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1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https://data.61taotao.com/file-convert/2020/10/19/22/13/35648c1559a121fd38f5b4c291b09c39/img/1.jpg)
![](https://data.61taotao.com/file-convert/2020/10/19/22/13/35648c1559a121fd38f5b4c291b09c39/img/2.jpg)
![](https://data.61taotao.com/file-convert/2020/10/19/22/13/35648c1559a121fd38f5b4c291b09c39/img/3.jpg)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江西省崇义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题 Word版
2018年下学期高二年级月考一政治试卷 组卷:李显华 审核:陈小娟 20181004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8分) 1.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技术以其虚实结合、实时交互与三维沉浸的特点,给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增添了更多可能,为体验者带来强烈的在场感和参与感,让文化遗产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要把AR、VR技术作为文化创新的根基 ②科技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③可以利用现代科技创新文化传播的方式和手段 ④可以利用科技化解文物保护与展示的矛盾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016年1月1日起施行的《地图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国家版图意识教育应当纳入中小学教学内容。这是因为 ①教育具有选择、传递文化的特定功能 ②教育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③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本能活动 ④科技进步能极大地促进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2016年,中国新媒体纪录片呈现井喷之势。新媒体为纪录片提供了强有力的播出平台,也培养了年轻网民的纪录片收看习惯;新的传播平台,对于纪录片的内容创作、品牌运营、用户策略提出了新的要求。这表明 ①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 ②新媒体已成为文化最主要的传播方式 ③新媒体技术推动文化传播与创新 ④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我国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风貌的有代表性的饮食文化。该片在电视台播放后引起了极大关注,产生了广泛影响。通过《舌尖上的中国》,人们感受到的,不仅有美食的味道,还有历史的味道、人情的味道、家乡的味道,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引起高度关注并产生广泛影响,是因为 ①中华餐饮文化蕴含着浓郁的人文情怀 ②中华餐饮文化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③现代传媒极大地提升了中华餐饮文化的魅力 ④现代传媒丰富和扩展了中华餐饮文化的内涵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 《实践论》、 《矛盾论》是毛泽东最重要的哲学著作,是中国共产党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经典。在新的历史征程中,认真研读“两论”对于广大党员干部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增强实事求是的本领,准确把握历史阶段的新特点,切实解决新问题,无疑具有重大意义。由此可见 ①优秀文化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③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 ④文化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信条,被称为人际关系的“黄金定律”,镌刻在联合国的大厅上。这说明 A.文化影响着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B.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 C.传统文化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D.传统习俗对人们精神生活产生持久影响 7.微文化作为新兴的文化样态,起源于微博的风靡流行。微文化是信息的传播与交流更加方便快捷,它可以通过文本、图片、视频等方式促进信息公开、资源共享和全员参与。成熟于微信、微小说、微电影、微公益、微课、微店的汇集融合。微文化正以其无微不至的影响,迅速走进并影响公众生活。这说明 ①新兴媒体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②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③文化会影响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 ④网络文化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A.③④ B.①④ C.①② D.②③ 8.下列选项能够体现“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这一时代特点的是 ①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②科技进步是文化发展的决定因素 ③奉行霸权主义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 ④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9.2017年7月1日,在上海嘉禾2017春拍会上,徐悲鸿的《采芝图》终以1610万元成交。徐悲鸿是现代中国绘画的开拓者,他的历史巨作《田横五百士兵》和《愚公移山》代表了时代的精神,描绘出中国人民为掌握自己的命运而斗争的决心,许多美国观众为之震撼。材料表明 ①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优秀文化作品具有其特有的感染力 ③文化创新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④民族文化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山西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拥有许多传统村落。传统村落是珍贵的历史遗存和乡愁记忆,保护好这些传统村落,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美丽乡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加大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有利于 ①承袭乡土文化,保持淳朴民风民俗 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延续民族历史文脉 ③保护区域文化,展现文化的同一性 ④增强人们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11.