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2 发布 |
- 37.5 KB |
- 3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政治】北京市二十二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北京市二十二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 期中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小题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共60分,每小题1.5分) 1.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也必然带来生产关系的变化。下列属于生产关系变化的是 ①土地变为私有财产 ②犁的发明和使用 ③个体劳动代替共同劳动 ④文字的发明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关系的变化、奴隶社会的进步性。①:原始社会末期,最早归家庭私有的主要是生产工具和牲畜,后来土地也变成私有财产,①符合题意。 ②:犁的发明和使用,这是奴隶社会的现象,②不符合题意。 ③: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个体劳动逐渐盛行起来。原来以氏族为单位的共同劳动,逐渐被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代替,③符合题意。 ④: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后,文字的发明和应用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点睛】1.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工具的改进,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个体劳动逐渐盛行起来。原来以氏族为单位的共同劳动,逐渐被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代替,生产资料相应地由氏族公有转归家庭私有。最早归家庭私有的主要是生产工具和牲畜,后来土地也变成私有财产,这标志着私有制的确立。贫富分化的加剧,使氏族成员的地位越来越不平等,漫长的原始社会逐渐解体了。 2.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后,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这是历史的进步。 2.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发展、个体劳动盛行,生产资料相应地由氏族公有转归家庭私有。标志着私有制确立的是 A. 贫富分化加剧 B. 生产工具私有 C. 牲畜私有 D. 土地私有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私有制确立的标志。D: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发展、个体劳动盛行,生产资料相应地由氏族公有转归家庭私有。标志着私有制确立的是土地私有,D正确。 A:贫富分化的加剧,使氏族成员的地位越来越不平等,但这不是私有制确立的标志,A不符合题意。 BC:最早归家庭私有的主要是生产工具和牲畜,但直到土地也变成私有财产,这标志着私有制的确立,BC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点睛】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工具的改进,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个体劳动逐渐盛行起来。原来以氏族为单位的共同劳动,逐渐被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代替,生产资料相应地由氏族公有转归家庭私有。最早归家庭私有的主要是生产工具和牲畜,后来土地也变成私有财产,这标志着私有制的确立。贫富分化的加剧,使氏族成员的地位越来越不平等,漫长的原始社会逐渐解体了。 3.达尔文在环球考察中记述过这样一件事:一个欧洲人来到美洲的火地岛,送给岛上的居民一条被子。不料接受赠物的居民把被子撕成一块块的布片,分给了当地的每一个人。好端端的被子,顷刻间变成了用处不大的碎片,这个欧洲人对此大惑不解。其实,这样的举动反映了当地居民仍然保持着平均分配的原始习俗。这些原始习俗的形成,从根本上说是由于 ①氏族长的强制 ②当时人们的觉悟高,因此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③生产力水平低下 ④人们不得不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氏族长的强制不是根本原因,①错误。 ②:“当时人们的觉悟高”的表述与事实不符,排除②。 ③④:原始社会低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使人们不得不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平均分配劳动产品,故③④选项正确。 故本题选D。 【点睛】解答组合型选择题一般采用:“排除法”和“比较法”: 1.运用“排除法”缩小范围 在认真审读背景材料、题干,明确题干要求指向的基础上,从最容易发现的错误(或正确)题肢入手,先确定其中明显错误的观点或明显正确的观点,然后将含有明显错误观点的题肢或不含有明显正确观点的题肢,从备选题肢中排除以缩小范围。 2.运用“对比法”对其余题肢进行比较,确定正确选项 在初步排除缩小范围后,便可以确定剩余题肢中的“相同”的选项为正确题肢,一般不必费心去分析,只需对“相异”的选项进行比较、分析和判断,看哪些更符合题意,以最终确定答案。 4.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经济危机,这是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痼疾。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是 A. 产品滞销 B. 生产过剩 C. 工人失业 D. 股价狂跌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ACD:产品滞销、工人失业、股价狂跌,这都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带来的影响,而不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ACD不符合题意。 B: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以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B正确。 故本题选B。 【点睛】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以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生产过剩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求相比的绝对过剩。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的痼疾。 经济危机的主要表现是: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 大批生产企业、商店、银行破产,大批工人失业,生产迅速下降,信用关系被破坏,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 5.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马克思主义理论重新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高度关注,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仍然具有现实性、借鉴性和有效性。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是 A. 有效需求不足 B. 生产相对过剩 C. 资木主义基本矛盾 D. 生产的社会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C: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仍然具有现实性、借鉴性和有效性。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C符合题意。 ABD:有效需求不足、生产相对过剩、生产的社会化等,都不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ABD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C。 【点睛】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2)直接原因:生产无线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6.某学习小组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围绕某一主题搜集了如上资料。这一主题应是 A. 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出现 B. 俄国十月革命影响的探讨 C. 巴黎公社的成立及其意义 D.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共产党宣言》、巴黎公社、十月革命。A: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材料体现的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与实践,A错误。 B:俄国十月革命影响的探讨,这只涉及其中一幅图片的内容,不能全面体现题意,B排除。 C:巴黎公社的成立及其意义,这只涉及其中一幅图片的内容,不能全面体现题意,C排除。 