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甘肃省庆阳二中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政治(理)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甘肃省庆阳二中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政治(理)试题 解析版

庆阳二中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政治(理科)第三次月考卷 命题人:葛玉龙 审题人:高双峰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 一、单选题(共70分)‎ ‎1.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例如,同为春节,北方冰城哈尔滨用五彩缤纷的冰灯迎新,而南国广州则用姹紫嫣红的花市迎春。这说明(   )‎ ‎①文化就是人类创造的产品 ②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 ③文化形式是丰富多彩的 ④物质活动离不开精神活动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2.文化对人的影响有(    )‎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风俗习惯、文化程度 ③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④思维方式具有相对稳定性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3.一只永远在叫嚣要吃羊却总也吃不到的狼,一群永远用智慧战胜威胁的羊——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在孩子和年轻白领中迅速走红。有人喜欢聪明机智、临危不乱的喜羊羊,说做人要做喜羊羊;有人喜欢灰太狼,说要学习灰太狼屡败屡战的精神。从《文化生活》的角度来看,这说明(   )‎ A.文化是人所创造出来的一种价值 B.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C.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 D.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消极被动的 ‎4.曾国藩是晚清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但对于他的家书,无论是欣赏他的人还是鄙视他的人都推崇备至。他的家书不仅是一部记录家常的书信集, 更是一部蕴藏着为人处世、持家教子智慧的书。这说明(   )‎ ‎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人的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 ②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可以自然而然地转化为物质力量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都是积极的、主动的 ④精神产品离不开相应的物质载体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5.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本杰明•弗里德曼在《经济增长道德的意义》一书中指出,当经济增长速度较快的时候,一个社会就会变得更加开放、包容、积极和乐观;当经济增长速度放慢甚至停滞之后,一个社会就会变得狭隘、排外、消极和悲观。由此可见(   )‎ A.经济发展程度决定文化发展方向 B.文化发展有其自身的相对独立性 C.文化的包容性以经济发展为基础 D.一定的文化反映一定的经济状况 ‎6.有人说,“人生是一场负重的狂奔,需要不停地在每一个岔口作出选择。而每一个选择,都将通往另一条截然不同的命运之路。”从文化角度看,对人的选择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是(   )‎ A.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B.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 C.提高辨别文化的能力,拒绝污染 D.通过自我教育,加强科学文化修养 ‎7.“桃木本身不值钱,以前也就是烧火棍,经过精心雕刻就能变成金疙瘩”。某地立足得天独厚的肥桃资源优势和传承千年的桃文化,发展桃木雕刻,年销售收入突破10亿元,从业人员超过4万人。这体现了(   ) ‎ ‎①文化对经济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②文化与经济之间的相互交融 ③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突出 ④文化发展要以经济发展为基础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8.2016年11月30日,我国的“二十四节气”获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对此有人认为,“二十四节气在今天的作用已经微乎其微,意义不大”。如果请你反驳这种观点,下列可能用到的关键词最合适的一组是(    )‎ A.文化平等    文化差异    文化交融 B.文化影响    文化传承    文化自信 C.文化借鉴    文化包容    文化繁荣 D.文化传播    文化市场    文化自觉 ‎9.“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下列属于文化的是(   )‎ ‎①2017年12月台州各县市召开了党代会    ②乌克兰交响乐团在台州大剧院演出 ③2016年8月出现了英仙座流星雨天文现象  ④青少年学生参观藏书阁 A.①④       B.②④        C.②③        D.①②‎ ‎10.《中国诗词大会》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主旨,通过比赛的形式。带领观众在“熟悉的陌生题”中重温经典诗词。领会中华诗词文化精髓。中华诗词(  )‎ ‎①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②决定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 ③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④体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1.相对于印刷媒体的单向传播,互联网技术使得信息交流更便捷、更充分。互联网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话题的多种观点、多种链接。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这表明(       )‎ A.网络技术加速了新旧传媒的更替 B.文化发展依赖于网络技术的进步 C.科技进步促进文化传播方式变革 D.大众传媒优化了文化资源的内容 ‎12.文化交流的途径有很多,下列做法属于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途径的是(   ) ‎ ‎①利用网络共享信息 ②在国外大学开办孔子学院 ③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促进人口流动 ④手机微信转发信息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13. 2017年为农历鸡年。鸡,在中国被赋予“文、武、勇、信、义”五德,而韩国人谈到鸡时,一般会与“活泼”、“吵闹”联系在一起。中韩两国对“鸡”形象的理解(   )‎ A.展示了民族文化的个性特征 B.蕴含着世界文化的共性和普遍规律 C.说明生肖文化是维系民族情感的纽带 D.表明文化与自然地理环境密切相联 ‎14.