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政治部编版必修三专题训练:第三单元8-3法治社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高中政治部编版必修三专题训练:第三单元8-3法治社会

www.ks5u.com 第八课第三框《法治社会》‎ 学习目标 ‎1.必备知识:了解法治社会的含义及要求;掌握建设法治社会的措施及意义 ‎2.关键能力: 具备分析我国法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法治社会建设取得的成就,从而提出我国建设法治社会的措施。‎ 核心素养 ‎1. 政治认同:理解、支持、认同我国的法治社会建设。‎ ‎2. 法治意识:树立法治意识,自觉学法、信法、用法。‎ ‎3. 公共参与: 参与到法治社会的建设中去,为法治社会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基础梳理 1、 法治社会是指__________得到普遍公认和遵从、____________________依法开展、公共生活____________________的社会。‎ 2、 全社会对法治普遍信仰,实施法治成为全社会的一致追求。在法治社会中,人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全体公民、社会组织对于法律____________________的认可和接受,____________________法律是社会生活中所有人都应遵守的基本规范。‎ 3、 宪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实施和普遍遵守,社会各个领域____________________。无论是在私人生活领域,还是在公共生活领域,法律的要求得到普遍的遵守,__________得以实现,__________得到履行,____________________得到有效遏制。‎ 4、 社会纠纷依法得到解决,____________________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在纠纷发生后,人们普遍依据法律主张自己的权利,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式有效处理纠纷,化解矛盾。‎ 5、 建设法治社会是一个艰巨的任务,需要进行__________、__________的努力。深入开展__________,推动全社会树立__________。法治社会建设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必须在全社会弘扬____________________精神,建设____________________文化,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__________,推动全社会树立__________。‎ 6、 提高社会治理__________水平。深化基层组织和部门、行业依法治理,支持各类社会主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1、 建设完备的________________体系。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完善________________制度,扩大援助范围,健全________________体系。保证人民群众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利受到侵害时获得及时有效的法律帮助。‎ 2、 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强化法律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的权威地位,引导和支持人们理性表达诉求、依法维护权益。完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 3、 建设法治社会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建设法治社会,能够更好地形成全社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氛围,增进社会共识,维护社会秩序;能够更好地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 深化探究 1、 法治社会的含义 2、 法治社会的表现 3、 建设法治社会的要求 1、 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的要求 2、 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的要求 3、 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的要求 4、 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的要求 随堂训练 ‎1、为保护、拯救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维护生态平衡,我国制定实施了野生动物保护法,然而,十余年来非法捕猎珍稀动物的事件时有发生。这启示我们( )‎ A.人类应尊重和保护自然,不得伤害自然界的任何动物 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违法行为都应承担刑事责任 C.依法治国就是国家制定法律,每个公民遵守法律 D.加强法律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法律素养 ‎2、青少年在宪法的实施过程中,要做到崇尚宪法,维护宪法权威。下列做法恰当的是( )‎ ‎①认真学习宣传宪法,树立宪法观念,增强宪法意识 ‎②适时修改宪法 ‎③积极行使监督权,提出对社会管理的建议 ‎④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遵守宪法,按照宪法的规定办事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3、坚持良法之治是法治国家的内涵,下列关于对良法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只有良法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每一个人的认同 ‎②良法应内容合理,符合社会公平正义的理念 ‎③良法应体系完备,能够体现社会生活的各个环节 ‎④良法的制定应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4、石景山区本着“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的原则,将信访代理与多元调解相融合,集咨询、评估、调解、诉讼于一体,建设起全市首家在线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让百姓足不出户、动动手指便可调解纠纷。