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辽宁省抚顺市六校协作体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政治】辽宁省抚顺市六校协作体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辽宁省抚顺市六校协作体2019-2020学年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童年》是台湾歌手罗大佑作词作曲的一首歌曲,欢快的节奏,贴切的歌词,给人希望,让人充满无限的回味。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在下而《童年>的歌词中,能清晰地体现哲学这一界定的是 ‎①池塘边的椿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 ‎②阳光下蜻蜒飞过来,一片片绿油油的稻田 ‎③没有人知道为什么太阳总下到山的那一边 ‎④没有人能够告诉我山里而有没有住着神仙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D ‎【解析】①②:“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阳光下蜻蜒飞过来,一片片绿油油的稻田”,是事实和景物的描述,不涉及哲学的起源问题,①②不合题意。③④:“没有人知道为什么太阳总下到山的那一边”、“没有人能够告诉我山里面有没有住着神仙”,提出了关于世界的状态以及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能够体现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③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2.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的两个方面是 ‎①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 ‎②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问题 ‎③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④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①③: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的两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的问题,①③符合题意。②: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问题不属于哲学的基本问题,②不合题意。④: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不是哲学的基本问题,④不合题意。故本题选B。‎ ‎3.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下列选项能够正确反映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演进顺序的是 ‎①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弗朗西斯·培根 ‎②理胜万物,理主动静——朱熹 ‎ ‎③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毛泽东 ‎④气者,理之依也——王夫之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④—①—③ D.④—①—②‎ ‎【答案】C ‎【解析】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④:气者,理之依也——王夫之。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①: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弗朗西斯·培根。属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③: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毛泽东。属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②:理胜万物,理主动静——朱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由此可知,能够正确反映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演进顺序的是④—①—③。故本题选C。‎ ‎4.姿态万千的山川湖海,看不见却又真实存在的磁场、紫外线,从哲学的角度看,这些事物的共性有 ‎①具有客观实在性 ‎ ‎②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 ‎ ‎③同为世界的本原 ‎ ‎④不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A ‎【解析】①②符合题意,根据题意,山川湖海,看不见却又真实存在的磁场、紫外线,从哲学的角度看,这些事物的共性有具有客观实在性、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③表述错误,山川湖海、磁场、紫外线是具体的物质形态,不等同于哲学上的物质,因而不是世界的本原;④表述错误,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故选:A。‎ ‎5.新时代的家风建设,要在充分了解家文化的变与不变中实现新发展。要在家文化的变中引导,肯定良好的变化,摈弃落后的家庭教育理念。同时,要在家文化的不变中寻求创新,积极传承。这表明 ‎①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②联系具有多样性,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③事物是相对运动和绝对静止的统一 ‎④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材料强调新时代的家风建设,要在充分了解家文化的变与不变中实现新发展。这表明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事物的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②④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不体现物质是运动的主体,①项与题意不符;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③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C。‎ ‎6.“比”“从”“北”“化”四个字由“人”字以不同结构构成(下图为甲骨文),高度概括了人生的成长历程,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内在逻辑体系。我们可以体会到,与人“比”后,总会模仿学习他人的优点,即“从”:之后会产生叛逆,即“北”;最后,能从正反两个方而思考,一切为我所用,进入“化”的阶段。