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第33讲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讲义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第33讲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讲义

第33讲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考纲要求 考情分析 命题趋势 ‎1.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和影响 ‎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3.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4.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2017·全国卷Ⅰ,40)(2017·全国卷Ⅲ,39)(2017·北京卷,41)(2017·天津卷,7)‎ ‎(2016·全国卷Ⅱ,19)(2016·全国卷Ⅲ,39)‎ ‎(2016·北京卷,25)(2016·天津卷,11)‎ ‎(2016·天津卷,14)(2016·江苏卷,22)‎ ‎(2016·江苏卷,24)(2016·海南卷,17)‎ ‎(2016·海南卷,25)(2015·天津卷,14)‎ ‎(2015·北京卷,26)(2015·江苏卷,20)‎ ‎  本讲试题立足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重点考查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措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等。题型既有选择题也有非选择题,且非选择题多与建设文化强国、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相关联。‎ 在备考过程中,要结合影响较大的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美德)的具体事例、政策,重点把握传统文化的意义和所持态度;结合科技创新成果说明科技进步对文化发展的作用等。‎ 分值:4~16分 考点一 传统文化的继承 ‎1.传统文化的含义、特点及影响 ‎(1)含义: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2)特点 ‎①文化的继承性:传统习俗的继承、传统建筑的继承、传统文艺的继承、传统思想的继承。‎ ‎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它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③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3)影响 ‎①积极: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②消极:传统文化如果一成不变,则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1)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①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 ‎②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2)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1.(江苏卷)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 )‎ 解析 传统建筑是展现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2.(北京卷)必须按照原有的含义理解传统美德。( × )‎ 解析 传统美德要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 ‎3.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 )‎ 解析 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4.我国注重对古村落的活态保护,是因为古村落具有更高的经济价值。( × )‎ 解析 我国注重对古村落的活态保护,是因为古村落的文化价值。‎ ‎5.对待传统文化需要继承与发扬。( × )‎ 解析 对待传统文化要坚持批判继承。‎ ‎6.(北京卷)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需要保持稳定。( × )‎ 解析 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是指其基本特征不变,具体内涵因时而变。‎ ‎ 一 认识传统文化 形式 传统习俗 传统建筑 传统文艺 传统思想 含义 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 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 文学艺术,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 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等 影响 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 在世界建筑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具有悠久的历史,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地位 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例子 元宵节看花灯,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赏月等 有宫廷、民居、桥梁、园林、城市建筑等 京剧、武术、诗歌、散文、书法等 ‎“大同”世界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等 联系 都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例1] “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挂香囊;五彩线,手腕绑;吃粽子,沾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这首童谣描述的习俗活动经过千年传承早已成为烙在华夏儿女身上的中国印,系在炎黄子孙心头的中国结。这材料说明( A )‎ ‎①传统文化的血脉中涌动着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征 ③传统习俗是中华文明传承和进步的重要动力 ④传统习俗记载了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解析 材料描述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本题材料中“习俗活动经过千年传承……系在炎黄子孙心头的中国结”,既充分说明了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征,也说明了在中华传统文化的血脉中涌动着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①②当选;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④错误;传统习俗属于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对传统文化的作用应辩证地看待,③错误。