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江苏省七校联盟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政治试题(必修)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江苏省七校联盟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政治试题(必修) 解析版

‎“七校联盟”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联合测试高二政治试题(必修)‎ 考试时间75分钟,总分100分 命题人:王晓军审核人:喻智华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在答题卡上填涂你认为正确的选项。(本部分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人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但并非人人都是哲学家。这是因为 ‎①哲学是普通人无法企及的、神秘的东西 ‎②哲学只是哲学家的事情 ‎③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④自发的世界观不等于哲学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题目中,人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但并非人人都是哲学家。这是因为自发的世界观不等于哲学,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故③④入选。①选项将哲学神秘化是错误的。②选项表述本身错误。选D。‎ ‎2.恩格斯说:“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这主要体现了 A.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B.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C. 哲学揭示一般规律,自然科学揭示个别规律 D. 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答案】A ‎【解析】‎ ‎“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这说明具体科学的发展进步会推动哲学的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B项不选;哲学揭示一般规律,具体科学揭示个别规律不是材料强调的,C项不选;哲学是对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在材料中没有反映,D项不选,故本题答案选择A。‎ ‎3.‎ ‎ 中国古代哲学家主要探讨“形与神”、“心与物”、“理与气”谁依赖于谁、谁在先的问题。他们是在思考 A.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问题 B.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C.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D. 主观与客观的辩证关系问题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哲学基本问题的相关知识。“神与形”、“心与物”、“理与气” 谁依赖于谁、谁在先的问题实质是思维与存在谁依赖谁,谁在先的问题,即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不是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B项不选;材料没有体现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客观存在的问题,即没有体现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C项不选;材料没有体现主观与客观的“辩证”关系问题,D项不选。‎ 点睛: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与意识(或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而不是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包括物质与意识何者为本原,物质与意识有没有同一性;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则是研究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它是辩证唯物主义研究的基本哲学问题,不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4.胡适说:“真理原来是人造的,是人造出来供人用的,是因为它对人大有用处,所以才给‘真理’的美名。”下列说法与之相对立的是 A. 未有此气,已有此理 B. 气者,理之依也 C. 物是观念的集合 D. 存在即是被感知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通过对名言、谚语、古文诗词等传统文化蕴含的哲理的理解,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真理原来是人造的,是人造出来供人用的,是因为它对人大有用处,所以才给‘真理’的美名。”这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A是客观唯心主义,不合题意;B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相对应,适合题意;C、D是主观唯心主义,不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B。‎ ‎5.在哲学讨论课上,一位同学说“物质是永恒的”,另一位同学说“一切事物都是有生有灭的”。这两种说法并不矛盾,是因为他们所说的“物质”和“事物”是 ‎①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②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③客观与客体的关系 ‎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物质是永恒的”中的“物质”是哲学上所学的物质概念,“一切事物都是有生有灭的”中的“事物”指的是物质的具体形态,哲学上所说的物质概念与物质的具体形态是抽象与具体、普遍与特殊的关系,①②正确;哲学上所说的物质概念与物质的具体形态并不是客观与客体的关系,也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③④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A。‎ ‎6.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这一观点是 A. 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B. 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C. 离开物质谈意识的精神万能论观点 D. 离开意识谈物质的不可知论观点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题中观点是强调离开物质谈运动,而不是离开运动谈物质,故排除。B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是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故入选。C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题中观点是离开物质谈运动,而不是离开物质谈意识,故排除。D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题中观点是离开物质谈运动,而不是离开意识谈物质,故排除。‎ 考点:本题考查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7.