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1 发布 |
- 37.5 KB |
- 2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年高考政治(通用版)二轮复习讲义:17 对立统一与创新思维
常考点:矛盾的基本属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主次矛盾 矛盾的主次方面 辩证否定观与创新意识 偶考点: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1.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消除事物之间的矛盾。(2013·广东高考,35D)( ) 提示 ×。矛盾具有客观性,不能消除矛盾。 2.人与自然的矛盾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2014·全国Ⅱ,23①)( ) 提示 ×。矛盾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任何矛盾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3.事物的不同特性是由人的不同需要确定的。(2015·全国Ⅰ,23②)( ) 提示 ×。事物的不同特性是由矛盾的特殊性决定的,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4.辩证否定是事物之间的相互否定。(2014·安徽高考,9①)( ) 提示 ×。辩证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不是事物之间相互的否定。 5.发展的过程是一事物否定另一事物。(2012·天津高考,3④)( ) 提示 ×。发展是辩证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6.创造性思维能检验和发展真理。(2015·四川高考,33②)( ) 提示 ×。创造性思维并不能检验和发展真理,只有实践才是检验和发展真理的唯一标准。 1.矛盾的基本属性 同一性(统一性) 斗争性(对立性) 区 别 含义 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表现 一定条件下相互依赖、相互贯通(渗透、包含),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相互区别、相互排斥。哲学上讲的“斗争”与生活中讲的“斗争”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条件 相对的,有条件的 绝对的,无条件的 联系 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思维发散] 有关矛盾基本属性的常用观点 (1)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点论、两分法。 (2)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这种转化可能是有利的,也可能是不利的,我们应当促进有利转化,防止不利转化。 (3)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我们必须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联系 原理 内容 方法论 矛盾的 普遍性 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首先,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敢于承认矛盾、分析矛盾、揭露矛盾;其次,还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矛盾的 特殊性 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表现: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矛盾普 遍性与 矛盾特 殊性的 关系 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一般与个别相结合。它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 3.如何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前提: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唯物论基础和前提。 (2)关键:要注意研究事物的特点、本质以及该事物存在的具体条件。 (3)重要条件:要在运动中把握事物的矛盾。一切事物都在变化发展,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只有在运动中把握事物,才能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在分析每一个具体矛盾时,一定要“事事”“时时”注意它的特殊性,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离开时间、地点和条件,就无法把握矛盾的特殊性。 4.主次矛盾与矛盾的主次方面 关系 主次矛盾 矛盾的主次方面 区别 外延 主要矛盾是与复杂事物中所包含的“诸多矛盾”相比较而言的。主要矛盾一般只有一个,而次要矛盾则可以有多个 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与“同一矛盾”的双方相比较而言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只有一个,而次要方面也只有一个 内涵 主次矛盾讲的是“矛盾体”,可以称“一个”或“一种” 矛盾的主次方面讲的是“矛盾侧面”,所以,只能叫“一方”或“方面” 作用 主要矛盾决定事物发展的进程,其原因是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 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其原因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力量上超过矛盾的次要方面,在地位上支配着矛盾的次要方面 关键词 “重点”“中心”“关键”“突破口”;侧重“办事情”、事物发展 “主流”“方向”“大局”“性质”“主体”“实质”“九个指头”“优势”;侧重“看问题”、事物性质界定 方法论 做工作要抓重点、抓关键、抓中心,但又不忽视次要矛盾 看问题要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和主流,但又不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联系 ①都是讲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问题,都是矛盾特殊性的两种情形 ②主要矛盾中也存在矛盾的主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5.全面把握矛盾分析法 思维发散] 矛盾观点在实践中的应用 (1)“既……又……、虽然……但是……、双赢、双刃剑、成就、困难、机遇、挑战、相反相成”,此类语言的哲理是:矛盾是对立统一的,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坚持两分法、两点论。 (2)“根据……特点,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优势、特色、特征”,此类关键词的哲理是: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有问题具体分析。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试点、推广、抓好典型、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此类语言的哲理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4)“第一(要务)、重点、关键、首要(问题)、中心、重心、重中之重、突破口、根本途径、主题、核心”,此类语言的哲理是: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办事情要抓重点和关键。 (5)“主流、主体、方向、大局、认清形势、大于、强于、总体上、总的”,此类语言的哲理是:矛盾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性质、利大于弊、本质”此类语言的哲理是: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命题角度一 矛盾的基本属性 1.