故选A项。‎ ‎ 二 区分传统文化的特点 特点 内涵 要求 继承性 ‎ 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相对 稳定性 ‎ 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在继承的基础上,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民族性 ‎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例2] (2017·天津卷)静止的时候,凝固着威严和庄重;走动的时候,流露出飘逸和洒脱。作为汉民族传统服饰,汉服交领右衽、系带宽袖,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饰,从黄帝到明末清初,一直保持着相对一致的风格和形制,被誉为“穿在身上的诗书礼乐”。透过汉服文化可以感悟到( B )‎ ‎①一方水土养育一方文化 ②一个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 ③文化对人们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的影响 ④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相对稳定性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 “汉服交领右衽、系带宽袖,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饰”,体现了汉族特有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②正确;“从黄帝到明末清初,一直保持着相对一致的风格和形制”,体现了④;①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地域性,而材料主要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民族性,①不选;③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与材料主旨不符。故选B项。‎ ‎ 三 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的影响 双 重 性 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促进作用。传统文化如果一成不变,则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现 实 价 值 从社会发展看:①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根基,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②传承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③对民族、国家来说,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社会才能发展进步。‎ 从个人成长看: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才能够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受者 ‎[例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7年全国“两会”召开期间,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提出让优秀中华传统文化走进校园,并覆盖教育各个学段。‎ 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绵延五千年历史不断绝的重大支撑,是精神的故乡。可是,近些年,某些低营养低价值的网络文化影响了青少年的思想和行动,促使一部分青少年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可度逐渐下降。传统文化教育在中小学的开展,潜移默化地将其内化在青少年的灵魂深处,以发挥文化立人、立国的作用。‎ 目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强调,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文化全方位融入国民教育体系。‎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的知识,说明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的依据。‎ ‎(2)结合材料,请你为校园内如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两条建议。‎ 答案 (1)①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这个国家、民族的重大支撑,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能够激发青少年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②优秀传统文化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能够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③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对青少年的教化与培育有重要作用,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2)示例:从学生实际出发;注重量的积累;尊重学生记忆规律;坚持适度原则;立足于社会实践;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1.(2016·江苏卷)源远流长的“礼”文化在漫长的文明演进中,积淀了许多协调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规范和准则。今天,我们仍借助这些规范和准则来协调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但赋予了“礼”平等、友善等新的内涵。这说明文化具有( B )‎ A.鲜明的民族性 B.相对的稳定性 C.时代的先进性 D.强大的包容性 解析 材料表明“礼”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其基本特征,又能够因时而变,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故选B项。‎ ‎2.(2016·北京卷)“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一件经历过战争的铁器,诉说着推动历史前进的必然和偶然;“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一幅古旧的画卷,描绘出凄清荒凉的六朝时景,令后人触目伤怀……文物是无言的百科全书,承载着珍贵的历史信息。加强文物保护、管理和利用( C )‎ ‎①可以给文物保护部门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 ②是推动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③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④能够使国家占据世界文化发展的制高点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加强文物保护、管理和利用是为了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主要是为了社会效益,而不是为了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①错误;④中“使国家占据世界文化发展的制高点”‎ 的说法错误。