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2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学年高中政治 第四单元第十课 1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第十课 新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经济建设 学案1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 学习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了解近五年来的历史性变革。2.通过合作探究,理解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3.通过合作探究,理解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两个发展阶段。 一、历史性变革 1.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党和国家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端正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方式,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 请思考: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党和国家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端正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方式,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 2.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党和国家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大批发展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 3.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党和国家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党全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明显改变。 试判断: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说明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我国发展的中心。( ) 提示 F。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没有变。 12 二、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 1.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2.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3.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4.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我们一定要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 三、开启新征程 1.两个一百年目标 (1)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 请思考:如何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提示 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深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2)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两个发展阶段 (1)第一个阶段,从二O二O年到二O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2)第二个阶段,从二O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12 探究点一 历史性变革 2012年到2017年的五年间, 我国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年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1%。占世界经济比重从11.4%提高到15%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城镇新增就业6 600万人以上。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消费贡献率从54.9%提高到58.8%。服务业比重从45.3%上升到51.6%。城镇化率从52.6%提高到58.5%。高速铁路运营里程从9 000公里增加到2.5万公里、占世界三分之二,高速公路里程从9.6万公里增加到13.6万公里。人民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居民收入年均增长7.4%,超过经济增速,形成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体。贫困人口减少6 800多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3.1%。出境旅游人次从8 300万增加到1.3亿。 (1)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 (2)请分析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答案 (1)①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②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③人民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 (2)①党和国家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端正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方式,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城镇化率不断提升,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②党和国家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大批发展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确立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这意味着不仅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而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诸领域、各方面与全过程都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必然要求,更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鲜明表达,是不断丰富与发展着的中国共产党人民观在新时代的理论集成创新。 例1 五年来,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下列属于经济结构的是( ) ①产业结构 ②国际机构 ③城乡结构 ④地区结构 12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 ②不属于经济结构。 探究点二 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 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巨大成就,人民的获得感不断增强,但是看病难、看病贵、择校难、上学贵、养老难、养老贵等问题,仍然是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人民群众对美好环境和生态产品的需要日益增长,与生态环境总体不佳的矛盾仍很突出。发展不足、潜力释放不够、发展中还有很多短板,发展水平特别是人均水平同世界先进国家还有不小距离。所有这些都制约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1)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2)制约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有哪些具体表现? 答案 (1)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2)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是制约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因素。不平衡的主要表现有:地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收入分配不平衡、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经济与生态发展不平衡等。不充分:主要指发展不足、潜力释放不够、发展中还有很多短板,发展水平特别是人均水平同世界先进国家还有不小距离。 全面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1)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2)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3)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4)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例2 十九大报告强调,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________,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 12 A.不平衡 B.不充分 C.落后的社会生产 D.不平衡不充分 答案 D 解析 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们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当前我国脱贫攻坚形势依然严峻。截至2017年底,全国仍有6 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十三五”期间脱贫攻坚的目标是,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农村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同时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最艰巨的任务是脱贫攻坚,这是一个最大的短板,也是一个标志性指标。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就必须( ) ①反对粗放式扶贫 ②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 ③实施精准扶贫,瞄准扶贫对象,进行重点施策 ④发挥市场在配置扶贫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 市场调节具有局限性,④不选。 