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2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第十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31课求索真理的历程复习讲义
第31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课标要求] 了解人的实践活动的特性和作用,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阐述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 [试判断] 1.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因此,单个人的社会活动是不存在的。( ) 分析:错误。实践的社会性,排斥的只是孤立的单个人的活动,并不排斥所有单个人的活动。 2.认识工具是认识的重要来源,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 ) 分析:错误。实践提供的认识工具有利于推动认识的发展,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即亲自参加实践获得直接经验,通过学习获得间接经验。 3.认识的发展推动实践的发展。( ) 分析:错误。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推动实践的发展。 4.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因此,真理的形式是客观的。( ) 分析:错误。真理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但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 5.认识具有相对性,任何真理性认识都包含着谬误的成分。( ) 分析:错误。真理具有相对性,真理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成谬误,但每一真理相对于它存在的条件来讲是确定的、客观的,并不包含谬误的成分。 6.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所有真理最基本的属性就是主观性。( ) 分析:错误。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客观性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 7.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说明真理以谬误为基础。( ) 分析:错误。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这说明真理和谬误相伴而行。 8.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表明真理具有反复性。( ) 分析:错误。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表明认识具有反复性而不是真理具有反复性。 9.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 分析:错误。认识具有上升性,是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10.认识是一个从认识到实践、从实践到认识的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 分析:错误。认识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实践是认识的起点,实践与认识的顺序不能调换。 核心考点一 实践的概念和特点 1.实践的概念 含义 理解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主体:人 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动物的本能活动不是实践 实践是连接主观和客观世界的桥梁,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活动:改造 实践不是思维活动、认识活动 对象:客观世界 实践是发生在人与自然界、人与社会之间的活动 2.实践的特点 特点 理解 侧重点 客观物质性 ①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它们都是客观的 ②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 强调实践受客观因素的影响 能动性 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强调实践受主观因素的影响 社会历史性 ①社会性: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②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 社会性,强调实践受横向因素的影响;历史性,强调实践受纵向因素的影响 联系 三个特点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三者的统一,体现了在实践问题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提醒 盲目的实践是错误意识指导下的实践,而不是无目的、无意识的活动。 考向1 实践的概念 典例1 信息科学在高速发展,但信息安全举步维艰,量子通信是迄今唯一被严格证明为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十多年来潘建伟团队一直在为此努力并取得重大突破,已经为60周年国庆阅兵等国家重要政治活动提供了信息安全保障。材料说明( ) ①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③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④真理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客观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量子通信被证明为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潘建伟团队一直在努力并取得突破”“为国庆阅兵提供信息安全保障”,研究这些信息,比对选项,发现题意只与实践活动有关,①③符合题意;题意没有体现真理的具体性和条件性,故排除②;真理的内容具有客观性、形式具有主观性,④表述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 考向2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典例2 习近平总书记就“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重要发展战略提出了新思路、新论断,他还指出,要以“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打赢这场硬仗。之所以要强调脚踏实地、真抓实干,主要是因为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具有( ) A.客观物质性 B.能动性 C.直接现实性 D.社会历史性 答案 C 解析 强调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是因为只有实干才能最终实现改革发展,这是因为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C 符合题意。A、B、D说法正确但并不构成原因,故排除。 区分实践的特点与意识的特点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意识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2)实践是连接主观和客观世界的桥梁,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意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意识不能直接改造世界。 考向3 实践具有能动性 典例3 (2018·全国Ⅲ)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认识论看,提出上述创新性重大论断表明( ) ①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越来越深化 ②改革发展的实践的自觉性、创造性不断增强 ③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可以超越具体条件的限制 ④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用新认识否定、代替已有认识的过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①对: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以及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转化,说明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越来越深化。