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复习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复习学案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复习学案 一、复习目标 ‎1、理解文化交流与传播 ‎2、理解继承传统文化 ‎3、理解文化创新 二、基础知识梳理 一、文化交流与传播 ‎1.为什么要进行文化交流与传播 可从文化的多样性、文化创新、文化交流与传播的意义等方面思考。具体包括:‎ ‎(1)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这是文化交流的前提。‎ ‎(2)进行文化交流与传播,是我国文化创新的必然要求。‎ ‎(3)进行文化交流与传播,有利于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促进民族文化发展,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提高我国文化竞争力,增强我国综合国力。‎ ‎(4)进行文化交流与传播,有利于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增进国家间的友谊和相互了解,建设和谐世界。‎ ‎2.如何推动中外文化交流 可从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态度和原则、文化交流的途径和手段、正确对待文化交流的态度、文化创新的要求等多方面回答。具体包括:‎ ‎(1)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2)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大众传媒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3)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4)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积极推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二、继承传统文化 ‎1.是什么 ‎(1)含义: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2)特点:继承性、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 ‎2.为什么 可从传统文化的特点,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文化创新的要求等角度思考,具体包括:‎ ‎(1)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相对稳定性,对人们的生活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2)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3)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对传统文化应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4)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是文化创新的根基,我们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 温馨提示 传统文化的影响具有双重性,不能笼统地说传统文化对社会和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这要看传统文化的性质和传统文化是否能够做到因时而变、与时俱进。‎ ‎3.怎么办 ‎(1)“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2)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3)处理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既要克服“保守主义”和“封闭主义”,又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4)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三、文化创新 ‎1.为什么要文化创新 ‎(1)必要性: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2)文化创新的意义:‎ ‎①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②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③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2.怎样进行文化创新 ‎(1)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 ‎(2)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4)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与错误方向:‎ 正确方向 错误方向 对待传统文化 批判继承,推陈出新 守旧主义、历史虚无主义 对待外来文化 博采众长,以我为主 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 ‎(5)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要树立群众观点,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6)在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等方面不断创新。‎ 三、小组探究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新方法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本土培养的科学家首次获得诺贝尔奖。‎ 疟疾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一大顽疾,困扰了人类几千年。20世纪60年代末,治疗疟疾的常用药物——氯喹或奎宁的药效已经减弱,疟疾的发病率再次升高。为了找到新型抗疟药物,中国政府启动了研制治疗疟疾药物的“523项目”,中医研究院成立以屠呦呦为组长的科研组参加研究工作。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屠呦呦小组与全国7个省市、30多个单位的科研人员协同合作,经过数百次试验、无数次失败,并从《肘后备急方》等传统中草药文献中获得灵感、汲取智慧,最终使用乙醚从青蒿中提取了疗效高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新方法,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世界卫生组织将青蒿素和相关药剂列入其基本药品目录,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已经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药物。‎ 屠呦呦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项荣誉。它属于科研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用现代科学手段不断认识中医药,是我们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的责任。‎ 结合文化生活的知识,谈谈屠呦呦团队的发现对于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启示。‎ 四、 目标检测 ‎1.2015年7月4日,在德国波恩举行的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由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湖北唐崖土司城遗址和贵州播州海龙屯遗址联合代表的中国土司遗产,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8个世界遗产项目。中国土司遗产( )‎ ‎①是我国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②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③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④彰显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2.西藏民主改革以来,中央对西藏文化遗产保护投入近14亿元,先后实施了对布达拉宫、大昭寺、甘丹寺、扎什伦布寺、萨迦寺等重要文化遗产的抢救性保护工程,西藏文物保护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国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因为( )‎ ‎①文化遗产是维系各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  ②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③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  ④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实现不同文明的融合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3.节日是破解一个民族特征的密码。一个民族信仰什么、看重什么、期待什么,往往可以通过节日一窥究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等文化因素 ‎②民族节日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 ‎③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④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及习俗,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4.