(2015·重庆高考)事物的矛盾包括两个基本属性:斗争性与同一性。下列强调同一性的是( ) 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②垃圾,只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 ③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④没有当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就不会有今天的和平生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趋势。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强调君子与小人的区别,据此可判断①体现的是矛盾的斗争性,与题意不符;垃圾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说明垃圾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资源,体现矛盾双方相互贯通,是同一性的表现,②符合题意;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体现卑鄙者与高尚者的区别,是矛盾斗争性的表现,③与题意不符;没有当年的抗战就没有今天的和平生活,说明二者是相互依存的,是矛盾同一性的表现,④符合题意;故答案选C。 命题角度二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2.(2016·全国甲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扶贫工作,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和要求。 十八洞村是由4个寨子合并而成的贫困村,村民生活困难,观念相对保守,存在“等靠要”思想,同村不同心。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和要求,强力推进精准扶贫工作,花垣县派出扶贫工作队进驻十八洞村,工作队和村党支部、村委会开办“道德讲堂”,评选明理尚德星级示范户,组织参观考察和学习培训,培育村民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激活精准扶贫内生动力;根据当地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民族文化资源,精准发展特色支柱产业,如猕猴桃种植、黄牛养殖、乡村旅游、劳务经济和苗绣;精准识别贫困人口542人,摸索出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合作社)走,能人(合作社)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的扶贫路径,取得了显著成效,2015年全村人均收入3 580元,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先后报道了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经验。 2015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提出“实施精准扶贫方略”。 十八洞村扶贫实践是贯彻精准扶贫思想的成功案例,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加以说明。 答案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包含普遍性。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十八洞村贯彻精准扶贫思想,结合当地实际,精神脱贫先行,精准识别贫困人口、精准选择和建设支柱产业,取得显著扶贫的成效;创造性地探索出精准扶贫的宝贵经验,验证了精准扶贫思想的正确性,为其他地区精准扶贫提供重要借鉴。 解析 考查调动运用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设问的知识限定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习近平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和要求——矛盾普遍性,十八洞村根据本村实际情况,精准发展特色支柱产业、精准识别贫困人口,取得了显著成效,这是矛盾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的体现;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经验对于其他地区精准扶贫具有借鉴意义——矛盾的特殊性包含普遍性。 命题角度三 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3.(2016·全国乙卷)毛泽东在《党委会的工作方法》中指出:“一个人的工作,究竟是三分成绩七分错误,还是七分成绩三分错误,必须有个根本的估计。如果是七分成绩,那么就应对他的工作基本上加以肯定。把成绩为主说成错误为主,那就完全错了。”从唯物辩证法看,这里强调的是( ) ①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②无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就不能正确认识矛盾 ③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依赖又相互转化 ④在认识矛盾时须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B 解析 对成绩与错误的评判是着重把握矛盾主要方面的表现,这是因为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①④当选;究竟是三分成绩七分错误,还是七分成绩三分错误,必须有个根本的估计,这强调的是必须正确认识矛盾的主次方面,②③与材料主旨不符。 感悟 本考点是高考的高频考点,主要考查学生对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理解和运用,题型上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兼有。2017年高考可能会以国家或地区的重要发展案例及现实问题的解决方案如“精准扶贫”等为背景材料,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上述重点知识,特别是方法论;选择题要重视以古诗词为素材考查对矛盾含义的理解。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乡贤文化是一个地域的精神文化标记,是连接故土、维系乡情的精神纽带,是探寻文化血脉,张扬固有文化传统的一种精神原动力。所谓“乡贤” ,是指那些品德、才学为乡人所推崇敬重的人。乡贤文化,就是围绕乡贤德行建立起来的一整套乡村治理理念,比如“耕读传家”“经名行修”“勤俭持家久”等思想。 随着时代的变迁,农村的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农耕时代形成的守望相助、抱团取暖的生活习惯被打乱,耕读传家的习俗难以传承下去,乡贤文化遭遇传承危机。一些有识之士呼吁要传承乡贤文化,发挥“新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让他们的善言善行像古代乡贤一样垂范乡邻。但当今时代背景下涌现的“新乡贤”又不同于以往的乡贤,应该具有更多的时代特征。 (1)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传承乡贤文化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 (2)请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知识,分析材料中有识之士观点的合理性。 (3)请你为某地弘扬乡贤文化撰写两条公益公告,要求朗朗上口,主旨明确,每条不超过16个字。 答案 (1)①乡贤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系乡情的精神纽带,弘扬乡贤文化,有利于构建和谐文明的社会氛围。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和可继承性,弘扬乡贤文化对增强民族凝聚力,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③乡贤文化所蕴含的价值理念,有助于人民形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目标。