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人教A版题型专练3归因类非选择题教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人教A版题型专练3归因类非选择题教案

题型专练三 归因类非选择题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7年3月5日上午,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定目标、谈任务,引发各界热议。‎ 材料一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民生是为政之要,必须时刻放在心头、扛在肩上。在当前国内外形势严峻复杂的情况下,更要优先保障和改善民生,该办能办的实事要竭力办好,基本民生的底线要坚决兜牢”。政府工作报告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给出的是“大礼包”。从“稳增长的重要目的是为了保就业、惠民生”的政策取向,到“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的原则要求,再到促进就业、取消手机长途费和漫游费、提高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和实现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调整完善自然灾害生活补助机制等一系列具体举措,充分体现了中国政府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浓郁的民生情怀,也表明中国的发展有温度、人民的幸福有质感。‎ 材料二 2017年“两会”召开前,中央政府在《政府工作报告》起草过程中除了在网络上向社会广泛征集意见和建议之外,还召开座谈会,听取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并对《政府工作报告》进行了多次修改。‎ ‎(1)结合材料一,运用科学宏观调控知识分析政府工作报告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给出的“大礼包”举措的合理性。‎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说明《政府工作报告》的起草为什么要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 解析:第(1)问,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一,运用科学宏观调控知识分析政府工作报告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给出的“大礼包”举措的合理性,属于原因类的解答题。知识范围明确,即科学的宏观调控。考生在分析说明时,可从宏观调控的原因、宏观调控的目标、手段等角度分析说明“大礼包”举措的合理性即可。第(2)问,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说明《政府工作报告》的起草为什么要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属于原因类的解答题。征求各方意见是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表现,从根本上说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体现了我国人民民主的真实性;其次,从民主决策的角度,民意是正确决策的重要信息资源,广泛征求各方意见有利于促进决策科学、民主;“听取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和建议”,说明自觉接受监督是政府坚持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证。‎ 答案:(1)①促进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是我国宏观调控的目标。保就业、促就业符合宏观调控的要求,也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取消手机长途费和漫游费能够刺激信息消费,促进经济增长。②运用经济手段(财政政策)通过提高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财政政策和实现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调整完善自然灾害生活补助机制集中财力办大事,保民生,是科学宏观调控的体现,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要求,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 行政手段是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另一手段,取消手机长途费和漫游费等一系列具体举措影响和调节宏观经济,刺激居民消费,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广泛征求各方意见是对人民当家作主主体地位的尊重,有利于决策充分体现人民的意志。②民意是正确决策的重要信息资源,广泛征求各方意见有利于促进决策科学、民主。③自觉接受监督是政府坚持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证。听取民主党派中央、工商联负责人等的意见和建议,是政府自觉接受监督的表现,有利于改进政府的工作。‎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看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我们今天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继承传统文化,是一个选择的过程。中华传统文化固然是宝库,但其中也不乏糟粕。若不注重选择和把关,难免就会出现泥沙俱下、鱼目混珠的现象。继承传统文化,不是一哄而上地全盘接受,而是一个扬弃的过程:正如鲁迅先生提到的“拿来主义”,我们对于传统文化,要理性地思考,有选择地拿来,在占有中挑选,在挑选中创新。‎ 继承传统文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近期以来,文化节目的播出有了良好的态势。《我在故宫修文物》《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见字如面》等文化节目纷纷成了人们热议的话题,让我们看到了观众对传统文化的需求与认可,传统文化如一封封古人的鸿雁传书,它们来得慢,来得温润,却渗透得长久。我们继承传统文化,不是为继承而继承。我们继承传统文化最根本的目的,是吸收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成分,与现代社会对接,为现代社会服务,从而实现传统文化价值对现代人的价值转化,让其成为具有生命力的“活物”。‎ ‎(1)结合材料,运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知识,分析“继承传统文化,是一个选择的过程。”‎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我们要让传统文化成为具有生命力的“活物”的理由。‎ ‎(3)联系实际,请你为拓宽传统文化价值对现代人的价值转化的途径提两条合理化建议。‎ 解析:第(1)问考查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知识,设问指向“继承传统文化,是一个选择的过程”,属于原因类试题,要从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角度分析。解答时首先明确知识范围: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不是一点论。然后调动运用上述知识,结合继承传统文化进行分析,实现理论与材料的有机统一。第(2)‎ 问考查文化生活的知识,设问指向我们要让传统文化成为具有生命力的“活物”的理由,属于原因类试题,要从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角度分析。解答时把握材料关键词“传统文化”,调动运用传统文化鲜明的民族性、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文化创新等知识,并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实现理论与材料的结合。