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2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山西省平遥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解析版
绝密★启用前 山西省平遥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评卷人 得分 一、单选题 1.暑期小强、小亮、小光、小东四位同学到博物馆的档案室进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这一天,他们的任务是为当地新出土的蕨类植物化石档案归类,但这些化石是该归入文化遗产还是自然遗产,四个人有了不同看法。四人的观点中正确的是 ①小强认为它们是人类保护的化石,应归入文化遗产 ②小亮认为这些化石是纯自然的东西,应归入自然遗产 ③小光认为这些化石是精神现象的物质载体,应归入文化遗产 ④小东认为这些化石不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应归入自然遗产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文化的内涵与特点,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文化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之为文化,蕨类植物化石不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应该归为自然遗产,②④正确,①③排除。故答案选B项。 2.“讨厌”“烦人”“气死我了”这样的话是中国女生词汇库中的“常规武器”,而西方女生会非常谨慎地使用这些词语,因为对西方人来说,这些词是十分严肃的。这类现象表明 A. 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B. 不同的文化背景形成不同的文化印记 C. 交往方式中的文化影响取决于文化环境 D. 不同的思维方式决定人们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 【答案】B 【解析】 中国和西方对同一个词语的使用有所不同,是因其含义的理解和适用场合有很大的差别,表明不同的文化背景形成不同的文化印记。B项符合题意;材料不体现文化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A项与题意不符;交往方式中的文化受到文化环境的影响,但并不取决于文化环境,C项说法错误;不同的思维方式影响而不是决定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D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B。 3.书信是有情物,每一封书信都在打开一个栩栩如生的真实场景,在手写书信传统逐渐逝去的今天,《见字如面》电视栏目,用书信打开历史,带领观众重温书信里的记忆,咀嚼书信中的故事,汲取精神养料。从这一现象中可以体味到( ) ①文化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②书信作为文化传播的途径,应该与时俱进地发展 ③文化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本身,更取决于其传播的广度 ④传统文化作为文化创新的根基,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答案】D 【解析】②选项错误,书信是文化传播的手段。④选项错误,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是文化创新的根基。题目中,《见字如面》电视栏目,用书信打开历史,带领观众重温书信里的记忆,咀嚼书信中的故事,汲取精神养料,体现了文化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文化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本身,更取决于其传播的广度;故①③入选。选C。 4.我国劳动人民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利用它们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分别命名,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它是华夏文明注重天人和谐自然哲学观的重要体现,几千年来对推动中国农牧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迄今仍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这表明( ) 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②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对人的影响深远而持久 ③传统文化是推动本民族发展的精神力量 ④传统文化应因时而变,不断注入时代内容 A. ②③ B. ①②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B 【解析】题目中,二十四节气是它是华夏文明注重天人和谐自然哲学观的重要体现,体现了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故①入选。几千年来对推动中国农牧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迄今仍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这表明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对人的影响深远而持久;故②入选。③选项表述错误,传统文化有优秀与糟粕之分。④选项与题意无关。选B。 点睛: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要求 特点 要求 继承性 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相对稳定性 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在继承的基础上,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民族性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5.有志者,事竟成。应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引导贫困群众树立主体意识,发扬自力更生精神。激发改变贫困面貌的干劲和决心,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将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的理由是( ) ①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②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转化为物质力量 ③文化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④文化对人的影响是积极主动、深远持久的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②③ 【答案】D 【解析】题目中,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需要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引导贫困群众树立主体意识,发扬自力更生精神。激发改变贫困面貌的干劲和决心,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这主要体现了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转化为物质力量,文化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故②③入选。①选项表述与题意无关。④选项错误,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选D。 