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汪清县六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吉林省汪清县六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汪清六中期中考试高二政治试题 总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黑格尔认为,世界的发展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总体上看,黑格尔哲学体系属于 A. 主观唯心主义 B. 客观唯心主义 C. 形而上学 D.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客观唯心主义。A: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当做世界的本原,A不符合题意。‎ B:黑格尔把“绝对精神”当做世界的本原,属于客观唯心主义,B正确。‎ C:形而上学是关于世界是怎么样的思想,试题指向的是世界是什么,C不符合题意。‎ D: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具体的物质当做世界的本原,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点睛】唯心主义的观点:意识是世界的本原,物质依赖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①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是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世界以及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把客观精神(如上帝、鬼神、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但只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 主观唯心主义典型观点:心外无物,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 客观唯心主义典型观点:宗教观念、理生万物,未有此气,已有此理,世界是绝对精神的外化,‎ ‎2. “我看到苹果的颜色和形状,嗅到它的气味,摸到它的光滑,尝到它的滋味,就形成对苹果的认识,所以苹果的存在就是我的感觉的相加。”这种观点属于认识论上的( )‎ A. 客观唯心主义 B. 主观唯心主义 C.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 ‎ 辩证唯物主义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核获取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从题肢特点看,首先要区分题干中的观点属于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其次再认真分析属于各自的哪种类型。观点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把人的主观精神当作世界的本原,因此,属于主观唯心主义,选B。‎ ‎3.我国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提倡搞生物学的要学点辩证法,不懂辩证法就搞不好生物学。这一论断的合理性在于承认( )‎ A. 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总和 B. 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C. 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发展 D. 哲学对具体科学具有指导作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A: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不是具体科学的简单相加,A错误。‎ B:哲学有正误之分,并不是所有的哲学都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B错误。‎ C:试题强调的是哲学对具体科学的最主要,不是强调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发展,C不符合题意。‎ D:“提倡搞生物学的要学点辩证法,不懂辩证法就搞不好生物学”,该论断的合理性在于承认哲学对具体科学具有指导作用,D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点睛】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区别:①含义不同: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②研究对象不同:具体科学研究世界某一具体领域的本质和规律;哲学研究整个世界的本质和规律。③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关系。联系:①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那种把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的看法是错误的。②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轻视哲学,否认哲学对具体科学研究的指导作用的看法是错误的。‎ ‎4.朝鲜祖国和平统一委员会发言人称,最近韩国等敌对势力一直炒作朝鲜发射人工地球卫星的费用问题,美国也妄言朝鲜应该放弃核开发与火箭发射,解决民生问题,这是对朝鲜尊严和自主权的亵渎。朝与韩美的不同态度 ‎①反映了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 ‎ ‎②说明立场是影响人们认识的重要因素 ‎③再次证明了意识实际上就是人脑的产物 ‎ ‎④佐证了对同一事物人们无法达成统一的认识 A. ①④ B. ①②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②符合题意,题中针对朝鲜发射人工地球卫星的费用问题,朝与韩美的不同态度反映了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说明立场是影响人们认识的重要因素;‎ ‎③错误,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④错误,对同一事物人们能够达成统一的认识。‎ 故选:B。‎ ‎5.下图“跟从”告诉我们,做事情 A. 要善于利用条件,促成飞跃 B. 要重视经验,选准行动的向导 C. 要具体分析问题,拒接经验 D. 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知己知彼 ‎【答案】D ‎【解析】‎ ‎【详解】A不合题意,漫画“跟从”告诉我们,矛盾具有特殊性,做事情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知己知彼,与要善于利用条件,促成飞跃无关; B不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要重视经验,选准行动的向导; C错误,具体分析问题,拒接经验。其中“拒绝经验”说法错误; D正确,漫画“跟从”告诉我们,矛盾具有特殊性,做事情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知己知彼; 故选:D。‎ ‎【点睛】漫画型选择题利用生动形象的漫画对某些思想、行为进行辛辣而又不失幽默的讽刺或赞扬,从而给人以启迪和教育。漫画型选择题总体设计新颖别致、构思精巧,全面考查考生理解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这种题一般会给出一幅或一组漫画,有的还会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解题一般分成以下几步:‎ 首先,要读懂漫画(含漫画标题)。