④乡贤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传承乡贤文化有利于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作用。 (2)①矛盾具有普遍性,古代乡贤和新乡贤的善言善行对弘扬传统美德都有榜样示范作用。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包含着普遍性。有识之士倡导的“新乡贤”具有传统乡贤的共性,对乡邻也具有普遍的示范意义。③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特征,有识之士认为新乡贤要具有更多的时代特征,把握了我国当今时代的特点,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3)示例:弘扬乡贤文化,建设精神家园。乡贤文化,我们的精神根基。 解析 第(1)问可以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特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等角度解答。第(2)问运用所限定的原理结合材料分析即可。第(3)问言之有理,符合题意即可。 怎样运用矛盾的观点或矛盾分析法 分析问题? 设问方式] ①运用恰当的矛盾分析法,说明朴实的细节能“诠释着追求梦想过程中的奋斗与努力”。 ②运用矛盾的观点,对材料中的观点做出评析。 ③运用生活与哲学中矛盾的有关知识,谈谈对材料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观点的理解。 ④请你结合材料,运用矛盾的有关知识,为你家乡的农民文化乐园的建设提几点建议。 ⑤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的知识,对材料进行简要分析。 答题思路] ①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求我们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在对立中把握统一。 ②矛盾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③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④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既要善于从矛盾的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要善于在普遍性的指导下去研究特殊性。 ⑤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既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 ⑥矛盾的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⑦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 1.辩证的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 辩证否定观 形而上学否定观 否定的 动力 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双方斗争的结果,是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进行的自我否定 否定是外力强加于事物的,是外力作用的结果,是主观任意的否定 否定的 实质 辩证否定是“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否定当中包含着肯定,肯定当中包含着否定 把肯定和否定绝对地割裂,主张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 否定同 发展和 联系的 关系 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进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 否定是对旧事物的消灭,是发展的中断,是联系的中断 2.辩证的否定观和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创新意识的哲学依据 原理内容 方法论 结论 辩证 的否 定观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和联系的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创新意识是辩证的否定观和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的共同要求 辩证 法的 革命 批判 精神 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要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3.创新的社会作用 第一,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二,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发展。第三,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结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是时代的引擎,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前挂后联] 全面把握创新的哲学依据 (1)唯物论角度 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客观实际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我们必须发扬创新精神。②坚持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这要求我们坚持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统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2)辩证法角度 ①事物是不断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②唯物辩证法具有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 (3)认识论角度 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命题角度一 辩证否定观 1.(2012·全国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医药文化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从龙脑樟树中提取的龙脑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和保健功能。《寿域神方》记载:“治头脑疼痛,龙脑一钱,纸卷做拈,烧烟熏鼻,吐出痰涎即愈。”唐代医药典籍称龙脑“为百药之先,万物中香无出其右者”。 不知从何时起,龙脑樟树在我国“销声匿迹”了,我国所需龙脑不得不长期依赖进口。 1988年我国发现了一棵野生龙脑樟树! 科研人员以此为契机创立了专业研发中心和实验室。他们深入研究中医药典籍中有关龙脑的资料,利用现代科技成功培育了万亩龙脑樟原料林,改变了原料生产完全依赖自然的状况;研制了我国第一套天然龙脑工业化提取成套设备,改进了传统龙脑提取方法,开发了新产品;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龙脑樟资源基因库,积累并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数据;通过电视、网络等着力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 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否定观,分析为什么科研人员能够成功开发龙脑? 答案 辩证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辩证的否定观要求立足实践、不断创新。科研人员批判继承传统中医药文化,克服传统龙脑生产的局限性,创新发展思路,开发新产品,从而取得成功。 解析 本题有一个限定性要求:辩证否定观。运用辩证否定观知识进行分析即可。 命题角度二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2.