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版】山东师大附中2017届高三模拟考试(11月)文综政治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解析版】山东师大附中2017届高三模拟考试(11月)文综政治试题

‎12.“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以下对白居易《卖炭翁》中的诗句体现的经济学道理理解不正确的是 A.此交换不符合等价交换原则 B.卖炭翁所卖之炭是商品 C.此诗反映了一次不公平的商品流通过程 D.官方存在用贱价强夺民财的行为 ‎【答案】C ‎【考点定位】商品流通 ‎【易混比较】商品流通是从商品交换的形式上讲的,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区别于物与物的直接交换;流通手段是从货币职能的角度上讲的,强调货币在商品交换中所起的媒介作用。‎ ‎13.着力化解过剩产能,重点抓好钢铁、煤炭等困难行业去产能,坚持市场倒逼,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有序退出过剩产能,积极稳妥处置“僵尸企业”。通过市场倒逼来化解过剩产能,其传导路径是 A.价值决定价格→供需失衡→价格下跌→政府调控→缩减产能 ‎ B.市场形成价格→成本上升→效益降低→获利减少→企业转产 ‎ C.价值决定价格→权衡成本→竞争弱化→企业亏损→转产或退出 ‎ D.市场供过于求→产品积压→开工不足→战略调整→转产或退出 ‎【答案】D ‎【解析】价值决定价格,不会传导出供需失衡,而且供需失衡有可能导致价格上涨,也有可能导致价格下降,A传导错误;市场形成价格,不一定会使生产成本上升,也有可能成本下降,B传导错误;价值决定价格,权衡成本,并不会使竞争弱化,C传导错误;产能过剩,意味着市场供过于求,产品积压,因而企业盈利减少,导致再投入生产减少,开工不足,因此不得不调整战略,进行转产或者退出,D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 ‎【考点定位】供给侧改革 ‎【热点分析】供给侧改革目前的主要任务是做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工作。去产能主要指处置国有“僵尸企业”,去库存主要是推进房地产特别是商业地产去库存。去杠杆主要指要强化金融风险排查,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降成本主要指减轻企业税费负担,降低生产要素成本和融资成本,支持实体经济稳定健康发展。补短板主要指补齐软硬基础设施上的突出短板,如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现代化教育设施建设,提升人力资本素质等。‎ ‎14.某企业准备在甲乙两种投资方案中选择一种。甲方案是付100万元引进国外品牌进行贴牌生产,预计年利润率约3%;乙方案是投入研发资金500万元自主开发核心技术与产品,预计年利润率约20%.该企业选择了乙方案。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这一选择的理由主要是 ‎①甲方案的产品需求弹性小,利润少 ②甲方案难以真正形成企业竞争优势 ‎③乙方案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 ④乙方案拥有核心技术,生产成本比甲方案低。‎ A. ‎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考点定位】企业的生产和经营 ‎【知识拓展】企业的生产和经营:(1)经营战略: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一家企业,只有战略定位准确,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为企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2)形成竞争优势: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这是现代企业发展最重要的方法和途径,也是提高我国整体科技竞争力与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主要途径 ‎(3)诚信经营:要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企业的信誉和形象是一种无形的资产,对企业的生存竞争至关重要,企业的信誉和形象集中体现在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上 ‎(4)兼并重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要通过强强联合或企业兼并,实现优势互补、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提高企业竞争力 ‎(5)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必须守法经营、公平竞争、诚信守约;承担社会责任,讲求社会效益 ‎15.下表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部分数据。 ‎ ‎2016年1〜2季度 ‎ 比1978年增长 国内生产总值 ‎340637亿元 ‎162倍 财政收入 ‎85514亿元 ‎125倍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6957元 ‎86倍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6846元 ‎70倍 针对上表反映的问题,合理的解决措施是 ‎①坚持效率优先的分配原则②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 ‎③努力实现财政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④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B ‎【考点定位】收入分配公平 ‎【知识整合】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重要意义。(1)从效率与公平的角度: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维护社会公平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生产积极性,推动生产力发展,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2)从分配与消费的关系角度:维护社会公平,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从而提升整个社会的消费水平,有利于引导生产,扩大内需,进而引导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3)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角度:维护社会公平,有利于缩小行业之间、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4)从科学发展观角度:维护社会公平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16.2016年6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需结构升级的意见》提出,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依法惩治违法犯罪分子。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引进品牌管理专业人才,造就一大批技艺精湛、技术高超的技能人才。材料所提举措的经济学依据有 ‎①市场经济具有盲目性和滞后性 ②劳动者在生产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③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④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需要政府发挥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依法惩治违法犯罪分子,说明市场具有自发性,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需要政府加强宏观调控,①不符合题意,④符合题意;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引进品牌管理专业人才,造就一大批技艺精湛、技术高超的技能人才,说明劳动者在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②符合题意,材料并没有体现消费的作用,③不符合题意。