漫画本身包含了命题者的命题意图。命题者是想针贬时弊,揭露问题还是想弘扬正气,展示成就。我们可以通过漫画中的人物的神态,动作,表情,言语和其他事物的表面特征以及漫画标题等去揣摩,把握。把握命题者的真实意图,是我们做好这种题目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在阅读漫画时,要仔细揣摩,要透过漫画中事物的表面现象,特征去抓住其内在的本质,深层次的道理。我们在阅读漫画时,还必须把漫画与书本知识结合起来,多角度联想漫画所折射的教材知识。反对不读漫画,不去仔细揣摩命题者的真实意图,不去联想漫画所折射的教材知识,只单纯看题肢本身正确与否的错误做法。‎ 其次,要读懂题目的选择要求。题目的选择要求往往是限定了知识、答案的范围:是选正确的还是选错误的;是应该坚持的还是应该反对的;是给我们的启示还是反映的什么道理;是经济学的,政治学的,还是哲学的等。此外,还要特别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它往往决定选择题肢的正确与否。‎ ‎6.一生病就输液,一输液就用抗生素。这种做法不懂得 A. 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B. 联系的重要性 C. 人类认识具有无限性 D. 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答案】D ‎【解析】‎ ‎【详解】ABD不符合题意C正确,并不是每种病都能用抗生素治好。因此一生病就输液,一输液就用抗生素,说明不懂得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故选:D。‎ ‎7.网传、酷热天气时,打开暴晒小汽车一侧车门,将车门开关五次,可使车内温度下降数度。王先生试用此法,发现在中午时效果不明显,反复数十次开关车门后才有一定降温效果;傍晚温度下降时使用,效果则较为明显。这表明 ‎①外部环境对事物存在和发展的状态有重要影响 ‎②经过一次实践检验就一定能够辨别网传观点的真伪 ‎③只有亲身实践得来的正确观点才具有指导意义 ‎④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确定真理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①④:材料中王先生通过亲自检验后发现此法在不同的环境温度中使用有不一样的效果,体现了外部环境对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影响,表明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确定真理的适用条件和范围,①④正确且符合题意。‎ ‎②: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其过程可能会受到多种未知因素的干扰,一定条件下的一次实践过程不一定能检验出认识的真伪,②错误。‎ ‎③:无论是通过亲身实践得到,还是通过学习等方式得到的,正确观点对实践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③错误。‎ 故本题选C。‎ ‎【点睛】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能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因而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不符合事实本质规律的错误认识,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3.方法论: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还要重视认识的反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8.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A. 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 B. 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C. 事物性质的变化 D. 同一事物的简单重复和反复循环 ‎【答案】B ‎【解析】‎ ‎【详解】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所以正确答案为B;‎ A、C、D均不符合题意; ‎ 故选:B。‎ ‎【点睛】事物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事物发展的原因是内因和外因;事物发展的状态是量变和质变;事物发展的趋势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9.人生是一场盛宴,绝不只是一道好菜。当我们还是青年的时候,要学会空杯,既不能因一时的失败或挫折而一蹶不振,更不能因小小的成绩而得意忘形。我们要时刻“空杯”,勇于放下,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才能在今后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这种“空杯心态”所蕴含的哲学思想是 ‎①对自己要不断进行辩证否定 ②在发展道路上可以忽略质的飞跃 ‎③在自我发展中要把握好前进方向 ④对他人的思想观念可以全盘否定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③符合题意,“要学会空杯,既不能因一时的失败或挫折而一蹶不振,更不能因小小的成绩而得意忘形”,这说明对自己要不断进行辩证否定,也说明在自我发展中要把握好前进方向; ②说法错误,发展是通过质变实现的,在发展道路上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而不能忽略质的飞跃; ④说法错误,对他人的思想观念要有鉴别的加以吸收,而不是全盘否定。 故选:C。‎ ‎10.“历史是川流不息的,或不能因时而进,顽固恪守旧俗,这本身就是治乱之源。”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 A. 事物是不停地变化、发展,你永远不可能认识它 B. 发展就是给事物以新姿态 C. 世界上有静止绝对不运动的事物 D. 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答案】D ‎【解析】‎ ‎【详解】A说法错误,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说永远不可能认识的说法是不可知论,是错误的。‎ B说法错误,发展新事物战胜旧事物。‎ C错误,世界上没有静止绝对不运动的事物。‎ D符合题意,历史是川流不息的,体现了事物是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故选:D。‎ ‎11.分享经济是“互联网+”背景下诞生的一种商业模式,即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 整合闲置资源,降低消费者购买成本,并最终打破原有的商业规则。通过分享、协作方式搞 创业,如搭顺风车、百度外卖等,成本小、更灵活。从分享经济模式中,我们可以悟出 ‎①联系是客观的,但我们可以改变事物原有状态、创建新联系 ‎②联系是具体的,应善于具体分析和把握与事物相关的各种条件 ‎③联系是多样的,应该突破事物的规律以丰富事物发展形式 ‎④联系是普遍的,但事物联系的方式随着人的主观需要的变化而变化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符合题意,分享经济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整合重构闲置资源,体现了人们可以改变事物原有状态、创建新联系; ②符合题意,分享经济通过打破原有的商业规则。