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学年高一政治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新人教 版(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学年高一政治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新人教 版(1)

‎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卷 一、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 ‎1. 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①选举人大代表 ‎ ‎②超市进行半价推销活动 ‎ ‎③全市中学生书法比赛 ‎ ‎④国家博物馆展出明代国画 ‎ ‎⑤市政府举行听证会 ‎ ‎⑥志愿者举行环保宣传活动 A. ①②③ B. ②④⑥ C. ③④⑤ D. ③④⑥‎ ‎【答案】D ‎【解析】①⑤项属于政治现象;②项属于经济现象;③④⑥项属于文化现象;正确选项为D。‎ ‎【点睛】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 态的部分。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由人所创造的、为人所特有的,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成为文化。‎ ‎2. 莎士比亚征服了全世界,他的胜利比拿破仑们和恺撒们的胜利更为巩固。每天每天,像涨潮时的海浪一样,增加着他的新的臣民——这些人流的波涛一天一天地愈来愈宽广了。”屠格涅夫的这段话表明 A. 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 B. 文化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C. 文化促进了社会向前发展 D. 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因素 ‎【答案】B ‎【解析】屠格涅夫说:“莎士比亚每天每天,像涨潮时的海浪一样,增加着他的新的臣民”,这段话表明文化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B说法符合题意。A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C说法不对,先进的文化促进了社会发展。D说法不对,文化不起决定因素。故本题答案选B。‎ ‎【考点定位】文化的作用。‎ - 19 -‎ ‎【名师点睛】本题以名人屠格涅夫的名言为背景,考查文化的实质。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文化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文化活动实质上是一种精神活动,文化力量实质上是一种精神力量。‎ ‎3.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从浩然的这首诗可以看出 ‎①自然资源也是一种文化 ‎ ‎②文化能够影响人的精神世界 ‎③文化作为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 ‎④文化都是由文人创造出来的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①错误,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④错误,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从浩然的这首诗可以看出,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人,说明文化的传承离不来一定的物质载体,故②③符合题意。‎ ‎【考点定位】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知识总结】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从微观上看)‎ ‎③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从宏观上看)‎ ‎4. 在交通阻塞情况下,有些司机因开车压力与挫折而情绪愤怒、暴躁,会不耐烦地鸣喇叭、闪灯、骂粗口,甚至会发生攻击性行为,这被称为“路怒症”。消除“路怒”现象,需要广大司机懂得管理情绪,也需要在全社会培育健康的汽车文化。这是因为 ‎①驾驶员的文明素养需要后天自觉培养 ‎②汽车文化决定驾驶员的驾驶行为 ‎③汽车文化是广大驾驶员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④健康的汽车文化能丰富驾驶员精神世界、提升文明行车素养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 19 -‎ ‎【解析】需要在全社会培育健康的汽车文化的原因在于,驾驶员的文明素养需要后天自觉培养,同时健康的汽车文化能丰富驾驶员精神世界、提升文明行车素养,①④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汽车文化对驾驶员的驾驶行为产生影响,但并不会决定驾驶员的驾驶行为,②选项观点与题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广大驾驶员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③选项是错误的,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 ‎【考点定位】文化的特点、文化对人的影响 ‎【名师点睛】正确理解文化的特点。‎ ‎(1)从文化的实质来看,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文化具有意识形态文化和非意识形态文化之分。‎ ‎(2)从文化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来看,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特有的现象,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3)从文化与人类个体的关系来看,文化是人的一种素养。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4)从物质载体与精神文化的关系来看,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一个时代的文化产品,往往是这个时代社会发展轨迹的反映。‎ ‎5. 一书一世界,多藏一本书,就多拥有一个精神世界,多拥有一方自由天地;多看一本书,思想境界就高一层,人生视野就宽一度。这句话蕴含的道理有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是有形的、强制的 ‎ ‎②书香飘溢的文化环境有利于促进人的成长 ‎③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生活、增强精神力量 ‎④优秀文化能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促进人的成长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是无形的,潜移默化的,①不选;材料表明多与书接触有利于人的思想境界提升,人生视野更开拓,因此书香飘溢的文化环境有利于促进人的成长,②正确;材料表明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生活,③正确;优秀文化不能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④不选,故本题答案选择B。‎ ‎【考点定位】文化对人的影响 ‎【名师点睛】文化并不能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文化要通过实践才能转化为物质力量,进而对社会与个人产生影响。‎ ‎6.