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城郊市重点联合体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政治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辽宁省沈阳市城郊市重点联合体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政治试题

沈阳市城郊市重点联合体高二年级政治试题 一、单选题(共30题,60分)‎ ‎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这体现在它(  )‎ ‎①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②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③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 ‎④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它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故①②④符合题意,③不是马克思哲学的特点,故排除,故答案应选B。‎ 考点: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特征 点评:该题考查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特征,它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题目难易程度适中。‎ ‎2. 自有人类以来,思想领域内的斗争就一刻也没有停止过,而哲学上的斗争是最高形式的斗争。这里所说的哲学上的斗争,最根本的是 A. 物质和意识的斗争 B.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C.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 D.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 ‎【答案】B ‎【解析】‎ ‎【详解】AC:这两项与题意不符,AC排除。‎ B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基本派别,相对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来讲,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具有从属意义,可见,这里所说的哲学上的斗争,最根本的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故B正确,D排除。‎ 故本题选B。‎ ‎3. 下列说法中能体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本分歧的是 A. “气者,理之依也”与“理在事先,理生万物”‎ B.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与“物是观念的集合”‎ C.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与“天不变,道亦不变”‎ D.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与“秀才不出门,全如天下事”‎ ‎【答案】A ‎【解析】‎ ‎【详解】A符合题意,“气者,理之依也”表达的是物质是意识的本原,属于唯物主义观点,“理生万物”认为“理”这种客观精神是万物的本原,属于唯心主义,故入选;‎ B不合题意,“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表达的是客观存在的绝对精神是物质的本原,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物是观念的集合”将人的主观感受和意志当做是物质的本原,故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故排除;‎ C不合题意,“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反映的事物时刻处在一个变化的过程之中,应当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属于辩证法的范畴,“天不变,道亦不变”认为存在静止不动的天道,故属于形而上学的范畴,故排除;‎ D不合题意,“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肯定了人的实践的重要性,“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强调了书本是获得认识的一个途径,故排除。‎ 故选A。‎ ‎【点睛】四个特别提醒 ‎(1)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根本对立的,从根本观点上看,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这里一定要注意是“从根本观点上看”。‎ ‎(2)既不能对所有的唯物主义一律提倡,也不能对所有的唯心主义全盘否定。‎ ‎(3)不能把追求物质满足看成是唯物主义,也不能把追求精神满足看成是唯心主义。‎ ‎(4)不能认为一切唯心主义者都是不可知论者,都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4. 某少数民族地区地处边陲,风景秀丽,但基础产业较薄弱,科教事业较落后。根据这种状况,该地区制定建立绿色经济产业带、民族文化特色区等项目,促进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该地区的做法,符合的哲理是 A. 实践具有社会性 B. 运动与物质不可分 C. 物质决定意识 D. 认识具有反复性 ‎【答案】C ‎【解析】‎ 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发展战略,做到了从实际出发,其原理依据是物质决定意识,故选C。‎ ‎5. 一位患者总是疑心自己吞食了一条虫子。医生用药使其呕吐,并将一虫放入呕吐物中,告知病人虫子已经吐出,那人的病随之痊愈。这表明(  )‎ A. 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基础 B. 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C.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D. 意识对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促进作用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来没有吞食虫子,医生将一虫放入呕吐物中,那人的病随之痊愈。这完全是患者的一种心理作用。这体现了意识的反作用,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因此选B。A观点错误,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C项体现的是意识的本质,不符合题意。D观点也错误,只有正确的意识才对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阻碍作用。‎ 考点:意识的反作用 点评:做好此题关键要从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然后找出相应的哲学观点。题目难易程度适中。‎ ‎6.高三的学习生活是紧张的。有的同学常常通过心理暗示来调节自己的状态。譬如,当自己的心情烦躁、学习状态不佳时,暗示自己能够静下心来、以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也许真的有一定的效果;有的暗示自己属于很有修养的人,也许按照一定的标准长期以往地进行心理暗示,真的会成为很有修养的人。这启示我们 A. 细节决定成败,习惯改变人生 B. 应当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 C. 不同价值观就会有不同的行为选择 D. 人的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B:通过心理暗示来调节自己的状态,“暗示自己能够静下心来”、“有一定的效果”、“暗示自己属于很有修养的人”、“按照一定的标准长期以往地进行心理暗示,真的会成为很有修养的人”,这些都在告诉我们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即意识具有反作用,B符合题意。