(2015·安徽高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互联网+”激活中国制造 当前,中国制造业创新能力不足,产能过剩等问题突出,亟须实现由低端向高端转型升级。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与现代制造业深度融合,促使中国制造包含更多中国创造元素,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 材料是如何体现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的? 答案 辩证法在本质上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的实际,突破旧的发展模式,提出和推动“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积极利用“互联网+”提升创造力,建设制造强国。 解析 关键是对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知识点要熟悉,然后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一一结合材料进行作答即可。 感悟 本考点是高考的常考点,一般考查学生对辩证否定观、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的内容和方法论,创新的依据和作用的理解和运用,题型上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兼有。2017年高考要注意结合社会变革、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大众创新等案例理解辩证否定观,明确创新的意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徽班,是以安徽籍(特别是安庆地区)艺人为主,兼唱二簧、昆曲、梆子、啰啰等腔的戏曲班社 。清代乾隆年间,徽班相继进京,把二簧戏等带进北京。徽班进京后,在原来兼唱多种声腔戏的基础上,又融合京、秦二腔,特别是吸收秦腔在剧目、声腔、表演各方面的精华和其他剧种的优点,适应北京观众多方面的需要,逐渐形成了京剧。徽班的历史性贡献,为中国戏曲的传承发展,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后来,梅兰芳、周信芳等一大批京剧艺术家在坚守传统的同时,增添时代元素,运用新的表现形式创作了时装戏、古装戏等,极大丰富了艺术风格,受到观众欢迎。 为促进戏曲繁荣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明确加强戏曲保护与传承的措施,提出培育有利于戏曲活起来、传下去、出精品、出名家的良好环境,形成全社会重视戏曲、关心支持戏曲艺术发展的生动局面。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徽班对京剧形成和发展的贡献。 (2)有人认为,“没有吸收就没有发展”。请结合京剧的产生和发展历程,用辩证否定观的知识,分析说明这一观点的合理性。 (3)目前,社会各界都非常关注我国戏曲艺术的发展,请为戏曲的保护和传承提两条合理化建议。 答案 (1)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在交流、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徽班进京加速了不同剧种间的交流、借鉴和融合,在吸收其他剧种精华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京剧。徽班在实践的基础上,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主体作用,推动了戏剧的创新,促进了京剧的形成和发展。 (2)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京剧吸收、保留和改造其他剧种中的积极因素作为自己发展的基础。辩证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实质是“扬弃”,京剧是在吸收其他剧种的合理因素的基础上,增添新的时代元素而不断发展起来的。 (3)答案示例:①开展地方戏曲普查和保护,实施地方戏曲振兴工程。②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支持戏曲事业持续发展。③加强戏曲专业人才培养,推动戏曲创作创新。④实施优秀经典戏曲剧目影视创作计划,扩大戏曲社会影响力。 解析 第(1)问考查文化交流、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分析即可。第(2)问考查辩证否定观,可以从其特点、实质等角度分析。第(3)问建议要围绕戏曲的保护和传承两个角度提出。 有关唯物辩证法的命题 设问方式] ①如何体现唯物辩证法? ②某做法给我们的唯物辩证法启示。 答题思路] (1)原理+方法论+结合材料 ①联系观(相关原理、相应方法论、关键词句、进行结合)。 ②发展观(相关原理、相应方法论、关键词句、进行结合)。 ③矛盾观(相关原理、相应方法论、关键词句、进行结合)。 ④创新意识(相关原理、相应方法论、关键词句、进行结合)。 (2)概括做法+原理及方法论+如何做 ①联系观角度(某做法、符合的原理及方法论、如何做)。 ②发展观角度(某做法、符合的原理及方法论、如何做)。 ③矛盾观角度(某做法、符合的原理及方法论、如何做)。 ④创新意识角度(某做法、符合的原理及方法论、如何做)。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单指科技、商业、文化等领域的“创”,它尤其在意观念之“创”,制度之“创”。观念和制度创新的魅力就在于,它可以激发亿万民众的创造活力,从根本上改变亿万民众的命运。“双创”的根本宗旨,就在于激活社会每一个细胞,实现更充分的就业,让经济社会肌体变得更加充满生机。 《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政府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中国制造2025》提出,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自主发展、开放合作”的基本原则,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第一步,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 年中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 教材观点 1.就业是民生之本,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利于解决就业问题。 2.生产决定消费对象、质量和水平,并激发消费动力,提高中国制造业整体水平有利于刺激消费,扩大内需。 3.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双创”、提高中国制造业整体水平有利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进而打造中国经济发展升级版。 4.推动“双创”、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需要政府切实履行好组织经济建设的职能。 5.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有利于提高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6.推动“双创”、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 时政术语 1.促进产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和跨界创新的新常态,深度融合、创新新业态是“互联网+”的核心要素。 2.“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推动中国经济继续前行的“双引擎”。 3.打造“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平台,构建新型创业创新机制。 4.促进商品和要素自由有序流动。 5.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的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转变。 1.李克强总理提出,要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成推动中国经济继续前行的“双引擎”之一。2015年以来,我国不断释放改革红利,加快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的新机制和新氛围。