上述材料说明 ‎①哲学智慧概括了人们的生活与实践,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②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③哲学的根本任务就在于正确揭示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④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①④:甲骨文中“比”“从”“北”“化”四个字由“人”字以不同结构构成,高度概括了人生的成长历程,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内在逻辑体系,这说明哲学智慧地概括了人们的生活与实践,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也说明从意识的内容来看,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①④符合题意。②:材料不能表明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并且哲学有正误之分,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②错误。③‎ ‎:哲学的根本任务就在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③错误。故本题选C。‎ ‎7.“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对这首古诗的理解,下列正确的是 ‎①“枯”与“荣”都是“原上草”—种存在方式 ‎②“枯”与“荣”的转化其实是一种概念的运动 ‎③“枯”与“荣”的变化离不开特定的物质实体 ‎④“枯”与“荣”都是一种意识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③‎ ‎【答案】D ‎【解析】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枯”与“荣”是指“原上草”的运动,是“原上草”—种存在方式,①正确。“枯”与“荣”的转化其实是“原上草”的运动,而不是一种概念的运动,②表述错误。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枯”与“荣”的变化离不开“原上草”这一特定的物质实体,③正确。“枯”与“荣”是指“原上草”的运动,而不是意识,④错误。故本题选D。‎ ‎8.昙花是一种灌木状肉质植物,花开起来大而美丽。昙花一般不在白天开花,要到晚上八九点之后才会开,而且开放时间很短,敬称“昙花一现”。如今,花卉园艺学家采用“偷天换日”、“颠侧昼夜”的科学办法实现了昙花在白天开花,满足了赏花者白天赏花的需求。上述现象体现的唯物论道理是 ‎①昙花独特的开花方式说明不同物质有着不同的反应特性 ‎②昙花可以依据周围环境的不同有意识地调控开花时间 ‎③园艺学家采用科学的办法改变昙花的生长规律 ‎④园艺学家能够充发挥主观能动性满足不同赏花者的需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①: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的反应特性,昙花之所以不同于其他花,原因在于其组成物质与其他花不同,①正确;②: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为人所特有,②错误;③:规律具有客观性,不可改变。园艺学家是认识昙花的生长规律,合理利用取得成功,③错误;④: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园艺学家能够充发挥主观能动性满足不同赏花者的需求,④正确;‎ 故选B。‎ ‎9.近几年,徒步、登山和骑行等体育旅游项目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这些项目既充满活力又新鲜刺激,既放松精神又锻炼身体,但并不是人人都适合的。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对参与者而言最重要的是 A.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突破体能局限 B.坚持从实际出发,理性评估自身状况 C.认识潜在的优势,抓住时机赢得胜利 D.劳逸结合,做到运动与休息相互协调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突破体能局限”违背了客观规律,A错误;“认识潜在的优势,抓住时机赢得胜利”说明要坚持矛盾观点、全面认识自身缺点与长处,遵循量变质变关系原理、抓住时机促成事物质变,材料未体现,C不符合题意;徒步、登山和骑行等体育旅游项目“并不是人人都适合”,说明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既要从体育旅游项目的特点出发,又要从自身的身体特点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B符合题意;“劳逸结合,做到运动与休息相互协调”说明规律是客观的,参与者按规律办事才能成功,D有一定道理;比较BD,设问要求对参与者而言“最重要”的,B项“理性评估自身状况”与“体育旅游项目并不是人人都适合”直接关联,是最佳选项。故选B。‎ ‎10.3G技术的出现,支持了高速数据服务,让消费者开始越来越多在移动设备上使用宽带和互联网;4G技术的出现使访问移动数据的速度比3G快了10倍左右,让运营商能够高效的利用频谱;今天,在4G的基础上出现的5G技术有了更进一步的提升,5G网络将速度更快、容量更密、时延更短。可见 ‎①辩证否定是事物一个阶段对另一个阶段的否定 ‎②辩证否定是联系的环节、发展的环节。‎ ‎③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④事物都处在前后相继的历史联系之中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答案】C ‎【解析】“4G技术的出现使访问移动数据的速度比3G快了10倍左右,让运营商能够高效的利用频谱;今天,在4G的基础上出现的5G技术有了更进一步的提升,5G网络将速度更快、容量更密、时延更短。”说明辩证否定是联系的环节、发展的环节,事物都处在前后相继的历史联系之中,本题②④正确;辩证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不是只有否定,①观点错误,排除;材料只体现事物发展的前进性,没有涉及到事物发展的曲折性,③‎ 排除;本题选C。‎ ‎11.下图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会徽:人形图案是一个冬天的“冬”字,将抽象的滑道、冰雪运动形态与书法巧妙结合,人书—体,天人合…;“冬”字下方两点顺势融为2022,标识既展现了冬季运动的活力与激情,更传递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该设计体现了:‎ ‎①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主动的 ‎②卓越的艺术创作离不开综合的思维方法 ‎③意识能直接创造出世界上本不存在的事物 ‎④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如实反映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A ‎【解析】①②:人形图案是一个冬天的“冬”字,将抽象的滑道、冰雪运动形态与书法巧妙结合,人书—体,天人合…;“冬”字下方两点顺势融为2022,标识既展现了冬季运动的活力与激情,更传递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该设计体现了,这说明艺术创造是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想象,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主动的,卓越的艺术创作离不开综合的思维方法,①②符合题意。③:意识不能直接创造出世界上本不存在的事物,③错误。④: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如实反映,错误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歪曲反映,④表述错误。故本题选A。‎ ‎12.2019年4月10同,事件视界望远镜(EHT)宣布已经成功获得了超大黑洞的第一个直接视觉证据。