‎ ACD ‎:材料没有体现细节决定成败,习惯改变人生,没有体现不同的价值观就会有不同的行为选择,也没有体现人的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AC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点睛】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意识活动依赖于人体的生理活动,又对生理活动有着能动的反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7. 太极拳的特点是“动静结合、刚柔相济”,主张“四两拨千斤”,以柔克刚,这体现了中国古老的哲学观念。可见( )‎ A. 有些事物是运动的 B.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C. 有些事物是相对静止的 D. 应该用辩证的思想把握事物运动的规律 ‎【答案】D ‎【解析】‎ A观点错误,B项不符合题意,C项观点错误,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8. 温家宝总理在农民工返乡就业情况专题调研时说:“冬天总会过去,春天总会来的,太阳也总要出来的。我相信,渡过这个难关,我们一定会生话得更好。这是因为 ‎①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 ②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③量变必然会引起质变 ④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④‎ ‎【答案】A ‎【解析】‎ 略 ‎9. 针对严重旱情,某市天气部门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择机实施了人工降雨雪,全力以赴抗旱,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这体现了 A. 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 B. 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C. 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D. 只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就能取得成功 ‎【答案】C ‎【解析】‎ 略 ‎10.当甲型H1N1流感在全球多个国家传播时,世界各国通力合作,严加防范,以抗击这一流感的蔓延和肆虐。对这种实践活动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 客观的物质活动 B. 纯粹主观的活动 C. 自觉能动的活动 D. 社会历史的活动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实践的含义、实践的基本特征。B:纯粹主观的活动不是实践,B符合题意。‎ ACD: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活动、自觉能动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活动,ACD均正确,但不符合试题要求,ACD排除。‎ 故本题选B。‎ ‎【点睛】实践的含义及其特点: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运动。它有两层基本含义:①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对象的物质性活动。②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特点: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即实践的构成要素,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都具有客观性。)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即实践是在意识指导下人的有目的的活动。)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即实践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历史上每个阶段实践的内容、规模、水平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④直接现实性活动。‎ ‎11. 俗话说,“不打不相识”“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下列选项和这两句俗语反映的道理相同的是( )‎ ‎①“汗滴禾下土”才知“粒粒皆辛苦” ② 尝百草,才有“神医”李时珍 ‎③“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④ 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过程中产生的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俗语蕴含的哲理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①“汗滴禾下土”是实践,“粒粒皆辛苦”是认识,该认识来源于实践,符合;② 尝百草,是实践,李时珍对百草的认识来源于实践,符合;③“躬行”是实践,“知此事”是认识,知此事要躬行,说明认识来源于实践,符合;④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产生认识,说明认识来源于实践。①②③④都正确,故选D。‎ 考点: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点评:俗语、谚语、诗句所蕴含的哲理,是《生活与哲学》常考的题型。这种题,要求学生不仅要准确把握俗语、谚语、诗句的原本意思,还要明确符合什么哲学道理。对学生的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一般难度较大。但该题诗句和俗语常用,难度有所降低。‎ ‎12. 从“发展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观”,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注重公平”。党的十七大对发展观、公平观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说明( )‎ A. 真理与谬误往往是结伴而行的 B. 真理都是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C. 人们认识同一个对象,其真理不止一个 D. 真理与谬误的界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答案】B ‎【解析】‎ 从“发展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观”,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注重公平”说明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是变化发展的。“党的十七大对发展观、公平观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表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随着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据此,可以选出本题的答案为B项;A项在材料中未体现出来,故不选;C、D两项表述有误,亦不能选。‎ ‎13. “鱼对水说:你看不到我的眼泪,因为我在水里。水对鱼说:我能感觉到你的眼泪,因为你在我身边。”下列对这段话的理解,最恰当的是 A. 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B. 真理是客观的 C. 认识没有是非标准 D. 认识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认识具有反复性,从认识的主体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因素等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看,客观事物是负责的、变化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答案为D 考点:本题考查认识具有反复性 ‎14.受国际金融危机加快蔓延和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严重困难和严峻挑战:我国经济增长率连续五个季度回落,不少企业关停倒闭,大批农民工返乡………这体现了 A. 事物之间存在因果联系,任何两个事物都是互为因果的 B. 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客观性,人们对其无能为力 C.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孤立的事物是没有的 D.