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2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政治】广西钦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文)(解析版)
广西钦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 期末考试试题(文)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 面对新型冠状病毒在世界范围的肆虐,人类生命财产健康安全遭受重大损失。人们不可避免的思考: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们能否提前发出准确的预警,把病毒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这表明 ①哲学思想的产生,离不开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②对自然灾害的认识和思考,是哲学思想的根源 ③人们的实践活动是为了适应哲学发展的需要 ④哲学思想产生于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D 【解析】①④:材料中“人们不可避免地思考: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们能否提前发出准确的预警,把病毒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这表明哲学思想的产生离不开对实践的追问和思考,哲学思想产生于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①④符合题意。 ②:社会实践是哲学思想的根源,②说法错误。 ③:哲学发展是适应实践活动的需要,③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D。 【点睛】哲学的起源 (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根本的)。 (2)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3)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正如马克思所说: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2.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求是》杂志2019年第1期发表重要文章《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将辩证唯物主义作为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为辩证唯物主义 ①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②反映了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任务和要求 ③实现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④在社会历史研究领域坚持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①: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将辩证唯物主义作为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因之一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全部理论都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被实践证实为科学的),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愿望),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①入选。 ②:辩证唯物主义反映了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把握了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脉搏,总结和概括了工人运动实践的成果,是时代精神的精华,而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和中华民族先锋队,必然要将辩证唯物主义作为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②入选。 ③:任何哲学都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因而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③不选。 ④: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共同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研究领域坚持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设问的主体是辩证唯物主义,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说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①是当今时代真正的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完善 ③把握了时代脉搏,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④是对规律的正确把握并达到了真理的最高峰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科学之科学”否认了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是“科学之科学”,①说法错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说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完善,②入选;“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深化对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说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是当今中国时代精神上的精华,③ 入选;“达到了真理的最高峰”否认了认识是发展的,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④不选。故本题答案为C。 4. 下列成语或观点涉及对哲学的基本问题的讨论的是 ①“唇亡齿寒”与“一叶障目” ②“闭门造车”与“掩耳盗铃” ③“天地合气,万物自生”与“境由意造,物由心生” ④“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与“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③④: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两个方面的内容。“天地合气,万物自生”与“境由意造,物由心生”属于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与“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属于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③④符合题意。 ①:“唇亡齿寒”与“一叶障目”是联系观点与孤立观点的对立,①与题意不符。 ②:掩耳盗铃的意思是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认为只要自己听不见铃声别人也就听不见了,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闭门造车意思是关起门来造车,没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并没有体现对哲学的基本问题的讨论,②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D。 【点睛】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包括哪两个内容?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存在)和意识(思维)的关系问题。 (2)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5. 数十年中非友好交往硕果累累,双方正在合作共赢道路上阔步前进。但是,总有人不顾事实,不断抹黑中非之间的兄弟情谊,用所谓“新殖民主义”“中国融资增加非洲债务论”等恶毒言论攻击中国。