故选C项。‎ ‎3.(2018·河南中原名校豫南九校联考)西安市蓝田县近年来积极挖掘本地传统乡约家训中修身、立业、齐家、交友等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要义,围绕“品行端正不违法、勤俭持家惜物力、邻里互帮不生非、崇文尚德重教育”等内容,重新制订《蓝田新乡约》。全县100多个村因地制宜推出了具体实用、操作性强的新村规民约,在传承传统文化中树新风立正气。这表明( C )‎ ‎①传统的乡约家训促进着人的全面发展 ②要批判继承传统乡约家训并推陈出新 ③乡约家训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④乡约家训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产生深刻影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传统文化具有双重作用,积极合理的乡约家训促进着人的全面发展,①错误;传统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③错误。故选C项。‎ 考点二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1.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1)文化继承:不是原封不动地承袭传统文化,而是要有所淘汰、有所发扬,从而使文化得到发展。‎ ‎(2)关系: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3)正确把握二者的关系: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我们就能够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继承者和享用者。‎ ‎2.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2)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3)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 ‎(4)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1.科学技术发展决定文化的性质。( × )‎ 解析 经济、政治决定文化的性质。‎ ‎2.保护好古村落有助于全盘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 )‎ 解析 不能全盘继承中国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3.思想运动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决定因素。( × )‎ 解析 思想运动影响文化发展,但不起决定作用。‎ ‎4.(北京卷)文化继承的核心是发掘其经济价值。( × )‎ 解析 文化继承的核心是发展。‎ ‎5.(北京卷)民族文化的传承要以市场经济为前提。( × )‎ 解析 民族文化的传承要以继承为前提。‎ ‎6.对待传统文化要先继承后发展。( × )‎ 解析 对待传统文化,既要继承,又要发展,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不是两个过程。‎ ‎ 一 正确理解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继承 发展 原因 传统文化中有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同时也有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 随着社会生产力、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的内容也相应地发生变化 态度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要求 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承;对于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要改造或剔除 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不断革除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 关系 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新的文化取代旧的文化不等于文化的发展 文化的发展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过程,表现为新的文化取代旧的文化。但新的文化取代旧的文化不一定是文化发展,发展是事物的前进与上升,只有健康的、先进的新的文化取代落后的、腐朽的旧的文化才是文化发展。‎ ‎[例1] (2016·全国卷Ⅱ)我国杂技历史悠久,因表演技巧高超而深受观众喜爱。在现代,我国杂技融入音乐、舞蹈等元素,利用声、光、电效果,配以情景故事,既惊险刺激又妙趣横生,许多节目蜚声海内外。我国现代杂技艺术蜚声海内外,主要得益于( D )‎ ‎①现代传媒超越时空的传播功能 ②用现代流行艺术元素取代传统艺术元素 ③在继承传统基础上满足了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④以现代艺术手段展现我国杂技的民族特色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材料未涉及现代传媒超越时空的传播功能,排除①;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我国现代杂技艺术离不开对传统艺术元素的继承,②错误。故选D项。‎ ‎ 二 多角度理解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 影响因素 理论依据 措施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 大力发展生产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是一种文化形式 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为文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思想运动 思想运动是一种文化活动 不断解放思想 教育 教育是一种文化形式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例2]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每一次社会变革,都会涌现出一大批著名文学家、诗人、画家等文艺工作者。这说明( B )‎ A.每次社会变革,都出现了一大批著名的文艺工作者 B.社会制度的更替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C.社会制度更替时,文化会经历一个新文化形态取代旧文化形态的过程 D.文化的发展影响社会制度的更替 解析 A项是对材料的简单重复,不是最符合题意的选项;C项与题意不符;D项颠倒了文化发展和社会制度更替的关系,应排除。