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沭阳县修远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政治试题(必修)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沭阳县修远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政治试题(必修)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阶段测试高二政治(必修)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人总是按照自己对周围世界和人生的理解来做事做人。这种观点体现了 A. 方法论指导世界观 B. 世界观是人们自发形成的 C.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D. 哲学是系统化的世界观 ‎【答案】C ‎【解析】‎ 人们关于世界是什么、怎么样的根本观点是世界观,用这种观点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一般来说,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这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按照对周围世界和人生的理解来做事,表明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故C选项符合题意,应选;A、B、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 ‎2.“一个科学家,他首先必须有一个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必须掌握一个研究科学的科学方法,他才能在科学研究上不迷失道路。”钱学森这段话告诉我们 A. 具体科学以哲学为基础 B. 科学研究活动都是自觉接受哲学指导的 C. 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指导 D. 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一个科学家,他首先必须有一个科学的人生观、宇宙观”,然后才能“在任何时候都不致迷失道路”,体现了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C项符合题意;具体科学是哲学发展的基础,A项观点错误;科学家的研究活动都是自觉或不自觉接受哲学指导的,并非都是自觉,B项观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没有涉及到“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D项不合题意。答案选C。‎ ‎【点睛】正确理解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哲学 具体科学 区 别 研究 对象 整个世界 某一特定领域 任务 揭示整个世界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揭示世界某一特定领域的规律 作用 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方法论指导。‎ 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具体方法指导。‎ 联系 ‎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②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3.荀子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赫拉克利特说:“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这两种观点的共同之处在于 A. 把物质视为世界的本原 B. 把意识视为世界的本原 C. 把主观精神视为世界的本原 D. 把客观精神视为世界的本原 ‎【答案】A ‎【解析】‎ 荀子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赫拉克利特说:“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这两种观点的共同之处在于把物质视为世界的本原,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可惜只是一种猜测,A适合题意;B、C、D均是唯心主义,不适合题意。‎ ‎4.埃及胡夫金字塔有一段令人生畏的铭文:“不论是谁骚扰了法老的安宁,死神之翼将在他的头上降临。”这段令人生畏的铭文从哲学上看属于( )‎ A.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B.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 主观唯心主义 D. 客观唯心主义 ‎【答案】D ‎【解析】‎ ‎【详解】D:埃及胡夫金字塔有一段令人生畏的铭文:“不论是谁骚扰了法老的安宁,死神之翼将在他的头上降临。”这段令人生畏的铭文从哲学上看属于客观唯心主义,D符合题意。‎ ABC:材料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ABC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D ‎【点睛】唯心主义分为两种,①主观唯心主义、②客观唯心主义 ‎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东西,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如王阳明“心外无物”、贝莱克“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②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如朱熹“理生万物”“理主动静”、黑格尔的“绝对精神”。‎ ‎5.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对这个“物质”的理解,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A. 世界上存在的一切事物和现象 B. 除人脑以外的客观存在 C. 一切具体物质形态之和 D. 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的客观实在 ‎【答案】D ‎【解析】‎ ‎【详解】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的客观实在,D项理解正确;物质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世界上除了物质现象以外,还有意识现象。人脑本身也是一种客观存在,物质是具体物质形态的抽象,并不是一切具体物质形态之和,ABC项均对物质概念理解错误;正确选项为D。‎ ‎【点睛】简单说, "物质范畴"就是对物质的概括和总结,是哲学的概念,既属于意识的范畴,也是物质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对物质客观实在性的反映。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具体的物质形态,即:物质是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客观实在,意识依赖于物质而存在。‎ ‎6.恩格斯说:“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下面能够充分说明这一论述是 ‎①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②人类社会在本质上具有客观性 ‎③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正确反映 ‎④意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揭示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本质上都是客观的。①②项符合题意;意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正确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正确反映,③项说法错误;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形式是主观的,④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A。‎ ‎【点睛】世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包括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7.