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1 发布 |
- 37.5 KB |
- 2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西省赣州市五校协作体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政治试题
赣州市五校协作体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联考高二年级政治学科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1.文化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①2019年两会期间,代表们共商国是,共谋发展 ②第七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在成都开幕 ③受到中美贸易战的影响,美股三大指数均暴跌 ④赣州市举办“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型艺术展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2019年两会期间,代表们共商国是,共谋发展属于政治现象,①不符合题意。 ②④: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因此,第七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在成都开幕和赣州市举办“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型艺术展 都属于文化现象,②④符合题意。 ③:“受到中美贸易战的影响,美股三大指数均暴跌”属于经济现象,③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点睛】文化的内涵 (1)含义: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内容: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明交通关乎每一个人的生活,维系每一个家庭的幸福。为提升市民文明素质,改善城市交通环境,赣州市利用多种方式广泛开展“文明行路、文明乘车、文明驾车、文明排队”等主题宣传活动,增强市民文明出行意识,营造文明和谐的交通环境。赣州市的做法是基于 A. 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只能通过接受文化知识教育形成 B. 文明礼仪是文化素养的核心,对人的综合素质产生深远影响 C.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D.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答案】D 【解析】 【详解】A: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A错误。 B: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文化素养的核心,B错误。 C: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C错误。 D:为提升市民文明素质,改善城市交通环境,赣州市利用多种方式广泛开展“文明行路、文明乘车、文明驾车、文明排队”等主题宣传活动,增强市民文明出行意识,营造文明和谐的交通环境。赣州市的做法是基于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D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3.第十七届澳门妈祖文化旅游节开幕典礼暨妈祖祭典仪式10月10日在澳门妈祖文化村举行。主办方相关负责人表示,妈祖文化是联结海内外华侨华人的精神纽带,愿为进一步弘扬妈祖精神,倡导爱国情怀,推动海内外文化经贸交流,促进澳门多元化发展贡献力量。这表明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②精神产品凝结在文化载体之中 ③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④澳门文化是维系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③:妈祖文化是联结海内外华侨华人的精神纽带,愿为进一步弘扬妈祖精神,倡导爱国情怀,推动海内外文化经贸交流,促进澳门多元化发展贡献力量。这表明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①③符合题意。 ②:选项②错误,排除。 ④:传统文化是维系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④错误。 故本题选B。 4.2019年3月,习近平主席强调,文艺创作要以扎根本土、深植时代为基础,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是因为这样做可以( ) ①引领社会风尚,决定社会发展 ②促进社会文明,提供精神力量 ③弘扬正确价值观,营造良好氛围 ④改变人的思维与价值追求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化的作用、优秀文化对人的影响。①:优秀文化能影响但不能“决定”社会发展,①错误。 ②:优秀文化能够促进社会文明,提供精神力量,②正确。 ③:优秀文化能够弘扬正确价值观,营造良好氛围,③正确。 ④:“改变人的思维与价值追求”与材料不构成因果联系,④排除。 故本题选B。 5.歌唱家李谷一始终将自己的艺术实践与改革开放进程紧紧相连,用歌声见证改革开放的豪迈壮举,用作品抒发祖国的豪情、民族的豪迈、人民的心声。演唱歌曲近800首《乡恋》被誉为“改革开放后第一首流行歌曲”,《难忘今宵》给千万个中国家庭送去欢乐和祝福,《我和我的祖国》倾诉了对祖国的真情挚爱。这说明 ①文化发展与社会发展是亦步亦趋的 ②社会变化必然推动文化的发展 ③一定的文化反映一定的社会发展进程 ④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享用文化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歌唱家李谷一始终将自己的艺术实践与改革开放进程紧紧相连,用歌声见证改革开放的豪迈壮举,用作品抒发祖国的豪情、民族的豪迈、人民的心声。这说明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文化是对经济政治的反映,③④适合题意;经济决定文化,但文化发展与社会发展不是亦步亦趋的,文化有自身的传承性与相对稳定性,①错误;社会变化能够推动文化的发展,②错误;故本题答案选D。 6.北宋文学家苏轼在《和董传留别》中著有一句“腹有诗书气自华”,形容一个人满腹经纶,饱读诗书,气质自然与众不同。第四季《中国诗词大会》上北大工科女博士陈更夺得冠军,完美的诠释了“腹有诗书气自华”,文化对人的影响不言而喻。下列诗句与其意思相近的是 A.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B.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C.