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高二9月学生学业能力调研政治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高二9月学生学业能力调研政治试题 解析版

静海一中2018-2019第一学期高二政治(9月)学生学业能力调研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Ⅰ卷基础题和第Ⅱ卷提高题两部分,共100分 ‎2.试卷书写规范工整,卷面整洁清楚,酌情减3-5分,并计入总分。‎ 第Ⅰ卷基础题(共84分)‎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0分。‎ ‎1.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下列发生的事件中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A. “超级月亮”现身天空 B.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 C. 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与天宫二号自动交会对接 D. 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四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召开 ‎【答案】C ‎【解析】‎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A选项属于自然现象。B选项是经济现象。D选项是政治现象。故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与天宫二号自动交会对接属于文化现象,故C选项入选。‎ ‎2.叉子,原来是古代的一种农具,经过多个世纪的改进,最后用来进餐,西方人终于改变了用手抓食物吃的落后习惯,从而形成了西方人独有的饮食文化,由此可见()‎ ‎①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 ‎③人是文化创造者,又是文化享受者 ‎④不同的文化背景形成不同的文化印记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②③‎ ‎【答案】A ‎【解析】‎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特有的现象,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叉子,原来是古代的一种农具”“西方人终于改变了用手抓食物吃的落后习惯,从而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饮食文化”体现了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人是文化创造者,又是文化享受者,故选项①③符合题意;选项②④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 ‎3.目前,我国已进入汽车社会行列,但人车争路的现象屡见不鲜。“行人第一,脚踏车第二,汽车最后”这一发达国家普遍遵循的道路原则,值得我们借鉴。汽车社会需要健康的汽车文化,这是因为()‎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 ‎②文化决定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③健康的文化能提高人的思想道德修养 ‎④健康文化是个人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A. ①④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③‎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符合题意,汽车社会需要健康的汽车文化是因为文化会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②表述错误,文化不起决定作用。③符合题意,健康的汽车文化能提高人的思想道德修养,遵守道路规则。故选D。④表述错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个人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点睛】文化对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文化对人影响的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2、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3、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潜移默化、深远持久。4、文化塑造人生的作用: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忧国忧民、兼济天下、志存高远……这些中国传统文人崇高博大的文化精神是通过具体的人格与行为来体现的,而优秀的人格和社会作为,也在不断丰富生生不息的文化精神。这表明()‎ ‎①人们是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发展文化的 ‎②通过社会行为可以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 ‎③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 ‎④优秀文化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这些中国传统文人崇高博大的文化精神是通过具体的人格与行为来体现的,表明通过社会行为可以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②正确且符合题意;而优秀的人格和社会作为,也在不断丰富生生不息的文化精神,表明人们是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发展文化的,①正确且符合题意;③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应排除;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④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A。‎ ‎5.书信是有情物,每一封书信都在打开一个栩栩如生的真实场景,在手写书信传统逐渐逝去的今天,《见字如面》电视栏目,用书信打开历史,带领观众重温书信里的记忆,咀嚼书信中的故事,汲取精神养料。从这一现象中可以体味到()‎ ‎①文化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也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 ‎②书信作为文化传播的途径,应该与时俱进地发展 ‎③文化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本身,更取决于其传播的广度 ‎④传统文化作为文化创新的根基,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通过书信带领人们重温记忆,汲取养料,这说明文化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①正确;书信是文化传播的手段,不是文化传播的途径,②不选;通过电视节目来带领观众重温书信里的记忆,咀嚼书信中的故事,这说明文化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本身,更取决于其传播的广度,③正确;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并不都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④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B。‎ ‎【点睛】文化传播的手段与文化传播的途径不同。文化传播的途径主要是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及大到政治经济活动小到家庭聚会等,而文化传播的手段在现代主要是大众传媒。在做题中这二者绝对不能混淆。‎ ‎6.