第(3)问是开放型题型,考查学生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发散思维能力,是一道限制性开放式问题。设问指向拓宽传统文化价值对现代人的价值转化的途径提两点建议,可以从传统文化进课堂、开展知识竞赛、举行演讲比赛等角度思考。‎ 答案:(1)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面对传统文化,一方面要坚持两点论,全面认识传统文化,既要看到其中的精华,又要看到其中的糟粕;另一方面要把握两点中的重点,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收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成分,不能一哄而上地全盘接受。‎ ‎(2)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只有使传统文化具有生命力,才能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才能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主动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才能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3)示例:组织传统文化进课堂活动;开展国学知识竞赛;举行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演讲比赛;等等。‎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理想因其远大而为理想,信念因其执着而为信念。‎ ‎80年前,英雄的红军,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鏖战独树镇,勇克包座,转战乌蒙山,击退上百万穷凶极恶的追兵阻敌,征服空气稀薄的冰山雪岭,穿越渺无人烟的沼泽草地,表现出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 长征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信念的胜利。在风雨如磐的长征路上,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激励和指引着红军一路向前。在新的长征路上,我们一定要保持理想信念坚定,不论时代如何变化,不论条件如何变化,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都风雨如磐不动摇。没有理想信念,就可能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 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就是要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 ‎(1)结合材料,运用社会意识作用的原理,分析不论时代、条件如何变化。我们保持伟大理想信念坚定不动摇的正确性。‎ ‎(2)弘扬民族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发扬伟大的长征精神。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3)结合材料,为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 解析:第(1)问,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社会意识作用的原理,分析不论时代、条件如何变化,我们保持伟大理想信念坚定不动摇的正确性。本题答题的知识范围明确,即社会意识作用的原理。故考生可以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的角度展开说明: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再结合材料加以分析即可。第(2)问,要求考生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观点:弘扬民族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发扬伟大的长征精神。解答本题主要要求考生从弘扬长征精神与民族精神的关系的角度: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长征精神对民族精神作用:长征精神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发扬、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重要载体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养料等几个方面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即可。第(3)问,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为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这类试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允许考生发表不同的看法,鼓励创造性思维。试题在考查考生表达能力的同时,考查考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例如:要将个人需要同国家与社会的需要相结合,树立和坚定理想信念;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等。‎ 答案:(1)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②长征途中,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激励和指引着红军一路向前,夺取长征的伟大胜利。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干部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说到底是信仰迷茫、精神迷失。③在新的长征路上,我们保持理想信念坚定,可以激励和指引亿万人民群众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2)①中华民族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爱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人价值准则。②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长征精神把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个人的要求。③长征精神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发扬,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④长征历史为弘扬民族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重要载体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养料,长征精神是民族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滋养。‎ ‎(3)①要将个人需要同国家与社会的需要相结合,树立和坚定理想信念;②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③勤奋学习,脚踏实地,在实现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的过程中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实现人生价值,让青春无悔。‎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教育部通知,从2017年春季开始,在大、中、小所有学段、所有学科、所有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教材中,将中国人民“八年抗战”一律改为“十四年抗战”,把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落实到学生教材当中去。