②对: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让我们更加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题干中党的十九大报告的创新性论断表明了改革发展的实践的自觉性、创造性不断增强。③错: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受具体条件的限制,因为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④错:认识的发展应该是不断用新认识超越和发展已有认识的过程,而不能表述为“否定、代替”。 考向4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典例4 加拿大某公司研发团队历经了8年的反复实验,开发出了一种仿生晶体视力修复技术。在仅需8分钟的手术过程中,医生只要将晶体植入你的眼中,随即便可恢复正常视力,并且是永久恢复,但是这项技术只适用于25岁以上人群。对此理解正确的有( ) ①科学实践具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②科技探索往往是一个不断反复、永无止境的过程 ③联系具有普遍性,因此科技工作者可以创造联系 ④人们可以突破规律的制约,发现事物深层次的本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③错误,联系是客观的,人不能创造联系。④错误,规律是客观的,人们不能突破规律的制约。 1.随着量子纠缠比特数目的增加,量子计算的速度能够实现指数级的提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团队首次成功实现了18个量子比特超纠缠态的实验制备和严格验证,使量子计算的速度又向前跨越了一步。这表明( ) ①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实践 ②认识是实践发展的动力 ③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④实践是客观物质性活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①错误。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②错误。 2.我国科学家利用小分子核苷酸合成了活体真核染色体,得到了具备完整生命活性的酿酒酵母基因组,首次实现了人工基因组合成序列与设计序列的完全匹配,这标志着人类向“再造生命”又迈进一大步。这主要表明( ) A.规律具有客观性 B.实践具有能动性 C.意识具有选择性 D.实践具有客观性 答案 B 解析 题意反映了人能发挥能动性,认识利用规律,改造世界,体现了实践的能动性,B正确。题干的主旨没有反映规律的客观性、意识的选择性、实践的客观性,A、C、D不选。 3.中国某科研团队经过不断的尝试和摸索,继2014年获得世界首张亚分子级分辨的水分子图像后,再次取得突破,首次得到了水合钠离子的原子级分辨图像,并发现了一种水合离子输运的幻数效应。这说明( ) ①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②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能动性活动 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④人类可以穷尽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②错误,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性活动。④错误,客观世界是变化发展的,人类不会穷尽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核心考点二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表现 理解 反对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②认识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 ③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 将认识的来源等同于获得认识的途径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 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把认识绝对化,思想僵化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①实践处在主观和客观的交汇点上 ②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③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科学理论也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①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 ②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的根本目的是获得真理 提醒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强调的是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无到有”;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强调的是认识在实践中“深化和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强调的是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强调的是认识要回到实践中去,服务于实践,突出认识的终极意义。 2.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 方法论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 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勇于实践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重视科学理论、真理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提醒 意识与认识的关系 (1)区别: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属于唯物论的范畴,与物质对应。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它既指反映过程,又指反映结果,属于认识论的范畴,与实践对应。(2) 联系:它们都来源于实践,内容都是客观的,都对实践产生一定的影响,二者都有正确、错误之分。 考向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典例1 图中漫画《拾脚印》(作者:刘志永)启示我们( ) 拾脚印 ①经验是不可靠的,只有亲身实践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②经验是宝贵的财富,学习他人的经验要坚持具体分析 ③对他人的经验要学会选择,从自身实际出发借鉴利用 ④经验是认识的来源,要善于用经验来指导实践活动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①错误,有的经验是可靠的,并不是都需要亲身实践;④错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而不是经验是认识的来源。 考向2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典例2 (2017·全国Ⅱ)2016年9月,袁隆平领衔的超级杂交稻第五期攻关项目第二次测产验收在湖南某地进行,攻关品种“广湘24S/R900”的测产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未能通过验收。面对失败,袁隆平坦然接受。这一事例反映的认识论道理是( ) ①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②认识主体对于获得真理性认识没有影响 ③不成功的实践对认识的发展没有价值 ④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广湘24S/R900”的测产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未能通过验收,这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①正确;认识主体的实践水平、价值观念等也会对获得真理性认识产生影响,不是没有影响,②错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不成功的实践对认识的发展也是有价值的,③错误;此次测产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未能通过验收,说明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④正确。故本题答案应选B。 