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2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甘肃省临夏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甘肃省临夏中学高二(下)第一次月考政治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48.0分) 1. 《山居秋暝》中作者以“竹喧”、“莲动”衬“空山”之静,勾画出一幅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这一创作技巧蕴涵的哲理是( ) A. 只见统一,不见对立 B. 只见对立,不见统一 C.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D. 善于抓住事物发展中的主要矛盾 【答案】C 【解析】AB说法错误,题中作者创作技巧体现了坚持矛盾的对立统一,而不是把对立和统一分离。 C符合题意,作者以“竹喧”、“莲动”衬“空山”之静,这体现了作者善于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看到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D不合题意,材料中作者的创作绩效未体现抓事物发展的主要矛盾。 故选:C。 本题考查: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①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统一属性是同一性,两者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②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前进和发展。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③因此我们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看到对立,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本题难度适中,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需要首先明确题干的中心思想,将题干主旨与教材的知识点相结合,围绕题干主旨进行选择即可。 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引领中国经济适应新常态的重大举措。在此过程中,绝不能将供给侧改革与扩大需求分离开来。没有需求,供给就无从实现,新的需求可以催生新的供给;没有供给,需求就无法满足,新的供给可以创造新的需求。这表明( ) ①供给与需求是相互依赖的 ②供给与需求是相互排斥的 ③供给与需求是相互贯通的 ④供给与需求是相互独立的。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B 【解析】①③正确且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需求,供给就无从实现,新的需求可以催生新的供给;没有供给,需求就无法满足,新的供给可以创造新的需求”说明供给和需求是相互依赖、相互贯通的,①③当选; ②④不符合题意,上述材料不表明供给与需求相互排斥、相互独立,所以不选②④。 故选:B。 本题考查:矛盾的基本属性。 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供给和需求是同一矛盾的两个方面,材料体现了矛盾双方的同一性。 本题着重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生要在提取材料中有效信息的基础上,排除无关选项,准确作答。 1. 一首名为《存在》的流行歌曲唱道:多少人走着却困在原地;多少人活着却如同死去;多少人爱着却好似分离;多少人笑着却满含泪滴……对歌词的正确理解是( ) A.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 矛盾的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 C. 矛盾双方相互融合,趋向一致 D. 矛盾具有普遍性 【答案】D 【解析】A与题意不符,题意主旨不体现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说法错误,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C错误,矛盾双方不会趋向一致; D符合题意,本题说明一切事物都存在矛盾,强调矛盾双方的斗争性。 故选:D。 本题考查: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要求:①要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②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本题考查了哲学中的哲理对应题,主要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解题的关键是,一要分析成语、谚语、古诗词、名人名言等的含义,二先选出最明显的选项,再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或无关的选项。 2. 民间俗语寓意深远、代代相传,凝聚着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看菜吃饭,量体裁衣”这两句话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 ①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矛盾 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③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①不合题意,矛盾的两个方面是针对同一矛盾讲的,“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反映出的是针对不同的矛盾应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并没有体现矛盾的普遍性。 ②④符合题意,应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从而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认识矛盾的重要前提,离开对具体矛盾的分析就不能正确解决矛盾,“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看菜吃饭,量体裁衣”体现了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③不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没有体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故选:C。 本题考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①依据:矛盾特殊性原理。 ②含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和活的灵魂。 ③意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解答诗词名言(成语俗语)类选择题,要注意学科间的知识渗透,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具体方法如下:要透过现象把握本质。解答时,考生需综合提炼题干俗语体现的哲理,这是解题的关键。 1. 当前,我国进入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要在世界科技革命中抢占制高点,破解资源环境等约束,新旧动能转换,关键是要做强科技这个第一生产力,用好创新这把“金钥匙”,实现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促进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这反映了( ) ①事物的性质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 ②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③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事物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要抓住主流 ④要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D 【解析】①③不合题意,题意主旨强调的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而不是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②④符合题意,依据题意,“破解资源环境等约束,新旧动能转换,关键是要做强科技这个第一生产力,用好创新这把'金钥匙'“这反映了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起决定作用,要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故选:D。 