“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这诗句蕴含的哲理是 ‎①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②运动中包含静止,静止中包含运动 ‎③物质世界是运动和规律的统一 ‎④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和存在方式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诗句强调当以船为参考系时,山是运动的,当以山为参考系时,船是运动的,这表明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中包含静止,静止中包含运动,故①②正确;材料没体现规律,故③不符合题意;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故④错误。故选A。‎ ‎8.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说道:“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说明()‎ A. 自然界的变化发展规律是客观的 B. 尊重自然规律就能有效地改造自然 C. 尊重客观规律必须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基础 D. 改造世界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有效的改造自然,必须要尊重客观规律,但除了要尊重客观规律外,还需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B说法错误;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需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和前提,C说法错误;A与题意不符;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需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要按客观规律办事,D说法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尊重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9.2018年6月21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科研团队从2.2万年前的大熊猫化石中提取捕获和测序了个完整的线粒体基因组。这是迄今为止进行基因测序的最古老的大熊猫,将有助于科学家准确还原大熊猫的进化历史。这表明 ‎①意识具有目的性 ‎②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 ‎③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反作用 ‎④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科研团队从大熊猫化石中提取、捕获和测序了一个完整的线粒体基因组,这表明意识具有目的性,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①④入选;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而非意识,故②错误;③与题意无关,不选。故本题答案为D。‎ ‎10.“‘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当我举起右拳宣誓时,责任的重量让我感到踏实”,正如一位青年医师所言,当责任成为信仰,使命成为力量,便演绎出“生命至重,贵于千金”的职业担当。材料告诉我们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②意识对人体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③独立于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是意识反映的对象 ‎④人能够利用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掌握造福人类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告诉我们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对人体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①②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意识能动作用,不体现意识的本质,③项与题意不符;人们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并非都能造福人类,④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A。‎ ‎【点睛】意识能使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控作用主要强调的是意识活动依赖于人体的生理活动,又对生理活动有着能动的反作用,信心、决心、意志等能产生巨大的精神激励作用,推动人们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11.“弘扬法治精神,促进社会和谐”是第十二个全国法制宣传日的主题。全国法制宣传日是适应普法深入发展的要求,适应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要求,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需要而确立的。下列说法与材料所蕴含的哲学道理相同的是 ‎①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②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③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④花在树则生,离枝则死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④ D. ②③‎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弘扬法治精神,促进社会和谐”的主题来源于普法深入发展的需要,是依法治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体现了这一观点,故①③正确;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体现了变化发展的观点,花在树则生,离枝则死体现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故②④不符合题意。本题答案选A。‎ 考点:本题考查了物质决定意识。‎ ‎12.古语:“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其蕴含的哲理主要是 A.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B.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C.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D.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 ‎【答案】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知识。材料中的古语蘊含的哲理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知识。选项ACD说法与题意无关,故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 ‎【点睛】考点是高考的常考点,许多省份每年在此都有命题。命题既有选择题,也有主观题。一般以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为背景,考查实践决定认识的四个方面内容。‎ ‎13.习近平同志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下列诗句中与此哲学寓意相近的是 A.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B.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 C.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D.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答案】D ‎【解析】‎ 名言名句体现哲理的题目是哲学选择题中常见的考法,做这类题目,考生首先要弄懂材料中名言名句的意思,分析其中体现的哲理后再去分析题肢,看哪个选项所体现的哲理与其相符合。