考向3 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典例3 (2017·全国Ⅱ)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因为( ) ①发展理念反映了发展实践的曲折性 ②发展理念正确与否关乎发展实践的成败 ③发展理念往往是发展实践变革的先导 ④发展理念变革意味着消除以往发展理念的影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并不是因为发展理念反映了发展实践的曲折性,而是因为这些发展理念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①不选;发展理念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它是否正确关乎发展实践的成败,所以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正确发展理念,②当选;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材料中的五大发展理念是理论上的创新,所以要贯彻,③当选;以往的发展理念也有借鉴意义,是在当时的客观条件下作出的正确选择,故“消除以往发展理念的影响”说法错误,④不选。答案为C。 考向4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典例4 (2017·全国Ⅰ)某科技创业园区创建了集创业者、专家等多种资源于一体的创新平台——“零工社区”。各类专家以“打零工”的方式回答、解决创业者提出的问题,创业者通过与专家交流,获得信息资源,把创新思路转化为产品,提高了创业成功率。“零工社区”推动创新创业发展得益于( ) ①专家及时回应和解答创业实践中的新问题 ②创业者用直接经验检验专家的间接经验 ③专家及时把创业者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的理论 ④创业者善于把创新认识转化为创业实践成果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零工社区”推动创新创业发展,一是得益于专家以“打零工”的方式回答、解决创业者提出的问题,①当选;二是得益于创业者通过与专家交流,获得信息资源,把创新思路转化为产品,提高了创业成功率,④当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不能用直接经验去检验间接经验,②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专家及时把创业者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的理论,③与题意不符。答案为B。 1.2018年7月22日,青岛传来喜讯,袁隆平院士“海水稻”团队试种的包括“海水稻” 在内的80多个水稻品种分批成熟。经测产,这些品种都超出了全世界水稻4.539吨/公顷的平均产量。“海水稻”试验种植取得的阶段性成功( ) ①表明真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②佐证了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③说明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够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④证明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 B 解析 ①错误,认识过程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③错误,夸大了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2.袁隆平院士领军的“海水稻”团队宣布去年的成绩,其中一种水稻材料最高亩产量达到620.95公斤,超出预期的300公斤。但也有专家们认为袁隆平院士领军的“海水稻”团队的研究与“海水”无关,利用“海水”宣传是“浮夸和误导”,丢了科研工作者应该有的严谨、客观。从双方的观点中我们可以认识到( ) ①认为取名关系到科研的成败,这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②浮夸会阻碍科研的发展,这是意识反作用的表现 ③争吵不能判断对错,实践才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双方的辩论加强对真理的认识,是认识反复性的表现 A.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答案 A 解析 ①与材料无关,且是唯心主义观点,不是形而上学观点,排除;认识反复性是指实践和认识的反复,不是认识自身的变化,排除④。 3.哈佛大学某科研团队宣布将利用基因技术复活猛犸象。我国科学家表示,并不反对此类研究,但适者生存是物种进化规律,人类没必要执着于复活灭绝生物,而应将生物技术更多地投入到维护生物多样性、挽救濒危物种方面。我国科学家的观点意在强调( ) ①科学研究只有服务于实践才有实际意义 ②科学研究应以维护生物多样性为标准 ③科学研究应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价值追求 ④合乎客观规律的科学研究才能取得成功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A 解析 我国科学家的观点意在强调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②错误。④不符合题意。 核心考点三 真理与认识过程 1.真理及其特征 (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的特征 特征 理解 要求 客观性 ①客观性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是客观的 ②对同一确定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 ①真理是客观的,要坚持真理 ②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条件性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①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要求我们发展真理 ②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要求我们正确对待谬误 具体性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提醒 真理的具体性是真理相对于特定过程来说的,强调纵向的变化。真理的条件性是相对于适用的条件和范围来说的,强调横向的变化。 (3)真理与谬误 ①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反映。二者有着严格的界限,不容混淆。 ②真理与谬误又是统一的。二者相互依存、互为前提,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提醒 通过“三个统一”深刻把握真理 (1)真理是客观性与条件性的统一。任何真理都是有条件的,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真理的客观性强调的是在它所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内,它是正确的。 (2)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一方面,真理是客观的,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从这个意义上说,真理是绝对的。另一方面,真理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当客观情况或实践发生变化时,真理就可能变成谬误,从这个意义上说,真理是相对的。 (3)真理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真理的客观性主要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 实践是客观的,对同一确定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真理从形式上说是主观的,是主体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它以观念的形式存在。 2.认识过程 含义 原因 反复性 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无限性 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上升性 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真理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 方法论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提醒 对认识的发展过程存在以下误区 (1)认识受各种条件的限制,所以人类没有彻底认识世界的能力。 (2)认识具有反复性,所以人们无法正确认识事物。 (3)单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整个人类的认识能力也是有限的。 (4)认识过程是从认识到实践的无限循环往复的过程。 (5)认识往往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推翻已确定的真理的过程。 