这有利于( )‎ ‎①提高诉讼服务水平,有效惩治犯罪活动 ‎②降低矛盾化解成本,提高纠纷调解效率 ‎③创新百姓维权渠道,提高服务群众水平 ‎④完善基层社会治理,消除人民内部矛盾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下列有关法治中国建设"三位一体"工作格局中,三者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 ‎①法治国家是法治社会、法治政府建设的基本前提和重要基础 ‎②只有实现全社会对法治的普遍信仰,才能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思想基础 ‎③ 切实维护公平正义,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广泛的社会基础 ‎④打造整个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法治环境,才能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社会基础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6、从自上而下地“把法律交给人民”,到亿万人民群众主动学法、知法、守法、用法,法治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多年来的法治实践充分证明,普法工作必须紧紧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这是因为领导干部( )‎ ‎①是公权力的行使者 ‎②其言行有很强的示范效应 ‎③能平等地适用法律 ‎④是法律的制定者和捍卫者 A.①④ B.③④ C.①② D.②③‎ ‎7、调解是一种主要通过说服教育、疏通引导来排解纠纷的手段。近年来,人民调解组织网络进一步健全,法治化、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加强,每年调解各类纠纷900万件左右,调解成功率为96%以上,大量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筑牢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人民调解制度(   )‎ ‎①是制度创新,有利于推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②有利于激发人民群众主人翁意识,增强其获得感 ‎③是村民自治的基础,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保障 ‎④有利于社会治理重心下移,筑牢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8、2019年春节期间,张某违反本市全面禁放烟花爆竹的规定,在家门口燃放烟花,被所在区的公安分局处以200元罚款。这表明( )‎ ‎①普遍认可法律法律是社会生活中所有人都应遵守的基本规范 ‎②应完善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 ‎③无论在私人生活领域,还是在公共生活领域,法律法规的要求都应得到普遍遵守 ‎④要健全日常学法制度,创新学法形式,拓宽学法渠道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9、某省为厘清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权责边界,通过印发《村(居)民委员会工作职责事项指导目录》,明确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承担的工作事项清单、协助政府工作事项清单以及应取消和禁入的事项清单。此举旨在( )‎ ‎①减轻社区组织行政负担,彰显社区组织的自治功能 ‎②促进基层政府转变职能,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③创新社区治理组织体系,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④继续推动简政放权工作,扩大自治组织的职能范围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李某购买了坐落在原告吴某住宅楼南侧金鑫大厦的一套住房并开始装修。两楼间距为20米,原告的主卧就在南侧。被告经常装修施工至深夜,严重干扰了原告及周边居民的正常休息和生活秩序。原告多次找被告协调赔偿及夜间停工事宜,但李某认为在自家装修,什么时候装修是自己的权利,致使谈判无果。为此,吴某将李某诉至法院,要求被告在23点后停止噪声施工,支付噪声补偿款2000元。法院认为,被告依法取得住房并享有装修的权利,但装修施工噪声对相邻居民正常的生活秩序造成很大影响,应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遂判决李某向吴某等邻居道歉,23点后停止施工。‎ 此案例给我们什么启示?‎ ‎ ‎ ‎ ‎ 参考答案 基础梳理 ‎1、法律 社会治理 和谐有序 ‎2、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发自内心 普遍认可 ‎3、依法运行 权利 义务 违法犯罪行为 ‎4、公平正义 和解 调解 仲裁 诉讼 ‎5、全方位 长期性 法治宣传教育 法治意识 社会主义法治 社会主义法治 法治观念 法治意识 ‎6、法治化 自我约束 自我管理 市民公约 乡规民约 行业规章 团体章程 ‎7、法律服务 法律援助 司法 救助 ‎ ‎8、维护群众权益 化解社会矛盾 调解 仲裁 ‎ 行政裁决 行政复议 诉讼 ‎9、学法 信法 用法 深化探究 1、 法治社会是指法律得到普遍公认和遵从、社会治理依法开展、公共生活和谐有序的社会。‎ 2、 ‎①全社会对法治普遍信仰,实施法治成为全社会的一致追求。②宪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实施和普遍遵守,社会各个领域依法运行。③社会纠纷依法得到解决,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3、 ‎①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②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③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④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 4、 ‎①法治社会建设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②必须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法治观念,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5、 ‎①深化基层组织和部门、行业依法治理,支持各类社会主体自我约束、自我管理。