EHT是一个通过国际合作而实现的、由八个地面射电望远镜组成的观测阵列,主要旨在通过形成一个口径如地球大小的“虚拟”望远镜来捕捉黑洞的图像。上述材料主要说明 ‎①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④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可知论、实践与认识的知识。①‎ ‎: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不是唯一的,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①错误。②:材料反映认识工具的完善和更新拓展了人们的认识,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②符合题意。③:材料中人们对黑洞的认识说明了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③符合题意。④:意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④错误。故本题选C。‎ ‎13.我希望,有朋自远方来,岁月不改其性,红尘不染其心;我希望岁月无痕,大地不老。——201路最美际遇充满诗情和画意。但从哲学角度看 ‎①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不存在“不改其性”的朋友 ‎②物质根本属性是客观实在性,“岁月无痕”只能是美好的祝福 ‎③物质决定意识,人在红尘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不染其心”是不可能存在的 ‎④物质的运动具有绝对性,不存在“大地不老”的现象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答案】A ‎【解析】①④:题目中的观点有不合理性,物质的运动具有绝对性,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不存在“天地不老”的现象,也不存在“不改其性”的朋友,①④符合题意。②: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②说法错误。③: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因此在红尘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③说法错误。故本题选A。‎ ‎14.人们对“两山”关系的认识过程:第一阶段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第二阶段是既要金山银山,也要保住绿水青山;第三阶段是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对这一认识过程的正确解读是 ‎①第一阶段认识的局限,在一定历史条件下难以避免 ‎②第二阶段的认识也具有真理性,只不过后来被更高水平的认识所推翻 ‎③第三阶段的认识也只适用于一定的条件和范围 ‎④三个阶段共同说明,人类永远前进在接近真理的路上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③‎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真理的条件性。真理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并不能被推翻,而是不断向前发展,②错误;人类永远前进在接近真理的路上,意味着人类不能获得真理,这实际上是否认正确认识的可能性,属于不可知论,④错误;①③正确且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D。‎ ‎15.工匠精神”最迷人的魅力还是在于“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的坚持,精益求精需要坚持,耕读传家需要坚持,“工匠精神”就是再坚持一下,再多做一点。坚持下去,跬步能行千里;坚持下去,小流汇成江海。可见 ‎①精神的力量可以派生出物质的力量 ‎②正确的意识能够推动客观事物的发展 ‎③坚持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才可能成功 ‎④量变是质变的前提,要重视量的积累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精神的力量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物质力量,但不是派生,故①错误;③说法太绝对,故③错误;材料强调,在“工匠精神”的指导下,坚持下去,跬步能行千里,坚持下去,小流汇成江海,这说明正确的意识能够推动客观事物的发展,量变是质变的前提,要重视量的积累,故②④正确。故选B。‎ ‎16.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变化,未成年人保护领域遇到了许多新问题。2019年10月2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了《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据悉,与现行未成年人保护法相比,修订草案增加了发现未成年人受侵害时强制报告制度、校园欺凌防控制度等内容,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关于修改《未成年人保护法》,下列表述符合题意的是 ‎①草案根据社会变化而增加相关内容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品质 ‎②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草案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③修改《未成年人保护法》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④修改《未成年人保护法》反映了真理是客观的、有条件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①③:针对未成年人保护领域遇到了许多新问题,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了《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修订草案增加了发现未成年人受侵害时强制报告制度、校园欺凌防控制度等内容,积极回应社会关切,这表明草案根据社会变化而增加相关内容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品质,修改《未成年人保护法》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①③符合题意。②: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②错误。④:修改《未成年人保护法》反映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④不选。故本题选B。‎ ‎17.认识具有反复性,是因为 ‎①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 ‎②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 ‎③客观的事物是复杂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现有一个过程 ‎④人们不可能认识事物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经历一个反复的过程,①符合题意。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实践水平的限制,由于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所以,人们的认识也需要一个不断反复、逐步发展的过程,②符合题意。