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D.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答案】B 【解析】 【详解】“腹有诗书气自华”,形容一个人满腹经纶,饱读诗书,气质自然与众不同,这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A: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强调勤俭,与题意不符,A不选。 B:“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意思是春雨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地落下,悄然无声地滋润着大地万物。文化氛围看不见、摸不着,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B符合题意。 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用比喻的手法描写一夜之间大雪覆盖万物,未体现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与材料意思不一致,C不选。 D:“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与材料意思不一致,D不选。 故本题选B。 7.2019年8月,陈彦的《主角》入选第十届茅盾文学奖。他在该书的后记中写道:自己在剧团工作了近30年,与各类“角儿”打了半辈子交道,这些深厚的生活积淀在创作长篇小说《主角》时一泻千里般地涌流出来。由此可见 ①文化作品是物质文明的派生物和附属品 ②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③创作者的灵感和智慧是文学作品的决定因素 ④对社会生活的体验能激发创作灵感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②④:自己在剧团工作了近30年,与各类“角儿”打了半辈子交道,这些深厚的生活积淀在创作长篇小说《主角》时一泻千里般地涌流出来。由此可见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对社会生活的体验能激发创作灵感,②④符合题意。 ①:文化作品是物质文明的派生物和附属品的说法错误,①不选。 ③:创作者的灵感和智慧是文学作品的决定因素的说法错误,③不选。 故本题选C。 8.古时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2019年重阳节期间,各地举办了形式多样的敬老活动,在全社会倡导敬老爱老、助老孝老的社会风尚。这体现了 ①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集中展示 ②传统习俗对人的影响是亘古不变的 ③重阳节等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④民族节日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③:古时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这体现了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重阳节等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①③符合题意。 ②:传统习俗对人的影响并不是亘古不变的,②错误。 ④: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④错误。 故本题选A 9.2019年7月6日,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浙江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展现了一个存在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并存在社会分化和统一信仰体系的早期区域生国家形态,印证了长江流域对中国文明起源的杰出贡献。良渚古城遗址成功申遗 ①提供了创新中华文化的成功案例 ②对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③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④有利于增强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②④:良渚古城遗址成功申遗对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增强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②④正确。 ①:良渚古城遗址成功申遗并未创新中华文化,①不选。 ③:传统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③不选。 故本题选D。 10.2019年8月11日,第九届中国儿童戏剧节在北京闭幕。本届中国儿童戏剧节挑选题材多样、形式丰富的国内外优秀儿童剧参演,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感受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儿童戏剧文化。这有利于( ) ①领略不同民族文化韵味,丰富儿童精神世界 ②加强文化交流,增强对外来文化的认同 ③开阔儿童文化视野,塑造健全人格 ④承袭传统文化,守护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③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③:“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感受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儿童戏剧文化”有利于领略不同民族文化韵味,开阔儿童文化视野,①③符合题意。 ②:我们要增强对中华文化而不是对外来文化的认同感,②说法错误。 ④:对传统文化要批判的继承,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D。 11.2019年3月24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向访欧的习近平主席赠送1688年出的首部《论语导读》法文版原著。当年,中国的儒家思想远渡重洋来到法国,深刻影响了伏尔泰、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为欧洲启蒙运动提供思想的滋养;而今,《论语导读》法文版原著作为中西文明交往的历史见证来到中国。中法两大文明的相互吸引和交相辉映,在此刻更显珍贵。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 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交锋是文化创新与发展的根基 B. 