本题考查: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1)含义:主要矛盾是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是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2)关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着重把握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 正确区别“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与“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是解题必备知识。该题主要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解题的关键: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的选项。 2. 下列说法中,正确反映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的是( ) A.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B.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C. 牵牛要牵牛鼻子 D.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答案】D 【解析】A不合题意,“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体现的是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 B不合题意,“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体现的是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不合题意,“牵牛要牵牛鼻子”体现的是要抓住主要矛盾; D符合题意,“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体现的是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评价人要一分为二,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故选:D。 本题考查: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1)含义:在每一矛盾的两个方面中,必有一方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而另一方则处于被支配地位。前者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后者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2)对事物性质的影响: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3)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该题属于哲理对应题,用名人名言,古诗词、成语、典故为命题背景,既考查学生的人文功底,又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解题的关键: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的选项。平时要多收集古诗、谚语等并理解其蕴含的哲理。 1.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我们要铭记一切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做出贡献的英雄们,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前进的强大力量。这是因为( ) ①英雄代表人民群众书写和创造了社会历史 ②英雄精神决定一个人的人生道路和生活方式 ③崇尚英雄有助于我们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 ④学习英雄有利于我们在砥砺自我中创造价值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①说法错误,英雄在创造历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英雄也是人民群众的一员,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②说法错误,英雄精神影响人生道路,但不起决定作用; ③符合题意,材料中“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这说明英雄对民族、国家的重要性,崇尚英雄有助于我们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④符合题意,“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前进的强大力量”说明学习英雄有利于我们在砥砺自我中创造价值; 故选:D。 本题考查:实现人生价值 (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①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②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③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的选项。 2. 针对要用“幸福指数”取代GDP统计的说法,国家统计局有关负责人强调,只有GDP,可能不一定幸福;但如果没有GDP,一定不会幸福。我们需要的是超越GDP,而不是抛弃GDP.这一观点表明( ) ①辩证的否定对事物否定的理解中也包含着肯定的理解 ②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彻底代替旧事物 ③改革创新应该是对现存事物的“扬弃” ④事物的发展的状态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①③符合题意,我们需要的是超越GDP,而不是抛弃GDP.这一观点表明辩证的否定对事物否定的理解中也包含着肯定的理解,改革创新应该是对现存事物的“扬弃”; ②说法错误,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但不是彻底代替旧事物,而是要保留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 ④说法错误,事物的发展的状态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故选:B。 本题考查:辩证否定观原理 ①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②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辩证的否定体现了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质变,没有否定,就没有质变,也就没有事物的前进和发展。 ③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辩证的否定不是新事物对旧事物全盘抛弃,而是要吸收并继承旧事物中的合理的、有价值的因素,这就体现了新、旧事物之间的联系。 ④辩证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实质是“扬弃”。 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考生在分析题肢的时候,要结合材料进行思考,注意排除错误选项。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理解和把握,本题难度适中。 