对此我们劳动者应该( ) ①参与制定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 ②把握机遇,转变观念,坚持多种方式就业 ③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依靠国家安排就业 ④不断提高自身的技能和素质,实现自主创业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D 解析 ①的主体不是劳动者;③不符合市场经济要求。 2.《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纲领指出,智能制造是主攻方向,也是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的根本路径。上述材料说明( ) ①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 ③主要矛盾决定事物发展方向 ④事物的性质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C 解析 ①④表述错误。 3.如今,“创客”一词已进入人们的生活,随着国家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如今“创客之火,正在燎原”。一年来,国务院为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多次出台政策,部署简政放权,取消和下放90项行政审批项目。2016年1月13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指出,进一步加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力度,持续为企业松绑减负,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清障搭台。 (1)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知识,分析“创客之火,正在燎原”的市场因素。 (2)联系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党中央、政府应如何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清障搭台? (3)从哲学角度,谈谈学校应如何开展创新创业人才方面的教育? 答案 (1)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市场环境推动个人成为市场经济活动的参加者。②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互联网社区成为创客生产要素集聚地、销售渠道,共享科技、信息等资源的场所。③价值规律(价格供求竞争机制)促使创客们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创造出更多的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2)①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要审时度势,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提出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做好宏观决策的顶层设计。②政府切实履行好经济和社会建设职能,进一步简政放权,建设服务型政府,坚持依法行政,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激发社会创造活力。 (3)①帮助学生树立创新精神。②培养学生实践意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③教育学生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需要相结合,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 解析 第(1)问的关键词是“市场因素”,可以从市场主体、市场配置资源、价值规律等角度分析。第(2)问考查党和政府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分析即可。第(3)问解答要注意从怎么办的角度回答,可以从创新、实践、价值选择等角度分析。 一、选择题 1.法治是什么?专业解释起来可能既抽象又吃力。一直以来,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通过法治文化建设,把“法治”形象化、图像化,寓教于乐,润物无声,让法治因子融入百姓生活。这一举措的哲学依据是( ) ①矛盾双方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 ②坚持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③重视量的积累,为质变创造条件 ④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 C 解析 题干中“寓教于乐,润物无声,让法治因子融入百姓生活”,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和重视量的积累,为质变创造条件,②③符合题意;矛盾双方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①错误;④不符合题意。 2.(2016·全国丙卷)在谈到中国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时,习近平指出,“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只有能够持续造福人民的发展道路,才是最有生命力的。这一论断的哲学依据是( ) ①矛盾的特殊性规定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②基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发展道路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 ③认识矛盾的特殊性就能把握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④人民群众的意愿是衡量社会发展道路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这是因为不同事物具有不同特点,矛盾具有特殊性,只有能够持续造福人民的发展道路,才是最有生命力的,这是因为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答案为A。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是把握矛盾问题的精髓,③错误;衡量社会发展道路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是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④错误。 3.2016年3月8日,习近平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湖南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在我们这样一个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是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要研究和完善粮食安全政策,把产能建设作为根本,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这蕴含的哲理有( ) ①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②坚持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③坚持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④意识对改造世界起促进作用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A 解析 题干中“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是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体现了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①正确;题干中“把产能建设作为根本”等,体现了坚持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②正确;③不符合题意;④否认了意识作用的双重性,排除。 