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2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人教A版必修3第02单元第04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课时练
课时练(二十四)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一、选择题 1.五月端午,一个传统悠久的音符,促使我想起——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情愫;五月的端午,粽香的回味,香包的驱毒,唤醒我想起——“举贤若能,修明法度”是屈原美政理想的倾诉;五月的端午,一场龙舟竞技的角逐,激励我想起——一个不屈不挠、追逐梦想、东方醒狮的民族……由端午节的相关事物我们可以推断出( ) ①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等文化因素 ②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③透过端午文化,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 ④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精神生活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A.②④ B.③④ C.①③ D.①② 解析:选D 粽子、香包、龙舟等体现了①②;材料未涉及不同民族的文化,③排除;④错在“不可磨灭”上。 2.一个娱乐会馆,毁掉一座百年古院;一个商业楼盘,毁掉一座百年古庙;一个形象工程,毁掉一座千年古城。这些,不是发生在某一年,而是几乎是每一年;不是在个别地方,而是在许多地方。央视保护文物的公益广告,每天在播,每天都在刺激着人们的神经。下列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①文化遗产是我们共同的文化财富,应加以保护 ②传统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③文化古迹已难以适应现代城市发展 ④文化古迹的文化价值总是因时而变的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选A ③错误,文化古迹应加以保护,不应以城市发展为借口拆除。④错误,文化古迹的文化价值不是因时而变的。①②符合题意,故选A项。 3.有人主张,传统民俗节日应考虑恢复一些对现代有积极作用的千年古俗,还应扩充其新的内涵。如在春节宣传一些振兴中华文化的内容;在清明节提倡植树缅怀亲人与先烈,讲一讲先烈和亲人在世时的一些丰功伟绩;在中秋节宣传和谐;在重阳节宣传尊老爱幼等。下列对上述主张的评价判断正确的是( ) A.错误,因为传统文化有相对稳定性,应永恒不变 B.错误,因为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扩充其内涵就是否定其民族性 C.正确,因为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只有因时而变,才能促进社会与人的发展 D.正确,因为传统文化的内涵只有不断变化,才能促进社会与人的发展 解析:选C A项不仅判断错误,而且其“永恒不变”是错误的。B项观点也不正确,扩充其内涵并不意味着“否定其民族性”。D项中的“内涵只有不断变化” 说法不科学。C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 4.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浸透了所有中国人、所有海外同胞的心田。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它能够把全世界中华儿女的心连在一起。不尊重自己传统文化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这主要是因为( ) A.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B.传统文化具有多样性 C.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 D.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解析:选D 从题干的含义上看,该题是强调尊重传统文化对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只有D项强调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故选D。 5.调查显示,得到公众广泛认同的大学校训,有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复旦大学的“博学而笃行,切问而近思”等。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基本上直接援引中华古籍中的经世格言。由此可见( ) A.中华古籍记载的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精华 B.中国传统思想决定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 C.优秀的传统文化容易得到本民族人民的认同 D.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解析:选C A项说法错误,中华古籍记载的既有精华也有糟粕;B项夸大了传统思想的作用;题干未体现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民族性,D项与题意无关;公众对这些援引中华古籍中的经世格言的校训的认同,实质是对优秀的传统文化的认同,选C项。 6.站不倚门、话不高声;夹菜不过盘中线;称呼长辈必须以“您”开头……近日微信朋友圈中一则“济南老家规知道多少”的帖子广为流传,引起了人们对家风的关注。对于这些传统的家风,我们应该( ) ①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②继承传统文化,促进社会发展 ③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④摒弃传统文化,顺应时代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B 传统家风是传统文化的具体形式,①③是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批判继承,推陈出新,②④表述错误。 7.短短一二十年间,网络的普及就让汉字陷入窘境。国人大多是提笔忘字,传统书法日渐式微。我国的书法教学,不仅游离于现有的课程体系之外,在功利化的竞争环境下,社会上的教育机构也是门庭冷落。这告诉我们( ) ①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加以继承 ②传统文化应与现代科技相融合,共同发展 ③传统文化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 ④现代科技的发展必然导致书法艺术消失 A.③④ B.①④ C.②③ D.①② 解析:选D 材料强调要对传统文化的精华进行保护,①②符合题意;③与题意无关;④说法明显错误。故选D。 8.《舌尖上的中国2》定位为中华美食文化纪录片,延续第一季的主题,探讨中国人与食物的关系。150多个人物,300余种美食,一张张餐桌,见证生命的诞生、成长、相聚、别离。通过美食,人们可以有滋有味地认知这个古老的东方国度。《舌尖上的中国2》之所以再度成为关注焦点,主要是因为它( ) ①以现代的艺术形式表达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文化 ②运用大众传媒这一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传承中华美食文化 ③集中展示和表达了中华民族文化和中华民族情感 ④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典型的民族风格和独特的民族气派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解析:选D 用纪录片的形式展示中华美食文化,体现了①;人们可以有滋有味地认知这个古老的东方国度,体现了④;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②错误;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③排除。 9.(2018·湘潭模拟)从《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到《朗读者》,2017年上半年,这些有着独特民族文化气质的节目接连“火”遍电视网络,引发关注。创作者们从汉字、诗词、书信这些最习以为常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中,寻找承载节目风骨和精、气、神的支撑。