通过分享、协作方式搞创业,体现了人们善于具体分析和把握与事物相关的各种条件; ③说法错误,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质的联系,不能打破; ④说法错误,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能随着人的主观需要的变化而变化。 故选:A。‎ ‎【点睛】人不能创造联系,因为联系是客观的。但人可以通过改变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12.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以综合交通通道为展开空间,依托以沿线交通基础设施和中心城市,对域内贸易和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最终实现区域经济和社会同发展。材料蕴含的哲理有 ‎①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就能实现质的飞跃 ‎②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事物的变化发展 ‎③要把握事物联系的的多样性、条件性,积极创造事物间的自在联系 ‎④注重各个要素的有机整合,可以发挥整体的最佳功能 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多样性、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①: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不一定能实现质的飞跃,①排除。‎ ‎②④:以综合交通通道为展开空间,依托以沿线交通基础设施和中心城市,对域内贸易和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最终实现区域经济和社会同发展,这说明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事物的变化发展,也说明注重各个要素的有机整合,可以发挥整体的最佳功能,②④符合题意。‎ ‎③:联系具有客观性,自在事物的联系不是人为创造的,③错误。‎ 故本题选C。‎ ‎【点睛】1.联系的含义和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唯物辩证法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科学的方法论,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也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丰富多彩的画面,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联系的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方法论: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因此,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总之,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其中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人类实践的产物,但是都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违反联系客观性的两种表现:一是否认联系,割裂事物之间的联系,如人为的破坏环境等;二是主观臆造联系(诡辩论的一个重要特征)。‎ ‎2.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1)区别: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帅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2)联系:整体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方法论: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13.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这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提出的定理。在此之后的两千多年里,人们一直把它当作任何条件下都适用的真理。但是,19世纪初,俄国数学家罗巴切夫斯基提出:在凹曲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小于180°。随后,德国数学家黎曼提出:在球形凸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大于180°。这说明真理是( )‎ ‎①因人而异的②具体的③有条件的④主观的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真理的具体性条件性。①:真理最基本属性是客观性,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①错误。‎ ‎②③:在凹曲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小于180°。随后,德国数学家黎曼提出:在球形凸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大于180°,这说明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②③正确。‎ ‎④: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最基本属性是客观性,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④错误。‎ 故本题选D。‎ ‎【点睛】真理的含义和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真理是标志着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1)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最基本属性是客观性,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2)真理的条件性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3)真理的具体性: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4)真理和谬误 :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生的。真理是有条件的,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14.自1956年美国科学家在实验中直接观测到中微子后,人类对中微子的研究不断深人。2011年9月,欧洲核子中心称发现“中微子超光速”现象,同时指出实验过程存在误差,呼吁全球科学家进行更多的实验观察和独立测试。材料蕴含的哲理是( )‎ A. 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B. 真理和谬误没有原则界限 C. 科学实验是社会存在的基础 D. 改造世界是认识世界的目的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实践的基本形式、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真理和谬误。A:材料中科学家通过研究有了新的发现,但是同时强调,由于实验过程存在误差,还需要继续进行更深入的研究,由此表明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A符合题意。‎ B:真理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B错误。