1. 南宋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句名言蕴含的哲理是( ) A. 辩证法按其本质来说是革命的批判的创新的 B. 没有疑问的读书就不能取得进步 C. 敢于怀疑就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D. 既肯定又否定是认识事物的源泉 【答案】A 【解析】A符合题意,材料中的观点强调读书时要敢于怀疑,才能上进,是因为辩证法按其本质来说是革命的批判的创新的; B说法错误,“没有疑问的读书就不能取得进步”的说法过于绝对; C说法错误,敢于怀疑有利于推动事物的发展,但事物的发展还需要有其它条件,“敢于怀疑就能推动事物的发展”的说法过于绝对; D说法错误,实践是认识事物的源泉。 故选:A。 本题考查: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1)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2)方法论要求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树立创新意识。 ①要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 ②要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本题考查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考生对材料中的观点能准确把握其主旨,并与所学知识相结合,需要考生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要善于运用排除法去除说法错误的选项。 2. 一个国家只有依靠科技创新,才能抢占新一轮经济增长制高点,经济社会发展才会呈现出勃勃生机和无限活力。这表明( ) A. 创新使得人类思维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更新 B.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C. 创新离不开革命批判精神 D. 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答案】D 【解析】AB不合题意,材料不能表明创新使得人类思维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更新、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C不合题意,材料并没有强调创新离不开革命批判精神; D 符合题意,一个国家只有依靠科技创新,才能抢占新一轮经济增长制高点,经济社会发展才会呈现出勃勃生机和无限活力。这表明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故选:D。 本题考查:创新的社会作用 ①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每一进步都是通过创新实现的。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人类社会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促进了生产技术的进步,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开辟了更广阔的劳动对象,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创新促进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多方面的创新。 ③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生在分析题肢的时候,要结合材料进行思考,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不符合题意的均可以排除。 1. 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土地改革实现了中国农民梦寐以求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这是中国自土地私有制建立以来所进行的一次规模最大、分配最彻底的平均地权运动,是解放农业生产力的伟大变革。土地改革之所以能成为伟大变革,是因为( ) A. 体制创新有利于促进生产技术的更新 B.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C. 体制创新会促进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深刻变革 D. 实践创新会推动人们思维水平的提高 【答案】C 【解析】A不合题意,材料不涉及生产技术的更新; B不合题意,材料不能表明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C符合题意,土地改革之所以能成为伟大变革,是因为体制创新会促进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深刻变革; D不合题意,材料不涉及实践创新会推动人们思维水平的提高。 故选:C。 本题考查:创新的社会作用 ①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每一进步都是通过创新实现的。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人类社会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促进了生产技术的进步,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开辟了更广阔的劳动对象,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创新促进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多方面的创新。 ③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生在分析题肢的时候,要结合材料进行思考,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不符合题意的均可以排除。 2. “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创新盐碱地改良技术,经过不懈努力,到2017年秋季,其研发的第一茬海水稻在青岛喜获丰收,这意味着我国3500万亩沿海滩涂将“荒滩变良田”。据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海水稻种植技术的创新,推动水稻种植业的发展 ②水稻种植技术的改造,将会带来水稻产量的增加 ③技术的创新改变水稻的属性,使其适应海水环境的生长 ④“荒滩变良田”说明滩涂的价值取决于其自身属性和人的需要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①符合题意,袁隆平创新盐碱地改良技术使得海水稻实验成功,说明海水稻种植技术的创新,推动水稻种植业的发展; ②不合题意,材料并没有表明水稻种植技术的改造,将会带来水稻产量的增加; ③说法错误,水稻的属性是其固有的,所以技术的创新没有改变水稻的属性。 ④符合题意,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积极功能和属性。“荒滩变良田”说明滩涂的价值取决于其自身属性和人的需要。 故选:B。 本题考查:创新的社会作用,价值和价值观 (1)创新的社会作用: ①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②创新的作用:从经济角度看,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政治角度看,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从文化角度看,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2)价值: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本题为理解型选择题,可以采用释理法解题,就是依据材料提供的事例,对接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点,题干与题肢之间体现的事理相一致的就选。要特别注意挖掘材料中隐含的意思,对材料进行完整、准确的理解。本题难度适中。解答时注意排除错误选项和无关选项。 1. 今天,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变革的时代,每个人都在思考。2014年《国家人文历史》杂志曾刊登过一组百年来中国人表情的老照片:清末的麻木和沮丧,民国的希冀和迷茫,新中国的亢奋和激昂,改革时代的自信和飞扬……哲人说:“世间一切,尽在脸上。”