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安徽省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二(普通班)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政治试题 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安徽省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二(普通班)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政治试题 word版

育才学校 2019-2020 学年第一学期第三次月考 高二年级普通班政治试卷 一.选择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 合题目要求的。 1.高铁作为中国装备制造业的“金名片”,走出了一条自主研发之路。高铁技术的发展带动 了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解决了大量技术人才的就业问题,促进了经济增长。由此可见( ) ①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 ②文化是提升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决定因素 ③文化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④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可以为经济建设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2.《二泉映月》是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瑰宝,这首乐曲,深刻的传达出创作者阿炳一生的心 酸苦痛与怨愤不平,表达了人的内心世界的豁达和对生命的深刻体验,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 奏技巧和风格,创造出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显示了中国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下列评价中, 未涉及到《二泉映月)创作途径的是( ) ①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说:“这种音乐只应跪下来听” ②评论家说,曲中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更有传统艺术的深厚浸润 ③一位英国音乐家说:“中国的贝多芬,中国的《命运》” ④毛泽东主席说,它具有浓郁的民间风味,很好,要发扬光大之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3.正如一首歌里唱到:“温州是个好地方,四季八节有名堂。拜年送礼纸蓬包,拦街福斗台眼 看花爻。清明踏青塌饼儿,重五龙船斗南塘。……”歌词重新唤醒对一个时代的文化记忆。从 传统文化的继承性看,上面歌词介绍的温州文化现象属于( ) A.传统思想的继承 B.传统建筑的继承 C.传统文艺的继承 D.传统习俗的继承 4.2019 年 3 月 1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办好思想政 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 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为此必须 ①牢牢掌握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权 ②彰显文化自信的力量 ③发挥教育对人的教化和培育功能 ④由思政教育来决定民族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5.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参与。应该凝聚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 同文化、不同地域人民的共识,共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业,努力建设一个远离恐惧、 普遍安全的世界;一个远离贫困、共同繁荣的世界;一个远离封闭、开放包容的世界;一个 山清水秀、清洁美丽的世界。我们不仅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且一定会实现 “天下大同”的世界梦!这说明( ) ①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绵延不绝 ②中华文化能够反映全球各民族诉求和人类共同愿望 ③实现伟大中国梦,要把握好时代脉搏,树立高度文化自信,弥合多元文化差异 ④中国文化、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智力支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端午文化是传统端午节民俗中包含的以纪念屈原活动为中心内容,以民间祭贤祀祖、祈福 禳灾、祛病健身等各种习俗为表现形式,以民众向往的国家富强安定、社会和谐公正、生活 幸福美好、世人康宁高洁等理想追求为精神实质的文化体系。在这个文化体系中( ) ①包含着诸多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元素 ②体现了民族精神熔炼于近代中国 人民救亡图存、前仆后继的奋勇抗争之中 ③体现了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 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 ④体现了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 基础上形成的优秀文化的结晶 A.②④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7.2019 年 1 月 25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 强调党报、党刊、党台、党网等主流媒体必须紧跟时代,大胆运用新技术、新机制、新模式, 加快融合发展步伐,实现宣传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做出这一要求,是因为( ) ①传播手段的现代化决定着舆论宣传的方向 ②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必须加强传播手段建设 ③我们党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④提高媒体经济效益是主流媒体的重要责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8.最近,中国某小镇模仿法国风格的建筑在网上受到热议。大到埃菲尔铁塔,小到路灯、雕 塑、植被,让人真假难辨。其实,缺了非物质文化的滋养,建筑再雄伟也缺少脊梁;而有了 乡愁和人文的淬火,哪伯穿越千年,安身之所也能成为精神家园。这是因为( ) ①文化首先必须是民族的,然后才能是世界的 ②文化日益成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③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④优秀传统文化能够适应社会变迁,历久弥新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9.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中国茶文化糅 合了中国儒、道、佛诸家思想,独成一体,芬芳而甘醇。