这启示我们( ) ①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超越时空的艺术价值 ②文化创新的源泉来自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③传统文化具有鲜明民族性和相对稳定性 ④包容性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C 10.“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这表明( ) ①民族文化是维系民族发展的精神纽带 ②吸收外来文化会消解文化的民族特色 ③摒弃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 ④文化全面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解析:选A 题干强调中式传统文化的传承,因而①③表述正确,符合题意;②中“消解文化的民族特色”、④中“全面继承”均表述错误。 11.2017年的清明节,各地积极倡导文明、绿色、环保的祭扫方式,用鲜花、果品代替鞭炮、纸钱。网上祭奠也进一步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微信祭扫、网络祭扫渐成如今流行的一种清明祭祖方式,也符合绿色环保的理念。这表明( ) ①清明节在变动中走出传统 ②清明节承载着传统与现实的对接 ③清明节文化在扬弃中发展 ④清明节文化之魂发生着深刻改变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解析:选B 题干材料强调对传统祭扫方式的继承与发展,因而②③符合题意;①中“走出传统”表述不科学;④认为清明节本质发生变化错误。 12.(2018·柳州模拟)2017年9月8日,北京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公共必修课启动,到2020年北京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须完成40学时的概括成内容学习,东城区和通州区作为试点区将于11月率先启动。在教师中续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训是因为教育( ) ①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关键一环 ②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可靠保证 ③是实现文化创新性发展的根本途径 ④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解析:选A 题干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因而①④表述正确,符合题意;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可靠保证,②排除;社会实践是实现文化创新性发展的根本途径,③排除。 二、非选择题 13.为适应新一代观众的欣赏需求,某省演艺集团不仅在舞台声光电上紧紧追踪技术前沿,而且把3D技术运用到本省地方戏曲的演出中,生产出包括一些经典小戏在内的一系列3D地方戏舞台剧,把“舞台”拓展到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视频网站,有效地传播传统文化,促进了传统戏曲的发展。 结合材料,分析说明科技对该省文化发展的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科技对文化发展的作用。应从科技促进文化发展、壮大文化软实力,科技促进文化传播、推动文化继承等角度进行说明。 答案:①科技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引入3D和声光电技术,有利于该省文化的创新。②大众传媒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通过把“舞台”拓展到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视频网站,有利于促进该省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扩大其文化的影响力。③对传统文化需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科技的运用有利于使该省传统文化做到与时俱进,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④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科技运用有利于提升该省的文化软实力,增强其文化的竞争力。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山东省潍坊市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积极发掘地方传统文化的精华,使红木嵌银瓷器、刺绣、高密三绝、临朐红丝砚等实现了规模生产,成为民间工艺的上乘佳品。同时,打造潍坊风筝与杨家埠木板年画成为两张靓丽的城市文化名片。传统文化的发展,不仅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衍生了大舜文化、佛教文化等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 材料二 一股传统文化的热潮正在中国涌流。从《百家讲坛》吸引数亿观众到《于丹〈论语〉心得》狂销300多万册,从古装影视剧热播到历史题材图书畅销,从人大成立国学院到北大、清华等开设“国学班”,从各地恢复祭孔到海外孔子学院遍地开花,从私塾重现到儿童读经……这一切都表明,曾经渐行渐远的传统文化正在回归。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潍坊市对待传统文化的举措给我们哪些启示。 (2)结合材料二,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知识,探究我国传统文化如此之“热”的原因。 解析:首先,要认真分析试题的考查意图,正确理解题目的意思。第(1)问考查角度是“怎样做”,第(2)问考查角度是“为什么”;其次,一定要注意结合材料分析。 答案:(1)①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要坚持正确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潍坊市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积极发掘地方传统文化的精华,很好地继承了传统文化,充分发挥了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既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又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②对待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发展与创新的关系,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使传统文化具有时代性,体现时代精神。潍坊市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不断促进其发展和创新,衍生了大舜文化、佛教文化等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 ③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要重视文化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潍坊市积极发掘地方传统文化的精华,使红木嵌银瓷器、刺绣、高密三绝、临朐红丝砚等实现了规模生产,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2)①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我国传统文化“热”是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特征的反映。我国传统文化的某些思想契合了现阶段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人们希望从传统文化中寻求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②大众传媒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成为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专家学者走出书斋,借助电视等大众传媒对传统文化作通俗的解读,对传统文化热潮起到了推动作用。③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弘扬传统文化对于培育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构建社会共同价值体系所具有的重要作用,促使各级政府积极推动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