对此,正确的理解是( ) ①不同时代的国人表情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②反映时代客观要求的观念可以支配社会实践的发展 ③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时代观念的变化发展 ④国人表情的变化是社会意识反作用的集中体现。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答案】A 【解析】①符合题意,不同时代的国人表情不同,是因为所处时代的社会存在不同,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②说法错误,反映时代客观要求的观念可以影响社会实践的发展,但不决定,说”决定“是历史唯心主义; ③符合题意,清末的麻木和沮丧,民国的希冀和迷茫,新中国的亢奋和激昂,改革时代的自信和飞扬…这些时代观念的变化是时代变革的体现,说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时代观念的变化发展; ④不合题意,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体现,国人表情的变化是社会存在的集中体现,没有涉及到社会意识的反作用。 故选:A。 本题考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管什么样的社会意识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2)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 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考生在分析题肢的时候,要结合材料进行思考,排除题肢中和材料无关以及本身说法错误的,剩下的就是正确的选项了。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理解和把握,本题难度适中。 1. “民生厚(生厚:生活富裕)而德正”,“仓廪实(仓廪:仓库)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古人的这些话揭示了一个道理( ) A. 社会的生产关系就是社会的道德关系 B. 物质资料的生产包括物质产品生产和精神产品生产 C.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D. 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必然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 【答案】C 【解析】A说法错误,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关系,生产关系并不是道德关系; B说法错误,物质资料的生产不包括精神产品的生产; C符合题意,材料中古人的话表明物质资料的生产对于个人及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这揭示了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D说法错误,“必然”一词说法过于绝对; 故选:C。 本题考查:社会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的选项。 2. 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必须要坚持和完善科技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其依据在于( ) A. 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 上层建筑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 C. 生产关系能够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D. 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 【答案】D 【解析】A不合题意,该项表述正确,但是从辩证法角度作答,与题干的“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的规定不符,故不选; B不合题意,“坚持和完善科技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属于生产关系范畴,而不是上层建筑范畴,故不选; C错误,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时才能够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D符合题意,依据题意,必须要坚持和完善科技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其依据在于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 故选:D。 本题考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该题属于依据类选择题,考查学生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的理解和运用,分析材料的哲学依据,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有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解题的关键:哲理与材料对接的吻合性,解题时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或不合题意的选项。 3. 党的十九大召开后,对全面从严治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全力推进监察体制改革,设置国家监察委员会,加强党对反腐败统一领导等,这些制度化、法治化的改革成果,有利于实现党内监督与人民监督的有机结合。该项改革的哲学依据是( ) 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②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都是靠改革来实现的 ③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 ④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①不合题意,监察体制改革属于上层建筑的改革,不是生产关系; ②说法错误,“都是靠改革来实现的”的说法过于绝对,在阶级社会,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是通过阶级斗争来实现的; ③符合题意,之所以要推进监察体制改革,是因为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 ④符合题意,“党的十九大召开后,对全面从严治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因为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故选:D。 本题考查: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①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②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哲学题解题时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关键词句,并和所学哲理知识对应起来,要学会善于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或错误的选项。 1.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会议、调研等多种场合谈及“改革”,他说,“改革是最大的红利其目的是让广大人民受益”“改革贵在行动”“中央政府改革是上篇,地方政府改革是下篇”。下列选项中对于改革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 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需要 B. 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C. 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改变现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D.