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于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下列能体现“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的有()‎ ‎①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②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③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④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①正确;“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体现的是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②不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并没有体现出文化对人的潜移默化的影响,③不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④正确,故本题答案应为C。‎ ‎【点睛】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强调文化影响人的过程,是表明这种影响过程是不为人所明显察觉的,渐进的过程;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是强调文化影响人的结果,强调这种结果一直延续到今天。‎ ‎7.习近平出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会时发表演讲指出: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不同民族、不同文明多彩多姿、各有千秋,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别。我们要尊重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平共处、和谐共生。下列诗句中与习近平强调的观点相一致的是()‎ ‎①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②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③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④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习近平强调尊重文化多样性,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强调尊重文化多样性,故入选。④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万物并育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强调尊重文化多样性,故入选。①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强调文化创新,故排除。③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强调传统文化的特点,故排除。‎ ‎【考点定位】尊重文化多样性 ‎【名师点睛】正确认识和把握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 ‎(1)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是个别与一般、特殊与普遍的关系,它们反映了世界各种文化的差异性和统一性的辩证关系。‎ ‎(2)文化的世界性是各种文化普遍具有的属性,即世界各种文化的共性。文化的民族性是各种文化的个体性、独特性,它使世界上各民族文化相互区别开来。‎ ‎(3)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文化的世界性存在于文化的民族性之中,并通过文化的民族性表现出来。如果失去了文化的民族性,文化的世界性也就不存在了。‎ ‎8.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仁学”为当今世界的“文明的共存”提供了具有积极意义的资源:治国、平天下应该行“仁政”、行“王道”,做到“和而不同”,不应该实行“霸道”。儒家的“王道”告诉我们()‎ A. 要认同文化的世界性 B. 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C. 要弱化文化的民族性 D. 要继承文化的传统性 ‎【答案】B ‎【解析】‎ 我们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但不代表要认同不同的文化,A项错误;儒家的“王家”要做到“和而不同”,做到“和而不同”是尊重文化多样性的体现,B项正确;弱化文化的民族性错误,C项不选;对传统文化要批判继承,继承文化的传统性观点错误,D项不选,故本题答案选择B。 ‎ ‎9.冬至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在长期发展中,中华各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节令文化,北方地区有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有吃米团、长线面的习惯。表明()‎ ‎①通过传统习俗可以领略到民族文化的韵味 ‎②不同的文化决定人们在实践中的行为选择 ‎③传统节日是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④各地域的文化既有共性也有各自特色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北方地区有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有吃米团、长线面的习惯”这表明通过传统习俗可以领略到民族文化的韵味,①正确;文化只能影响而不能决定人们在实践中的行为选择,②不选;传统建筑是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③错误;材料中人们在冬至这天都进行相关文化活动,但活动的内容不同,这说明各地域的文化既有共性也有各自特色,④正确,故本题答案选择B。‎ ‎10.随着中华诗文经典诵读工程的推进,古诗文诵读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开展着。有专家指出,古诗文进课堂,传递给学生的不应该只是被量化的“知识点”,更应该有对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与热爱、对民族精神和主流价值观的认同。该观点强调:‎ ‎①古诗文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②古诗文教学在人的教化和培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③古诗文应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④古诗文教学应注重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题目中,有专家指出,古诗文进课堂,传递给学生的不应该只是被量化的“知识点”,更应该有对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与热爱、对民族精神和主流价值观的认同。该观点强调古诗文教学在人的教化和培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古诗文教学应注重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故②④入选。①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③错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传统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也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重要标志。选D。‎ ‎11.央视大型数据新闻节目《数说命运共同体》带大家身临其境地感知“一带一路”的民生百态。从中可以看到茶叶、丝绸伴随着中国口音旅行到了全世界,而远方的特产来到中国的同时也把海外乡音带进了汉语词典;阿拉伯神话传说在中国家喻户晓,中国的电影海报也张贴在外国的电影院里……这表明 ‎①现代传媒具有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②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③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④中外文化经过交流、借鉴,逐渐趋同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多样性、大众传媒。