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2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第四部分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限时训练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选题明细表 知识点 题号及难易度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易)、2(易)、3(易)、13(难)、14(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4(中)、5(易)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 动 6(中)、7(中)、13(难)、14(难)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8(易)、13(难)、14(难)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9(易)、10(易)、11(中)、12(易)、14(难)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盘点近两年来年度热词,一个鲜明的感受是主流话语表现“强势”且凸显时代特色, 正在成为凝聚社会共识的主心骨。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抗战精神”“洪荒之力”等。 年度“热词”的产生表明( ) A.人们的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人们的意识是对客观物质对象的正确反映 C.科学理论对社会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D.一定的社会意识是由一定的社会存在决定的 解析:年度“热词”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而不是自然界长期发 展的产物,A 错误;人们的意识是对客观物质对象的反映,反映有正确与错误之分,B 错误; 材料未体现科学理论的作用,故排除 C;年度“热词”是由一定的社会存在决定的社会意识, D 正确。 答案:D 2.(2017·河南中原名校检测)2016 年 7 月 12 日,由菲律宾单方面提起的所谓的“南 海仲裁案”公布结果遭到了中国严重的抗议,国际社会纷纷支持中国立场。一纸荒唐仲裁不 能改变南海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的事实。但是,南海仲裁案背后的最大阴谋就是美日联手遏制 中国日渐强大的崛起。为此,美日政客到处煽风点火,体现了其( ) A.否认历史事实的唯心主义观点 B.是典型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故意坚持混淆是非的不可知论 D.运用了辩证法中的诡辩论 解析:美国不顾历史事实,颠倒黑白,否认南海是中国的领土,完全是别有用心。从哲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 学角度看,这是否认历史事实的主观唯心主义,A 正确。B 与题意无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是唯物主义的一种历史形态;C 说法错误,不可知论不是混淆是非,而是认为世界是不可知 的,D 说法错误,辩证法里没有诡辩论,故选 A。 答案: A 3.(2016·皖南八校联考)2015 年 10 月 26 日至 29 日,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在北京举 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 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其哲学依据是( ) 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③价值判断和价 值选择的标准具有客观性 ④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突破社会规律的制约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解析: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说明社会意识对社 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②符合题意。五大发展理念是根据社会发展规律和人民利益作出 的正确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③符合题意。材料不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①不 合题意。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④观点错误。 答案:B 4.2015 年 7 月初,国土资源部批准 33 个区县作为实施土地改革方案的试点,为加快 推进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宅基地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探索经验。此项改 革的实施( ) ①旨在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②旨在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③符 合辩证法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④符合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土地改革方案的试点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而非上层建筑改革,故选①,不选②。 试点体现从矛盾的特殊性中概括出矛盾的普遍性,又用矛盾的普遍性指导矛盾的特殊性,故 选④,不选③。 答案:C 5.2015 年 5 月 19 日,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 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 提出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坚持和完 善科技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其依据在于( ) ①人民群众决定社会历史的性质 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③创新是社会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④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3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和提出坚持基本方针都体现了社会意识的反作用,②符合题意。 分配制度改革属于生产关系调整,④符合题意。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历史的性质和面貌,①观 点错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源泉和动力,③观点错误。 答案:D 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取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历史唯物主义 角度看,是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属于( ) ①思想认识,将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起推动作用 ③上层 建筑,服务于经济基础,推动社会进步 ④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促进作 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思想认识属于唯物论或认识论,①不符合题干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属于社 会意识形态、上层建筑,不属于生产关系,②不合题意。③④正确切题。 答案:D 7.《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自 2017 年 10 月 1 日起施行。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的实施体现了( ) A.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B.调整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发展 C.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 D.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的实施属于上层建筑的调整,有利于经济基础的发 展,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 B 符合题意,A 不符合题意。C 是从唯物论角度分析的,不符合 题意。D 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答案:B 8.(2016·邯郸一模)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需要解决的都是难啃的硬骨 头,这个时候需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不断把改革推向前进。我国不断推 进改革、深化改革的哲学依据是( ) ①改革是解决我国对抗性矛盾的主要途径 ②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 力 ③经济基础一定要适合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规律 ④人类社会的发展是通过矛盾的不 断解决来实现的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对改革的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是通过矛盾的不断解决来实现的,社会 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矛盾,可以通过改革解决,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4 强大动力,①说法错误,②④说法正确,符合题意。③说法颠倒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 系。 答案:D 9.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从哲学角度看,近年 来党中央重视民生福祉的原因在于( ) ①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地发展变化的 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 宗旨 ③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标准 ④人民群众是改造自然、推 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价值选择的标准。