‎ ‎ 三 全面认识教育的作用 角度 教育的作用 文化与 经济 ‎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能够为经济建设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文化 交流 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教育作为一种更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能够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发展本民族文化,繁荣世界文化 文化 传承 教育作为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教育有利于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精神文 明建设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教育与人 的素质 ‎ 教育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例3] 中宣部、教育部、财政部、文化部出台《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计划到2020年,戏曲进校园将常态化、机制化、普及化,基本实现全覆盖。这是因为( B )‎ A.教育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B.教育具有文化传承的特定功能 C.传统文化具有多样性和稳定性 D.传统文化发展要满足人们的需求 解析 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排除A项;教育具有文化传承的特定功能,推进戏曲进校园,有利于进一步增进学生对戏曲艺术的了解和体验,故选B项;C、D两项与推进戏曲进校园不构成因果关系,且C项表述不科学。‎ ‎ 四 科学技术的作用在文化生活中的体现 角度 科技的作用 文化与 经济 ‎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文化 交流 伴随网络技术的发展,大众传媒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文化 发展 科学进步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变革,促进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 中华 文化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科学技术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精神文 明建设 弘扬科学精神,能够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 思想道 德建设 提高科学文化修养,有利于促进思想道德修养 ‎[例4] 虚拟现实(VR/AR)技术正在走进大学课堂。2017年10月,华东理工大学为学生开设了VR实训体验课。这门课程利用VR技术,最大程度地还原了污水处理厂现场,建立了多源信息融合、交互式的动态视景和实体行为的系统仿真。学生身临其境,就像参与反应的分子一样走完全部工艺流程。课程负责老师称,这解决了学生下厂实习时“看不见、摸不着、进不去、想不通”的老大难问题。这表明科学技术( B )‎ ‎①推动了文化资源收集、传递、储存方式的变革 ②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其运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教育质量 ④使教育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虚拟现实技术使学生身临其境,这说明科学技术推动了文化资源收集、传递、储存方式的变革,①当选;“这解决了学生下厂实习时‘看不见、摸不着、进不去、想不通’的老大难问题”,说明科学技术的使用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了教育质量,③当选;②④错误。故选B项。‎ 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思路提示:地位+正确态度+继承与发展+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交流+反对错误倾向 ‎(1)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2)“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3)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4)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事业,促进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5)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增强民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6)反对“守旧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1.(2016·天津卷)在中国文学博物馆,4D电影《甲骨文》向观众展示着甲骨文的产生、发展和演变历程。还原古代生活场景时,影院画面、音响和座椅巧妙配合,带观众穿越数千年,讲述甲骨文字形时,立体图形灵活转换,让观众感受古人造字的智慧。从中看出( B )‎ A.科技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决定因素 B.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促进了文化传播 C.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D.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科技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解析 科技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不是决定因素,A项不选;文字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D项不选。‎ ‎2.获得“国学终身成就奖”的张岂之先生表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我们要坚守它,做好传承工作。如果生命还能延续下去,我还要在这六个字上下功夫:传承、创新、发展。”由此可见 ( B )‎ ‎①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②发展是继承的结果,文化只有发展才会繁荣 ③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④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才能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 A.①② B.①④ ‎ C.②③ D.②④‎ 解析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我们要坚守它,做好传承工作”,体现了继承的重要性,①④当选;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而非结果,②错误;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③错误。故选B项。‎ ‎3.(2016·全国卷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新方法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本土培养的科学家首次获得诺贝尔奖。‎ 疟疾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一大顽疾,困扰了人类几千年。20世纪60年代末,治疗疟疾的常用药物——氯喹或奎宁的药效已经减弱,疟疾的发病率再次升高。为了找到新型抗疟药物,中国政府启动了研制治疗疟疾药物的“523项目”,中医研究院成立以屠呦呦为组长的科研组参加研究工作。