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答案】C 【解析】该题是一道逆向选择题,要求选择下列选项中对于改革的认识不正确的是,因此: ABD不合题意,这三项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规定要求; C符合题意,该项表述错误,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而不是改变现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故选:C。 本题考查: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和目的 ①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②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③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本题是逆向选择题,主要考查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和目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的关键是准确解读题干材料,抓住关键字眼“不正确”,对应选项进行判断选择即可。 1. 受益于传统年画、灶画、剪纸、刺绣的濡染,浙江秀洲农民开始拿起了画笔。20多年来,秀洲的农民画作有800多幅入选全国各种展览,获奖200多幅次,140多幅被中国美术馆、中央美院等单位和国际友人收藏,200多幅在《美术》、《艺术世界》等国内20多家报刊、杂志上发表。这表明( ) A. 人民群众创造的精神财富来源于传统文化艺术 B. 人民群众可以直接创造丰硕的精神财富 C. 人民群众具有的无限创造力是精神财富的源泉 D. 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物质基础 【答案】B 【解析】A、C错误,人民群众创造的精神财富来源于社会实践,而不是来源于传统文化艺术和无限创造力; B符合题意,题中“秀洲的农民画作有800多幅入选全国各种展览……”,体现了人民群众可以直接创造丰硕的精神财富; D错误,人民群众的实践是创造精神财富的源泉,而不是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物质基础; 故选:B。 本题考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原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方法论: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①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②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关键词句,并和所学哲理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的选项。 2. 对如图漫画的哲学解读正确的是( ) ①价值观不同,人生道路就不同 ②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③实现人生价值必然要经历曲折的过程 ④成功的人生需要从错误的选择中汲取营养。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D 【解析】①错误,价值观不同,人生道路未必不同; ②④正确,漫画强调了在错误面前应吸取经验教训,这也是一种进步,这体现了矛盾双方可相互转化,说明要从错误中汲取营养; ③错误,“实现人生价值必然要经历曲折的过程”说法绝对。 故选:D。 本题考查: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 ①矛盾双方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结、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即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条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矛盾双方相互渗透以及相互转化的趋势。 ②矛盾双方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 ③同一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双方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 ④这一原理要求我们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本题主要是考生对漫画的解读和获取信息,以及调动运用知识分析漫画。试题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一是对教材基础知识的把握,二是对漫画信息的准确解读。学生需细审漫画的表头、所附文字等,准确把握漫画的整体意思,同时注意知识点的衔接,才能准确作答。 1. “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经常上网看看,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讲话要求我们的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 ) ①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努力为人民服务 ②坚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③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努力实现人生价值 ④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观点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①②符合题意,依据题意,“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经常上网看看,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这要求我们的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努力为人民服务;坚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③不合题意,材料主旨不涉及如何实现人生价值问题; ④错误,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观点; 故选:A。 本题考查: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2)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3)意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材料分析型选择题是高考中常见的一种题型,即以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事物、新现象为背景而设置的材料,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1. 2019年2月18日,“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评选”结果揭晓。今年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是钟扬、杜富国、吕保民、马旭、刘传健、其美多吉、王继才和王仕花、张渠伟、张玉滚及程开甲。凭借其对社会的突出贡献,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这体现了( ) ①个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是对等的 ②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与贡献 ③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 ④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实现对自我的满足 A. ②③ B. ①②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①错误,在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中,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首要的、第一位的; ②③符合题意,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凭借其对社会的突出贡献,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这体现了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与贡献,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 ④错误,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故选:A。 