‎ C: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C错误。‎ D:“改造世界是认识世界的目的”说法正确,但与材料无关,D排除。‎ 故本题选A。‎ ‎【点睛】本题可用排除法解答:1.题肢本身表述错误者不选(逆向选择题除外)(先看答案,先排除错误的选项,再看题目和材料),本题可排除BC;2.题肢与题干要求不相符者不选(抓住题目的关键词,抓住中心意思排除干扰项),本题可排除D;3.因果相悖者不选(一看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二要主意因果关系是否颠倒);4.题肢和题干间接联系者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二级延伸不选(抓住题干的本质);5.题肢与题干外延不相符者不选(看懂内涵的同时,掌握外延的规定性)6.题肢和题干矛盾者不选(筛选正确的题肢);7.题肢与题干相重复者不选(读透题干问的方向及侧重点);8.正误相混者,即题肢中既有正确的部分也有不正确的部分,不选(仔细读完题肢,小心陷井);9.反向选择题中正确者不选(认真审题);10.题干要求单一者(如带有核心、根本、关键、最主要、中心为字眼),有些题肢即使能在题干中得到体现,但如果不符合题干单一性的要求,也不能选。‎ ‎15.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等部门连续14年组织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广大青年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既要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青年学生既要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是因为( )‎ A.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 书本是认识的来源 C. 实践是个人获得新知唯一途径 D. 读万卷书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A:组织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广大青年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既要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这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A正确且符合题意。‎ B: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B错误。‎ C:实践是个人获得新知的唯一来源,但不是唯一途径,C错误。‎ D: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D错误。‎ 故本题选A。‎ ‎【点睛】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获得认识的途径: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学习获得间接知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中产生新问题,推动人们研究,认识手段(科学技术、工具)的发展,认识能力的提高)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真理性的认识是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相符合。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实践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的根本目的是指导实践。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16. 据报道,天文学家分析150光年外一颗白矮星周围的岩石碎片发现,他们可能是含有大量水分的一颗行星留下的残骸。这是首次在太阳系外发现含水行星的残骸,表明很久以前那里可能有类似地球的宜居行星。这一发现进一步佐证 ‎①认识的不断完善决定着实践的不断深化 ②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③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不断超越历史条件的制约④真理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而是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表述错误,实践决定认识,认识的不断完善不能决定实践; ‎ ‎②符合题意,天文学家的发现表明只有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 ‎③表述错误,物质决定意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不能超越历史条件的制约,而且总会受特定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 ‎ ‎④符合题意,首次对太阳系外的发现说明真理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而是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 ‎ 故选C。‎ ‎17. “风筝不断线”是吴冠中进行艺术创作的原则,他将从生活中升华了的作品比作“风筝”,“风筝”升空要高,但不能断线,因为那是与人民的感情之线,是启示作者灵感的生活之线,这生活的源头不能断,要时刻默念着自己的中国心、民族情、乡土音。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 C.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D. 只有来自实践的认识才能促进实践的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A符合题意,根据材料中的“不能断线,因为那是与人民的感情之线,是启示作者灵感的生活之线”可以判断说明了人们的认识从实践中来的观点; B不合题意,选项表述正确但与材料主旨不相符合; C不合题意,材料未涉及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D错误,选项只有来自实践的认识才能促进实践的发展说法过绝对; 故选:A。‎ ‎18.自有人类以来,思想领域的斗争就一刻也没有停止过,而哲学上的斗争是最高形式的斗争。这里说的哲学上的斗争,最根本的是( )‎ A. 有神论与无神论的斗争 B.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 C.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斗争 D.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哲学派别。A:有神论与无神论的斗争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的具体表现,不是最根本的斗争,A排除。‎ B:哲学上的斗争,最根本的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B正确。‎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斗争是关于哲学基本问题一个方面的斗争,不是最高形式的斗争,C不符合题意。