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历来被看作最基本、最重要的德行之一。过去,人们推崇“父母在,不远游”;现在,社会倡导“常回家看看”。这告诉我们,对待传统文化要(     )‎ A.平等交流,相互借鉴                  B.破除陋习,移风易俗 C.博采众长,求同存异                  D.批判继承,推陈出新 ‎15.电影《战狼Ⅱ》的话题比2017年夏日的酷暑还要火热。它的成功是一丝不苟的专业精神、工匠精神的成功。在一流的制作的基础上,《战狼Ⅱ》还具有时代感和主流价值观的故事讲述和人物塑造,强调个人英雄与国家利益之间的融合性,体现了对现实及中国民众精神需求的回应,满足了许多观众的英雄梦想。这启示我们(   )‎ A.大众传媒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B.科学技术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C.文化创作要了解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D.在时代的高起点上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16.四合院作为传统建筑的代表,一般正房高于侧房,面积也比侧房大。住房的安排,一般是家长住正房,晚辈住厢房或者耳房;一家老少,从上到下,什么辈分的人住什么样的房,一切都按规矩来。 四合院的房屋布局合乎中国封建社会的人伦礼节,这反映了(   )‎ A.传统建筑思想隐藏于社会地理环境之中 B.传统观念助推传统建筑的发展 C.通过传统建筑能够透视传统文化 D.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17.源远流长的“礼”文化在漫长的文明演进中,积淀了许多协调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规范和准则。今天,我们仍借助这些规范和准则来协调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但赋予了“礼”平等、友善等新的内涵。这说明文化具有(   )‎ A.鲜明的民族性  B.相对的稳定性 C.时代的先进性  D.强大的包容性 ‎18.尽管中西方建筑在材料运用、设计理念上有诸多不同,但美国建筑大师赖特却从中国古代先哲老子的教诲中汲取养分,并以其作为创作思想的重要渊源。这说明(    )‎ A.中华文化的内容极为丰富 B.中华文化走在世界的前列 C.文化是民族创造力的源泉 D.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19.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而我国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戏剧同样享誉世界。习近平主席在访英期间倡议, 2016年中英两国共同纪念莎士比亚和汤显祖逝世400周年。这体现了(   )‎ A.文化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 B.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C.不同民族文化逐渐融合 D.文化交流要以我为主 ‎20.“乡愁是一碗水,乡愁是一杯酒,乡愁是一朵云,乡愁是一生情。”纪录片《记住乡愁》讲述了100个村落故事。每集讲述一个传统村落的生活故事和文化传承,片中浓浓的乡愁、细腻的故乡情感、厚重的文化沉淀,引发海内外众多观众共鸣。这种共鸣(    )‎ A.是对中华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的反映 B.是推动中华文化发展的动力 C.显示了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D.彰显了中华文化强大生命力 ‎21.古有“缟素酬家国,戈船决死生”的爱国情怀,今天我们爱岗、敬业、诚信、友善也是爱国的体现。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②爱国主义集中表现为英勇战斗,为国捐躯 ③爱国主义作为一种民族情感,无明确的具体标准 ④在不同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2.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今天,中国人民的创造精神正在前所未有地迸发出来,推动我国日新月异向前发展,大踏步走在世界前列。下列选项中能够体现中国人民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是(   )‎ ‎①造纸印刷 ②守望相助 ③筑长城、开运河 ④御外侮、卫家国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3.元宵节,寄托着每一个“小家”对团圆和美的期盼。“小家”的红火离不开“大国”的兴旺,“大国”的富强也离不开全国人民磅礴力量的凝聚。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以下名言诗句中能体现出中国人心中的这种“家国情怀”的是(    )‎ ‎①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②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③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④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4.改革开放40年来孕育而成的改革开放精神是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一脉相承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期对中华民族精神赋予新内涵的体现。这表明中华民族精神(   )‎ ‎①具有先进性 ②随时代发展不断更换其基本内涵 ③核心随时代的发展而不同 ④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5.某制鞋公司投资的博物馆收集了300多件上起先秦下至民国,不同时期不同民族具有代表性的鞋子, 并认真研究“张良跪鞋”“谢公鞋”等典故所代表的文化经典,然后把鞋与民俗、民间美术、文学等结合起来,制作出独具特色的“文化鞋”。从“鞋文化”到“文化鞋”说明了(   )‎ A.新的文化形态取代旧的文化形态,就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 B.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需要对传统文化采取相应的态度 C.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D.对待传统文化,首先是继承,其次是发展 ‎26.“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当莎翁遇上孔夫子——有“各美其美”的价值碰撞,也有“美美与共”的文化共情。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 A.民族文化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B.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C.要首先发展好、培育好本民族文化 D.全面吸收、借鉴外来文化 ‎27.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仁学”为当今世界的“文明的共存”提供了具有积极意义的资源:‎ 治国、平天下应该行“仁政”、行“王道”,做到“和而不同”,不应该实行“霸道”。儒家的“王道”告诉我们(   )‎ A.要认同文化的世界性                  B.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C.要弱化文化的民族性                  D.要继承文化的传统性 ‎28.