下列观点与古希腊哲学家芝诺“飞矢不动”的说法一致的是 ‎①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 ‎ ‎②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③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 ‎ ‎④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飞矢不动”说是否认了事物的绝对运动,“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均体现了这种观点,①③正确;“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均体现了事物的绝对运动,与题意不符,②④不选,故本题答案选择B。‎ ‎8.“据国家统计局2017年8月的数据显示:不管从生产角度,还是从消费角度,中国经济稳中有进,向好势头持续发展。这一结论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 绝对静止与相对运动的统一 B.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C. 思维与存在具有不可知性 D. 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答案】D ‎【解析】‎ ‎【详解】中国经济稳中有进中“稳”体现了相对静止,“进”体现了绝对运动,说明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D项符合题意;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A项说法错误;材料体现了运动与静止的关系,不体现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B项与题意不符;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C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D。‎ ‎【点睛】任何物质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和静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9. 从本质和内容看,意识是 A. 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 人脑特有的机能 C. 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D. 世界的本原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是意识的起源不是本质和内容,B是意识的生理器官,不是内容和本质,C符合题意,D说法错误,意识不是世界的本原,答案为C。‎ 考点:意识的本质和内容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需要学生熟练的掌握课本知识,起源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是本质和内容。‎ ‎10.“创客”,是指出于兴趣和爱好,努力把各种创意变为现实的人,人能产生各种创意,是因为人的意识活动具有 A. 客观物质性 B. 直接现实性 C. 主动创造性 D. 社会历史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人能产生各种创意,是因为人的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除了反映客观世界的现象等,还能自己创造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和规律,C项符合题意;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直接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意识不具有客观物质性、直接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ABD项均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C。‎ ‎【点睛】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是人们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意识不仅能认识事物的现象,而且能够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意识能够根据对事物规律性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11. 《阿甘正传》中的阿甘,是个平凡甚至简单的小人物,智商很低,却有很多高智商者缺乏的美德:诚实、守信、认真、勇敢,重视感情。他不停地奔跑,不停地向前,单纯而又执著,不知让多少观众深深感动。这表明 ( )‎ A. 特殊人物的意志能够突破规律的制约 B. 人的意识无所不能 C. 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促人奋进 D. 意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实现的 ‎【答案】C ‎【解析】‎ 略 ‎12.为与国家发展程度、国民收入、社会消费水平、生活成本等各方面指标变化相适应,我国政府不断提高贫困标准,努力让更多低收入人口更大程度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这给我们的辩证唯物论启示是 A. 世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B. 客观必须与主观相符合 C. 要勇于支持新事物发展 D. 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了一切从实际出发。A、C属于唯物辩证法观点,不符合题中“辩证唯物论”的要求,不选;主观要与客观相符合,“客观必须与主观相符合”是主观主义的错误做法,故B项不选;我国不断提高贫困标准以适应我国的社会发展变化,体现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故D项符合题意。本题答案为D项。‎ ‎【点睛】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物质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13.有人在读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后,认为愚公真“愚”,为什么移山不用炸药炸,不用汽车运呢?这种观点错在否认了实践的 A. 社会历史性 B. 客观物质性 C. 直接现实性 D. 主观能动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A:实践的历史性是指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材料中观点是否认了实践的社会历史性,A符合题意。‎ B:材料中观点没有否定实践的客观物质性,B与题意不符。‎ C:材料没有涉及材料的直接现实性,C与题意不符。‎ D:材料的观点没有否定实践的主观能动性,D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A。‎ ‎14.下列观点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包含相同哲学道理的是 ‎①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②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③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④知是行之始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哲学寓意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强调参加实践的重要性,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①项符合题意;“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哲学寓意是实践是认识目的和归宿,②项不合题意;“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③项符合题意;“知是行之始”哲学寓意是认识是实践的开始,④项不合题意。答案选B。‎ ‎15.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 A. 社会历史性 B. 差别性 C. 正确性 D. 客观性 ‎【答案】D ‎【解析】‎ 客观性是真理的最基本的属性。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D适合题意;其他选项不合要求。‎ ‎16.“只要再多走一小步,哪怕是朝着同一方向再迈出的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这句话说明( )‎ A. 真理是有条件的 B. 真理和谬误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 C. 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界限 D.