‎ 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从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不是最高形式的斗争,D 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点睛】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但只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从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哲学上的斗争,最根本的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 ‎19.下列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有( )‎ ‎①万物皆备于我 ‎②存在就是被感知 ‎③物是观念的集合 ‎④上帝创造世界回绝对精神决定万物的发展 ‎⑤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⑥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A. ①②③⑤ B. ④⑤⑥ C. ①②④ D. ②③⑥‎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主观唯心主义。①:万物皆备于我,属于主观唯心主义,①符合题意。‎ ‎②:存在就是被感知,属于主观唯心主义,②符合题意。‎ ‎③:物是观念的集合,属于主观唯心主义,③符合题意。‎ ‎④:上帝创造世界回绝对精神决定万物的发展,属于客观唯心主义,④不符合题意。‎ ‎⑤: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属于主观唯心主义,⑤符合题意。‎ ‎⑥: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属于客观唯心主义,⑥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点睛】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是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世界以及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把客观精神(如上帝、鬼神、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20.哲学上讲的物质的概念是( )‎ A. 所有物质现象的总和 B. 对主观的反映 C. 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D. 人们能感觉到的事物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物质的概念。C: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C正确。‎ A: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物质现象的简单相加,A错误。‎ B:对主观的反映属于意识,不是物质,B错误。‎ D:人们能感觉到的事物指的是具体的物质形态,不是哲学上的物质概念,D错误。‎ 故本题选C。‎ ‎【点睛】物质的概念。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具体的物质形态。客观实在性是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共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物质具有“可知性”:物质虽然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但人们能够认识它、反映它。哲学上的物质不能被创造、改变和消灭,而物质的具体形态则可以被人创造、改变和消灭。‎ ‎21.“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这说明(  )‎ A. 静止是不存在的 B. 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和无条件的 C. 运动是绝对的、有条件的和永恒的 D. 静止是相对的、无条件的和暂时的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运动和静止的关系。A: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事物的相对静止是认识事物的基础,静止是存在的,A错误。‎ BC: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和无条件的,B正确,C错误。‎ D: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D错误。‎ 故本题选B。‎ ‎【点睛】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静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运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22.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但现代水利设施却可以把水从低处引到高处,灌溉农田。这说明(  )‎ A. 人类可以改变并创造规律 B.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C. 人可以认识规律、利用规律 D. 规律是普遍的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规律的客观性。A: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A错误。‎ B: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但现代水利设施却可以把水从低处引到高处,灌溉农田,这说明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B符合题意。‎ C:人可以认识规律、利用规律,可以说明把水从低处引到高处,灌溉农田,但不能说明“水往低处流。”,C排除。‎ D:材料反映的是规律的客观性,不是反映规律是普遍的,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点睛】规律的含义、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23.关于意识的产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意识和物质是同时产生的 B. 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C. 意识先于物质而产生 D.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意识的产生。A:意识和物质不是同时产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A错误。‎ B: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发展的产物,B正确。‎ C:先有物质后有意识,C错误。‎ D:试题限定意识的产生,“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阐释意识的内容,况且并非所有的意识都是正确反映,D既错误又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点睛】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刺激感应、感觉和心理)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劳动的产物。‎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无论正确意识还是错误意识都是客观事物的反映。意识的源泉是客观世界。