①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②是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的,不符合题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改造自然、推动社会 发展的决定力量,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标准,所以党中央重视民 生福祉,③④符合题意。 答案:D 10.(2016·云南师大附中模拟)李克强总理强调,简政放权要从政府部门“端菜”变为 人民群众“点菜”,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从反映突出问题入手。政府施政要义,在于以敬民 之心行简政之道。由此可见( ) ①人民群众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②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政府施政要 义的法宝 ③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④要在价值选择的基础上作出符 合人民利益的价值判断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李克强总理强调简政放权以群众为导向,从反 映突出问题入手,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作出 了正确的价值选择,②③符合题意;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①说法 错误;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④说法错误。 答案:C 11.实现到 2020 年让 7 000 多万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既定目标,时间十分紧迫、 任务相当繁重。要采取产业精准扶贫一批、移民搬迁安置一批、低保兜底脱贫一批、医疗救 助扶持一批“四个一批”措施,坚决打赢这场攻坚战。根据材料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①致贫的原因多样,印证了事物的联系具有多样性和条件性 ②脱贫的手段各异,说明 了同一事物在不同阶段的矛盾不同 ③脱贫的任务艰巨,要求坚持群众主体地位,激发内生 动力 ④脱贫的时间紧迫,必须超越历史条件,创新扶贫开发路径 A.②④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解析:脱贫的手段各异,说明不同事物的矛盾不同,排除②。脱贫的时间紧迫,要有紧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5 迫意识,但不能超越历史条件,④观点错误。①③正确切题。 答案:B 12.2016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把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增进农民福祉作为农村一 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用发展新理念破解“三农”新难题,加大创新驱动力度,走产出 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上述政策的哲学依据是( ) ①坚持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②应当扬弃旧事物中的合理因素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④实践是认识的唯一途径和动力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扬弃”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保留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克服 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②说法不准确。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不是唯一途径,获 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即通过实践获得直接经验、通过学习获得间接经验,④说法错误。用 发展新理念破解“三农”新难题体现了①,坚持农民主体地位体现了③,①③符合题意。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13.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法典编纂工作,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 提出编纂民法典这一重大立法任务。 1986 年,我国曾出台了《民法通则》,从当时的社会条件来看,这是很大的进步。时至 今日,面对社会运行和公民财产状况发生的深刻改变,以前的《民法通则》已经不能适应当 代社会的需要,制定一部统一的民法典势在必行。 2017 年 3 月 15 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 自 2017 年 10 月 1 日起施行。中国民事法律制度从此开启“民法典时代”。新中国几代人孜 孜以求的“中国民法典”梦想迈出坚实一步,必将为法治中国建设筑牢根基,为奋进中国提 供不竭动力。 新制定的《民法总则》赋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资格,完善监护制度、调整限制民事 行为能力人年龄下限、设立“特别法人”、保护网络虚拟财产……很多和人民生活相关的问 题,对于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来说,民法典的制订可以让其真 正做到有法可依。 结合材料,运用“寻觅社会真谛”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我国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 法总则》的必要性。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寻觅社会的真谛的知识范围,即生活与哲学第十一课的内 容;然后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上层建筑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社会主义改革、人民群 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方面回答。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6 答案:(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随着我国经济社会 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立法工作面临不少需要研究解决的新情况、新问题,使得制定一 部新的统一的民法典势在必行。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民法总则》的制定有利 于为法治中国建设筑牢根基,为奋进中国提供不竭动力。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基本矛盾之一。《民法总则》的制定,调 整了上层建筑,符合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基本规律,有利于推动社会发展。 (4)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民法总则》的制定有利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有利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法治建设。 (5)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要坚持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民法 总则》的制定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有利于维护人民的利益。 14.(2016·南昌一模) 材料一 中国总人口及老龄化人口比重,2004—2030 年预测 材料二 最近两年,我国经济增速放缓,人口红利消失是其中原因之一。人口红利消失, 不仅影响经济增长,同时也使经济效益不断降低,还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使整个社会 的经济运行成本加大。所以,目前必须从长远考虑,逐步解决劳动力的供给问题,优化人口 结构,提高人口素质。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允许普遍二孩政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 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 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修改后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于 2016 年 1 月 1 日起正式施行, 新法规定,国家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两个子女。至此,实施了 36 年的独生子女政策正式宣告 终结。 综合上述材料,运用“寻觅社会的真谛”的知识说明我国推出“全面二孩”政策的必要 性。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寻觅社会的真谛”的知识范围;然后从社会存在决定社 会意识、上层建筑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方面回答即可。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7 答案:(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根据我国当 前人口发展状况及变化趋势,必须适时推出全面二孩政策,以应对老龄化压力。 (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要求我们必须修订《人口与计划生育法》, 完善人口政策,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必须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调整完善生育政策顺应 了群众期盼,彰显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实现了国家意志与群众意愿的统一,有利于促进社会 和谐与稳定。(若答到社会意识的反作用,言之有理亦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