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史书典籍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C. 世界文化多姿多彩,各具特色的文化构成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D. 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具有共性特征,使中法两大文明相互吸引 【答案】C 【解析】 【详解】A: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与发展的根基,A错误。 B:文字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B错误。 C:当年,中国的儒家思想远渡重洋来到法国,深刻影响了伏尔泰、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为欧洲启蒙运动提供思想的滋养;而今,《论语导读》法文版原著作为中西文明交往的历史见证来到中国,这表明世界文化多姿多彩,各具特色的文化构成世界文化的多样性,C符合题意。 D: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具有共性特征,使中法两大文明能产生共鸣,D不选。 故本题选C。 12.惟以心相交,方成其久远。2019年3月“感知中国,意在巴黎”中国美术精品展在巴黎举办。展览聚焦中法艺术百年交流的历史,展示了刻载着历史印记和洋溢着新时代艺术创新精神的中国留法名家作品,中法人们在欣赏佳品的同时,也拉近了彼此的心。本次展览 ①让更多法国民众感受中法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 ②发挥了中华文化在中法文化交流中的引领作用 ③创新了文化交流的途径,推动了新时代中法艺术合作 ④通过讲述中国艺术故事,推动中国艺术的传播与共享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④:中国美术精品展示了刻载着历史印记和洋溢着新时代艺术创新精神的中国留法名家作品,拉近了中法人们彼此的心。这说明本次展览通过讲述中国艺术故事,推动中国艺术的共享与传播,让更多法国民众感受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激荡与交融,①④符合题意。 ②:“中华文化在中法文化交流起引领性作用”表述错误,排除②。 ③:材料没有创新文化交流的途径,也没有推动新时代中法艺术合作,③不合题意。 故本题选B。 13.电视剧《小欢喜》围绕三个不同的中国式家庭,多维度探讨教育焦虑、亲子关系、升学压力等社会话题。该剧不仅在暑期国内市场占有率稳居第一,而且在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位列YouTube同期首播现代华语剧集均流量第一。由此可见 ①电子传媒的出现意味着旧传媒的消失 ②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③大众传媒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 ④大众传媒具有文化传递、共享的强大功能 A. ①③ B. ③④ C. ①②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②④:电视剧《小欢喜》在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位列YouTube同期首播现代华语剧集均流量第一。由此可见文化既是民族又是世界的,大众传媒具有文化传递、共享的强大功能,②④符合题意。 ①:电子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传媒的消失,①错误。 ③:各国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更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③错误。 故本题选D。 14.敦煌研究院与腾讯深入合作,利用腾讯“博物馆”和“数字敦煌”的AR、VR能力,使游客通过AR导览深入了解莫高窟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数字敦煌”让一批敦煌艺术精品通过数字平台、数字展览、手机App等途径走出敦煌,走向世界。下列对“数字敦煌”的认识错误的是 ①利用现代数字化的技术手段,根本上变革游客的参观方式和内容 ②提高莫高窟的游客承载能力,完全再现建筑本身的原真性和历史性 ③助力游客更深入了解敦煌文化,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④满足游客个性化旅游体验需求,增强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数字敦煌”并不能从根本上变革游客的参观方式和内容,①错误。 ②:完全再现建筑本身的原真性和历史性的说法错误,②错误。 ③④:利用腾讯“博物馆”和“数字敦煌”的AR、VR能力,使游客通过AR导览深入了解莫高窟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数字敦煌”让一批敦煌艺术精品通过数字平台、数字展览、手机App等途径走出敦煌,走向世界,这表明“数字敦煌”助力游客更深入了解敦煌文化,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满足游客个性化旅游体验需求,增强文化遗产保护意识,③④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15.传统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张名片,正以其穿越时空的强大生命力和艺术感召力,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民大众的喜爱,在全国形成了以古诗词为代表的古典文化新潮流。这种潮流的出现表明 ①古诗词成为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 ②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③弘扬传统文化够激发中华儿女的强烈认同感 ④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②④:传统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张名片,正以其穿越时空的强大生命力和艺术感召力,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民大众的喜爱,在全国形成了以古诗词为代表的古典文化新潮流。这种潮流的出现表明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和鲜明的民族性,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②④正确。 ①: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①错误。 ③: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够激发中华儿女的强烈认同感,③错误。 