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引文的这句话说明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哪怕是朝着同一方向再迈出的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故A项符合题意;真理与谬误是相伴而行的,二者有确定的界限,B、C两项表述错误;D项表述正确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本题答案选A项。‎ 考点:真理是有条件 ‎17.2017年8月8日21时19分,在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造成了数百人伤亡,地震预报再次成为民众关注的焦点。专家指出,从现在的地震学研究水平来看,精确的短期预报仍然是很难完成之事。这说明 ‎①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 ‎②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 ‎③客观事物复杂多变,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 ‎④认识具有相对性,任何真理性认识都包含谬误的成分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从现在的地震学研究水平来看,精确的短期预报仍然是很难完成之事。这说明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且客观事物复杂多变,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因此一个正确认识的获得,往往要经过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②③项符合题意;单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但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人们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①项说法错误;真理与谬误界限分明,真理中并不包含谬误的成份,④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C。‎ ‎【点睛】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原理内容:(1)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需要一个过程,因此人们对其本质的认识同样需要一个过程。‎ ‎(2)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认识具有上升性。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认识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相反,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向前发展。)‎ ‎18.“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句话说明 A.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B. 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 人类对真理的追求永无止境 D. 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追求真理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世界的物质性、物质唯一特性、认识的无限性、实践与认识的关系。C:“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说明我们对真理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C符合题意。‎ A:材料反映的是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不是阐释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A正确但与题无关,排除。‎ B: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B错误。‎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D错误。答案选C。‎ 故本题选C。‎ ‎19.下列说法中主要蕴涵唯物辩证法联系观点的有 ‎①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 ‎②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③无风不起浪 ‎ ‎④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③‎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联系的相关知识。“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体现了“火”与“鱼”之的联系,①符合题意;“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体现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②不符合题意;“无风不起浪”体现了因果联系,③符合题意;“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原理,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 ‎20.苏州、南通和新加坡三方决定,在苏通长江大桥北侧40平方千米左右的区域内建成—个融生产、生活、商贸、居住于一体的生态保护示范区、综合产业示范区和现代化城区。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 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无条件的 B. 联系就是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C. 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互制约的 D.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答案】D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联系的客观性的相关知识。在苏通长江大桥北侧40平方千米左右的区域内建成—个融生产、生活、商贸、居住于一体的生态保护示范区、综合产业示范区和现代化城区。这表明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D项正确;联系是有条件的,A项说法错误;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B项说法不科学,排除;规律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但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C项说法错误。故本题选D。‎ ‎【点睛】联系的特点 ‎1.普遍性: 事物之间、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整个世界都是联系的。‎ 要求(方法论) : 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客观性: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包括自在事物(机械、物理、化学、生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建筑,一经建成便独立于意识之外)的联系。‎ 要求(方法论) :①要从事物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②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3.多样性: 有直接与间接、内部与外部、本质与非本质(表面) 、必然和偶然、长远与眼前的联系。‎ 要求(方法论) :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21.开窗通风是改善室内空气质量最有效的方法。然而,当雾霾天空气质量差时还需要开窗通风吗?专家建议可以选择一天污染物浓度较低的阳光好的午后通风换气,但阴雨天例外。这体现了 A. 联系具有多样性 B. 发展具有普遍性 C. 联系具有主观性 D. 联系具有整体性 ‎【答案】A ‎【解析】‎ 材料体现了联系具有多样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A项符合题意;B项与题意不符;联系具有客观性而不是主观性,C项说法错误;材料不体现联系的整体性,D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A。‎ ‎【点睛】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因此,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总之。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22.“历史是川流不息的,或不能因时而进,顽固恪守旧俗,这本身就是治乱之源。”