‎ 史学专家根据大量史实研究发现:‎1931年9月18日发生在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就承担起独立领导中国抗日斗争的壮烈使命并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东北抗日联军进行了英勇殊死的斗争,其他一些中国军队也在奋起抵抗;中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爱国人士和爱国华侨也积极支持和参加抗战。中国人民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让中国人的物质、精神、鲜血和生命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因此,“十四年抗战”的概念更科学,过去“八年抗战”的概念仅是指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开始的全国性抗战,只是十四年抗战中从局部抗战进入到全面抗战的一个阶段。‎ 我们修正历史概念,不是记住仇恨,而是要呈现历史本来面目,客观反映日本侵华罪行,反映中国人民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的特殊贡献和巨大牺牲,警醒日本右翼、维护世界和平;是为了让中国人民铭记血泪史、屈辱史和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战的斗争史,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增强爱国热情、凝聚民族力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顽强奋斗、奋发图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据材料,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分析教育部要求大、中、小学校教材一律将“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的主要原因。‎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传承性与文化发展”的知识说明“把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落实到学生教材当中”的重要意义。 ‎ ‎(3)设计一次“我为抗日英雄致敬”的主题班会,请写明这次班会的设计目的和主题思想,以体现你的核心素养和正确价值追求。(每项内容控制在10至20个字之间)‎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分析教育部要求大、中、小学校教材一律将“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的主要原因。属于原因类,回答为什么这么做。可先答出辩证关系知识,然后再结合材料回答原因。也可把辩证关系分开来分别回答。不管哪一种,都要求尊重史实,正视现实,勿忘历史,发奋图强。第(2)问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传承性与文化发展”的知识说明“把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落实到学生教材当中”的重要意义。可分别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特点,说明把弘扬民族精神落实到教材当中,有利于学生积极继承中华民族精神,坚定政治认同;传统文化的作用说明把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落实到教材当中,有利于学生从小形成对祖国的强烈认同感,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说明把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落实到教材当中,有利于学生选择优秀传统文化,自觉承担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者、发扬者和传播者;教育对文化传承具有特殊的功能,作用越来越大。把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落实到教材当中,有利于通过传道、授业、解惑,把中华民族精神传递给下一代,在群众中发扬光大。第(3)问主题班会设计必须围绕抗日英雄的爱国精神、民族气节、维护和平、追求正义等核心价值,体现自己的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和责任担当。‎ 答案:(1)答法一: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中国十四年抗战的大量史实和日本右翼抬头的现实决定了我们的教材必须客观全面地呈现历史;②人的意识能动地认识世界的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教材客观全面反映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抗战史,是为了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弘扬中华民族精神;③人的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具有指导作用,对人体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教材客观全面地反眏中国人民的血泪史、屈辱史和斗争史,是为了让中国人民顽强拼搏、奋发图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答法二: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人的意识能动地认识世界的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人的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具有指导作用,对人体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②教材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反映中国人民十四年抗战的历史和日本右翼抬头的现实,使主观符合客观;③教材客观全面地反眏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抗战史,是为了激发爱国热情,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是为了让中国人民铭记热泪史、屈辱史和斗争史,顽强拼搏、奋发图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没有文化继承就没有文化积累,把弘扬民族精神落实到教材当中,有利于学生积极继承中华民族精神,发扬爱国传统,在共产党领导下,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提高政治认同;②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把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落实到教材当中,有利于学生从小形成对祖国的强烈认同感,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③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文化发展是文化继承的必然要求。把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落实到教材当中,有利于学生选择优秀传统文化,自觉承担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④教育对文化传承具有特殊的功能,作用越来越大。把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落实到教材当中,有利于通过传道、授业、解惑,把中华民族精神传递给下一代,在群众中发扬光大。‎ ‎(3)①设计目的:培养本班学生爱国热情(或培养学生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②主题思想:爱国热情是建设伟大祖国的精神动力(或民族气节使中国人民挺起脊梁)。‎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