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 ‎【考点定位】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 ‎【易混易错】不要误认为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特有的。无论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是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的有机统一。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能够比资本主义国家做得更好,更有成就。‎ ‎17.2016年,我国加快推进财税体制改革,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进一步减税降费,扩大财政赤字规模,全国财政赤字拟安排21800亿元,赤字率为3%,比2015年提高0.6个百分点。积极的财政政策可能引发的传导路径是 ‎①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刺激总需求—缓解经济下行压力 ‎②相关企业税负增加—抑制总供给一给经济“降温”‎ ‎③增加国债发行规模—投资增加—促进经济增长 ‎④增加市场货币流通量—消费扩大—缓解通胀压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考点定位】财政政策 ‎【易混比较】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区别: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政府用于调控宏观经济的手段,两者在调控对象、执行部门等方面是不同的。‎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例如中国的中国人民银行)通过价格手段(降息/加息)或者数量手段(提高/降低准备金率)调控货币供应量的政策;‎ 财政政策:是指财政相关政府部门(如中国的财政部、发改委等)通过调节税率或者提高/降低政府开支(例如建设公共设施)等影响宏观需求或供给的政策。‎ ‎18.下图表示某商品供求关系变化与价格变动的关系,其中D为需求曲线,S为供给曲线,E为均衡点。下列能导致均衡点发生E向E1变化的是 ‎ ‎①国际原油产量超预期增长,经济下滑影响石油需求 (该商品为石油)‎ ‎②为维护粮食安全,我国政府提高粮食最低保护价 (该商品为粮食)‎ ‎③高铁新开通里程增加,选择民航出行的乘客减少 (该商品为机票)‎ ‎④钢铁投资规模增加,住房和铁路等建设投资减少(该商品为钢铁)‎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④‎ ‎【答案】C ‎【考点定位】价格变动的影响 ‎【解题技巧】曲线类型试题解题思路 经济曲线尽管形式新颖、灵活,但其考查的基本观点却有着深刻的理论渊源。基本理论知识是解读经济学曲线的基本支撑元素,基础知识愈深厚,对信息的感受愈敏锐,对信息的理解和分析愈深刻,判断事物则愈准确,所以,要特别重视对理论知识和观点的理解和把握。同时,经济学曲线试题的另一个特点是对教材中的基础知识进行“变通”、“整合”、“创新”,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加强对基础知识的拓展、延伸,在“旧知”的基础上形成“新知”。‎ ‎19.下列情况中能促使某家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从状态A向状态B转变的是 ‎ ‎ A.国际市场的铁矿石价格不断上涨 ‎ B.汽车产业不断发展,市场扩大 C.经过技术研发,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 ‎ D.企业增加研发投入,不断开发新产品 ‎【答案】C ‎【考点定位】企业的生产和经营 ‎【名师点睛】企业经营是一项系统工程,应从多方面采取措施:要进行公司制改革,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实现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面向市场组织生产和经营;提高劳动者素质;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战略等。‎ ‎20.过去针对需求不足的矛盾,很多政策重点在需求侧发力,这对于当时经济稳增长确实发挥了作用。但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应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表明 ‎①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③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建立新的联系 ④矛盾的同一性是绝对的,斗争性是相对的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材料描述了根据市场和经济形势的变化,我们,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应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也体现了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矛盾分析法,①②正确;人们必须根据事物固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③错误;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同一性是相对的,④错误。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 ‎【考点定位】矛盾的观点、一切从实际出发 ‎【名师点睛】对立统一的观点即矛盾的观点,内容比较广泛。其主要内容包括:矛盾是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 全面理解矛盾分析法: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主要包括:‎ ‎①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坚持两点论、两分法。‎ ‎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21.2016年2月11日,美国科学家宣布第一次直接探测到引力波的存在。引力波是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实验验证中最后一块缺失的“拼图”,它的发现是物理学界里程碑式的重大成果。至此,100年前广义相对论的所有主要预言被一一验证。这告诉我们 ‎①广义相对论被验证体现世界的可知性和意识能动性 ‎②物质的复杂程度决定人们对广义相对论的认识程度 ‎③广义相对论的发现揭示了人的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 ‎④广义相对论实验提升了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 ②④‎ ‎【答案】C ‎【考点定位】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意识的能动作用 ‎【名师点睛】学习意识的能动作用时要克服以下几个错误观点:①把“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等同于“人的认识在任何时候都是正确的”;②把“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等同于“处于特定历史时期的人们可以将一切客观事物认识穷尽”;③把“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等同于“人的意识能够直接使客观世界发生改变。”‎ ‎22.为适应我国人口发展出现的重大转折性变化,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对现行生育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作出了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的决策部署。