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2 发布 |
- 37.5 KB |
- 2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辽宁省大连海湾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题
www.ks5u.com 辽宁省大连海湾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共70分) 1.人类最初经历的文明社会是 A. 原始社会 B. 氏族社会 C. 奴隶社会 D. 封建社会 【答案】C 【解析】 【详解】AB错误,从人类三四百万年前出现,一直到距今约四五千年前,长达数百万年是原始社会,社会阶段最为漫长的就是原始社会,也是人类最初经历的社会,原始社会是包括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两个阶段。但这并不是人类最初经历的文明社会。 C正确,奴隶占有制社会是打破了原始社会氏族部落关系的狭隘性,有利于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工的发展,为整个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是人类最初经历的文明社会。 D错误,封建社会的出现比奴隶社会晚。 故选:C。 2.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根本原因是 A. 女子在家庭中的地位衰落 B. 男性的力量超过女性 C. 氏族社会的战争频繁 D. 生产力的不断提高 【答案】D 【解析】 【详解】D正确,ABC错误。随着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男子主要从事犁耕农业和畜牧业,在经济中开始占主导地位。婚姻关系相对固定,人们开始“既知其母,又知其父”。家族长和氏族首领都是男性。男子开始支配社会,父系氏族逐渐取代母系氏族。促使原始社会由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故选:D。 【点睛】氏族社会 1、所属社会:原始社会(人类最初经历的社会类型),原始社会经历了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个时期。 2.、产生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3、包括阶段: (1 )母系氏族公社:由于群婚的缘故,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妇女的采集和家务劳动中举足轻重,在社会生活中占主导地位,财产公有,生产和分配都以集体为基础。 (2)父系氏族公社:男子在经济中开始占主导地位。婚姻关系相对固定,人们开始“既知其母,又知其父”。家族长和氏族首领都是男性,男子开始支配社会。父系社会后期,出现了私有制,阶级也出现了。氏族开始瓦解,人类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国家也随之产生。 3.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起决定作用的是 ①生产力的发展 ②人民群众的推动 ③生产关系的调整 ④土地和劳动力的变化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正确③错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②正确④错误,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土地和劳动力的变化虽然在社会变革中起到推动作用,但并不足以起决定作用。 故选:A。 4.关于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至今的变与不变说法正确的是 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有变化 ②资本主义私有制始终不变 ③资本主义阶级矛盾基本消除 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最终缓和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正确,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出现了几次重要的调整。如19世纪初期的自由资本主义经济制度、19世纪末出现的垄断资本主义和20世纪30年代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②正确,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生产资料私有制始终未变。 ③错误,资本主义阶级矛盾不可调和。 ④错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愈发尖锐。 故选:A。 5.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唯一途径 A. 用垄断代替自由竞争 B. 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代替四人垄断资本主义 C. 用国际垄断代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D. 用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 【答案】D 【解析】 【详解】ABC错误,D正确。马克思认为,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唯一途径是用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 故选:D。 6.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正式诞生的标志是 A. 《资本论》的发表 B.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 C. 十月革命的爆发 D.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答案】D 【解析】 【详解】A错误,《资本论》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B错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 C错误,十月革命的爆发标志着社会主义从理论变成了现实。 D正确,《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正式诞生。 故选:D。 7.科学社会主义体系中最基本的理论是 A. 马克思恩格斯两个必然理论 B. 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C. 生产关系一定要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理论 D. 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是无产阶级 【答案】A 【解析】 【详解】A正确,BCD错误。科学社会主义体系中最基本的理论是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即马克思恩格斯两个必然理论。 故选:A。 8.原始社会共同劳动平均分配没有人剥削人的现象,其根本原因在于 A. 人们没有私有观念 B.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 C. 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 D. 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 【答案】D 【解析】 【详解】D正确,ABC错误。在原始社会,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使人们不得不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在生产中结合平等互助的关系,平均分配劳动产品。是一个没有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现象的平等的社会。 故选:D。 【点睛】原始社会的地位、发展和生产关系 1、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低阶段,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其中绝大部分时间处于旧石器时代,劳动工具主要是打制石器。人类使用旧石器的时间极长,约从二、三百万年前开始,到一万年前结束。 2、距今约一万年前,人类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开始出现,人们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生产者,那些得益于畜牧农耕而使人类实现了定居的地方,大都成为人类文明的摇篮。 9.私有制的产生是历史的一种进步,这一结论的依据在于 A. 私有制催生了剥削现象的产生 B. 私有制使社会产生了贫富分化 C. 私有制直接促进了文字的产生 D. 私有制推动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ABC错误,是否催生剥削、产生贫富分化、促进文字产生并不是判定社会进步与否的标准。 D正确,判定一种社会形态是否是历史的进步,关键看其生产关系能否适应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推动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因而其产生是历史的一种进步。 故选:D。 【点睛】社会进步的主要标准 1、生产关系是否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相适应是衡量社会进步与否的标准。 根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理,一种社会制度的建立或消亡,究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判断的主要标准,就在于这个社会的生产关系是否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相适应。 2、在建设有中国待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面对从来遇到过的所有问题,都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三个有利于”为根本判断标准。 10.常被贴上落后标签儿的封建制生产关系其形成之初却是历史的进步,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 封建制生产关系与较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B. 封建制生产关系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C. 封建制生产关系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 D. 