故本题选C。 16.故宫博物馆日前推出高科技互动艺术展演清明上河图3.0,以高科技互动手段打造出真人与虚拟交织,人在画中游览的沉浸式体验效果,观众可以在4D动感的球幕影院“坐”上宋代大船,亲历宋朝的繁华。下列对清明上河图3.0展演的认识错误的是 ①科学技术决定社会制度的变化和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 ②依靠科技手段挖掘文物藏品内涵,连接历史与现实 ③发挥了传统文化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④表明文化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运动决定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①错误。 ③: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③错误。 ②④:故宫博物馆日前推出高科技互动艺术展演清明上河图3.0,以高科技互动手段打造出真人与虚拟交织,人在画中游览的沉浸式体验效果,观众可以在4D动感的球幕影院“坐”上宋代大船,亲历宋朝的繁华,这表明依靠科技手段挖掘文物藏品内涵,连接历史与现实,表明文化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②④正确。 故本题选A。 17.新疆曲子剧俗称“新疆小曲子”,是由陕西曲子、青海平弦、兰州鼓子、西北民歌等流入新疆后,由新疆汉、回、锡伯等民族融合了新疆各民族的音乐艺术,逐步形成和完善的具有独特风格的地方戏曲剧种,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新疆曲子历史演变、发展表明 ①我国各民族文化互相吸收、借鉴 ②民族文化的差异决定了各民族间经济、政治的不同 ③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逐渐消失 ④各民族文化具有民族的个性和特征 A. ①④ B. ①②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相关知识。新疆曲子是由陕西曲子、青海平弦、兰州鼓子、西北民歌等流入新疆后,由新疆汉、回、锡伯等民族融合了新疆各民族的音乐艺术逐渐形成和完善的,这表明各民族文化具有民族的个性和差异,而且各民族文化相互吸收、借鉴,①④符合题意;②表述错误,文化的差异不能决定经济、政治的差异,应该是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③表述错误,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不会消失。本题选A。 18.在湖潮乡各村寨,总能发现既有汉族也有苗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杂居在一起的情况,形成独特的民族文化交融特色。往往在同一个村寨既有当地特有的少数民族风俗,还保留了几百年前从中原地区带来的生活习惯。几百年来,各族人民和睦共处,团结一心,在历史文化和生活习俗相互融合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湖潮乡独特的民族文化历史。这说明 ①各民族文化差异成为文化交流的障碍 ②中华文化具有特有的包容性 ③中华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 ④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②③:往往在同一个村寨既有当地特有少数民族风俗,还保留了几百年前从中原地区带来的生活习惯。几百年来,各族人民和睦共处,团结一心,在历史文化和生活习俗相互融合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湖潮乡独特的民族文化历史。这说明中华文化具有特有的包容性,中华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②③符合题意。 ①:选项①与题意不符,不选。 ④: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④错误。 故本题选B。 19.第十五届文博会将在2019年5月16至20日期间举行。此次文博会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开局之年举办的文博会,本届展会将围绕“一带一路”倡议和“双创”“媒体融合”等国家战略,重点展示中国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成果和文化产业发展成就。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文化消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推中华文化“走出去”。上述材料说明 ①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②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 ③文化是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民族性寓于世界性之中 ④文博会举办有利于文化交流传播,扩大我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②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④:本届展会将围绕“一带一路”倡议和“双创”“媒体融合”等国家战略,重点展示中国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成果和文化产业发展成就。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文化消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推中华文化“走出去”。上述材料说明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博会举办有利于文化交流传播,扩大我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①④符合题意。 ②:文化不是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②错误。 ③:文化是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世界性寓于民族性之中,③错误。 故本题选A。 20.舞台剧《汉字时间》把汉字的故事和其蕴藏的智慧搬上舞台,再现了上古“仓额造字”的传奇,通过“人言”为“信”、“止戈”为“武”的汉字智慧,诠释了中华民族对和平与信义的人文追求,映射着中国人的生活图景和价值观。舞台剧《汉字时间》可以使观众感受到 ①汉字智慧决定着中国人的价值追求 ②中华汉字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 ③汉字对于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作用 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汉字智慧不决定中国人的价值追求,①错误。 ③: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作用,③错误。 ②④:再现了上古“仓额造字”的传奇,通过“人言”为“信”、“止戈”为“武”的汉字智慧,诠释了中华民族对和平与信义的人文追求,映射着中国人的生活图景和价值观在,这表明中华汉字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②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21. 中国文学史上的多次文体、文风的革新,悉举“复古”旗帜。如陈子昂、李白“复古”以推动唐诗发展,中唐迄北宋韩、柳、欧诸家发起和推动“古文运动”以促进散文变革。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①在古代文学创作中“复古”与“革新”是直接同一的 ②文学创作中的“复古”并不是对古代文学传统的简单回归 ③对古代文学传统的批判继承是实现文学创新的重要途径 ④通过“复古”以正本清源是实现文体、文风革新的根本途径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如陈子昂、李白“复古”以 推动唐诗发展,中唐迄北宋韩、柳、欧诸家发起和推动“古文运动”以促进散文变革”,既说明了对古代文学传统的批判继承是实现文学创新的重要途径,也说明了文学创作中的“复古”并不是对古代文学传统的简单回归。②③符合题意;①中“直接同一的”是错误的;社会实践是实现文体、文风革新的根本途径,④是错误的;故本题答案选C。 考点:文化继承与创新、文化创新的途径 22.澳大利亚格兰坪教育局的考察团来到天津市北辰区普育学校进行考察,并专门参观了该校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的开展情况,从中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下列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化都是用汉字记录的 B. 我国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领域独树一帜 C. 我国的科学技术一直处于世界的先进行列 D. 各民族文化呈现着中华文化的丰富色彩 【答案】B 【解析】 【详解】A: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化大部分是用汉字记录下来的,除此之外还有绘画、雕刻等多种形式, A错误。 B:教材从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区域性和民族性三个方面说明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国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领域独树一帜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性,B符合题意。 C:我国的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的先进行列,而不是一直处于世界的先进行列,C错误。 D: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D错误。 故本题选B。 23.我国有修史的传统,在夏商时期就有史官,史官的设置使得中华文明得以传承下来。在清代,全国各省、府、州、县都开馆修志,甚至在一些家庭现在还保留续修家谱的习惯,“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继承这一传统是基于 ①文化典籍具有实用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②阅读文化典籍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中华文化 ③整理文化典籍有利于挖掘和保护传统文化 ④优秀的文化典籍可以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具有实用性和综合性的特点,①错误。 ②:阅读文化典籍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中华文化,有助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促使其繁荣与发展,②正确。 ③:整理文化典籍有利于挖掘和保护传统文化,从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与发展,③正确。 ④: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但不是并“直接”转化,④错误。 故本题选C。 【点睛】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24.《周易注》中记载:“结绳为约,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结”与“吉”谐音,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小小绳结被人们赋予了各种情感愿望,“同心结”“平安结”“团圆结”,一个个美丽的“中国结”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材料中文化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也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②文化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过程 ③从结绳记事中可以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 ④结绳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也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从结绳记事中可以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一个个美丽的“中国结”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①③符合题意;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②说法错误;文字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④错误;正确选项为C。 【点睛】文化的特点: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也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中。 25.从丝路驼队到“一带一路”,从太平洋到大西洋,从非洲到欧洲,中国的发展给世界带来了机会和信。承载着中国特色、中国精神、中国智慧又反映人类共同价值的中华文化,推动世界各国利相融民相亲、心相通,为人类文明再添华章。