“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体现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要用获得的认识指导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强调实践出真知,要把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和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来检验、发展,D适合题意;“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体现实践是认识的来源,A不适合题意;“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体现了事物发展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B、C不适合题意。‎ ‎【点睛】本题属于名言名句选择题,做好这类题目,需要有一定的文学功底,阅读理解题好题干所表达的意思,同时也需要对已有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排查,从中抽取出符合题意的知识点加以分析对照可见,这类型题目在高考中是算难度较高的题型,但通过同学们有意识的去整理、储备以往书本练习考试中出现的同类型题目也能做到熟能生巧,提高答题正确率。‎ ‎14.“如果你想走得远,就要和大家一起走。”这是因为 A.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B. 实践具有社会性 C.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D. 实践具有历史性 ‎【答案】B ‎【解析】‎ 此题考查实践的特征。本题需要学生准确把握题干主旨,结合教材所学,选出答案。“如果你想走得远,就要和大家一起走”,这是因为实践具有社会性,故B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客观物质性和历史性,故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5.2018年7月22日,青岛传来喜讯,袁隆平院士“海水稻”团队试种的包括“海水稻”在内的80多个水稻品种分批成熟。经测产,这些品种都超出了全世界水稻4.539吨/公顷的平均产量。“海水稻”试验种植取得的阶段性成功 ‎①表明真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②佐证了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的事物 ‎③说明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够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④证明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A. ①②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表述错误,真理没有反复性。②符合题意,‎ 海水稻的试种成功体现了我们对海水条件下水稻生长规律的认识,体现了人能够正确认识世界。③表述错误,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④符合题意,材料中提到“经测产”是成功的,证明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故选B。‎ ‎【点睛】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原理:1、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2、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3、把尊重客观规律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 ‎16.长期以来,月球是否有水存在着很大争论。日前,科学家通过在“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着陆区得到的探测数据,首次找到了月球雨海区域并没有水的直接证据。据此,我国科学家绘制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幅月球地质剖面图,首次揭示了月球雨海区域火山演化的历史。这说明 ‎①人类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 ‎②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循环过程 ‎③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④真理在发展中不断超越历史条件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科学家通过探测能揭示月球雨海区域火山演化的历史,这说明思维能正确认识存在,即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故③符合题意;面对长期存在的月球是否有水存在的争论,科学家凭借探测器,找到了月球雨海区域并没有水的直接证据,这表明了人类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故①符合题意;题肢②说法错误,因为人类对真理的认识是永无止境的,但认识是反复、无限、上升的,而非循环往复,故排除;④错误,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不能超越历史条件。故本题答案为B。‎ ‎【点睛】注意把握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这一知识点,这是一个常考点也是一个易错点,应引起考生的高度重视,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也就是思维能正确认识存在,一般材料中带有“揭示、发现、认识到、观察到等”一些标志性词语则表明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17.由于受地球的不可入性和地震韵律的复杂性等客观因素的制约,以及人类对地震成因和地震发生的规律还知之甚少等主观因素的影响,预测地震成为世界性的科学难题。这表明 ‎①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②人的真理性认识包含谬误的成分 ‎③人的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具有反复性 ‎④人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客观因素的制约”“主观因素的影响”表明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人们要获得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人们的认识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③④适合题意;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整个人类社会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①错误;真理与谬误是有严格界限的,②错误。故本题答案选B。‎ 考点: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18.日化行业竞争激烈,“易漂洗”技术成为各大企业角逐的焦点。面对挑战,某公司科技人员主动请缨,带领研发团队“驻扎”在实验室合力攻关,历经21次试验,最终开发出了“易漂洗”洗衣粉。由于该产品技术配方先进,既能减少漂洗次数又省水,因此一上市便供不应求,形成了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和较高的环保效益。由此可见 ‎①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②遵循系统优化方法可以提升事物整体性能 ‎③没有挫折就没有事物的前进和上升 ‎④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和前提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历经21次试验,最终开发出了“易漂洗”洗衣粉,说明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和前提,④项符合题意;面对挑战,某公司科技人员主动请缨,带领研发团队进行研制,说明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①项符合题意;材料不体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②项与题意不符;没有否定就没有事物的前进和上升,③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D。