D:《共产党宣言》是科学社会主义在理论上的表现,巴黎公社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攻占冬宫是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幕,代表着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D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点睛】巧解漫画类选择题,可采用“口诀”法解答。考生应牢记下列口诀:图画要看全,褒讽弄明显,题旨是什么,联系课本选。“图画要看全”是指要看漫画中的人和物,把握人、物的特征及其相互联系,注意漫画中的文字,注意漫画中的人、物与文字的关系,从整体上把握漫画的寓意。“褒讽弄明显”,我们先弄清是褒还是贬,这对于选择有导向作用。“题旨是什么”,是指要在分析漫画的基础上,真正弄清漫画的寓意和主旨。弄清“题旨”要通过分析与综合,实现从现象到本质、从表意到寓意的飞跃。“联系课本选”,是指在具体做题时,应将题干、题肢和书本主干知识相联系,不能脱离课本知识。 7.近代以后,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是 ①振兴民族资本主义,引领中华民族尽快走资本主义道路 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文化再创新辉煌 ③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④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近代以后,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①: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不是振兴民族资本主义,引领中华民族尽快走资本主义道路,①错误。 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文化再创新辉煌,这不能全面代表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②排除。 ③④:近代以后,中国人民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③④正确。 故本题选D。 8.____________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 A.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B.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 中国共产党成立 D. 三大改造完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意义。A: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先进分子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真理中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A不符合题意。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B正确。 C: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但试题指向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C不符合题意。 D: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但试题指向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点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使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 9.对下面新民主主义革命大事简图理解最准确的是 A. 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过程 B.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过程 C. 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过程 D. 人民解放战争的过程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B:图示的起点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中间的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军队打响反对反动派的第一枪,西安事变,中国共产党积极斡旋,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45年,党的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可见,图示显示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过程,B符合题意。 A: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而图示正是显示中国人民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A不符合图示寓意,排除。 CD:两项均只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一部分,不能全面体现图示寓意,CD排除。 故本题选B。 【点睛】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解放战争,亦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国民党方面称为“动员戡乱”,是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而进行的战争。是一场事关中国前途命运的决战;抗日战争简称抗战,指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民族性的全面战争。国际上称作第二次中日战争、日本侵华战争。抗战时间从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开始算起,至1945年结束,共十四年抗战。 10.如果要对学生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传统教育,你认为下列可以选择 A. 虎门销烟历史遗迹一北京故宫一孙中山先生纪念馆 B. 北伐战争纪念馆一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一西柏坡一北京天安门 C. 山东曲阜孔子庙一圆明园遗迹一革命圣地延安 D. 虎门销烟历史遗迹一圆明园遗迹一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A: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指1919年-1949年,虎门硝烟是在1839年,不符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时间,A错误。 B:北伐战争是在1926—1928年,南京大屠杀发生在1937年,西柏坡是解放战争后期革命圣地,1949年开国大典在北京天安门,均符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间,B正确。 C:山东曲阜孔子庙明显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时间不符,火烧圆明园是在1860年,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时间不符,C错误。 D:虎门硝烟是在1839年,火烧圆明园是在1860年,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时间不符,D错误。故本题选B 11.某合作学习小组的同学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中看到:“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引起了‘政治形势的根本变化’。”这句话之后,各抒己见。下列推理最正确的是 A. 甲:不对,“一五”计划后社会主义制度才基本确立 B. 乙:对,三大改造后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提升 C. 丙:不对.三大改造后中国仍是新民主主义经济 D. 丁:对,三大改造后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三大改造。ACD: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是在三大改造完成后,AC排除,D符合题意。 B:三大改造后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B说法过于绝对且与题意无关,B排除。 故本题选D。 12.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后,我国建立了许多历史上没有过的、规模巨大的钢铁、汽车、飞机、新式机床等工矿企业,东北、华北、西北也建立起一批新的工业基地。新中国成立初期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有 ①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的精神 ②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③党和国家制定正确的方针路线 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激发了经济活力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①③:新中国成立初期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有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的精神,党和国家制定正确的方针路线,①③正确。 ②:1978年后,中国开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②不符合题意。 ④: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点睛】本题属于组合选择题,可采用以下方法解答:1.排除法。就是对照题干的规定性,先找出错项,再找出与题意不符或者与题意无关的选项,依次排除错项、与题意不符或者与题意无关的选项的方法,本题可排除②④。2.代入法。就是在弄清题干要求的前提下,先从参与组合次数最多的选项人手,对其正误进行分析判断,然后代入,从而排除错误选项的方法。3.组合法。即以题干的要求为标准,先审视所列的各项,判断出很有把握的正确选项,然后将正确选项组合,再到题肢中寻觅答案的方法。 13.某校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演讲会上的演讲题目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下面哪些素材可以作为演讲内容 ①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顺利实现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 ②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我国的科技发展取得重要突破,独立研制出"两弹一星" ③为解决祖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问题以及在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中国主权的问题而提出的"一国两制" ④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我国社会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①②④: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顺利实现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我国社会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我国的科技发展取得重要突破,独立研制出“两弹一星”,①②④符合题意。 ③:一国两制正式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此时中国已经开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③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点睛】中国共产党在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取得了哪些辉煌成就?为什么说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农业方面初步满足了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建筑、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获得较快发展,教育医疗事业得到长足进步。人们的精神面貌得到了极大的改变,科技发展取得重要突破,独立研制出“两弹一星”,成为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国。我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雄辩地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14.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坚持 ①照抄苏联的建设经验 ②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③在马克思理论中寻找现成的答案 ④独立思考,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鉴戒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②③ 【答案】B 【解析】 【详解】②④: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独立思考,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鉴戒,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②④符合题意。 ①③: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而不能照抄苏联的建设经验,也不能在马克思理论中寻找现成的答案,①③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B。 【点睛】马克思基本原理同中国实践相结合: (1)历史课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是崭新的历史课题。 (2)宏观指导: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以苏联经验教训为鉴戒,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5.下表是中国国民经济(1952年、1956年)中各种经济成分的比重。统计资料所反映的1956年国家主体经济成分是 时间 国营经济 合作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个体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1952年 19.1% 1.5% 0.7% 71.8% 6.9% 1956年 32.2% 53.4% 7.3% 7.1% 接近0 A. 资本主义工商业 B.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C. 新民主主义经济 D. 社会主义公有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三大改造。AB:从图表可知资本主义经济在1956年已经接近0%,这意味着当时的主体经济成分已经不是资本主义工商业或者民族资本主义经济,AB错误。 C:新民主主义经济以社会主义性质国营经济为领导,由国营经济、合作经济、个体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等多种经济成份组成,与问题“1956年国家主体经济成分”不符,C错误。 D:从图表可知国营经济与合作经济所占比重最多,这两种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公有制,D正确。 故本题选D。 【点睛】1956年,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亿万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做出的决定性选择。 社会主义改造胜利的历史意义是什么?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顺利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16.小明同学计划拍摄四集微视频,多角度反映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下面是四集的拍摄线索,其中设计合理的是 ①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 ②从贫困走向小康 ③从短缺走向充裕 ④从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到举办G20杭州峰会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我国改革开放4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①:40年改革历程中国经济由计划走向市场,①正确且符合题意。 ②:改革开放40年来人民群众的生活发生巨大变化,从贫困走向小康,②正确且符合题意。 ③:改革开放40年来,生产力得到巨大发展,商品供给由短缺走向充裕,③正确且符合题意。 ④:1971年中国从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此时中国尚未改革开放,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点睛】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第二十六届大会就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的2758号决议进行表决。 17.在《春天的故事》里有这样几句歌词:“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的崛起座座城,奇迹般的聚起座座金山……”1979年面的这个罔及之后设立的经济特区 A. 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迈出关键步伐 B. 国有企业改革迈出重要步伐 C. 标志着对外开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D. 反映出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答案】A 【解析】 【详解】A:经济特区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迈出关键步伐,A符合题意。 B: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企业改革迈出重要步伐,排除B。 C: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和十九大的召开标志着对外开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排除C。 D: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的召开标志着改革开放进入新的阶段,排除D。 故本题选A。 18.