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绝对静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联系普遍性客观性、因果联系、静止的特点。A:事物之间存在因果联系,但并不是任何两个事物都有联系,也就不是任何两个事物都是互为因果的,A错误。‎ B:联系具有客观性,但人在联系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B错误。‎ C:受国际金融危机加快蔓延和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严重困难和严峻挑战,这体现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孤立的事物是没有的,C符合题意。‎ D: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D错误。‎ 故本题选C。‎ ‎【点睛】1.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1)联系的普遍性: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联系具有普遍性。这一原理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要求:①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②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2.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1)相对静止包含两层意思:①事物在它的发展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例:无论是今天的你还是明天的你,都是你。)②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区别:①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②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③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3.因果联系是指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原因与结果之间的联系。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因果联系则是事物普遍联系中的一种联系。含义: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的。这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叫做因果联系。特点: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既是先行后续的关系,又必须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15.‎ ‎ 3G是指第三代数字通信技术,它以手机语音功能之外的无线上网、手机电视等数据功能为特色。按3G标准生产的手机问世后,人们可以购机宽带上网、视频通话、网络游戏、移动电邮、移动搜索、传输音像、网络电视等。这说明 A. 人们可以创造一定条件建立多样性联系 B. 必须创造规律促使现有事物发生变化 C. 应该彻底否定旧事物 D. 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创造新的事物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规律是客观的额,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创造、创新、改造、改变规律。我们应坚持辩证否定,不是彻底否定旧事物。世界是物质的,人们不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创造新的事物。故BCD项错误。按3G标准生产的手机问世后,人们可以购机宽带上网、视频通话、网络游戏、移动电邮、移动搜索、传输音像、网络电视等说明人们可以创造一定条件建立多样性联系。本题选A项。‎ 考点:规律、联系。‎ 点评: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是高考考核目标与要求之一,我们应学会从试题中提取有效信息和核心信息,对其进行分析整合,得到正确的答案。本题难度适中。‎ ‎16.“100—1="0" ”被一些管理学家奉为定律,意在提醒人们防止因1%的错误导致100%的失败。“100—1="0" ”蕴含的哲理是 ‎①部分决定整体,整体的性质决定于部分的性质 ‎②整体决定部分,部分的作用取决于其在整体中的地位 ‎③整体与部分相互制约,关键部分的功能关系整体的成败 ‎④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部分的作用有时大于整体的作用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只有关键部分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决定整体,整体的性质决定部分的性质,①表述错误。‎ ‎②:1%的错误的重要性是相对于100%这个整体来说的,如果没有这个整体的存在,其存在就没有意义,体现了整体决定部分,部分的作用取决于其在整体中的地位,②符合题意。‎ ‎③:“因1%的错误导致100%的失败”,说明了整体与部分相互制约,关键部分的功能关系整体的成败,③符合题意。‎ ‎④:整体具有部分不具备的功能,部分的作用不会大于整体的作用,④表述错误。‎ 故本题选C。‎ ‎【点睛】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 (1)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不具备的功能,部分离不开整体,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实现最优目标。 (2)整体由部分组成,部分制约整体,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17.作为固定电话的延伸,小灵通因其交费低、绿色环保等特点,在许多地方一度很受欢迎。但是从长远看,小灵通最终还是会遇到频率、产业链等诸多问题。北京目前仅存70余万小灵通用户,其小灵通待业已经进入自生自灭的状态。小灵通的命运告诉我们 ‎①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②矛盾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③事物的矛盾是不可克服的 ‎④任何事物都有其变化发展的规律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规律的普遍性、发展的普遍性、物质的根本属性、矛盾的客观性。①④:小灵通因其交费低、绿色环保等特点,在许多地方一度很受欢迎。但是从长远看,小灵通最终还是会遇到频率、产业链等诸多问题,导致用户锐减或自己“待业”,说明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也说明任何事物都有其变化发展的规律,①④符合题意。‎ ‎②: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②错误。‎ ‎③:事物的矛盾是可以克服的,③错误。‎ 故本题选C。‎ ‎【点睛】本题属于组合选择题,可采用以下方法解答:1.排除法。就是对照题干的规定性,先找出错项,再找出与题意不符或者与题意无关的选项,依次排除错项、与题意不符或者与题意无关的选项的方法,本题可排除②③。2.代入法。就是在弄清题干要求的前提下,先从参与组合次数最多的选项人手,对其正误进行分析判断,然后代入,从而排除错误选项的方法。3.组合法。即以题干的要求为标准,先审视所列的各项,判断出很有把握的正确选项,然后将正确选项组合,再到题肢中寻觅答案的方法。‎ ‎18.2008年11月4日,海协会会长陈云林与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在台北签署四项协议,内容涉及两岸空运、海运、邮件与两岸食品安全,这意味着两岸“通邮、通商、通航”的“三通”将正式实现。但会谈期间,“台独”暴力抗议不断,妄图阻止两岸关系的正常发展。这体现了 A. 事物的变化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B.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复杂性的统一 C. 事物发展是杂乱无章、毫无秩序的 D.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规律的普遍性、量变与质变的关系、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A:材料未涉及事物的变化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A不符合题意。