考向1 真理的概念 典例1 (2016·全国乙卷)习近平强调,要从推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高度,把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切实抓好。重视智库建设的认识论依据是( ) ①脑力劳动者的认识活动越来越具有直接现实性 ②任何具体的认识主体总是具有自身的局限性 ③不同认识主体相互取长补短有利于发现真理 ④得到不同认识主体认同的知识才具有真理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意识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发挥作用,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①错误;新型智库建设说明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要与时俱进,检验和发展真理,②③当选;真理是客观的,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只有一个,并非多数人认同的知识就是真理,④错误。 考向2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典例2 在生活中,当我们伤风感冒时,医生经常建议多喝水。但澳大利亚的医学家们却指出,对某些特定的呼吸道疾病来说,多喝水甚至会对身体有害。这说明( ) A.真理与谬误的界限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B.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C.不同的立场会影响人们对真理的认识 D.真理是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答案 B 解析 对于伤风感冒是否要多喝水要具体分析,体现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B正确。真理与谬误的界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A错误。真理是客观的,不会因为立场的变化而改变,C错误。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D错误。 考向3 真理与谬误 典例3 19世纪,科学家发现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20世纪初,科学家发现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认识到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现在,科学家正在对质子和中子的内部结构进行研究。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过程说明( )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B.彻底认识世界是不可能的 C.真理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 D.随着实践的发展总会发现真理中的错误 答案 C 解析 本题的题眼是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过程。科学家的研究发现说明人类的认识具有无限性,体现了真理是不断发展的,故选C项。A项是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与题意不符;B项错误,人类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能够全面认识世界;D项错误,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本身是正确的认识,与谬误有着严格的界限。 考向4 认识过程 典例4 2017年11月,我国科学家成功克隆了两只猕猴。很多人都以为,这项技术的突破并不大,因为22年前,美国已经诞生了克隆羊。但实际上,当初的克隆羊采用的是胚胎分裂技术,而中国科学家采用的则是更为先进的体细胞克隆技术。由此可见( ) A.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B.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真理才不会被推翻 C.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到条件的局限 D.客观事物本质的暴露和展现需要一个过程 答案 C 解析 C对:很多人认为克隆猴技术的突破不大,是因为受到条件的限制。A排除:材料没有体现认识世界的目的。B排除:已经确定的真理不会被推翻,它会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D排除:材料没有体现。 正确区分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反复性 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图示: 无限性 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图示: 上升性 对真理的追求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图示: 1.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满足“物质文化需要”到满足“美好生活需要”,从解决“落后的社会生产”问题到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有着质的飞跃。这一重大政治判断进一步印证了( ) ①原有的真理能在实践中不断超越历史条件 ②不存在反映同一对象的相互矛盾的不同的真理 ③经过检验的真理在实践发展中不会被超越 ④正确的认识是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D 解析 ①错误,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不会超越历史条件。③错误,随着实践的发展,真理是会不断发展和被超越的。 2.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重新定义( ) A.根源在人们对新时代社会变化的认识不断深化 B.表明认识是不断克服谬误逐步接近真理的过程 C.体现了真理是实践与理论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体现了认识是一个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的过程 答案 D 解析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社会主要矛盾的重新定义源于实践的发展,A错误。社会主要矛盾的重新定义本身是真理而非接近真理,B不选。任何真理都是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C错误。 3.在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中国共产党一贯富于理论创新,从哲学上看,是因为 ( ) ①科学理论具有客观性,是实践的出发点和依据 ②科学理论具有相对独立性,可以引领时代的发展 ③科学理论都是具体的,实践过程推移需要创新理论 ④科学理论都是有条件的,条件变化需要推翻原有理论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 B 解析 ①错误,实践具有客观性,是科学理论的出发点和依据。④错误,原有的科学理论不是被推翻而是被超越。 主观题热考点——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设问方式 体现类 结合材料,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知识,说明××新科技成果的发现、××新理念新思想的产生 原因类 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分析对××现象产生争议的原因 用真理的知识,说明马克思主义历经百年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 辨析类 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的知识,简要评价“主流代表真理”的观点 措施类 ①结合材料,说明如何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②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角度,谈谈人们应如何理性参与××现象的讨论 典例 (2016·全国丙卷)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新方法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本土培养的科学家首次获诺贝尔奖。 疟疾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一大顽疾,困扰了人类几千年。20世纪60年代末,治疗疟疾的常用药物——氯喹或奎宁的药效已经减弱,疟疾的发病率再次升高。为了找到新型抗疟药物,中国政府启动了研制治疗疟疾药物的“523项目”,中医研究院成立以屠呦呦为组长的科研组参加研究工作。