‎ ‎【点睛】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 ‎(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2)特点: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实践的基本要素有:实践的主体、实践的手段、实践的对象,它们都是客观的。‎ ‎ ②实践具有能动性;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社会性:实践不是单人的孤立的活动,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 ‎19.过去,人们认为物质的存在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发现物质存在形态越来越多;如第四态为等离子态、第五态成为低温态,此外,还有高密态、液晶态……目前,人类已经发现的物质形态有十多种,今后可能还会发现更多种。材料表明 ‎①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物质世界的不可知性 ‎②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 ‎③认识随着实践水平的提高而同步发展 ‎④人类对真理的追求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题肢①说法错误,违背了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观点、属于不可知论的观点,故排除;题肢③说法错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但是认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可以先于或落后于实践的发展,故排除;题肢②④说法正确。答案选D。‎ 考点:本题考查了实践和认识的关系、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20.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这是实施“单独二孩”政策之后党的又一次人口政策调整。这一调整体现了 ‎①事物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②真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 ‎③没有实践的检验就不会有正确认识的产生 ‎④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根据我国人口发展的情况适时调整人口政策,体现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①④项符合题意;认识具有反复性,真理不具有反复性,②项说法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变化发展,不体现认识的检验标准,③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D。‎ ‎【点睛】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真理都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 方法论:我们既要坚持真理,又要发展真理。‎ ‎21.下面漫画《吃水果有利健康》‎ A. 否认了联系具有条件性 B. 否认了发展具有普遍性 C. 肯定了事物之间能相互转化 D. 肯定了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漫画《吃水果有利健康》告诉我们,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吃水果对人体健康有好处,但不适合食肉动物,不顾客观条件死搬硬套,就会犯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错误,A项符合题意;B项与题意不符;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事物之间不能相互转化,C项说法错误;漫画强调的是否认了联系具有条件性,D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A。‎ ‎【点睛】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因此,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总之。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22.“大数据”时代,数据成为决策最为重要的参考之一。在教育领域,数据技术同样深刻影响着教育的发展以及政策制定、教学模式及质量改进等教育全过程。这说明 ‎①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 ‎ ‎②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联系建立新联系 ‎③事物之间相互联系构成了事物变化发展 ‎④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此题考查联系具有客观性。本题出题意图在于考查学生对于课本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把握,难度适中,得分关键在于抓住题干。联系是普遍的,但并不代表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①说法错误;“大数据技术深刻影响着教育的发展以及政策制定、教学模式及质量改进等教育全过程”体现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联系建立新联系,也说明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构成了事物变化发展,②③符合题意;④说法错误,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故选C。‎ ‎23.我们在认识与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其哲学依据是 A. 实事求是 B. 事物总是变化多端的 C. 联系的多样性 D. 联系具有主观性 ‎【答案】C ‎【解析】‎ 此题考查联系的知识。该题考查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的熟练掌握,根据课本内容直接选择即可,难度很小。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题中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体现了事物联系的多样性,故C符合题意;实事求是是指从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出发,从中找到事物的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材料未体现,故A不符合题意;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事物总是变化多端的表述错误,故B错误;联系具有客观性,D表述错误。故选C。‎ ‎24.迷信的人认为,“风水”为“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之第三要点,认为风水可以影响一个人的运程,风水好的话,可以令一个人做起事来有事半功倍之效;风水不好,会影响人的财运、健康以及身边的人际关系。这一观点 A. 违背了联系的普遍性 B. 违背了联系的多样性 C. 违背了联系的条件性 D. 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 ‎【答案】D ‎【解析】‎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风水是一种封建迷信的观念,把风水和一个人的运程联系起来,是一种主观臆造的联系,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本身正确但均不符合材料主旨。答案选D。‎ ‎25.潮汐车道是一种可变车道,指在路面上选择一条特殊车道,每天早晚高峰时根据车流量的变化,调整行车方向,满足大流量方向的的通行需求,是缓解交通潮汐现象的一种有效方法。