点睛:正确理解文化的反作用 (1)文化是依存于社会又反作用于社会的精神力量,但它并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社会发展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是生产力。 (2)文化虽然反作用于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始终是第二位的,它不可能与经济、政治对文化的决定作用等量齐观。 (3)文化对经济、政治、社会的影响具有双重性。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的作用是不同的。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而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因此,不能笼统地说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4)文化由经济决定,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文化发展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有时超前于经济的发展,有时滞后于经济的发展,文化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不是完全同步的。 6.近期,在厦门举办的金砖国家文化节“文明相融、民心相通”为主题,目的在于促进民心相通、夯实民意基础,为金砖国家之间的经济政治交流和其他各方面的合作奠定人文基础。可见( ) ①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②优秀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③文化对经济政治发展有促进的一面 ④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C 【解析】题目中,在厦门举办的金砖国家文化节“文明相融、民心相通”为主题,目的在于促进民心相通、夯实民意基础,为金砖国家之间的经济政治交流和其他各方面的合作奠定人文基础。可见文化对经济政治发展有促进的一面,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故③④入选。①选项表述错误,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②选项表述与题意无关。选C。 点睛:注意区分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主要是指经济、政治对文化具有决定作用,同时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是文化与经济、政治在当今时代的显著特点,主要是指文化与经济、政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7.M中学T班同学小薇关心集体、乐于助人,多次荣获“道德之星”光荣称号,老师和同学都对她交口称赞。她因此慢慢摆脱了因学习成绩不理想而产生的自卑心理,自信心越来越强。小薇的成长经历进一步印证 ①文化对人的思想和行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②文化对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有着决定性作用 ③优秀文化有利于培育和塑造人的健全人格 ④优秀文化是解决人的心理问题的主导力量 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 小薇的成长经历进一步印证文化对人的思想和行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优秀文化有利于培育和塑造健全人格,①③项符合题意;优秀文化能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正确疏导人的心理阻碍,但文化不能起决定性作用,优秀文化也不能成为解决人的心理问题的主导力量,②④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B。 【点睛】 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人们总要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生活,文化氛围是看不见、摸不着,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人们从事文化活动,或得到思想的启示、精神的享受,或产生思想的困惑、精神的失落,许多是发生于潜移默化的过程之中的。(文化影响即使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发生,也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地接受的,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过程。) 8.“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你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三十晚上熬一宿。”这首儿歌描述的年俗活动经过千年传承,早已成为烙在华夏儿女身上的中国印,系在炎黄子孙心头的中国结。以上材料说明() ①传统习俗记载了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②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③传统习俗是中华文明传承和进步的重要动力 ④传统文化的血脉中涌动着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 A. ①②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 汉字记载了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①项说法错误;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对传统文化的作用要辩证的、批判的认识,③项对传统习俗作用的认识过于笼统,说法错误;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涌动着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②④项说法正确;正确选项为B。 【点睛】 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继承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传统文化的继承包括传统习俗(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传统建筑(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传统文艺(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思想的继承(重要体现)四方面。 9.中国地域辽阔,各地方言迥异,有“十里不同音”之说。但借助统一的文字,“语不同音”的中国人照样可以进行交流。千百年来,“书同文”与“语不同音”一直相安无事地并存。这种现象表明( ) ①语言文化的内容与形式不是统一的 ②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③区域文化包含了中华文化的共性 ④中国的区域文化具有多样性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题目中,借助统一的文字,“语不同音”的中国人照样可以进行交流。千百年来,“书同文”与“语不同音”一直相安无事地并存。这种现象表明区域文化包含了中华文化的共性,中国的区域文化具有多样性;故③④入选。①选项表述本身错误,其内容与形式二者是统一的。②选项与题意无关。选D。 10.近日,商务印书馆推出了官方版新华字典APP(手机软件),完整收录了纸质版第11版内容,并提供数字版、纸质版对照,受到用户欢迎。对此,有人感慨技术进步之快,有人指出书籍电子化是大势所趋,有人则回忆起与字典相伴的学生时代。