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①客观物质的变化决定思想意识的变化 ②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③主观能动性可以改变人口发展的规律 ④矛盾的特殊性总是寓于矛盾普遍性之中 A.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根据我国人口发展出现的变化,我们调整了人口计生政策,这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①正确;计生政策不断调整表明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②正确;规律不能被改变,③错误;矛盾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④错误。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 ‎【考点定位】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绝对运动与静止的统一 ‎【名师点睛】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暂时的、有条件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整个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体。只承认运动,不承认静止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不变论。‎ ‎23.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把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增进农民福祉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用发展新理念破解“三农”新难题,加大创新驱动力度,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上述政策的哲学依据是 ‎①坚持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②重视量的积累为质变创造条件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④实践是认识的唯一途径和动力 A.①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C ‎【考点定位】唯物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名师点睛】怎样理解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 ‎(1)所谓肯定的理解,是指要认识到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即对现存事物存在的合理性的肯定。‎ ‎(2)所谓否定的理解,就是着眼于事物的运动、变化,着眼于事物的内在矛盾及其所孕育的发展方向,着眼于新事物的产生和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客观趋势去理解。也就是说,任何东西都不是绝对的、永恒的,而是迟早要被否定的。简单讲,就是现存事物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必然要灭亡。‎ ‎38.(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和谐社会、公平优先、效率兼顾。根据《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改革后,央企负责人薪酬由基本年薪、绩效年薪、任期激励收入三部分构成,其薪酬水平将不超过央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7到8倍,薪酬差由12倍降至7到8倍。这样的薪酬结构,进一步缩小了普通职工与企业高管之间的收入差距,同时又考虑到了对企业负责人的激励。‎ 材料二:当前,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企业制度不完善,产权关系界定不明,政企政资还没有真正分开;治理结构不健全,管理体制落后,薪酬和职务消费过高;“三项制度”改革不到位(“三项制度”是指国务院针对国企的劳动,人事,分配改革);国有企业市场化程度还不够,群众意见强烈。‎ 注:“三项制度”改革是指正在推进中的国有企业劳动用工、干部人事和工资分配的制度改革。‎ ‎(1)结合材料一,从效率与公平的角度,分析央企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的意义。(14分)‎ ‎(2)运用相关经济生活知识分析,在国企改革的过程中,应当如何解决上述问题?(12分)‎ ‎【答案】‎ ‎(1)①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央企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有利于维护劳动者权益,广泛调动职工积极性,兼顾效率与公平。(4分)②央企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有利于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4分)③央企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有利于企业的经营、发展,进而促进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4分)‎ ‎(2)①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科学管理,让国企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4分)②完善分配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初次分配机制 ,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4分)③建立健全劳动合同制度,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加快企业劳动用工制度改革(4分)‎ ‎【解析】‎ ‎(2)本题为措施类主观题,可以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针对材料中描述的国企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即可。材料中描述了国企企业制度不完善,产权不明,政企政资不分,国有企业市场化程度还不够,治理结构不健全,管理体制落后,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可以运用企业经营的知识来阐述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即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科学管理,让国企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材料中描述了薪酬和职务消费过高,工资分配的制度改革不到位,针对这一问题,可以运用初次分配促进公平的措施的角度来提出建议,即完善分配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初次分配机制 ,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材料中描述了国有企业劳动用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到位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可以从维护劳动者权益的角度来提出建议,即建立健全劳动合同制度,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加快企业劳动用工制度改革。‎ ‎【考点定位】效率与公平、企业的经营、劳动与劳动者 ‎39.(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5年“五一”期间,中央电视台推出系列报道《大国工匠》,深入挖掘高凤林等八位行业顶级技工的典型故事,歌颂“以劳动托起中国梦”的劳动者。‎ 高凤林,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特级技师,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中国十大高技能人才楷模,焊接工艺专家,先后攻克96项航天领域焊接技术难关,为“神五”至“神十”的成功发射做出了突出贡献。