‎ - 19 -‎ ‎ 2016年是中国农历猴年,与猴相关的民俗活动早已成为烙在华夏儿女身上的中国印、系在炎黄子孙心中的中国结。提到猴,相信所有中国人想到的都是齐天大圣孙悟空。这体现了 A. 特定的文化环境影响人的思维方式 B.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 C. 参加文化活动有助于提高人的审美能力 D. 文化决定着人们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 ‎【答案】B ‎【解析】根据题目的表述,当猴年来临的时候,与猴相关的民俗活动就会活跃的开展起来而且当提到猴的时候,很多中国人首先想到的都是齐天大圣孙悟空。这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故B选项入选。A、C选项在题目中没有体现。D选项错误,文化不能起决定作用。‎ 点睛:深刻理解“潜移默化”与“深远持久”的影响 ‎1.潜移默化的影响 ‎(1)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 ‎(2)文化影响即使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发生的,也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地接受的。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 ‎2.深远持久的影响 ‎(1)文化对人的影响,无论表现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上,还是表现在生活方式上,都是深远持久的。‎ ‎(2)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7. 从1915年首登国际微舞台在巴拿马国博览会上崭露头角,到2015年在意大利米兰亮相世博会,五粮液始终以行业领军品牌的姿态,积极探索将中国白酒推广至全世界,为了纪念这份百年荣耀,2016年,五粮液开启“耀世之旅”全球文化巡展活动。业内人士认为,这是五粮液加速国际化步伐的新尝试,而其自身品质与内在的“文化感染力”则是中国白酒连通国内外消费者的关键点。五粮液开启“耀世之旅”全球文化巡展活动充分说明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 ‎②中华文化作为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正在走向世界 ‎③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是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 ‎④中国白酒的走出去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部分 A. ②③ B. ②④ C. ①③ D. ①④‎ - 19 -‎ ‎【答案】D ‎【解析】“其自身品质与内在的‘文化感染力’则是中国白酒连通国内外消费者的关键点”说明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故题肢①正确。题肢②说法错误,因为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表述错误,故排除。题肢③说法错误,因为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在曲折中前进,故排除。五粮液开启“耀世之旅”全球文化巡展活动有利于中国的酒文化走向世界,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部分,故题肢④正确。故本题答案选D。‎ ‎【考点定位】文化与经济的关系 ‎【名师点睛】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2)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文化并不是始终与经济发展亦步亦趋的。‎ ‎(3)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产业、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4)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8. 中国商品已遍及全球市场。有专家提出观点,“要让中国商品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良好载体”。这一观点告诉我们 ‎①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②商贸活动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③文化成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 ④要借助经济活动推销我国的价值观念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要让中国商品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良好载体”。这说明文化离不开物质,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同时说明商贸活动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①②适合题意;③材料没有体现;④是文化霸权主义,不适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A。‎ 考点:文化的特点、文化交流传播的途径 ‎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这进一步佐证了 - 19 -‎ ‎①立足传统文化就能保证文化永葆生命力 ‎ ‎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源于传统文化 ‎③摒弃传统文化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 ‎ ‎④民族文化是维系民族发展的精神纽带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题肢①说法错误,因为只有创新才能永葆文化的生命力,故排除。题肢②说法错误,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文化源于社会实践,故排除。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强调了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根斟,故题肢③正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强调了民族文化是维系民族发展的精神纽带,故题肢④正确。故本题答案选D。‎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继承、传统文化的作用的知识。‎ ‎【名师点睛】传统文化的作用 ‎(1)从社会发展看 ‎①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根基,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②传承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 ‎③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社会才能发展进步。‎ ‎(2)从个人成长看 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才能够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受者,才能不断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10. 微文化作为新兴的文化样态,起源于微博的风靡流行。微文化使信息的传播与交流更加方便快捷,它可以通过文本、图片、视频的方式促进信息公开、资源共享和全员参与。