‎ 意识本质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意识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24.如今,人工增雨的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这一方法是利用云层中的水汽,人工创造成雨条件,形成降雨。这说明(  )‎ A. 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 B. 人们可以创造规律、利用自然 C. 人们可以根据意愿改变规律,趋利避害 D. 人们可以根据自然规律,改变条件为人类造福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A: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A错误。‎ BC: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BC错误。‎ D:人工增雨的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这一方法是利用云层中的水汽,人工创造成雨条件,形成降雨。这说明人们可以根据自然规律,改变条件,为人类造福,D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点睛】1.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规律的客观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2.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原理: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方法论: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25.在古代欧洲,有过这样一首诗:那时候,上面的青天还没有称呼,下面的大地也没有名字,其阿玛诗(即海洋)是大家的生母,万物都和水连在一起。这首诗体现的是 A.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B.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C.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 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形而上学唯物主义。A:“万物都和水连在一起。”认为水是世界的本源,是朴素唯物主义,A符合题意。‎ BCD:三项均错误,BCD排除。‎ 故本题选A。‎ ‎【点睛】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本原,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派生。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①进步性:否认神创论,坚持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②局限性:只是猜测,没有科学依据;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①进步性: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②局限性: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唯心史观(不彻底性)(3‎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朴素唯物主义观点认为物质的具体形态是世界的本源。故BCD项错误。本题选A项。 考点:朴素唯物主义 点评:本题作对的关键是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不同及唯物主义几种形态的不同。再者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信息的把握能力,选项必须和材料密切相关,和材料无关的选项不能选,如本题的BC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26.计划生育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为我国控制人口过快增长,保持经济稳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劳动力资源出现了短缺现象,用工荒越来越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十八届五中全会全面分析了我国当前的人口老龄化形势,系统回顾总结了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着重研究了新形势下推进人口稳定增长的重大问题,并最终决定: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 ‎ 运用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结合材料说明十八届五中全会决议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的原因。‎ ‎【答案】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国劳动力资源短缺,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势,决定了我们必须对计划生育政策做出调整。②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要求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要解决好人口老龄化的重大问题,就必须要有正确的思想意识的指导。十八届五中全会的这一决议能够指导我们解决好人口老龄化问题。‎ ‎【解析】‎ ‎【分析】‎ 本题要求运用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结合材料说明十八届五中全会决议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的原因,属于原因类试题。设问知识范围明确。材料中“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劳动力资源出现了短缺现象,用工荒越来越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可知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国劳动力资源短缺,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势,决定了我们必须对计划生育政策做出调整;材料中“十八届五中全会全面分析了我国当前的人口老龄化形势,系统回顾总结了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着重研究了新形势下推进人口稳定增长的重大问题,并最终决定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可知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要求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要解决好人口老龄化的重大问题,就必须要有正确的思想意识的指导。‎ ‎【详解】本题以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变化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这个知识点的把握程度。