可见,这些人的“酸葡萄心理” A. 犯了客观唯心主义错误 B. 犯了机械唯物主义错误 C. 并未回答哲学基本问题 D. 主观刻意歪曲反映客观 【答案】D 【解析】 “酸葡萄心理”是因为自己真正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产生挫折感时,为了解除内心不安,无视客观现实,编造一些“理由”自我安慰,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D正确且符合题意,入选。材料主旨体现的是犯了主观唯心主义错误,A不符合题意;机械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的一种形态,与唯心主义是根本对立的,B不选;哲学基本问题是任何哲学都不能回避的问题,“酸葡萄心理”错误回答了哲学基本问题、颠倒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C不选。故本题答案为D。 6.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党对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新概括。这一思想根源于党对我国基本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这一新概括一经党的十九大提出,就立刻在全党全国人民中引起热烈反响和高度认同,并被写进党章,成为全党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动指南。这进一步佐证了 ①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能动的反映 ②哲学智慧源于时代,认识改造世界需要真正哲学思想的指导 ③真正的哲学反映时代要求,可以支配社会的发展 ④时代孕育真正的哲学,真正的哲学推动时代前进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根源于党对我国基本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成为全党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动指南,这体现了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能动的反映,时代孕育真正的哲学,真正的哲学推动时代前进,故①④正确;哲学智慧源于社会实践,故②错误;真正的哲学反映时代要求,可以影响社会的发展,但不能支配社会的发展,故③错误。故选B。 7. 习近平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大会上指出,回顾历史是为了启迪今天、昭示明天。祖国必须统一,也必然统一。这是70载两岸关系发展历程的历史定论,也是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社会的发展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②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决定着规律作用的结果 ③认识和利用规律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④社会发展的方向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此题考查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相关知识。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社会的发展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祖国必然统一,①正确,②中的“主观能动性决定着规律作用的结果”说法错误;规律虽然是客观的,但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③正确;社会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④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选B。 【点睛】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尊重规律,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3.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8. 2020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杭州考察时指出,要把保护好西湖和西溪湿地作为杭州城市发展和治理的鲜明导向,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宜居城市方面创造更多经验。这启示我们在进行宜居城市建设时 ①坚持客观与主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③坚持从般到个别、再到一般的认识方法 ④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①:应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①表述错误。 ②④:我们在进行宜居城市建设时,要从本地实际出发,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②④符合题意。 ③:坚持从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的认识方法,③表述错误。 故本题选C。 9. 冷调降温是现代家居装饰的一个重要技巧,例如在厨房装饰中大面积使用深色时,人们呆在里面,会觉得温度下降,身体产生一丝凉意。这一现象主要说的是 ①空间温度可以随着人的感觉而变动 ②人的思维活动具有主观选择性 ③人们的错觉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④意识可以调控人体的生理活动 A. ①③ B. ③④ C. ①② D. ②④ 【答案】D 【解析】空间温度的大小是客观的,不会随着人的感觉而变动,① 说法错误;人们的错觉也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③说法错误;“在厨房装饰中大面积使用深色时,人们呆在里面,会觉得温度下降,身体产生一丝凉意”,说明人的思维活动具有主观选择性,意识可以调控人体的生理活动,②④符合题意。本题选D。 10. 党的十九大提出: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上述论断包含的哲学方法论是 ①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 ③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遵循规律相结合 ④把坚持客观与主观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党的十九大提出: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上述论断包含的哲学方法论是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遵循规律相结合,①③项符合题意;②项属于世界观,不是方法论,与题意不符;要坚持主观与客观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而不是坚持客观与主观历史的具体的统一,④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B。 11. 生态环境部发布了《长三角地区2019—2020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明确长三角地区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2%,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同比减少2%,根据长三角地区大气污染特征,提出了针对性的攻坚措施。该举措体现出的实践活动特征为 A. 客观物质性 B. 自觉能动性 C. 社会历史性 D. 客观实在性 【答案】B 【解析】B:生态环境部发布了《长三角地区2019—2020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根据长三角地区大气污染特征,提出了针对性的攻坚措施。该举措体现出实践活动的自觉能动性,B符合题意。 AC:材料体现出实践活动具有自觉能动性,未涉及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和社会历史性,AC排除。 D: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不是实践的特征,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12. 