本题考查:实现人生价值 ①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 ②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集体和他人的关系,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 ③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有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要全面提高个人素质;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④要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本题考查实现人生价值的知识,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应用知识能力,难度一般。我们做每一道政治选择题都是运用已有的知识,对题干提供的材料、信息进行分析、甄别、遴选,平时要注意夯实基础,培养能力。 2. 《弟子规》中说“首孝悌”,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新的历史时期,孝亲意识衍生出忠诚精神,把对家庭的爱上升为对民族、对国家的爱。从唯物史观角度看,“孝”的变迁说明( ) A. 价值观作为一种理想追求,决定人类社会的前途和命运 B.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特征 C. 同一事物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各有其特点 D. 有价值的人生不应考虑个人利益 【答案】B 【解析】A说法错误,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但不是决定作用。 B符合题意,不同时期“孝”的内涵有所不同,“孝”的变迁说明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特征。 C不合题意,该选项是从辩证法角度分析的,题目要求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分析。 D说法错误,该选项把人生价值与个人正当利益对立起来是错误的。 故选:B。 本题考查: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 随着时空的推移和条件的改变,一定事物的价以及人们关于它的价值观念也会发生变化。因此,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这就是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特征。 本题以“孝”文化的变迁为背景,考查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应用知识能力,难度一般。我们做每一道政治选择题都是运用已有的知识,对题干提供的材料、信息进行分析、甄别、遴选,平时要注意积累知识、提高能力。 1. 富人说:有闲就是幸福。盲人说:能看见就是幸福。乞丐说:有饭吃就是幸福。病人说:能够活着就是幸福。小时候,幸福是一件东西,拥有了就是幸福;长大后,幸福是一个目标,达到了就是幸福;成熟后,发现幸福原来是一种心态,领悟到了就幸福!由此可见( ) ①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往往因人而异 ②人们的价值判断是在价值选择的基础上作出的 ③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随着时空推移和条件改变而不同 ④我们在不同立场上作出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无对错之分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①符合题意,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即不同的人的价值判断是不同的,材料中关于幸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就体现了这一点。 ②说法错误,人们的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上作出的。 ③符合题意,“小时候,幸福是一件东西,拥有了就是幸福;长大后,幸福是一个目标,达到了就是幸福;成熟后,发现幸福原来是一种心态,领悟到了就幸福”,体现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随着时空推移和条件改变而不同。 ④说法错误,我们在不同立场上作出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故选:A。 本题考查: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特点: (1)人们的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具有社会历史性特征。 (2)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主体差异性 ①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不同; ②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会不同; ③人们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就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就会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需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对基础知识的准确把握排除法去除观点本身错误的选项。 2. 某90后女生,凭着自己的茶叶知识以及万元资本,借助大陆、互联网和大众创业的热潮,用短短10 个月的时间在北京创立了估值达千万的山茗公司,被誉为大众创业的典范。这启示我们( ) ①实现人生价值关键在于客观机遇 ②实现人生价值要充分利用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 ③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④扎实的专业知识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②③ 【答案】D 【解析】①表述错误,客观机遇有利于人生价值的实现,但实现人生价值的关键并不在于客观机遇。 ②③符合题意,某90后女生,凭着自己的茶叶知识以及万元资本,借助大陆、互联网和大众创业的热潮,用短短10个月的时间在北京创立了估值达千万的山茗公司,被誉为大众创业的典范。这启示我们实现人生价值要充分利用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④表述错误,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 故选:D。 本题考查:实现人生价值 ①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 ②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集体和他人的关系,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 ③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有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要全面提高个人素质;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④要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本题考查实现人生价值的知识,解答本题最快的方法为排误法,即排除题肢本身说法错误的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这样既节省了答题时间,又提高了正答率。