试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究和论证事物的能力。‎ 回答本题,考生可从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我国劳动力资源短缺,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势,决定了我们必须对计划生育政策做出调整;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要求我们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十八届五中全会的这一决议能够指导我们解决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角度进行回答。‎ ‎【点睛】在理解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时,不要误以为物质与意识不可分割。从自然发展来说,人的意识是后产生的,在先前就已经存在着客观物质,所以物质可以离开意识,但意识不能离开物质。‎ ‎27.作为全国两个低碳项目试点城市之一,河北保定开始了其低碳发展之路。在保定市建筑外墙与太阳能电池组件融为一体的五星级酒店。在这座城市的街道上、校园里、公园内,一部分的街灯已完成改造,能够利用太阳能来点亮城市。新能源的开发,不仅照亮了保定的大街小巷,亦推动了保定市绿色经济的发展。‎ 结合材料请你用所学知识分析,保定市打造低碳城市的哲学理念。‎ ‎【答案】①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效率与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二者存在矛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统一性。‎ ‎②效率与公平是对立统一的。效率是实现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因此,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效率与公平统一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 ‎③矛盾的主次方面是辩证统一的。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我国对效率与公平的不同认识体现了矛盾主次方面的转化。‎ ‎【解析】‎ ‎【分析】‎ 本题以低碳城市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以河北保定在低碳城市建设上的探索为材料,从《经济生活》、《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描述阐释事物、探究论证问题、调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请你用所学知识分析,保定市打造低碳城市的哲学理念。知识范围未做限定,属于宏观考查。考生需结合试题情境与试题设问圈定答题的角度,考生认真研读材料,可知经济发展与低碳环保存在矛盾,五星级酒店、街道、校园、公园全部低碳可知效率与公平,依次解答本题知识角度主要有:从哲学上是矛盾、矛盾双方的关系,从经济生活上看是效率与公平。考生运用这些知识要点结合材料分析,形成答案要点。①矛盾、效率与公平角度:联想主干知识: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效率与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二者存在矛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统一性。效率与公平是对立统一的。效率是实现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效率与公平统一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②矛盾双方的关系角度:联想主干知识:矛盾的主次方面是辩证统一的。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我国对效率与公平的不同认识体现了矛盾主次方面的转化。‎ ‎【点睛】本题属于分析说明题。回答分析说明类问题,主要按以下思路进行:第一步,分析材料,把握主题,联想相关知识。第二步,围绕主题,回归教材,确认知识。以试题反映出的问题为中心与教材联系,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结合点”。第三步,紧扣题意,合理作答。通常,我们只要将教材中的基本原理与材料一一对应,用理论分析材料即可。‎ ‎28.材料:我国史上最严的《大气污染防治法》于2016年1月l日起实施。严重的雾霾天气造成高速封路机场停摆,工地停工学校停课,市民们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发展方式粗放、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不合理及大量的城市机动车尾气排放是雾霾天气形成的罪魁祸首。为了治理雾霾,政府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减少大气污染,对所造成的损害依法承担责任;每个公民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倡导全民绿色出行,这样才能看到更多的蓝天白云、呼吸更加洁净的空气。‎ 请运用唯物辩证法总特征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体现的道理。‎ ‎【答案】(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观和发展观 ‎(2)联系具有普遍性,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雾霾的产生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联系具有多样性,人们往往从短期利益出发,发展方式的粗放加剧了生态环境的危机;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治理雾霾需要多管齐下,政府、企事业单位、公民的共同努力,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3)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政府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全员参与,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治理雾霾的质变创造条件。‎ ‎【解析】‎ ‎【分析】‎ 本题题目类型体现类,请运用唯物辩证法总特征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体现的道理。“运用辩证法总特征的知识”实际上是围绕联系观、发展观分析上述材料,如:“发展方式粗放、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不合理及大量的城市机动车尾气排放是雾霾天气形成的罪魁祸首”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多样性;“政府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体现坚持发展的观点;“每个公民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倡导全民绿色出行”体现量变、质变的关系。沿用此思路对该题进行解答即可。‎ ‎【详解】本题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首先必须要明确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观和发展观,因此本题实质是要求运用联系观和发展观的有关原理来回答。