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岁月中,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国务院决定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并发布了加强遗产保护的通知。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在于文化遗产 ①标志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成就 ②是维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③展现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 ④是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不可再生资源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2.“打call”、“尬聊”“你的良心不会痛吗”等成为2017年的网络流行语。每一个流行语背后都有一段故事、一个热点、一种生活方式。这表明 A.网络文化呈现出庸俗化的发展态势 B.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文化 C.文化的表现形式越来越多样化 D.文化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 13.我国第11个文化遗产日的主题为“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根据这一主题我们可以作出的正确推断是 ①文化遗产成为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物质载体 ②文化与经济、政治之间既相互影响又相互促进 ③利用好文化遗产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必然要求 ④保护文化遗产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前提和基础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①③ 14.欧美黑杨因根系发达、生长快、适合造纸、经济价值大,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被引种到洞庭湖地区。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大面积种植欧美黑杨会损害洞庭湖的自然生态。基于此,2017年中央环保督察组指令湖南省强力推进洞庭湖自然保护区内的欧美黑杨清理工作。材料反映了 ①文化推进经济、政治的发展与进步 ②文化影响人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 ③文化具有社会历史性和相对独立性 ④文化的发展与经济、政治发展同步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5.2017年11月1日,西南联大八十周年纪念大会在北大召开。西南联大校友潘际銮认为,虽然当时条件艰苦,但它具备的师资条件与学生的成材率,却是空前绝后的,“无法复制”。西南联大“无法复制”反映了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 ②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 ③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④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6、英国丘吉尔有句名言:“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失去一个莎士比亚。”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这句名言告诉我们 ①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 ②拥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更容易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 ③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基础 A.③④ B.①② C.①③ D.②④ 17.红船精神是指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秀水泱泱,红船依旧;时代变迁,精神永恒。习近平总书记在南湖革命纪念馆发表重要讲话,提出要结合时代特点大力弘扬红船精神,让红船精神永放光芒。 以下对红船精神与新时代的关系理解正确的是 A.文化催生社会变革,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B.推动文化创新发展是社会实践的根本目的 C.文化有其自身传承性,具有跨越时空局限的价值 D.以红船精神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18.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就全世界范围看,各国都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产值占到GDP的1/5以上。这说明 ①应把文化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②文化越来越成为一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③各国政治分歧逐渐消失,文化竞争越来越激烈 ④文化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④ 19.洋节和中国传统节日,你怎么看?阅读下面漫画,我们对这一“PK”的立场是 ①保护中国传统文化必须摒弃外来文化 ②中外文化交流应不分主次、相互借鉴 ③在交流中应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④要把握好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孩童学的第一首诗,不是“曲项向天歌”,就是“床前明月光”。中国特有的格律诗词飘逸浑雄、 沉深博大,抒情言志、笞恶鞭疾,留下了“留取丹心照汗青”等无数的千古绝唱,体现了中华 文化之大美。它源于先秦,盛于唐宋,成为中国文学群山之高峰。而明清之后特别是“五四” 以后白话诗和欧化诗盛行,中国格律诗词式微,已鲜有可传世之作,有学者对此深感忧虑。这一忧虑 ①表达了中华诗词创新须保持民族文化特质的愿望 ②蕴涵了对中华诗词创新性不足的忧虑 ③反映了推动中华传统诗词走向复兴的责任担当 ④道出了对中华传统诗词高峰后人难以逾越的感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1.2017年12月8日,西成高铁正式通车运营。如果你从西安出发,早上可能还在吃西安凉皮肉夹馍,中午就可以吃上成都蛋烘糕、王婆荞面。材料透视出 ①文化无时不在、无时不有 ②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 ③文化具有区域性特征 ④人们在生活中享用文化更加便利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2.走进西安高新区的城市记忆博物馆,看见铁质糖果盒、铝制饭盒、老式电话机、收音机等物品,仿佛瞬间回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社会的生活场景中。我们无法令时光倒转,但通过实物,让记忆复苏,岁月定格。这些老物件是 A.特定时代文化的物质载体 B.进行文化交流传播的重要途径 C.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D.