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而不是文化传播主要途径,②说法错误;中外文化经过交流、借鉴、融合,但不是逐渐一致,④说法错误;①③正确且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B。‎ ‎【点睛】大众传媒依托现代电子信息技术最大限度的超越时空的局限,汇聚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12.剪纸是我国古老的民间艺术。围绕“国是家、勤为本、俭养德、孝为先”等主题创作的剪纸画(如图),是我国传统文化与当代价值有机融合的生动体现。这一艺术创作形式 ‎①保留传统文化基本特征,赋予了传统文化新的内涵 ‎②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 ‎③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指明了中华文化的发展方向 ‎④把握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推动了文化在实践中变迁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剪纸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与当代价值有机融合的生动体现,这说明这一艺术创作形式保留了传统文化基本特征,并赋予了传统文化新的内涵,①正确;材料并没有说明剪纸艺术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②不选;剪纸艺术并不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③不选;剪纸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与当代价值有机融合的生动体现,这说明这一艺术创作形式把握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推动了文化在实践中变迁,④正确,故本题答案应为B。‎ ‎13.《时间去哪儿了》是由来自金砖国家的5位电影导演,分别以“时间去哪儿了”为主题拍摄的一部电影短片,它以各个国家小人物的故事为切入点,将人与人之问的悲欢离合表现的淋漓尽致。‎2017年6月23日在成都举办的第二届金砖国家电影节首映式上引发热烈反响。这表明()‎ A. 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 B. 世界各民族文化具有相通之处 C. 金砖五国的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大 D. 金砖五国文化得到相互间民众的认同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即文化的世界性。“‎2017年6月23日在成都举办的第二届金砖国家电影节首映式上引发热烈反响”体现了文化不仅仅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各民族文化具有共性,选B;其余三项不合题意。‎ ‎14.里约奥运会既是竞技硬实力的展现舞台,也是文化软实力的传播平台:中国自行车手的头盔散发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东方韵味,让中国民族英雄的故事走向世界;一个个“拔火罐”印痕让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亮相世界舞台。中国制造体现的工匠精神充满了奥运各个场馆。这启示我们()‎ ‎①体育比赛是文化传播的途径之一 ‎②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媒介 ‎③要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④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发展中华文化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里约奥运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医文化亮相世界舞台,走向世界,这说明体育比赛是文化传播的途径之一,有利于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①③两项符合题意;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而非基本媒介,②错误;材料强调中华文化走出去,没有涉及到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发展中华文化,④项不合题意。答案选B。‎ ‎【点睛】区别文化传播的途径与媒介:‎ 途径 媒介 区 别 内涵及侧重点 指的是与人们文化传播相关联的社会交往活动。主要强调的是文化怎样传播的问题 指文化传播所借助的物质技术手段。主要强调的是文化靠什么传播的问题 具体 形式 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此外还有留学、访问、聚会、旅游等 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 联系 文化传播以大众传媒为载体,通过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等途径传播,实现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15.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美国佛罗里达州海湖庄园同美国总统特朗普举行中美元首会晤,会晤期间两国元首夫妇共同欣赏了特朗普外孙女和外孙演唱中文歌曲《茉莉花》并背诵《三字经》和唐诗。据悉,目前美国有100多所孔子学院和300多个孔子课堂。中华文化走向美国乃至世界折射出()‎ ‎①文化具有多元性,需博采众长 ‎②文化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③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④世界各国文化在交流中走向趋向一致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目前美国有100多所孔子学院和300多个孔子课堂。中华文化走向美国乃至世界折射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文化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②③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中华文化走向美国乃至世界,不体现文化的多元性和博采众长问题,①项与题意不符;世界各国文化在交流中走向繁荣而不是趋同,④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C。‎ ‎16.《洛杉矶时报》的一篇评论指出,中国人自古就有着团圆的情怀,所以他们会尽可能地在春节时回到家人身边。“一种叫做年夜饭的东西把他们牢牢地拴在一起,表面上是一顿饭,但实际上则是根深蒂固的精神寄托。”这说明()‎ ‎①传统文化具有绝对稳定性的特点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③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④必须大力弘扬民族文化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不合题意,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是指是指它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其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这里只有不变的内容,没有提到它们变化的内容。②符合题意,春节是中国人的情怀,是联系他们的精神纽带。③符合题意,材料中提到年夜饭是根深蒂固的精神寄托,体现了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故选B。④表述错误,必须大力弘扬优秀民族文化。‎ ‎17.在反腐败工作中,习近平大量引述中国传统“廉”文化的名言警句:“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公生明,廉生威”……充分吸收了传统文化中的反腐廉政思想,使之成为新时代的反腐利器。这说明()‎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继承性 ‎②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③传统思想仍影响今天人们的价值观念 ‎④传统文化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符合题意,今天的反腐工作中吸收了传统文化中的反腐廉政思想,使之成为新时代的反腐利器,体现了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继承性。