4.当前我国扶贫脱贫已进入攻坚克难的重要阶段,确保如期脱贫、杜绝返贫,“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做到“精准扶贫”需要( ) ①根据人的需要建立新的联系,切忌空喊口号 ②注重“靶向性”,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③切实加强社会合力,坚持系统优化的方法 ④实现精神脱贫,发挥精神力量的决定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答案 B 解析 根据人的需要建立新的联系,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①错误;注重“靶向性”就是要提高扶贫工作的针对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② 正确;加强社会合力,就是要坚持系统优化的方法,发挥各方面的作用,③应选;④夸大了意识的作用,错误。 5.“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今年最热经济关键词。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当前及今后较长时间里我国宏观调控政策将从以往的偏重需求侧调控转变为偏重供给侧调控。用矛盾的观点分析,这是因为( ) ①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②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要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③同一事物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矛盾,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④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在对立中实现同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矛盾观。矛盾具有特殊性,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特点,国家需要根据不同时期实际情况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强调供给侧改革符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抓主要矛盾的观点,②③符合题意。材料不涉及事物性质的评价,①与题意无关。虽然供给和需求是一对矛盾,但材料不是从二者关系角度立意,而是需求和供给是不同时期的调控重点,④与题意不符。 6.(2013·全国Ⅰ)M中学不惟分数论英雄,而是努力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在鼓励学生勤奋学习的同时,设置道德之星、体育之星、科技创新之星、艺术之星、劳动之星等奖项,有针对性地评价学生,从而营造了“人人有才、个个成才”的校园文化氛围。该校的评价实践表明( ) 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矛盾的关键,是科学评价学生的前提 ②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科学评价是学生成长进步的根据 ③矛盾特殊性原理是学校因材施教、培养人才的重要哲学依据 ④矛盾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学生的个性通过不同的评价来表现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矛盾的特殊性。在鼓励学生勤奋学习的同时,设置道德之星、体育之星、科技创新之星、艺术之星、劳动之星等奖项,有针对性的评价学生,这是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评价,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①③符合题意。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不能认为科学评价是学生成长进步的根据,②排除;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④观点错误。 7.中国古代思想家孟子说过“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习近平主席引用该名言来说明不同文明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别。下列与这一思想蕴含的哲理一致的是( ) 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②乱生于治,怯生于勇 ③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④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题干对“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古语的解释,体现矛盾特殊性,故③④与之蕴含的哲理相同。①强调了对同一事物可能有不同认识,不符合题意,排除。②强调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 8.(2016·全国乙卷)图中漫画《学习先进经验》讽刺了一些人不懂得( ) ①学习他人经验就能更好地发展自己 ②先进经验通过实践能够转化为现实的东西 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④事物的表面联系与本质联系的区别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漫画中的《学习先进经验》旨在强调无视差别、对象的盲目学习,这是没有正确分析联系的多样性、矛盾的特殊性,混淆本质联系与表面联系、无视矛盾的特殊性的体现,③④当选;①错在夸大他人经验的重要,②不符合漫画主旨。 9.要治理漫画中的 “城市病”,应当( ) ①尊重规律,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②端正认识,做到客观服从主观 ③统筹兼顾,进行综合治理 ④转换思维,平衡看待矛盾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面对“城市病”的诸多问题,要求人类要尊重客观规律,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要统筹兼顾,进行综合治理,故①③符合题意;②主观要符合客观,认为“客观服从主观”是唯心主义;“平衡看待矛盾”是均衡论观点,没有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因此,答案选B。 10.我国国家领导人表示,对过去既定的目标任务和行之有效的决策部署,都要扎实推进,决不能为了所谓的“政绩”而朝令夕改。同时要着眼于当今时代的发展变化,不断完善已有的东西,不断开创新的局面。这是因为( ) ①社会意识的产生有其物质原因 ②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和发展的环节 ③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④事物发展是一个“扬弃”的过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对过去既定的目标任务和行之有效的决策部署,既要扎实推进,不能朝令夕改,又要顺应时代的变化,不断完善发展,强调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继承与发展,即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和发展的环节,其实质是“扬弃”,②④符合题意。材料未强调产生意识的物质原因,也未体现发展的曲折性,①③与题意不符。 11.“创客”是指一些不以赢利为目标,努力把各种创意变为现实的人。他们追求“想法当实现”,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努力寻找解决方案,用灵感与行动实现着自己的创新梦想。我们能从“创客”身上学到的优良品质是( ) ①善于追问和思考,科学揭示世界的本质 ②敢于质疑和探索,不断提出解决新问题 ③勇于拼搏和超越,突破真理适用的范围 ④勤于实践和创造,用实际行动成就梦想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不用再揭示,①排除;“突破真理适用的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故③说法错误。