‎ B: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B错误。‎ C:事物发展是有规律,不是杂乱无章、毫无秩序的,C错误。‎ D:着两岸“通邮、通商、通航”的“三通”将正式实现,但“台独”暴力抗议不断,妄图阻止两岸关系的正常发展,这体现了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D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点睛】1.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 ‎2.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这一原理要求我们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要果断抓住机遇,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当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稳定时,要坚持适度原则。‎ ‎19. 古语云:“贪如火,不扑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从哲学角度来看,这警示我们 A. 要注意量的积累,防微杜渐 B. 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C. 要对事物的发展前途充满信心 D. 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答案】A ‎【解析】‎ ‎20.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A. 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 B.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C. 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D. 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发展的实质。B: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B正确。‎ ACD: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都不是发展的实质,AC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点睛】发展的实质: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注意:发展属于运动变化,但并非所有的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前进的、上升的)。‎ ‎21.中医讲求辨证施治、对症下药,有时对同一类疾病根据不同病因施以不同疗法,称为“同病异治”;有时对不同疾病根据相同病理表现施以 同一类疗法,称为“异病同治”。“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最突出的共同点,是重视 A.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B.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C. 系统优化的方法 D. 从整体上把握现象之间的联系 ‎【答案】A ‎【解析】‎ ‎22. 2009年是中美两国建立外交关系三十周年。这三十年间,中美双方关系经历了从敌到友、到竞争对手,再到今天比较稳定与成熟的过程。这主要表明 ( )‎ A.矛盾贯穿于一切事物之中 B.同一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 C.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特点 D.同一矛盾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特点 ‎【答案】D ‎【解析】‎ ‎23.针对中国如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问题,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闭幕后的记者招待会上表示,中国已经调整了宏观经济政策,把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放在了首要位置,同时兼顾抑制通货膨胀和保持国际收支平衡。这一调整思路 ‎①体现了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的观点 ‎②坚持了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③不符合辩证法思想 ‎④承认了事物的复杂性和矛盾的不平衡性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主要矛盾、量变与质变的关系,①④:从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实际出发,调整宏观经济政策,把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放在了首要位置,同时兼顾抑制通货膨胀和保持国际收支平衡,这体现了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的观点,同时也承认了事物的复杂性和矛盾的不平衡性,①④符合题意。‎ ‎②:材料未涉及量变与质变的关系,也就没有体现坚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②错误。‎ ‎③:材料反映了抓主要矛盾,同时统筹兼顾,符合辩证法思想,③错误。‎ 故本题选D。‎ ‎【点睛】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1)含义: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次要矛盾。(2)联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注意: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但次要矛盾反过来也影响着主要矛盾的解决。‎ ‎24.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际经济形势急转直下。国内经济困难明显增加,根据形势发展变化,我们果断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启示我们 ‎①客观与主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③要坚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④真理具有反复性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认识的反复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①:根据形势发展变化,我们果断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说明我国的做法是正确的,做到了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①错误。‎ ‎②③:根据形势发展变化,我们果断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启示我们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坚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②③符合题意。‎ ‎④:认识具有反复性,④错误。‎ 故本题选B.‎ ‎【点睛】1.认识的反复性:是指对一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因为①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具体实践水平的限制。②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2.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1)含义: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2)重要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25.人类利用能源经历了第一代薪柴、第二代煤炭、第三代石油、天然气和核能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从不清洁到清洁,从低效到高效,从不可持续到可持续,从高碳经济到低碳经济的过程。