进入新世纪,我国对外开放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其显著特点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里程碑事件是 A. 从注重硬件发展到注重软件发展加入八国集团对话 B. 兴办经济特区发展到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加入中美经济战略对话 C. 从吸收利用外资发展到扩大国际劳务合作和跨国经营加入金砖国家 D. 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开放的格局已经形成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答案】D 【解析】 【详解】我国对外开放发展到一个新阶段。D:进入新世纪,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形成,2001年,我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改革对外开放达到新的水平,D符合题意。 A:中国未加入八国集团,A错误。 B:1980年,开始兴办经济特区,1984年,开放沿海港口城市,2009年,首轮中美经济战略对话举行,B不符合题意。 C:从吸收利用外资发展到扩大国际劳务合作和跨国经营,这不是我国对外开放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显著特点,加入金砖国家也不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里程碑事件,C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点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改革率先取得突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以推行,乡镇企业迅速发展。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中国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企业改革迈出重要步伐。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设立,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迈出关键步伐。1984年,开放了大连、青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8年,设立海南省,并把海南开辟为经济特区。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至此,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19.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要继续朝着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努力,着力健全使_______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_______作用的制度体系 A. 政府市场 B. 市场政府 C. 社会政府 D. 巿场人民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政府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B符合题意。 A:前后对应错误,A排除。 C: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而不是使社会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C错误。 D:是更好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人民不能起宏观调控的作用,D错误。 故本题选B. 20.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凭着一股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凭着一股滴水穿石的韧劲,成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下列对于改革认识正确的是 ①通过改革可以发展生产,满足消费 ②通过改革可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③改革推动生产力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 ④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主义制度 A. ①③ B. ①②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B 【解析】 【详解】通过改革可以发展生产,满足消费,通过改革可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①②正确且符合题意;改革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③错误;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不是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主义制度,④错误。故本题答案选B。 21.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年,也是改革开放40周年。下列关于改革开放的意义,认识正确的是 ①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富民之路 ②改革开放让中国人民站了起来 ③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④改革开放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改革开放的意义。①③: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强国之路,富民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100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①③正确。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让中国人民站了起来,②错误。 ④: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④错误。 故本题选B。 【点睛】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使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 2.社会主义改造胜利的历史意义: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顺利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3.改革开放的意义。1978年以来,中国改革全面推进,对外开放向纵深发展。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面貌。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正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100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22.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这些党的实践和理论的主题是 A. 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B. 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 C.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D.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党的实践和理论的主题。A: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开幕式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鲜明主题,从此以后,中国共产党所有的理论创新和实践都是紧紧围绕这个主题展开的,A正确。 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BCD排除。 故本题选A。 【点睛】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开幕式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鲜明主题。从此以后,中国共产党所有的理论创新和实践都是紧紧围绕这个主题展开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在实践创新基础上不断推动理论创新,成功开创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果包括 ①马克思主义 ②斯大林模式 ③毛泽东思想 ④邓小平理论 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⑥科学发展观 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A. ①②③④⑤⑥⑦ B. ①③④⑤⑥⑦ C. ③④⑤⑥⑦ D. ④⑤⑥⑦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①:马克思主义,这是德国人创立的,①不符合题意。 ②:斯大林模式,这是苏联人创立的,②不符合题意。 ③:毛泽东思想,这是改革开放以前形成的,彼时中国尚未开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③不符合题意。 ④⑤⑥⑦: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些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④⑤⑥⑦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点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果首先是中国人创立的,其次是中国人在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和完善的。本题把握好国籍与时间,很容易选出。 24.下列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友展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 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一切进步的根本原因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足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①③符合题意。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②表述错误。 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一切进步的根本原因是党领导全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④是片面的。 故本题选A。 25.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回答了____这个重大时代课题 A. 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B.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特色社会主义 C.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D. 新形势下怎么认识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答案】B 【解析】 【详解】B: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B符合题意。 ACD:三个选项均与题干不符,ACD排除。 故本题选B。 26.习近平指出:“中国近代以来的全部历史告诉我们,中国的事情必须按照中国的特点、中国的实际来办,这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正确之道。”下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理解正确的是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同时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邓小平理论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人民在自己的奋斗实践中创造出来的 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关键在于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中国的事情必须按照中国的特点、中国的实际来办,说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同时还需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①正确。 ②:该观点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同于邓小平理论是错误的,②排除。 ③:中国近代以来的全部历史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人民在自己的奋斗实践中创造出来的,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我们的制度必将越来越成熟,优越性会进一步显现,道路会越走越宽广。③选项表述正确。 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④错误。 故本题选B。 2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 A.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B.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C.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D.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答案】A 【解析】 【详解】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四位一体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制度保障,A符合题意。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B不合题意。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必由之路,C不合题意。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D不合题意。 故本题选A。 28.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 ①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代 ②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 ③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 ④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 A. ①③④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新时代的内涵。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不是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代,①错误。 ②③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②③④正确。 故本题选C。 【点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个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29.党的十九大提出,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 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B.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C.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D.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这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之一,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它的体现,A不符合题意。 BC: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些均是对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错误表述,BC排除。 D: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D正确。 故本题选D。 【点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什么变化?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了世界前列。同时,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标志。 30.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促进这一主要矛盾转化的根本原因是 A. 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民消费观念的更新升级 B.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了矛盾的转化 C.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功促进了主要矛盾的转化 D. 社会主义巿场经济的发展,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D:试题强调的是“根本原因”,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D符合题意。 ABC:三项均不符合试题的规定性,ABC排除。 故本题选D。 31.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阶段做出"两个没有变"的重大判断,具体是指 ①我国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②我国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没有变 ③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④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主要矛盾的转化。①:我国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①错误。 ②:我国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没有变,说法正确,但不是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阶段做出"两个没有变"的重大判断,②不符合题意。 ③④: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没有变,③④正确。 故本题选D。 【点睛】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我们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 32.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_______。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_______ A. 社会主义现代化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B.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C. 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人民生活富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 D. 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具有现代经济体系的强国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两个阶段”战略安排。A:第一阶段,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A正确。 B:第一阶段,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B错误。 CD: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第二阶段的奋斗目标,第二阶段,要建成的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是中国人民生活富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也不是高质量发展的具有现代经济体系的强国,CD错误。 故本题选A。 【点睛】“两个阶段”战略安排:第一阶段,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那时,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第二个阶段,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33.习近平同志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的“三个一以贯之”的重大理论,是对党的十九大精神在更高层面、更深层次、更宽领域的精辟解读。这“三个一以贯之”是指 ①一以贯之坚持反腐倡廉、扫黑除恶 ②一以贯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③一以贯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④一以贯之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②③④:习近平同志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的“三个一以贯之”的重大理论,是对党的十九大精神在更高层面、更深层次、更宽领域的精辟解读。这“三个一以贯之”是指一以贯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以贯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贯之増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②③④符合题意。 ①:“三个一以贯之”不包括一以贯之坚持反腐倡廉、扫黑除恶,①不合题意。 故本题选D。 34.98年前,13名全国代表,从饱经沧桑的石库门的老屋、烟雨朦胧的南湖红船上向全国播撒革命的火种。党在成立之初,就曾经立下庄重的誓言:“为天下劳苦大众谋幸福”,肩负起了拯救中华民族、发展中华民族的重任。从此,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依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由此可知,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 A.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B. 结束几千年封建专制统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C. 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 D.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A: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A正确。 B:结束几千年封建专制统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这是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B不符合题意。 C: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这是三大改造的历史意义,C不符合题意。 D: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35.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 ①国家富强 ②世界和平 ③民族振兴 ④人民幸福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③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把国家的追求、民族的向往、人民的期盼融为一体,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表达了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景,已成为激励在近14亿人中的高昂旋律,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大同心圆,①③④符合题意。 ②:世界和平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要求,②不合题意。 故本题选C。 36.习近平强调:“中国梦不是镜中花、水中月,不是空洞的口号,其最深沉的根基在中国人民心中。”中国梦与人民之间的关系,解读正确的是 ①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 ②中国梦的实现必须紧紧依靠人民 ③中国梦与每个人的梦想完全一致 ④中国梦的深厚源泉在于人民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中国梦与人民之间的关系。①②④:“中国梦不是镜中花、水中月,不是空洞的口号,其最深沉的根基在中国人民心中。”,这说明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中国梦的实现必须紧紧依靠人民,中国梦的深厚源泉在于人民,①②④正确且符合题意。 ③:错在“完全一致”,③排除。 故本题选B。 【点睛】党和国家提出中国梦的特点。中国梦最大的特点就是把国家的追求、民族的向往、人民的期盼融为一体,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表达了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景,已成为激荡在近十四亿人心中的高昂旋律,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大同心圆。①从中国梦与人民的关系看,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要依靠人民实现,为人民造福。②从中国梦与个人梦的关系看,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梦。③从中国梦与世界梦的关系看,中国梦是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的梦,也同世界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 37.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赏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A. 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B.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C. 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D.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 【答案】A 【解析】 【详解】A: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民族复兴必然是空想。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赏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A符合题意。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起决定性作用,B不合题意。 C: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不起决定性作用,C不合题意。 D: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不起决定性作用,D不合题意。 故本题选A。 38.