可见,茶文化( ) A.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B.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C.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基本特征 D.对人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 10.2018 年 11 月 28 日,中国政府提醒赴纳米比亚旅游的中国公民要遵守当地法律法规,尊重 当地风俗习惯,文明旅游。这给我们的启示( ) ①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②尊重各国文化之间的个性差异 ③我们要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的所有文化 ④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键盘时代,“提笔忘字”现象屡见不鲜,一些生编硬造的网络语言使美感荡然无存。拯救 汉字、唤起全民对汉字的关注与重视成为许多人的共识。这是因为( ) A.汉字历来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 B.汉字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C.汉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D.汉字决定了中华民族文化发展方向 12.《厉害了,我的国》自上映以来不断刷新国内电影市场的多项纪录。影片全面反映了党的 十八大以来,我国方方面面的历史成就,彰显出了大国实力。一连串的数字和成就呈现在大 家眼前,使观众由衷感叹:“厉害了,我的国!”这表明( )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②文化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并反作用于经济 ③公民关心国家发展,民主权利得到充分实现 ④反映主旋律的优秀文化作品受到人们的喜爱 A.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③④ 13.2018 年 9 月 23 日,我国迎来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各地举办了具有地方特色、民族 特色的农耕文化、民俗文化活动。国家设立丰收节的文化意义在于( ) ①满足农民文化生活需求,提升农民获得感 ②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相融合,体现时代特色 ③发挥假日经济拉动效应,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④传递尊农重农价值取向,传承中华农耕文化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4.“滨水,靠水,治水,省以江名,地如其名,富裕,开放,创新,经世致用,敢为人先。” 人民网微视频《浙江一分钟》全景展示改革开放 40 年来浙江的崭新风貌,感受勇立潮头的浙 江精神。这表明( ) ①文化对经济有重要的反作用 ②地理环境决定文化发展的性质 ③人们创造文化同时也享用文化 ④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15.第十五届深圳文博会于 2019 年 5 月 16 至 20 日举行,以博览和交易为核心,汇集了 10 万多件海内外文化产品、6000 个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全力促进产业交流与项目合作,积极 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上述材料说明( )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②文化产业成为文化创新的重要保证 ③文化交流是商业贸易的主要途径 ④文博会举办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6.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2018 年 9 月 17 日在上海开幕。习近平在给大会的贺信中指出,新一 代人工智能正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这说明( ) ①科技水平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重要标志之一 ②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③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科技的作用日益突出 ④科学技术的进步是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体现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7.《人民日报》载文强调,对于年轻一代,我们需要用灿烂历史和伟大成就来激发他们的爱 国热情,同时更需要引导他们从点点滴滴做起,踏踏实实地沉下去,触摸我们脚下的这块土 地。这表明,要加强自身修养,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必须: ①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③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加强思想道德修养 ④洋为中用,古为今用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18.2018 年 9 月 23 日,中国亿万农民首次迎来属于自己的节日“中国农民丰收节”。丰收节 传承着丰厚的农耕文化,打造着美丽乡村的亮丽名片,烙印着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凝聚起 亿万农民的磅礴力量,提升着亿万农民的荣誉感、幸福感和获得感。设立农民丰收节( ) ①展示了农耕文化鲜明的民族性,能凝聚亿万农民的归属感 ②展示了农耕文化的相对稳定性,旨在展现我国的多元文化 ③有助于传承中华优秀农耕文化,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动力 ④表达了亿万农民的情感与祈愿,发挥农耕文化的主导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9.中华五千年文化,回文诗是中国文苑一朵奇葩,西晋以来历代诗家争相效仿,如《后园》 (南齐•王融):正读:斜峰绕径曲,耸石带山连。花余拂戏鸟,树密隐鸣蝉。逆读:蝉鸣隐 峦树,鸟戏拂余花。连山带石耸,曲径绕峰斜。了解并阅读回文诗,我们可以感受到( ) ①古代诗人崇尚自然、道法自然 ②汉字文化内涵丰富、风格独特 ③古典诗词注重实用、综合性强 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20.快 600 岁的故宫出口红了!故宫口红外观分别以黑、白、赤、青、黄五方正色体系以及 “宫廷蓝”为底色,用 3D 多层打印科技,将传统图案打印在口红管上,彰显织物的肌理和刺 绣的立体感。口红管上方饰以仙鹤、小鹿、蜜蜂以及各式各样的蝴蝶,下方则以绣球花、地 景百花纹、四季花篮等吉祥图案传递着中国传统审美意趣。“故宫彩妆系列”一经问世就迅速 引发人们的抢购热潮。这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 ) A.文化创新的意义在于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 B.