这个发展过程说明,我们要 A. 敢于否定一切 B. 不断征服自然 C. 抛弃传统观念 D. 勇于开拓创新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创新。A:“否定一切”说法错误,A排除。‎ B:材料中人类利用能源的过程没有体现不断征服自然,B不符合题意。‎ C:传统观念中有精华也有糟粕,不能一味抛弃,C错误。‎ D:材料反映人类利用能源的过程是人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创新的过程,D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26. 下列对辩证否定的理解,错误的是 A. 辩证的否定是“扬弃”‎ B. 辩证的否定是既克服又保留 C.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D. 辩证的否定是“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 ‎【答案】D ‎【解析】‎ ‎【详解】辨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发展的环节,实质是“扬弃”,是既保留又克服,故ABC三项都是正确的说法;D项属于形而上学的否定观,故选D项。‎ ‎27. “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墨子的话给我们的启示是,价值选择应:( )‎ A. 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B. 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C. 先考虑个人利益,再考虑集体利益 D. 避免与他人发生冲突 ‎【答案】B ‎【解析】‎ ‎【详解】A不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价值选择要自觉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并未强调要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 ‎ C说法错误,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进行选择,要先考虑集体利益,而不是个人利益; ‎ B符合题意,“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这句话的意思是爱别人的,别人也必然爱他,利于别人的,别人也必然利于他,墨子的话体现了生活中爱人、利人的重要性,“他人”泛指广大人民群众,这启示我们价值选择应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 D说法错误,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过程中总会伴随这个人与他人的冲突,这种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 故选:B。‎ ‎28.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特征是指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 A. 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而不同 B. 人们的需要不同而不同 C. 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D. 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而不同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特征。ABD: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人们的需要、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会导致人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不同,这指的是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主体差异性,ABD不符合题意。‎ C: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指的是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特征,C正确。‎ 故本题选C。‎ ‎【点睛】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特点: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社会历史性和主体差异性(相对性)‎ 随着时空的推移和条件的改变,一定事物的价值以及人们关于它的价值观念也会发生变化。因此,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这就是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特征。‎ 在阶级社会,人们 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特征。‎ 人们的社会地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人们所站的立场、时间、地点和条件的不同,会导致人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不同。这就是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主体差异性(相对性)‎ ‎29.2009年1月16日,相关部门评出“2008年度中国主流媒体十大流行语”,包括北京奥运、金融危机、汶川地震、“神舟七号”、改革开放30周年、三聚氰胺、降息等。这些流行语真实反映并高度概括了一年当中的国内政策举措、社会重大事件、百姓关注焦点以及国际风云变幻。这表明 A.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B. 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反作用 C.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变化是同步的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AB:材料没有体现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也没有体现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反作用,AB不符合题意。‎ C:流行语真实反映并高度概括了一年当中的国内政策举措、社会重大事件、百姓关注焦点以及国际风云变幻,这表明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C符合题意。‎ D: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可以不同步,D错误。‎ 故本题选C。‎ ‎【点睛】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⑵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⑶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有时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30.重民生、促和谐是2010年政府工作的原则之一。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关注民生,越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其哲学依据是 A. 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B.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C.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D.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AB:试题要求的是哲学依据,“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属于政治生活道理,“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属于经济生活道理,AB不符合题意。‎ C:材料阐释的不仅仅是社会物质财富,C不符合题意。