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的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达到,③符合题意。“人们不可能认识事物”属于不可知论,④错误。故本题选B。‎ ‎18.产业共生是一种生产组织形式,即某一生产过程的废物可以用作另一生产过程的原料,从而最高效地利用资源和最大程度减少生产废物。产业共生得益于 ‎①摆脱客观联系的制约,打造新业态 ‎②尊重联系的条件性,创造自在事物的联系 ‎③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实现生态生产 ‎④调整事物的原有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解析】①:联系具有客观性,“摆脱客观联系的制约”的表述错误,排除①。②:自在事物的联系在人类产生之前就已经存在了,故表述“创造自在事物的联系”是错误的,②排除。③④:产业共生是指某一生产过程的废物可以用作另一生产过程的原料,从而最高效地利用资源和最大程度减少生产废物。产业共生得益于联系具有多样性的特点,通过调整事物的原有联系,可以建立新的具体联系。③④选项正确。故本题选D。‎ ‎19.携手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把住了全球互联网治理的脉搏。唯有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才能既满足各国分享互联网发展成果的要求,又能激发各国为净化网络空间、保障网络安全群策群力的积极性。这启示我们 ‎①应当立足整体,实现整体最优目标 ‎②搞好局部,用局部发展推动整体发展 ‎③要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统筹考虑 ‎④要着眼局部,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唯有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才能既满足各国分享互联网发展成果的要求,从而激发各国为净化网络空间、保障网络安全群策群力的积极性。这说明我们应当立足整体,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统筹考虑,实现整体最优目标,①③符合题意;材料强调整体的作用,②强调用局部发展推动整体发展,与题意不符;要着眼整体,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④错误;正确选项为B。‎ ‎20.心理学认为,人的不满情绪和糟糕心情,一般会沿着等级和强弱组成的社会关系链条依次传递,由金字塔尖一直扩散到最底层;无处发泄的最弱小的那一个元素,则成为最终的受害者。这启示我们要:‎ ‎①正确对待矛盾,敢于承担过错和责任 ‎②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学会控制不良情绪 ‎③摆正心态,防止不良情绪导致矛盾同一性向斗争性转化 ‎④增强自信,积极的情绪能减少人生道路上的障碍与困难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A ‎【解析】①②:不满情绪和糟糕心情的传递效用,启示我们要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正确对待矛盾,学会控制不良情绪,敢于承担过错和责任,①②符合题意。③:矛盾双方相互转化,并不是矛盾同一性向斗争性转化,③说法错误。④:人生道路上的障碍与困难是客观的,积极的情绪能够让我们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障碍与困难,但并不能减少人生道路上的障碍与困难,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A。‎ ‎21.一般等价物——金银货币——铸币——纸币——电子货币——数字货币,为我们勾画出了一幅货币产生发展过程的历史画卷。这幅画卷生动直观地体现了 ‎①事物变化发展是一个不断扬弃的过程 ‎②实践是推动认识变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事物的矛盾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 ‎④事物的个性寓于共性之中并通过共性表现出来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①③:货币产生发展过程的历史画卷生动直观地体现了事物变化发展是一个不断扬弃的过程,事物的矛盾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①③符合题意。②:材料强调货币在不同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不体现实践是推动认识变化发展的根本动力,②与题意不符。④:事物的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表现出来,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B。‎ ‎22.作为新事物的电动汽车,其绿色环保使用成本低,但仍然未受消费者喜爱,最重要的原因在于“里程焦虑”。只要续航里程低于50公里,驾驶者就有“赶紧充电”的焦虑,而这样的里程焦虑几乎是每个电动汽车使用者的心态。这启示我们 ‎①事物发展要经历一个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②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克服电动汽车推广中的困难 ‎③事物都存在利与弊的两个方面 ‎ ‎④事物发展的实质是不断积累的量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解析】①符合题意,电动汽车作为新事物,存在续航里程短的问题启示我们事物发展要经历一个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②符合题意,电动汽车有不完善的地方,启示我们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克服电动汽车推广中的困难。③表述错误,事物都存在着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不是利与弊两个方面,因为利与弊是针对人的需要而言的。④表述错误,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故选A.‎ ‎23.“零和游戏”是指如果我们把赢棋计算为“+1分”,把输棋计算为“-1分”,那么,这两人得分之和就是1+(-1)=0。游戏者有输有赢,一方所赢正是另一方所输,游戏的总成绩永远是零。从唯物辩证法角度看,“零和游戏”‎ ‎①只反映了该事物数量的变化,忽视了事物的发展 ‎②是对事物未来发展趋势理论和规律的的正确总结 ‎③缺乏辩证思维,片面地看待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④反映事物内部要素此消彼长、优化组合的整体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零和游戏”没有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没有整体观念,因此做不到互利共赢,①③入选,不选④;②错在“正确总结”,不选。故选B。‎ ‎24.国务院机构改革是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换成市场的手,这是自我革命,会很痛,甚至有割腕的感觉,但这是发展的需要,是人民的愿望。国务院机构改革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既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止步不前。