0.16毫米,是火箭发动机上一个焊点的宽度。0.1秒,是完成焊接,时间允许的误差。否则会瞬间被烧穿或是被漏焊,将造成数百万元的经济损失。35年来,从高质量的操作,到解决生产中的难题,再到创新生产工艺,高凤林不断攀越焊接技术的高峰。高凤林三十五年的品质坚守,诠释了大国工匠的精神实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高速增长、雄冠全球,但高能耗、低技术、低创新、低附加值让“中国制造”难以真正扬眉吐气。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持续上升,中国制造业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我们需要要弘扬工匠精神,带动我国制造业发展,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变为“制造强国”。 ‎ ‎(1)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论知识说明我国应如何建设成为“制造强国”。(10分)‎ ‎(2)从“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需要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据此有人认为,劳动者和企业只要精益求精、注重细节我国就能建成“制造强国”。请运用联系的相关知识对这一观点予以评析。(12分)‎ ‎(3)假如你所在的班级召开“弘扬工匠精神,成就出彩人生”主题班会,请你就如何向大国工匠学习谈谈自己的两点打算,拟出一份要点或发言提纲,要求言简意赅,总字数60字以内。(4分)‎ ‎【答案】‎ ‎(1)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建设制造强国必须从目前中国制造业的客观实际出发,解决存在的问题,实现制造强国的目标。(4分)②意识能够指导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工匠精神属于正确的思想意识,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指导我国更好地建设制造强国;(4分)③建设制造强国必须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只有在尊重制造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把我国建设成为“制造强国”。(2分)(如回答“培育工匠精神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敬业精神的要求”可给2分)‎ ‎(2)①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有助于提高我国的产品质量,提高我国的制造水平和竞争力。(4分)②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影响整体。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有利于在全社会倡导一种“做专、做精、做细、做实”的作风,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变为“制造强国”。(4分)③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建设“制造强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又离不开国家和社会等方面的深化改革和科技创新。(4分)‎ ‎(3)答案示例:深入把握“工匠精神”‎ 的内涵: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追求完美和极致的职业追求,踏实肯干、敬业奉献的精神品质;(2分)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平凡岗位上顽强拼搏、自强不息,实现人生价值。(2分)(只要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 ‎【解析】‎ ‎(2)本题为观点评析题,知识设定角度为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对该观点应该一分为二的看待,合理性的角度,该观点看到了弘扬工匠精神,劳动者和企业精益求精、注重细节对建成“制造强国”的重要意义,从联系观的角度,弘扬工匠精神有助于实现“制造强国”,这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劳动者和企业精益求精、注重细节有助于实现“制造强国”,这体现了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影响整体。该观点不合理的地方是改观点没有看到只凭“工匠精神”,只凭劳动者和企业只要精益求精、注重细节,是不能够实现“制造强国”的,没有看到实现“制造强国”还必须依靠多方面发力,因此可以从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的角度来进行分析说明。‎ ‎(3)拟定的发言提纲必须是谈谈自己如何向大国工匠学习,只要言之有理,符合题目要求的字数要求即可。‎ ‎【考点定位】辩证唯物论、联系观 ‎【知识归纳】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①联系的普遍性 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具有普遍性,无论是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人的思维,都处在联系之中,孤立存在的事物是没有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相互联系,每一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这一世界观在方法论上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1)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含义不同,二者有严格的界限。在同一事物中,整体就是整体而不是部分,部分就是部分而不是整体,二者不能混淆。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二是二者的地位和功能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2)整体和部分的联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和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同时又是相互作用的。整体离不开部分,是由部分构成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性作用。部分是整体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者部分。‎ ‎(3)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的方法论要求 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内容来看,其方法论应包括多方面的要求。‎ 其中有两点是最基本的、最主要的。‎ 一是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的思想,做法是从整体出发,在整体上选择最佳行动方案,实现最优目标。像人们常说的,“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就是选择最佳方案的形象比喻和说明。‎ 二是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这点方法论要求主要是强调必须正确处理好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反对裂主义和片面强调某一方面的形而上学思想。‎ ‎⑤掌握系统优化方法。‎ ‎(1)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 ‎(2)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3)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势。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