②不合题意,这里强调的是历史的传承,没有提到民族性。③符合题意,传统的廉政思想依然影响今天的价值观念,成为反腐利器。故选B。④表述错误,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起促进作用。‎ ‎18.歌词作家陈常见情系家乡,走茶山访茶农,借明朝乡贤林俊童咏茶诗“品归陆谱英华美,歌入声咽兴味长”之韵,创作出轻柔甜润的新茶歌《天山绿茶天山红》。这表明()‎ A. 继承在先,发展随后 B.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C. 承袭传统,回归古典 D. 远离传统,洋为中用 ‎【答案】B ‎【解析】‎ ‎【详解】A表述错误,继承和发展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B符合题意,借助明朝的咏茶诗创作出新茶歌的过程体现了其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故选B。C表述错误,对待传统文化,应该是批判继承,不是承袭传统,而且这里创作了新的茶歌,不是回归古典。D不合题意,这里是继承了优秀传统文化,不是远离传统。‎ ‎【点睛】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在继承的继承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19.吴桥杂技自成一派,别具风格。一招一式几乎都是经师承传递,表演起来依旧保持了古朴之风。吴桥人重交流,被誉为“现代马戏之父”的孙福有在俄罗斯学习“空中飞人”、穆文庆学习东洋戏法等故事,皆是吴桥杂技史上的美谈。这说明()‎ ‎①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②继承传统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 ‎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④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要求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不合题意,材料没有提到吴桥杂技的创新。②符合题意,目前的表演依旧保持了古朴之风,体现了继承传统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③符合题意,材料中提到在俄罗斯学习等故事,体现了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故选C。④不合题意,材料中没有提到注入时代精神。‎ ‎【点睛】文化创新的途径有: 1、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2、(基本途径)对待传统文化,我们应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3、(基本途径)对待外来文化,我们应面向世界,博采众长;4、应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要克服“守旧主义”、“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倾向。‎ ‎20.中国舞协副主席在点评创新舞蹈时指出,有的作品,别说观众,甚至连评委也看不出是哪个民族的。他强调,虽然理解编导求新求变的努力,但是民族舞蹈的基本动作风格属性不能丢,基本的民族音乐属性不能推翻,因为这种改动会导致民族舞蹈的文化属性、民族地域属性不清。这启示我们()‎ ‎①文化创新要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 ‎②立足于文化的民族特色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③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 ‎④要辩证地看待文化创新的社会作用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符合题意,材料中提到不能改变舞蹈的民族性,体现了文化创新要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②表述错误,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③符合题意,创新要继承民族舞蹈的基本要素,体现了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故选B。④不合题意,材料没有提到文化创新的作用。‎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60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对称,是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致贫方式。‎ 经济贫困背后隐藏着文化的贫困。山区贫穷的一个主要症结是人口文化素质低、生产技能差。贫困地区长期固有的落后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形成所谓贫困文化,这种长期的贫困文化积淀,又反过来成为制约人们摆脱困境、谋求发展的桎梏。‎ 突破贫困文化的制约是实施精准扶贫战略的当务之急。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作用的有关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答案】(1)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贫困文化已成为当地摆脱困境、谋求发展的桎梏,严重影响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②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贫穷山区人口文化素质低、生产技能差严重影响了山区脱贫。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在扶贫实践中,要积极营造优秀文化氛围,增强脱贫精神力量,通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来助力脱贫。‎ ‎【解析】‎ 本题以突破贫困文化的制约是实施精准扶贫战略的当务之急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文化的作用和意义等知识点的把握,着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本题考查文化作用的知识,设问指向突破贫困文化的制约是实施精准扶贫战略的当务之急,属于分析说明类试题,实际是考查文化的作用和意义。文化的作用主要从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与综合国力、文化对人的影响等角度思考;并注意结合材料分析,实现理论与材料的统一。‎ ‎【点睛】主观题回答文化的作用时,一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考虑:一是文化的力量(文化作为精神力量,能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和个人产生深刻的影响)。二是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三是文化与综合国力(当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四是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7中国运城关公国际文化旅游节如约而至,首届关公国际旅游节以“关公故里·大运之城”为主题。来自印尼、印度、美国、墨西哥等国家的表演团身着节日的盛装,满怀激情的来到舜帝陵景区,向游客展示他们的传统艺术。激情四射的墨西哥舞蹈,魅力十足的美国舞蹈,欢快愉悦的印度舞等……瞬时让壮丽威严的舜帝陵披上了一层活力生机的薄纱,也吸引了无数驻足观看的游客。‎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有关知识分析我国重视开展中外文化交流活动的积极意义。‎ ‎【答案】(1)①开展中外文化交流活动,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推动世界文化的发展。‎ ‎②开展中外文化交流活动,有利于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促进我国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③开展中外文化交流活动,有利于传播中华文化,提升我国文化的影响力,增强我国文化的软实力和综合国力。