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屠呦呦小组与全国7个省市、30多个单位的科研人员协同合作,经过数百次试验、无数次失败,并从《肘后备急方》等传统中草药文献中获得灵感、汲取智慧,最终使用乙醚从青蒿中提取了疗效高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新方法,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世界卫生组织将青蒿素和相关药剂列入其基本药品目录,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已经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药物。‎ 屠呦呦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项荣誉。它属于科研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用现代科学手段不断认识中医药,是我们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的责任。‎ 结合文化生活的知识,谈谈屠呦呦团队的发现对于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启示。‎ 解析 本题答案的组织要围绕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开。为了找到新型抗疟药物,从《肘后备急方》等传统中草药文献中获得灵感——立足于实践,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用现代科学手段不断认识中医药——利用现代科技挖掘传统文化的价值;世界卫生组织将青蒿素和相关药剂列入其基本药品目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 答案 立足于实践,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掘其当代价值;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增强其世界影响力。‎ ‎[例] “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文化类综艺荧屏斗艳。圣旨、密奏这类珍贵文物被复刻成为笔记本封面,钥匙扣上刻着“如朕亲临”“步军统领”等字眼,显得更加饶有趣味。当综艺“爱上”诗词,当故宫变得“萌萌哒”……既有阳春白雪,也有下里巴人,有着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历近几年“蝶变”,正在用老百姓更加享受的方式,悄然勾勒出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这说明(  )‎ A.传统文化是文化发展的根源 B.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需要保持稳定 C.文化遗存可以对接当代人的生活和审美需求 D.对待传统文化要坚持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答题送检]来自阅卷名师报告 错误 致错原因 误区一 夸大了传统文化的作用 误区二 对传统文化的特点理解不准确,未正确理解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 误区三 混淆对待外来文化与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解析:社会实践是文化发展的根源,A项夸大了传统文化的作用,应排除;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是其基本特征不变,具体内涵因时而变,B项错误;以传统文化为载体的产品热销,说明文化遗存与当代人的生活和审美需求可以对接,C项符合题意;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待其他民族文化,要坚持求同存异、兼收并蓄,D项错误。‎ ‎[规范答题] C ‎(2018·江苏盐城统考)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等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各领域。其原因是( C )‎ ‎①传统文化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②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③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功能 ④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A.①③ B.①② ‎ C.②③ D.②④‎ 解析 传统文化的作用具有双重性,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①错误;④不构成题干的原因。故选C项。‎ 课时达标 第33讲 ‎1.浙江浦江“江南第一家”又称郑义门,是浙江省党风廉政建设教育基地之一,其创建并倡导“以德正心、以礼修身、以法齐家、以义济世”的传统文化儒学伦理,是古代廉政文化先进家庭之典范。曾居住于此的郑氏家庭,是从南宋初年延续至清朝康熙年间的大家庭,历经四个朝代,先后有173人为官,官位最高的至礼部尚书,却无一人因贪污而被罢官。今天我们继续强调领导干部要清正廉洁,但又赋予了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内容。这说明( B )‎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③传统思想对当代的价值观念仍有影响 ④传统文化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 A.①② B.①③ ‎ C.②③ D.③④‎ 解析 “今天我们继续强调领导干部要清正廉洁,但又赋予了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内容”,体现了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思想对当代的价值观念仍有影响,①③当选;②与材料无关;文化创新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④错误。故选B项。‎ ‎2.春运,不是迁徙,而是情感的回归;春运的列车无论驶往哪个方向,都在开往回家的路上。在布满现代生活方式的今天,春节民俗依然活跃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间,每年的这个时刻,无论身处何方,都会燃起人们对家的渴望。这表明( D )‎ A.文化影响着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B.文化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稳定不变 C.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D.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解析 材料中“春节民俗依然活跃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间,每年的这个时刻,无论身处何方,都会燃起人们对家的渴望”,体现了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我们对中华民族文化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故选D项;A项与题意不符;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但不是一成不变的,B项错误;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C项错误。‎ ‎3.(2018·江苏盐城中学模拟)下面漫画真实记录了北京的习俗风貌和已经消失的生活场景,并成为人们追忆老北京的精神寄托。