‎ D:关注民生,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其哲学依据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D正确。‎ 故本题选D。‎ ‎【点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 二、非选择題(共3题,40分)‎ ‎31.我国广大航天人发扬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在基础较弱、技术积累较少的情况下,奋力拼搏、集智攻关、迎难而上,攻克一个个尖端课题,突破一项项关键技术,完成了从“神一”到“神七”的研制。根据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任务规划,我国将在2010年至2015年间发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和“天宫二号”“天宫三号”两个空间实验室。‎ 材料是如何体现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的?‎ ‎【答案】我国广大航天人攻克一个个尖端课题,突破一项项关键技术,完成了从“神一”到“神七”的研制,体现了事物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我们要积极做到量的积累,并不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我国广大航天人在基础较弱、技术积累较少的情况下,奋力拼搏、集智攻关、迎难而上,攻克一个个尖端课题,突破一项项关键技术,体现了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我们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根据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任务规划,我国将在2010年至2015年发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和“天宫二号”“天宫三号”两个空间实验室,体现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变化发展的,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解析】‎ ‎【分析】‎ 本题以航天人发扬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以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为材料,从《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描述阐释事物、探究论证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本题要求考生分析材料是如何体现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的?知识限定比较具体,属于微观考查。考生可先回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的相关知识,主要是发展的普遍性、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量变与质变。考生把材料信息与这些知识要点对应,形成答案要点。①量变与质变的关系角度:材料信息:我国广大航天人攻克一个个尖端课题,突破一项项关键技术,完成了从“神一”到“神七”的研制。对应主干知识:事物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我们要积极做到量的积累,并不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②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角度:材料信息:我国广大航天人在基础较弱、技术积累较少的情况下,奋力拼搏、集智攻关、迎难而上,攻克一个个尖端课题,突破一项项关键技术。对应主干知识: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我们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③发展的普遍性角度:材料信息:根据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任务规划,我国将在2010年至2015年发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和“天宫二号”“天宫三号”两个空间实验室。对应主干知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变化发展的,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点睛】本题属于“体现类”主观题,以“……体现……”的形式呈现。试题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考查考生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的能力和方法。既要求考生掌握某观点的具体内涵,又要与题设材料相结合,做到材料与观点一一对应。回答时首先应思考该观点的具体内容,并将材料与观点的具体内容对应起来,根据与材料关联的程度,安排观点表述的顺序。‎ ‎32.1985年至今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期,GDP年均增长率为8%以上。2003年,在遭遇“非典”影响的情况下,我国GDP增长仍达到9.1%。但是,我国人均资源拥有量很低,资源使用浪费很大,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教育、卫生等社会发展方面欠帐太多,我们不能仅以GDP作为测定发展的唯一指标,而应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为了更好地解决环境和资源方面的问题,加快教育、卫生等方面的发展,我国政府决定将2004年的GDP预期增长确定为7%。‎ 运用哲学原理分析以上材料,并联系实际问题回答以下问题。‎ ‎(1)为什么不能仅仅以GDP作为测定发展的唯一指标?‎ ‎(2)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情况下,我国政府为什么决定将2004年的GDP预期增长下调为7%?‎ ‎【答案】(1)社会是普遍联系着的统一整体。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社会进步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并相互影响和制约。GDP是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但不能反映其他方面的发展情况,以上作为衡量发展的唯一指标是片面的。‎ ‎(2)社会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在确定我国经济发展指标时,应该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我国人均资源拥有量很低,资源使用效率不高,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教育、卫生等社会发展方面欠帐太多,这是当前我国发展所面临的客观事实。我国政府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将2004年的GDP增长下调为7%,既符合这一哲学原理,也有利于更好地解决环境和资源方面的问题,加快教育、卫生等方面的发展 ‎【解析】‎ ‎【分析】‎ 本题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以我国GDP增长的调整为材料,从《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辩证思维的能力,考查考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描述阐释事物、探究论证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第(1)问,本题要求考生为什么不能仅仅以GDP作为测定发展的唯一指标?知识范围未做限定,属于宏观考查。考生需结合试题情境与试题设问圈定答题的角度,试题设问指向是GDP不能作为测定发展的唯一指标,结合材料分析,可知解答本题的知识角度主要是联系的普遍性。考生运用这一知识要点结合材料分析,形成答案要点。知识角度:联系具有普遍性,社会是普遍联系着的统一整体,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社会进步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并相互影响和制约。GDP是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但不能反映其他方面的发展情况,以上作为衡量发展的唯一指标是片面的。