针对港珠澳大桥岛隧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工程支撑建没团队开展了百余项试验,先后攻克了人工岛快速成岛、深埋沉管结构设计、隧道复合基础等十余项世界级技术难题,申报专利400余项,填补诸多“中国空白”乃至“世界空白”。这表明 A. 实践产生新问题和提出新要求推动认识发展 B. 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提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C. 人类实践活动取决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程度 D. 实践的复杂性决定了认识是循环往复的过程 【答案】A 【解析】 A:针对港珠澳大桥岛隧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工程支撑建没团队开展了百余项试验,先后攻克十余项世界级技术难题,这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产生新问题和提出新要求推动认识发展,A符合题意。 B: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B说法错误。 C:实践决定认识,而不是实践活动取决于认识程度,C说法错误。 D:对真理的追求是永无止境、螺旋式上升的,而不是循环复的,D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A。 13.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9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上致贺信指出。当前,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蓬勃发展,对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带来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各国需要加强合作、深化交流,共同把握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机遇,处理好大数据发展在法律、安全、政府治理等方面的挑战。材料体现的唯物辩证法道理是 ①着重把握矛盾主要方面,分清主流和支流 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③事物发展的趋势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④要善于分析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①:材料强调了新一代信息技术蓬勃发展带来了重大而深远的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这说明要着重把握矛盾主要方面,分清主流和支流,①正确。 ②:材料强调是矛盾的主次方面,没体现主次矛盾,②排除。 ③: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性的,③错误。 ④ :各国需要加强合作、深化交流,共同把握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机遇,处理好大数据发展在法律、安全、政府治理等方面的挑战,这体现了要善于分析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④正确。 故本题选B。 14.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必须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科学谋划、精心组织,远近结合、整体推进,不断丰富拓展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涵。这说明 ①事物之间的联系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②部分在整体中起到的作用是决定性的 ③要在统筹考虑基础上形成对事物完整认识 ④承认矛盾客观存在是正确解决矛盾关键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①③: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必须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科学谋划、精心组织,远近结合、整体推进,不断丰富拓展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涵。这说明联系具有多样性,要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坚持系统优化的方法,在统筹考虑基础上形成对事物完整认识,①③符合题意。 ②: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②错误。 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关键,④错误。 故本题选A 15. 近年来,很多幼儿园为迎合家长需求,大搞知识教育、“神童”教育,幼儿园“小学化”趋向愈演愈烈。这种“揠苗助长”的做法,其错误在于没有看到 A.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 B. 事物的运动是永恒的 C. 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 D. 事物运动有其自身的规律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规律的相关知识。幼儿园大搞知识教育、“神童”教育等“揠苗助长”的做法,其错误在于没有看到事物运动有其自身的规律,想问题办事物必须按规律办事,D项正确;A、B、C项说法均正确,但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故本题选D。 【点睛】规律 1.规律的含义: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特征: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尊重规律,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③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16. 1G是移动通信语音时代的开始;2G可以浏览一些文版信息;3G能够同时传送声音及数据信息,并处理图像、音乐等;4G让我们随时看电影不再成为奢侈;5G相比4G,将在容量、传输速率、可靠性等方面实现质的提升。从1G到5G,这一部波澜壮阔的移动通信史表明 ①新事物的发展要经历艰难曲折的过程 ②事物的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 ③量变的总和构成事物的质变,要重视量的积累 ④事物在量变到质变、新的量变到新的质变的过程中前进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从1G到5G,反映了移动通信水平的不断提高,说明事物的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事物在量变到质变、新的量变到新的质变的过程中前进,②④符合题意;题干没有体现移动通信的发展了经历艰难曲折的过程,①与题意无关;量变达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③说法错误。本题选B。 17. 2019年4月18日,国家发改委就宏观经济运行情况举行发布会指出,世界经济增势疲弱等问题不可避免地对我国开放型经济体带来负面影响,但并不会改变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和向好态势。上述对我国经济形势的分析 ①既坚持了联系的普遍性,又坚持了矛盾的特殊性 ②既看到了我国经济的主要矛盾,又看到了次要矛盾 ③既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看到了矛盾的次要方面 ④既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又运用了系统优化的方法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①③:世界经济增势疲弱等问题不可避免地对我国开放型经济体带来负面影响,但并不会改变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和向好态势。上述对我国经济形势的分析既坚持了联系的普遍性,又坚持了矛盾的特殊性,既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看到了矛盾的次要方面,坚持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①③符合题意。 ②:材料体现了矛盾的主次方面关系的道理,不体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道理,②与题意不符。 ④: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材料不体现运用了系统优化的方法,④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C。 【点睛】矛盾的观点要求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点论、两分法。即既要看看矛盾双方的对立关系,又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的关系;既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又要在统一中把握对立;既要看到矛盾的这一方,又要看到矛盾的另一方;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促进矛盾双方向积极方向转变。反对片面看问题(一点论),割裂对立统一关系,离开对立谈统一或离开统一谈对立。 18. 2020年3月,习近平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工作时指出,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斗争有两条战线,一条是疫情防控第一线,另一条就是科研和物资生产,两条战线要相互配合、并肩作战。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最终战胜疫情,关键要靠科技。这一论述体现的方法论是 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②抓住主要矛盾,把握事物发展的方向 ③个性寓于共性之中 ④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可以顺利解决问题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①:材料分析了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的特殊矛盾并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具体要求,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①符合题意。 ②:“关键要靠科技”体现了集中精力主要矛盾、抓重点、抓关键的要求,②正确。 ③:共性个性寓于之中,③错误。④: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可以正确认识事物的性质和发展的方向,④表述不准确。故本题选A。 【点睛】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 19. 区块链具有去中心化、不可伪造、可靠数据库等特点,但其基础研究周期长、投入大、见效慢,因此,我们必须坚持长远发展观念,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以基础研究领域的原创性成果厚植行业发展的根基和优势。这一观点强调 ①坚持创新,勇于创新,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②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通过科技创新推动理论创新 ③新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不能急于求成、一蹴而就 ④新事物的力量总是强大的,其变化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①③:针对基础研究周期长、投入大、见效慢,我们必须坚持长远发展观念,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的观点强调新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不能急于求成、一蹴而就,坚持创新,勇于创新,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①③符合题意。 ②:应该是通过理论创新推动科技创新,②说法错误。 ④: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B。 20. 从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到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再到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从城市共享经济的“互联网+”,到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中国不断地探索新生事物,接纳新生事物,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由此可见 ①要善于接纳新事物,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②积极探索新生事物要敢于冲破客观条件的束缚 ③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 ④适应社会发展规律的变革能推动社会进步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①④:中国不断地探索新生事物,接纳新生事物,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由此可见善于接纳新事物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适应社会发展规律的变革能推动社会进步,①④符合题意。 ②:积极探索新生事物要尊重客观规律,从客观条件出发,而不是要敢于冲破客观条件的束缚。②说法错误。 ③:材料强调了实践基础上不断取得巨大的成就,而非实践水平限制了人们的认识,③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21. 2020年3月20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太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意见》强调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是因为 ①劳动创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②劳动是创造美好生活、促进人自身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③劳动创造的社会物质财富是评判人生价值大小的客观标准 ④劳动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②④: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是因为劳动是创造美好生活、促进人自身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劳动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②④符合题意。 ①: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①说法错误。 ③:对一个人的价值评价主要看他的贡献,而贡献既包括物质贡献,又包括精神贡献,而不是仅仅指劳动创造的社会物质财富,③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D。 22. 李克强总理在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们一定要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以不畏艰难的勇气、坚忍不拔的意志,尽心竭力做好工作,使人民政府不负人民重托!这就要求 ①尊重和维护各方面群众的一切利益 ②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③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立场上 ④坚持用正确价值观指导工作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D 【解析】①:要尊重和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①错误。 ②③④:我们一定要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以不畏艰难的勇气、坚忍不拔的意志,尽心竭力做好工作,使人民政府不负人民重托,这就要求我们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立场上,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坚持用正确价值观指导工作,②③④正确。 故本题选D。 23. 2019年3月18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想政治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这一要求的哲学依据是 A. 