成熟于微信、微小说、微电影、微公益、微课、微店的汇聚融合。微文化正以其无微不至的影响,迅速走入并影响公众生活。这说明 ‎①新兴媒体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②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③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④网络文化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 19 -‎ A. ②③ B. ①④ C. ①② D. ③④‎ ‎【答案】A ‎【解析】“成熟于微信、微小说、微电影、微公益、微课、微店的汇聚融合”,体现了新的科学技术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推动了微文化的发展,“微文化正以其无微不至的影响,迅速走入并影响公众生活”体现了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故②③符合题意,应选;①说法错误,大众传媒如今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排除;④说法错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代表了文化的前进方向,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 点睛: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 途径 具体表现 商业贸易 商人进行贸易活动时,不仅通过商品交换将商品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加以交流,而且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交流文化 人口迁徙 每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都意味着大规模的文化传播,都会对当时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产生极大的影响 教育 人们通过学习各种文化课程,能够获得不同的文化知识。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 其他途径 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文化传播,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11. “2016巴黎欢乐春节、中国风格猴年生肖珠宝设计发布暨展览活动”以珠宝为载体,展示了中国和世界各国猴文化所包含的活力、进取、承担等明晰的正能量取向,受到国外公众的关注和欢迎。这启示我们 ‎①文化走出去要善于在不同文化背景中找到公约数 ‎②突出文化公共性成为民族文化发展的价值取向 ‎③把握文化的相通性有助于推动文化交流和传播 ‎④坚持各民族文化平等原则,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特征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A - 19 -‎ ‎........................‎ 考点:文化交流与传播 ‎【特别提示】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既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历程。‎ ‎12. 每座历史建筑,年代不同,建筑材料、结构也有所不同。杭州市文物保护部门为每一处历史建筑编撰了专属的《历史建筑保护使用导则》,使得历史建筑的保护修缮,都能有的放矢,修旧如旧。该做法能够 ‎①丰富传统建筑内涵,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 ‎ ‎②继承传统文化财富,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 ‎③提高文物保护能力,保存城市的历史文脉 ‎ ‎④全面继承历史文化,展现文化的博大精深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根据题目的表述,杭州市文物保护部门为每一处历史建筑编撰了专属的《历史建筑保护使用导则》,使得历史建筑的保护修缮,都能有的放矢,修旧如旧。该做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传统文化财富,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同时还能够提高文物保护能力,保存城市的历史文脉。故②③选项入选。①选项“丰富传统建筑内涵”在题目中没有体现。④选项错误,应该是展现了文化的源远流长。选B。‎ ‎13. 相声是我国的传统艺术形式,近些年来的发展遇到了一些困难。今年“两会”期间,有代表提议在高等院校设立曲艺学科专业以推广文化传统教育。这是因为 A. 教育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B. 教育具有文化传承的特定功能 C. 传统文化具有多样性和稳定性 D. 传统文化发展要满足人们的需求 - 19 -‎ ‎【答案】B ‎【解析】A选项观点错误,社会实践并不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而不是教育,故排除。B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题中提议在高等院校设立曲艺学科专业以推广传统教育,是因为教育具有文化传承的特定功能,故入选。C选项观点错误,传统文化并不具有多样性,故排除。D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推广文化传统教育并不是因为传统文化发展满足人们的需求,故排除。‎ ‎【考点定位】教育的重要性 ‎14. 2015年11月20日,北京海淀、河北廊坊非遗联展活动在北京工艺美术博物馆举行。此次联展既有彰显“京作”皇家宫廷艺术雍容风范和富丽华贵的京绣、彩塑京剧脸谱、京西皮影戏、京剧盔头制作技艺、北京绢人等非遗项目,也有体现燕赵之地古朴厚重、豪放大气的以景泰蓝、玉雕、牙雕、雕漆、金漆镶嵌、花丝镶嵌、宫毯等“燕京八绝”为代表的廊坊市非遗项目精品。关于此次联展活动,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①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和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③我国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 ‎④文学艺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非遗联展活动在北京工艺美术博物馆举行。此次联展活动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国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②③适合题意;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和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①是错误的;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④是错误的;故本题答案选B。‎ - 19 -‎ 考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15. 版画,是在各种不同材料的版面上通过手工制版印刷的一种绘画(木版、石版、钢版、锌版、麻胶版等品种)。以福建建阳为中心的建安派,作品多出于民间工匠,调刻质朴;以南京为中心和金陵派,作品以戏曲小说为主,以杭州为中心的武陵派,题材开阔,刻制精美;大兴安岭地区版画则以森林、冰雪、界江、北极等为题材。