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 A. 事物是不停地变化、发展的,你永远不可能认识它 B. 发展就是给事物以新姿态 C. 世界上没有静止的事物 D. 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通过对名言、谚语、古文诗词等传统文化蕴含的哲理的理解,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历史是川流不息的,或不能因时而进,顽固恪守旧俗,这本身就是治乱之源。”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D适合题意;A是不可知论,排除;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B是错误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C是错误的。‎ ‎【点睛】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着的,但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唯物辩证法的发展概念揭示了万事万物的各种运动变化所包含的前进性和上升的趋向性。即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进步的变化才是发展。‎ ‎23.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A.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B. 事物的质变 C. 量变与质变 D. 事物的运动变化 ‎【答案】A ‎【解析】‎ 发展的普遍性要求我们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反对静止和僵化保守思想。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A适合题意;其他选项不合题意,排除。‎ ‎【点睛】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着的,但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唯物辩证法的发展概念揭示了万事万物的各种运动变化所包含的前进性和上升的趋向性。即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进步的变化才是发展。‎ ‎24.在人生的路上,有一条路每个人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轻时候的弯路。不摔跟头、不碰壁、不碰个头破血流,怎能炼出钢筋铁骨?怎能长大呢?这表明 ‎①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②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③新事物的成长、壮大不是一帆风顺的 ‎④旧事物必然要走向灭亡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在人生的路上,有一条路每个人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轻时候的弯路。不摔跟头、不碰壁、不碰个头破血流,怎能炼出钢筋铁骨?怎能长大呢?这表明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新事物的成长、壮大不是一帆风顺的,②③正确且符合题意;①④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 ‎25.“逆水行舟,一篙不可放缓;滴水穿石,一滴不可弃滞。”与这句话蕴含哲理相同的是 A. 智者干虑,必有一失 B.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C.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D.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答案】C ‎【解析】‎ 此题考查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考生在分析题肢的时候,要结合材料进行思考,排除题肢中与材料无关的,从而筛选出正确的选项。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理解和把握。“逆水行舟,一篙不可放缓;滴水穿石,一滴不可弃滞”是说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要求我们重视量的积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体现的是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A不合题意;“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体现的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B不合题意;“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体现的是量变与质变的关系,C符合题意;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强调实践第一的观点,D不合题意。故选C。‎ ‎【点睛】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①事物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②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里变的必然结果。‎ ‎③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26.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A. 联系的观点 B. 发展的观点 C. 矛盾的观点 D. 否定之否定的观点 ‎【答案】C ‎【解析】‎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矛盾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这是因为: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和源泉;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第三,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把握事物的对立和统一是认识辩证法的实质问题;第四,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和斗争的焦点。由此可见,C选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 ‎27.下边的漫画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 要坚持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B. 要坚持运动的观点 C. 要坚持全面的观点 D. 要坚持联系的观点 ‎【答案】C ‎【解析】‎ ‎【详解】ABCD:漫画中顾上不顾下没有坚持全面观点,是片面的看问题,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28.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快推进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扩大整省试点范围。统筹协调推进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这一思路说明 A.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 B. 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 C.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 D. 量变与质变是辫证统一的 ‎【答案】A ‎【解析】‎ ‎【详解】ABCD:材料中“扩大整省试点范围”,“统筹协调推进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说明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29.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从辩证法看,这主要是基于 A. 实践决定认识 B. 联系的普遍性 C. 主要矛盾的主次方面决定着事物性质 D. 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A:实践决定认识属于认识论,而不是辩证法,A不符合题意。‎ BD:材料“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说明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未涉及联系的普遍性,B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C: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着事物性质,C错误。