承认矛盾特殊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B. 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 C. 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起决定作用 D. 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 【答案】B 【解析】A: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不是承认矛盾特殊性,而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A错误; B:材料中强调对于青少年要精心引导和培育,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是要充分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B正确。 C: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不是决定作用,C错误; D: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D错误; 故正确的选项为B。 24. 一张钟南山院士1月18日逆行去武汉的车票刷屏。车票信息显示乘车人己84岁高龄,自广州乘车前往武汉,无座、补票。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不畏艰险的勇毅,什么是挺身而出的担当。网友尊称他为“最美逆行者”。他的行动告诉我们 ①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 ②价值观能够引导人们作出正确的行为选择 ③对一个人的价值评价就是看他对社会的贡献 ④积极投身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追求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③④:钟南山院士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不畏艰险的勇毅,什么是挺身而出的担当,网友尊称他为“最美逆行者”。体现了积极投身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追求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对一个人的价值评价就是看他对社会的贡献,③④符合题意。 ①:材料不体现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①与题意无关。 ②:价值观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只有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够引导人们作出正确的行为选择,②表述错误。 故本题选D。 二、非选择题。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精准扶贫是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扶贫除了物质上的支持,还要有精神文化上的帮扶,要以“精神扶贫”助推“精准扶贫”。精神扶贫要注重扶“智”,从根本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精神扶贫还要注重扶“志”,实现“输血”向“造血”的转变。以“精神扶贫”来推进“精准扶贫”,这势必将会成为我们实现脱贫的重要措施和手段。让人们都认识到精神价值的重要性所在,从而向着最终的目标不断迈进. 材料二 浙江省的扶贫工作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每五年出台一个推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扶持政策,上马一个针对特定贫困群体的扶贫工程.从“百乡扶贫攻坚计划”到“欠发达乡镇奔小康”,从“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到“低收入农户收入倍增计划”,从“下山脱贫”到“山海协作”,从12个重点欠发达县特别扶持计划到丽水国家级扶贫改革试验区,不断调整扶贫开发工作的战略方向,推动扶贫开发工作步步为营、层层深入.竖持精准导向,精准发力,走出了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扶贫开发之路,带领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1)结合材料一,运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知识,分析应该如何精准扶贫。 (2)结合材料二,用“量变与质变”相关知识,分析浙江省扶贫开发之路的合理性。 【答案】(1)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现精准扶贫,要从各地实际出发,准确把握贫困户信息,因地制宜,因人施策。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指导人们改造客观世界,要求我们树立正确意识,以推动事物发展。在精准扶贫过程中,要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科学指导贫困户。③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还要引导贫困户树立信心,坚定决心,努力学习致富知识和技术。 (2)①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我们做事情要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浙江省扶贫工作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步步为营、层层深入,才能走出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扶贫开发之路。②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这要求我们在关键时期要果断抓住机遇,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浙江的扶贫工作在前期积累的基础上,赢得了主动和优势,所以要抓住机遇,下定决心,带领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③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不断前进的过程。浙江省扶贫工作一任接着一任干,每一阶段、层面所做的工作,都为该阶段、层面的质变创造了条件,又为下一阶段的量变开辟了道路,由此推动浙江扶贫工作不断登上新的台阶,最后实现脱贫。 【解析】本题以精准扶贫为背景材料,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题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一,运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知识,分析应该如何精准扶贫,属于措施类主观题。 解答时考生可从材料一中精准扶贫的具体做法入手,运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知识分析说明:“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说明要做到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 扶贫除了物质上的支持,还要有精神文化上的帮扶,要以“精神扶贫”助推“精准扶贫”。这说明要发挥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引导贫困户树立信心,坚定决心,努力学习致富知识和技术。 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说明要发挥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树立正确意识,以推动事物发展。在精准扶贫过程中,要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科学指导贫困户。 (2)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二,用“量变与质变”相关知识,分析浙江省扶贫开发之路的合理性,为原因类主观题。 