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下列表述正确的有 ①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②它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③它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它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①②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①②④正确。 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但它不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③错误。 故本题选B。 【点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国理政、管党治党的新境界,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3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 A. 以人民为中心 B. 坚持全面以法治国 C.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D.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八个明确”。C“八个明确”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C正确。 ABD:三项均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ABD排除。 故本题选C。 【点睛】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的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40.伟大时代呼唤伟大思想,伟大思想引领伟大时代。当今时代,是深刻变革、深度调整的新时代,是呼唤伟大思想并且一定能够产生伟大思想的新时代。这表明 ①时代是思想之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②我们要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容十分丰富 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 A. ②③ B. ①②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伟大时代呼唤伟大思想”,表明时代是思想之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①符合题意。 ②:“伟大思想引领伟大时代”,表明我们要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②符合题意。 ③④:③④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故本题选B。 第Ⅱ卷 二、问答题(共24分) 41.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变革,改变了中国的发展进程,它深远地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改革如同引擎,推动着中国巨轮破浪前进",我们应该向改革开放致敬! (1)某高中要做一期图片展览来纪念改革开放,请你为该展览提供三张图片,并说明理由。 (2)选取你最感兴趣的一位改革先锋,结合他为国家和社会作出的贡献,谈谈改革先锋体现了怎样的精神。 【答案】(1)图片:第1张 理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中国开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2张 理由:党的十四大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为标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第3张 理由:党的十九大提出形成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这都表明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2)①事迹:于敏等,考生根据自己对于敏等改革先锋事迹的了解情况书写即可。②精神:集中体现了敢为人先、奋斗进取的精神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改革开放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以改革开放对中国的巨大意义为材料,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和再现能力,考查考生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 【详解】第(1)问,本题要求考生为纪念改革开放展览提供三张图片,并说明理由。试题具有开放性,考生围绕主题,把握要求,分两步完成即可。第一步,提供有代表意义的图片,第二步,说明理由。考生可围绕改革开放中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图片及其历史意义来解答。 第(2)问,本题要求考生选取你最感兴趣的一位改革先锋,结合他为国家和社会作出的贡献,谈谈改革先锋体现了怎样的精神。试题具有开放性,考生围绕主题,把握要求,分两步完成即可。第一步,选一位改革先锋,第二步,说明体现的精神。考生根据自己平时对时政资料的了解程度分析作答即可。改革先锋:于敏、于漪、马云、马化腾,等等。改革先锋体现的精神: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奋斗进取。 【点睛】本题两小问,均属于开放性试题。对开放性题目,要用好发散思维方式。解答好开放题切记要从多角度思考问题,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从教材内外知识的结合上来回答问题,要有自己的见解和创新。 42.邓小平指出:“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 运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原理,说明人类社会为什么会从低级到高级演变。 【答案】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必然推动生产关系、进而推动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整个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而且都是从原始社会经过阶级社会再发展到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演变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解析】 【分析】 本题以人类社会的更替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以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论断为材料,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和再现能力。 【详解】本题要求考生运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原理,说明人类社会为什么会从低级到高级演变。知识的考查具体而明确,考生可先回顾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原理的相关知识,教材P26有明确而具体的阐释,考生根据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结合材料分析作答: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不同程度地开始了对它们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 【点睛】本题属于简答题。试题设问指向具体而明确,知识考查确切清楚,考生根据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直接作答即可,试题难度较低。但作答时,一定要简洁精炼,不能拖泥带水。 4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革命先驱李大钊曾经说过:青年要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 1957年11月17日,到苏联莫斯科访问的毛泽东对中国留学生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今天,新时代中国青年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 结合材料,谈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薪时代,我们青年人如何有所作为。 【答案】机遇千载难逢,机遇稍纵即逝・要抓住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广大青年要锐意进取、埋头苦干、善于创新水不解怠,不负时代的要求、历史的期待。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解析】 【分析】 本题以习近平主席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等知识的把握,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详解】本题设问指向结合材料,谈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青年人如何有所作为,是教材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识记。