这说明 ①传统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 ②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汉字文化传承方式的变革 ③用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有利于汉字传播 ④传统的纸质媒体能够更好地寄托人们的情感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传统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说法绝对,①不选;新华字典推出APP软件,推出数字版、纸币对照版受到用户欢迎,这说明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汉字文化传承方式的变革,②正确;新华字典的数字版、纸币对照版受到用户欢迎,这说明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有利于汉字传播,③正确;材料并没有说明传统的纸质媒体能够更好地寄托人们的情感,④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C。 【点睛】科技进步能改进文化传播的途径及手段。但要注意文化传播的途径及手段所指不同,文化传播的途径主要强调文化怎样传播的问题,必须有行为、动作;文化传播的手段主要强调文化靠什么传播的问题,必须是媒介。 11.国际社会普遍认为绘本是最适合幼儿阅读的图书。利用中国绘本讲好“中国故事”,要根据现代儿童的阅读习惯和审美需要,创新绘本的内容和形式,以高品质的作品发挥绘本应有的审美引导与文化传播功能。材料表明( ) ①绘本创作要顺应时代发展,体现时代精神 ②重视传统绘本的继承是实现绘本发展的前提 ③创新是绘本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 ④立足于人们的需要是绘本创作的根本途径 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题目中,我国根据现代儿童的阅读习惯和审美需要,创新绘本的内容和形式,以高品质的作品发挥绘本应有的审美引导与文化传播功能,这表明了绘本创作要顺应时代发展,体现时代精神,创新是绘本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故①③入选。②选项错误,其表述与题意不符,题目中没有强调对传统绘本的继承。④选项错误,立足社会实践是绘本创作的根本途径。选A。 点睛:正确认识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辩证统一关系 (1)社会实践决定文化创新: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2)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具有反作用:文化源于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创新可以为实践的发展提供先进的思想理论、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等,从而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3)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新的主体。社会实践和文化创新都离不开人民群众。只有关注对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1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在当下面临两大危机,一是有些技艺失去实用空间、缺少利益回馈,二是有些传承人不愿意开放共享和改革创新。面对危机,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 ①建立退出机制,摈弃失去实用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②建设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权益保障机制 ③通过创新性开发、创造性转化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④要求传承人服从大局,无偿开放共享非物质文化遗产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D 【解析】题目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在当下面临两大危机,一是有些技艺失去实用空间、缺少利益回馈,二是有些传承人不愿意开放共享和改革创新。面对危机,需要建设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权益保障机制,通过创新性开发、创造性转化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故②③入选。①选项中“摈弃失去实用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做法不可取。④选项“无偿开放共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做法不可取。选D。 13.新年伊始,央视一档原创新节目《朗读者》一播出就引来好评如潮。选用一段精美的文字,通过朗读这种平常媒介来展现出文字背后的精彩人生故事,节目回归到“老百姓”和“生活”原点,让镜头充满真诚,让内容富含人文的温度,引发了观众的强烈共鸣。由此可见( ) ①大众传媒已成为先进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②文艺工作者要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 ③文化创作要着眼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 A. ②③ B. ①②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①选项表述错误,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手段。④选项表述与题意无关。题目中,《朗读者》节目一播出就引来好评如潮引发了观众的强烈共鸣。由此可见文化工作者要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文化创作要着眼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故②③入选。选A。 14.下图是某市在对中学生关于民族文化认同的调查中获取的部分信息。调查结果表明 ①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能以开放的心态尊重不同的文化 ②对外来文化,大多数青少年能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③青少年要树立文化自信,珍爱自己的精神家园 ④要加强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促进其体认传统文化价值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该图标中,52%的青少年关于民族文化认同上持无所谓的态度,28%的青少年喜爱外来文化产品,20%的喜爱与支持民族文化产品,可以看出青少年要树立文化自信,珍爱自己的精神家园,同时要加强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促进其认可传统文化价值;故③④入选。①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②选项在题目中没有体现。选D。 15.随着现代科技和医学知识的普及,中医针灸被赋予了很多新的内容,如电针疗法、激光针灸等。这些治疗方法的配合使用,提高了针灸的治疗效果,而针灸传统技法和与经络俞穴相关的治疗方法已越来越少地被现代针灸医生运用。这启示我们发展传统文化必须认识到() A. 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 B. 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C. 要先继承再发展 D.