本题难度不大。 二、论述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3.0分) 1. 敦煌莫高窟多年来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和可持续旅游发展方面做了积极探索,开展国际合作抢救珍贵文化遗产,并实施游客承载量控制,取得的成果和经验得到了国际高度认可,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实践最佳案例。敦煌莫高窟的保护与旅游发展模式应在“一带一路”沿线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方面进一步发挥示范引导作用。 结合材料,运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理,说明“一带一路”建设如何借鉴敦煌莫高窟的保护与旅游发展模式。 【答案】①矛盾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敦煌莫高窟经验具有文化遗产和旅游发展方面的普遍性,寓于“一带一路”建设的特殊性之中,并通过它表现出来。 ②矛盾特殊性也离不开矛盾的普遍性,作为普遍性的敦煌莫高窟经验,在抢救珍贵文化遗产、控制游客承载量等方面,可以为“一带一路”建设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 ③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联结,不可分割,要求我们坚持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因此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既要学习借鉴敦煌莫高窟经验,又结合自己的特点,实现创新和发展。 【解析】 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理,说明“一带一路”建设如何借鉴敦煌莫高窟的保护与旅游发展模式,属于分析说明类试题,限定的知识是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学生要准确表述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并能结合“一带一路”建设与“敦煌莫高窟经验”的关系加以分析。材料中“敦煌莫高窟的保护与旅游发展模式应在“一带一路”沿线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方面进一步发挥示范引导作用”,这说明“一带一路”建设与“敦煌莫高窟经验”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敦煌莫高窟经验具有文化遗产和旅游发展方面的普遍性,寓于“一带一路”建设的特殊性之中,并通过它表现出来;既要发挥矛盾普遍性的指导作用,同时又要立足矛盾特殊性的实际,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既要学习借鉴敦煌莫高窟经验,又结合自己的特点,实现创新和发展。 本题为分析说明类试题,回答分析说明类问题,主要按以下思路进行: 第一步,精析材料,把握主题。这是解题的基础,可有效避免“文不对题”、“答非所问”的现象。 第二步,围绕主题,回归教材。以试题反映出的问题为中心与教材联系,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结合点”。 第三步,紧扣题意,合理作答。通常,我们只要将教材中的基本原理与材料一一对应,用理论分析材料即可。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长期以来,社会对职业教育及一线技术型职业存在偏见,且我国的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很大。为适应技术进步、生产方式变革以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G省作出了进一步激活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活力的重要决策,出台了支持社会力量兴办高等职业教育等多项措施,力争到2020年使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占高等教育比例达50%以上。 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知识,分析G省作出进一步激活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活力这一决策的正确性。 【答案】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激活高职教育办学活力是G省基于高职教育的重要性及现状作出的决策;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G省作出这一决策适应了技术进步、生产方式变革以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G省这一决策有利于转变社会对职业教育和技术型职业的偏见,优化教育结构,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解析】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知识,分析G省作出进一步激活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活力这一决策的正确性。知识范围限定明确: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知识,学生可以结合材料进行分析。根据材料“为适应技术进步、生产方式变革以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G省作出了进一步激活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活力的重要决策”可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的角度分析作答;根据材料“出台了支持社会力量兴办高等职业教育等多项措施,力争到2020年使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占高等教育比例达50%以上。”可从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的角度分析作答。 本题为原因类试题,解答原因类试题一般做到“两审读,一发散,一结合”。所谓“两审读”,第一是审读主干材料,依据主干材料抽取主体信息和主旨信息;第二是审读设问,通过设问明确指示的指向范围,或者主体指向。“一发散”就是依据设问或者主干信息,明确问题核心,以问题核心为中心,发散相关有效知识点。“一结合”,结合发散指向与设问核心,正确作答 2.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突出重点,对准焦距,找准穴位,击中要害,推出一批能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何谓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从两会前夕媒体推出的各类调查中,可以获得直观感受-- 收入分配、反腐倡廉、社会保障、医疗改革、教育公平等成为热点话题,“获得感”所追问的,有切身利益的保障,也有公平正义的实现,有环境质量的改善,也有政风社风的净化,一言以敲之,就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所得到的满足感”。 结合材料,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知识,说明全面深化改革要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的原因。 【答案】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坚持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②价值观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要求党和政府要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是党和政府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必由之路的体现。 ③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是党和政府把人民群众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标准和价值选择的体现。 