这表明 ‎①文化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②版画都是中华之魂宝,民族之骄傲 ‎③版画文化具有区域性特征 ④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版画,是在各种不同材料的版面上通过手工制版印刷的一种绘画,但不同地域的版画都带有地域特色,说明文化既有共性,又有个性,说明版画文化具有区域性特征,故①③符合题意。②错误,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它们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材料中并没有强调文化多样性的地位,故④与题意不符。‎ ‎【考点定位】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知识总结】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 ‎(1)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 ‎①独树一帜的文学艺术: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而绚丽、风格鲜明而独特。‎ ‎②独领风骚的科学技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2)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 区域文化形成的原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3)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性)‎ 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6. 汉代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时期,这归功于中西(西城)饮食文化的交流,引进了芝麻、葡萄、 黄瓜、菠菜等蔬菜,还传入了一些烹调方法。由此可见 ‎①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 ‎③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④文化的交流与借鉴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 19 -‎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汉代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时期,这归功于中西(西城)饮食文化的交流”强调了文化交流的意义,即文化的交流与借鉴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中华文化能够以包容的态度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选B。②③与题意无关。‎ ‎【考点定位】中华文化的特征和文化交流的意义 ‎【高考警示】‎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是近几年高考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选择题中,主要是考查中华文化两个基本特征的区分与判断;在主观题中,主要是分析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需要注意的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是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而中华文化的特征还包括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等。‎ ‎(2)考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具体表现:如考查中华文化的区域性、民族性。理解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可以联系第三课世界文化与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以及哲学中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17. 以图画的形式解析汉字的起源、构造和演变,《画说汉字》一书以生动活泼的方式展示了中文化的重要基因——汉字的渊源和魅力,关于汉字,下列表述正确的有 ‎①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②汉字是中华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③汉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④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汉字。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也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①④正确且符合题意;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②说法错误;文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③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B。‎ 点睛:文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是汉字和史书典籍,而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见证的是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 ‎18. “一镇一神韵,一镇一味道。”2017年1月2日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第三季播出,节目组深入生活,从生活现场和时代土壤中不断汲取营养,用生动讲述、客观记录的方式传递出当地乡民保留了千百年的生活意蕴。材料说明 ‎①文艺作品都深刻反映社会生活本质 ②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的挖掘和阐发 ‎ ‎③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文艺创作的根本动力 ④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文艺创作的源泉 - 19 -‎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D ‎【解析】①选项表述错误,其表述过于绝对。③选项表述错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文艺创作的根本动力。题目中,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节目组深入生活,从生活现场和时代土壤中不断汲取营养,用生动讲述、客观记录的方式传递出当地乡民保留了千百年的生活意蕴,这充分说明了节目组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的挖掘和阐发,同时深刻理解了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文艺创作的源泉。故②④选项入选。选D。‎ 点睛:正确认识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辩证统一关系 ‎(1)社会实践决定文化创新: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2)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具有反作用:文化源于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创新可以为实践的发展提供先进的思想理论、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等,从而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3)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新的主体。