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C.技术和传统的碰撞为文化创新提供了磅礴动力 D.博采众长是故宫彩妆的成功之道 21.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相传起源于五代后蜀主孟昶的“题桃符”。“2016 年猴年春 节春联征集活动”以“万福送万家”为主题,通过写春联、送“福”字等活动及网友互动游 戏、社交媒体推广等方式,吸引全球华人特别是青少年的参与,营造了欢乐、喜庆、祥和、 浓郁的新春氛围,打造新民俗品牌。由此看出(  ) ①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②中华文化具有巨大的包容性,优秀传统文化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④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2.小小红船承载千钧,播下了中国革命的火种。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把“红船精神"体现到精神状态上,落实到工作实际中,让“红 船精神”在新时代永放光芒。这说明“红船精神”( ) ①是伟大民族精神在社会义革命时期的具体体现 ②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 ③它的内涵和价值在当代社会得以保留和升华 ④对增强人的精神境界起决定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3.2019 年 4 月 26 日,习近平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指出,“河海不择 细流,故能就其深。”如果人为阻断江河的流入,再大的海,迟早都有干涸的一天。这一比喻 启示我们( ) ①在文化交流中要相互尊重平等交流 ②在文化发展中要海纳百川博采众长 ③在文化创新上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④在文化传承上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4.端午节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 2000 多年历史。自 2008 年开始,端午节被正式列入国家法定节日,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的场面,展示了我国 同庆端午的淳朴民风,表现出了奋发向上、合作争先的民族精神。由此可见,中华民族精神 ( ) A.集中表现为中华文化的力量 B.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C.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D.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25.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的开始,民间有着“冬至大如年” 的说法。在这一天,苏州人会围坐在一起喝冬酿酒、上海人习惯吃汤圆、杭州人喜吃年糕…… 这体现了( ) A.中华文化兼收并蓄 B.传统文化推陈出新 C.民族文化求同存异 D.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26.2018 年 10 月 14 日,正在荷兰访问的李克强总理在《欧洲时报》上发表署名文章指出, 回顾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我们曾饱经内忧外患,正是在一次次攻坚克难、爬坡过坎中发展 壮大锤炼出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的民族品质。这种民族品质( ) ①表明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 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心骨 ③表明中国人民具有伟大团结精神 ④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7.“精日”分子迷恋日本流行文化,盲目崇拜日本,贬低中华民族,更有甚者明目张胆地颠 倒黑白,美化日本侵华战争,对青少年成长带来极大的危害。这要求我们必须高度警惕( ) A.守旧主义 B.民族虚无主义 C.历史虚无主义 D.封闭主义 28.古装剧《延禧攻略》引发网友热议,该剧以贴合历史的改编、简约细腻的美感,成为暑 期档“爆款”。除了考究用心的清宫布景、古典素雅的“莫兰迪”色调外,有细心的观众发现, 剧中有不少非遗元素!刺绣、昆曲、缂丝、绒花、打树花……透过荧屏让年轻观众感受到传 统文化之美。《延禧攻略》中的传统文化受到广大青年的追捧是由于( ) ①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不断创新的源泉 ②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③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传承和进步的重要动力 ④传统文化的血脉中涌动着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 A.②④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29.下列古诗能体现中华民族精神核心的是( ) ①垂头自惜千金骨,伏枥仍存万里心 ②愿得此生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③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④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30.纪录片《家风》,以《曾国藩家书》《颜氏家书》《朱子家训》等古代著名的家训为切入口, 讲述家风形成的历史脉络。2016 年 3 月 12 日在中央电视台播放后,引发人们对家风的关注。 这表明( )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 ②传统文化是人们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③传统文化呈现离不开特定的物质载体 ④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二.材料题共 4 小题,共 40 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指出,要切实 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推动优秀农耕文化遗产合理适度利用。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 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 要作用。规划乡村建设的历史文化保护线,保护好文物古迹、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 筑、农业遗迹、灌溉工程遗产。2018 年 4 月 19 日,中国南方山地稻作梯田系统,获奖“全球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证书。其中,福建尤溪的联合梯田,历经 1300 多年不断传承,至今仍完 整的保留着农耕稻作系统。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乡村振兴战略中强调保护优秀农耕文化遗产的 理由。(10 分) 32. 2017 年 2 月 18 日,央视一档原创大型文化情感类新节目《朗读者》开播,节目一播出 便引来好评如潮。 