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屠呦呦小组与全国7个省市、30多个单位的科研人员协同合作,经过数百次试验、无数次失败,并从《肘后备急方》等传统中草药文献中获得灵感、汲取智慧,最终使用乙醚从青蒿中提取了疗效高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新方法,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世界卫生组织将青蒿素和相关药剂列入其基本药品目录,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已经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药物。 屠呦呦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项荣誉。它属于科研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用现代科学手段不断认识中医药,是我们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的责任。 结合材料,运用追求真理的知识,说明我国科学家是如何发现疟疾新疗法的。 第1步 审设问信息 知识限定 追求真理的知识 行为主体 我国科学家 设问指向 是如何发现疟疾新疗法的 试题类型 体现类;措施类 第2步 审材料信息 获取信息(1) 为了找到新型抗疟药物,启动研制项目;从传统中草药文献中获得灵感,使用乙醚从青蒿中提取了疗效高的青蒿素,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 对接知识 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获取信息(2) 科研组与全国7个省市、30多个单位的科研人员协同合作,经过数百次试验、无数次失败 对接知识 受主客体条件的限制,追求真理是一个曲折的过程,具有反复性 第3步 整理答案 人们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受主客体条件的限制,追求真理是一个曲折的过程,具有反复性。根据社会的需要选择课题,克服困难、反复试验,经历多次失败仍坚持不懈。发挥团队精神,协作攻关。发掘中国传统中医中药学资源,并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疟疾治疗实践,接受检验。 如何运用认识论的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人们的实践起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阻碍作用。 3.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与谬误往往相伴而行。 4.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2018年是《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也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推进了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并在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不断探索。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与时俱进,创造性地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紧密联系亿万群众的创造性实践,聚焦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为解决问题提供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全新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续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篇章。 用真理的知识,说明马克思主义历经百年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 答案 (1)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真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2)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永无止境。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3)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做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了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在当代依然焕发着生机和活力。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2018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在马克思的墓碑上,镌刻着他的一句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下列与这句名言反映的哲理一致的有( ) ①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②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③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④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句话强调了改造世界(实践),③④体现了实践,符合题意;①强调的是运动,不选;②强调的是矛盾的特殊性,不符合题意。 2.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了美国免疫学家詹姆斯·艾利森(James P.Allison)以及日本免疫学家本庶佑(Tasuku Honjo)。他们的研究团队,经过20年的临床试验,揭示了癌细胞如何欺骗人体免疫系统恶意增殖的原理,从而发现了抑制负免疫调节的癌症疗法。上述材料体现的认识论道理是( ) ①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 ②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并促进实践活动开展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A 解析 ③表述与题意不符,排除。④错误,正确的认识才能促进实践活动开展。 3.我国科学家经过5年的不懈努力,首次成功突破了现有技术无法克隆灵长类动物的世界难题,这将推动建立模拟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对研究人类疾病有重要意义。这表明( ) ①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②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有一个过程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②④ 答案 B 解析 开展克隆灵长类动物的研究,是为了治疗人类的疾病,①②符合题意;材料不体现认识的检验标准问题,也不体现认识的反复性,③④均与题意不符。 4.当前,物联网、大数据的发展使得人工智能已具备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功能;通过与神经学、生物学的结合,科学家未来还能研制出能理解人类感情和文化的人工智能。这表明( ) 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B.真理具有具体性 C.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D.真理具有条件性 答案 C 5.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普及,各类新型地图产品层出不穷,从事地图服务的单位也由传统的地图出版社向一般出版社、导航电子地图服务提供商、互联网企业等延伸,迫切需要对相关法律法规加以修订。材料告诉我们( ) 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可以变观念为现实 D.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答案 B 解析 B对:“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各类新型地图产品层出不穷,迫切需要对相关法律法规加以修订”,这说明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6.在发现土壤呈现流变状态还是固体状态取决于土壤颗粒之间是否存在ODI约束之后,中国科学家利用某种植物纤维合剂给沙子引入ODI约束,在沙漠进行“沙子土壤化”试验。5年后,所试验的4 000亩沙漠变成了良田。这样做是因为( ) A.实践为人们提供了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 B.