社会实践和文化创新都离不开人民群众。只有关注对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19. 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中国二十四节气,产生于农业社会的生产实践需要,至今指导着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这表明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②传统习俗能够促进社会发展 ‎ ‎③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享用文化 ④文化决定着人们的实践活动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题目中,列人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中国二十四节气,产生于农业社会的生产实践需要,至今指导着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这表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享用文化。故①③入选。②④选项表述错误,排除。选A。‎ ‎20. 杭州G20文艺晚会《最忆是杭州》,整场演出具有浓郁的中国文化印记,具有强烈中国民族特色的音乐、舞蹈配合西湖的湖光山色,演出受到了中外观众的一致好评。《最忆是杭州》的成功表明 ‎①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 - 19 -‎ ‎②中西合璧是世界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 ‎③永葆文化生命力需要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 ‎ ‎④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是民族文化创新的根基 A. ②③ B. ①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②选项表述错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④选项表述错误,批判继承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创新的根基。题目中,《最忆是杭州》的演具有浓郁的中国文化印记,具有强烈中国民族特色的音乐,演出受到了中外观众的一致好评表明了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永葆文化生命力需要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故①③选项入选。选C。‎ 点睛:如何实现文化创新 解答此类问题,可从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创新的途径、文化创新的主体、应反对的错误倾向等方面回答。具体包括:(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源泉和动力。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2)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3)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4)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要立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5)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倾向。既要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又要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21. 台风“莫兰蒂”来袭,浙江泰顺三座国宝级古廊桥相继被洪水冲毁。当地政府号召民众抢救古廊桥木构件,国家文物局表示在资金、技术上全力支持廊桥修复工作,短短几天民间捐款超过300万元。修复古廊桥的依据有 ‎①文化发展离不开文化继承 ②先继承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 ‎③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精髓 ④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不能把同一过程的两方面割裂来看,故题肢②错误。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选项说法有误,故题肢③错误;故本题答案选B。‎ ‎【考点定位】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 19 -‎ ‎【名师点睛】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可能摒弃传统文化从头开始,不能离开文化继承谈文化发展,因此国家文物局在资金、技术上全力支持廊桥修复工作,故题肢①正确;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故④正确。‎ ‎22. 《青花瓷》中的“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涛声依旧》中的“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等等很多现代歌曲将几千年前的中国古诗成功融入歌词,深受人们喜爱。这种风格的创作说明 A. 古今整合能使古典艺术焕发现代价值 B. 东西整合能使现代艺术具有古典韵味 C. 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实现作品的创新 D. 传统文化是现代艺术发展的源泉 ‎【答案】C ‎【解析】题目中,在《青花瓷》这首歌中的歌词中,其将几千年前的中国古诗成功融入歌词,深受人们喜爱。这种风格的创作说明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实现作品的创新。故C选项入选。A选项错误,题目中这首歌是现代艺术而不是古典艺术。B选项与题意无关。D选项表述本身错误,现代艺术发展的源泉是实践。‎ ‎23. 筷子是当今世界上一种独特的用餐工具,同时具有夹、拨、挑、扒、撮、撕等多种功能,我国有史料记载的用筷历史已有3 000多年。在中国人用筷子的延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 A. 传统思想的继承 B. 传统文艺的继承 C. 传统习俗的继承 D. 传统建筑的继承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继承性。传统习俗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中国人用筷子,就是一种世代相传的习惯,在中国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因此中国人用筷子的延续中,体现了传统习俗的继承,C正确;选项ABD都不符合题意,均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 考点: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继承性的表现。‎ ‎24.