具体解答本题考生可结合材料二中关键信息并用“量变与质变”相关知识进行分析作答:“步步为营、层层深入”是因为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我们做事情要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下定决心,不把绝对贫因现象带入‘十三五’体现”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这要求我们在关键时期要果断抓住机遇,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 “一任接着一任千,每五年出台一个推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扶持政策、上马一个针对特定贫困群体的扶贫工程”体现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不断前进的过程。 【点睛】解答原因类试题一般做到“两审读,一发散,一结合”,所谓“两审读”,第一就是审读主干材料,依据主干材料抽取主体信息和主旨信息;第二是审读设问,通过设问明确指示的指向范围,或者主体指向。“一发散”就是依据设问或者主干信息,明确问题核心,以问题核心为中心,发散相关有效知识点。“一结合”,结合发散指向和设问核心,正确作答。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适应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我国制定了民法通则,并先后出台继承法、收养法、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等一系列民事单行法律.但在新的历史时期,时代提出了新课题,例如,人格尊严的维护、个人信息的保护、隐私的保护、电子商务的发展、环境保护的强化等,我国的民法典必须回应信息时代、网络时代、高科技时代、共享经济时代的社会需求,在更大程度上服务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材料二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法典编纂工作,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编纂民法典这一重大立法任务. 1986年,我国曾出台了《民法通则》,从当时的社会条件来看,这是很大的进步.时至今日,面对社会运行和公民财产状况发生的深刻改变,以前的《民法通则》已经不能适应当代社会的需要,制定一部统一的民法典势在必行. 2017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中国民事法律制度从此开启“民法典时代”.新中国几代人孜孜以求的“中国民法典”梦想迈出坚实一步,必将为法治中国建设筑牢根基,为奋进中国提供不竭动力.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新制定的《民法典》賦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资格,完善监护制度、调整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年龄下限、设立“特别法人”、保护网络虚拟财产……很多和人民生活相关的问题,对于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来说,民法典的制订可以让其真正做到有法可依,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1)结合材料一,运用“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的知识,分析我国民法典编撰的必要性. (2)结合材料二,运用“寻觅社会真谛”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我国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必要性. (3)请为我国民法典的宣传工作提两条宣传标语。 【答案】(1)①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②我国的民法通则和先后出台的一系列民事单行法规,制定于改革开放的不同时期,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相适应。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社会实践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提出了新的课题,法律也需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民法典的编撰正是对当今时代社会需求的回应,从而在更大程度上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2)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立法工作面临不少需要研究解决的新情况、新问题,使得制定一部新的统一的民法典势在必行。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民法典》的制定有利于为法治中国建设筑牢根基,为奋进中国提供不竭动力。③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基本矛盾之一。《民法典》的制定,调整了上层建筑,符合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基本规律,有利于推动社会发展。④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民法典》的制定有利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有利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⑤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要坚持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民法典》的制定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有利于维护人民的利益。 (3)示例:①贯彻落实民法典,保障人民权益。②民有所呼,法有所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解析】本题以我国民法典编撰和制定为背景材料,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题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1)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一,运用“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的知识,分析我国民法典编撰的必要性。本题的知识范围是“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的知识,问题指向是结合材料一,分析我国民法典编撰的必要性,属于原因类主观题。 具体解答本题考生可首先明确“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的知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然后再结合材料一中“为适应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我国制定了民法通则,并先后出台一系列民事单行法律。但在新的历史时期,时代提出了新课题,我国的民法典必须回应信息时代、网络时代、高科技时代、共享经济时代的社会需求,在更大程度上服务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这一关键信息,从做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角度分析说明。 (2)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二,运用“寻觅社会真谛”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我国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必要性。本题的知识范围是运用“寻觅社会真谛”的有关知识,问题指向是结合材料二,分析说明我国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必要性。属于原因类主观题。具体解答本题考生可结合材料二中的关键信息运用“寻觅社会真谛”的有关知识来组织答案。 (3)本题请考生为我国民法典的宣传工作提两条宣传标语。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要紧紧围绕主题,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要符合标语的格式,语言简练、言简意赅即可。 【点睛】本题第一问和第二问为原因类试题,解答原因类试题一般做到“两审读,一发散,一结合”。所谓“两审读”,第一是审读主干材料,依据主干材料抽取主体信息和主旨信息;第二是审读设问,通过设问明确指示的 指向范围,或者主体指向。“一发散”就是依据设问或者主干信息,明确问题核心,以问题核心为中心,发散相关有效知识点。“一结合”,结合发散指向与设问核心,正确作答。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