材料:《朗读者》第一期压轴出场的是 96 岁高龄的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他在国内外 出版译著包括《诗经》《楚辞》《李白诗选》《西厢记》《红与黑》《追忆似水年华》等六十本, 是有史以业将中国历代诗词译成英、法的韵文的唯一专家。2014 年 8 月 2 日许渊冲获得国际 翻译联盟(国际译联)2014“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成为该奖项自 1999 年设立以来首位 获此殊荣的亚洲翻译家。许老先生尽毕生之力所做的,就是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之美,似无 止境。对于未来的时间,他是这样设计的:两个多月翻译一本,计划有生之年完成《莎士比 亚全集》。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多样性的知识,说明中外名著为什么可以互译共存。(10 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从《百家讲坛》到《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再到 2017 年春节期间的 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文化节目越来越受到关注。《中国诗词大会》大受欢 迎并非偶然,它通过紧张的比赛、有趣的评点和真诚的告白,让中国诗词变得可触、可感、 有温度、有意蕴,较好地实现了传统文化与当代受众的自然对接。它是热闹好玩的电视真人 秀,是万众参与的文化嘉年华,是扣人心弦的悬疑系列剧……虽“往事越千年”,情感依然相 通,哲理依然鲜活,意境依然隽永。中国诗词这坛愈久弥香的老酒,散发着优秀传统文化盼 永恒魅力。如果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片汪洋大海,诗词不过是其中的半亩方塘,中央电 视台通过《中国诗词大会》从中“取一瓢饮”已如此惊艳。 有人认为,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就能实现文艺节目“有意义”与“有意思”的完 全兼容。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对该观点进行评析。(10 分) 34.山东沂蒙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红色历史底蕴深厚,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沂蒙人民 与山东党政军一起,共同创造了沂蒙精神。党的十九大后,山东省积极响应国家“讲好红色 故事,传承红色基因”的号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充分利用 红色文化资源,着力建设了 18 处现场教学点,编写了 30 多部特色教材,成为全国干部教育 培训的重要平台和宣传沂蒙精神的重要载体,是沂蒙革命老区的一张靓丽名片。在依托教育 平台讲好沂蒙精神的同时,还成立了红色故事宣讲团,策划举办临展、巡展等活动,进校园、 进社区、进部队、进企业,让红色故事下基层,在人民心中落地生根,沂蒙精神变得可观、 可感、可学,为广大干部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补足精神之钙,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山东省是如何讲好红色故事,传承沂蒙精神。(10 分) 参考答案 1-5DBDBD 6-10DCCCA 11-15 BBCAC 16-20 BDBBC 21-25ACADD 26-30BBABC 非选择题答案 31.①文化对经济有反作用。保护优秀农耕文化遗产有利于发挥先进文化对经济、社会发 展的促进作用,推动农业发展、乡村振兴。 ②优秀文化塑造人生。保护优秀农耕文化遗产有利于营造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文化环境, 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丰富农民的精神世界、促进农民素质的提高。 ③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保护优秀农耕文化遗产有利于保 护文化的多样性,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④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和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民 族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保护优秀农耕文化遗产有利于继承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32.①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 中外名著通过不同文字载体传播不同文化,通过互译能领略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之特色。② 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但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有共性和普遍规律。中 外名著互译共存说明了文化是民族的,文化又是世界的。③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尊重文 化多样性是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中外名著互译共存,都以其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丰富 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繁荣和发展。④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 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中外名著互译共存做到了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 33.①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大众传媒具有传递、沟通、共享文化的强大功能,以现代表达 方式和传播手段实现传统文化与当代受众的对接,有利于实现文艺节目“有意义”与“有意 思”的兼容。②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文艺节目创作要推动文化内容形式、 体制机制等创新,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③人 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人民参与,立足于人民群众 的伟大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优秀文艺节目。 该观点是不全面的。 34.①最重要的是发挥了主心骨的作用,特别是当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的引领。②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和时代发展的需要,传承沂蒙精神。③发挥教 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建立传承沂蒙精神的教育培训基地。④创新红色故事的传播形式和 手段,弘扬沂蒙精神,让沂蒙精神在人民心中落地生根。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