2.一年来,四川省扶贫办积极开展工作,扶贫开发取得新成效。全省金融企业参与扶贫开发,向贫困户发放贷款3.5亿元,促进贫困户户均增收1 238元。此外,该省还通过开展招商引资促进脱贫,推进金融资本放大脱贫效应。这启示我们“向贫困宣战”( ) A.要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作用 B.企业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增加就业量 C.要进一步加大扶贫力度扩大民生支出 D.贫困地区要增强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 答案 A 12 解析 材料中“全省金融企业参与扶贫开发,向贫困户发放贷款3.5亿元”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是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四川省扶贫办积极开展工作,扶贫开发取得新成效”体现了政府的引导作用,选A。本题中企业扶贫并不是承担社会责任的表现,依然以营利为目的;C、D不符合题意。 3.10月17日是我国的“扶贫日”。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6亿多人口的脱贫,为人类减贫事业作出重大贡献。但是按照世界银行每天生活费1.25美元的标准,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大约还有2亿多。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在对扶贫开发工作作出的批示中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贫困地区。全党全社会要继续共同努力,形成扶贫开发工作强大合力。 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我们做好减贫事业、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答案 (1)必要性:①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②当前我国农村贫困人口还比较多,实现减贫目标任重道远。 (2)现实意义:①做好减贫事业、实现共同富裕,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②有利于扩大内需,从而拉动经济增长。③有利于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④有利于尽快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2012年到2017年的五年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表现在( ) ①消费贡献率从54.9%提高到58.8% ②年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1% ③服务业比重从45.3%上升到51.6% ④城镇化率从52.6%提高到58.5%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B 解析 ②不是协调发展的表现。 2.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具体表现有( ) ①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 ②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 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④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B 解析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②不选。 3.2018年“两会”期间,关于小康话题的关注度依然比较高。下列对人们关注的“小康”认识正确的是( ) ①我国目前人民生活达到全面小康水平 ②小康社会建设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建国100周年的奋斗目标 ④本世纪头20年我们将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 12 答案 B 解析 本世纪头20年,我们要集中力量,建成全面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④说法正确,①③说法错误。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与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一样,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②说法正确。故选B。 4.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物质资源消耗少、知识技术密集、综合效益好的产业。中央提出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为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中央之所以重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是因为该产业( ) ①有利于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②投资少,见效快,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 ③能源消耗低,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④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利于扩大就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从含义可以看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物质资源消耗少,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降低资源消耗,①③符合题意。故答案选B。 5.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意味着( ) ①我国的基本国情已发生变化 ②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③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④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C 解析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变化,但是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也没有变。 一、判断题(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填T,错误的填F) 1.我国的总体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 ) 答案 T。 2.实现居民收入倍增,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 答案 T。 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将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 答案 F。 二、选择题 4.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这主要得益于( ) 12 ①党和国家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②全党全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 ③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明显改变 ④全国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 A 解析 ③④不是原因。 5.我国树立并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下列措施有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 ) ①优化能源结构 ②重拳整治大气污染 ③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 ④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修复工程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D 解析 ③与态文明建设没有直接关系。 6.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时,我国城乡居民人均纯收入将达到3.82万元和1.18万元左右。实现这一目标( ) ①必须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②有利于提高社会总体消费水平 ③要求政府主导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④将普遍提高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我国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政府加强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但不是政府主导,排除③。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在家庭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例。一般地说,恩格尔系数越大,意味着食品支出在家庭总支出中所占比重越大,必然影响其他消费,影响发展和享受资料消费的增加,限制消费层次、消费质量,导致消费结构单一,消费水平低;恩格尔系数越小,通常表明人们消费结构越完善,越优越,人们的消费水平越高,④错误;①②正确且符合题意,故选A。 7.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________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 A.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B.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C.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D.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答案 C 12 解析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来中华大地日新月异的变化,党的十八大根据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提出从“全面建设小康”到“全面建成小康”。这一字之变折射出( ) ①小康社会的建设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②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更加明确且要求更严格 ③党和国家对未来的科学发展更加充满信心 ④实现全面小康需要我们进行长期的艰苦奋斗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表明我国对小康社会的认识进一步加深,这个目标更明确,也表明了党和国家对未来的科学发展充满信心,②③符合题意。