题干中“创客”的行为就是通过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而实现梦想的过程,故②④正确。 12.(2016·江苏高考)在北京的胡同、百工坊博物馆,深藏着很多身怀绝技的手工艺大师,他们不断转变观念,将传统文化体验、国际流行的私人定制等概念引入到工艺品的制作中,为传统手工艺注入了新活力。这些手工艺大师们的做法给我们的启示是( ) ①要树立辩证的否定观 ②要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统一 ③创新推动社会制度的变革 ④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通读题意和选项后,首先确定④错误,因为是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手工艺大师转变观念,为传统手艺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不是“社会制度”的变革,故③排除;①②表述正确且与题意相符,故正确答案是A。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十三五”规划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规划,必须紧紧扣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存在的短板,在补齐短板上多用力。比如,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就是一个突出短板。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扶贫要走中国特色之路,也可以借鉴其他国家扶贫的成功经验。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只要不懈努力,科学治理,7 017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材料二 农村公益性文化扶贫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农村公益性文化扶贫工程建设,应切实抓好人才队伍建设。广大的文化工作者要创作出人民群众真正需要的文化产品,满足农民精神生活需求。 (1)结合材料一,运用矛盾问题精髓的理论,分析如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之路?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文化工作者怎样才能创作出人民群众需要的文化作品? (3)请你就如何文化扶贫提出两条建议。 答案 (1)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必须坚持共性与个性、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既要符合现代国家治理的基本要求,又要坚守中国特色。 (2)①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文化工作者应自觉投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②文化工作者应关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着眼于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汲取营养。③文化工作者应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推动文化内容与形式的创新。④文化工作者应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创作出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3)答案示例:支持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加强贫困地区文化遗产的保护。 解析 第(1)问的关键是明确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这要求在复习中既要全面,又要扎实。第(2)问的关键词是人民群众,可以从人民群众的地位、文化创新、大众文化等角度解答。第(3)问要注意紧扣“文化扶贫”这一主题。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中,M市特别注重通过法治文化建设推进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该市积极培育和践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引领法治文化建设。既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法治元素,又大胆吸收欧美法系中有益法治文化,丰富法治文化的内涵。选择百姓关注、影响力大、富有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的事件,设计并推出各种形式的法治文化活动,提高市民参与度。发挥报纸、广播、电视等的独特优势,扩大法制刊物、节目、栏目的覆盖面,建设一批宣传法治文化的主阵地。 材料二 中国法律文化渊源久远,积淀于整个社会中的传统法律文化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沿着其特有的轨迹缓慢演进:西周、春秋时代以“礼治”否定了殷商时代的“神治”;战国、秦朝的“法治”否定了春秋时代的“礼治”;西汉至清朝的“礼法合治”或称“德法合治”又是对秦朝“专任法治” 的否定。鸦片战争以后,开始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西方法律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今天,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维护宪法法律权威,维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这一漫长的演进过程中,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与互动同在,合力勾勒出中国法律文化的发展轨迹和未来走向。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分析说明M市上述做法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启示。 (2)我国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是我国法治建设可以借鉴与利用的重要资源。结合材料二,运用辩证否定的观点,说明我们应该如何科学地认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当代价值。 答案 (1)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法治文化建设,坚持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文化的继承交流中推动法治文化融合与创新。③立足法治建设实践,开展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文化活动,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④发挥大众传媒的传递、沟通和共享功能,建设法治文化传播主阵地。 (2)①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我国的法治建设要在辩证的否定中不断发展。②辩证的否定实质是“扬弃”,对我国传统法律文化要既肯定又否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③辩证的否定既是联系的环节,又是发展的环节,我国法治建设,既要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进行继承,又要对其发展。④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敢于突破传统法律文化的落后观念,与时俱进。 解析 第(1)问考查文化建设的相关知识,注意结合材料分析。第(2)问考查辩证否定观的相关知识,属于微观设问,所以要将其原理、方法论表述出来,并结合材料分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