封建制生产关系是在奴隶社会后期出现的 【答案】B 【解析】 【详解】A错误B正确,判定一种社会形态是否是历史的进步,关键看其生产关系能否适应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建制生产关系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且相较于前一社会形态,封建制生产关系与较高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因而其产生是历史的一种进步。 CD错误,是否是历史必然、产生时间先后并不是判定社会进步与否的标准。 故选:B。 11.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以及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过渡时期,差不多每隔十年左右就要发生一次这样的经济危机,进入20世纪差不多每隔七八年就发生一次危机,这一危机的本质特征是 A. 生产过剩 B. 商品短缺 C. 长期萧条 D. 持续高涨。 【答案】A 【解析】 【详解】A正确,BCD错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难以治愈,根本原因在于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矛盾,本质是生产过剩的危机。 故选:A。 【点睛】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 (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生产过剩的危机,但这种过剩不是生产的绝对过剩,而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的过剩。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12.但是这些模范社会将如何取代现存社会,他们从未认真考虑过,他们对于从富裕的或有权势的资助人那里得到帮助这一点抱有模糊的期望。这一评价适用于 A. 空想社会主义者 B. 无产阶级政党 C. 科学社会主义者 D. 资产阶级政客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的产生。需要掌握19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解题的关键是对“这些模范社会将如何取代现存社会的问题,他们从未认真地考虑过。他们对于从富裕的或有权势的资助人那里得到帮助这一点抱有模糊的期望”的分析理解。 【详解】A正确,由“这些模范社会将如何取代现存社会的问题,他们从未认真地考虑过。他们对于从富裕的或有权势的资助人那里得到帮助这一点抱有模糊的期望”可知,他们没有提出未来模范社会取代现存社会的具体方式,仅仅依靠资本家或富裕者大发慈悲地给予资助;据上可知这些思想家没有提出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只是主张通过社会改良方式完成社会转变,“他们”是指空想社会主义者。 BCD错误,该三项中思想家的主张和特征与材料信息不符,应排除。 故选:A。 13.马克思指出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因此工人阶级必须用巴黎公社式的革命政权来代替他,这说明巴黎公社的基本经验是 A. 坚持空想社会主义方向 B.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C. 建设公有制社会 D. 以阶级斗争建立自己的政权 【答案】D 【解析】 【详解】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巴黎公社”是以阶级斗争建立自己政权,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其经验教训成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宝贵财富。 故选:D。 【点睛】巴黎公社呈现出的特点: (1)巴黎公社是自19世纪30年代以来无产阶级运动的最高峰,也是这一阶段工人运动的一个总结; (2)巴黎公社的本质是工人阶级政权,一切决策都以工人阶级的利益为出发点,但这些政策基本上不是社会主义革命性质的; (3)巴黎公社所表现出来的自发性、暴力性、政治性是过去工人运动的继续; (4)它与过去的最大不同之处,就是打碎旧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14.19世纪三四十年代,法英德等国的无产阶级开展了独立的政治运动,主要表现就是发生了著名的三大工人运动,这些运动 A. 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伟大作用 B. 失败结局说明无产阶级革命超出了历史条件 C. 充分说明了空想社会主义的错误性 D. 表明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答案】D 【解析】 【详解】A错误,三大工人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并未真正完全彰显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伟大作用。 BC错误,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失败历史根源是没有科学的革命理论指导,因为科学社会主义毕竟诞生不久,在欧洲也只是社会主义流派之一,没有取得主导地位;没有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因为当时历史发展的主流是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工人运动的客观历史作用,主要还是作为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辅助力量。 D正确,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故选D。 【点睛】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失败原因: 首先,自发分散的暴力斗争很难取得胜利; 其次,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社会主义毕竟诞生不久,在欧洲也只是社会主义流派之一,没有取得主导地位; 最后,当时历史发展的主流是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工人运动的客观历史作用,主要还是作为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辅助力量。 15.中国革命分为两个阶段,即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标志是 A. 鸦片战争 B. 辛亥革命 C. 中国共产党成立 D. 五四运动 【答案】D 【解析】 【详解】D: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D符合题意。 A: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陷入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A不符合题意。 B: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B不符合题意。 C:辛亥革命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政体,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五四运动的意义: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无产阶级开始登上了政治舞台起了主力军的作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16.促使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因素有 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②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③五四运动的推动 ④共产国际的支持和帮助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正确,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共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②正确,人阶级队伍的壮大为中共成立奠定了结局条件基础。 ③正确,动的推动促进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推动了中共的成立。 ④正确,共产国际的支持和帮助是中共成立的外部条件。 故选:A。 【点睛】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条件: (1)思想基础:十月革命胜利后,一批先进分子“以俄为师”,开始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2)阶级基础: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 (3)组织基础: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组织基础。第一个早期共产党组织是陈独秀在上海建立的。 (4)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 17.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华民族复兴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是 ①彻底改变贫困落后面貌 ②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③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④推翻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统治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③正确,②④错误。中华民族的复兴面临两大历史任务,让近代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这两大历史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 故选:A。 【点睛】近代中国探索复兴之路 (1)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陷入内忧外患的境地。 (2)近代以后,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就成为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 18.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又称五四风雷,这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__________上的准备。 ①组织 ②民主 ③政治 ④思想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④符合题意,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②③不合题意,五四运动并没有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民主与政治上的准备。 故选B。 【点睛】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①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 ②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19.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带领广大人民团结一切能够团结的力量,进行了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先后取得了_______和________两大成果 ①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态进入民主主义社会 ②进入民主主义的社会建立社会主义的社会 ③进入民主主义的社会,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态 ④建立社会主义的社会,进入民主主义的社会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②符合题意,③④不符合题意。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使中国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态进入民主主义社会;而后建立了新中国,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进入民主主义的社会建立社会主义的社会。 故选:A。 20.邓小平说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毛泽东思想是全党一切工作的指针 B.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C.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的产物 D.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的总结 【答案】C 【解析】 【详解】C符合题意,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这说明毛泽东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的产物。 ABD不符合题意,该三个选项内容说法正确,但与材料表达主旨无关。 故选:C。 【点睛】毛泽东思想 (1)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2)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我国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对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苦探索。 21.1956年,在遭受严重水灾的情况下,农业总产值仍达到582.9亿元,比上年增长4.9%,1957年粮食产量达到3901亿斤,比五年前增长19%,棉花总产量达到3280万,但比五年前增长26%,这两年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原因是 A.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B. 贯彻落实了中共八大的路线 C. 人民公社化运动掀起了高潮 D. 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A正确,1956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 B错误,中共八大虽然发生于1956年,但中共八大的路线没有得到贯彻落实,应排除。 C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掀起高潮,出现在1958年,与题干时间不符,应排除。 D错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出现在1978年以后,与题干时间不符,应排除。 故选:A。 22.1956年1月20日,上海市召开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大会,市政府批准全市尚未合营的205个行业106274户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此后资本家个人 A. 不能继续经营原企业被国家没收 B. 不能继续经营,但可以获得部分收益 C. 继续经营并把大部分利润上缴政府 D. 继续经营并把小部分利润上缴国家 【答案】B 【解析】 【详解】B正确,ACD错误。对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资本家个人企业最有可能的状况是“不能继续经营,但可以以此获得部分收益”。1953年开始,我国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企业的公私合营,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1956年初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在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即按全行业公私合营时资本家的资本发给定息。这种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故选:B。 23.党的13大的突出贡献是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标志是 A.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 B.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C.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D. 土地革命完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C正确,ABD错误。1956年底,我国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故选:C 【点睛】三大改造完成的意义和不足: 1、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后期,也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的缺点。 2、重点强调: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是20世纪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24.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三个行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其意义在于 A. 集体经济发挥主导作用 B. 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C. 社会主义制度得以确立 D. 国营经济一统天下 【答案】C 【解析】 【详解】A错误,国有经济发挥主导作用 B错误,中共八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们党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C正确,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是20世纪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D错误,“国营经济一统天下”是在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中。 故选:C。 【点睛】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1、经过28年浴血奋战和顽强奋斗,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经历了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这四个阶段后,终于在1949年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2、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顺利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3、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有其历史必然性:一是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二是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不同程度地开始了对它们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三是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四是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 25.经过长期努力,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目前,我国面临更加突出的问题是 A. 地区发展的不平衡 B. 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C. 行业发展的不协调 D. 城乡发展的不平衡 【答案】B 【解析】 【详解】经过长期努力,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但我国仍面临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B项符合题意;A、C、D项都是我国发展不平衡的具体表现,不合题意。答案选B。 26.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做法从根本上表明 A. 市场经济一定要取代计划经济 B. 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不能并存 C.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 D. 市场经济体制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经济体制改革。C:经济体制改革即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正体现了生产关系必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C正确。 