特定时代文化的基本载体 23.“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一件经历过战争的铁器,诉说着推动历史前进的必然和偶然;“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一幅古旧的画卷,描绘出凄清荒凉的六朝时景,令后人触目伤怀……文物是无言的百科全书,承载着珍贵的历史信息。加强文物保护、管理和利用 ①可以给文物保护部门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 ②是推动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③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④能够使国家占据世界文化发展的制高点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这说明 ①文化是一种软实力,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②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影响民族和国家发展 ③文化力量是综合国力的基础 ④文化推动经济、政治的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③④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25.中国历史上不乏能工巧匠。如今,中国制造业经过数十年发展,早已蜚声海外。但近年来,中国人争相到海外抢购电饭煲、马桶盖……让“中国制造”颜面尽失。 痛定思痛,以“工匠精神”涵养中国制造,使中国制造筋骨更强健、品牌更响亮,从企业层面讲,需要做精、做细,但这并不意味着仅靠日复一日的重复来培养“熟能生巧”的手艺人,其终极目标还在于对创新的追求,实现中国制造由“数量”向“质量”的突围。从国家层面讲,需要通盘考虑职业教育的创新改革、完善荣誉体系的奖励机制以及厚植文化土壤。尤其要加大对职业学院的投入,大户提高技术工种的劳动收入,让职业教育成为民众,普遍认为有尊严、有前途、有实惠、有幸福感的教育形势和出路。 结合材料和“文化的作用”知识,分析以“工匠精神”涵养中国制造的理由。(12分) 26.泉州是闽南文化的发祥地与闽南文化遗产的富集区,至今依然流传着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具有800多年历史的古老剧种一--梨园戏。 为了适应多元媒体的发展和人们多样化的文化艺术需求,古老的梨园戏工作者们引入市场机制,把传统戏曲艺术和现代媒体相结合;在继承泉州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基础上,融合其他艺术门类优秀艺术元素,大胆探索创新; 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等不同部门的共同重视与保护下,立足群众,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深入群众生活积累艺术素材,通过多种形式调动群众参与创作和表演;梨园戏亦通过不同途径传播到海外,积极学习国际化的舞台经验,与外国演员合作交流等等。 通过采取种种措施,梨园戏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文化新模式,服务于“ 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日益焕发出勃勃生机。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知识,谈谈梨园戏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应该如何进行文化交流,以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12分) 27.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道德经》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经典,思想深邃,言简意赅,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独具特色的无穷魅力。它不仅是中华文化宝库中一块绚丽夺目的瑰宝,而且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时至21世纪,古老的《道德经》所蕴涵的理念与主张,仍然熠熠生辉,今天,我们要弃其糟粕,更要结合时代内涵,扬其精华,让远古的思想,再一次发出它耀眼的光芒。我们要发挥其作用,同时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赋予其新的内涵。当然《道德经》里面也有一些消极的道理和理论,如不提倡竞争和主动学习等。 结合材料,说明如何处理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12分)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8年1月5日,2017年度中国好故事发布典礼在上海举行,现场发布了4篇2017年度中国好故事。 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讲好中国故事,让外界更好认识中国,文化“走出去”无疑是一条“捷径”。“讲好中国故事”,习近平总书记是倡导者,也是行者。他坚持用“海外民众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话言,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他在不同国家的演讲中别具智慧的讲述,带来一股外交新风,重塑着中国对外传播新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讲述中国故事时.一定要注意消解对立思维,在尊重和理解不同价值观的前提下开展对外传播,找到中外价值观的契合点,尽最大程度表达开展对外交往和对外传播的善意。如此,传播效益才能得以最大化。 讲好中国故事,就是将中国的发展理念以人类普遍接受的故事形式传播出去。中国故事,顾名思义,既要有“中国”,又要有“故事”。如果缺乏让外国人理解的叙事方式、一味强调“中国”特色,便成了自说自话;而如果光讲“故事”而忽略传播国家观念,则会让对外传播迷失方向。只有将“中国”与“故事”两者紧密结合,对外传播才能选到积极的效果。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知识,分析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让外界更好认识中国。(12分) (2)青年要做中华文化传播的使者。请你从文化交流的方式或手段角度,就如何将“中国故事”讲给世界听提出两条建议。(4分) 2018年下学期高二年级月考一政治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 DAABB 6~10 ADCAB 11~15 CBDCB 16~20 BCCDA 21~24 DABA 二、非选择题 25、(每点3分)(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工匠精神”的培育,有利于人们恢复和发扬敬业、精益求精、创新的职业操守,从而有利于中国成为世界制造强国。 (2)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一定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工匠精神”作为一种知识素养和价值观念,能够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 (3)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在全社会形成“工匠精神”的良好文化氛围,会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也会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4)文化有经济、政治决定并反作用于经济、政治。