材料表明 ①中国综合实力的增强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奠定了坚实基础 ②我们借助现代科技和大众传媒,提高了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③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契合了世界人民的共同的价值追求 ④中外文化的交流、借鉴、融合,促进了中外文化趋向同一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③:中国的发展给世界带来了机会和信心,承载着中国特色、中国精神、中国智慧又反映人类共同价值的中华文化,推动世界各国利相融民相亲、心相通,为人类文明再添华章。材料表明中国综合实力的增强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契合了世界人民的共同的价值追求,①③符合题意。 ②:材料不能表明我们借助现代科技和大众传媒,提高了文化的国际影响力,②不符合题意。 ④:世界文化多样性,并没有中外文化趋向同一,④错误。 故本题选A。 【点睛】(1)中华文化的力量 ①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丰富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 ②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大花园中一朵璀璨的奇葩。文化的力量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中华文化不仅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而且对人类的进步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①含义:求同存异: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积极成分。 ②意义: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5~27题每小题12分;第28题14分,共5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9年10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庆祝大会以后,举行了有史以来盛大的阅兵式和群众游行,展示了军威,扬了国威,威武雄壮,震撼人心,看得亿万国人热血沸腾,也在这场盛大庆典中人感受到了身为中国人的光荣与自豪。 兴奋激动之余,我们至少有这四大收获。第一:致敬历史,全体中国人上了一堂宝贵的爱国教育课。战旗方队展示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荣誉功勋部队的战旗。这既是对革命先烈和战斗英雄的致敬,也是向我们党和军队的“苦难辉煌”致敬。第二:彰显国力,14亿中国人对未来更加充满信心。此次大阅兵,160余架飞机振翅长空,傲视苍穹,14亿中国人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更加充满信心。第三:检验全军,全面重塑后的人民军队战力提升。大阅兵中最惊艳的莫过于首次亮相的“快递小哥”东风-41核导弹,彰显了我国最先进最具有威慑力大国长剑的重要地位。第四:宣示决心,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此次阅兵首次安排了维和部队方队参阅,就是向这群勇士致敬,就是向世界宣示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履行大国责任的担当。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社会的相关知识,试阐释举行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仪式的文化意义。 【答案】①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阅兵仪式极大激发和培养了国民的爱国热情,促进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努力。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参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潜移默化的影响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通过举行阅兵仪式这一特定的文化活动,有利于接受中华民族精神的熏陶,增强了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向心力。 ③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本次盛大阅兵震撼人心,让人热血沸腾,激发国人努力奋发、砥砺前行。 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本次大阅兵不仅展现了我国强大的科技、文化实力,彰显了我国维护国家、人民利益、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分析】 本题以举行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仪式为情境,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有关问题,考查考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详解】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社会的相关知识,试阐释举行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仪式的文化意义。 本题题目限定文化与社会的相关知识。 针对材料举行了有史以来盛大的阅兵式和群众游行,展示了军威,扬了国威,威武雄壮,震撼人心,看得亿万国人热血沸腾,也在这场盛大庆典中人感受到了身为中国人的光荣与自豪,考生可从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参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潜移默化的影响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角度作答。 针对材料彰显国力,14亿中国人对未来更加充满信心。此次大阅兵,160余架飞机振翅长空,傲视苍穹,14亿中国人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更加充满信心、大阅兵中最惊艳的莫过于首次亮相的“快递小哥”东风-41核导弹,彰显了我国最先进最具有威慑力大国长剑的重要地位、宣示决心,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考生可从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的角度作答。 【点睛】政治试题解答高分方案: 1.快读材料抓中心。