下列对应关系正确的一组是 ‎①改革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 ‎②改革是发展的需要和人民的愿望——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 ‎ ‎③改革会很痛,但不能止步不前——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 ‎④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换成市场的手——发展的实质是运动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改革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强调量的积累的重要性,而不是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①项对应错误;②③项对应正确且符合题意要求;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换成市场的手,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要在实践中坚持和发现真理。发展的实质是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④项对应错误,且本身表述也不正确;正确选项为B。‎ ‎25.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区别在于 ‎①前者反映了复杂事物中诸多矛盾的不平衡性,后者反映了具体矛盾中矛盾双方的不平衡性  ‎ ‎②前者要解决的是工作的重点和关键问题,后者要解决的是事物的主流、支流和性质问题  ‎ ‎③前者要分析的是不同事物之间诸多矛盾的关系,后者分析的是同一事物矛盾双方的关系   ‎ ‎④二者体现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区别在于:前者反映了复杂事物中诸多矛盾的不平衡性,后者反映了具体矛盾中矛盾双方的不平衡性 前者要解决的是工作的重点和关键问题,后者要解决的是事物的主流、支流和性质问题,前者要分析的是不同事物之间诸多矛盾的关系,后者分析的是同一事物矛盾双方的关系,①②③正确且符合题意;④是二者的联系而不是区别,与题意不符,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 ‎26.高质量发展,既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也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又是今后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但迈向高质量发展是一个爬坡的过程,要做的工作很多。这给我们的唯物辩证法启示是 ‎①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认识事物要着重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 ‎③要坚持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④想问题、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和关键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解析】高质量发展,既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也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又是今后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这表明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想问题、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和关键,故④符合题意;但迈向高质量发展是一个爬坡的过程,要做的工作很多说明迈向高质量发展并不是轻易就能实现的,要坚持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故③符合题意;①属于唯物论,不符合题意;②正确,但与题意不符,不选。故本题答案为D。‎ ‎27.“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袖拂扬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关汉卿的这首散曲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生活中的我们既要学会选择,也要学会放弃,其实放弃也是一种艰难的选择的寓意。材料从哲学上启示我们 A.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 B.要推动矛盾的斗争性向矛盾的同一性转化 C.否认矛盾也是解决矛盾的具体方法 ‎ D.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答案】D ‎【解析】A不合题意,材料未涉及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B错误,矛盾斗争性与矛盾同一性不是相互转化的关系;C错误,承认矛盾是解决矛盾的方法;D正确,“其实放弃也是一种艰难的选择的寓意”这说明我们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故选:D。‎ ‎28.2015年,“新经济”、“新常态”成为中国经济领域的热词,“三期叠加”(三期即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运行的矛盾与问题逐步显现,已经高速发展30多年的中国经济开始进入新阶段,这个新阶段有新的发展特征、新的发展动力、新的发展趋势,同时也需要有新的发展思路、新的发展政策。这表明 ‎①发展经济要在遵循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 ‎②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客观与主观具体历史的统一 ‎③不同事物的矛盾各不相同 ‎ ‎④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阶段各有其特点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D ‎【解析】①④符合题意,依据题意,“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开始进入新阶段,这个新阶段有新的发展特征、新的发展动力、新的发展趋势,同时也需要有新的发展思路、新的发展政策。这表明发展经济要在遵循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阶段各有其特点;②错误,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与客观具体历史的统一;③不合题意,材料主旨体现的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阶段各有其特点,而不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不相同;故选:D。‎ ‎29.在我国灿烂的历史文化宝库中,有许多言简意赅的成语,凝结着深刻的生活智慧。下列对成语的哲学寓意理解正确的是 ‎①吐故纳新,革故鼎新一一辩证的否定是既肯定义否定 ‎②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一一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③画龙点睛一一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④瑕不掩瑜一一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解析】①:“吐故纳新,革故鼎新”体现了辩证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①符合题意。 ②:“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体现了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②符合题意。③:“画龙点睛”强调抓主要矛盾,而不是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③理解错误。④:“瑕不掩瑜”强调认识事物要抓主流,而不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④理解错误。故本题选A。‎ ‎30.2019年9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指出,在前进道路上我们面临的风险考验只会越来越复杂,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这是因为 ‎①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②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③斗争是解决社会各种矛盾的根本途径 ‎④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矛盾的含义、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①②:在前进道路上我们面临的风险考验只会越来越复杂,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反映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也反映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①②符合题意。③: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斗争是解决社会各种矛盾的根本途径”说法错误,③排除。④: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④错误。故本题选A。‎ ‎31.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理论指导和理论创新,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硬道理,到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再到坚持科学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每一次理论创新都推动了发展实践的突破。这体现了 ‎①理论创新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关键 ‎ ‎②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③科学理论对实践发展具有指导作用 ‎ ‎④理论在推翻已有真理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材料体现了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科学理论对实践发展具有指导作用,②③项符合题意;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关键,①项说法错误;被实践验证的真理不能被推翻,只能被超越和发展,④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C。‎ ‎32.新个税法于2019年1月1日起全面施行。此次税改的亮点不只是将个税起征点吐由3500元上调至5000元,还首次引入专项附加扣除概念,明确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普通住房贷款利息、住房租金、赡养老人支出6项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的具体范围和标准。此次个税改革的哲学依据有:‎ ‎①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同矛盾的两个不同方而各有其特殊性 ‎③矛盾的特殊性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④调整上层建筑以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与完善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①‎ ‎:此次个税法调整能根据个人及家庭的不同情况减免税收,坚持了从实际出发,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①符合题意。②:此次个税法调整能根据个人及家庭的不同情况减免税收,体现了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不是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各有其特殊性,②不合题意。③: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③错误。④:新个税法的全面施行属于上层建筑的调整,说明调整上层建筑以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与完善,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 ‎33.一棵树,做成三个木桶。一个装粪,就叫粪桶,众人躲着;一个装水,就叫水桶,众人用着;一个装酒,就叫酒桶,众人品着。桶是一样的,因装的东西不同,命运也就不同。这说明 A.不同的价值观,人生道路的选择也就不同 ‎ B.价值判断与选择会因人的地位不同而不同 C.事物价值大小受事物属性和人的需要制约 ‎ D.价值判断与选择要以满足人的需要为依据 ‎【答案】C ‎【解析】A不合题意,材料只提到众人对不同木桶态度不同,没有上升到人生道路的选择的高度;B不合题意,材料没有提到众人地位的变化,众人态度的转变是因为木桶用途不同;C符合题意,木桶用来装粪,粪对人无用且脏,众人就躲;木桶用来装酒,酒是被拿来饮用的,众人就品,众人对木桶态度的变化取决于木桶的用途和人的需要。D说法错误,价值判断与选择要坚持真理,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价值的最高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而不单单是要以满足人的需要为依据。故选C。‎ ‎34.随着《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的印发,“三权分置”成为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改革又一重大制度创新,为农民增收提供了制度保障。实施“三权分置”的哲学依据是 ‎①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②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③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④实践基础上的制度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B ‎【解析】①说法错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②③‎ 符合题意,“‘三权分置’成为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改革又一重大制度创新,为农民增收提供了制度保障”,实施“三权分置”的哲学依据是: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④说法错误,应该是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故选:B。