①④说法正确,但与题意无关。故答案选C。 9.“十三五”规划《建议》指出,要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因人因地施策,提高扶贫实效,加强分类扶持贫困家庭,对有劳动能力的支持发展特色产业和转移就业,对生态特别重要和脆弱的实行生态扶贫。这样做是为了( ) ①改善人民生活,实现共同富裕 ②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③扩大就业,解决人民的就业问题 ④促进资源节约,淘汰过剩产能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实施精准扶贫和脱贫政策是为了促进贫困人口脱贫,提高其收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①②正确;扶贫脱贫的目的不是解决就业问题,相反,解决贫困人口的就业问题是为了脱贫,③错误;这样做不是为了淘汰过剩产能,④错误。故选B。 10.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里的“全面建成”是强调( ) ①全面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 ②各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平衡发展,同步发展 ③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④使国内市场总体规模成为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答案 D 解析 全面建成是指五位一体各方面全面发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由此可见①③符合题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是一个不平衡的发展过程,②说法错误。④没有揭示出“全面建成”的内涵,与题意无关。故选D。 11.下图告诉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12 ①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重大进展 ②要使经济发展更加平衡、协调和可持续 ③必须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增长 ④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实现全面小康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②④ 答案 B 解析 上图揭示了经济发展要注意速度、质量和效益的统一,发展方式上要促进出口、消费和投资相协调,①②正确且符合题意。③与当前我国的人口政策不符,排除。④与题意无关。故答案选B。 12.贫困经济学有一个规律:今天的收入差距+今天的人力资本差距=明天的收入差距(注:人力资本指劳动者通过教育、培训、保健等方面的投资而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据统计,未来20年我国新增劳动力的1/3将来自贫困地区。为缩小今后的收入差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当前需采取的措施有( ) ①坚持并完善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 ②消除一切影响就业的不利障碍 ③继续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 ④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涌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意要求,为缩小今后的收入差距,当前需采取的措施有继续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提高贫困地区劳动者的科学文化水平。同时,要坚持并完善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注重公平。①③符合题意;②不符合实际;④不利于缩小收入差距;正确选项为B。 13.李克强总理指出,支持西部地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收益率与东部地区相比虽然相对偏低,但“政府必须要做这样的事情”。我国政府“必须要做这样的事情”的原因是( ) 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落下西部地区 ②支持落后地区发展是政府的中心工作 ③财政应发挥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④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不同地区同步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政府财政加大对偏远地区的基础设施的投资,是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的要求,同时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故①③正确;②错误,政府的中心工作是经济建设;④错在“同步发展”,这是对共同富裕的错误理解。故选B。 14.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小康像“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正向我们驶来。由此可知,到2020年时我国( ) 12 ①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 ②实现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③人民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 ④小康社会发展局面还是很不平衡的 A.③④ B.②③ C.①② D.①③ 答案 D 解析 由题干信息可知,到2020年时,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之时,我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由此可知①③正确且符合题意。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是总体小康就已经实现的目标,全面小康是发展更加平衡的小康,②④观点错误。故答案选D。 15.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努力,我们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使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贫。我国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这一成就( ) ①使我国收入分配悬殊的问题得以解决 ②向世界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③完全是依靠发挥国有经济作用获得的 ④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 D 解析 我们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这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向世界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②④符合题意;这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但不是收入分配悬殊的问题得以解决,①是错误的;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③是错误的;故选D。 三、综合题 1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国总体上是一个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国家。严重的生态破坏使得资源环境恐怕完全承载不了经济发展。当代中国,必须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要着力在“增绿”“护蓝”上下功夫,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要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着力推进重点流域和区域水污染防治,着力推进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大气污染治理,还社会一个“青山绿水”。 M地属于山陵地区,有百座荒山少长草木。十多年前砍伐槐树林,垦殖变林造就了近千亩农田;对于淤积干旱的湖河,填湖填河种植旱稻,致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农业生产受灾害侵害不断。2017年1月,该地政府提出了搞好生态环境,建设“青山绿水”的政策要求。 (1)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加强生态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12 (2)运用经济生活知识,依据M地存在的问题,为该地政府落实“青山绿水”提供两条合理化建议。 答案 (1)资源和环境是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载体和物质基础,加强生态建设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维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 (2)植树造林,绿化荒山;退耕还林,保障种树面积;退耕还湖还河,搞好湖底、河底的清淤工作。 17.材料一 某职工用漫画《他敢剪吗?》,描述所在企业存在的某种现象。 注:近几年来,该企业的产值年均增长11%左右,企业利润年均增长20%。与此同时,职工工资增长缓慢,年均仅增长5%。 材料二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之际,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按照既定目标,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要比2010年翻一番。实现“两个翻番”既有数量要求,更有质量要求。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是本世纪前20年中国人民的“共同梦想”。这一梦想的实现对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知识,你认为“他”敢剪吗? (2)结合材料二,说明实现“共同梦想”的经济意义。 答案 (1)效率与公平是对立统一的,但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两者具有一致性。效率是实现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因此,他不敢剪。 (2)①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满足人民需求,提高人民生活水平。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实现这一梦想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构建和谐社会。③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与发展。 12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