“创造新的文化遗产”是中国当代知名主题文化园区、论坛的倡导人们站在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高度上审视历史和未来,力争在实践中“多留遗产,少留遗憾”,为后人创造更多“新”的文化遗产。这里突出强调新是因为( )‎ ‎①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②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③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④离开了创新,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2015年是中英文化交流年,“MINI&Esquire原创英伦文化巡展”在我国多地举行,富有创意和经典的英式风情与我国多元化的地域文化经过精彩碰撞,让更多的国人了解大不列颠的先锋艺术形态和经典文化风貌。正确对待多元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应该( )‎ ‎①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 ②讲好中国故事,辩证否定,批判继承 ‎③不同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 ④相互交流,不同民族文化趋同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6.世界是一幅绚丽的图画,七种颜色是它的基本元素;世界是一部宏大的交响乐,不同音符是它的基本单位。从文化视角看,这句话要表达的思想是( )‎ ‎①文化的多样性使世界文化多姿多彩 ②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才能实现世界文化的繁荣 ③世界上只存在民族文化,没有世界文化 ④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7.文化传播是一种文化中的文化集丛或文化元素从其发祥地扩散到不同地方而被模仿、采借和接受的社会现象和过程。下列属于文化传播途径的是( )‎ ‎①丝绸贸易,出国留学 ②亲朋聚会,出国旅游 ‎③商贸活动,人口迁徙 ④经济交流,政治互访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8.烽火狼烟,晨钟暮鼓,驿寄梅花,鸿雁传书。从这些古语中,我们看到文化传播总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才能进行。对传媒的认识正确的有( )‎ ‎①文字的出现标志传媒开始真正面向大众传递信息 ②新传媒的出现意味着旧传媒的消失 ‎③大众传媒依托现代科技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④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9.中央电视台英语新闻频道已在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落地,拥有一亿多用户,它与西班牙语、法语、阿拉伯语和俄语四个国际频道一起构成了中央电视台多语种的国际传播平台。中央电视台开设多语种的国际传播平台( )‎ ‎①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②有利于提升中国的国际传播能力 ‎③表明中国将掌握世界舆论的主导权 ④开创了大众传媒的新形式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②④‎ ‎10.“诺奖落京东,青蒿素名。良药治疟救苍生。百般艰辛实验难,医典启明。协作会战兴,递补相竞。古方须赖科技成。埋头干事何顾它,呦呦晚鸣!”这首《浪淘沙•诺奖》生动描绘了屠呦呦经过艰苦探索,使传统中医药焕发出无限青春的过程。这说明( )‎ ‎①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关键因素 ②文化创新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③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④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③‎ ‎11.“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这种忧患意识,一直影响着国人的生活方式,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 ( )‎ A.深厚民族性 B.鲜明时代性 C.特有包容性 D.相对稳定性 ‎12.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群众大多都是在清明节祭祀扫墓。这种神圣的生命交流仪式,一年年轮回、一代代传承,成为人们顽强生存和追求幸福的重要动力,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续旧开新的有机构成。将清明节法定化,增进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这说明( )‎ ‎①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③中华儿女对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④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3.近年来中国戏曲发展面临困境,时代变了,环境变化了,而戏曲的变化却没有跟上时代,因而生存受到很大的影响。让戏曲不消失,我们必须( )‎ ‎①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要 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③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④对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东西加以改造或剔除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4.阎肃,我国著名剧作家、词作家,创作了1 000多部(首)脍炙人口的作品。在谈到成功经验时他说:“中国的古典文学是一个大海,游泳多了,写歌词就比较得心应手。”这对文艺工作者的启发是( )‎ ‎①优秀的中国古典文学是创作的源泉 ②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 ③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是文化创作、发展的根基 ④要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新性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5.“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每一次社会变革,都会涌现出一大批著名文学家、诗人、画家等文艺工作者。这说明( )‎ A.每次社会变革,都出现了一大批著名的文艺工作者 B.社会制度的更替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C.社会制度更替时,文化会经历一个新文化形态取代旧文化形态的过程 D.文化的发展影响社会制度的更替 ‎16.从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到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都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时期的“百家争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集中反映了( )‎ A.社会制度的更替影响文化发展 B.科学技术推动文化发展 ‎ C.思想运动促进文化发展 D.教育活动影响文化发展 ‎17.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这是因为( )‎ ‎①教育在人的教化和培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有利于促进文化发展 ②重视教育有利于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③教育是文化创新的源泉,重视教育能推动文化创新 ④教育可以使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从事文化创造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①④‎ ‎18.2016年初,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作家和评论家们相聚湖北省黄冈市大别山南麓的罗田县,参加《芳草》2016大别山采风笔会。此次笔会以“美丽乡愁,锦绣山河”为主题,以中国当代农村的发展变化为题材,交流文学切入社会生活的新路径。这说明( )‎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②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发展 ‎③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④文化创作要服务于社会实践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19.一位中国知名作家曾说:“我必须承认,在创建我的文学领地中,美国的威廉 福克纳和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给了我重要启发。我追随在这两位大师身后两年,即意识到,必须尽快地逃离他们。”这体现的道理是( )‎ A.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是文化创作的根本途径 B.学习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必须以我为主 C.植根民族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D.继承外来文化是文化创新的主要任务 ‎20.主张全盘否定自己的传统文化,失去民族自信心,一味推崇外来文化,心甘情愿地接受异族文化的 “同化”。这种观点属于( )‎ ‎①“守旧主义” ②“民族虚无主义” ③“封闭主义” ④“历史虚无主义”‎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五、知识归纳总结 六、课后巩固练习 增分卷(三) 16-30题和32题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