潮汐车道设置体现的哲学思维是 ‎①立足整体,统筹全局 ‎②部分功能决定整体性能 ‎③系统优化要着眼于部分 ‎④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潮汐车道根据每天早晚高峰时根据车流量的变化,及时调整行车方向,满足大流量方向的通行需求,用于缓解交通。这体现了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和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的哲学思想。①④项符合题意;整体统帅部分,②项说法错误;系统优化要着眼于整体而不是部分,③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B。‎ ‎26.下图表示效率与收入差距的关系,横轴X代表收入差距,纵轴Y代表效率。该曲线表示效率随着收入差距的扩大而变化的情况。从哲学角度看,该图启示我们 ‎①要把握好事物量变的度 ‎②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③规范分配关系,控制收入差距 ‎④要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①④‎ ‎【答案】D ‎【解析】‎ 通过阅读图片可知,适当的收入差距能够效率,但收入差距扩大到一定程度效率就会降低,这启示我们要把握好事物量变的“度”,要有联系、发展的关系看问题,故选项①④符合题意,应选;选项②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③属于经济学层面,而不是哲学层面,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 ‎27.心理学家研究指出,一项简单的行动,若能坚持21天以上,就会形成习惯;若坚持重复90天以上,就会形成稳定习惯;如果能坚持365天以上,你想改变这个习惯都困难。下列名句蕴含哲理与此相同的是 A.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B.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C.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D.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习惯是长期坚持的结果,体现了量的积累的重要性,B项所含哲理与题意相同;A项体现的是运动与静止的关系,与题意不符;C项体现了抓主要矛盾促进事物的发展,与题意不符;D项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B。‎ ‎【点睛】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方法论)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脚踏实地,埋头苦干,)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的发展最终要通过质变来实现。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方法论)(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28.下列既体现唯物辩证法联系观点,又体现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点的有 ‎①青出于蓝而胜于蓝②唇亡齿寒③邯郸学步④吐故纳新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①④‎ ‎【答案】D ‎【解析】‎ ‎“青出于蓝”体现了“青”与“蓝”是相互联系的,“而胜于蓝”则体现了发展的观点,故①应选;“唇亡齿寒”只体现了联系的观点,没有体现发展的观点,②不选;“邯郸学步”体现了做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没有体现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③不选;只有“吐故”才能“纳新”这体现了联系的观点,经过“吐故纳新”事物会获得发展,这体现了发展的观点,④应选,故本题答案应为D。‎ ‎29.网上有一句流行的治愈金句:人生就像心电图,一帆风顺说明你挂了。生活中人们常把“浮起来”称为成功,把“沉下去”叫做失败。其实在沉浮之间,有起有落才是真实人生。从中我们可以领悟到 A. 事物发展的道路总是迂回的、曲折的 B. 事物总处在量变与质变的交替过程中 C. 事物发展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D. 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实现成功人生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在沉浮之间,有起有落才是真实人生,有成功,也会有失败,说明人生不会一帆风顺,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故C正确;AB不符合题意,D表述错误。本题答案选C。‎ 考点:本题考查了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30.‎ ‎ “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加快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水能、地热能,安全高效发展核电”。某地根据风能、太阳能在昼夜和季节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的特点,把独立的太阳能发电和风能发电组合为风光互补发电,有效克服各自缺陷,提高了电网的稳定性以及可靠性。这一做法 ‎①创造了事物间的联系 ‎②坚持整体着眼,又重视局部 ‎③表明整体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④表明实践是具有能动性的活动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根据风能、太阳能在昼夜和季节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的特点……有效克服各自缺陷”体现了从整体着眼,又重视局部,“提高了电网的稳定性以及可靠性”则体现了实践是具有能动性的活动,②④正确,选C;①错误,我们创造具体联系,不能笼统的创造联系;③错误,各个部分只有以合理的结构组合在一起时,整体功能才会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考点定位】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实践的特征 ‎【名师点晴】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1)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原理。‎ ‎①整体和部分相互区别。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整体和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②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2)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方法论。‎ 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二、判断题:阅读下列各题,判断正确与错误.并在答题卡上对应的方框内填涂。(本部分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31.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因此,世界观也就是方法论。‎ ‎【答案】错误 ‎【解析】‎ ‎【详解】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指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方法论反映、体现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故题目观点错误。‎ ‎【点睛】世界观和方法论都有正确和错误之分,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因而哲学不仅有正确与错误之分,而且还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别。所以,不能认为任何哲学都是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的统一。