‎ 故本题选D。‎ ‎30.马云坦言:其实过去19年阿里巴巴经历了无数痛苦的转型和升级,今天的阿里巴巴绝不是19年以前的阿里巴巴,今天的阿里巴巴也不是一年以前的阿里巴巴。该观点体现了 A. 任何事物都是发展的 B.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C. 事物的运动是上升的 D. 量变和质变推动了事物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A选项的说法太绝对,故A错误;事物的运动有前进上升的,也有倒退落后的,故C错误;事物的发展是通过质变来实现的,但量变与质变都有倒退和落后的,落后倒退的量变和质变会阻碍事物的发展,因此,D错误;过去19年阿里巴巴经历了无数痛苦的转型和升级,今天的阿里巴巴绝不是19年以前的阿里巴巴,这说明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故B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辨证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对立:‎ 辨证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内在矛盾所引起的自我否定;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肯定中有否定,否定中有肯定,既克服又保留,是扬弃,事物的发展就是肯定与否定的对立统一。 形而上学的否定观是“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认为否定是外在的否定、主观任意的否定;否定是绝对的否定,是不包含肯定的否定,即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这就割裂了事物的联系,使事物发展中断。‎ 二、判断题:正确的在答题卡上涂正确,错误在答题卡上涂错误。‎ ‎31.哲学是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答案】错误 ‎【解析】‎ ‎【详解】该题是判断题目。该观点判断错误。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3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 ‎【答案】错误 ‎【解析】‎ ‎【详解】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故题中观点错误。‎ ‎33.离开运动谈物质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 )‎ ‎【答案】正确 ‎【解析】‎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离开运动谈物质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因此,题中观点正确。‎ ‎34.意识的产生离不开人脑,它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 ‎【答案】错误 ‎【解析】‎ ‎【详解】意识的产生离不开人脑,它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故原命题错误。‎ ‎35.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  )‎ ‎【答案】错误 ‎【解析】‎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在把握实践的含义这一知识点时,应注意以下几点:实践以人为主体,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实践是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点睛】不能扩大实践的外延,如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整个世界的活动”;也不能缩小实践的外延,如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社会的活动”。‎ ‎36.真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答案】错误 ‎【解析】‎ ‎【详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不具有反复性。故本题判断错误。‎ ‎【点睛】关于对真理的认识: ‎ ‎1真理是主体人对客体事物的正确认识和看法。 ‎ ‎2真理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 ‎3真理的相对性是说,真理是与一定客观历史条件相联系而产生的,有其时间和空间特征,随历史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 ‎4对同一事物的正确认识只有一个,是不全面的。事物有很多方面的性质,对不同方面的正确认识都是真理,不可能只有一个。 ‎ ‎5对同一事物的同一性质的正确认识也只有一个这句话是不全面的,因为随历史条件的变化,对同一性质的正确认识也不断变化。‎ ‎37.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 ‎【答案】错误 ‎【解析】‎ 试题分析:自在事物在人类产生之前就存在了,所以它们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也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题中观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联系的客观性。‎ 点评:注意联系是客观的,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38.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质态的转变。‎ ‎【答案】B ‎【解析】‎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由此可见,题干表述错误。‎ 点睛:新事物的发展是通过质变实现的,但不代表质变一定会促进新事物的发展,质变有向上的变化也有向下的变化,所以我们要把握适度原则,在合适的时候促进质的飞跃,以实现事物的发展。‎ ‎39.矛盾的基本属性是普遍性和特殊性。‎ ‎【答案】错误 ‎【解析】‎ 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基本属性是同一性与斗争性。同一性(统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包括: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斗争性(对立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故题目观点错误。‎ ‎40.辩证的否定是外力作用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和发展的环节。‎ ‎【答案】错误 ‎【解析】‎ ‎【详解】根据课本知识可知,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故原命题错误。‎ 三、简答题:请紧扣题意,结合所学相关知识,在答题纸上简要回答问题。(本部分共2大题,第41题8分,第42题10分,共18分)‎ ‎41.材料一我国东南沿海某市作为沿海发达城市,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由于人们不良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城市水环境正遭受着巨大破坏。为此,市政府出台政策,决定在今后五年,全力推进综合治理水环境各项工作,确保实现全市水环境质量要得到根本改善,完成省、市水污染防治各项任务。‎ 材料二现阶段,我国社会成员之间在收入分配上还存在一些不合理的方面,国家区分不同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这一措施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支持和理解。‎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结合材料一,运用有关规律的知识,分析说明该市为什么要开展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建设生态城市?‎ ‎(2)结合材料二,运用矛盾特殊性原理,说明“国家区分不同情况,采取针对性解决问题的办法”的正确性。‎ ‎【答案】(1)‎ ‎①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市民不恰当的生活与生产方式使水环境逐步恶化,水质被污染,是人们的活动违背客观规律的结果。‎ ‎②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该市政府实施相关措施改善水环境,建设生态城市,有利于促进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造福人民。