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ABD排除。 故本题选C。 27.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共11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中共11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有 ①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②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 ③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④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②③④正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1976年10月以来党的工作再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开始全面认真纠正“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全会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并着重指出了毛泽东在我国长期革命斗争中的巨大作用;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提出了要注意解决好国民经济重大比例严重失调的要求;全会还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组织路线,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故选:D。 28.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兴旺发达,蒸蒸日上,人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中国改革开放的起步是在 A.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 B.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C. 抗日战争胜利后 D. 11届三中全会后 【答案】D 【解析】 【详解】A不符合题意,中国共产党成立是在1921年,排除。 B不符合题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在1949年,排除。 C不符合题意,抗日战争胜利是在1945年,排除。 D符合题意,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于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的起步是在1978年。 故选:D。 【点睛】改革开放 1、含义:改革开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中国的对内改革先从农村开始,1978年11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实行“分田到户,自负盈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包干),拉开了中国对内改革的大幕。在城市,国营企业的自主经营权得到了明显改善。 2、意义:改革开放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根本方针。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包括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现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开放,主要指对外开放,在广泛意义上还包括对内开放。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基本点之一,是中国走向富强的必经之路。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着巨大影响。 29.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多次提到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实验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这一思想对中国的改革开放产生了重大影响,当时的中国 A. 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 B. 正处于改革开放新的探索时期 C. 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D. 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答案】B 【解析】 【详解】A错误,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 B正确,1992年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新的探索时期。 C错误,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召开,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D错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冲破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故选:B。 30.改革开放41年来,我国坚持敞开胸襟拥抱世界,积极借鉴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成功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转折,我国的对外开放的关键步伐是 A. 经济特区的设立 B. 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C. 沿海开放城市的设立 D. 内地的开放 【答案】A 【解析】 【详解】A正确,BCD错误。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卖出关键步伐。 故选:A。 【点睛】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 1、开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确定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来,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2、起步阶段 (1)对内改革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改革率先取得突破,家庭联产责任制得以推行,乡镇企业迅速发展。 ②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中国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企业改革迈出重要步伐。 (2)对外改革 ①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成立,标志着我对外开放迈出关键步伐。 ②1984年,开放了大连、青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8年,设立海南省,并把海南开辟为经济特区。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③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3、新阶段 (1)标志:1992年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为标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2)改革的重点:1993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就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部署。此后改革重点围绕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展开。 (3)新水平:2001年,我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达到新的水平。 (4)十六届三中全会:2003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围绕着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部署。 4、全面深化阶段 (1)2013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部署,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2)2013年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形成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 31.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会议上强调要继续高举旗帜,站在更高起点谋划和推进改革,坚定改革定力,增强改革勇气,坚定不移将改革进行到底。下列说法最符合该观点的是 A. 过去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 B. 改革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 C.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D. 深化改革是国家发展的根本途径 【答案】C 【解析】 【详解】AB不符合题意,该两个选项内容材料并未体现。 C符合题意,“站在更高起点谋划和推进改革”、“坚定不移将改革进行到底”表明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D错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是国家发展根本途径。 故选:C。 32.加快西部开发实现中部崛起,从而缩小全国各地区间的差距,实现全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推进区域发展主要是为了 A. 缩小我国地区间的差距 B. 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优化资源配置 C. 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克服市场调节弊端 D. 