‎ ‎35.人生是一种选择,战争年代,张富清冲锋陷阵、九死一生,功勋累累,成为“战斗英雄”;和平时期,他淡泊名利、默默奉献,深藏功名、坚守初心。伟大和平凡、赫赫战功和质朴寻常,在张富清身上形成强烈反差,又融合得如此自然。“时代楷模”张富清的事迹启示我们实现人生价值要 ‎①胸怀祖国,服务人民,将奉献社会作为人生的最大价值 ‎②立足自身,着眼发展,在正确的价值观指引下砥砺前行 ‎③放弃自我,淡泊名利,在奉献社会中走出自我狭隘天地 ‎④坚守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人生的真正价值、人生价值的实现与创造。①④:“时代楷模”张富清的事迹启示我们实现人生价值要胸怀祖国,服务人民,将奉献社会作为人生的最大价值,坚守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①④符合题意。②:“立足自身”说法错误,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应该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②排除。③:“放弃自我”说法错误,应该是放弃个人不当利益,③排除。故本题选B。‎ 二、材料分析题 ‎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有利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有利于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 材料一 2013年7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民情时说:“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把垃圾资源化,化腐朽为神奇,是一门艺术。”“垃圾围城”是困扰城市发展的一道难题。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上海时指出,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上海要抓实抓好。2019年7月1日,上海市正式实施生活垃圾分类管理。‎ ‎2019年4月26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关于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而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决定自2019年起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而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2019年,我国将在46个重点城市继续加大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设施建设投入,可回收物和易腐垃圾的回收利用率合计达到35%以上。满足生活垃圾分类处理需求。到2020年底,先行先试的46个重点城市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基本形成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形成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2035年前,46个重点城市全而建立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垃圾分类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建设美丽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而对垃圾围城的困境,我们必须树立环保意识,把垃圾分类工作化为自己日常的自觉行动。‎ ‎(1)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知识分析材料一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 材料二 一直以来,我国在不断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然而从实践来看,垃圾分类工作总体进展缓慢。通过调查发现,出于环境整治活动的需要,许多市民对垃圾分类有所了解,但涉及具体分类却知之甚少,甚至完全混淆了垃圾分类的类别,许多市民将污染纸张、过期药物、废电池归入可回收类别,有的市民竟将果皮、塑料纳入其它垃圾,还有的将烟头、金属、剩菜剩饭、玻璃归入有害垃圾,致使垃圾分类工作效果不佳。同时,垃圾分类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滞后、垃圾分类设施缺乏、垃圾分类宣传教育不到位等也是造成垃圾分类工作推进困难的土要原因。‎ ‎(2)结合材料二,说明市民对垃圾分类的认识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 ‎(3)结合材料二,从辩证唯物论角度谈谈应如何推进垃圾分类工作。‎ 材料三、生活垃圾分类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2019年4月福州市出台《2019年全而推行城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自5月1日起,在五城区范围内全而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方案》强调垃圾分类,应动员社会,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与公民共同参与,协同配合的治理体系:以“简单、管用、可操作”为原则,将生活垃圾分为厨余(湿)垃圾、有害垃圾、大件垃圾、可回收物、其他垃圾等五大类,到2019年底前力图实现五城区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35%以上,分类覆盖率达90%以上,无害化处理率达100%的总H标。‎ ‎(4)结合材料三,简要说明福州在推进垃圾分类的过程中是如何体现系统优化方法的?‎ ‎(5)为进一步提升学校师生的环保意识,增强垃圾分类观念,积极鼓励引导师生主动参与垃圾分类,建设绿色校园,学校团委在校内开展了以“垃圾分类”为主题的宣传活动,请你拟两条宣传标语。‎ ‎【答案】(1)①‎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关于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体现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也体现正确的意识的推动作用。②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把垃圾资源化,化腐朽为神奇,是一门艺术。“垃圾围城”是困扰城市发展的一道难题。体现了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承认矛盾,分析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③先在46个重点城市试点,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体现了矛盾特殊性与普遍性的辩证关系,要坚持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有机统一。