【解析】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知识,说明全面深化改革要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的原因。属于原因类试题,知识范围是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知识,解答时紧扣“全面深化改革要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话题,联系相关信息进行分析,阐释原因。“推出一批能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这是因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坚持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有切身利益的保障,也有公平正义的实现,有环境质量的改善,也有政风社风的净化,一言以敲之,就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所得到的满足感'”这是因为价值观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是党和政府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必由之路的体现;是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是党和政府把人民群众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标准和价值选择的体现。 纵观近几年政治高考主观题,原因类试题考查频率相当高,应引起我们的重视。此类试题的主要特点:背景材料与时俱进,彰显时代特色,贴近学生生活和思想实际,体现了思想政治学科的一贯特色;设问角度灵活多变,设问一般以“为何”、“原因”、“依据”、“理由”等关键词为题眼,侧重考查同学们调动和运用知识、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1. 中央提出城市发展要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要结合自己的历史传承、区域文化、时代要求,打造自己的城市精神,城市文脉是一座城市的气质和精神,文物建筑是承载这种气质和精神的物质载体,如果城市文脉断裂,城市的风采、特色和精气也将因此黯淡。 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否定观的相关知识,说明城市发展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历史文脉。 【答案】①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城市发展要推陈出新,凝聚城市的风采、特色和精气神。 ②辩证的否定是联系、发展的环节。城市的发展既要延续文脉,又要结合自己的历史传承、区域文化、时代要求,打造自己的城市发展精神。 ③辩证的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城市发展要保留城市文脉中符合当今社会发展要求的部分,又克服历史文脉中落后的思想观念,打造城市精神。 ④辩证否定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城市发展中要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与时俱进,打造城市精神。 【解析】 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否定观的相关知识,说明城市发展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历史文脉,属于措施类试题。解答本题首先需要明确“辩证否定观”这一答题角度主要包括的具体知识点;其次需要认真分析材料及设问,以从中获取答题所需的相关信息。材料中“保护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要结合自己的历史传承、区域文化、时代要求,打造自己的城市精神”,学生可从辩证否定的含义;辩证的否定是联系、发展的环节;辩证的否定的实质是扬弃;辩证否定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等角度分析,答案呈现时结合材料分析即可。 解答措施类试题一般运用“一审、二定,三落实”的方法。所以“一审”就是要审读设问和材料,明确设问和材料所包含的信息。“二定”在审读的基础上,依据材料信息或者设问信息,明确此题的知识指向和主体指向。“三落实”就是通过对材料和设问的分析,实现从设问到教材知识的落实,明确具体的知识体系。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9.0分) 1. 南极大地的水陆交接处,全是滑溜溜的冰层。企鹅没有可以用来攀爬的前臂,也没有可以飞翔的翅膀,如何从水中上岸?企鹅在将要上岸时,要从海面潜入海中,沉潜到适当的深度,借用水的浮力,迅猛向上,飞出一道弧线,落于陆地之上。 企鹅的沉潜是为了蓄势,看似笨拙,却富有成效。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沉潜绝非沉沦,而是勇敢,智慧,自强。如果我们在困难面前能沉下起来,不被困难吓倒,不被浮华迷惑,自强不息,我们就能成功登陆;反之,总是随波浮沉,或者怨天尤人,注定被命运的风浪所玩弄,直至精疲力竭。 运用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分析上述材料给我们什么启示 结合材料,从“人生价值”角度看,我们应如何在“沉潜”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答案】(1) ①物质决定意识。企鹅特有的自身条件以及南极大地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了企鹅特别的生存方式。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种沉潜将能让企鹅更好的适应南极大地的生活。 (2) ①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②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③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的价值观的指引。 【解析】(1)本题要求运用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分析上述材料给我们什么启示,属于哲学启示类主观题。知识限定明确: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在调动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分析材料,可知企鹅特有的自身条件以及南极大地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了企鹅特别的生存方式,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②这种沉潜将能让企鹅更好的适应南极大地的生活,体现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2)本题要求结合材料,从“人生价值”角度看,我们应如何在“沉潜”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属于措施类主观题。知识范围是人生价值的知识,考查的是人生价值的实现,学生结合材料调动教材知识写出答案即可,主要涉及的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观因素: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的价值观的指引。 (1)解答启示类材料题一般贯彻三个步骤: 第一,依据设问明确或猜测设问知识指向,把握知识指向可以通过设问中关键词,或者设问中所涉及的主体进行定位。 第二,抽取主干有效信息。依据设问知识的确定,审读材料,提取有效的主干信息,明确主干信息的知识指向。 第三,依据主干信息与设问界定,整合知识,组织答案。 (2)本题类型哲学措施类,偏重于如何做,方法论层面,强调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突出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以及对知识的创新运用能力的考查,即对学科思想方法领悟和掌握程度的考查。本题从生活与哲学的角度,我们需要展开知识点,结合材料去说明。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