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2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考点55社会基本矛盾运动高考政治考点一遍过
考点55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1.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2)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含义。 ①经济基础指生产关系的总和。 ②上层建筑指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该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①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如资本主义私有制和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经济基础,由其决定的国家政权的性质和伦理道德等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也不同;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如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着政治体制改革等。 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知识延伸 正确理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含义 (1)经济基础是指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联系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要正确理解经济基础的科学含义: 第一,经济基础不包括生产力,经济基础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它相对于生产力而言称为生产关系,相对于上层建筑而言则称为经济基础。 第二,经济基础不等于一定社会现实存在的一切生产关系,而是指这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第三,经济基础不是指各种生产关系的混合,而是指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各环节的有机统一。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具有决定意义。 (2)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它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等。 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在阶级社会中,政治上层建筑是指人们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建立起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建立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党派等国家机器和政治组织。思想上层建筑是指适应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哲学、宗教等。上层建筑在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和政治关系的统一。 (3)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的关系。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是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的思想、观点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而政治、法律制度等一旦建立,又成为一种既定的力量,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简言之,政治上层建筑在上层建筑中处于主导地位,思想上层建筑则起指导作用。 即使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也不一定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 (1)上层建筑并不直接对社会的发展起作用,而是要通过经济基础这个中间环节才能起作用。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3)可见,判断上层建筑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仅要看上层建筑是否适合经济基础状况,还要看它是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还是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因此,即使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也不一定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 4.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 (1)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发展始终的基本矛盾。 (2)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3)社会发展规律发现的意义。 这一普遍规律的发现,使人类第一次解开了社会历史领域的“斯芬克司”之谜,使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第一次真正成为科学。 ★知识延伸 人类社会的两对基本矛盾 人类社会的两对基本矛盾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不是并列的。其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基本的矛盾,是一切矛盾的物质根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生产方式发展和变革的根本原因,也是包括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在内的整个社会形态发展和变革的根本原因。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所以,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不仅遵循它自身的运动规律,而且服从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总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制约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的解决,又依赖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的解决。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与实现方式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实现方式。 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知识延伸 从三个方面理解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社会发展的实质就是新的社会制度战胜和取代旧的社会制度。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这是因为社会历史领城的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2)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这是因为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新事物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缺点和不完善的地方,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的唯物辩证法依据是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但不等于社会发展过程总是前进的、上升的 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但是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社会发展的过程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并不意味着社会历史的每一次运动都是向前的,社会发展是一个曲折的过程,在前进中有曲折甚至倒退,但总体上是在曲折中前进的。 2.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解决方式 (1)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2)解决方式。 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被剥削阶级反对剥削阶级的阶级斗争,迫使统治阶级不得不调整某些经济和政治关系,使社会基本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从而或多或少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当旧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时,只有通过先进阶级反对反动阶级的革命,才能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 3.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解决方式 (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但是,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2)解决方式。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性质(即非对抗性),决定了它不是通过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阶级斗争的方式解决的,而是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即改革)加以解决的。 4.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改革 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知识延伸 社会主义社会和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相同的,但是解决方式不同 社会基本矛盾在任何社会都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但是这一矛盾在阶级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中表现出来的性质不同,解决的具体方式也不同。在阶级社会里,这一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在社会主义社会,这一矛盾是对抗性的,可以通过改革加以解决。 考向一 全面理解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发展始终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这两对矛盾及其运动制约着其他各种社会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着社会的进程、性质和面貌,推动着人类社会从一种形态向另一种形态的转变。 3.两对基本矛盾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是并列的。其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生产方式发展和变革的根本原因,也是包括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在内的整个社会形态发展和变革的根本原因。 【典例1】2017年3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以下简称《民法总则》)获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中国民事法律制度从此开启“民法典时代”。