‎ ‎32.哲学揭示了自然、社会和思维领域的一般本质和普遍规律,是“科学之科学”。‎ ‎【答案】错误 ‎【解析】‎ ‎【详解】哲学揭示了自然、社会和思维领域的一般本质和普遍规律,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不是“科学之科学”,故本题判断错误。‎ ‎【点睛】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相互区别:(1)具体科学揭示的是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2)哲学揭示的是整个世界共同的、普遍的性质和规律 相互联系:(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家的研究活动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某种世界观的指导下进行的。‎ ‎33.“穿旗袍、着红装”,考场外的这道风景本质上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答案】错误 ‎【解析】‎ ‎【详解】“穿旗袍、着红装”,考场外的这道风景是一种客观存在,本质上是物质决定意识,属于唯物主义观点。故本题判断错误。‎ ‎【点睛】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 根本分歧: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的本原 基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34.意识具有能动性,它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又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答案】正确 ‎【解析】‎ ‎【详解】意识具有能动性,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丧失斗志。故题目观点正确。‎ ‎35.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答案】正确 ‎【解析】‎ 试题分析: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题目观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真理是客观的。‎ ‎36.一般而言,受主客观条件限制,人的认识难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甚至错误。‎ ‎【答案】正确 ‎【解析】‎ ‎【详解】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思维能力、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对象会产不同的认识。人们对客观对象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故本题判断正确。‎ ‎【点睛】认识差异性的原因非常复杂,主客观因素都有,有客体如认识对象的复杂性,有客观条件如认识工具手段,有主体因素,如认识主体的能力,知识,立场,思维水平,方法等。‎ ‎37.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答案】正确 ‎【解析】‎ 试题分析:联系时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联系时普遍的,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所以该题说法是正确的。‎ 考点:考查联系的普遍性。‎ 点评:熟练掌握联系的普遍性的内容有助于解答该题,难度较低。‎ ‎38.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 ‎【答案】错误 ‎【解析】‎ 试题分析:自在事物在人类产生之前就存在了,所以它们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也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题中观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联系的客观性。‎ 点评:注意联系是客观的,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39.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答案】正确 ‎【解析】‎ ‎【详解】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必然带有一定社会的烙印。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故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题目观点正确。‎ ‎40.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答案】对 ‎【解析】‎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但并不是说所有的运动变化都是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并不是新产生的事物就是新事物。‎ 三、简答题:请紧扣题意,结合所学相关知识,在答题卡上简要回答问题。‎ ‎41.近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农业劳动实践中,积累了有关农时与季节变化关系的丰富经验。“二十四节气”就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二十四节气”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彰显出中国人对宇宙和自然界认知的独特性及其实践活动的丰富性,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见证。‎ 结合材料,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相关知识,分析中国“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的理由。‎ ‎【答案】①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是人类对生生不息的大自然的尊重。‎ ‎②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中国“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体现人类尊重规律,并能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③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二十四节气”来源于实践,对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发挥着巨大的指导作用,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解析】‎ ‎【详解】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相关知识,分析中国“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的理由。本题属于分析说明类试题,题目限定明确,要求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相关知识作答,因此,解答本题考生需要首先明确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相关知识所包含的知识点,主要有唯物论和认识论两大板块,注意理论与材料的有机结合。针对材料“二十四节气”是人类对大自然的尊重,在生活和实践中总结而成并在当今仍具有重大指导作用,考生可从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角度去分析说明;针对材料“二十四节气”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二十四节气”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考生可从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要尊重规律,并能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角度分析说明;针对材料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农业劳动实践中,积累了有关农时与季节变化关系的丰富经验。