‎ ‎④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解析】‎ ‎【详解】这道题考查的是文化交流的意义。作答时应注意文化交流对中国的意义和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意义两个角度。从对中国的意义来看,利于学习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利于我国文化发展,利于传播中华文化,提升我国文化的影响力,增强我国文化的软实力和综合国力。从对世界文化的意义来看,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推动世界文化的发展,利于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 ‎2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纳入国家战略高度,从整体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做出了重大战略部署。要求我们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各类教育各领域。以幼儿、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诗词遗产继承是传统文化继承中极为重要的方面。‎ 结合材料和所学《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贯穿国民教育始终的合理性。‎ ‎【答案】①人的文化素养的形成离不开教育活动,优秀传统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不仅能够使人获得一定的专业知识,增强劳动技能,而且能够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审美水平、思想道德素养,培养健全人格。‎ ‎②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人们通过学习各种文化课程,能够获得不同的文化知识。文化传播是教育的重要功能。‎ ‎③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等特定功能。教育在入的教化和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 ‎④文化与经济相交融,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解析】‎ ‎【详解】这是一道原因类试题,问及国民教育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的作用,也就是要明确教育的特性和再传承文化中的作用。从材料的“立德树人”上看,教育利于发挥优秀文化塑造人生的作用,材料中提到的要将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各个环节中去角度看,是要发挥教育的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的功能。从强调诗词遗产继承来看,体现了教育具有选择、船体、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从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角度看,教育与经济相互交融,利于推进经济的发展。‎ ‎24.‎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美前夕,接受了美国《华尔街日报》书面采访。在回答关于中美两国人民交往的提问时,习近平强调,既然世界上存在着不同的民族、历史、文化、宗教、制度、发展水平、生活方式,那就肯定会存在一些相互不那么好理解的事情。但是,我认为,一切看上去不可理解的事情都是可以理解的,关键是要想去理解并努力去理解,而不要排斥。“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结合材料和所学《文化生活》的知识,在世界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如何正确理解不同文明。‎ ‎【答案】态度:认同本民族的文化,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原则:一律平等 要求: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解析】‎ ‎【详解】这道题考查的是如何对待文化多样性的知识,主要有态度、原则和要求三个方面。这道题属于识记类试题,学生按照课本知识作答即可。‎ ‎25.在中国古代璀璨的文明里,小到器物,大到建筑,一代代匠人的手中诞生过无数巧夺天工的艺术珍品。中国古典园林因其独特的造园艺术被西方国家所推崇。目前,已有40多座苏州园林先后落户30个国家及地区,漂洋过海传播中国魅力。“异地落户”的苏州园林,水榭、亭台、拱桥、长廊、漏窗等传统江南园林建筑元素应有尽有,布局精巧韵味独特,亭台楼榭绿树掩映,处处透出大自然的情趣。同时,在建设过程中注重融入当地文化元素,采用全钢结构,引入纳米、碳纤维等多种技术提升中国园林的技术含量。中国工匠秉持“传统与现代、中国与外国、人工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使两者相得益彰,打造了一个个园林精品,受到越来越多海外人士的青睐。‎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知识,分析苏州园林受到越来越多海外人士的青睐的原因。‎ ‎【答案】①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苏州园林“异地落户”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加强了同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的文化成果,以我为土,为我所用。使中国与外国相得益彰。‎ ‎②文化在继承中发展,苏州园林建筑风格保持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其水榭、亭台、保留了传统江南园林建筑元素,取其精华,推陈出新,使园林现代与传统相得益彰。‎ ‎③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园林均出自一代又一代能工巧匠的巧夺天工之手,蕴含着匠们独特的制造理念。‎ 文化创新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④科学技术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园林建设工程中引入纳米、碳纤维等多种技木提升技术含量。‎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分析苏州园林受到越来越多海外人士的青睐的原因,考查考生对文化多样性、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文化创新的主体等知识的理解。材料中“40多座苏州园林先后落户30个国家及地区”“重融入当地文化元素”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相互交流;“水榭、亭台、拱桥、长廊、漏窗等传统江南园林建筑元素应有尽有”体现了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展示民族特色;“引入纳米、碳纤维等多种技术提升中国园林的技术含量”体现了科学技术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一代代匠人的手中诞生过无数巧夺天工的艺术珍品”则体现了人民群众是文化创作的主体。‎ ‎【解题总结】 有关“原因类”设问的一般解法 解此类题一般是要理论结合现实来回答。具体地说,我们不仅要解释某种现象或某种结果产生的原因,有的还要从影响意义来说明,对负面的消极的要说危害,对正面的积极的要说意义。最后还要说明不这样做的后果,需要说明的是,阐述的原因要根据材料又不能拘泥于材料。对于原因类设问的解答具体有三种方案:‎ 第一种:从分析其必然性,必要性的角度展开。必然性亦可理解为紧迫性,也就是应客观规律、时代背景而生的产物,是为了解决现状不足的需要,必要性和重要性就是解决此问题的重要现实意义。‎ 第二种:从为什么要、为什么能的角度展开。一定要紧扣题意且联系教材知识来回答,答得越充分越全面越好,同时还要分析能够这么做的条件和社会环境。‎ 第三种:从政治、经济或文化、历史或现实,内因与外因等角度展开,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般情况下要回答“这样说”“这样做”的依据,意义(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等,有时也要回答不这样做的危害,在解答中,一般应由近及远,由直接到间接,先经济后政治有次序,有条理地展开说明。‎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