1980年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因为当年中国市场经济的不健全,当时的很多民法原则、规则已经与现在的经济环境格格不入,而当前的《民法总则》更多强调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强化契约权利。从哲学角度看,《民法总则》的编撰表明 ①价值观影响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 ②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 ③社会物质生活状况是社会意识变化的客观依据 ④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C 考向二 运用“社会发展的规律”的知识分析问题 1.“社会发展的规律”是本框的标题,本框内容包括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和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三方面。 2.“社会发展的规律”三方面内容的内在逻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中最重要的是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总和)决定上层基础,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发展始终的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推动社会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 3.全面把握这三方面内容的内在逻辑,有助于全面把握和调动知识,避免解题时仅仅把视角局限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这一个知识点上。 【典例2】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国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全球性挑战更需要各国通力合作来应对。 2017年1月1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从“人类命运共同体”高度回答“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一困扰世界的问题。 “命运共同体”一词,植根于传承千百年的中华文化。外交是历史文化的映射。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世界大同”、“天人合一”等中华文化的接续传承,同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等中国外交理念一脉相承。 习近平提出,“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只有各国都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才能共同应对挑战”。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顺应了当今世界潮流与历史大势,体现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责任担当。 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发展的规律”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 【答案】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当今世界是全球化的世界,应该坚持合作共赢的理念,并推动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 ②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适应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 ③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不是一帆风顺的,但顺应了当今世界潮流与历史大势,有着光明的未来。 1.2018年,我们迎来了改革开放40周年,这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国家领导人强调,我们要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为契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进行到底。之所以要将改革进行到底,是因为 ①我国当前社会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②社会基本矛盾能够在改革中不断得到解决 ③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④改革就是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会议时指出,要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着力转变政府职能,勇于自我革命,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保障基本民生,在扶贫、就业、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基本养老、民生兜底等重点领域形成较为完善的保障机制。这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道理是 ①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上层建筑改革的必然要求 ②新时代生产力一定要适应生产关系的客观要求 ③全面深化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3.2018年8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于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电子商务法》顺应了中国电子商务迅猛发展的实际,对电子商务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有针对性的规定。这体现了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②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④社会基本矛盾只有通过改革来解决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4.实现到2020年让7O00 多万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既定目标,时间十分紧迫,任务相当繁重。要采取产业精准扶贫一批、移民搬迁安置一批、低保兜底脱贫一批、医疗救助扶持一批“四个一批”措施,坚决打贏这场攻坚战。根据材料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①致贫的原因多样,印证了自在事物的联系具有多样性和条件性 ②脱贫的手段各异,说明了不同事物的矛盾各不相同 ③脱贫的任务艰巨,要求坚持抓主流,以政府为主农民为辅,打赢扶贫攻坚战 ④脱贫的时间紧迫,必须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创新扶贫开发路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面对新时代新任务提出的新要求,党和国家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履职能力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2018年2月28日,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 ①表明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②通过变革生产关系解决社会基本矛盾 ③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2018年3月,中共中央提出以推进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优化协同高效为着力点,改革机构设置,优化职能配置,积极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说明 ①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②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状况 ③社会的基本矛盾只能通过改革来解决 ④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发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从免征农业税到个人所得税调整,从大规模保障性住房建设到基本保障制度的全民覆盖,从最低的工资标准的持续提升到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加快建设等,收入分配改革已取得一定的成就。下列对材料认识正确的是 A.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变革 B.收入分配改革体现了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C.生产关系的变革同生产力发展是同步的 D.收入分配改革体现了调整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8.我国税制改革的目标是到2020年建成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匹配的现代税收征管体制,降低征纳成本,提高征管效率,增强税法遵从度和纳税人满意度,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这一方案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道理有 ①进行税收征管体制改革是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②进行税收征管体制改革是调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 ③税收征管体制改革方案的选择坚持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 ④税收征管体制改革的体现了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9.在过去很长段时间里、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述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 ①是基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已经发生改变 ②意味着现阶段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③告诉我们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大力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④表明我国已跻身世界发达国家行列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0.新一轮农村土地改革,坚决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将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正式提上农村土地制度和产权改革层面,通过制度创新推动农业发展方式根本转变,再一次推动农村生产力大释放,从而确保改革红利最大释放并用之于农。从哲学角度看,这表明 ①实践基础上的制度创新是农村改革的先导 ②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就能推动生产力发展 ③农村体制变革是人民利益与社会规律性内在统一的要求 ④经济基础一定要适应上层建筑状况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1.孟子说:“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意思是,若只有善德,则不足以处理国家的政务;若只有法令,则不能够使法律自行发生效力。这启示我们在国家治理中要 ①辩证施治,发挥他律和自律的合力作用 ②完善上层建筑,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③发挥社会意识作用,巩固社会经济基础 ④从实际出发,使法律与道德要求相一致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经济全球化曾经被人们视为阿里巴巴的山洞,现在又被不少人看作潘多拉的盒子……世界经济的大海,你要还是不要,都在那儿,是回避不了的。