④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建设美丽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面对垃圾围城的困境,我们必须树立环保意识,把垃圾分类工作化为自己日常的自觉行动。体现了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2)①通过调查发现市民的一些情况体现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环境整治活动的开展,让市民对垃圾分类认识有所提升体现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市民的一些错误认识是通过实践得以检验。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提升对垃圾分类的认识应以解决环境问题为目的。‎ ‎(3)①从当前垃圾分类工作的实际出发,制定和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加强垃圾分类宣传教育。②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既要反对急于求成,又要反对安于现状。‎ ‎(4)①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综合认识生活垃圾的特征,在分类基础上综合处理。②注重整体性,以实现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35%以上,分类覆盖率达90%以上,无害化处理率达100%为总目标。③注重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势:动员社会,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与公民共同参与,协同配合的治理体系。④注意内部结构的有序性:以“简单、管用、可操作”为原则,有序的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处理。‎ ‎(5)答案示例:①垃圾分类进校园低碳生活我先行;②垃圾分类倡导文明爱护环境人人有责。‎ ‎【解析】本题以垃圾分类为素材,从哲学生活角度设置有关问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本题要求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知识分析材料一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 本题属于体现类试题。‎ 针对材料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关于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而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决定自2019年起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而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考生可从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正确的意识的推动作用的角度分析。‎ 针对材料“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把垃圾资源化,化腐朽为神奇,是一门艺术。”“垃圾围城”是困扰城市发展的一道难题,考生可从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承认矛盾,分析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的角度分析。‎ 针对材料到2020年底,先行先试的46个重点城市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考生可从矛盾特殊性与普遍性的辩证关系,要坚持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有机统一的角度分析。‎ 针对材料面对垃圾围城的困境,我们必须树立环保意识,把垃圾分类工作化为自己日常的自觉行动,考生可从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的角度分析。‎ ‎(2) 本题要求结合材料二,说明市民对垃圾分类的认识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 本题属于体现类试题,知识限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针对材料通过调查发现,出于环境整治活动的需要,许多市民对垃圾分类有所了解,但涉及具体分类却知之甚少,甚至完全混淆了垃圾分类的类别,考生可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的角度分析。‎ 针对材料许多市民将污染纸张、过期药物、废电池归入可回收类别,有的市民竟将果皮、塑料纳入其它垃圾,还有的将烟头、金属、剩菜剩饭、玻璃归入有害垃圾,致使垃圾分类工作效果不佳,通过垃圾分类,提高了市民的认识,考生可从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的角度分析。‎ ‎(3)本题要求结合材料二,从辩证唯物论角度谈谈应如何推进垃圾分类工作。‎ 本题属于措施类试题,题目限定辩证唯物论角度。‎ 针对材料中市民对垃圾分类缺乏认识以及垃圾分类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滞后、垃圾分类设施缺乏、垃圾分类宣传教育不到位等问题,考生可从物质决定意识,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的角度分析。‎ ‎(4) 本题要求结合材料三,简要说明福州在推进垃圾分类的过程中是如何体现系统优化方法的?‎ 本题属于体现类试题,题目限定系统优化方法。‎ 针对材料生活垃圾分类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2019年4月福州市出台《2019年全面推行城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自5月1日起,在五城区范围内全而推行生活垃圾分类,考生可从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的角度作答。‎ 针对材料到2019年底前力图实现五城区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35%以上,分类覆盖率达90%以上,无害化处理率达100%的总目标,考生可从注重整体性的角度作答。‎ 针对材料应动员社会,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与公民共同参与,协同配合的治理体系,考生可从注重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势的角度作答。‎ 针对材料以“简单、管用、可操作”为原则,将生活垃圾分为厨余(湿)垃圾、有害垃圾、大件垃圾、可回收物、其他垃圾等五大类,考生可从注意内部结构的有序性的角度作答。‎ ‎(5)为进一步提升学校师生的环保意识,增强垃圾分类观念,积极鼓励引导师生主动参与垃圾分类,建设绿色校园,学校团委在校内开展了以“垃圾分类”为主题的宣传活动,请你拟两条宣传标语。‎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这类试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允许考生发表不同的看法,鼓励创造性思维。试题在考查考生表达能力的同时,考查考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