。需要加强对知识点的归纳整理,使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点系统化、条理化,确保自己能够熟练运用相关知识点。 第四要素:规范答题。要正确运用政治术语答题;注意多角度思考问题,确保答案的完整性。不要脱离材料、随意发挥、答非所问,防止出现理论和实际相脱离,即“两张皮”现象。 27.“门前的小河里有鱼,山上的林子里有鸟,青瓦白墙的祖屋冒着炊烟,邻家大伯的笑脸透着和善……”这是文人笔下对故乡的思念和儿时美好的回忆。 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回不去的故乡”成为很多人的共同“乡愁”。山东省某地充分借鉴首批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县的成功经验,把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农民社会品质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并派专人深挖历史古韵,延续古风民俗, 保持住具有独特地域特色的乡村风貌。同时,依托已有的旧祠堂、古书院、大会堂建设村级文化综合阵地,打造农民精神家园,在身有所栖的同时心有所寄,做到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说明该地是如何做到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 (2)建设美丽乡村,离不开每个人的参与。请你为动员人们参与美丽乡村建设拟一条宣传标语,并简要说明其文化生活依据。 【答案】(1)①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建设有历史记忆和富有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乡村。 ②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建设富有时代气息的美丽乡村。 (2)标语示例——美丽乡村大舞台,有你参与更精彩;美丽乡村大家创,文明成果大家享;美丽乡村你我共创,和谐家园人人共享;我以我心爱乡村,我以我行创文明。依据是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或人民群众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享用者)。 【解析】 【分析】 本题以乡愁为素材,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有关问题,考查考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1)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说明该地是如何做到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 本题知识限定明确,文化传承与创新,题目类型措施类,问题指向该地怎样做到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解读设问和材料,本题设问可以转化为,如何正对对待传统文化,而关于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教材有明确理论表述,然后结合设问和材料,组织语言,进行分析,具体即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建设有历史记忆和富有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乡村;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建设富有时代气息的美丽乡村。 (2)本题要求为动员人们参与美丽乡村建设拟一条宣传标语,并简要说明其文化生活依据。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这类试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允许考生发表不同的看法,鼓励创造性思维。试题在考查考生表达能力的同时,考查考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解答本题注意,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其文化依据可从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的角度作答。 28.2018年12月18日,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回顾改革开放 40 年的光辉历程,总结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作出新时代改革开放新征程的系列战略部署。改革开放 40 年的历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勇于担当,开放包容、兼容并蓄,成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程,是中国人民创造为宏伟壮观、令世界瞩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程。改革开放铸就的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应如何弘扬改革开放精神。 【答案】①最重要的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心骨”作用。 ②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弘扬创造精神。 ③以开放的心态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要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汲取各民族的长处。 ④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弘扬奋斗精神。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改革开放40年为话题,考查考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应如何弘扬改革开放精神。 本题属于措施类试题,实际本题考查如何弘扬民族精神。解答本题,考生可从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心骨”作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以开放的心态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要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的角度作答。 【点睛】措施类主观题的解题四部曲: 一、抓主体,措施类的题,解题最关键的是明确谁是措施的实施者(主体),有几个措施的实施者答案就有几个角度,在表述措施的时要以题目设置的情景,站在不同主体角色的视角立场上回答不同内容,所答内容符合角色身份,一定要注意各司其职,切记不要越俎代庖,最后别忘对措施进行综合。 二、定范围,要明确答题的范围,是从经济生活中找对策,还是从政治生活、文化生活或是哲学中找对策,确定了范围,才能找到正确的答题方向。 三、找措施,从教材中找措施。要认真回想教材相关方面的知识,不能随意乱想。从材料中找措施。①如果材料呈现的是问题,那么材料中问题的反面就是方法。如:种植单一的反面就是多种经营;技术水平低的反面就是发展高新技术,科技创新,科技兴国,用先进科技武装企业和职工;失业现象的反面就是扩大就业。②如果材料呈现的是正确做法,那么只需要对材料中的具体做法加以概括并且结合教材内容组织答案就可以了。从当前时政热点、党和国家重大政策中找措施。 四、联材料,明确了主体、答题范围,找到具体措施后,要联系材料,组织答案,教材中的基本理论必须与题的实际材料结合好,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党的十九大提出:坚决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为此,河北省坚持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大力推进文化扶贫。送文化下乡、建农家书屋、实施文化帮扶项目,打通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满足群众求知、求富、求乐需求;挖掘地区文化资源,大力打造平山红色旅游、武强年画文化游、丰宁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等文化产业项目,将文化软实力转化为经济硬实力;积极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开展“365百姓故事汇”群众宣讲活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以农民精神新风貌、乡村文明新气象,为脱贫攻坚注入强大精神文化力量;加强舆论引导,“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国、优秀扶贫干部李双星……一篇篇重头报道、一个个先进典型,为全省脱贫攻坚营造了浓厚氛围。文化扶贫使更多平困群众正在从“要我脱贫”转变为“我要脱贫”。 结合材料,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知识,说明河北省是如何实现文化脱贫的? 【答案】①注重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求知、求富、求乐需求 ②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将文化软实力转化为经济硬实力。 ③调动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充分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大力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大众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解析】 【分析】 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的政治认同、公共参与、法治意识、科学精神素养,考查学生快速获取信息、正确调用知识、准确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本题为体现类主观题,要求学生结合材料,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知识,说明河北省是如何实现文化脱贫的。本题难度一般。 【详解】根据材料“送文化下乡、建农家书屋、实施文化帮扶项目,打通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满足群众求知、求富、求乐需求”可知河北省注重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根据材料“挖掘地区文化资源,大力打造平山红色旅游、武强年画文化游、丰宁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等文化产业项目,将文化软实力转化为经济硬实力”可知河北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 根据材料“积极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开展‘365 百姓故事汇’群众宣讲活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以农民精神新风貌、乡村文明新气象,为脱贫攻坚注入强大精神文化力量”可知河北省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大力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大众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点睛】体现类主观题解题技巧: 这类题的思维特点是从一般性、规律性的结论去推知与其相关的特殊的、个别的对象,其设问形式通常是:“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某某观点(原理)的”或“上述材料是如何坚持(怎样做到)某某道理的”。类似的提法有“如何遵循”、“体现了什么”、“是如何体现的”等。它首先考查的是考生对知识的再现能力,要求考生能再现这些知识点;其次考查考生对材料(事件)的分析能力,要求从材料中分析出这些观点;最后要求考生能分析出材料与观点的关系,能够运用材料印证观点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