机遇千载难逢,机遇稍纵即逝,要抓住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广大青年要锐意进取、埋头苦干、善于创新、永不懈怠,不负时代的要求、历史的期待。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三、论述题(共16分) 44.中华民族昨天的艰辛与不屈,展示了中华民族今天的努力与进取,宣示了中华民族明天的辉煌与胜利,贯穿其中的就是永不磨灭的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从孙中山的强国梦到毛泽东时代实现了“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美好愿望,到邓小平韬光养晦的大智慧;从中国性格的魅力,到中国道路的自信;从国际关系的重新定位,到中国崛起的大目标、大战略。中国梦已经极为清晰:实现民族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 为什么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答案】(1)中华民族有着很长时间的辉煌,但也有短时的衰落,但中华民族始终相信自己能够重新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民族,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民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它代表了全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代表了全中国各族人民的热切期盼,热切向往;代表了全体中国人的中国梦。(2)中国梦的本质角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3)中国梦的基本内涵角度:中国梦是国家富强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在此基础上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梦是民族振兴梦——要是中华民族更加坚强有力的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中国梦是人民幸福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4)中国梦的特点角度:中国梦最大的特点就是把国家的追求、民族的向往、人民的期盼融为一体,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表达了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景,已成为激荡在近十四亿人心中的高昂旋律,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大同心圆。从中国梦与人民的关系看,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要依靠人民实现,为人民造福。从中国梦与个人梦的关系看,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梦。从中国梦与世界梦的关系看,中国梦是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的梦,也同世界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5)中国梦的历史意义角度:中国梦进一步呈现了中华民族的奋斗目标,进一步凝聚了社会共识,进一步激发了中华民族奋斗的勇气和力量,进一步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意义。 【解析】 【分析】 本题以中国梦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材料,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和再现能力。 【详解】本题要求考生分析为什么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知识的考查具体而明确,考生可先回顾中国人民的抗争史,需考生回顾相关历史知识。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中华民族有着很长时间的辉煌,但也有短时的衰落,但中华民族始终相信自己能够重新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民族,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民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它代表了全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代表了全中国各族人民的热切期盼,热切向往;代表了全体中国人的中国梦。然后回顾中国梦的相关知识,教材P46—48有明确而具体的阐释,考生根据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结合材料分析作答,考生可从中国梦的本质、基本内涵、特点、历史意义等方面予以阐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之处。 【点睛】本题属于原因类主观题,需要考生结合历史政治等方面的知识综合分析,试题具有学科综合性,考生可从纵横两方面对问题予以分析,纵向就是从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抗争历史分析伟大复兴的伟大;横向就是在中国梦自身上分本质、内涵、特点、意义等方面阐释伟大复兴的伟大。 45.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以经济建设为例,70年来我国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成长为世界第一工业制造大国,成为驱动全球工业增长的重要引擎。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只能生产纱、布、火柴、肥皂、面粉等为数甚少的日用生活消费品。如今,我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进入世界前列,原煤、钢铁、建材、化工等能源原材料行业已具备庞大的生产能力;钟表、自行车、缝纫机、电池、啤酒、家具、塑料加工机械等100多种轻工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我国工业增加值从1952年的120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305160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增长970.6倍,年均增长11%。世界银行数据显示,按现价美元测算,2010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自此以后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2017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的份额高达27%,成为驱动全球工业增长的重要引擎。 讶异于中国发展的成就,许多人不禁问"中国为什么能"。综合运用所学,说明是中国的哪些优势造就了令人瞩目的发展。 【答案】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能够迸发出出伟大的创造力。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富有伟大梦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是最催人奋进的旋律。中国有非常完善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我国的产业和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备,为我国加快发展提供了很多物质技术的支撑。我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是人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会在很长时期内继续保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英明、强而有力的领导,人民紧紧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并发极强的凝聚力、向心力。中国共产党实行了改革开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等一系列正确决策;坚持人民民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中国共产党以政策的指导思想引领人民前行,等等。这些优势都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所不具备,能够使中国取得巨大的发展。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新中国取得的一系列成就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以经济建设成就为材料,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和再现能力,考查考生归纳推理能力。 【详解】本题要求考生综合运用所学,说明是中国的哪些优势造就了令人瞩目的发展。知识范围未做限定,考生需综合运用历史、政治学科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分析作答,试题具有开放性,没有固定答案,考生抓住我国所具有的而别国不具备的优势简单列举即可,可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思考作答。 【点睛】本题属于列举题,不求全责备,只需列举重要的方面即可。考生可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寻找我国的特色、我国的优势,然后组织作答即可。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