‎ - 19 -‎ ‎ 某音乐学院学生以发展民族音乐为使命,创作、演奏了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既展现了中华文化鲜明的风格特点,又让外国人欣赏和领悟了中国古老而美丽的传说。这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①繁荣我国文化的关键是继承传统文化 ②文化发展要求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 ‎③文化融合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④植根于自己民族文化土壤推动文化创新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本题以《梁祝》的创作为背景,强调在学习西方文化的精华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利用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为发展本民族的文化服务,即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才能实现民族文化的创新,③④符合题意。故选B项。题肢①说法错误,体制机制创新是繁荣我国文化的关键,②不符合题意,故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 考点:文化创新 ‎【名师点睛】怎样进行文化创新?‎ ‎(1)从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的关系角度看: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从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与文化创新的关系角度看:着眼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现代文化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3)从创新与外来文化、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角度看: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4)从文化创新的主体角度看: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新的主体。文化创新必须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发挥人民群众的作用。‎ ‎(5)从文化与时代及内容形式等的关系角度看:要站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6)从影响文化发展的不利因素角度看:文化创新,既要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又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25. 中医是我国优秀的传统医学,但现在全国中医院除了数量少、业务量不足,在治疗方面也面临“中医西化”的尴尬局面。“中医西化”的现状所反映的不良倾向是 ‎①封闭主义 ②守旧主义 ③民族虚无主义 ④历史虚无主义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题目中,中医是我国优秀的传统医学,但现在全国中医院除了数量少、业务量不足,在治疗方面也面临“中医西化”‎ - 19 -‎ 的尴尬局面,这种不良的倾向主要表现为民族虚无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故③④选项入选。①②选项在题目中没有体现。选B。‎ ‎26.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书籍是人类知识和文化的载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知识和文化的传播、交流和融合。读书是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手段,是人类吸取精神能量的重要途径。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旨在让各国政府与公众更加重视图书这一传播知识、表达观念和交流信息的形式。‎ ‎2016年4月23日,是第21个“世界读书日”。我国各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以倡导全社会的读书之风。‎ 结合上述材料,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倡导全社会的读书之风。‎ ‎【答案】(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倡导读书之风,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2)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倡导读书之风,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自觉服务人民,促进社会和谐。(3)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举办读书活动、倡导读书之风,可以使人们主动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4)文化塑造人生。举办读书活动、倡导读书之风,有利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促进人们的全面发展。‎ ‎【解析】本题以“世界读书日”为话题设置背景材料,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文化的作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等有关知识点的掌握,着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考生反思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要求考生结合上述材料,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倡导全社会的读书之风,属于原因类的解答题。倡导读书之风是基于文化对人的影响,即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7. 近年来,“互联网+”又显示出强大的威力。“互联网+”改造及影响了多个行业,从文化领域来看,通过“互联网+”,大众可以超越时空获得包括演出场所、电影院线、电商平台、知名书店、低票价演出、电影展映、图书阅读、动漫游戏等文化消费信息,促使大众参与数字化文化消费;在信息网络技术推动和融合下,文化产业无论在表现形式和内容上,还是在经营管理以及运作模式上都将发生重大的变化;电商企业可以围绕各类文化产品和服务,推动文化的沟通、共享。‎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在“互联网+”时代科学技术对文化发展的重要性。‎ - 19 -‎ ‎【答案】(1)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互联网+”时代科技能促进文化产业升级,促进文化消费。②科学技术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人们能够运用现代科技开发新产品,促进文化创新。③互联网作为一种现代大众传媒,依托科学技术,带来更快速、方便的传播手段和方式,促进文化传递、沟通、共享。‎ ‎【解析】本题以近年来,“互联网+”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显示出强大的威力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本题要求考生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在“互联网+”时代科学技术对文化发展的重要性。