从联系观的角度,本题可从联系具有普遍性,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注意到人类活动与雾霾天气的客观联系;联系具有多样性,要从长远联系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整体与部分之间存在着联系,治理雾霾要发挥整体合力等方面来论述;从发展观的角度,本题可从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重视量的积累,从小事做起等方面展开论述。‎ 考点:唯物辩证法联系观、发展观 ‎【点睛】事物发展的总趋势、道路和途径:‎ ‎(1)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指事物发展的总方向。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向前的,即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2)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但不能说明事物每时每刻都在前进。事物在发展的某一个阶段、某一个时间、某一个点上有可能是前进的,也有可能是停滞的,甚至有可能是倒退的。正因为如此,事物发展的道路才表现出曲折性。‎ ‎(3)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29.请运用辩证法分析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 ‎【答案】①联系具有普遍性。树木树人都需要多方面条件综合作用。②发展具有普遍性。观点分析:树木树人都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③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树木树人都需要内外因共同起作用。④辩证否定观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树木树人既是对自身的否定又是对自身肯定的过程,同时有吸收增添对树木对人的成长有利的因素,这需要我们树立创新意识。‎ ‎【解析】‎ ‎【分析】‎ 本题以人的成长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从《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再现、整合能力。‎ ‎【详解】本题要求考生运用辩证法分析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知识限定比较具体,属于微观考查。考生可先回顾辩证法的相关知识,五个关键词:联系、发展、矛盾、否定、创新。结合试题情境与试题设问圈定答题的角度:基本经济制度、民营经济的地位作用、对民营经济的政策态度。考生运用这些知识要点分析试题设问,形成答案要点。①联系角度:写出主干知识:联系具有普遍性。观点分析:树木树人都需要多方面条件综合作用。②发展角度:写出主干知识:发展具有普遍性。观点分析:树木树人都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③矛盾角度;写出主干知识: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观点分析:树木树人都需要内外因共同起作用。④否定角度;写出主干知识:辩证否定观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观点分析:树木树人既是对自身的否定又是对自身肯定的过程,同时有吸收增添对树木对人的成长有利的因素,这需要我们树立创新意识。‎ ‎【点睛】本题看似简答题,实则要求考生进行简要分析,试题信息量很少,考生要多角度解读试题设问。本题解答的关键 找准知识角度,可围绕试题定找,细化知识要点,然后对应试题设问,吻合的保留,不吻合的,舍弃。试题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试题难度一般。‎ 三、简答题 ‎30.联系客观性原理内容方法论?‎ ‎【答案】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解析】‎ ‎【分析】‎ 本题以联系客观性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从《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联系客观性原理内容方法论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再现、整合与概括能力。‎ ‎【详解】本题要求考生概括联系客观性原理内容方法论。知识的考查具体而明确,属于微观层面的考查。考生根据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分原理世界观、原理方法论两个层面直接作答即可。‎ ‎【点睛】本题属于简答题,考查考生精准解题的能力,这需要考生熟练记忆基础知识。联系客观性原理内容方法论是常考考点,考生要给予足够重视。试题难度不大。‎ ‎31.量变与质变原理内容方法论。‎ ‎【答案】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返,不断前进。‎ 方法论: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反对两个极端:急于求成和优柔寡断。‎ ‎【解析】‎ ‎【分析】‎ 本题以量变与质变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从《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量变与质变原理内容方法论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再现、整合能力。‎ ‎【详解】本题要求考生概括量变与质变原理内容方法论。知识的考查具体而明确,属于微观层面的考查。考生根据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分原理世界观、原理方法论两个层面直接作答即可。‎ ‎【点睛】本题属于简答题,考查考生精准解题的能力,这需要考生熟练记忆基础知识。量变与质变原理内容方法论是常考考点,考生要给予足够重视。试题难度不大。‎ ‎32.整体部分原理方法论?‎ ‎【答案】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整体是指事物的全局,是事物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指事物的局部,是事物发展的某个阶段。两者相互区别:①整体和部分的地位和作用不同。整体统率部分,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②整体和部分的功能不同。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 两者相互联系:①整体和部分不可分割。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②整体和部分相互影响。整体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整体和部分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从《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整体部分原理方法论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再现、整合能力。‎ ‎【详解】本题要求考生概括整体部分原理方法论。知识的考查具体而明确,属于微观层面的考查。考生根据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分原理世界观、原理方法论两个层面直接作答即可。‎ ‎【点睛】本题属于简答题,考查考生精准解题的能力,这需要考生熟练记忆基础知识。整体部分原理方法论,是常考考点,考生要给予足够重视。试题难度不大。‎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