该漫画( A )‎ 漫画风俗——我的老北京 ‎①体现了独具特色、内涵丰富的老北京文化 ②说明了习俗风貌是老北京文化的物质载体 ③体现文化传承通过生动幽默的方式焕发生机 ④作为凝固的艺术,是展现北京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A.①③ B.②④ ‎ C.①④ D.②③‎ 解析 很多习俗风貌属于非物质的东西,不能作为物质载体,②错误;建筑是凝固的艺术,④错误。故选A项。‎ ‎4.在我国传统民间医药学中,艾叶用于预防瘟疫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节历来就有插艾叶的习俗,人们认为插艾叶能够起到驱蚊杀菌、祛邪避秽的作用。这表明( A )‎ ‎①我国的传统节日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 ②端午插艾的习俗能够推动社会和人的发展 ③传统民间医药知识能为我国中医药学的发展提供丰富的养料 ④端午节插艾的习俗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A.①③ B.②③ ‎ C.①④ D.②④‎ 解析 端午插艾这一传统习俗既有科学依据,也带有迷信色彩,②④说法片面。故选A项。‎ ‎5.坠马髻是古代女子发髻的一种,因其式样如同骑马发髻坠落而得名。某博物院推出的“坠马髻颈枕”就是根据“坠马髻”设计的,这种纪念品一开始销售就引发了许多人探究的兴趣。这启示我们要( C )‎ A.保留习俗,复制那些“压箱底儿”的物品 B.继承传统,展陈艺术水平高的藏品 C.推陈出新,推出馆藏文物的衍生品 D.因时而变,设计融入时尚元素的服饰 解析 某博物院推出的“坠马髻颈枕”是根据“坠马髻”设计的,这种纪念品一开始销售就引发了许多人探究的兴趣。这启示我们要不断进行创新,推陈出新,推出馆藏文物的衍生品,C项正确;A项中的“复制”不符合材料主旨内容,B、D两项在材料中未体现。‎ ‎6.(2018·云南昆明一中联考)2017年7月,重庆市公布首批“重庆市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此举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 不断提升特色村寨的品质,更好地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推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能( A )‎ ‎①扩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品牌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充分展现传统文化魅力 ③有效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促进各国文化传播交流 ④保持民族特色,使之成为展现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A.①② B.①④ ‎ C.②③ D.③④‎ 解析 ③中“促进各国文化传播交流”的说法与题意无关;④夸大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的作用,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故选A项。‎ ‎7.无论身在何方,家乡是始终牵着你的那根红线,每个人都会希望家乡变得越来越好。国庆期间,中央电视台推出“谁不说俺家乡好”特别节目,记者们用话筒记录着人们对家乡巨大变化和幸福生活的话语,也同时勾起了人们对家乡的无限眷恋。中央电视台国庆期间推出“谁不说俺家乡好”特别节目( D )‎ ‎①有利于彰显节目文化内涵,打造国人共享的精神家园 ②能够让特别节目完全适应现代生活,滋养人们的心灵 ③实现了与时俱进,确立了国庆节日的生命力和感召力 ④有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中华民族精神与情感 A.①② B.②④ ‎ C.③④ D.①④‎ 解析 记者们用话筒记录着人们对家乡巨大变化和幸福生活的话语,也同时勾起了人们对家乡的无限眷恋。这说明中央电视台国庆期间推出“谁不说俺家乡好”特别节目,有利于彰显节目文化内涵,打造国人共享的精神家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中华民族精神与情感,①④当选;②中“完全适应现代生活”、③中“确立了国庆节日的生命力和感召力”的说法错误。故选D项。‎ ‎8.影像的数字化使文化产品的载体越来越轻盈,精神产品的传播也越来越迅捷。互联网的发明和应用,打破了文化传播的时空界限,让文字、视频、音乐可以在瞬间传到地球上的任何一个角落。这说明( C )‎ A.新传媒已取代旧传媒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B.科技进步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C.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D.教育在文化传承过程中的作用日渐重要 解析 A项与实际不符;B项夸大了科技进步的作用;材料未涉及教育,排除D项。‎ ‎9.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互联网与教育不断融合,在线教育日益火爆,人们的学习方式正发生深刻变化——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能力,在网上找到为自己“量身定制”的课程,学习变得更为主动和灵活。这说明( D )‎ ‎①科技进步是文化多样性产生的前提 ②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文化传承方式的变革 ‎ ‎③“互联网+教育”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④在线教育有利于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 A.①② B.①④ ‎ C.②③ D.②④‎ 解析 互联网与教育融合,实质是借助互联网技术促进教育的发展变革,这说明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文化传承方式的变革,②当选;学习者可以在网上找到为自己“量身定制”的课程,说明在线教育有利于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④当选;①中“前提”的说法错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③错误。故选D项。‎ ‎10.有学者指出:五四运动是近现代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事件。它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分界的标志,是中国思想界向先进方向转变的关键。这说明( D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 B.科技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C.教育在影响着文化的传播 D.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 解析 材料中“五四运动是近现代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事件……是中国思想界向先进方向转换的关键”体现了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D项当选;其余三项与题意无关。‎ ‎11.某制鞋公司成立初期收集了300多件上至先秦下迄民国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代表性鞋履,认真研究“张良跪履”“谢公屐”等典故所代表的文化经典,然后把鞋与民俗、鞋与小说、鞋与民间美术等结合起来,制作出独具特色的文化鞋。从“鞋文化”到“文化鞋”蕴含着( B )‎ A.