统筹经济发展协调地区差异实现共同富裕 【答案】D 【解析】 【详解】A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推动区域发展有利于缩小全国各地区间的差距,但这不是主要目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全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BC不符合题意,该两个选项与材料表达无关。 故选:D。 3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首要问题是 A.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 B.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C.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D.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答案】D 【解析】 【详解】D正确,ABC错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搞清楚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 故选:D。 34.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A. 伟大斗争 B. 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C. 伟大梦想 D.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答案】B 【解析】 【详解】ACD错误,B正确。十九大报告指出,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故选:B。 35. 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实现两个100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A. 市场经济 B. 改革开放 C. 党的领导 D. 依法治国 【答案】B 【解析】 【详解】B正确,ACD错误。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视察时指出,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招,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100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故选:B。 二、问答题(本试题共三小题,共30分) 36.社会形态不断更替的原因是什么?社会形态更替的基本历程给我们什么启示? 【答案】原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当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时,就会被新的生产关系所取代,从而出现社会形态的更替。 启示: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要根据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调整生产关系,使生产关系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要坚信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要坚信共产主义一定能够实现,坚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解析】 【分析】 第一小问为原因类试题,解答原因类试题一般做到“两审读,一发散,一结合”。所谓“两审读”,首先要读主干材料,依据主干材料抽取主体信息和主旨信息;其次是审读设问,通过设问明确指示的指向范围,或者主体指向。“一发散”就是依据设问或者主干信息,明确问题核心,以问题核心为中心,发散相关有效知识点。“一结合”,结合发散指向与设问核心,正确作答。 第二小问为启示类试题,解答启示类材料题一般贯彻三个步骤: 第一,依据设问明确或猜测设问知识指向,把握知识指向可以通过设问中关键词,或者设问中所涉及的主体进行定位。 第二,抽取主干有效信息。依据设问知识的确定,审读材料,提取有效的主干信息,明确主干信息的知识指向。 第三,依据主干信息与设问界定,整合知识,组织答案。 【详解】第一小问要求学生阐述社会形态不断更替的原因是什么,属于对教材基本知识的考查,学生通过对相关知识的记忆,不难答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形态不断更替的原因。 第二小问要求学生分析社会形态更替的基本历程带来的启示,结合上一问的回答,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我们可得出要根据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调整生产关系,使生产关系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同时要坚信,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能适应更高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点睛】正确把握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 ①是什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②为什么:这两对基本矛盾及其运动制约着其他各种社会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着社会的进程、性质和面貌,推动着人类社会从一种形态向另一种形态转变。生产力的变化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导致整个生产方式的变化。经济基础的变化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导致整个社会形态的变化。 ③怎么样:这两对基本矛盾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是并列的。其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基本的矛盾,是一切矛盾的物质根源,是生产方式发展和变革的根本原因,也是包括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在内的整个社会形态发展和变革的根本原因。 37.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是什么?中共八大对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什么作用? 【答案】主要矛盾: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作用:明确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使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建设。 【解析】 【分析】 本题第一问为简答题,属于基础知识的再现,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理解及运用。基础知识的掌握是学习好文科的基础。因此学生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夯实基础。 本题第二问为意义类试题,意义类的答题要遵循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由直接到间接的思维顺序,解答时要求学生吃透教材的基本观点并具有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分析和阐述观点的能力。审题关键是抓住题中的有效信息和设问要求,调动运用相关考点分析。答案组织时,一般用“有利于”、“促进”等句型表达。 【详解】第一小问要求学生回答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是什么,《中共八大关于政治报告决议(1956年9月)》中指出: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第二小问要求学生分析中共八大对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什么作用,学生作答时,明确在中共八大成功召开后,我们确立了新的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这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建设。 【点睛】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 (1)背景: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 (2)时间:1956年9月 (3)主要内容: ①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任务:是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4)意义: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38.你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请按发展的顺序说出来。 【答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解析】 【分析】 本题第一问为简答题,属于基础知识的再现,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理解及运用。基础知识的掌握是学习好文科的基础。因此学生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夯实基础。 【详解】本题要求学生按照发展的顺序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则可根据基础知识顺次作答: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 【点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命题,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2、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删除了“等重大战略思想”这几个字,对这一命题做出新的表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这一理论体系,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全面、系统、深刻地理解和坚定不移地坚持这一理论体系,对于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3、党的十九大报告及经十九大修正后的《党章》均列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