“二十四节气”就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考生可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角度去分析说明;针对材料“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考生可用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角度去分析说明。‎ ‎【点睛】说明类主观题解法 1.题型特点 说明类主观题一般来说,其设问形式主要有两种: (1)运用某原理分析说明某一说法(做法)。 (2)说明某现象的原因、意义、做法的正确性或危害、应采取的措施。 2.解题方法 第一步:仔细审题,明确题意,弄清命题者的意图。 要做到“两审”:审材料和审问题。一般先审问题后审材料,带着问题审材料。审问题,就是要弄清问题的中心,看清问题的特殊要求(如要求说明原因、意义或做法的正确性),从而弄准答题应当运用的课本知识。审材料,先粗读再细读,尽快抓住它的关键词句、主要观点和中心思想。 第二步:根据材料内容对接教材知识,落实知识点内容。 带着问题读材料,找出问题、材料、教材三者之间的相关点,这是答题的关键。‎ 第三步:理清思路,组织答案。 答案应具有针对性,切忌“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如涉及多个知识点,要考虑其主次与先后,用序号标明,做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语言规范。切不可答非所问,偏离题意。 对于分析说明某一说法(做法)的题目,要从是什么、为什么、产生的影响、正确的做法(错误的危害)角度进行分析。对于有特殊要求的题目(如要求说明产生某现象的原因、意义、应采取的措施),还要在答案组织中使用凸显特殊要求的词语,可以参见原因类、意义类、措施类题目的解题方法。‎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亚地区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但科技落后,资本不足;而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但能源资源日益短缺。因此,中国与中亚诸国存在广阔的合作前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对密切我国同中亚、南亚国家的经济贸易关系,深化区域交流合作,统筹国内国际发展,拓展西部大开发和对外开放的空间,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材料二:自主创新刷新难度,中国迈向桥梁强国。我国桥的数量在增多,里程在延伸,技术含金量也在不断提升。“纵观世界桥梁建设史,上世纪70年代前要看欧美,90年代看日本,而到了21世纪,则要看中国。”每一座大桥的设计与施工,背后都凝聚着建设者自主创新的智慧和勇气;一座座世界级桥梁相继落成,让中国从桥梁大国迈向桥梁强国。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桥梁建设者和科研人员紧跟国际前沿技术,坚定信心,在桥梁结构体系设计、核心材料研发、关键施工工艺、施工装备创新上刻苦攻关,使中国桥梁的技术高度不断攀升、难度不断刷新……‎ ‎(1)结合材料一,运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知识,说明中国着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用发展的观点谈谈你对中国能迈向桥梁强国的认识。‎ ‎【答案】(1)①联系是普遍的,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中国着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促进我国西部开发,扩展对外开放的空间。‎ ‎②联系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状态,调整原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建设一带一路可以深化区域交流合作,促进我国同中亚、南亚周边国家关系的发展。‎ ‎③联系具有多样性和条件性,我们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存在着科技不断进步等有利条件,又存在资源短缺等不利条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可以弥补我国经济建设的不足,促进经济发展。‎ ‎(2)①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我国桥梁技术从上世纪的落后,到本世纪的领先,这一实质性的变化见证了我国桥梁技术的发展。‎ ‎③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相信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做好量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我国桥梁建设者和科研人员刻苦攻关坚定信心是我国能迈向桥梁强国的前提,他们做好每一座大桥,一座座世界级桥梁相继落成,才促进了中国从桥梁大国迈向桥梁强国的质的飞跃。‎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我国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和迈向桥梁强国为背景材料,考查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等知识。第(1)问可结合材料,运用联系具有普遍性、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具有多样性等方面知识,说明中国着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对我国、对沿线国家、对整个世界都会产生积极意义;第(2)问可运用发展的实质、发展的途径、发展的状态等方面知识,结合材料谈谈对中国能迈向桥梁强国的认识。‎ ‎【详解】(1)本题要求结合材料一,运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知识,说明中国着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原因。‎ 从材料可以看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存在着科技不断进步等有利条件,又存在资源短缺等不利条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可以弥补我国经济建设的不足,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国西部开发,扩展对外开放的空间。有利于深化区域交流合作,促进我国同中亚、南亚周边国家关系的发展。可运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知识,从联系具有普遍性、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具有多样性等方面,说明中国着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原因。‎ ‎(2)本题要求根据材料二,用发展的观点谈谈你对中国能迈向桥梁强国的认识。‎ 从材料可以看出,我国桥梁建设者和科研人员刻苦攻关坚定信心是我国能迈向桥梁强国的前提,我国桥梁技术从上世纪的落后,到本世纪的领先,这一实质性的变化见证了我国桥梁技术的发展。可运用发展的观点,从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相信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要做好量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等方面,谈谈对中国能迈向桥梁强国的认识。‎ ‎【点睛】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1、事物发展的普遍性和实质 原理内容: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方法论:发展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反对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2、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发展的途径):‎ ‎(1)(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新陈代谢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方法论)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 ‎(2)(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经历曲折的过程。