欧洲这块古老的大陆,没有四大古文明的辉煌,但它通过吸取来自于非洲、中东、印度的辉煌文明与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其他文明相继没落的历史时期中不断成长,达到了一系列的文化高峰。在此过程中,移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移民,就不会有欧洲文化的发展。这一事例说明(  )‎ A.人类的迁徙活动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B.人口迁徙是一种文化活动 C.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 D.移民给当地带去的都是先进文化 ‎29.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纸质图书已不是人们阅读的唯一选择,网络阅读已获得越来越多的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的青睐。这主要表明(    )‎ A.文化活动离不开特定物质载体 B.现代文化具有塑造人的积极作用 C.大众传媒具有文化共享的功能 D.科技进步改变着教育和学习方式 ‎30.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寻找‘最美家庭’活动“吸引了各地群众广泛参与,人们竞相“秀”幸福、“晒”家风、展文明,建设家庭美德、涵养时代家风成为千家万户的自觉追求。寻找“最美家庭”活动(    )‎ A.促进了我国经济政治的发展 B.推动了传统美德的继承与创新 C.表明传统文化能消除人们认识差异 D.是涵养传统文化的重要源泉 ‎31.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奏响的是不同民族文化的华丽乐音。意大利比萨大教堂、中国故宫、印度泰姬陵分别体现了世界不同民族文化风格。这体现了(    )‎ ‎①世界文化相互交融 ②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特点 ③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④传统文化具有鲜明民族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2.生活就是一座富矿,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作家要想创作出一部好的文艺作品,就必须深入到生活中去。这表明(    )‎ A.作家是文化创造和发展的主体 B.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C.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D.接地气、跟潮流是文化创新的根本 ‎33.“我们只有读懂过去的厚重,才懂得现在要干什么,才可以展翅未来。”从文化的角度看,这句话启示我们(   )‎ ‎①对传统文化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②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民族文化的创新就会失去根基 ③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④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34.著名画家达・芬奇曾经说过“艺术借助科技的翅膀才能高飞”。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①科技和艺术是对立统一的 ②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文化传承 ③科技进步也是文化发展的表现 ④文化的传承离不开科技的进步 A.②④        B.①④        C.①②       D.②③‎ ‎35.慕课(MOOC)是新近涌现出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它是为了增强知识传播而由具有分享和协作精神的个人组织发布的、散布于互联网上的公开课程,被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有力促进了现代教育的发展。慕课的出现及发展表明现代信息技术(    )‎ ‎①促进了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发展 ②是文化传播与发展的重要途径 ③使教育手段和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 ④具有选择、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二、材料分析题。‎ ‎36.(15分)《田横五百士》是徐悲鸿1928年的油画作品,所描绘的是《史记·田丹列传》中的农民起义领袖田横在刘邦称帝后,将到洛阳招安,他手下忠心的500名战士为他送行的情景。这幅巨大的历史画作熔古今中外技法于一炉,显示了极高的艺术技巧和广博的艺术修养。徐悲鸿以其作品的创新被誉为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典范和融汇中西、纵贯古今的大师。 ‎ 徐悲鸿的艺术之路给我们今天进行文化创新具有哪些重要的启示?‎ ‎37.(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17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0周年,也是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当天上午,隆重的公祭仪式在南京举行,1万多人汇聚于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祭奠惨遭日军杀害的同胞,缅怀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献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    ‎ ‎ 80年前,日本侵略者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同胞惨遭杀戮。日本侵略者这一反人类罪行灭绝人性、令人发指,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十分黑暗的一页。80年后,侵略者的铁蹄虽然早被碾碎,但那段历史却是我们民族永远的记忆。    ‎ ‎ ‎ ‎ 近年来,日本右翼分子竭力篡改侵略历史,公然否认南京大屠杀的存在。但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南京大屠杀惨案铁证如山、不容否认。年复一年的国家公祭向世人宣示,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反对篡改历史的立场坚定不移,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实现民族复兴的决心坚定不移,中国人民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意志坚定不移。‎ 结合材料并运用“民族精神”的有关知识,分析举办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的重大意义。‎ ‎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政治(理科)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答案:B 解析:②说明了南北方文化存在差异的原因;③直接说明了南北方文化形式上的不同;故②③符合题意,①④说法错误。‎ ‎2.答案:C 解析:②说法不够恰当,风俗习惯、文化程度本身属于文化。④不符合题意。用排除法排除A、B、D三项,答案应选C项。‎ ‎3.答案:C 解析:上述材料体现了人们创造了文化作品,而文化作品的传播又在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处世方式。A、B两项与材料中心思想不符;D项观点错误,否认了优秀文化对人的积极意义。‎ ‎4.