②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6、 ‎①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法律援助制度,扩大援助范围,健全司法救助体系。②保证人民群众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利受到侵害时获得及时有效的法律帮助。‎ 1、 ‎①强化法律在维护群众权益、化解社会矛盾中的权威地位,引导和支持人们理性表达诉求、依法维护权益。②完善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 随堂训练 ‎1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A项说法错误;一般违法但不构成犯罪的行为是不承担刑事责任的,B项错误;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来治理国家,C项错误,D项正确且符合题意,当选。‎ ‎ ‎ ‎2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宪法是我国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治国安邦总章程,所以青少年要维护宪法权威,捍卫宪法尊严,以此分析材料可知,①③④都是青少年的正确做法,②是全国人大的权力。‎ ‎ ‎ ‎3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只有良法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民众的认同,①观点太绝对;良法应体系完备,能够涵盖社会生活的各方面,③错误;良法应内容合理,符合社会和人民的需要,符合社会公平正义的理念,②正确;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方可制定出良法,④正确。‎ ‎ ‎ ‎4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建设法治社会的意义。题意并未涉及惩治犯罪,①与题意无关;“在线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让百姓足不出户、动动手指便可调解纠纷”有利于降低矛盾化解成本,提高纠纷调解效率,创新百姓维权渠道,提高服务群众水平,②③符合题意;人民内部矛盾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可以减少或者降低,④错误。‎ ‎ ‎ ‎5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法治社会的相关知识。法治社会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建设的基本前提和重要基础,①错误。只有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公民权利得到有效保障,广大群众才会发自内心地崇尚和拥护法治,才能为全面依法治国打牢群众基础,③说法错误。②④正确且符合题意 ‎ ‎ ‎6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建设法治社会。领导干部是公权力的行使者,其法治素养如何,能否依法行使手中的权力,将直接影响社会能否依法有序地运转,公民的权利能否得到有效保障。同时,由于其特殊地位,他们的言行具有很强的示范效应和带动作用,①②正确;③强调的是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与题意不符,排除;人大具有立法权,④错误。‎ ‎ ‎ ‎7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民主管理人民调解制度强调依靠群众的力量解决民间纠纷,强调社会治理重心下移,实质是基层群众自治,有利于人民群众增强政治、经济、生活等多方面的获得感,②④正确。该制度创建于革命时期,材料未体现制度创新,①不符合题意。村民自己选举当家人是村民自治的基础,③说法错误故选D。‎ ‎ ‎ ‎8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建设法治社会。材料没有涉及创新学法形式和拓宽学法渠道,也没有涉及完善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②④不符合题意,排除。张某违反规定受到处罚,说明普遍认可法律是社会生活中所有人都应遵守的基本规范,无论在私人生活领城还是在公共生活领域,法律的要求都应得到遵守,①③正确。‎ ‎ ‎ ‎9答案及解析:‎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法律体系建设。某省通过印发《村(居)民委员会工作职责事项指导目录》,‎ 明确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承担的工作事项清单、协助政府工作事项清单以及应取消和禁入的事项清单。此举旨在减轻社区组织行政负担,彰显社区组织的自治功能,促进基层政府转变职能,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①②符合题意;这一指导目录并没有创新社区治理组织体系,也没有扩大自治组织的职能范围,③④与题意不符。‎ ‎ ‎ ‎10答案及解析:‎ 答案:(1)树立社会主义的权利义务观,是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基础。这要求公民在依法行使自己的合法权利时,也要尊重他人的权利,要自觉履行义务,不能侵犯别人的合法权利,做到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李某在行使自己的权利时,没有履行应尽的义务,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利,其行为必然会受到法律的制约和规范。‎ ‎(2)这启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自觉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养成遵守法律、依法积极行使权利和自觉履行义务的观念和习惯,真正做到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为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等基础知识,即要树立社会主义权利义务观。作答时,首先要根据法律知识判断李某在认识和行为上有哪些错误,然后着重分析如何克服这样的错误行为,形成正确的行为选择,从中归纳出对我们的启示。‎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