想人为切断各国经济的资金流、技术流、产品流、人员流,让世界经济的大海退回到一个一个孤立的小湖泊、小河流,是不可能的。这是因为 A.经济全球化与人们对它的认识是同步发展的 B.经济全球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在事物的联系 C.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 D.经济全球化不可避免地存在缺陷,需要人们从一开始就揭示出它的本质 1.(2018·江苏政治)2018年4月,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演讲中指出,“中国40年改革开放给人们提供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启示,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这段讲话蕴含的哲理是 A.必须尊重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B.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C.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 D.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2.(2017·天津文综)民法典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也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编纂民法典不是制定全新的民事法律,而是对现行的民事法律规范进行科学整理、修改完善,对经济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有针对性的新规定。这表明 ①人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③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 ④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有规范和引导作用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2016·江苏政治)某地作为全国33个农村土地改革试点地区之一,正在逐步完成从“确权到人”到“确权到户”的制度转变,从而更好地让集体土地入市流转,使农户更好地分享工业化收益。这一做法表明 A.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经济基础 B.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C.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D.改革的目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4.(2016·全国卷1文综)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强调,推动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的建设和发展,最大限度增加劳动关系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从唯物史观看,之所以重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因为 ①劳动关系是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 ②劳动关系矛盾是制约生产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矛盾 ③劳动关系矛盾的解决决定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④正确解决劳动关系矛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参考答案与解析】 【考点冲关】 1.C【解析】根据题目的表述,国家领导人强调,我们要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为契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进行到底,这是因为社会基本矛盾能够在改革中不断得到解决,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②③选项入选。①选项不是题目的原因。④ 选项错误,改革的就是要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调整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选C。 3.B【解析】根据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状况,人大通过立法为电子商务发展提供法律依据,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①③项符合题意;制定法律法规是上层建筑的调整,不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②项与题意不符;在我国社会主义阶段,社会基本矛盾主要通过改革来解决,而不是只有通过改革来解决。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主要通过阶级斗争来解决,④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B。 4.D【解析】致贫的原因多样,并不是自在事物的联系,①错误;脱贫的手段各异,说明了不同事物的矛盾各不相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②正确;脱贫的任务艰巨,要求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激发内生动力,而不是坚持政府的主体地位,③错误;社会发展规律是客观的,所以必须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创新扶贫开发路径,④正确。故选D。 5.B【解析】面对新时代新任务提出的新要求,党和国家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履职能力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我党作出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这说明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故①正确;材料强调,通过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能够提高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说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故④正确;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属于对上层建筑的调整,不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故②排除;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而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性变革,故③错误。故选B。 6.D【解析】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说明,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状况,②④项符合题意;机构改革属于上层建筑的调整,不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①项与题意不符;在阶级社会里,社会的基本矛盾主要通过阶级斗争来解决,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社会的基本矛盾可以通过改革来解决,③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D。 7.B 【解析】从免征农业税到个人所得税调整,从大规模保障性住房建设到基本保障制度的全民覆盖,从最低的工资标准的持续提升到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加快建设等,收入分配改革已取得一定的成就。这体现了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B适合题意,排除C;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A错误,排除;D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故本题选B。 8.A【解析】进行税收征管体制改革属于分配制度方面的改革,这是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状况,故①正确;进行税收征管体制改革不是调整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故②不符合题意;材料中“增强税法遵从度和纳税人满意度,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这表明税收征管体制改革方案的选择坚持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故③正确;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故④错误。故选A。 10.C【解析】①错误,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农村改革的先导;④错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农村土地改革属于生产关系的变革,通过变革,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遵循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并使改革红利最大释放并用之于农,做到了农村体制变革是人民利益与社会规律性内在统一,故②③符合题意。故本题选为C。 11.A 【解析】孟子的话强调了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依法治国强调的是“他律”,以德治国强调的是“自律”,所以孟子的话启示我们在国家治理中要辩证施治,发挥他律和自律的合力作用,①正确;国家治理中既要强调“法”,又要强调“德”,“德”与“法”都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所以孟子的话启示我们在国家治理中要完善上层建筑,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同步,②正确;孟子的话没有强调经济基础的有关问题,也没有强调法律与道德要求相一致,③④不选,故本题选A。 12.C 【解析】材料表明经济全球化作为时代潮流不可阻挡,因为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我们只能顺应全球化发展趋势,积极参与其中,抓住机遇,迎接挑战,C项符合题意。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人们对全球化的认识并不是与全球化的发展亦步亦趋的,A项说法错误;经济全球化是人为事物的联系,B项说法错误;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需要一个过程,因此人们对其本质的认识同样需要一个过程,D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C。 【直通高考】 1.A【解析】本题考查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体现要尊重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答案为A。 4.C 【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来做。劳动关系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生产关系的性质是由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决定的,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①是错误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③是错误的;②④正确且适合题意;故本题选C。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