‎ 第(2)问,本题要求考生分析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情况下,我国政府为什么决定将2004年的GDP预期增长下调为7%?知识范围未做限定,属于宏观考查。考生需结合试题情境与试题设问圈定答题的角度,试题设问指向是GDP预期增长下调,结合材料分析,可知解答本题的知识角度主要是规律的客观性。考生运用这一知识要点结合材料分析,形成答案要点。知识角度:规律具有客观性,社会发展也具有客观规律性。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在确定我国经济发展指标时,应该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我国人均资源拥有量很低,资源使用效率不高,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教育、卫生等社会发展方面欠帐太多,这是当前我国发展所面临的客观事实。我国政府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将2004年的GDP增长下调为7%,既符合这一哲学原理,也有利于更好地解决环境和资源方面的问题,加快教育、卫生等方面的发展。‎ ‎【点睛】本题两小问都属于分析说明题。回答分析说明类问题,主要按以下思路进行:第一步,分析材料,把握主题,联想相关知识(本题知识角度未限定,考生需找出知识角度)。第二步,围绕主题,回归教材,确认知识(考生要细化知识要点)。以试题反映出的问题为中心与教材联系,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结合点”。第三步,紧扣题意,合理作答。通常,我们只要将教材中的基本原理与材料一一对应,用理论分析材料即可。,‎ ‎33.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在回答某大学同学们提出的“您觉得人类在太空能找到暗物质和反物质吗?”“你觉得您从事的科学实验有什么经济价值吗?”“您能不能谈谈物理学未来20年的发展方向?”时,一连说了三个“不知道”,这让在场的所有同学大感意外。丁教授随后解释说,在太空实验找到反物质和暗物质之前,谁也无法确定能不能找到。而科学是“花钱最多最没有经济效益的事”,很多科学成果科学家是不可能知道它的经济价值的,但一些年后会很有用。他的简短而朴实的解释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这位享有盛誉的科学家,却经常回答“不知道”。他常说:“不知道的事情绝对不去主观推测。”然而,正是“不知道”激起的强烈好奇心使他不断探索宇宙的奥秘,在他的科学实验历程中,为人类解开了很多“不知道”。‎ 运用哲学原理分析以上材料,并联系实际回答以下问题:‎ ‎(1)丁教授的简短而朴实的解释为什么会赢得全场热烈的掌声?‎ ‎(2)他经常回答“不知道”,却为人类解开了很多“不知道”。这说明了哪些道理?‎ ‎【答案】(1)①由于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特别是社会实践所达到的广度和深度的制约,每一时期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的。丁教授的解释之所以能赢得学生们的掌声,正是因为他承认了每一时期人们认识的有限性。②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是科学的态度和工作方法。丁教授坦言“不知道”所体现的严谨科学态度使他赢得了学生们的掌声。‎ ‎(2)①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人们在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正是“不知道”激起的强烈好奇心使丁教授不断探索宇宙的奥秘,为人类解开了很多“不知道”。②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人的认识在实践基础上是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的。从回答“不知道”到解开“不知道”正体现了这一点。③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一个艰苦的探索过程,人们要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有所建树,就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丁教授正是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才为人类解开了很多“不知道”。‎ ‎【解析】‎ ‎【分析】‎ 本题以丁肇中与大学生的对话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以丁教授关于“不知道”的简短而朴实的解释为材料,从《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辩证思考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第(1)问,本题要求考生分析丁教授的简短而朴实的解释为什么会赢得全场热烈的掌声?知识范围未做限定,属于宏观考查。考生需结合试题情境与试题设问圈定答题的角度,试题设问指向是丁教授的简短而朴实的解释,结合材料分析,可知解答本题的知识角度主要是人们认识的有限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考生运用这些知识要点结合材料分析,形成答案要点。‎ ‎①人们认识的有限性角度:联想主干知识:由于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特别是社会实践所达到的广度和深度的制约,每一时期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的。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丁教授的解释之所以能赢得学生们的掌声,正是因为他承认了每一时期人们认识的有限性。‎ ‎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角度:联想主干知识: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是科学的态度和工作方法。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丁教授坦言“不知道”所体现的严谨科学态度使他赢得了学生们的掌声。‎ 第(2)问,本题要求考生分析丁肇中经常回答“不知道”,却为人类解开了很多“不知道”,这说明了哪些道理?知识范围未做限定,属于宏观考查。考生需结合试题情境与试题设问圈定答题的角度,试题设问指向的是“不知道”为人类解开了很多“不知道”,结合材料分析,可知解答本题的知识角度主要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认识是一个艰苦的探索过程。考生运用这些知识要点结合材料分析,形成答案要点。‎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角度:联想主干知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人们在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正是“不知道”激起的强烈好奇心使丁教授不断探索宇宙的奥秘,为人类解开了很多“不知道”。‎ ‎②认识的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角度:联想主干知识: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人的认识在实践基础上是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的。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从回答“不知道”到解开“不知道”正体现了这一点。‎ ‎②认识是一个艰苦的探索过程角度:联想主干知识: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一个艰苦的探索过程,人们要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有所建树,就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丁教授正是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才为人类解开了很多“不知道”。‎ ‎【点睛】本题两小问的解答关键都在于知识角度的确定。考生可以从材料中确定,从材料中找出关键的字、词、句,抓主谓宾,看定状补;注意标点符号,从句意到层意,再到段意,归纳出中心。从中心上、从段意上,从层意上联想相关的知识点。知识角度确定后即可逐层分析材料,做到知识要点与材料解读尽可能对应。‎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