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已失去了存在的根基 【答案】A 【解析】 【详解】 随着现代科技和医学的普及,中医针灸被赋予了很多新的内容,说明中华传统文化得到发展,“针灸传统技法和经络腧穴相关的治疗方法已越来越少地被现代针灸医生运用”,这说明文化的发展离开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A项是我们发展传统文化必须注意的问题,符合题意;材料不强调文化发展问题,B项不符合题意;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C项观点错误;D项与客观事实不符;正确选项为A。 【点睛】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如何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 (1)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面对传统文化,要辨证地认识它们在显示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2)正确认识和处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①认识二者关系: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②处理二者关系:第一,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的“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第二,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 16.(题文)微信朋友圈里晒书单、聊感情,热闹又时尚,阅读正在变成“悦读”。从朋友的口碑传播到知名人士的书单罗列、权威媒体的打分排名,新的技术手段为荐书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直播、图书漂流等新玩法正吸引越来越多的人走进读书圈。这一现象对出版企业的启示是( ) ①注重文化产业政策的完善,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②立足科技创新,以增进社会效益为经营目的 ③丰富图书品种,满足读者精神生活新需求 ④创新文化传播的手段和形式,适应阅读方式新变化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①选项错误,要发展文化事业,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②选项错误,企业的经营是以增进企业经济效益为目的。题目中,这一现象启示出版企业应该丰富图书品种,满足读者精神生活新需求,创新文化传播的手段和形式,适应阅读方式新变化;故③④入选。选D。 17.“笔墨当随时代”,绘画艺术要有时代精神,就要有创新。然而不继承优秀的传统遗产,创新很难有稳固的根基。这表明绘画艺术的发展要 A. 正本清源,独树一帜 B.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C. 薪火相传,推陈出新 D. 各美其美,和而不同 【答案】C 【解析】 “不继承优秀的传统遗产,创新很难有稳固的根基”表述的是文化继承与文化创新发展的关系。“正本清源 独树一帜”没有突出文化的创新发展,A项不选;“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体现的是文化的包容性,没有体现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B项不选;“薪火相传 推陈出新”体现了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C项正确;“各美其美 和而不同”体现的是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继承文化发展没有关联,D项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C。 18.我国杂技历史悠久,因表演技巧高超而深受观众喜爱。在现代,我国杂技融入音乐、舞蹈等元素,利用声、光、电效果,配以情景故事,既惊险刺激又妙趣横生,许多节目蜚声海内外。我国现代杂技艺术蜚声海内外,主要得益于( ) ①以现代艺术手段展现我国杂技的民族特色 ②用现代流行艺术元素取代传统艺术元素 ③在继承传统基础上满足了现在观众的审美需求 ④现代传媒能够最大限度地超越时空的,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②选项表述错误,题目中没有强调用现代流行艺术元素取代传统艺术元素。④选项的表述与题意不符。题目中,我国现代杂技艺术蜚声海内外,主要得益于以现代艺术手段展现我国杂技的民族特色,在继承传统基础上满足了现在观众的审美需求;故①③入选。选B。 19.近几年来,“入土为安”的传统丧葬观念正在发生动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不保留骨灰、不建墓基墓碑的树葬、海葬等节地生态安葬;清明祭扫也由传统的焚香烧纸发展为更为环保的鲜花祭祀、网上祭祀等新形式。“慎终追远”仪式尽管不断变化,但孝道文化依然滋养人心,使“民德归厚”。这说明( ) ①传统孝道文化不断因时而变,才能富有时代价值 ②传统孝道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其具体内涵是不变的 ③传统孝道文化通过不同形式体现,对人产生深远持久影响 ④全面继承传统孝道文化,才能使文化发展不失根基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A 【解析】②选项中“其具体内涵是不变的”的表述错误。④选项错误,对待传统孝道文化要批判继承。题目中,“慎终追远”仪式尽管不断变化,但孝道文化依然滋养人心,使“民德归厚”。这说明传统孝道文化不断因时而变,才能富有时代价值,传统孝道文化通过不同形式体现,对人产生深远持久影响;故①③入选。选A。 20.在里约获得冠军后,郎平在重要场合多次表示:“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知道不会赢,但竭尽全力,是你一路虽走得摇摇晃晃,但站起来抖抖身上的尘土,依然眼中坚定。”下列与郎平诠释的女排精神直接一致的是 ①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②可怜万里关山道,年年战骨多秋草 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④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通过对名言、谚语、古文诗词等传统文化蕴含的哲理的理解,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知道不会赢,但竭尽全力,是你一路虽走得摇摇晃晃,但站起来抖抖身上的尘土,依然眼中坚定。”这体现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①③适合题意;②④体现了爱国主义这一核心,不适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B。 【点睛】经常用来分析一些历史事实、名言警句,辨别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内涵 名言警句 团结统一 ①万众一心、众志成城;②同胞共气,家国所凭; ③内睦者家道昌,外睦者人事济 爱好和平 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礼之用,和为贵; ③中华民族以礼仪之邦享誉世界 勤劳勇敢 ①克勤于邦,克俭于家;②天道酬勤;③不畏强御;④勇者不惧 自强不息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③不怨天,不尤人;④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爱国主义 ①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③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1.“天山青松根连根,各族人民心连心。天山青松根连根,民族团结一家亲……”伴随着具有浓郁新疆风格的音乐,各族人民其乐融融生活在一起的和谐画面,一一展现在《民族团结一家亲》MV中。MV一经发布,便被众多媒体网站及微信公众平台上传、转发,更得到了网友的疯狂点赞。