本题属于说明类主观解析试题。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可以遵循四个步骤:可以遵循以下四个步骤:第一步“定”,即确定所要运用的观点、原理。第二步“分”,即对观点、原理进行分解。第三步“筛”,即筛选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第四步“联”,即把保留的观点、原理与相应材料进行有机结合。故本题考生在充分解读材料的基础上可以分别从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科学技术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以及大众传媒的作用的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2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从2100多年前张骞出使西域到600多年前郑和下西洋,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把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输往沿途各国,带去了中华文明和友好,赢得了各国人民的赞誉和喜爱。千百年来,不同的文化在古丝绸之路上交相辉映、相互激荡,积淀形成了世人共知和推崇的和平、开放、包容、互信、互利的丝绸之路精神,而且不断注入时代内涵。‎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中文化的作用、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相关知识,分析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积极意义。‎ ‎【答案】①有利于推动中国先进文化走向世界,促进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 ‎②有利于使亚欧非地区各民族文化在一律平等的基础上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③有利于让不同国家在商贸活动中尊重文化多样性,和睦共处,建设和谐世界。‎ ‎④有利于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不同的文化的影响下,进一步形成和平、开放、包容、互信、互利的国际关系,促进各国经济和政治的发展与合作。‎ ‎⑤有利于发挥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重要作用,提升各国的综合国力。‎ ‎【解析】本题以古丝绸之路积淀形成了世人共知和推崇的和平、开放、包容、互信、互利的丝绸之路精神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社会热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 - 19 -‎ 本题要求考生运用文化生活中文化的作用、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相关知识,分析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积极意义。意义类非选择题主要是给出一定的背景材料,要求学生对材料中所呈现的事件、采取的措施或提出的方案等所具有的意义或影响作出具体分析。此类试题,虽然容易判断,审题难度相对较小,但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提取材料有效信息、整合知识、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等能力,因而答题的难度比较大。故考生在审读材料的基础上可以多角度发散思维分别从推动中国先进文化走向世界,促进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促进文化的交流、借鉴、融合、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以及提升各国的综合国力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29. 2015年12月11日,美国华盛顿肯尼迪艺术中心,《又见国乐》进行首演。泼墨、留白、仙云、轻纱……幻妙如梦境,这是一次中国国乐的视觉化呈现。《又见国乐》突破了传统国乐的演出模式,让观众在一个由多重艺术手段营造的美轮美奂的舞台情景中体验中国国乐的精神之美。故事和曲目交相呼应,感染着观众的情绪,将每首乐曲背后的历史渊源与情感内涵剖析给鲜有中国国乐背景知识的外国观众,架起了一座情感沟通的桥梁。‎ 导演王潮歌道出海外演出成功的秘诀:如果我们不把这些经典国乐“现代化”,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就会面临失去观众的窘境;必须通过突破、新颖的手段找到最适合的方式,激发海外观赏者情感与审美的共鸣,让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达到一个新高度。‎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的知识,谈谈如何让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达到一个新高度?‎ ‎【答案】(1)立足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让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达到一个新高度就需要立足我国的社会实践。‎ ‎(2)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并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中国传统文化既要继承国乐传统精神之美,又要“现代化”,才不会失去观众。‎ ‎(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交流、借鉴与融合,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4)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在内容形式上、传播手段上创新,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解析】本题以《又见国乐》突破了传统国乐的演出模式,让美国观众在一个由多重艺术手段营造的美轮美奂的舞台情景中体验中国国乐的精神之美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本题要求考生运用文化创新的知识,谈谈如何让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达到一个新高度。‎ - 19 -‎ 解答本题需要考生充分调动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这需要考生做到两个方面,一是要对材料进行充分解读,二是要对文化生活的知识体系要熟悉,这样在组织答案的过程中才能够不遗漏相关知识点。首先从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的角度说明让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达到一个新高度就需要立足我国的社会实践;其次,从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的角度说明,要传统文化“走出去”就必须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最后,从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在内容形式上、传播手段上创新的角度说明要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即可。‎ ‎ ‎ ‎ ‎ - 19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