答案:C 解析:题中材料“他的家书不仅是一部记录家常的书信集,更是一部蕴藏着为人处世,持家教子的智慧书”,既表明了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也说明了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个人成长的重要影响。由此可见,①④两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②项中“文化自然而然地转化为物质力量”的表述是错误的,故不能入选;文化有先进与落后之分,故③项的表述是错误的,故不能入选。因此,答案是C项。‎ ‎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文化上乐观或狭隘反映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体现了一定的文化反映一定的经济状况,D符合题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性质,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A错误;题干未涉及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和包容性,B、C排除。‎ ‎6.答案:A 解析:文化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主要源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A正确。B是文化影响人的来源,C强调的是人的文化选择,D强调的是科学文化知识,都不符合题意。‎ ‎7.答案:D 解析:‎ ‎8.答案:B 解析: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体现的是文化影响;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传承到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这体现的是文化传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离不开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我们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肯定和拥有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这体现的是文化自信。因此,认为“二十四节气在今天的作用已经微乎其微,意义不大”的观点没有正确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可用文化影响、文化传承和文化自信这三个关键词进行反驳。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9.答案:B 解析:‎ ‎10.答案:D 解析:①不符合题意。中华诗词影响但不决定中国人的价值观念,②错误。材料表明,中华诗词作为优秀文化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③④正确切题。‎ ‎11.答案:C 解析:新的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A 说法错误;网络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但B 的说法夸大了网络技术的作用;题干没有体现文化资源内容的优化,D不符合题意;C正确说明了科技进步对文化发展的作用,符合材料主旨,故选C。‎ ‎12.答案:B 解析:‎ ‎13.答案:A 解析:‎ ‎14.答案:D 解析:A,C体现的是如何对待其他民族的文化,排除;B体现的是对待陋习的措施,均与题意不符,排除;传统文化中既有精华又有糟粕,因而我们要批判继承,传统文化要适应时代发展就要不断注入新的时代精神,做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D正确。故答案选D。‎ ‎15.答案:C 解析:‎ ‎16.答案:C 解析:传统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四合院作为传统建筑的代表,承载着中国封建社会的人伦礼节,这说明通过传统建筑能够透视传统文化,故C与题意相符。材料中涉及的是传统建筑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而不是强调传统文化与社会地理环境的关系,故A与题意不符。B错误,优秀的传统观念助推传统建筑的发展。传统建筑不仅仅是精神财富,材料中强调的是物质载体与精神文化的关系,故D与题意不符。‎ ‎17.答案:B 解析:材料的关键句是:礼源远流长,今天,我们仍借助这些规范和准则来协调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但赋予了“礼”平等、友善等新的内涵,这体现了“礼”在时代相传中保留胃基本特征,又能够因时而变,这是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特征,ACD都不符合材料主旨,正确答案是B。‎ ‎18.答案:D 解析:中西方建筑在材料运用、设计理念上有诸多不同,这说明中西方文化各有其特点,文化是民族的;美国建筑大师赖特却从中国古代先哲老子的教诲中汲取养分,并以其作为创作思想的重要渊源,这说明中西方文化又有共通之处,文化是世界的,结合起来,材料体现的知识点就是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AB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的说法错误,创造力的源泉应该是实践,正确答案是D。‎ ‎19.答案:A 解析:莎士比亚和汤显祖都在人类文化发展中作出了重要贡献,具有重要影响,体现了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A正确切题。B、C、D均不合题意。‎ ‎20.答案:A 解析:《记住乡愁》纪录片引发观众共鸣,说明观众对蕴含其中的中华文化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所以A符合题意;社会实践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源泉和动力,B与题意无关;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体现为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材料中没有体现中华文化与其它民族文化的关系问题,故C与题意无关;材料中对文化“乡愁”的共鸣体现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与D选项无关。‎ ‎21.答案:B 解析:‎ ‎22.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伟大的民族精神的有关知识。守望相助,御外侮、卫家国,说明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团结精神;造纸印刷,筑长城、开运河,说明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创造精神。由此可见,②④与题意不符,①③正确切题,故选C。‎ ‎23.答案:B 解析:“家国情怀”体现的是爱国主义,①③符合题意,故选B。“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这句话的意思是反对将亡国的责任强加在西施之类的妇女身上,破除了“女人是祸水”的论调,闪射出新的思想光辉,但②并不是强调爱国主义的,故不选。“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旨在强调勤俭节约,④与题意不符。‎ ‎24.答案:B 解析:‎ ‎25.