‎ ‎(2)‎ ‎①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②国家区分不同情况,采取针对性解决问题的办法做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能真正认清我国在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做到对症下药。‎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材料一我国东南沿海某市作为沿海发达城市水环境正遭受着巨大破坏;材料二现阶段,我国社会成员之间在收入分配上还存在一些不合理的方面,国家区分不同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的角度设置问题,考查矛盾特殊性原理、规律的知识。试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究和论证事物的能力。‎ ‎【详解】(1)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有关规律的知识,分析说明该市为什么要开展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建设生态城市。属于原因类试题,知识范围是规律的知识,答题指向是分析说明该市为什么要开展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建设生态城市。‎ 因此,可以围绕“开展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建设生态城市”话题,运用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等知识阐释这样做的原因及现实意义。‎ ‎(2)本题要求结合材料二,运用矛盾特殊性原理,说明“国家区分不同情况,采取针对性解决问题的办法”的正确性。属于原因类主观试题,知识限定为矛盾特殊性原理。‎ 根据材料“现阶段,我国社会成员之间在收入分配上还存在一些不合理的方面,国家区分不同情况”可知涉及答题要素是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点睛】“原因”类设问一般都以“原因”、“为什么”、“为何”、“依据”等关键词为题眼,要求学生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说明造成某个问题的原因、出现某种现象的原因,或采取某种措施、提出某种对策的依据。由于问题或现象的出现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某种措施或对策的出台也往往是多个主体参与的结果,而且无论是问题、现象还是措施、对策,其造成的影响(积极或消极)也往往是多方面的,具体有三种方案: 第一种:从分析其必然性,必要性的角度展开。必然性亦可理解为紧迫性,也就是应客观规律、时代背景而生的产物,是为了解决现状不足的需要,必要性和重要性就是解决此问题的重要现实意义。 第二种:从为什么要、为什么能的角度展开。一定要紧扣题意且联系教材知识来回答,答的越充分越全面越好,同时还要分析能够这么做的条件和社会环境。 第三种:从政治、经济或文化、历史或现实,内因与外因等角度展开,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般情况下要回答“这样说”“这样做”的依据,意义(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等,有时也要回答不这样做的危害,在解答中,一般应由近及远,由直接到间接,先经济后政治有次序,有条理地展开说明。‎ ‎42.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17年10月18日在北京召开。材料一这次大会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承担着谋划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深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这次大会总结了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五年来治党、治国、治军实践经验,并把党的十九大报告确立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战略思想写入党章。这次大会必将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的奋斗目标提供科学指南和基本遵循。材料二十九大报告指出:“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但同时,必须清醒看到,我们的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 ‎(1)运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谈谈对材料一的认识。‎ ‎(2)运用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知识,请你谈谈对材料二的认识。‎ ‎【答案】(1)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中共十九大精神是对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党、治国、治军实践经验的概括总结,是中央领导集体执政理念、工作思路和信念意志的集中反映。‎ ‎②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必将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深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2)①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看问题要抓主流,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所取得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 ‎②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看问题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和支流。因此对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挑战要认真解决。‎ ‎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既要看到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所取得的成就也要看到其中的不足,认清成绩是主要的。‎ ‎【解析】‎ ‎【分析】‎ 本题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17年10月18日在北京召开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的角度设置问题,考查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知识。试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究和论证事物的能力。‎ ‎【详解】(1)本题要求运用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谈谈对上述材料的认识,属于认识类试题。解答此题首先需要学生分析材料,找出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然后调动课本相关知识回答即可。‎ 根据材料“这次大会总结了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五年来治党、治国、治军实践经验,并把党的十九大报告确立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战略思想写入党章”说明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根据材料“这次大会必将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的奋斗目标提供科学指南和基本遵循。”说明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2)本题要求运用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知识,请你谈谈对材料二的认识。属于认识类主观试题,知识限定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知识。‎ 根据材料“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说明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看问题要抓主流。‎ 根据材料“我们的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 ”说明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看问题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和支流。