民族团结一家亲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从文化生活角度看,这是因为() ①各地域的文化既有共性也有各自特色 ②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③中华儿女对中华文化有着强烈的认同感 ④中华文化具有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包容性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D 【解析】 【详解】 材料不涉及文化的区域性,可见,①选项与题干构不成因果联系,故①不符合题意; “天山青松根连根,民族团结一家亲”,民族团结一家亲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可见,这是因为中华民族精神维系着中华民族的共同生活,中华儿女对中华文化有着强烈的认同感,故②③正确;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兼收并蓄,而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畜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可见材料没体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故④不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 中华文化、民族文化与区域文化的关系: 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 从外部看: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是一体;从内部看: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由不同的地域文化构成,呈现文化的“多元”化 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 从世界角度看,中华文化是世界民族文化的一种。从内部看:中华文化由各民族文化构成。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民族文化的个性 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 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并不完全重合,区域文化包括民族文化。民族性是区域文化研究中经常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22.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中国茶文化糅合了中国儒、道、佛诸派思想,独成一体,芬芳而甘醇。可见,茶文化() A.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B. 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基本特征 C. 取其精华,去其糟泊,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D. 对人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茶文化是我国的传统文化,题中描述了我国茶文化发展历史悠久,内容丰富,体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不是强调我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流,A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B适合题意。本题没有涉及到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没有涉及到文化对人的影响,C、D选项与题意不符,故排除。本题答案选B。 考点:中华文化的特征 23.(题文)行酒令是筵宴上助兴取乐的饮酒游戏,最早诞生于西周,完备于隋唐。“飞花令”就是古时候人们经常玩的一种行酒令游戏。2017年1月29日至2月7日连续在央视综合频道晚8点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则让改良版的“飞花令”又火了一把。上述材料表明 ①中华文化因其博大精深而具有包容性 ②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能够在中华民族中产生强烈共鸣 ③传统文化在内容与形式的创新中发展 ④改良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基本途径。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①不选;古时的“飞花令”在《中国诗词大会》上又火了一把,这说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能够在中华民族中产生强烈共鸣,②正确;《中国诗词大会》让改良版的“飞花令”又火了一把,这说明传统文化在内容与形式的创新中发展,③正确;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社会实践,④错误,故本题答案应为C。 24.中国古琴是世界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主要由弦与木质共鸣器发音,至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把中国古琴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据此,从文化的角度对其意义加以描述,你认为表述最准确的一组关键词是( ) A. 历史文化 文明演进 文化多样性 文化传承与保护 B. 历史文化 文明演进 文化民族性 文化批判与继承 C. 先进文化 文化发展 文化多元性 文化传播与开发 D. 大众文化 文化创新 文化丰富性 文化创新与发展 【答案】A 【解析】题目中,中国古琴是世界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至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把中国古琴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现了对文化传承与保护,有利于保护文化的多样性。故A选项入选。其他选项错误。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二、非选择题 25.(题文)继《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综艺刮起一股清新之风后,央视一套、三套于2017年2月18日联合播出《朗读者》。《朗读者》定位为文化情感类节目,通过节目中嘉宾的朗读,让观众感受文学之美、声音之美和情感之美,《朗读者》不是朗诵节目,不是语言节目,而是人生节目和情感节目,这里不仅有在各领域推动社会进步的人,而且有很多普通人。“朗读”是一部分,“者”是一部分。“朗读”是和文字有关的一部分,是大千世界;而“者”是和人有关的一部分,是大千世界各种人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朗读者》节目就像慢慢地翻开一本书,没有惊心动魄的画面,更无跌宕起伏的情节,观众情不自禁地投入、并静静欣赏着倾听着。此时,每个朗读者面带表情,所朗读的篇章段落或唱首歌,都是根据自己亲身经历感受所选,或如和煦的春风,或如涓涓流淌的溪水,拨动并滋润着每个人的心弦。 依据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朗读者》为什么能引起人们的精神共鸣。 【答案】①优秀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朗读者》具有感染力和感召力,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②文化能使人获得精神享受和思想启示,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③文化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④大众传媒具有传递、沟通、共享的功能,推动了优秀文化的传播;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凝聚社会共识、引领社会新思潮的功能,彰显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解析】 本题以中央电视台热播的《朗读者》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本题要求考生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朗读者》为什么能引起人们的精神共鸣。