对待传统文化,首先是继承,其次是发展 B.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C.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需要对传统文化采取不同的态度 D.新的文化形态取代旧的文化形态就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 解析 文化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A项错误;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对于糟粕要剔除,不能根据个人的需要来确定态度,排除C项;D项将文化发展归结于文化形态的变化,没有明确文化发展的实质,排除D项。‎ ‎12.习近平指出,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们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材料的文化生活依据有( B )‎ ‎①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②发展是继承的结果,文化只有发展才会繁荣 ③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不断创新的根本动力与源泉 ④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A.①② B.①④ ‎ C.②③ D.③④‎ 解析 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并不是继承的结果,②错误;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③错误;材料通过习近平的话强调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①④是其依据。故选B项。‎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每到传统节日,总有一些东西使我们的心变得柔软,有对于家人与故乡的眷恋,还有对于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的珍视。“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这是中华民族延续很久的年俗。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一种全新的基于互联网的年俗文化正逐渐形成:在网上采购年货,在群里拜年、抢红包、晒晒年夜饭,看看网络春晚……‎ 针对传统年俗的变化,有人认为,在互联网时代,传统节日会丧失鲜活的生命力,也有人认为会迸发出新的生机。你支持哪一种观点?请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阐明理由。‎ 解析 解题时,认为“传统节日会丧失鲜活的生命力”,可从民族节日是文化的载体、传统文化的特点等角度,说明互联网会使人们远离现实、会使传统节日渐失民族性;认为“传统节日会迸发出新的生机”,可从互联网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创新等方面的影响进行具体说明。‎ 答案 观点一:传统节日会丧失鲜活的生命力。‎ 理由:①传统节日,是一个民族独特的文化,是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是文化传承的有效载体。互联网时代,人们在虚拟空间上的联系更紧密,但在现实空间中的关系日渐疏远。每到节日时,人们总是感觉味儿淡了。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传统节日需要保持鲜明的民族特色。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传统节日习俗中最宝贵的仪式感与虔诚度渐渐淡化,在互联网漂亮的外衣下,传统节日会丧失鲜活的生命力。‎ 观点二:传统节日会迸发出新的生机。‎ 理由: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其具体内涵应因时而变。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传统节日文化应不断发展,拥有新的时代内涵。②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过程中继承。互联网的发展推动了节日文化的有效传承。③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互联网打破了空间与时间的限制,让传统节日有了更广阔的共享空间。④社会实践是文化发展的动力。互联网时代的社会发展,使传统节日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创新,充满生机与活力。‎ ‎14.(2018·黑龙江牡丹江一中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国外的金字塔、古希腊神庙、古罗马斗兽场、故宫、白塔寺、黄鹤楼……不同的建筑,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中国人将木材选作基本建材,与中华民族生息的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多森林而少顽石相关,所以中国传统建筑被称为“土木的史书”。‎ 中国传统建筑常用“斗拱”这种世界建筑中独一无二的结构形式。所谓“斗拱”‎ ‎,是将屋檐托起的交叠的曲木,它可以将纵向的力量向横向拓展,从而构造出多种多样的飞檐。这种建筑技术的长期利用,创造出了中国传统建筑独特的结构特征、艺术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将灵巧的木构架推向了极致,长久持续,一直流传到今天。‎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秦佑国教授面向非建筑专业学生开设了《建筑的文化理解》一课,希望同学们通过了解中外传统建筑发展的历史及其社会文化,培育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和鉴赏品位,提高建筑文化的修养。课程座无虚席,网络点击率居高不下,受到师生广泛欢迎。‎ ‎(1)结合材料和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在大学开设建筑文化课程为什么能促进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 ‎(2)目前,我国众多传统古建筑面临年久失修和城市改造的局面,请你结合材料并根据所学的文化生活知识,就如何更好地保护中国传统古建筑写两条宣传标语。‎ 答案 (1)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在大学开设建筑文化课程能够形成重视建筑文化的氛围,激发学生传承建筑文化的热情。②古建筑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传统建筑课程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演进,传承建筑文化。③传统建筑是展现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在大学开设建筑文化课程,可以很好地了解建筑文化,促进建筑文化的传承。④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开设建筑文化课程,有利于增强保护古建筑的意识,促进中外传统建筑文化的交流。⑤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开设建筑文化课程,可以通过对建筑文化的继承,促进现代建筑文化的创新。‎ ‎(2)示例:利用现代技术,保护传统建筑;增强保护意识,全民参与保护;修旧如旧,保持风格;科学分类,有效保护。‎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