‎ 根据材料“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和“我们的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 ”说明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 四、探究题:请你进入下列情境中,参与问题的探究与分析,并将你的观点与建议写在答题纸上(本部分1题,‎ ‎43.2018年4月12日,是人类载人航天活动56周年纪念日。载人航天工程是当今世界高新技术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材料一1992年9月21日,中央正式批准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我国开启了载人航天的伟大征程。经过二十几年的探索研究,无数次航天实验成功的积累,2018年4月,天宫2号与天舟1号完成自动交会对接,由此我国完成了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二步,为2020年完成空间站做好准备。‎ 材料二航天探索向来伴随着高风险,任何一点疏漏都可能造成灾难。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是包括航天员、空间应用、飞船、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通信、着陆场和空间实验室八大系统的宏大系统工程,涉及众多高新技术领域。“零瑕疵”“零失误”“万无一失”是各单位的一贯要求,不放过任何细节。全国数千个单位、十几万科技大军自觉服从大局,坚持统一指挥和调度。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 材料三我国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实施,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和重大科技工程的科学管理模式和方法,积累了新形势下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工程的重要经验;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证明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计划、程序、步骤等举措是科学的。‎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联系材料一,运用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天宫2号与天舟1号的成功对接。‎ ‎(2)结合材料二,运用整体和部分关系的知识,说明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为什么能够成功?‎ ‎(3)材料三中我国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实施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 ‎【答案】(1)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质变是量变必然结果,要重视量的积累,抓住时机促成质变。正是之前数次航天实验成功的量的积累,才有了天宫2号与天舟1号的成功对接这一质的飞跃。‎ ‎②质变为新量变开辟道路,事物会在新质的基础开始新的量变。天宫2号与天舟1号的成功,会使我国航空实验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探索。‎ ‎(2)①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各大系统,自觉服从大局,坚持统一指挥和调度,团结协作,实现了整体优化。‎ ‎②部分制约整体,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会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这要求我们重视部分的作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各系统、各领域始终坚持“零瑕疵”“零失误”“万无一失”,十分注重细节,有力保证了航天工程的成功。‎ ‎(3)①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成功实施,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和重大科技工程的科学管理模式和方法,积累了新形势下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工程的重要经验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载人航天工程的成功实施,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载人航天工程的成功实施,证明了我国探月工程的计划、程序、步骤等举措是科学的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解析】‎ 分析】‎ 本题以2018年4月12日,是人类载人航天活动56周年纪念日。载人航天工程是当今世界高新技术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的角度设置问题,考查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整体和部分关系的知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知识。试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究和论证事物的能力。‎ ‎【详解】(1)本题要求联系材料一,运用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天宫2号与天舟1号的成功对接。属于分析说明类主观试题,知识限定为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 根据材料“经过二十几年的探索研究,无数次航天实验成功的积累”说明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质变是量变必然结果,要重视量的积累,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根据材料“天宫2号与天舟1号完成自动交会对接,由此我国完成了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二步 ”说明质变为新量变开辟道路,事物会在新质的基础开始新的量变。‎ ‎(2)本题要求结合材料二,运用整体和部分关系的知识,说明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为什么能够成功。属于原因类主观试题,知识限定为整体和部分关系的知识。‎ 根据材料“全国数千个单位、十几万科技大军自觉服从大局,坚持统一指挥和调度。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说明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根据材料““零瑕疵”“零失误”“万无一失”是各单位的一贯要求,不放过任何细节。”说明部分制约整体,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会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这要求我们重视部分的作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3)本题要求回答材料三中我国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实施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属于体现类主观试题,知识限定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根据材料“我国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实施,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和重大科技工程的科学管理模式和方法,积累了新形势下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工程的重要经验”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根据材料“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根据材料“证明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计划、程序、步骤等举措是科学的。”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点睛】体现类的题型,要求结合材料并运用辩证法的知识作答,本题知识限定明确,这类试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留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从材料中找答案,同时,答案呈现时遵循“书本知识+材料分析”或“材料+知识”的原则,并做到分层次书写。‎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