培育“工匠精神”,能够提高劳动者素质,提升中国制造的质量和水平,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26、(写出其中4点即可,每点3分)(1)在“走出去”过程中,要尊重文化多样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 (2)在“走出去”过程中,要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3)既要保持文化品牌的个性和特点,又要遵循文化共性与普遍规律,搭建中外文化沟通的桥梁。 (4)利用商业贸易、教育等途径,推动梨园戏“走出去”。 (5)通过大众传媒等手段传播到海外,学习国际化的舞台经验,与外国演员合作交流。 27、(每点4分)(1)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我们既要做好文化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又要做好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的继承,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2)我们要继承《道德经》这个传统文化思想,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让优秀传统文化”光芒照耀”。 (3)要对《道德经》里的传统文化思想加以发展,即立足现实 的社会实践,不断丰富、充实,注入更具活力的时代内容。 28、(1)(每点4分)①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 ②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讲中国故事时,要展现中国文化的特征,留住中国文化本身的味道。 ③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中国故事既有“中国”,又有“故事”,要将中国的发展理念以人类普遍接受的故事形式传播出去。 (2)(4分)建议一:制作动漫作品或微电影,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对外宣传。 建议二:通过参加中外文化社团活动或文化沙龙活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 25、【解析】此题要求结合材料和“文化的作用”知识,分析以“工匠精神”涵养中国制造的理由。从知识范围看,属于第一单元;从设问的指向性看,属于原因类的主观试题。考生作答时要结合所学知识和对材料的分析进行。根据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和考查方向,学生可从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以及文化对人的影响(来源、表现和特点)等角度,结合材料分析说明即可。 【点睛】原因类主观试题 “原因”类设问在解题过程中,应该注意分析的角度,常用的分析角度主要有以下几个:一是联系课本分析原因.我们看到一个“原因”类设问,第一个应该想到的问题就是课本上关于这个问题具体有哪些内容?联系课本是分析原因的最基本的角度,很多问题通过联系课本内容就能够得到解决的。 二是联系材料分析原因.材料中往往蕴含着解决“原因”类设问的有关信息,如材料反映出来的问题,材料体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等,均可作为我们分析原因的依据,我们在答题过程中应对材料加以充分重视。 三是联系主体分析原因.一个“原因”类设问一定牵涉到一定的主体,而特定的主体肯定享有一定的权利和负有一定的义务、具有一定的职责。 26、【详解】本题考查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属于措施类的主观题。学生在作答时,要注意结合材料和教材的知识,进行分析和组织语言。材料中把传统戏曲艺术和现代媒体相结合说明梨园戏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利用大众传媒等手段传播中华文化;材料中强调在继承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基础上,融合其他艺术门类优秀艺术元素,这说明梨园戏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尊重文化多样性,既认同本民族文化,又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材料中梨园戏既立足群众需求,又积极学习国际化的舞台经验,与外国演员合作交流,说明梨园戏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既保持文化品牌的个性和特点,又要遵循文化共性与普遍规律;梨园戏通过不同途径传播到海外,采取种种措施,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说明梨园戏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利用商业贸易、教育等途径传播中华文化。 【点睛】 如何加强中外文化交流? ①(态度)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 ②(原则+要求)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共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③博采众长,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④既要热情的欢迎世界优秀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又要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⑤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⑥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 ⑦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大众传媒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⑧创新文化传播方式,通过商业贸易、教育等多种方式进行文化交流。 27、【解析】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说明如何处理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属于分析说明类主观题,具体解答本题考生可结合材料一中的关键信息来分析说明:“ 古老的《道德经》所蕴涵的理念与主张,……”可从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对待传统文化要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来分析说明;“我们要发挥其作用,同时……”,可从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注入更具活力的时代内容来分析说明。 28、【解析】(1)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知识,分析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让外界更好认识中国。可从世界文化的构成、文化是民族的理由、文化又是世界的理由等方面,分析讲中国故事时,要展现中国文化的特征,留住中国文化本身的味道。讲中国故事时,要将中国的发展理念以人类普遍接受的故事形式传播出去,让外界更好认识中国。 (2)从文化交流的方式或手段角度,就如何将“中国故事”讲给世界听提出两条建议。传播中国文化是青年的使命,提建议时一定要考虑方式和手段,可围绕将”中国故事”讲给世界听这一主题,通过现代传媒、参加中外文化社团活动或文化沙龙活动等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