答案:C 解析:新的文化形态取代旧的文化形态,不一定就是文化的进步,不能说“就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故A不选;对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不能以自己的需要来决定,B说法错误;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二者不分先后,D说法错误;从”鞋文化”到“文化鞋”, 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表明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C正确切題。‎ ‎26.答案:A 解析:“有‘各美其美’的价值碰撞,也有‘美美与共’的文化共情”体现了民族文化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A符合题意。B强调文化的民族性,C强调发展本民族文化,均不合题意。要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D错误。故选A。‎ ‎27.答案:B 解析:‎ ‎28.答案:C 解析:‎ ‎29.答案:D 解析:材料“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纸质图书已不是人们阅读的唯一选择,网络阅读已获得越来越多的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的青睐”体现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于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故选项D正确。AC与题意无关;选项B说法错误,文化的影响是双重的,故答案选D。 考点:影响文化的因素 ‎30.答案:B 解析: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寻找“最美家庭”活动有利于推进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创新,故B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经济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排除A;C中的“消除”是错误的;社会实践是涵养传统文化的重要源泉,故D错误。答案选择B。 考点: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31.答案:D 解析:‎ ‎32.答案:B 解析:‎ 生活就是一座富矿,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作家要想创作出一部好的文艺作品,就必须深入到生活中去。这表明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B项符合题意;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和发展的主体,A项说法错误;材料强调文化创新,C项表达的是文化的产生,与题意不符;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D项说法不当;正确选项为B。‎ ‎【点睛】‎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源泉。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为什么?一方面,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新的文化形态的诞生。旧的文化形态的消亡、先进文化的发展,都是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的。‎ ‎33.答案:D 解析:‎ ‎34.答案:C 解析:著名画家达・芬奇曾经说过“艺术借助科技的翅膀才能高飞”。这句话是强调科技与艺术的关系,科技和艺术是对立统一的,表现在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文化传承,但是,科技进步是社会发展和文化发展的表现,但是本题强调科技对艺术的作用,而文化的传承离不开科技的进步,与题目不符合,所以要排除掉,所以本题选C。‎ ‎35.答案:B 解析:大众传媒依托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本题材料中“慕课(MOOC)是新近涌现出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它是为了增强知识传播而由具有分享和协作精神的个人组织发布的、散布于互联网上的公开课程,有力促进了现代教育的发展”,既体现了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了教育手段和方式的变革,也说明了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了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发展。由此可见,①③两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等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大众传媒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科学技术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故②项表述不科学,不能入选;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故④项表述错误,不能入选。因此,答案是B项。‎ 二、材料分析题 ‎36.答案:①自觉投身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关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基本需求,从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中汲取营养,这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即对传统文化要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革故鼎新,改造传统文化,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即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正确对待文化差异和文化竞争,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④正确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克服文化守旧主义、文化封闭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倾向。‎ 解析:‎ ‎37.答案:①举办国家公祭仪式,有利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②举办国家公祭仪式,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也有利于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③举办国家公祭仪式,进一步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体现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共同的价值追求;为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实现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解析:本题知识指向“民族精神”的有关知识,问题指向分析举办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的重大意义,解答本题时可从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相关知识角度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