(方法论)我们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 ‎ 3、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发展的状态):‎ ‎(1)(原理内容)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方法论)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脚踏实地,埋头苦干,)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2)(原理内容)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的发展最终要通过质变来实现。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方法论)(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四、探究题:请你进入下列情境中。参与问题的探究与分析,并将你的观点写在答题卡上。‎ ‎43.2018年4月12日,是人类载入航天活动57周年纪念日。载人航天工程是当今世界高新技术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材料一:航天探索向来伴随着高风险,任何一点疏漏都可能造成灾难。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是包括航天员、空间应用、飞船、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通信、着陆场和空间实验室八大系统的宏大系统工程,涉及众多高新技术领域。“零瑕窥”“零失误”“万无一失”是各单位的一贯要求,不放过任何细节。全国数千个单位、十几万科技大军自觉服从大局,坚持统一指挥和调度。‎ 材料二:我国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实施,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和重大科技工程的科学管理模式和方法,积累了新形势下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工程的重要经验;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证明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计划、程序、步骤等举措是科学的.。‎ 材料三:航天精神包含了艰苦奋斗、勇于攻坚、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载人航天精神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扬,是一种正义的行为,是青少年学生的良好榜样,有利于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结合材料一,运用整体和部分关系的知识,说明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为什么能够成功?‎ ‎(2)材料二中我国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实施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 ‎(3)运用意识的能动作用,分析弘扬航天精神的重要性。‎ ‎【答案】(1)①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各大系统,自觉服从大局,坚持统一指挥和调度,团结协作,实现了整体优化。‎ ‎②部分制约整体,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会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这要求我们重视部分的作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各系统、各领域始终坚持“零瑕疵”“零失误”“万无一失”,十分注重细节,有力保证了航天工程的成功。‎ ‎(2)①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成功实施,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和重大科技工程的科学管理模式和方法,积累了新形势下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工程的重要经验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载人航天工程的成功实施,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载人航天工程的成功实施,证明了我国探月工程的计划、程序、步骤等举措是科学的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标准。‎ ‎(3)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人能够主动的改造世界。②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我国航天工程的发展和载人航天精神为背景,组织三个设问,检测学生对哲学相关知识的掌握,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培育政治认同、科学精神和公共参与核心素养。设问对知识限定明确,第一问难度不大,第二问较为简单,第三问难度一般。‎ ‎【详解】(1)设问一要求结合材料一,运用整体和部分关系的知识,说明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为什么能够成功。设问要求调用的知识较为具体,属于小切口深分析类型的原因类主观题。该知识点包含两个小知识点,第一个是强调整体的重要性,然后结合材料说明载人航天工程是一个系统的整体;第二个是强调部分对整体的作用,然后结合材料说明注重细节,有力保证了航天工程的成功。‎ ‎(2)设问二要求分析材料二中我国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实施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属于小切口深分析类型的体现类主观题。考查实践决定认识,考生可以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等角度进行作答,注意结合材料。‎ ‎(3)运用意识的能动作用,分析弘扬航天精神的重要性。该设问需要调用的知识是意识的能动作用,同样属于小切口深分析类型的意义类主观题。首先明确该知识点下的具体知识点,然后一一结合材料即可。具体来说就是,载人航天精神作为正确的意识指导我们正确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同时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点睛】正确区分意识的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 意识的反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 主观能动性 区别 内涵 在实践活动中意识总是指挥人们使用一种物质的东西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 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具有的积极主动自觉的反映 又叫自觉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和活动 表现 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能动的反映和能动的反作 用 ‎“想”、“做”、“精神状态”‎ 联系 意识的反作用包含于意识的能动作用,是能动作用的第二方面。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反作用包含于主观能动性,是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