人们只有亲身实践才能获得认识 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科学实验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答案 C 解析 科学家发现ODI约束后,利用某种植物纤维合剂给沙子引入ODI约束,在沙漠进行“沙子土壤化”试验,使得沙漠变良田,这样做是因为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C当选,D错误;认识工具在题中未体现,A排除;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获得认识的途径,B表述不当。 7.“真理与谬误只差一步。人发怒时好把真理说成谬误,人高兴时又把谬误当成真理。”这句话说明真理和谬误存在一定关系。关于真理与谬误的关系,从哲学角度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真理和谬误都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①错误,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谬误不是;③不符合题意,题意主旨不涉及“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问题。 8.即使像1+1=2这样简单的公式,也有它不成立的地方。例如,在计算机二进制中,1+1=10。这说明( ) A.真理的客观性是相对的 B.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C.真理是标志客观与主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D.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答案 B 解析 任何真理都包含有不依赖于主体而存在的、符合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客观内容,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了客观真理也就承认了绝对真理,故排除A。题目中,l+1=2在十进制中是正确的,但是二进制中就不正确,说明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B符合题意。C错误,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D与题意无关。 9.1981年中共十届六中全会提出,在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2017年中共十九大则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党对主要矛盾认识的变化主要说明( ) ①任何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 ②真理具有具体性和条件性 ③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④事事有矛盾,矛盾具有普遍性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 A 解析 材料没有体现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③与题意不符;党对主要矛盾认识的变化主要说明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④与题意不符。 10.下图漫画体现的哲理有( ) ①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②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 ③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④人的认识受立场、观点、方法等条件的限制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同一扇窗户却有不同的看法,这主要是认识的主体不同,产生不同的看法是由于人的认识受立场、观点、方法等条件的限制,③④符合题意。 11.经过6年努力,我国科学家领衔绘制出的脑网络组图谱,突破了100多年来传统脑图谱绘制思想,比传统的大脑图谱“布罗德曼图谱”精细4~5倍,为实现脑科学和脑疾病研究的源头创新提供基础,更好地认识人类大脑。材料说明( ) ①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需要不断修正真理中的谬误 ②认识具有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③认识具有上升性,认识是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 ④实践的发展不断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答案 D 解析 真理中没有谬误,①说法错误。我国科学家绘制出的脑网络组图谱,突破了100多年来传统脑图谱绘制思想,体现了认识是无限的,是不断上升的,②③正确。题干并不反映实践,也不反映认识工具,④不符合题意。 12.下边漫画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 A.实践的客观物质性 B.实践的社会历史性 C.真理的客观性和条件性 D.认识具有反复性、上升性 答案 D 解析 首先对漫画的基本元素有个整体的认识,其次重点关注漫画中的文字。在长久徘徊之后才找到出路,没找到出路前的徘徊说明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而每次徘徊都接近最终的出路,体现了认识的上升性,故选D。 二、非选择题 13.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要达到理想的彼岸,必须沿着确定的道路不断前进。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新时代党和人民的长征,就是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论是经济新常态下国民经济稳中求进、逆风飞扬,还是社会改革持续攻坚、纵深推进,都需要大力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 运用实践及其特征的知识,谈谈你对“新时代长征”的理解。 答案 (1)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不同的历史阶段实践活动的内容是不同的。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就是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实践具有能动性。走好民族复兴的长征路离不开伟大的长征精神。 (3)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可以把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坚持长征精神,促进经济发展,深化社会改革,才能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变成现实。 14.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使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及其重要成果 发展历程 重要成果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诞生了中国共产党,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建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确立B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 改革开放时期 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1)结合材料,运用有关真理的知识,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程及其成果。 (2)某校开展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主题活动,请你结合主题表达自己在学习和实践两个层面应有的正确态度。 答案 (1)①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②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都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不同时期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既推动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的发展,又使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不断丰富和发展。 (2)示例:深刻理解,把握马克思主义精髓;捍卫真理,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学以致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