本题属于原因类主观解析试题,解答此类题目,第一是审读主干材料,依据主干材料抽取主体信息和主旨信息;第二是审读设问,通过设问明确指示的指向范围或者主体指向,第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作答即可。故本题考生着重可以从文化塑造人生、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大众传媒的作用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角度结合材料展开即可。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研究制定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和配套政策,将“985工程”“211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统一纳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对此,有人认为,不再强调“985工程”“211工程”对部分学校是打击,会伤了元气。确实,多年来,通过实施这些重点建设,带动了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与此同时,重点建设确实也存在身份固化、竞争缺失、重复交叉等问题。 习近平指出:“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需要参照国际通行的世界大学评价指标体系,加大对外文化的交流互鉴,学习借鉴国外办学的成功经验。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其评价指标体系在很多方面还无法充分反映我国大学的真实水平和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实际贡献。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很多独特之处,如民族教育、国学教育、价值观教育等。因此,“双一流”建设不能盲目照搬世界大学评价指标体系,要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世界一流“中国标准”,逐渐将中国标准融入到世界标准中去。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谈谈我国如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答案】①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参照国际通行的世界大学评价指标体系,学习借鉴国外办学的成功经验,可以让我们少走弯路。②立足中国教育实践,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需要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世界一流“中国标准”,逐渐将中国标准融入到世界标准中去,形成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③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既要反对“封闭主义”、“守旧主义”,也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解析】 本题以我国建设世界双一流大学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本题要求考生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谈谈我国如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本题答题的知识范围明确,即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知识。属于措施类主观解析试题。首先,可以从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的角度说明可以学习借鉴国外办学的成功经验;其次,可以从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的角度说明要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世界一流“中国标准”;最后,可以从反对“封闭主义”、“守旧主义”,也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角度加以说明即可。 27.2017年6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山西考察调研时特别提到了“吕梁精神”:革命战争年代,吕梁儿女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伟大的吕梁精神。我们要把这种精神用在当今时代,继续为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吕梁精神”总体可概括为“艰苦奋斗、顾全大局、自强不息、勇于创新”,是在吕梁山脉中孕育而成的精神财富。作为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主战场之一,吕梁山区人民在吕梁精神的感召下全力推进脱贫攻坚,提出“易地搬迁”、“护工培训”、“生态扶贫”等有效措施,切实增加收入,改善生活。山西处于“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吕梁精神”是激励山西全省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建设新山西的强大精神动力。 某校高二年级围绕“弘扬吕梁精神,建成小康山西”这一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请你结合“中华民族精神”相关知识,参与完成下列任务。 (1)结合材料,阐释吕梁精神对山西发展的作用。 (2)吕梁精神鼓舞自我奋进,作为一名山西青年学生,在自己的实际生活弘扬吕梁精神,我将具体做到以下两点。 【答案】(1)①吕梁精神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在激励全省人民攻坚克难的过程中能够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 ②助推经济发展,为山西全面深化改革,促进经济转型创新提供精种动力和智力支持。 ③推动脱贫攻坚,为我省精准扶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正确的方向。 ④展现中华民族精神,有利于继承和发展山西优秀文化,是凝聚人心,实现中国梦的力量源泉。 (2)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言之有理,想出两条切实可行的措施即可。 【解析】 本题以“弘扬吕梁精神,建成小康山西”为背景材料,从文化生活角度设题考查文化的力量、文化对经济的反作用、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等知识,本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一般。 (1)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结合“中华民族精神”相关知识,阐释吕梁精神对山西发展的作用,属于意义类主观题,具体解答本题考生可结合材料从文化的力量、文化对经济的反作用(文化建设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等角度来分析说明。 (2)吕梁精神鼓舞自我奋进,本题要求考生作为一名山西青年学生,在自己的实际生活弘扬吕梁精神,提出两点具体措施,本题比较开放,只要学生围绕弘扬吕梁精神这一主题,结合自身实际,言之有理,想出两条切实可行的措施即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