在审材料时首先需要运用快速阅读法,边阅读边理解,迅速了解材料所反映的主体对象、性质状态、因果关系等。其中最重要的是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题眼),提炼中心,归纳主题,围绕中心做文章。 2.阅读设问抓关键。命题的意图、指向、要求等均在设问中,考生必须仔细审读设问,抓住关键词语,读懂题意,才能准确把握命题意向。一些材料多、文字长、信息量大、层次结构复杂的论述题,不妨先审设问,再返回去对照阅读材料,有了设问的指向和提示,就很容易抓住材料的中心观点。 3.回归教材选依据。从记忆中搜索那些与材料、设问相关的理论知识,选定解题的依据:包括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时事知识。 4.紧扣题意作解答。一要注意把握答题角度,抓住中心和关键,切忌离开材料和设问泛泛而谈;二要体现辩证思维,要全面、准确、发展地看问题;三要做到观点和材料紧密结合,根据观点分析材料,通过材料推导、印证观点;四要言简意赅,具有逻辑性,恰当使用政治术语。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第11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自2019年8月23日在呼和浩特开幕以来,这里就成为一个世界艺术的展演舞台,成为民间文化交流的平台,成为全球文明互鉴的讲台。从23日到28日,呼和浩特市的乌兰牧骑与来自美国、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韩国、巴西、蒙古国、南非、伊朗、荷兰等13个国家的艺术家为当地民众奉献了多场精彩演出。中外演员联袂组团,连续深入呼市各区县的社区、乡村为基层群众演出。本届艺术节以“增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弘扬‘一带一路’精神,促进中外民心相通,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为主题。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通过音乐、舞蹈,真正诠释了“艺术无国界,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交流与传播的知识,说明如何更好地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 【答案】①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通过中外文化交流使各民族的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②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繁荣。 ③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④创新文化传播方式,通过商业贸易、教育等多种途径,借助大众传媒等现代文化传播手段,推动中外交流,繁荣世界文化。(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分析】 本题以第11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召开推动文化交流为情境,设置有关问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详解】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交流与传播的知识,说明如何更好地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 本题属于说明类试题,题目限定文化交流与传播的知识。 解答本题,考生可从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态度、原则、创新文化传播方式、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角度作答。 【点睛】政治主观题的答题要求: (1)联想相关知识:通过审设问明确要考查的知识点或知识范围,然后通过审材料,确定要调动和运用哪一个,或哪几个知识点。在联想相关知识时,除了运用设问中所要求的知识点外,还要从该知识点的知识网络中调动一些能解答该题的相关知识点。或者将该知识点分解为几层意思,并以每层意思作为小论点来展开分析,分析中应结合材料中相关信息(即材料语言)。这种情况在解答“怎样体现”类的试题时经常用到。 (2)拟写提纲:通过审题,明确了答题的类别、设问的主体,以及考查的知识范围和题意后,必须在草稿纸上拟写提纲,这个提纲不要求写出每个要点的完整意思,只要求写出提示性的字或词。然后,依据这个提示性的提纲逐条写出答案要点。 (3)组织答案要点:整个答案必须是教材语言、材料语言、时政语言的有机结合,但每个答案要点不强求三种语言结合,可以是一种语言,也可以两种语言的结合。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老字号是数百年商业和手工业竞争中留下的极品,是劳动人民在历史发展中的智慧结晶,也是中华商业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人们的美好记忆和情感。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老字号企业显得有些失落,但它们仍以自己的特色独树一帜,努力传承不守旧,创新不忘本,把握好“破”与“立”的关系,守住初心,更好出新。既穿好产品营销“外衣”,也练好产品创新“内功”,更新经营理念,研发新产品,提高技术水平,完善经营管理,不断进行产品创新,解决消费者对老字号的“审美疲劳”,满足了消费者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上海举办的首届中国自主品牌博览会上,老字号杏花楼推出的咸蛋黄肉松青团,口碑、销量双丰收;见证“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英雄18K签字笔,吸引观众驻足欣赏;夏日必备的“驱蚊神器”六神花露水与迪士尼跨界合作,推出限量版花露水……老字号产品“大放异彩”,为老品牌树立了新形象,重新“火”了起来。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谈谈老字号是如何演绎新传奇的。 【答案】①老字号立足现代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或“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更新经营理念,研发新产品,提高技术水平,完善经营管理,不断进行产品创新,实现了自身的跨越发展。 ②正确处理文化继承与发展之间的关系,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老字号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既继承自身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又融合了现代优秀文化。 ③老字号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来文化有益成果,把握好“破”与“立”的关系,既穿好产品营销“外衣”,也练好产品创新“内功”。 ④推动文化内容形式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老字号不断进行产品创新,解决消费者对老字号的“审美疲劳”,满足了消费者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分析】 本题以老字号产品“大放异彩”,重新“火”了起来为情境,考查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谈谈老字号是如何演绎新传奇的。 本题属于措施类试题,题目限定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 针对材料,更新经营理念,研发新产品,提高技术水平,完善经营管理,不断进行产品创新,解决消费者对老字号的“审美疲劳”,考生可从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的角度作答。 针对材料努力传承不守旧,创新不忘本,把握好“破”与“立”的关系,考生可从正确处理文化继承与发展之间的关系,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的角度作答。 针对材料穿好产品营销“外衣”,夏日必备的“驱蚊神器”六神花露水与迪士尼跨界合作,推出限量版花露水,考生可从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来文化有益成果的角度作答。 针对材料解决消费者对老字号的“审美疲劳”,满足了消费者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考生可从推动文化内容形式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角度作答。 【点睛】措施类主观题的解题四部曲: 一、抓主体,措施类的题,解题最关键的是明确谁是措施的实施者(主体),有几个措施的实施者答案就有几个角度,在表述措施的时要以题目设置的情景,站在不同主体角色的视角立场上回答不同内容,所答内容符合角色身份,一定要注意各司其职,切记不要越俎代庖,最后别忘对措施进行综合。 二、定范围,要明确答题的范围,是从经济生活中找对策,还是从政治生活、文化生活或是哲学中找对策,确定了范围,才能找到正确的答题方向。 三、找措施,从教材中找措施。要认真回想教材相关方面的知识,不能随意乱想。从材料中找措施。①如果材料呈现的是问题,那么材料中问题的反面就是方法。如:种植单一的反面就是多种经营;技术水平低的反面就是发展高新技术,科技创新,科技兴国,用先进科技武装企业和职工;失业现象的反面就是扩大就业。②如果材料呈现的是正确做法,那么只需要对材料中的具体做法加以概括并且结合教材内容组织答案就可以了。从当前时政热点、党和国家重大政策中找措施。 四、联材料,明确了主体、答题范围,找到具体措施后,要联系材料,组织答案,教材中的基本理论必须与题的实际材料结合好,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世纪20年代起,“古史辨派”以现代方法重新梳理了古文献和史书,对于古书记载上古史的真实性提出质疑。学术界一直深信不疑的五千年文明体系产生动摇,国外学者甚至提出“中国文化西来说”。2001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启动,经过长期考古调查和发掘实例,提出了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突出特征,为中华文明5000年历史提供了有力证据,填补了世界文明史上非常重要的空白;揭示了各地方文明在彼此竞争、相互独立的发展过程中,又相互交流借鉴,逐渐显现出“一体化”趋势,从中孕育出共同文化积淀、心理认同、礼制传统,奠定了中华文明绵延不断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华民族和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的远因和源头,同时还发现中原地区的青铜冶炼技术源自中亚地区,但在勤劳智慧的先民手中发扬光大,发展成日后独一无二、光辉灿烂的青铜文化……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中华文明绵延不断发展的原因。 【答案】①文化的交流与借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或答出“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亦可)各地方文明在相互交流、借鉴中,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奠定了中华文明绵延不断发展的基础。 ②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③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或答出“中华文化具有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特点”亦可),我国和其他民族的文化能够和睦相处,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推动着中华文化的发展,增强了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解析】 【分析】 本题以中华文明绵延不断发展为背景,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详解】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中华文明绵延不断发展的原因。 本题属于说明类试题。 解答本题,考生可从中华文化的特点、作用、文化交流与借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等角度考虑作答。 【点睛】说明类主观题解法 1.题型特点 说明类主观题一般来说,其设问形式主要有两种: (1)运用某原理分析说明某一说法(做法)。 (2)说明某现象的原因、意义、做法的正确性或危害、应采取的措施。 2.解题方法 第一步:仔细审题,明确题意,弄清命题者的意图。 要做到“两审”:审材料和审问题。一般先审问题后审材料,带着问题审材料。审问题,就是要弄清问题的中心,看清问题的特殊要求(如要求说明原因、意义或做法的正确性),从而弄准答题应当运用的课本知识。审材料,先粗读再细读,尽快抓住它的关键词句、主要观点和中心思想。 第二步:根据材料内容对接教材知识,落实知识点内容。 带着问题读材料,找出问题、材料、教材三者之间的相关点,这是答题的关键。 第三步:理清思路,组织答案。 答案应具有针对性,切忌“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如涉及多个知识点,要考虑其主次与先后,用序号标明,做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语言规范。切不可答非所问,偏离题意。 对于分析说明某一说法(做法)的题目,要从是什么、为什么、产生的影响、正确的做法(错误的危害)角度进行分析。对于有特殊要求的题目(如要求说明产生某现象的原因、意义、应采取的措施),还要在答案组织中使用凸显特殊要求的词语,可以参见原因类、意义类、措施类题目的解题方法。 查看更多